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0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storical Changes of Ginkgo Biloba L. Culture
1
作者 CHEN Feng-jie FAN Bao-min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2年第11期102-105,共4页
Ginkgo Biloba L.is a rare species endemic to China,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f Ginkgo 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co-economic development.This paper uses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s to study the Ginkgo and... Ginkgo Biloba L.is a rare species endemic to China,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f Ginkgo 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co-economic development.This paper uses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s to study the Ginkgo and its cultural development process in China.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Ginkgo culture,the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to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which is named theological era),Sui and Tang Dynasties to early Qing Dynasty(which is named the literature era),and the modern China which is named the scientific era.The history of Ginkgo culture is a history of Ginkgo being gradually recognized,and the Ginkgo culture's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are gradually deepened and developed.The construction of Ginkgo today's culture should be in the inheritance of historical culture,and combined with the needs of the times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take the science and huma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ro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NKGO Biloba L.cultur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N
下载PDF
Date identification of the Zhouji materials during the period of King Xin——The chronology solving method of oracle bones and bronzes in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勇 《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 SCIE 2002年第7期946-952,共7页
By identifying the dates of the Zhouji materials (one kind of oracle bone) during the period of King Xin (also called Zhou the last monarch in Shang Dynasty),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new 'Direct Solving Method... By identifying the dates of the Zhouji materials (one kind of oracle bone) during the period of King Xin (also called Zhou the last monarch in Shang Dynasty),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new 'Direct Solving Method' (DSM) to solve the chronology problems in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The mathematical models are more suitable for those materials with the Ganzhi (the Heavenly Stems and Earthly Branches, the Chinese ancient date recorded method being of the 60-day cycle, that the repetitive cycle is independent of any astronomical parameter, each day within this cycle has its own name and can also be expressed by the numbers from 1 to 60) record of the date, lunar month, and their year intervals and all of them are in history documents, oracle bones and bronze vessels. For example, taking the 12 Zhouji materials in the period of King Xin, we derive the two best results of the first year when Xin assumed the reins of government in probably 1063 BC or 1052 B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ouji ORACLE BONE materials ORACLE bone bronze vessel date the CHRONOLOGY in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原文传递
