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venance of the Early-Middle Devonian Shugouzi Formation in the Quruqtagh,Northeastern Xinjiang:Constraints from Sandstone Geochemistry and Heavy Mineral Analysis 被引量:1
1
作者 ZHANG Yingli WANG Zongqi WANG T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期193-207,共15页
The Early-Middle Devonian Shugouzi Formation in the Quruqtagh block consists mainly of clastic rocks.However,their provenance has been scarcely studied since it was named.Geochemistry of clastic rocks was commonly use... The Early-Middle Devonian Shugouzi Formation in the Quruqtagh block consists mainly of clastic rocks.However,their provenance has been scarcely studied since it was named.Geochemistry of clastic rocks was commonly used to interpret the provenance.Detrital heavy mineral analyses help frame the U-Pb age from zircon grains,integrated with geochemical data from detrital tourmaline and spinels.These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components of the sediment flux and define erosion areas in the Qurugtagh block,further providing evidence about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 Tianshan and Tarim plate.The maximum depositional age constrained by detrital zircon dating was Early-Middle Devonian.Multiple diagrams for sedimentary provenance using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indicate that continental island arc-related felsic rocks were the major source rocks for the Shugouzi Formation.Detrital tourmalines are dravite and schorl.The results of detrital tourmaline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EPMA)show that the source rocks are mainly metasedimentary rocks and granitoids.The detrital chromian spinels within the sediment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chroumium(Cr^(#))and varying magnesium(Mg^(#)).The discrimination plots reveal that these spinels were sourced from island arc magmatic rocks.The 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LA-ICP-MS)U-Pb chronology of detrital zircons suggests that the sediments were derived mainly from 414-491 Ma and 744-996 Ma magmatic rocks.Paleocurrent restoration,sandstone geochemistry,EPMA,and detrital zircon geochronology indicate that the source rocks were predominantly derived from Late Ordovician and Devonian magmatic rocks and subordinately from recycled Neoproterozoic magmatic rocks.Comprehensive analyses of the source areas suggest that a remnant arc still existed in the Early Devonian and the Shugouzi Formation was deposited in a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ugouzi Formation provenance analysis tectonic setting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Quruqtagh
下载PDF
藏南古近纪甲查拉组物源分析及其对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启动时间的约束 被引量:25
2
作者 魏玉帅 王成善 +1 位作者 李祥辉 曹珂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6-55,共10页
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的江孜地区古近纪甲查拉组角度不整合于晚白垩世宗卓组之上,系该地区最高(时代最晚)海相地层。运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组物源区主要为近源再旋回造山带,岩屑的母岩类型主要是岩浆... 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的江孜地区古近纪甲查拉组角度不整合于晚白垩世宗卓组之上,系该地区最高(时代最晚)海相地层。运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组物源区主要为近源再旋回造山带,岩屑的母岩类型主要是岩浆弧成因的中性、中酸性安山质火山岩。新生代以前,特提斯喜马拉雅属于印度板块的被动大陆边缘,从特提斯喜马拉雅南亚带向北亚带显示了一种从浅水陆棚到深水盆地的变化,在侏罗-白垩纪时其陆源碎屑物主要是成熟度极高的石英砂岩,所以甲查拉组的碎屑物质只能来源于当时的冈底斯弧地区,所获有限的古水流证据也指示了这一点。从欧亚大陆侵蚀下来的碎屑物质被带到原印度大陆地区沉积,暗示该区的特提斯洋壳已经完全消失,印度与欧亚大陆在特提斯喜马拉雅中、东部产生了初始的陆-陆碰撞,其碰撞的启动时间为甲查拉组开始沉积的65 M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分析 大陆碰撞 特提斯喜马拉雅 甲查拉组 江孜 藏南
