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6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nfluential Mechanisms of Theory of Mind on Prosocial Behavior and the Effect of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
1
作者 Sisi Li Nailiang Zhong Qingke Gu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2024年第9期679-695,共17页
Background:Theory of Mind(ToM)and empathy are crucial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capacities that influence social interactions.While their role in promoting prosocial behavior has been established,the potential moderatin... Background:Theory of Mind(ToM)and empathy are crucial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capacities that influence social interactions.While their role in promoting prosocial behavior has been established,the potential moderating effect of mindfulness on this relationship remains unexplored.Understanding these complex interactions is vital for developing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to foster prosocial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ToM on college students’prosocial behavior and explor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indfulness in this relationship.Methods:A mixed-methods approach combining questionnaires and experimental design was employed.Study 1:A survey of 759 college students(mean age 22.03 years;477 females)was conducted using the ToM Scale,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Prosocial Behavior Tendency Scale,and Mindfulness Awareness Scale.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correlation and moderated mediation analyses.Study 2:An 8-week mindfulness attention training program was implemented for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mpared with a control group.Mindfulness training served as a moderating variable to validate Model 59 from Study 1.Results:1.Study 1 found:(a)ToM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rosocial behavior(r=0.31,p<0.01).(b)Empathy partia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M and prosocial behavior(β=0.10,p<0.001,95%CI[0.06,0.14]).(c)Mindfulness negatively moderated the direct path between ToM and three dimensions of prosocial behavior,as well as the indirect path between empathy and kin altruism and reciprocal altruism.Specifically,high levels of mindfulness weakened the direct impact of ToM on prosocial behavior.High levels of mindfulness also weakened the indirect influence of ToM on prosocial behavior through empathy.2.Study 2 results showed:(a)The intervention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trait mindfulnes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t=2.56,p<0.05).(b)The validity of the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59 from Study 1 was verified.Conclusion:While ToM and empathy play crucial roles in fostering prosocial behavior,mindfulness exhibits a more complex influence than anticipated,potentially inhibiting prosocial behavior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These findings offer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prosocial behavior and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multiple interacting factors in its promo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social behavior Theory of Mind trait mindfulness EMPATHY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
下载PDF
Social avoidance behavior in male tree shrews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 male mice toward unfamiliar conspecifics in the laboratory 被引量:5
2
作者 Rong-Jun Ni Yang Tian +5 位作者 Xin-Ye Dai Lian-Sheng Zhao Jin-Xue Wei Jiang-Ning Zhou Xiao-Hong Ma Tao Li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3期258-272,共15页