商周时期图腾崇拜文化变迁与鸟禽类意象群的演化
3
作者 邵炳军 谷文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4-151,共8页
商周时期的诗人们将远古时代神鸟图腾物中的祖先神之象、物候之象、司马之象、礼仪之象、凶猛之象、阳刚之象、慈祥之象、怪鸟之象、益鸟之象等意象原型,逐渐转换成为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婚恋之象、贤者之象、政治生态环境之象、社会生活... 商周时期的诗人们将远古时代神鸟图腾物中的祖先神之象、物候之象、司马之象、礼仪之象、凶猛之象、阳刚之象、慈祥之象、怪鸟之象、益鸟之象等意象原型,逐渐转换成为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婚恋之象、贤者之象、政治生态环境之象、社会生活现象之象;同时,他们以“鸒”自由求食之象来象征太子宜臼被废嫡而失位,以捕“雉”之象来象征小人得志而君子罹祸。这些鸟禽类意象以图腾崇拜为前提,原始象征意义变得隐蔽,习惯性联想形式成为显性因素,从而显示出由图腾对象到占卜形式,再到民俗物候乃至审美意义动态变化的发展链条。由于鸟禽意象中融入了作者对自然观察的感受,展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与政治生态环境,使原始兴象所体现的习惯性联想与象征之间具有更多的相似点。诗人们以此来建立意义与兴象之间的多种关联,自然表现出多种象征意蕴,让读者产生一种感官愉悦之美、心灵愉悦之美与时空意识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时期 图腾崇拜 文化变迁 鸟禽类 意象群演化
下载PDF
早期中国嫡庶之分与宗法制度形成--基于王国维《殷周制度论》的哲学反思
4
作者 余治平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20-31,共12页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指出,立子立嫡之制是周人对殷商“兄终弟及”王位继承制度的突破和创新。天子在众多公子中选拔接班人,难免任意性、随机性,容易导致祸乱事变。周政的特点是让政治道德化,让道德政治化,使血亲社会化,使社会宗法化。...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指出,立子立嫡之制是周人对殷商“兄终弟及”王位继承制度的突破和创新。天子在众多公子中选拔接班人,难免任意性、随机性,容易导致祸乱事变。周政的特点是让政治道德化,让道德政治化,使血亲社会化,使社会宗法化。血缘关系是生来如此而并非后天人力所为。把血缘关系上升到一种天定法则的高度予以确认,等于在为“亲亲”之制建构可靠根基。以嫡系长房、长孙为大宗,血缘正统可靠,是“百世不迁之宗”,秉承先祖恩德最隆最多;而以庶子系统、旁支所出为小宗,是先祖余泽播撒。“五世而迁之宗”要求小宗超过五世则剔出丧服范围。“大宗维翰”而具有核心地位,“宗子维城”则能够起到拱卫、守护作用。对别子小宗和别子大宗强调尊过去的祖,无疑是变相要求他们尊现在的王。依据亲亲尊尊法则所建构出的宗法社会,以一种向内挖掘亲和力而不是向外诉诸神力的形上方式,来实现一种具有儒家鲜明特色的王道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嫡 宗法 亲亲尊尊 《殷周制度论》 早期中国
下载PDF
由义尊与义方彝等周初铜器论及西周早期年代
5
作者 朱凤瀚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15,共8页
近年新见义尊、义方彝是一组商人大族■族贵族义受武王赏赐后所作的青铜器,同组还有一件圆鼎和两件方鼎。西周初年的义器铭文中的闰月历日可为武王克商年的判定提供参考。何尊与新见的贝毳尊卣、德方鼎等器均述成王迁宅于成周之事,迁宅... 近年新见义尊、义方彝是一组商人大族■族贵族义受武王赏赐后所作的青铜器,同组还有一件圆鼎和两件方鼎。西周初年的义器铭文中的闰月历日可为武王克商年的判定提供参考。何尊与新见的贝毳尊卣、德方鼎等器均述成王迁宅于成周之事,迁宅至迟于成王五祀三月已完成。铭文中有“新邑”一词的青铜器,年代均应早于何尊所铭成王五祀。新出青铜器使得西周早期诸王年代的考订已突破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定年限,武王克商年有必要再重新考虑。以周初诸王在位王年,向前可推拟武王克商之年。以成王在位三十二年计,武王克商应为公元前1076年。以成王在位三十七年计,则武王克商年是公元前1081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初铜器 何尊 武王克商年 西周早期王年
下载PDF
商周春秋语言演变探略
6
作者 徐时仪 《辞书研究》 2024年第3期1-12,I0001,共13页
语言演变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春秋时“礼坏乐崩”,官府之学走向民间导致了春秋雅言取代商周古文的汉语语体第一次变革。《今文尚书》中不少词语是商周古文,春秋后罕用,反映了商周时期的语言面貌,具有上承商周下启秦汉的过渡性,从中或多... 语言演变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春秋时“礼坏乐崩”,官府之学走向民间导致了春秋雅言取代商周古文的汉语语体第一次变革。《今文尚书》中不少词语是商周古文,春秋后罕用,反映了商周时期的语言面貌,具有上承商周下启秦汉的过渡性,从中或多或少可见商周与春秋后汉语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古文 春秋雅言 语言演变 《尚书》
下载PDF
从隐含读者看商周历史散文中“实录”的演变
7
作者 王秋萍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6-30,90,共6页
“实录”是古代历史散文优劣的重要评价标准,也是我国史官崇高的精神追求。目前,学界对其多追溯至春秋时期,以晋国史官董狐等人为代表。事实上,中国史官文化源远流长,春秋史官的实录应是史官书写体系演变的结果。从甲骨卜辞看,殷商时期... “实录”是古代历史散文优劣的重要评价标准,也是我国史官崇高的精神追求。目前,学界对其多追溯至春秋时期,以晋国史官董狐等人为代表。事实上,中国史官文化源远流长,春秋史官的实录应是史官书写体系演变的结果。从甲骨卜辞看,殷商时期巫祝就已有如实记录的意识。隐含读者是作者写作时的预设读者,以隐含读者的视角探究史官的“实录”有利于从写作动机的角度更准确、系统地还原“实录”书写的演变,揭示中国史官“实录”传统的发展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读者 商周 历史散文 实录
下载PDF
年轻学者勿轻言中国无奴隶社会——读《臣、小臣与商周社会》的一点意见
8
