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素骨显像和血清PSA、ALP检测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俊 刘增礼 +1 位作者 崔学军 杨仪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7-410,共4页
目的探讨核素骨显像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碱性磷酸酶(ALP)测定对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的价值。方法对37例前列腺癌患者的核素骨显像结果、血清PSA和ALP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骨转移程度与血清PSA水平和ALP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核素骨显像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碱性磷酸酶(ALP)测定对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的价值。方法对37例前列腺癌患者的核素骨显像结果、血清PSA和ALP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骨转移程度与血清PSA水平和ALP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前列腺癌骨转移发生率为70.3%(26/37),最多见的转移部位为脊柱和骨盆。治疗前18例骨转移患者血清PSA值均>20 ng/ml,与骨转移阴性组有显著差异(P<0.001);对治疗后患者,血清PSA以4 ng/ml作为界值时骨转移阳性组和阴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以0.4 ng/ml作为界值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治疗前血清PSA和ALP曲线下包围的面积分别为0.772和0.923;治疗后PSA和ALP曲线下包围的面积分别为0.885和0.769。相关分析显示,ALP值与骨转移等级之间有较好的直线相关关系(r=0.752,P<0.01);治疗前和治疗后PSA水平与骨转移等级间亦存在正相关关系(r=0.508,P<0.01;r=0.515,P<0.05)。结论核素骨显像仍然是目前诊断前列癌骨转移的主要方法;初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当PSA≥20 ng/ml时,应常规进行骨显像的检查,对治疗后的患者,一旦发现PSA≥0.4 ng/ml,应行骨显像检查;治疗前ALP对骨转移的诊断效能高于PSA,其升高的程度与骨转移的严重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骨转移瘤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 前列腺特异抗原 碱性磷酸酶
下载PDF
前列腺特异抗原、前列腺酸性磷酸酶与前列腺癌患者饮食结构的关系探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婷 刘振华 +2 位作者 李雪黎 陈叶 马瑞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690-693,698,共5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rostatic acid phosphatase,PAP)与前列腺癌患者饮食结构的相关性,为前列腺癌患者饮食结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rostatic acid phosphatase,PAP)与前列腺癌患者饮食结构的相关性,为前列腺癌患者饮食结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80例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试验组,同期选择120例前列腺炎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发光法检测PSA,放射免疫法检测PAP,比较两组PSA、PAP水平,并采用膳食结构问卷调查对两组对象进行饮食结构分组,分析PSA、PAP与饮食结构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PSA、PAP依次是(10.54±1.35)ng/mL、(14.08±0.94)μ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02±0.83)ng/mL、(6.56±0.7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面粉、谷类摄入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畜禽肉类、食用油及盐摄入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因子分析得出5种膳食模型:优质蛋白质模式、地中海模式、传统模式、调味品模式和西方模式,分析此5种饮食模式与PSA、PAP水平关系,显示PSA与饮食模式1、模式2呈负相关(B=-0.387,P=0.027;B=-3.812,P<0.001),与模式4、模式5呈正相关(B=0.763,P<0.001;B=0.531,P<0.001),与模式3无明显相关性(B=0.483,P=0.083);PAP与饮食模式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前列腺癌患者多进食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素食品,以西方膳食结构、调味品膳食结构为主,其机体PSA、PAP明显升高,且PSA与西方膳食结构、调味品膳食结构呈正相关,与优质蛋白质膳食结构、地中海膳食结构呈负相关,PAP则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酸性磷酸酶 饮食结构
下载PDF
血清Tracp5b诊断乳腺癌骨转移及评价双膦酸盐治疗疗效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王凤良 王水 +2 位作者 凌立君 沈恩超 刘晓安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7年第21期1628-1631,共4页