Adult male tree shrews vigorously defend against intruding male conspecifics. How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behavior have not been entirely explored in these males. In this study, male wild-type tree shrews(T... Adult male tree shrews vigorously defend against intruding male conspecifics. How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behavior have not been entirely explored in these males. In this study, male wild-type tree shrews(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and C57 BL/6 J mice were first allowed to familiarize themselves with an open-field apparatus. The tree shrews exhibited a short duration of movement(moving) in the novel environment, whereas the mice exhibited a long duration of movement. In the 30 min social preference-avoidance test, target animal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time spent by the experimental tree shrews in the social interaction(SI)zone, whereas experimental male mice exhibited the opposite. In addition, experimental tree shrews displayed a significantly longer latency to enter the SI zone in the second 15 min session(targetpresent) than in the first 15 min session(targetabsent), which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found in mice.Distinct behavioral patterns in response to a conspecific male were also observed in male tree shrews and mice in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5 min periods. Thus, social behaviors in tree shrews and mice appeared to be time dependent. In summary,our study provides results of a modified social preference-avoidance test designed for the assessment of social behavior in tree shrews. Our findings demonstrate the existence of social avoidance behavior in male tree shrews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 male mice toward unfamiliar conspecifics. The tree shrew may be a new animal model, which differs from mice, for the study of social avoidance and prosocial behavi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 avoidance behavior prosocial behavior Open-field test Social preference-avoidance test Social interaction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Elevation and Prosocial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Moderating Role of Moral Identity 被引量:1
3
作者 Shuanghu Fang Mingjie Hu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2023年第3期343-356,共14页
Objectives: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moral elevation and prosocial behavior.As well as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oral identi... Objectives: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moral elevation and prosocial behavior.As well as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oral identity.Methods:A sample of 489 college students were recruited for the study.They were asked to complete a series of questionnaires,including Moral Elevation Scale(MES),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Moral Identity Scale(MIS)and Prosocial Tendency Measure(PTM).As part of the data analysis,we used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the method of constructing latent variabl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among variables.Results:After controlling for gender,discipline,the research found that:(1)Moral elevation positively predicted the prosocial behavior among the college students;(2)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elevation and prosocial behavior;(3)Moral identity moderated the second half of the model(i.e.,the link betwee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prosocial behavior).Specifically,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was stronger for college students with high-level moral identity compared to those with low-level moral identity.Conclusions:Moral identity significantly moderates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and the mediating model with moderated is establish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ral elevatio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moral identity prosocial behavior college students
下载PDF