作者 张顺洪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3,9,共4页
《臣、小臣与商周社会》一书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臣”不是奴隶,而是“长”,其身份不低。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也是很不全面的。实际上,先秦时期存在着众多奴隶,奴隶除可称为“臣”外,还有其他不少称呼。这一点从西周金文... 《臣、小臣与商周社会》一书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臣”不是奴隶,而是“长”,其身份不低。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也是很不全面的。实际上,先秦时期存在着众多奴隶,奴隶除可称为“臣”外,还有其他不少称呼。这一点从西周金文资料清楚可见。此外,奴隶社会还有不少其他标识。郭沫若等老一辈学术大师认为中国经历过奴隶社会。我们的年轻学者不应轻言中国古代没有奴隶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奴隶 商周史 奴隶社会
下载PDF
陕西西安东甘河遗址商代遗存发掘简报 被引量:2
9
作者 闫永强(绘图) 夏培朝 +2 位作者 陈钢 梁璟怡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43,共13页
东甘河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兴隆街道东甘河村。202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确认为一处仰韶晚期及商代时期遗址。其中商代遗迹25处,以灰坑、水井、陶窑为主,出土遗物丰富。东甘河遗址商代遗存既具有明显的商... 东甘河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兴隆街道东甘河村。202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确认为一处仰韶晚期及商代时期遗址。其中商代遗迹25处,以灰坑、水井、陶窑为主,出土遗物丰富。东甘河遗址商代遗存既具有明显的商文化特征,又带有较多先周及关中地方文化因素,总体上与关中西部商文化及老牛坡商文化联系紧密,是一处以商文化为主体的遗存。该遗址是西安南部秦岭北麓区域新发现的一处商代遗址,为了解和探讨该区域商代聚落分布、文化面貌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东甘河遗址 商代 先周文化
下载PDF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their response to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between 10.0–2.8 ka BP in the Poyang Lake Basin, China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佳佳 贾玉连 +4 位作者 马春梅 朱诚 吴立 李育远 王鑫浩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5期603-618,共16页
The temporal-spatial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its feature between 10.0-2.8 ka BP (ka BP= thousands of years before 0 BP, where "0 BP" is defined as the year AD 1950) were determined, bas... The temporal-spatial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its feature between 10.0-2.8 ka BP (ka BP= thousands of years before 0 BP, where "0 BP" is defined as the year AD 1950) were determined, based on GIS spatial analysis in the Poyang Lake Bas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sites of different periods under subsis- tence existence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revealed numerous archaeological sites of the Neolithic Age (10.0-3.6 ka BP). The sites we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Poyang Lake Basin, a hilly and mountainous area with many river terrace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number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rapidly increased during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3.6-2.8 ka BP) and spread widely on the floodplain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Ganjiang River and onto the west, south, and southeast beach areas of the Poyang Lake. Holocene records of climate change suggested that it was possible that climate fluctuations had a great impact on human evolution in the study area. Before 3.6 ka BP, westward and northward expansion of Neolithic cultures in the Poyang Lake watershed occurr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amelioration (becoming warmer and wetter). The ancient people lived in the hilly areas with high elevation. The simple mode of a fishing and gathering economy was mostly suited to this area in the early