目的:比较乳腺癌患者血清抗酒石酸酸性膦酸酶(Tracp5b)、糖类抗原-153(CA-153)及癌胚抗原(CEA)在诊断乳腺癌骨转移及评价双膦酸盐治疗效果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电化学发光法检测18名健康女性、26例无骨转移... 目的:比较乳腺癌患者血清抗酒石酸酸性膦酸酶(Tracp5b)、糖类抗原-153(CA-153)及癌胚抗原(CEA)在诊断乳腺癌骨转移及评价双膦酸盐治疗效果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电化学发光法检测18名健康女性、26例无骨转移乳腺癌患者及32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血清Tracp5b、CA-153及CEA水平;检测其中19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口服双膦酸盐骨膦(氯膦酸二钠)治疗3个月后血清Tracp5b、CA-153和CEA水平。结果:乳腺癌骨转移组血清Tracp5b的水平较无骨转移组及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racp5b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的敏感性为78.13%,特异性为86.36%;CA-153敏感性为37.50%,特异性为77.27%;CEA敏感性为21.88%,特异性为84.09%;Tracp5b的敏感性较CA-153、CEA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转移组19例患者经双膦酸盐治疗3个月后Tracp5b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A-153及CEA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acp5b在诊断乳腺癌骨转移中的敏感性较CA-153、CEA为高,可作为诊断乳腺癌骨转移和评价双膦酸盐治疗疗效血清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病理学 骨肿瘤/继发性 酸性磷酸酶 二膦酸盐类 抗原 肿瘤相关 碳水化合物 癌胚抗原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提高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自杀基因治疗的旁观者效应 被引量:8
4
作者 陈卫国 严春寅 +3 位作者 侯建全 温端改 浦金贤 王恒兵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提高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丙氧鸟苷(GCV)系统体内外抗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旁观者效应。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来反映ATRA处理前后HSV-TK/GCV系统治疗PC-3细胞的旁观者效...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提高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丙氧鸟苷(GCV)系统体内外抗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旁观者效应。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来反映ATRA处理前后HSV-TK/GCV系统治疗PC-3细胞的旁观者效应;荷前列腺癌裸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观察各组移植瘤生长状态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在达到明显旁观者效应时,HSV-TK/GCV需要TK+PC-3细胞数为50%,而ATRA联合HSV-TK/GCV需要TK+PC-3细胞数仅为30%,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HSV-TK可以抑制移植瘤生长,但ATRA+HSV-TK抗前列腺癌发生显效可提前1周,而且效果更显著(P<0.05)。结论:ATRA可增强HSV-TK/GCV系统治疗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旁观者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维甲酸 自杀基因 治疗 旁观者效应
下载PDF
前列腺酸性磷酸酶在非前列腺腺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毅 王芳 +4 位作者 宿晓云 原田守 山田亮 伊东恭悟 颜炜群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9期1775-1777,共3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相关抗原-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在非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水平.方法:分别用RT-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多种腺癌细胞系中PAP mRNA和PAP蛋白的表达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多种腺癌肿瘤组织中的PAP蛋白的表达水平... 目的:探讨前列腺相关抗原-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在非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水平.方法:分别用RT-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多种腺癌细胞系中PAP mRNA和PAP蛋白的表达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多种腺癌肿瘤组织中的PAP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3种结肠癌细胞(colo201,colo205和colo320)、3种胃癌细胞(MKN-7,MKN-28和MKN-45)和7种乳腺癌细胞(OCUB-F,OCUB-M,R-27,MCF-7,CRL-1500,YMB-1-E和MDA-MB-231)表达PAP mRNA和PAP蛋白,结肠癌、胃癌和乳腺癌肿瘤组织中PAP呈阳性表达.在检测的5种肾细胞癌细胞和肾细胞癌组织中均未发现有PAP的表达.结论:PAP是结肠癌、胃癌和乳腺癌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磷酸酶 前列腺 腺癌
下载PDF
An elevated serum miR-141 level in patients with bone-metastatic prostate cancer is correlated with more bone lesions 被引量:7
6
作者 Hai-Liang Zhang Xiao-Jian Qin Da-Long Cao Yao Zhu Xu-Dong Yao Shi-Lin Zhang Bo Dai Ding-Wei Ye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231-235,I0007,共6页