下载PDF
冈底斯—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前陆盆地系统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15
3
作者 丁林 蔡福龙 +5 位作者 张清海 张利云 许强 杨迪 刘德亮 钟大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89-1311,共23页
碰撞带前陆盆地的建立是大陆碰撞的直接标志和随后造山带构造变形的忠实记录。本文对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前后发育在拉萨地块上的冈底斯弧背前陆盆地,同碰撞产生的雅鲁藏布江周缘前陆盆地,以及碰撞后陆内变形产生的喜马拉雅前陆盆地... 碰撞带前陆盆地的建立是大陆碰撞的直接标志和随后造山带构造变形的忠实记录。本文对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前后发育在拉萨地块上的冈底斯弧背前陆盆地,同碰撞产生的雅鲁藏布江周缘前陆盆地,以及碰撞后陆内变形产生的喜马拉雅前陆盆地的沉积地层演化以及碎屑锆石物源特征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前人及我们近些年的研究成果,认为冈底斯岛弧北侧发育一个典型的弧背前陆盆地系统而不是以前普遍接受的伸展盆地。除传统认为的喜马拉雅前陆盆地系统外,在碰撞造山带中还发育一个雅鲁藏布江前陆盆地系统,它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以后,欧亚板块加载到印度被动大陆边缘产生的典型周缘前陆盆地。上述2个造山带前陆盆地系统的识别,大大提高了对新特提斯洋俯冲、碰撞过程的认识。造山带前陆盆地证据指示,新特提斯洋至少于140 Ma以前就已开始俯冲,110 Ma俯冲速度开始提高,在65 Ma前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喜马拉雅山于40 Ma开始隆升,其剥蚀物质大量堆积在喜马拉雅前陆盆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陆碰撞 前陆盆地 沉积地层 碎屑锆石物源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周缘前陆盆地物源分析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12
4
作者 蔡福龙 丁林 +4 位作者 张清海 徐晓霞 岳雅慧 张利云 许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0-446,共17页
本文通过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江孜和岗巴地区晚白垩世-古近纪沉积地层的碎屑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铬尖晶石电子探针分析,揭示了碰撞前后沉积盆地的物源区变化,提供了盆地和造山带早期的演化历史。江孜地区上白垩统宗卓组属于弧-陆或陆... 本文通过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江孜和岗巴地区晚白垩世-古近纪沉积地层的碎屑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铬尖晶石电子探针分析,揭示了碰撞前后沉积盆地的物源区变化,提供了盆地和造山带早期的演化历史。江孜地区上白垩统宗卓组属于弧-陆或陆-陆碰撞背景下的海沟沉积。日朗砾岩中的岩屑质长石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反映有大洋岛弧物质的注入,物源区为大洋岛弧或增生楔。上古新统-下始新统甲查拉组长石质岩屑砂岩反映了冈底斯岛弧和再循环造山带物源区特征,是陆-陆碰撞背景下形成的周缘前陆盆地的前渊沉积。岗巴地区古新统基堵拉组石英砂岩表现为印度大陆内部物源区特征,而始新统遮普惹组岩屑砂岩为再循环造山带和冈底斯岛弧物源区。沉积特征和物源区综合研究表明,雅鲁藏布江周缘前陆盆地在古新世期间开始发育,它指示了印度与欧亚板块的初始碰撞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周缘前陆盆地 碎屑岩 物源分析 大陆碰撞
下载PDF
藏南桑单林地区晚白垩世—始新世砂岩物源区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建刚 胡修棉 黄志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2-103,共12页
西藏南部桑单林地区出露一套晚白垩世—始新世深水沉积的地层,下部为晚白垩世以石英砂岩和粉砂质页岩为主的桑单林组,上部为始新世含长石岩屑砂岩、硅质岩和硅质页岩的者雅组,由于断层错断,二者之间的古新世地层缺失。砂岩的岩石学分析... 西藏南部桑单林地区出露一套晚白垩世—始新世深水沉积的地层,下部为晚白垩世以石英砂岩和粉砂质页岩为主的桑单林组,上部为始新世含长石岩屑砂岩、硅质岩和硅质页岩的者雅组,由于断层错断,二者之间的古新世地层缺失。砂岩的岩石学分析表明,桑单林组石英砂岩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高,杂基含量少,为硅质胶结;者雅组长石岩屑砂岩中,不稳定组分明显增加,杂基含量高,主要为泥质胶结。运用重矿物组合以及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对砂岩的物源区分析表明,桑单林组砂岩形成于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碎屑物质来源于印度克拉通内部,而者雅组砂岩中存在明显的火成岩物质的输入,这些火山物质只可能来自于沉积盆地北部。桑单林组和者雅组砂岩的物源区的明显变化,反映了古新世末期—早始新世的一次碰撞事件: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的碰撞或者印度大陆与洋内岛弧的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 始新世 砂岩 物源区分析 碰撞事件
下载PDF
江西抚崇盆地上白垩统河口组砾石统计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6
6
