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tein quantitation using dyes obtained from plant materials
1
作者 Isaac Olusanjo Adewale Olanrewaju Roland Akinseye +1 位作者 Adekanbi Idowu Odutayo Isaac Olusanjo Adewale 《Advances in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12年第3期227-230,共4页
We present a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use of plant dyes in the quantitation of proteins in solution. We have used ethanol, acid, alkali and water to extract dyes from some plant materials, including flowers of Jungle... We present a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use of plant dyes in the quantitation of proteins in solution. We have used ethanol, acid, alkali and water to extract dyes from some plant materials, including flowers of Jungle flame (Izora coccinea), China rose (Hibiscus rosa-sinensis) and leaves of West African Indigo (Lonchocarpus cyanescens), Mimosa (Mimosa pudica), Roselle (Hibiscus sabdarifa), Jatropha (Jatropha curcas) and Henna (Lawsonia inermis). The dyes obtained were used in the protein-dye binding studies. The colour of the protein-dye complex of the ethanolic extracts was stable and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increase in protein concentration. The extracts achieved linearity up to the following amount of proteins in the test samples: Hibiscus rosa-sinensis (60 mg), Ixora coccinea (120 mg), Hibiscus sabdarifa (80 - 100 mg), Jatropha curcas (80 mg), and Lawsonia inermis (100 mg). The sensitivity of the dyes especially at low protein concentrations indicate that they can provide suitable alternatives to other well known standard methods of protein determi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in QUANTITATION PLANT dyeS Ethanolic EXTRACT Sensitivity
下载PDF
Removal of Lead Contamination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Lead-Nanoplates by a Hot Spring Microbial Protein
2
作者 Chetana Ghosal Nurul Alam +1 位作者 Abiral Tamang Brajadulal Chattopadhyay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2021年第11期681-693,共13页
Lead contamination still remains as serious threat to public health and environment because of its non-biodegradability and toxicity. A clean technique has been developed for removal of lead contamination through the ... Lead contamination still remains as serious threat to public health and environment because of its non-biodegradability and toxicity. A clean technique has been developed for removal of lead contamination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lead-oxide nanoplates using a bacterial protein (Molecular weight ~30 kDa) as biological template. The isolated hot-spring bacterial (the bacterium was named as MDH1) protein when adding to the solution of lead compound (e.g., lead nitrate), nanoplates of lead-oxide are formed as viewed by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as