The skeleton is the most common metastatic organ in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PCa). Non-invasive biomarkers that can facilitate the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of bone metastases are highly desirable. We designed ... The skeleton is the most common metastatic organ in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PCa). Non-invasive biomarkers that can facilitate the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of bone metastases are highly desirable. We designed this study to assess the expression patterns of serum miR-141 in patients with bone-metastatic PCa. Serum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o measure the miR-141 level in 56 patients, including six with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 20 with localized PCa and 30 with bone-metastatic PCa (10 with hormone-naive PCa, 10 with hormone-sensitive PCa and 10 with hormone-refractory PCa). A bone scan was performed for each patient with PCa to assess the number of bone lesions. The quantification of serum miR-141 levels was assayed by specific TaqMan qRT-PC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erum miR-141 levels were elevated in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is (P〈O.O01).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erum miR-141 levels between patients with BPH and patients with localized PCa. Using Kendall's bivariate correlation test, both the Gleason score and the number of bone-metastatic lesions were found to correlate with serum miR-141 levels (P=0.012 and P〈O.O01, respectively). The serum miR-141 level was found to b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level in patients with skeletal metastasis, using Pearson's bivariate correlation test. No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the serum miR-141 level and the serum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 level. We concluded that serum miR-141 levels are elevated in patients with bone-metastatic PCa and that patients with higher levels of serum miR-141 developed more bone lesions. Furthermore, serum miR-141 levels are correlated with serum ALP levels but not serum PSA lev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biological markers bones METASTASIS MICRORNAS miR-141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 prostatic neoplasms SERUM
下载PDF
PTEN蛋白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林考兴 孙颖浩 +5 位作者 许传亮 戚晓升 王林辉 邱镇 高旭 杨金校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20-322,共3页
目的 研究前列腺癌PTE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转移、分级及分期的关系。方法 采用抗PTEN的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染色法 (Envision法 )研究 3 5例前列腺癌组织切片。结果  3 5例前列腺癌中有 8例 ( 2 2 .9% )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 目的 研究前列腺癌PTE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转移、分级及分期的关系。方法 采用抗PTEN的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染色法 (Envision法 )研究 3 5例前列腺癌组织切片。结果  3 5例前列腺癌中有 8例 ( 2 2 .9% )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转移者的PTEN表达率 ( 5 .9% )明显低于非转移者 ( 3 8.9% ,P <0 .0 1) ;在A、B期的表达率明显高于C、D期 (P <0 .0 5 ) ;高、中分化组间表达率的差异虽无显著性 ,但高分化与低分化、中分化与低分化间PTEN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PTEN蛋白在良性组织上皮细胞及肿瘤细胞胞质中表达 ,在胞核及基质中不表达 ,在癌旁增生组织上皮细胞中呈强弱不等的阳性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PTEN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基因表达 肿瘤转移 肿瘤分级 肿瘤分期
下载PDF
TPSA,FPSA,F/TPSA和PAP联检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邱宁岩 张静馨 +1 位作者 公益明 李惠萍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318-321,共4页
