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理路
1
作者 马立志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3,共11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从实践理路上来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做到: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并在明晰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基础上,正确理解党对中华文明连续性和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深刻把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从实践理路上来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做到: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并在明晰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基础上,正确理解党对中华文明连续性和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深刻把握及其在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际遇;坚持问题导向的方法论,在准确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基础上,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党的使命为线索破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的中国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坚持系统观念的思维范式,坚持以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使之充分彰显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坚持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有效载体,以中国特色考古学持续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主体性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下载PDF
如何衡量中国考古学与中华文明探源的进展
2
作者 陈胜前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12-19,共8页
如何衡量考古学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策略。回顾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不同学术体系、不同时期,甚至不同分支领域的衡量标准不尽相同。但学术发展具有累积性,考古学有其基本的任务,由此构成衡... 如何衡量考古学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策略。回顾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不同学术体系、不同时期,甚至不同分支领域的衡量标准不尽相同。但学术发展具有累积性,考古学有其基本的任务,由此构成衡量考古学发展的四个标准。以这四个标准来衡量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以及代表其最高水平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考古学存在“断层式的发展”现象,部分领域发展迅速,理论是短板。具体就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而言,建议采取一些切实的措施,促进研究的发展,为中国考古学的总体发展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理论 学术发展 中华文明探源 学术体系
下载PDF
试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要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3
作者 胡腾允 李士鹏 《西部学刊》 2024年第6期89-92,共4页
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要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把思政课堂打造成传播中华文明的主阵地,旨在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深度和广度。首先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重要研究成果进行概述;其次从时代要求、思政课创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 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要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把思政课堂打造成传播中华文明的主阵地,旨在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深度和广度。首先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重要研究成果进行概述;其次从时代要求、思政课创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等三个方面阐述融入的必要性;最后从教材内容、教学方式、网络育人平台、实践教学等多角度对其融入的举措尝试探析。以期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过去,自觉传播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高校思政课教学 传播中华文明 文化自信 以史育人
下载PDF
数字赋能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路径研究
4
作者 李昊田 高原 王晨 《建筑与文化》 2023年第12期96-97,共2页
近年来,随着文化数字化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数字技术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数字时代下,推动数字赋能文化、文旅、文产三大板块,探索有应用场景、有市民体验、有具象成果、有市场效益的城... 近年来,随着文化数字化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数字技术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数字时代下,推动数字赋能文化、文旅、文产三大板块,探索有应用场景、有市民体验、有具象成果、有市场效益的城市文化品牌新路径,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文化品牌注入时代价值,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城市文化品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明及其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学勤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12,共8页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与融会是世界科学发展的趋势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这一趋势下产生的一个项目 ,旨在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 ,来研究夏、商、西周的年代学问题。其目的有二 :一是做一个有现代科学根据的三...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与融会是世界科学发展的趋势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这一趋势下产生的一个项目 ,旨在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 ,来研究夏、商、西周的年代学问题。其目的有二 :一是做一个有现代科学根据的三代年表 ;二是为进一步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打下一个基础。现在 ,“夏商周断代工程”已经告一段落 ,下一步就要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断代工程 中国 古代文明 起源研究 儒学
下载PDF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中原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方燕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8-93,共6页
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等相关项目中的考古研究课题相继在中原地区开展。中原地区相关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已指明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基础、目标、收获和研究的走... 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等相关项目中的考古研究课题相继在中原地区开展。中原地区相关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已指明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基础、目标、收获和研究的走向。在深入探讨中原地区的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结构与精神文化的基础上,进而将研究范围扩大到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辽河流域等参与中国文明化进程的其他地区,探讨其社会结构演变所表现出的文明化过程及其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与变化,梳理出各地区文明进程中社会结构与精神文化的多元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地区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考古发现与研究
下载PDF
用考古成果书写中华文明史的新篇章
7
作者 霍巍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4年第1期87-100,M0007,共15页