The Influences of Family, Peers, School and Media in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s
4
作者 惠菲 《海外英语》 2014年第12X期290-291,297,共3页
Children's skills of social interaction is a significant index of their following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Prosocial behaviors which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are fundamental representatives of social interacti... Children's skills of social interaction is a significant index of their following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Prosocial behaviors which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are fundamental representatives of social interaction. Present essay illustrates an indepth review of literature concerning the impacts of family,peers, school and media in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s and also indicates the limitations of each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LDREN prosocial BEHAVIORS FAMILY PEERS SCHOOL m
下载PDF
具身认知视域下幼儿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路径与支持策略
5
作者 贾文斌 胡雨佳 +1 位作者 张静 肖二平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85-94,共10页
社会情感能力是个体在成功解决人生任务的过程中所获得与必需的能力,涉及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理解、管理和表达情绪的能力。学前阶段是人一生中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最为关键且有效的阶段,幼儿的社会情感能力在具体情境、游戏活动和人际交往中... 社会情感能力是个体在成功解决人生任务的过程中所获得与必需的能力,涉及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理解、管理和表达情绪的能力。学前阶段是人一生中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最为关键且有效的阶段,幼儿的社会情感能力在具体情境、游戏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建立和发展。幼儿通过亲身体验,直接接触相关信息或事物,将环境与原有经验联系起来,会产生浓厚兴趣并容易记住当下的体验和经历,进而促进相关经验的积累。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体验的核心作用和身心整体发展,注重主体性、具身性、情境性和生成性。基于具身认知视角,促进幼儿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应重视身体涉入,创设具身情境,给予有效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情感能力 具身认知 游戏 教育数字化 亲社会行为 幼儿
下载PDF
心理弹性对服刑人员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6
作者 钟伟芳 郭永兴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449-454,共6页
研究选用心理弹性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生活定向测验、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对568名男性服刑人员进行调查。通过相关分析、中介及调节效应检验发现:(1)服刑人员亲社会行为倾向与服刑次数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正向预测服刑人员亲社会行为... 研究选用心理弹性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生活定向测验、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对568名男性服刑人员进行调查。通过相关分析、中介及调节效应检验发现:(1)服刑人员亲社会行为倾向与服刑次数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正向预测服刑人员亲社会行为倾向,生活满意度在两者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2)乐观性对心理弹性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关系及生活满意度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关系有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亲社会行为倾向与服刑人员再犯罪有重要关系,心理弹性对服刑人员亲社会行为倾向有促进效应,生活满意度和乐观性在两者关系中分别起中介和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刑人员 心理弹性 亲社会行为倾向 生活满意度 乐观性
下载PDF
一心多用的双刃剑效应:多任务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7
作者 刘新燕 伍海兰 +1 位作者 涂菊 王璐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00-1820,共21页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常常不可避免地处于多任务的工作状态。为此,本研究聚焦于多任务这一情境要素,探讨其与思维聚焦方式的交互作用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6个线上实验和1个线下实地实验的结果表明:当个体思维聚焦于过程时,多任务(vs...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常常不可避免地处于多任务的工作状态。为此,本研究聚焦于多任务这一情境要素,探讨其与思维聚焦方式的交互作用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6个线上实验和1个线下实地实验的结果表明:当个体思维聚焦于过程时,多任务(vs.单任务)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进而降低其亲社会行为;当个体思维聚焦于结果时,多任务(vs.单任务)增加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提升其亲社会行为。任务能否完成是一个重要的边界条件,上述交互效应在工作任务可完成时存在,当工作任务完不成时,该不利结果直接降低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多任务与思维聚焦方式的交互作用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任务 思维聚焦方式 自我效能感 亲社会行为 任务能否完成
下载PDF
感知社会善念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8
作者 袁博 刘怡畅 库婷婷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3-1162,共10页