目的 :研究各年龄组正常人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FPSA)、前列腺酸性磷酸酶 (PAP)和F/TPSA比值的正常值范围以及与年龄的相关性 ,并探讨其联合应用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 (PC)鉴别诊断中的价... 目的 :研究各年龄组正常人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FPSA)、前列腺酸性磷酸酶 (PAP)和F/TPSA比值的正常值范围以及与年龄的相关性 ,并探讨其联合应用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 (P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酶放大化学发光法测定 89名正常志愿者、35例PC患者和 82例BPH患者血清TPSA、FPSA和PAP的水平 ,并计算F/TPSA的比值。结果 :4 1岁~ 88岁的正常人血清TPSA和FPSA水平与年龄有显著正相关性 (TPSA/年龄 :r=0 .4 4~ 0 .4 5 ,P <0 .0 1 ;FPSA/年龄 :r =0 .4 9~ 0 .5 1 ,P<0 .0 1 ) ;PC组和BPH组血清TPSA、FPSA和PA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 ,而PC组F/TPSA比值则明显低于BPH组和正常人组 (P <0 .0 1 )。F/TPSA比值的分段研究显示 ,在TPSA轻、中度升高时 ,F/TPSA <0 .1提示PC可能性较大 (88 2 % ) ,而F/TPSA >0 .2 5时 ,表明PC可能性很小 (4 0 % )。结论 :4 0岁以上正常男性血清TPSA和FPSA水平随年龄升高而增加 ,并与年龄呈明显的正相关 ;TP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SA FPSA F/TPSA PAP 联检 前列腺癌 诊断
下载PDF
前列腺癌标志物与年龄及膳食结构关系 被引量:3
9
作者 杨国平 吴益民 +5 位作者 王洪军 孙艳 董玉 尹旭辉 张志强 冯立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51-552,共2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标志物与膳食结构的相关性,研究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酸性磷酸酶(PAP)、睾酮(T)和促黄体生成素(LH)与膳食结构在不同年龄组的变化。方法通过酶联免疫与放射免疫分析法对632份正常男性人群血清中PSA、PAP、T...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标志物与膳食结构的相关性,研究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酸性磷酸酶(PAP)、睾酮(T)和促黄体生成素(LH)与膳食结构在不同年龄组的变化。方法通过酶联免疫与放射免疫分析法对632份正常男性人群血清中PSA、PAP、T和LH的含量检测,以问卷调查获取饮食习惯信息。结果肉食组与素食组比较,血清PSA含量分别为(4.54±0.36)和(3.00±0.38)ng/ml;PAP含量分别为(2.046±0.66)和(1.798±0.59)ng/ml;T含量分别为(3.578±3.62)和(4.769±3.670)ng/ml;LH含量分别为(9.414±6.11)和(8.212±6.07)ng/ml。各年龄段与20-39岁组比较,PSA随年龄而增高;各年龄段PAP波动在同一水平;T随年龄增高而下降,LH以40-49岁组增高最为明显,其他各组与对照组比较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高。结论膳食结构在前列腺癌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食用红肉是前列腺癌发病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酸性磷酸酶(PAP) 膳食结构
下载PDF
PSA、PSMA、PAP多肽联合致敏自体DC治疗HRPC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庄志祥 沈丽琴 +2 位作者 史央 陆晓 时宏珍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98-704,共7页
目的:观察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与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多肽联合致敏自体树突状细胞(DC)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HRPC)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择HLA-A201阳性HRPC患者16例,分离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加... 目的:观察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与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多肽联合致敏自体树突状细胞(DC)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HRPC)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择HLA-A201阳性HRPC患者16例,分离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加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与白介素(rhIL-4)诱导成DC。用PSA(KLQCVDLHV)、PSMA(ALDVYNGLL)与PAP(LLHETDSAV)3种多肽联合冲击DC后近腹股沟淋巴结富集区皮内多点接种致敏DC,隔周1次,共进行4次接种,于最后1次接种后1~2周内进行免疫学与近期临床疗效的监测。结果:未见1例出现Ⅱ级以上不良反应(寒颤、发烧、注射部位红肿、皮疹等)。患者接种DC后外周血中IL-2、IL-12和IFN-γ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P<0.01);迟发型超敏反应(DTH)试验阳性率为36.4%(4/11);5例患者外周抗原特异性IFN-γ+CD8+T细胞比例明显增加(5/11);6例患者PSA水平下降(6/16);1例患者腹腔积液减少;1例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灶缩小。3例患者临床反应达到部分缓解(PR),7例患者稳定(SD),6例患者进展(PD)。结论:PSA、PSMA和PAP多肽联合负载自体DC免疫治疗方法可明显改善HRPC患者免疫功能,有效激发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控制并缓解病情,是治疗晚期HRPC的一种安全与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 免疫治疗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前列腺酸性磷酸酶