prepared lead-oxide-nanoplates are characterized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nalysis,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and X-ray diffraction analyses. The lead-oxide-nanoplates and the filtered supernatant of the reactive solution both were separately used to observe the inhibition of growth of <i>E. coli</i> bacteria on culture plate. Lead-oxide-nanoplates produced clear zone of inhibition on the bacterial growth plate, whereas the filtered supernatant exhibited no such zone on the growth of <i>E. coli</i> bacteria revealing the fact that lead contamination was removed from the filtered supernatant. The prepared lead oxide nanoplates also possess dye degradation activity which is the added advantage of the process. The MDH1 bacterial protein acts as biological template which successfully removes lead contamination from lead-solution. The process is a clean and cost-effective one which can be used not only for removal of lead contamination but also for removal of different dyes from environment due to having dye-degradation attribute of the lead-oxide nanopl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TERIA Hot Spring protein dye Degradation Lead-Oxide Nanoplates
下载PDF
Spectroscopic and calorimetric studies of congo red dye-amyloid peptide complexes
3
作者 Kazushige Yokoyama Andrew D. Fisher +2 位作者 Amanda R. Amori Daniel R. Welchons Ruel E. McKnight 《Journal of Biophysical Chemistry》 2010年第3期153-163,共11页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of complexes of Con ?go Red (CR) dye with amyloid ? (A?) peptides were studied by both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and 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 (ITC). Based on the absorption spectrum for ...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of complexes of Con ?go Red (CR) dye with amyloid ? (A?) peptides were studied by both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and 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 (ITC). Based on the absorption spectrum for the formation of CRAβ complexes in 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solution (pH 7.4), van’t Hoff plots over a temperature range of 10oC to 70oC were created for CRAβ140, Aβ1228, and Aβ142. The plot for CR Aβ1228 complex showed a relatively linear feature within the given temperature range with ?H = –10.1 ?0.6 kJ/mol and ?S = + 0.128 ? 0.002 kJ/(mol K). However, the plot for CRAβ140 and CRAβ142 complexes exhibited two distinct linear regions with opposite slopes centered at a specific temperature, Ts, which was 54.7 ? 0.2℃ and 34.8 ? 0.2℃, respectively. The ITC experiments conducted at 25℃in water exhibited quite a different situation from the above mentioned spectroscopic approach. The ITC studies yielded a ?H of –85.3 ? 