以往研究发现,感知社会善念影响社会善念“接受者”对“实施者”的亲社会行为。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先前互动中感知到社会善念是否会影响个体对随后互动中陌生他人的亲社会行为(溢出效应)。结合经济互动游戏与认知计算建模,考察了感知社... 以往研究发现,感知社会善念影响社会善念“接受者”对“实施者”的亲社会行为。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先前互动中感知到社会善念是否会影响个体对随后互动中陌生他人的亲社会行为(溢出效应)。结合经济互动游戏与认知计算建模,考察了感知社会善念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青少年在先前互动中感知高社会善念水平时,在随后与陌生他人进行互动时,会做出更多的亲社会选择。计算建模结果表明,感知高社会善念增加了随后互动中的优势不公平厌恶倾向,但并未影响劣势不公平厌恶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感知社会善念 亲社会行为 不公平厌恶
下载PDF
状态权力感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一项三水平元分析
9
作者 诸彦含 贺彬 孙蕾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86-1799,I0001-I0013,共27页
状态权力感是一种临时启动的外在权力感知,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均不一致。本研究采用三水平元分析技术,明确状态权力感与亲社会行为的整体关系,探索造成分歧的原因。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共计纳入48篇文献,106个效应量... 状态权力感是一种临时启动的外在权力感知,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均不一致。本研究采用三水平元分析技术,明确状态权力感与亲社会行为的整体关系,探索造成分歧的原因。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共计纳入48篇文献,106个效应量,总样本量为14871人。主效应检验发现,状态权力感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不显著。调节效应检验发现,状态权力感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受到行为的社会可见性和诉求类型的调节,但不受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状态权力感启动方式、状态权力感类型、亲社会行为的指标选取、数据来源以及出版状态的调节。本研究使用三水平元分析方法保证了纳入文献信息的完整性,从而就状态权力感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调节变量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得出更为全面可靠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展对状态权力感与亲社会行为关系及调节机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感 状态权力感 亲社会行为 三水平元分析
下载PDF
风箱中的老鼠:双重压力下的街头官僚亲社会违规行为倾向
10
作者 黄晴 于萍萍 梁文慈 《公共管理评论》 CSSCI 2024年第3期99-122,共24页
街头官僚身负“国家代理人”与“民众代理人”双重角色,在执法实践中需要同时兼顾“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双重使命。在面对必须严格按章落实政策的执行压力与响应民众需求的回应压力时,街头官僚陷入了双重压力之下的“风箱困境”... 街头官僚身负“国家代理人”与“民众代理人”双重角色,在执法实践中需要同时兼顾“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双重使命。在面对必须严格按章落实政策的执行压力与响应民众需求的回应压力时,街头官僚陷入了双重压力之下的“风箱困境”。本研究探索在此种冲突性的双重压力之下,街头官僚是否会作出“亲民”的行为选择,即执行压力和回应压力能否影响街头官僚的亲社会违规行为倾向。本研究采用调查实验方法,通过模拟基层执法情境对执行压力、回应压力与街头官僚亲社会违规行为倾向之间的因果机制与调节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回应压力能够显著影响街头官僚的亲社会违规行为倾向,但执行压力对街头官僚亲社会违规行为倾向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执行压力也没有显著影响回应压力与街头官僚亲社会违规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通过模拟执法场景展开实验研究,避免了问卷调查等定量研究方法的内生性问题,并通过引入压力场景,拓展了街头官僚亲社会违规行为的研究视角,丰富了中国情境下基层执法类公务员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实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头官僚 执行压力 回应压力 亲社会违规行为倾向 调查实验
下载PDF
本科护生社会责任感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关怀能力的中介作用
11
作者 牛林艳 孙家喜 +3 位作者 田间 郝佳圆 霍圆圆 张珅赫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第12期60-63,共4页
了解本科护生社会责任感、亲社会行为与关怀能力的现状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机制,采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问卷、亲社会行为量表及关怀能力量表调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某高校637名本科护生,采用层次回归模型和Bootstrap法进行结果统计描... 了解本科护生社会责任感、亲社会行为与关怀能力的现状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机制,采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问卷、亲社会行为量表及关怀能力量表调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某高校637名本科护生,采用层次回归模型和Bootstrap法进行结果统计描述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应加强本科护生社会责任感认知、行为的培养,并继续注重护生关怀能力的提升,关怀能力是社会责任感与亲社会行为的中介变量,可通过培养本科护生社会责任感和关怀能力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护生 社会责任感 亲社会行为 关怀能力
下载PDF
班级情境中的同伴群体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纵向影响研究
12
作者 张莉 赵青 《宿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80-84,共5页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青少年适应学校生活的关键因素,对其身心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采用问卷法对安徽省某市青少年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班级亲社会行为水平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影响比其起始亲社会行为水平更强,特别是对亲社会行为起始水平...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青少年适应学校生活的关键因素,对其身心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采用问卷法对安徽省某市青少年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班级亲社会行为水平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影响比其起始亲社会行为水平更强,特别是对亲社会行为起始水平较低的青少年效果更明显;同性和异性同伴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发展都有影响,但同性同伴影响力更大。最后对研究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亲社会行为 同伴群体 班级情境