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伟大祖国的历史,也是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书写好中华文明史的新篇章,考古成果的利用十分重要。考古学是中华民族历史认知的重要知识来源,尤其是这个... 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伟大祖国的历史,也是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书写好中华文明史的新篇章,考古成果的利用十分重要。考古学是中华民族历史认知的重要知识来源,尤其是这个学科所具有的科学性与客观性特点,对于我们认识历史上各区域、各族群之间的文明创造及其对于中华文明的贡献,将起到弥补文献记载不足的作用,书写中华文明史新的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史 中国考古学 文明探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伏羲文化溯源研究
8
作者 段小强 刘笑梅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3年第6期118-135,M0008,共19页
伏羲是古史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文化不仅包括伏羲人物形象、事迹,还包括伏羲所代表的时代所产生的多种文化的总称。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显示,伏羲文化呈片状主要分布于甘肃、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四川、新疆、台湾地区等地... 伏羲是古史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文化不仅包括伏羲人物形象、事迹,还包括伏羲所代表的时代所产生的多种文化的总称。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显示,伏羲文化呈片状主要分布于甘肃、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四川、新疆、台湾地区等地,其根本渊源蕴藏于悠久的历史记忆和史前文化中,并作为一个庞大的集合体为后世文化所继承和发扬。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对伏羲文化进行溯源研究,有利于将其创造性转化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推动以其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心理基础、创造社会条件、提供实现手段,从而更加有效地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羲文化 文化记忆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溯源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21世纪中国考古学的若干特点及发展趋势: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说起——王巍所长专访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巍 林留根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16,共8页
21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呈现出新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巍所长认为,中国考古学随着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各项阶段性成果的推进与影响下,形成了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正朝着科... 21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呈现出新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巍所长认为,中国考古学随着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各项阶段性成果的推进与影响下,形成了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正朝着科学化、国际化、社会化、大众化的趋势和方向发展;中国考古学需要与国际考古界加强交流,博采众长,走向世界;作为一级学科的考古学的学科建设应是从文物管理机构到文物考古研究机构所共同担负的责任,需要形成一整套既符合中国实际,又顺应中国考古学发展的二级学科的设置,同时培养能够满足考古学发展需要的人才;公众考古是目前考古学新的发展走向,考古界需要转换意识和机制,培养专业人才,坚持考古的纯洁性和道德规范,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与遗产保护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考古学 发展趋势 公众考古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原文传递
探源文明 追迹历史——李伯谦先生专访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伯谦 林留根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24,共9页
中国考古学经过了近一百年的建设与发展历程,其理论与实践均取得了长足进步。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认为,考古学要与文献史学、社会学组成三个认知系统,考古学文化研究要将区域研究与长时段研究结合起来,要重视考古遗存所蕴含的精神内... 中国考古学经过了近一百年的建设与发展历程,其理论与实践均取得了长足进步。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认为,考古学要与文献史学、社会学组成三个认知系统,考古学文化研究要将区域研究与长时段研究结合起来,要重视考古遗存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更全面地研究、复原古代社会;考古学研究要掌握地层学、类型学和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其中地层学在使用中应该与埋藏学相结合,而文化因素分析则是从考古学研究过渡到历史学研究的桥梁;江苏的商周考古研究应该把握江北徐淮夷文化和江南吴文化两条主线;要正确处理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考古学的作用,使考古真正成为人民的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区域研究与长时段研究 精神领域考古 文化因素分析 夏商周断代工程 文明探源工程 徐淮夷文化 吴文化 地层学 埋藏学 文化遗产保护 李伯谦
原文传递
“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2
11
作者 常怀颖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55,共9页
2012年5月20日至23日,"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张家港召开,与会的数十家学术机构一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近年来有关文明起源阶段的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以考古发现进行的文明进程新研究"、&q... 2012年5月20日至23日,"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张家港召开,与会的数十家学术机构一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近年来有关文明起源阶段的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以考古发现进行的文明进程新研究"、"多学科结合在文明探源研究中的运用"、"考古学、科技研究与文献历史学间的关系探讨"以及"对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论问题探讨"等五个主题进行了充分的研讨,交流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十年来的科研成果,汇报了考古工作的新进展及多学科交流所开创的文明起源研究新局面,有效推进了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的深入开展,推动文明研究迈向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明起源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考古学 多学科
原文传递
“第六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纪要 被引量:1
12
作者 本刊记者 李学来 +1 位作者 江涛 谷丛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3-59,共7页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大系列性学术活动,中国最新考古信息的交流平台、重大考古发现的展示舞台、最新考古进展的学术讲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自2001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大系列性学术活动,中国最新考古信息的交流平台、重大考古发现的展示舞台、最新考古进展的学术讲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自2001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2007年1月29日至30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学术论坛 考古新发现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原文传递
探源中华文明为 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
13
作者 朱静宜 《洛阳考古》 2022年第4期55-58,共4页
伴随中共二十大的举行,中国发展迎来了新的高度,在结合国内外丰富实践中,在历史的大浪淘沙后,党和人民在新的时代节点,开始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其中包括重要的物质精神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站在新的时代节点,历经20年的沉淀后,不断... 伴随中共二十大的举行,中国发展迎来了新的高度,在结合国内外丰富实践中,在历史的大浪淘沙后,党和人民在新的时代节点,开始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其中包括重要的物质精神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站在新的时代节点,历经20年的沉淀后,不断在学科内深耕,更把中华文明发展与现代科技、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为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中提供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识。本文通过回顾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年的收获,并结合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为中华文明现代化进程提供思路,共同展望人类文明共同体的世界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文明建设 考古 中国式现代化 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