0.2 kJ/mol for the CRAβ1228 complex with negative entropy change –0.152 kJ/mol K). For CRAβ140, the ITC studies indicated the presence of two binding sites with ?H1 = –81.8 ? 0.3 kJ/mol and ?H2 = –119.5 ? 0.2 kJ/mol with K1 = 5.5 ? 0.7 ? 106 M1 and K2 = 6.9 ? 2.4 ? 108 M1, respectively. These binding constan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model suggested by several studies. Both binding sites showed negative entropy changes suggesting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complex is enthalpically driven. The disagreement in thermochemical values between two different methods confirmed that the enthalpy and entropy are heavily dependent on temperature and buffer/salt environment, and may involve inherently different reaction pat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yloid Beta CONGO Red dye-protein Interaction Van’t HOFF Plot 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 Binding Site Temperature
下载PDF
酸性红显现非渗透性客体表面血手印的研究
4
作者 桑贤超 刘丽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82-2687,共6页
将酸性红染料应用于血潜手印显现技术,确定手印显现的最佳配方,配制出酸性红-甲醇显现液。在最优条件下,详细考察不同非渗透性客体、不同遗留时间、不同血液浓度手印的显现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酸性红显现液的灵敏度、稳定性较好,配制简便... 将酸性红染料应用于血潜手印显现技术,确定手印显现的最佳配方,配制出酸性红-甲醇显现液。在最优条件下,详细考察不同非渗透性客体、不同遗留时间、不同血液浓度手印的显现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酸性红显现液的灵敏度、稳定性较好,配制简便,且对陈旧血手印仍具有较好的显现效果,适用于非渗透性客体上血手印的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潜手印 蛋白质染料 非渗透性客体 显现技术
下载PDF
单病毒示踪技术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应用进展
5
作者 袁笑妍 张御格 +2 位作者 姚丽娟 唐晨 李晓娟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66,共15页
病毒(virus)是一种专营胞内寄生的简单微生物,是造成动植物病害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病毒的侵染过程高度动态且复杂,单病毒示踪技术的发展为揭示病毒生命活动的精细过程提供了可能。单病毒示踪是一种基于荧光标记与高时空分辨率成像的新方... 病毒(virus)是一种专营胞内寄生的简单微生物,是造成动植物病害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病毒的侵染过程高度动态且复杂,单病毒示踪技术的发展为揭示病毒生命活动的精细过程提供了可能。单病毒示踪是一种基于荧光标记与高时空分辨率成像的新方法,允许对单一或多个病毒的生命活动进行观察。近几年,单病毒示踪技术在病毒入胞、复制、细胞间传染等方面的研究中获得广泛应用,使病毒感染机制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本文介绍了病毒入侵细胞机制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荧光标记在单病毒示踪上的应用,特别是对病毒不同结构的标记和成像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以期为优化标记策略、解决对不同种类和结构的病毒实现高效标记等问题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标记 单病毒示踪 荧光染料 荧光蛋白 量子点
下载PDF
光合细菌处理苝系染料废水制备絮凝性菌体蛋白的研究
6
作者 韩惠颖 李良 翟宇晴 《安徽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108-110,114,共4页
首先对光合细菌进行驯化,同时绘制光合细菌生长密度曲线,得到絮凝性菌体蛋白收获的最佳时间为10 d。取1 L苝系染料生产废水,在室温条件下,得到了最佳处理条件,即pH调节为7.5,加入碳酸钙0.8 g,最适基础营养液投加量为6 mL,处理时间为10 d... 首先对光合细菌进行驯化,同时绘制光合细菌生长密度曲线,得到絮凝性菌体蛋白收获的最佳时间为10 d。取1 L苝系染料生产废水,在室温条件下,得到了最佳处理条件,即pH调节为7.5,加入碳酸钙0.8 g,最适基础营养液投加量为6 mL,处理时间为10 d,絮凝性菌体蛋白产量达到112.4 g/L(废水)。通过对菌体蛋白进行分析鉴定,得到该物质为糖蛋白。最后经过一个月的喂养对比实验,证明该絮凝性菌体蛋白可作为鱼的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苝系染料废水 光合细菌 絮凝性菌体蛋白
下载PDF