下载PDF
音乐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俊朋 周临舒 +2 位作者 江俊 王丹妮 蒋存梅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79-1194,共16页
音乐在人类进化中的价值可能与其社会功能有关。研究表明,音乐聆听和联合音乐活动促进了亲社会行为以及亲社会技能的发展。为了解释这些效应,本文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认为音乐通过情绪感染提升了个体的共情和积极情绪体验,其节奏产生的... 音乐在人类进化中的价值可能与其社会功能有关。研究表明,音乐聆听和联合音乐活动促进了亲社会行为以及亲社会技能的发展。为了解释这些效应,本文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认为音乐通过情绪感染提升了个体的共情和积极情绪体验,其节奏产生的夹带作用促进了人际同步,同时,情绪感染和节奏夹带的相互作用可以进一步增强音乐的亲社会效应。催产素、内源性阿片系统、多巴胺奖赏系统以及听觉-运动耦合可能是音乐亲社会效应的潜在神经生物学基础。未来研究可基于多通路的理论模型来检验音乐的亲社会效应及其中介机制,为音乐-社会联结假说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情绪 节奏夹带 亲社会行为 共情 人际同步
下载PDF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及其方法述评 被引量:3
14
作者 章洁敏 陶云 +1 位作者 杨舒涵 陈睿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8-304,共7页
本研究基于概念表征的经典和原型两种理论,分别探讨“以研究者为中心”和“以被试为中心”的亲社会行为概念表征方式及其方法:基于经典理论的亲社会行为概念表征往往局限于利他性特征,忽略了被试群体特异性造成的理解差异,按照成分分析... 本研究基于概念表征的经典和原型两种理论,分别探讨“以研究者为中心”和“以被试为中心”的亲社会行为概念表征方式及其方法:基于经典理论的亲社会行为概念表征往往局限于利他性特征,忽略了被试群体特异性造成的理解差异,按照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意义分解存在主观性、片面性和适用度不高等局限;基于原型理论的亲社会行为概念表征通过自由列举—原型分析—重复验证的程序,从被试自身认知出发,关注被试的特征,突破了传统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范畴,但该结构的稳定性和适用性仍存疑虑。通过两者的对比分析,本研究结合两种理论,提出从群体特异性和情境特异性视角丰富亲社会行为的概念结构,进一步整合与完善亲社会行为概念表征的理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社会行为 概念表征 经典理论 原型理论
下载PDF
基于文本挖掘的患者反馈对医生服务行为的影响研究
15
作者 张建同 王乐 《情报探索》 2024年第8期17-26,共10页
[目的/意义]随着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发展,医患关系逐渐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研究患者反馈如何影响医生的服务行为,有助于医患双方更好参与在线医疗服务。[方法/过程]根据好大夫平台的在线评论数据,利用基于情感词典的方面级情感分析方... [目的/意义]随着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发展,医患关系逐渐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研究患者反馈如何影响医生的服务行为,有助于医患双方更好参与在线医疗服务。[方法/过程]根据好大夫平台的在线评论数据,利用基于情感词典的方面级情感分析方法获得多维度评论文本特征,建立评论信息量、评论文本特征与医生服务行为的研究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结论]评论数量比评论丰富多样性更能促进医生服务行为;专业评价强度比软实力评价强度更能促进亲社会服务行为,而软实力评价强度比专业评价强度更能促进付费咨询服务行为。研究结论对改善医患关系和医疗平台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平台 患者反馈 多维度评论文本特征 亲社会服务行为 付费咨询服务行为
下载PDF
父母积极教养与青少年亲社会冒险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1
16
作者 冯雪珂 窦凯 唐滢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8-666,共9页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采用纵向追踪设计对广州市3所中学(初一和高一)共1000名学生的父母积极教养(T1)、亲社会同伴(T2)、风险倾向(T2)和亲社会冒险行为(T1/T2)进行调查(2个时间点,间隔半年),考察父母积极教养与青少年亲社会冒险行为的关系...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采用纵向追踪设计对广州市3所中学(初一和高一)共1000名学生的父母积极教养(T1)、亲社会同伴(T2)、风险倾向(T2)和亲社会冒险行为(T1/T2)进行调查(2个时间点,间隔半年),考察父母积极教养与青少年亲社会冒险行为的关系,以及亲社会同伴的中介和风险倾向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父母积极教养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亲社会冒险行为;(2)亲社会同伴在父母积极教养与亲社会冒险行为间发挥中介效应;(3)相比于低风险倾向者而言,积极教养通过促进亲社会同伴交往影响亲社会冒险行为的间接效应在高风险倾向青少年中更为显著。结果揭示了亲社会同伴交往是父母积极教养促进高风险倾向青少年从事亲社会冒险行为的中介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母积极教养 亲社会冒险行为 亲社会同伴 风险倾向 青少年
下载PDF
家庭功能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关系: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与自我控制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钊毅 郭英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3-72,共10页