下载PDF
PAP和PSA与前列腺癌诊治的关系 被引量:5
11
作者 邱明星 廖勇 +2 位作者 潘慈康 陈照祥 符本琪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1年第11期471-473,共3页
目的 :探讨前列腺酸性磷酸酶 (PAP)、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与前列腺癌的诊断、临床分期、预后判断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测定法 (RIA)检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前列腺癌 5 2例 ,同时以 PAP、PSA辅助诊断。结果 :PSA阳性率明显高于直肠指... 目的 :探讨前列腺酸性磷酸酶 (PAP)、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与前列腺癌的诊断、临床分期、预后判断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测定法 (RIA)检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前列腺癌 5 2例 ,同时以 PAP、PSA辅助诊断。结果 :PSA阳性率明显高于直肠指检、B超和 PAP(P <0 .0 5 )。PAP和 PSA升高与前列腺癌的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具有相关性。结论 :PAP和 PSA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临床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酸性磷酸酶 前列腺特异抗原 PAP PSA
下载PDF
山绿茶总黄酮抑制实验性大鼠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作用观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盛树东 于有江 +2 位作者 王冬艳 钱小妹 肖望书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51-554,共4页
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前列康组和山绿茶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80,40,20 mg/kg)6组,对去势大鼠注射丙酸睾酮造成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模型(模型组去势注射丙酸睾酮,对照组去势未注射丙酸睾酮),用前列康和山... 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前列康组和山绿茶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80,40,20 mg/kg)6组,对去势大鼠注射丙酸睾酮造成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模型(模型组去势注射丙酸睾酮,对照组去势未注射丙酸睾酮),用前列康和山绿茶总黄酮高、中、低剂量对前列腺增生模型大鼠灌胃;模型组、对照组以生理盐水灌胃,连续5周。测定大鼠前列腺湿重比,大鼠血清总酸性磷酸酶(ACP)、非前列腺特异性酸性磷酸酶(NPAP),计算前列腺特异性酸性磷酸酶(PAP)。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前列腺组织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山绿茶总黄酮高、中剂量组(80,40 mg/kg)的前列腺湿重指数、血清PAP活性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前列康组相似;显微镜下山绿茶总黄酮高剂量(80 mg/kg)对上皮细胞形态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改变:腺腔中分泌物积聚,可见前列腺结石,与正常组的前列腺细胞结构基本相接近。说明山绿茶总黄酮具有抑制前列腺增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绿茶总黄酮 前列腺增生 酸性磷酸酶 形态结构 抑制作用
下载PDF
大豆异黄酮对大鼠前列腺增生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2
13
作者 任国峰 黄忆明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3-346,共4页
目的 :探讨补充不同剂量大豆异黄酮对大鼠前列腺增生的影响。方法 :应用丙酸睾酮诱导大鼠前列腺增生 ,观察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中剂量及高剂量大豆异黄酮组大鼠前列腺的湿重、前列腺指数、形态学、前列腺特异性酸性磷酸酶及酸... 目的 :探讨补充不同剂量大豆异黄酮对大鼠前列腺增生的影响。方法 :应用丙酸睾酮诱导大鼠前列腺增生 ,观察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中剂量及高剂量大豆异黄酮组大鼠前列腺的湿重、前列腺指数、形态学、前列腺特异性酸性磷酸酶及酸性磷酸酶改变。结果 :①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前叶前列腺湿重及前列腺指数、前列腺特异性酸性磷酸酶均显著低于模型组 (P <0 .0 5 ) ;②中、高剂量组大鼠前叶前列腺湿重及前列腺指数和前列腺特异性酸性磷酸酶均显著低于低剂量组 (P <0 .0 5 )。结论 :大豆异黄酮可显著抑制大鼠前列腺增生 ,抑制酸性磷酸酶水平的升高 ,且呈剂量依赖性。大豆异黄酮可能对预防和辅助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 大鼠 前列腺增生 抑制作用 营养学 酸性磷酸酶
下载PDF
脂肪酸合成酶与ECT骨显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科峰 陈小楠 +5 位作者 詹运洪 潘春雨 刘学锋 闻宁 王侠 吴斌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3年第4期802-804,共3页