蛋白质与酸性染料相互作用的分光光度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罗宗铭 张焜 +1 位作者 崔英德 董飞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51-253,共3页
分别在酸性和碱性介质研究了铬天青S(CAS) ,溴甲酚绿 (BCG) ,溴邻苯三酚红 (BPR)和甲基百里酚蓝 (MTB)与蛋白质结合的光度性质。在 pH 3 8~ 4 0 ,蛋白质使CAS和BCG的吸光度降低 ,在 pH 3 8和10 8,蛋白质分别使BPR和MTB最大吸收波长红... 分别在酸性和碱性介质研究了铬天青S(CAS) ,溴甲酚绿 (BCG) ,溴邻苯三酚红 (BPR)和甲基百里酚蓝 (MTB)与蛋白质结合的光度性质。在 pH 3 8~ 4 0 ,蛋白质使CAS和BCG的吸光度降低 ,在 pH 3 8和10 8,蛋白质分别使BPR和MTB最大吸收波长红移 10和 2 0nm ,并使染料吸光度增大。无论染料吸光度降低或增大 ,均与蛋白质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成正比。初步讨论了蛋白质与染料作用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酸性染料 互相作用机理 分光光度法 吸光度 浓度
下载PDF
偶氮类染料与蛋白质作用的分光光度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李娜 李克安 童沈阳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65-270,共6页
本文研究了阴离子偶氮染料(变色酸,酸性铬蓝K,埃铬蓝SE,钙镁试剂,偶氮磺Ⅲ,偶氮胂Ⅲ、羧基偶氮胂Ⅲ和溴偶氮磺Ⅲ)在酸性条件下与蛋白质的作用,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制定了标准工作曲线,讨论了蛋白质变性剂的作用,以摩尔比法测... 本文研究了阴离子偶氮染料(变色酸,酸性铬蓝K,埃铬蓝SE,钙镁试剂,偶氮磺Ⅲ,偶氮胂Ⅲ、羧基偶氮胂Ⅲ和溴偶氮磺Ⅲ)在酸性条件下与蛋白质的作用,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制定了标准工作曲线,讨论了蛋白质变性剂的作用,以摩尔比法测定了最大结合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偶氮染料 分光光度法 染料结合法
下载PDF
天然环烯醚萜化合物对蛋白质纤维的染色性能 被引量:17
9
作者 林鹏 王洁雪 +1 位作者 何达海 丁克毅 《中国皮革》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38-42,共5页
通过染色试验,研究了环烯醚萜化合物与蛋白质纤维(皮胶原、蚕丝、白发)的染色条件,探讨了所产生的颜色与蛋白质纤维的种类以及环烯醚萜的分子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天然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以单体形式与蛋白质发生交联反应,从而产生颜色。... 通过染色试验,研究了环烯醚萜化合物与蛋白质纤维(皮胶原、蚕丝、白发)的染色条件,探讨了所产生的颜色与蛋白质纤维的种类以及环烯醚萜的分子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天然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以单体形式与蛋白质发生交联反应,从而产生颜色。这说明其染色机理与传统的天然染料或活性染料有本质的区别。其反应条件温和(35℃左右、弱碱性(pH=7.5~8.0水溶液中、较短时间内(2h左右))。用环烯醚萜化合物染蛋白质纤维时,所呈现出的颜色不仅与环烯醚萜的分子结构密切相关,而且与蛋白质纤维的种类有一定的关系。环烯醚萜很可能作为一类新型的天然活性染料,不仅可以用于皮革、裘皮、丝绸、毛制品的染色,还可以用于制备安全、环保的染发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烯醚萜 蛋白质纤维 天然活性染料 染色
下载PDF
活性染料对牛奶蛋白纤维的染色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马晶 张建英 +1 位作者 张建波 朱平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5-19,共5页
采用活性染料对牛奶蛋白纤维进行染色,讨论了染液pH值、染色温度、染色时间、碱剂和元明粉用量对上染百分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X型、中温型、K型活性染料对牛奶蛋白纤维的最佳染色工艺为:染液pH值4-5,染色时间60 min,染色温度分别... 采用活性染料对牛奶蛋白纤维进行染色,讨论了染液pH值、染色温度、染色时间、碱剂和元明粉用量对上染百分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X型、中温型、K型活性染料对牛奶蛋白纤维的最佳染色工艺为:染液pH值4-5,染色时间60 min,染色温度分别为40、906、0℃,小苏打10-20 g/L。加入碱剂固色,皂洗牢度可由3-4级提高到4级,小苏打的固色效果比碳酸钠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染料 牛奶蛋白纤维 染色性能 上染百分率
下载PDF
温敏材料吸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胡耀强 权朝明 +2 位作者 刘海宁 吴志坚 叶秀深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6-130,共5页