Neolithic Age. The scope of human activities was expanded and cultural diversity developed in the late Neolithic Age. However, with population growth and increasing survival pressure in a dry-cold climatic stage after 3.6 ka BP, this sim-pie living mode had to be abandoned, and various forms of economy, the majority being ag- riculture, were developed on flood plains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numerous rivers around Poyang Lake. This promoted flourishing of the Bronze culture of Sou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yang Lake Basin archaeological sites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chang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原文传递
山东无棣县发现晚商至西周早期煮盐遗存
11
作者 游丽霞 燕生东 《盐业史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70-80,F0003,共12页
近年来,位于古黄河及其支流入海处的无棣境内发现了一批商周、金元时期的盐业遗址群,邓王东北、傅山子一带规模较大的晚商至西周时期盐业遗址群为首次发现。这些盐业遗址群规模较大,成群分布,时代从殷墟各时期至西周早期,均与相邻地区... 近年来,位于古黄河及其支流入海处的无棣境内发现了一批商周、金元时期的盐业遗址群,邓王东北、傅山子一带规模较大的晚商至西周时期盐业遗址群为首次发现。这些盐业遗址群规模较大,成群分布,时代从殷墟各时期至西周早期,均与相邻地区沾化以及莱州湾南岸近同。调查和钻探发现了地下卤水坑井,面积较大的盐灶,煮盐后形成的草木灰、红烧土、盔形器碎片堆积,以及各类坑池堆积,其规模、结构和布局与莱州湾南岸同时期盐业遗址相同,说明其制盐工艺流程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棣 晚商至西周早期 盐业遗址群 盔形器
下载PDF
商周铜器蛇噬蛙纹研究
12
作者 张德良 刘晋嘉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5-21,共7页
搜集饰有蛇噬蛙纹的商周青铜器,计有9件;根据发现地点和纹饰风格,对这些器物做了分区研究,计有东北、北方、西南和南方四个文化区。根据器物所属考古学文化区,发现东北区与北方区为蛇噬蛙纹主要分布区,二区内的蛇噬蛙纹在表现风格上既... 搜集饰有蛇噬蛙纹的商周青铜器,计有9件;根据发现地点和纹饰风格,对这些器物做了分区研究,计有东北、北方、西南和南方四个文化区。根据器物所属考古学文化区,发现东北区与北方区为蛇噬蛙纹主要分布区,二区内的蛇噬蛙纹在表现风格上既有联系亦有区别;西南区与南方区的蛇噬蛙纹出现时间相对较晚。追溯这一纹饰母题,据目前所知,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出土的斜腹罐所饰的蛇噬蛙纹当为其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衔蛙纹 青铜器 商周 文化区
下载PDF
商周金文所见族氏名与氏名异同略考
13
作者 徐熠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4-22,54,共10页
族氏名与氏名存在较为鲜明的时代对应性与族群对应性,但两者之间具体的区别与联系则有待探索。两者在概念、来源、内涵等方面存在重叠之处,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在具体使用方面,族氏名具有独立性,与同篇铭文其他内容不存在直接文义关联... 族氏名与氏名存在较为鲜明的时代对应性与族群对应性,但两者之间具体的区别与联系则有待探索。两者在概念、来源、内涵等方面存在重叠之处,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在具体使用方面,族氏名具有独立性,与同篇铭文其他内容不存在直接文义关联,是有意另外标注的;氏名一般出现于铭文内容中,作为个人称名的组成部分,而非特意标注。这是族氏名与氏名的重要区别之一,或与西周时期作器者心态的演变以及个体意识的觉醒存在关联。另一方面,族氏名与氏名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均为某一血缘组织的自我标识。西周时期出现“拟族氏名”以及出嫁女子将夫家族氏名作为自我身份标识的现象根本源于两者性质的相似,同时也映射出商周文化差异与西周时期商周文化交融、交替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氏名 氏名 拟族氏名 商周变革
下载PDF
鲁北地区商周时期的海盐业 被引量:16
14
作者 朱继平 王青 +4 位作者 燕生东 秦颍 常叙政 佟佩华 王昌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9-142,共4页
采用 XRD和 XRF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山东省渤海湾地区滨州市阳信县李屋遗址和寿光市大荒北央遗址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陶器———盔形器及附着土壤.样品的Na元素和Cl元素XRF分析结果表明:李屋遗址和大荒北央遗址出土的盔形器的含盐量明显高... 采用 XRD和 XRF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山东省渤海湾地区滨州市阳信县李屋遗址和寿光市大荒北央遗址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陶器———盔形器及附着土壤.样品的Na元素和Cl元素XRF分析结果表明:李屋遗址和大荒北央遗址出土的盔形器的含盐量明显高于其他样品,显示这二地的盔形器与早期海盐生产有关.李屋遗址出土的盔形器表面附着土样用去离子水过滤后,滤液结晶体的 XRD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该盔形器是商周时期渤海湾地区海盐生产的器物.大荒北央遗址出土的盔形器的内壁沉淀物与长江三峡中坝遗址出土的花边陶釜的内壁沉淀物具有基本相同的物相,这进一步表明其与海盐生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盐生产 商周时期 盔形器
下载PDF
安徽省新石器和夏商周时代遗址时空分布与人地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8
15