目的:探讨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E)与ECT骨显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以同位素全身骨扫描为金标准,对51例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和17例非骨转移患者病理标本行FASE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探讨FASE与骨转移的关... 目的:探讨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E)与ECT骨显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以同位素全身骨扫描为金标准,对51例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和17例非骨转移患者病理标本行FASE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探讨FASE与骨转移的关系。结果:FASE阴性者骨转移的发生率极低;FASE弱阳性或阳性者有骨转移可能;FASE强阳性者骨转移的可能性极大。结论:FASE染色强度可预测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情况,与ECT骨显像相比无差异性,但能更早的发现,评价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合成酶 前列腺肿瘤 骨转移
下载PDF
不育患者精浆酸性磷酸酶和前列腺特异抗原含量与精子质量的关系 被引量:5
15
作者 潘云 唐任光 李北林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08年第7期390-391,共2页
目的探讨不育患者精浆酸性磷酸酶(ACP)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含量与精子质量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男性不育症患者122例,采用精子分析仪测定精液参数,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精浆中PSA水平,用磷酸苯二钠法检测精浆中ACP含量... 目的探讨不育患者精浆酸性磷酸酶(ACP)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含量与精子质量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男性不育症患者122例,采用精子分析仪测定精液参数,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精浆中PSA水平,用磷酸苯二钠法检测精浆中ACP含量,并分析其与精子密度、活力和黏度的关系。结果精子活力异常组精浆ACP、PSA含量明显低于活力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液黏度增高组精浆ACP、PSA含量明显低于精液黏度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子密度正常组ACP高于密度减低组(P<0.05),PSA含量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精浆ACP、PSA含量与精子质量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育 男性 精液 酸性磷酸酶 前列腺特异抗原 精子能动性
下载PDF
FSC-811法复查宫颈TCT检查阳性病例的结果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姝美 王阳 +3 位作者 潘美华 李洪言 魏兆莲 孟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28-1230,共3页
目的利用FSC-811(简称FSC)检查法复查宫颈液基薄层细胞检查(thin-cytologic test,TCT)阳性病例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及诊断时间。方法选择TCT检查中诊断具有不典型宫颈细胞的病例,对其标本同时运用FSC检查法复查,两种... 目的利用FSC-811(简称FSC)检查法复查宫颈液基薄层细胞检查(thin-cytologic test,TCT)阳性病例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及诊断时间。方法选择TCT检查中诊断具有不典型宫颈细胞的病例,对其标本同时运用FSC检查法复查,两种方法均采用膜式制片法,前者行巴氏染色,中性树胶封固;后者用FSC试剂盒行酶标记,衬染试剂衬染,PVA封固。所有玻片由一名副高医师阅片,并隔周后无排序2次阅片,均分别登记诊断结果及阅片使用时间。结果与巴氏染色相比,FSC染色较易寻找阳性细胞,阅片时间短,检测诊断结果的可重复性高。对不能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诊断率减少,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阳性率明显升高,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thelial lesion,HSIL)及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阳性率持平。结论 FSC与TCT检查对于宫颈病变中HSIL及SCC的筛查的稳定性相同,前者对LSIL诊断的阳性率高,而对ASCUS的诊断率较后者略低。FSC较TCT-巴氏诊断所用的时间短,诊断的可重复性高,体现了在疾病筛查中的优势。同时对于因炎症、微生物或上皮萎缩等因素引起的细胞变异等容易筛除,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忧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酸性磷酸酶 FSC-811 巴氏染色 TBS诊断
下载PDF
不同剂量帕米膦酸二钠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疼痛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罗波 孙立江 +3 位作者 郝建波 刘鹏 张劲峰 宋保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2683-2684,2687,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帕米膦酸二钠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50例前列腺癌骨转移并伴骨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A、B、C),每组各50例,分别静脉滴注帕米膦酸二钠60 mg、120 mg、150 mg,均分2 d给药,每4周重复1次,共用2个周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帕米膦酸二钠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50例前列腺癌骨转移并伴骨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A、B、C),每组各50例,分别静脉滴注帕米膦酸二钠60 mg、120 mg、150 mg,均分2 d给药,每4周重复1次,共用2个周期。结果 3组止痛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活动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10/50)、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0%(12/50)、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0%(13/50),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帕米膦酸二钠可缓解前列腺癌骨转移所致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肿瘤转移 膦酸类