为探讨家庭功能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运用方便取样法,采用家庭功能量表、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道德认同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对845名青少年进行测试,并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重点考察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和自我控... 为探讨家庭功能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运用方便取样法,采用家庭功能量表、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道德认同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对845名青少年进行测试,并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重点考察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和自我控制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家庭功能、道德认同与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倾向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道德认同在家庭功能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倾向之间存在中介效应;自我控制对道德认同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倾向之间的路径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据此得出结论:家庭功能可以直接预测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倾向,也可以通过道德认同和自我控制形成有调节的中介路径预测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倾向。因此,重视青少年的家庭功能发展以提高其道德认同和自我控制水平是促进青少年增强亲社会行为倾向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功能 亲社会行为 行为倾向 道德认同 自我控制 青少年
下载PDF
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感恩的中介作用与公正世界信念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文科 江润杰 胡琳丽 《山东高等教育》 2024年第2期38-44,90,共8页
为探讨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亲社会行为的内在关联机制——感恩的中介作用与公正世界信念的调节作用。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亲社会行为量表、感恩量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对954名本科生进行测量,最终回收有效问卷742份。结果显示,领悟... 为探讨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亲社会行为的内在关联机制——感恩的中介作用与公正世界信念的调节作用。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亲社会行为量表、感恩量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对954名本科生进行测量,最终回收有效问卷742份。结果显示,领悟社会支持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β=0.18,p<0.001);领悟社会支持正向预测感恩(β=0.42,p<0.001);感恩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β=0.20,p<0.001)。感恩在领悟社会支持和亲社会行为间起中介作用。公正世界信念在领悟社会支持和亲社会行为间起调节作用(β=0.19,p<0.001)。领悟社会支持不仅能直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还能通过感恩间接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公正世界信念在领悟社会支持和亲社会行为间起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社会行为 领悟社会支持 感恩 公正世界信念
下载PDF
关爱自己,更关爱他人:自我同情的“利他”机制 被引量:4
19
作者 常保瑞 黄江喜 +1 位作者 林培钿 方建东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4-334,共11页
为探讨自我同情的“利他”心理机制,研究1采用自我同情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亲社会行为量表对53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自我同情、生命意义感、心理弹性与亲社会行为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自我同情正向显著预测... 为探讨自我同情的“利他”心理机制,研究1采用自我同情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亲社会行为量表对53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自我同情、生命意义感、心理弹性与亲社会行为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自我同情正向显著预测亲社会行为;(2)生命意义感在自我同情与亲社会行为间起独立中介作用;(3)心理弹性在自我同情与亲社会行为间起独立中介作用;(4)自我同情可以通过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研究2采用干预法对被试的自我同情进行为期7天的干预,结果发现:随着自我同情水平的提升,被试的亲社会行为也显著提升。该研究揭示了自我同情影响亲社会行为的潜在心理机制,对自我同情的社会效益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同情 生命意义感 心理弹性 亲社会行为
下载PDF
疫情后期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变迁趋势及其潜在因果:一项追踪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之旭 彭海云 辛素飞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2-496,共15页
在新冠疫情初期,青少年抑郁、焦虑问题急剧恶化,而疫情后期青少年抑郁、焦虑的发展状况尚不清晰。结合我国疫情发展趋势,本研究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心理韧性量表、亲社会倾向量表收集了疫情后期我国1170名中学生三次数... 在新冠疫情初期,青少年抑郁、焦虑问题急剧恶化,而疫情后期青少年抑郁、焦虑的发展状况尚不清晰。结合我国疫情发展趋势,本研究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心理韧性量表、亲社会倾向量表收集了疫情后期我国1170名中学生三次数据(T1=2021年5月;T2=2021年11月;T3=2022年5月),并借助潜在增长曲线模型对疫情后期青少年抑郁、焦虑的变化轨迹、性别差异及其潜在因果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疫情后期青少年的抑郁、焦虑水平逐渐下降,且男生和女生的变化轨迹无显著差异;心理韧性对抑郁、焦虑的初始水平及其变化轨迹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即T1的心理韧性水平越高,T1的抑郁与焦虑水平越低,此后抑郁和焦虑的下降速度也越快。此外,青少年抑郁的初始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均能够负向预测T3的亲社会倾向,即T1抑郁水平越高,T3亲社会倾向越低;抑郁下降速度越快,T3亲社会倾向越高。总之,在疫情后期,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变化呈向好趋势,这一发现可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抑郁 焦虑 心理韧性 亲社会倾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