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剂量维生素K1预防儿童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张山丹 汤美好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6期80-83,100,共5页
目的探讨预防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中不同剂量维生素K1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8月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64例维生素K缺乏的患儿为研究对象,依照给药剂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1(55例)、治疗组2(55例)和治疗组3(54例)。... 目的探讨预防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中不同剂量维生素K1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8月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64例维生素K缺乏的患儿为研究对象,依照给药剂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1(55例)、治疗组2(55例)和治疗组3(54例)。治疗组1给予维生素K10.3 mg/次、2组给予维生素K10.5 mg/次、3组给予维生素K11 mg/次,对三组患儿的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发生率、维生素K水平、凝血指标和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指标予以对比、分析。结果三组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治疗组2、治疗组3的维生素K水平均较治疗组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2和治疗组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天,治疗组1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长于治疗组2和治疗组3,且治疗组2高于治疗组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天,治疗组1的PT和APTT均长于治疗组2和组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的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的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1高于治疗组2和治疗组3,且治疗组2高于治疗组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预防中,采用维生素K1补充可获得较好的预防效果,但不同剂量维生素K1的治疗效果不同,推荐使用0.5 mg剂量且以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K1 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 凝血酶原前体蛋白 凝血指标 营养状况
下载PDF
凝血酶原前体蛋白在抗凝监测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朱平 庄建 +10 位作者 吴若彬 肖学钧 郑少忆 陈寄梅 卢聪 范瑞新 郭惠明 刘菁 黄劲松 舒峻 周志凌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9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在华法林抗凝治疗监测中的意义。方法动态监测60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行抗凝治疗病人(实验组)的血浆PIVKA-Ⅱ浓度、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在华法林抗凝治疗监测中的意义。方法动态监测60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行抗凝治疗病人(实验组)的血浆PIVKA-Ⅱ浓度、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比较3者出现明显异常的最早时间,分析PIVKA-Ⅱ与PT及IN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首次服华法林后6h,血浆PIVKA-Ⅱ浓度即出现明显异常,并随时间增加而增高;实验组首次服华法林后60h,PT出现明显异常,并随时间增加而增高;实验组首次服华法林后24h,INR出现明显异常,并随时间增加而增高;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IVKA-Ⅱ浓度与PT呈正相关(r=0.786,P<0.01);PIVKA-Ⅱ浓度与INR呈正相关(r=0.737,P<0.01)。结论在抗凝治疗的患者中,通过监测患者的血浆PIVKA-Ⅱ浓度可以有效地监测其抗凝程度,联合监测患者的血浆PIVKA-Ⅱ浓度、PT、INR则更能早期、有效的监测患者抗凝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K拮抗剂诱生蛋白 华法林 凝血酶原时间 国际标准化比值
下载PDF
异常凝血酶蛋白在HBV相关肝癌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林晓渊 《中国社区医师》 2016年第34期134-134,136,共2页
目的:探究异常凝血酶蛋白在HBV相关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治原发性肝癌患者120例,其中HBV相关肝癌60例作为观察组,非HBV相关肝癌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PIVKA-Ⅱ、AFP水平。结果:观察组PIVKA-Ⅱ、AF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目的:探究异常凝血酶蛋白在HBV相关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治原发性肝癌患者120例,其中HBV相关肝癌60例作为观察组,非HBV相关肝癌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PIVKA-Ⅱ、AFP水平。结果:观察组PIVKA-Ⅱ、AF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IVKA-Ⅱ诊断HBV相关肝癌的准确率高于AFP(P<0.05)。结论:HBV相关肝癌患者PIVKA-Ⅱ和AFP水平均较高,且PIVKA-Ⅱ诊断的准确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凝血酶蛋白 甲胎蛋白 肝癌
下载PDF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联合甲胎蛋白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意义分析
4
作者 郭振添 李飞 +1 位作者 莫伟平 莫海兴 《大医生》 2020年第10期26-28,共3页