通过改变环境温度,温敏吸附材料可以实现对蛋白质、染料及其他物质的吸附、脱附和控制释放,而无需添加其他试剂,降低了这些过程造成的污染。因此温敏吸附材料作为智能响应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聚(N-异... 通过改变环境温度,温敏吸附材料可以实现对蛋白质、染料及其他物质的吸附、脱附和控制释放,而无需添加其他试剂,降低了这些过程造成的污染。因此温敏吸附材料作为智能响应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是现在被研究得最多的温敏材料,它的相转变温度(LCST)为32℃,许多复合的温敏吸附材料的LCST小于40℃,这使得温敏吸附材料在蛋白质的活性分离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主要综述了温敏材料在吸附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总结分析,同时对温敏吸附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敏材料 吸附 染料 蛋白质
下载PDF
阳离子染料对牛奶蛋白纤维的染色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马晶 张建英 +1 位作者 张林 张建波 《印染助剂》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2-24,共3页
牛奶蛋白纤维是一种在结构中含有牛奶蛋白质氨基酸大分子的线型高分子,各类染料(如酸性、中性、直接、活性、阳离子染料等)均能上染.主要研究了阳离子染料对牛奶蛋白纤维的染色性能,讨论了染浴pH值、温度、时间以及电解质(NaCl)对阳离... 牛奶蛋白纤维是一种在结构中含有牛奶蛋白质氨基酸大分子的线型高分子,各类染料(如酸性、中性、直接、活性、阳离子染料等)均能上染.主要研究了阳离子染料对牛奶蛋白纤维的染色性能,讨论了染浴pH值、温度、时间以及电解质(NaCl)对阳离子染料上染百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阳离子染料对牛奶蛋白纤维染色时,染浴pH值为5~6、染色温度90℃左右、染色时间为60min比较好;电解质起缓染作用,染色后的皂洗牢度在3级或3级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染料 牛奶蛋白纤维 上染百分率
下载PDF
新型水溶性花菁双嵌染料荧光测定蛋白质的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林旭聪 郭良洽 +1 位作者 林艳霞 谢增鸿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775-1779,共5页
基于蛋白质对双嵌花菁染料具有良好的荧光增强作用,以新型水溶性碳菁染1,1’-丙磺酸-3,3,3’,3’-四甲基吲哚三次甲基碳菁-5,5’-二磺酸钾为荧光探针,建立了一种新的蛋白质荧光检测体系。实验考察了探针的荧光特征、浓度、缓冲体系pH、... 基于蛋白质对双嵌花菁染料具有良好的荧光增强作用,以新型水溶性碳菁染1,1’-丙磺酸-3,3,3’,3’-四甲基吲哚三次甲基碳菁-5,5’-二磺酸钾为荧光探针,建立了一种新的蛋白质荧光检测体系。实验考察了探针的荧光特征、浓度、缓冲体系pH、盐浓度和乙醇有机试剂等参数对体系荧光的影响。当pH 2.0,花菁染料最大荧光激发波长为548 nm,发射波长为562 nm,血清蛋白与探针作用随着探针浓度的增加而加强,荧光增强值逐渐上升;当探针浓度为1.00×10^-6mol·L^-1时,牛血清蛋白BSA和人血清蛋白HSA对花菁探针荧光增强作用最为明显,体系荧光强度与蛋白质浓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BSA和HSA线性响应浓度范围分别为0.20-15.00μg·mL^-10.20-12.00μg·mL^-1检测限(3σ/K)为0.01μg·mL^-1测定了血清蛋白BSA的合成样品,当BSA浓度为4.00,6.00,8.00μg·mL^-1,回收率为94.5%-10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测定 水溶性花菁染料 蛋白质
下载PDF
染料结合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罗宗铭 曹捷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3期102-105,共4页
分别在酸性和碱性介质研究了偶氮胂Ⅲ,甲基蓝,溴酚蓝,酸性品红和亚甲基蓝同蛋白质结合的光度性质.在适宜p H 条件下,上述染料均可与蛋白质结合,使染料吸光度下降.除亚甲基蓝外,其余染料吸光度的降低与一定浓度范围的蛋白质成... 分别在酸性和碱性介质研究了偶氮胂Ⅲ,甲基蓝,溴酚蓝,酸性品红和亚甲基蓝同蛋白质结合的光度性质.在适宜p H 条件下,上述染料均可与蛋白质结合,使染料吸光度下降.除亚甲基蓝外,其余染料吸光度的降低与一定浓度范围的蛋白质成正比.初步讨论了染料性质与蛋白质结合程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染料结合反应 分光光度法 测定
下载PDF
某些氨羧络合型染料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研究 被引量:41
15
作者 刘绍璞 范莉 +2 位作者 胡小莉 刘忠芳 陈粤华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7期1635-1640,共6页
用共振瑞利散射 (RRS)光谱法研究了酚酞络合剂、百里酚酞络合剂以及钙黄绿素等氨羧络合型染料与人血清白蛋白 (HSA)、牛血清白蛋白 (BSA)、α 糜蛋白 (α Chy)、卵白蛋白 (Ova)、溶菌酶 (Lys)等水溶性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发现只有作为氨... 用共振瑞利散射 (RRS)光谱法研究了酚酞络合剂、百里酚酞络合剂以及钙黄绿素等氨羧络合型染料与人血清白蛋白 (HSA)、牛血清白蛋白 (BSA)、α 糜蛋白 (α Chy)、卵白蛋白 (Ova)、溶菌酶 (Lys)等水溶性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发现只有作为氨羧络合剂吨染料的钙黄绿素与蛋白质反应能使RRS显著增强 ,并观察到特征的RRS光谱 ,而作为氨羧络合型三苯甲烷的酚酞络合剂、百里酚酞络合剂作用不明显 .文中对于钙黄绿素与蛋白质的反应条件、影响因素、反应产物的光谱特征及有关分析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 ,并拟定了用钙黄绿素RRS测定水溶性蛋白质的方法 .该方法有高的灵敏度 (对不同蛋白质的检出限在 4 0~ 40 0ng·mL-1之间 )和较好的选择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羧络合型染料 蛋白质 相互作用 共振瑞利散射光谱 钙黄绿素