下载PDF
参桂前列爽胶囊抗实验性前列腺增生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平湘 成亮 +4 位作者 高建 陈怡 唐玉 郜文 白江洪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171-174,共4页
目的观察参桂前列爽胶囊对实验性前列腺增生动物模型的作用。方法本实验采用去势后皮下注射丙酸睾丸酮(0.5mg/每只鼠)的方法制作大鼠前列腺增生的模型,每日一次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参桂前列爽胶囊,以普乐安片作为阳性药对照,4周后观察大... 目的观察参桂前列爽胶囊对实验性前列腺增生动物模型的作用。方法本实验采用去势后皮下注射丙酸睾丸酮(0.5mg/每只鼠)的方法制作大鼠前列腺增生的模型,每日一次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参桂前列爽胶囊,以普乐安片作为阳性药对照,4周后观察大鼠前列腺腺体的干、湿质量,并在光镜下观察腺体的病理学改变。同时采用16d胎龄小鼠尿生殖窦组织埋入前列腺诱发小鼠前列腺增生的模型,检测给药4周小鼠前列腺的质量和腺体组织中酸性磷酸酶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参桂前列爽胶囊大、中剂量组(10.8g/kg、5.4g/kg)和普乐安片组(2.5g/kg)大鼠前列腺干湿质量及湿质量指数明显降低;小剂量组(2.7g/kg)前列腺湿质量及湿质量指数明显降低;干质量及干质量指数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学检测显示,参桂前列爽胶囊大、中剂量组的前列腺组织增生明显减轻,腺上皮高度明显减少。同样,在尿生殖窦植入引起的小鼠前列腺增生模型中,参桂前列爽胶囊大、中剂量组(15.0g/kg、7.5g/kg)和普乐安片组(3.5g/kg)可以降低前列腺腺体湿质量及湿质量指数,明显降低小鼠腺体组织中酸性磷酸酶含量。结论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参桂前列爽胶囊具有明显抑制前列腺增生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前列腺中酸性磷酸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桂前列爽胶囊 前列腺增生 酸性磷酸酶
下载PDF
maspin基因启动区的初步鉴定 被引量:2
19
作者 贺美兰 姜安丽 +3 位作者 张鹏举 陈蔚文 刘志芳 张建业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研究maspin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利用PCR技术扩增maspin基因5'上游启动区860bp(-765~+95bp)不同的缺失片段,并将它们分别与荧光素酶(LUC)报告基因相连,构建了6种maspin-LUC报告基因表达质粒,通过转染实验检测maspin启动... 目的:研究maspin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利用PCR技术扩增maspin基因5'上游启动区860bp(-765~+95bp)不同的缺失片段,并将它们分别与荧光素酶(LUC)报告基因相连,构建了6种maspin-LUC报告基因表达质粒,通过转染实验检测maspin启动区不同长度片段在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LNCaP)和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PC-3M)中驱动荧光素酶表达的活性。并转染雄激素表达受体(AR)到PC-3M细胞,观察雄激素及其受体对不同片段表达活性的作用。结果:maspin基因启动区(-312~247bp)之间含有与雄激素受体相关的负性调控元件,在(+14~95bp)之间含有一个功能性的中文(Sp1)调控元件。结论:maspin基因的表达受雄激素受体及Sp1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MASPIN 调控序列 核酸 前列腺肿瘤
下载PDF
骨显像联合碱性磷酸酶诊断159例前列腺癌骨转移 被引量:4
20
作者 范义湘 罗荣城 +1 位作者 李贵平 黄凯 《肿瘤学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340-342,共3页
[目的]探讨骨型碱性磷酸酶(B鄄AKP)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及与骨显像的关系,弥补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不足。[方法]对159例前列腺癌进行骨显像,并测定B鄄AKP。根据骨显像将病人分成骨转移组与无骨转移组,B鄄AKP在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 [目的]探讨骨型碱性磷酸酶(B鄄AKP)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及与骨显像的关系,弥补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不足。[方法]对159例前列腺癌进行骨显像,并测定B鄄AKP。根据骨显像将病人分成骨转移组与无骨转移组,B鄄AKP在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按病灶多少将骨显像分0~3级,各级间B鄄AKP比较采用t检验。B鄄AKP值与骨病灶数目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159例病人中,骨显像诊断骨转移114例,10例假阳性,漏诊3例,诊断灵敏度97.2%(104/107),假阳性率19.2%(10/52)。②B鄄AKP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为83.2%,特异性50.0%。③B鄄AKP在骨转移组为(26.3±15.6)μg/L,无骨转移组为(16.9±8.7)μg/L,两组差异有显著性(t=4.045,P<0.001)。单发热区者7例,B鄄AKP值为(19.7±4.1)μg/L,4例单发冷区病人为(13.2±3.2)μg/L,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2.711,P<0.05)。④B鄄AKP值与骨转移病灶数目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751,P<0.01)。[结论]B鄄AKP与骨显像有很好的一致性。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应首选骨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骨转移 骨显像 骨型碱性磷酸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