目的分析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联合甲胎蛋白(AFP)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住院并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肝脏疾病患者90例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按患者疾病种类将其分为肝炎... 目的分析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联合甲胎蛋白(AFP)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住院并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肝脏疾病患者90例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按患者疾病种类将其分为肝炎组(10例)、肝硬化组(38例)、继发性肝癌组(14例)、原发性肝癌(PHC组)(28例)。另外选择同期接受检查的20例健康受试者设为对照组。分析比较各组PIVKA-II及AFP水平。结果与肝炎组、肝硬化组、继发性肝癌组、PHC组与对照组相比,PHC组的血清内AFP以及PIVKA-II水平明显更高(P<0.05)。将对照组视为参照对象,证实使用PIVKA-II在诊断PHC特异性、灵敏性明显比AFP诊断PHC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更好(P<0.05)。联合诊断2[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阳性为联合诊断(串联)]检测PHC的敏感性比单一检查更好(P<0.05)。联合诊断1[以异常凝血酶原或甲胎蛋白阳性为联合诊断(并联)]检测PHC的敏感性比单一检查更好(P<0.05)。依照绘制的血清AFP以及PIVKA-II浓度水平制作出ROC,能发现联合检测诊断PHC的AUCROC具体值为0.820(P<0.05)。结论PIVKA-II确定针对于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价值以及能力明显比AFP要好,PIVKA-II能够被视为独立特意性诊断指标。在此同时联合AFP以及PIVKA-II检测,用于PHC高危群体筛查诊断以及疗效检测,效果优于单一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蛋白质前体 凝血酶原 生物学标记 甲胎蛋白
下载PDF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1
5
作者 席强 孙桂荣 +2 位作者 丛培珊 刘明军 宗金宝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28-932,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和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癌(HCC)诊断和疗效监测中的价值。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用化学发光法和电化学发光法检测2013年8月至2014年3月期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48例肝细胞癌、37例肝内胆管细胞癌... 目的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和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癌(HCC)诊断和疗效监测中的价值。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用化学发光法和电化学发光法检测2013年8月至2014年3月期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48例肝细胞癌、37例肝内胆管细胞癌、44例胃、结直肠癌、63例肝硬化、38例慢性乙型肝炎、57例体检健康者血清PIVKA—Ⅱ和AFP水平,分别分析两者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HCC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ROC—AUC)、敏感度和特异性;分析血清PIVKA—Ⅱ和AFP水平与肿瘤直径大小及TNM分期的相关性;比较HCC患者治疗前后两指标血清水平的变化。结果肝细胞癌组血清PIVKA一1I和AFP水平均高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组、胃结直肠癌组、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和健康对照组(PIVKA—Ⅱ:U值分别为866.50、424.00、958.00、292.00和448.00;AFP:U值分别为713.00、440.50、1182.00、614.00和399.00,P均〈0.001)。两指标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对HCC组患者的ROC—AUC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VKA-Ⅱ诊断HCC的敏感度(87.16%)高于AFP(68.92%,=4.73,P〈0.05),PIVKA—Ⅱ和AFP联合检测诊断HCC的敏感度(93.24%)高于PIVKA—Ⅱ单项检测(87.16%,校正x^2=64.70,P〈0.01),但特异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血清PIVKA-Ⅱ和AFP水平与肿瘤大小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6和0.475,P均〈0.001)。随肿瘤直径增大,HCC患者PIVKA—Ⅱ和AFP水平逐渐升高(日值分别为72.70、37.02,P均〈0.001);阳性率也逐渐提高(x^2值分别为26.74、21.62,P均〈0.001)。按国际肿瘤TNM分期,Ⅰ~Ⅳ期血清PIVKA-Ⅱ和AFP水平(H值分别为46.63、21.38,P均〈0.001)与阳性率(PIVKA—Ⅱ:X2=20.40,P〈0.01;AFP:X2=8.33,P〈0.05)也随TNM肿瘤分期的增高而升高。HCC患者治疗后血清PIVKA.U和AF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z值分别为-4.59、-4.22,P均〈0.001),不同TNM分期患者治疗后PIVKA-Ⅱ(z值分别为-2.85、-2.98、-2.70,P均〈0.05)和AFP水平均分别低于同期治疗前水平(z值分别为-2.48、-3.82、-2.50,P均〈0.05)。结论血清PIVKA—Ⅱ和AFP对HCC诊断和疗效监测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PIVKA-Ⅱ诊断HCC的敏感度明显高于AFP,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单独检测的敏感度,而不降低其特异度。r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928.9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蛋白质前体 凝血酶原 生物学标记 甲胎蛋白类
原文传递
应用凝血酶原前体蛋白筛查住院新生儿及小婴儿维生素K缺乏及其对策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孙月娥 秦玉芝 +6 位作者 杨正 郭静 王庆杰 梁红 李淑萍 刘晓军 包承鑫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 筛查健康初生新生儿及不同日龄住院新生儿、小婴儿维生素 K缺乏发生率及其出血发生率和对策。 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脐血和静脉血中凝血酶原前体蛋白。 结果 维生素K缺乏发生率健康足月初生儿占 31.2 % ,≤ 5 d住院儿占 47.6... 目的 筛查健康初生新生儿及不同日龄住院新生儿、小婴儿维生素 K缺乏发生率及其出血发生率和对策。 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脐血和静脉血中凝血酶原前体蛋白。 结果 维生素K缺乏发生率健康足月初生儿占 31.2 % ,≤ 5 d住院儿占 47.6 % ,2 5~ 6 0 d患儿占 31.8%。伴出血发生率≤ 5 d占 2 6 .0 % ,2 5~ 6 0 d占 6 6 .6 %。用维生素 K1 预防及治疗其缺乏最适宜剂量为 1m g肌注。 结论 初生新生儿及生后 2 5 d左右 ,尤其纯母乳喂养及有肝胆等疾病者应给予维生素 K1 ,以便预防维生素 K缺乏引起的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儿 凝血酶原 蛋白质前体 维生素K缺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