下载PDF
染整加工对牛奶蛋白纤维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宗乾 李长龙 陈维国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9-72,80,共5页
牛奶蛋白纤维的蛋白质成分在染整加工过程中受到湿、热、酸碱、氧化剂等的影响,发生不同程度的水解和流失,将会影响牛奶蛋白纤维织物的品质和服用性能。为此,通过优化改良凯氏定氮法测试工艺,尝试以含氮量的变化来表征染整化学加工引起... 牛奶蛋白纤维的蛋白质成分在染整加工过程中受到湿、热、酸碱、氧化剂等的影响,发生不同程度的水解和流失,将会影响牛奶蛋白纤维织物的品质和服用性能。为此,通过优化改良凯氏定氮法测试工艺,尝试以含氮量的变化来表征染整化学加工引起蛋白质成分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经优化的改良凯氏定氮法具有消化时间短,测试准确度高,操作方便等优点;采用该测试方法,揭示了湿热处理、漂白处理、酸碱处理及空白染浴处理条件下牛奶蛋白纤维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规律,对制定牛奶蛋白纤维纺织品的染整工艺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奶蛋白纤维 凯氏定氮法 蛋白质 染整
下载PDF
某些变色酸偶氮类染料与蛋白质作用的分光光度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进 王红 +1 位作者 曹启花 张华山 《化学试剂》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29-131,144,共4页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并比较了 1 0种变色酸偶氮染料 (偶氮胂 、偶氮胂 、偶氮氯膦 、偶氮氯膦 、氨基 C酸偶氮胂、氨基 G酸偶氮氯膦、邻溴偶氮氯膦、间碘偶氮氯膦、二溴乙氧基偶氮氯膦、邻溴偶氮胂 )与蛋白质的作用及所引起的光谱性能...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并比较了 1 0种变色酸偶氮染料 (偶氮胂 、偶氮胂 、偶氮氯膦 、偶氮氯膦 、氨基 C酸偶氮胂、氨基 G酸偶氮氯膦、邻溴偶氮氯膦、间碘偶氮氯膦、二溴乙氧基偶氮氯膦、邻溴偶氮胂 )与蛋白质的作用及所引起的光谱性能变化。详细探讨了染料结构、缓冲条件、种类及酸度对染料与蛋白质作用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色酸偶氮染料 蛋白质 分光光度法 测定
下载PDF
合成的近红外花菁染料测定痕量血清蛋白质 被引量:17
18
作者 郑洪 李东辉 +2 位作者 吴敏 许金钩 陈秋影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55-557,共3页
染料结合法测定蛋白质在生化及临床分析中已有广泛应用,常用的染料有溴甲酚绿[1]、溴酚蓝[2]、考马斯亮蓝[3]及铬天青S[4]等,这些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均处于可见光区.近年来,近红外染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5],因... 染料结合法测定蛋白质在生化及临床分析中已有广泛应用,常用的染料有溴甲酚绿[1]、溴酚蓝[2]、考马斯亮蓝[3]及铬天青S[4]等,这些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均处于可见光区.近年来,近红外染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5],因为它们的吸收及荧光光谱均处于近红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 花菁 血清蛋白质 分光光度法 测定 蛋白质
下载PDF
有机染料共振光散射法测定蛋白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9
作者 栾吉梅 张晓东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9-163,共5页
对用有机染料作试剂的共振光散射光谱法测定蛋白质研究的进展情况(主要包括1990年至2004年间)作了评述。对测定蛋白质的反应体系中有机染料作用的基本原理作了简要论述。文中涉及的有机染料主要有:三苯甲烷类、偶氮类、酞菁类及羟基蒽... 对用有机染料作试剂的共振光散射光谱法测定蛋白质研究的进展情况(主要包括1990年至2004年间)作了评述。对测定蛋白质的反应体系中有机染料作用的基本原理作了简要论述。文中涉及的有机染料主要有:三苯甲烷类、偶氮类、酞菁类及羟基蒽醌类等(引用文献58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振光散射光谱 蛋白质 有机染料 评述
下载PDF
苯酚磺酞类酸性染料与蛋白质包合物的共振散射光谱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甫丽 郝英霞 +3 位作者 张红蕾 赵勇 刘保生 张红医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1期32-35,共4页
研究了几种苯酚磺酞类酸性染料与蛋白质的结合反应 ,发现染料pKa 值与蛋白质等电点相近易于结合 ,共振光散射信号强 ,灵敏度高 ;染料的吸收峰、谷与染料 -蛋白质包合物共振散射谷、峰波长基本对应 ;电负性取代基越多染料 pKa
关键词 苯酚磺酞类酸性染料 蛋白质包合物 吸收光谱 共振散射光谱 染色反应 生物化学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