作者 朱光耀 朱诚 +2 位作者 凌善金 王吉怀 杨晓轩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6-352,共7页
安徽省新石器早期遗址有淮北的小山口和江南的沟汀,该时期淮河流域的聚落多于长江流域。新石器中期,考古发掘的野生动物骨骼和孢粉分析表明聚落周围是一个河湖密布、森林草原并存的生态环境。新石器晚期,古人已能分辨土壤的优劣并很可... 安徽省新石器早期遗址有淮北的小山口和江南的沟汀,该时期淮河流域的聚落多于长江流域。新石器中期,考古发掘的野生动物骨骼和孢粉分析表明聚落周围是一个河湖密布、森林草原并存的生态环境。新石器晚期,古人已能分辨土壤的优劣并很可能会利用环境条件改善土壤的不良特性;蒙城尉迟寺遗址的剖面分析表明,环境只是古聚落分布和数量变化的基础因素,生产力的因素也在起作用,因为长时间的持续降温和夏初的大洪水侵袭。夏商周时期全省聚落总数增加,但淮北平原因为长时间的持续降温和夏初的大洪水侵袭,聚落大规模缩减。皖中和皖南的丘陵山地地貌使那里所受洪灾较轻,灾后这些地区因热量条件好使聚落迅速发展起来。新聚落大多建在利于农业生产、能躲避洪水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新石器和夏商周遗址 时空分布 人地关系
下载PDF
商周原始瓷器科技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其江 张茂林 +1 位作者 吴军明 吴隽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17,共5页
回顾了原始瓷器科技研究近几十年来取得的成果,从原始瓷器的定名、原始瓷器的工艺特征研究、南北方原始瓷器烧制地区探讨、原始瓷器的器质判别等几个方面对其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原始瓷器产地研究存在不同结论的原因,及在现存... 回顾了原始瓷器科技研究近几十年来取得的成果,从原始瓷器的定名、原始瓷器的工艺特征研究、南北方原始瓷器烧制地区探讨、原始瓷器的器质判别等几个方面对其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原始瓷器产地研究存在不同结论的原因,及在现存条件下原始瓷器科技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 原始瓷器 科技研究 综述 展望
下载PDF
论楚国丝绸中的蟠龙飞凤纹与商周兽面纹的传承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庆 方敏 杨朝辉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5-61,共7页
蟠龙飞凤纹出自战国时期马山1号楚墓,构图精巧,装饰华丽,是先秦时期风格独特的纹样类型。通过分析图像中的各个构成元素,分别从题材、构图等角度比较蟠龙飞凤纹和商代、西周青铜器中流行的系列兽面纹,可知楚国丝绸中的蟠龙飞凤纹由兽面... 蟠龙飞凤纹出自战国时期马山1号楚墓,构图精巧,装饰华丽,是先秦时期风格独特的纹样类型。通过分析图像中的各个构成元素,分别从题材、构图等角度比较蟠龙飞凤纹和商代、西周青铜器中流行的系列兽面纹,可知楚国丝绸中的蟠龙飞凤纹由兽面纹演变而来,其中延续了商代、西周的文化基因,表现了以北极星为中心、龙凤为辅的星象系统,在题材种类、造型方式、色彩等方面融入了楚人的审美喜好,主要体现了楚人的天体崇拜理念,最终也证明商、西周、楚国的纹样之间存在清晰的传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国丝绸 蟠龙飞凤纹 商周兽面纹 天体崇拜 传承关系
下载PDF
论商周时代盟誓习俗的发展与演变 被引量:5
18
作者 雒有仓 梁彦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46,共7页
商代至西周时期盟誓习俗的变化以成、康前后为界,分为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其中成、康时期通过盟誓将异姓宗族纳入周人宗法统治秩序,是周人与殷商等部族能够相互融合的关键。分封、朝会、祭祀、行刑,使宗法观念与盟誓习俗相互影响。这种... 商代至西周时期盟誓习俗的变化以成、康前后为界,分为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其中成、康时期通过盟誓将异姓宗族纳入周人宗法统治秩序,是周人与殷商等部族能够相互融合的关键。分封、朝会、祭祀、行刑,使宗法观念与盟誓习俗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的结果,使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民族特性发生了较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时代 盟誓习俗 宗法 社会结构 民族融合
下载PDF
银杏文化历史变迁述评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凤洁 樊宝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28-33,共6页
银杏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加强银杏文化研究对推动银杏生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银杏文化的发展特点,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可将中国历史上银杏文化的发展进程分为3个阶段:商周至南北朝为神学的时代,隋唐至清前期为文学的时代,中国... 银杏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加强银杏文化研究对推动银杏生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银杏文化的发展特点,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可将中国历史上银杏文化的发展进程分为3个阶段:商周至南北朝为神学的时代,隋唐至清前期为文学的时代,中国近代以来为科学的时代。银杏文化史是银杏逐渐被认识和利用,银杏文化内涵和外延逐渐深化发展的过程。现代银杏文化建设应该在传承历史的前提下,结合时代需要,综合创新,走科学和人文和谐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商周时期 南北朝 隋唐时期 清前期
下载PDF
关于我国北方商周墓葬所出“弓形饰”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5
20
作者 梅建军 李明华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6-123,共8页
本文对我国北方商周墓葬出土的11件"弓形饰"或"月牙形饰",做了初步的考察,认为它们是用作"胸饰"或"项饰"的,均是某种身份的标识物。
关键词 商周墓葬 弓形饰 北方考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