作者 陈留勤 郭福生 +1 位作者 梁伟 蒋兴波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68-576,共9页
华东南晚白垩世陆相断陷盆地以发育红色粗碎屑岩为特征。通过对赣杭构造带西段的江西抚崇盆地上白垩统河口组19个砾岩露头测点的砾组分析,对河口组砾岩的砾性、粒度、砾态和砾向等进行了详细研究。总体上砾石成分复杂,分选性较差,磨圆... 华东南晚白垩世陆相断陷盆地以发育红色粗碎屑岩为特征。通过对赣杭构造带西段的江西抚崇盆地上白垩统河口组19个砾岩露头测点的砾组分析,对河口组砾岩的砾性、粒度、砾态和砾向等进行了详细研究。总体上砾石成分复杂,分选性较差,磨圆程度中等,呈次棱角-次圆状,风化程度较低。结合红盆周边基岩地层特点,对红盆不同区域砾岩的物质来源、成因和形成条件等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河口组砾岩为晚白垩世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下的一套冲积扇和辫状河相粗碎屑沉积,具有多物源和快速堆积的特点。盆地不同地区砾石成分组合特征具有明显差别,反映了盆地周围复杂的物源供应条件。根据盆地基岩地层岩性特点和扁平状砾石倾向玫瑰花图,认为河口组沉积时期,红盆碎屑沉积物主要来自盆地的北东、北、北西和南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组分析 物源 陆相红层 上白垩统 赣杭构造带 抚崇盆地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海域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分布特征及物源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田成静 钟和贤 +4 位作者 徐子英 李波 李顺 赵利 陈弘 《地质学刊》 CAS 2018年第1期131-136,共6页
应用X射线衍射(XRD)对南海北部陆架海域225个站位表层沉积物黏土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黏土矿物总体以伊利石和绿泥石为主,高岭石和蒙脱石质量分数少,绿泥石、高岭石与蒙脱石质量分数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根据南海北部陆架海域... 应用X射线衍射(XRD)对南海北部陆架海域225个站位表层沉积物黏土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黏土矿物总体以伊利石和绿泥石为主,高岭石和蒙脱石质量分数少,绿泥石、高岭石与蒙脱石质量分数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根据南海北部陆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空间分布特征,结合邻近河流的黏土矿物组分以及洋流搬运作用,雷州半岛东部海域伊利石主要来源于广东沿海河流和珠江,绿泥石来自台湾岛,蒙脱石主要由吕宋河流提供,高岭石则由广东沿海河流和海南岛入海河流提供;雷州半岛西部海域伊利石来源于珠江,绿泥石和高岭石由红河提供,蒙脱石可能受广西入海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黏土矿物 物源分析 南海北部陆架
下载PDF
蒙古-鄂霍次克洋板块晚三叠世南向俯冲的沉积记录:对构造背景和物源的制约 被引量:2
8
作者 窦莎 李世超 +5 位作者 赵哲仁 杨小鹏 王洪涛 贾金峰 任祚霆 魏虹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191-3208,共18页
大兴安岭中段地区位于新林-喜桂图断裂带与贺根山-黑河断裂带之间的兴安增生地体之上,是多个构造域交汇的重要构造部位。该地区在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时期经历了古亚洲洋构造域向蒙古鄂霍次克洋构造域的转换。本文选择该地区的上三叠统... 大兴安岭中段地区位于新林-喜桂图断裂带与贺根山-黑河断裂带之间的兴安增生地体之上,是多个构造域交汇的重要构造部位。该地区在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时期经历了古亚洲洋构造域向蒙古鄂霍次克洋构造域的转换。本文选择该地区的上三叠统地层开展研究,以期确定其形成的构造背景,同时来限定上述两大构造域对中国东北影响的时空范围。此次工作使用LA-ICP-MS U-Pb法对大兴安岭中段地区上三叠统柴河组中变质长石细粒砂岩进行碎屑锆石测年和杏仁状角闪安山岩锆石测年。碎屑锆石最年轻一组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219Ma,杏仁状角闪安山岩夹层的加权平均年龄为217Ma,结合地层内化石限定了柴河组沉积于晚三叠世中期,该年龄和额尔古纳地块上与蒙古-鄂霍茨克洋演化相关的岩浆活动事件吻合。另有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柴河组砂岩具有高SiO_(2)、Al_(2)O_(3)、低MgO的特征,K_(2)O/Na_(2)O平均值为10.58,指示砂岩为杂砂岩特征,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分布平坦,存在一定的Eu富集,在化学成分特征上显示出大陆岛弧的特点,沉积岩源岩主要来自上地壳;通过物源分析结果揭示出柴河组砂岩来源于再旋回造山带,碎屑物磨圆度较低、分选较差,表现出源区相对不稳定,快速剥蚀、搬运及沉积的特征。这些特征表明,柴河组沉积过程中处于汇聚(俯冲)型沉积环境,属于汇聚板块边缘弧后前陆沉积盆地特征,以挤压型沉积作用为主。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柴河组形成于晚三叠世时期蒙古-鄂霍次克洋板块向南俯冲的构造背景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物源分析 碎屑锆石 地球化学 大陆岛弧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同碰撞海沟盆地砂岩物源分析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潘应娣 胡修棉 +1 位作者 马安林 梁文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992-3005,共14页
同碰撞海沟沉积可为重建板块缝合带大地构造演化、约束陆块初始碰撞时间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的改则县亚多组和日土县多仁组进行了沉积学、岩相学、碎屑锆石年代学、重矿物研究。沉积学分析表明,多仁组、亚多组沉... 同碰撞海沟沉积可为重建板块缝合带大地构造演化、约束陆块初始碰撞时间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的改则县亚多组和日土县多仁组进行了沉积学、岩相学、碎屑锆石年代学、重矿物研究。沉积学分析表明,多仁组、亚多组沉积于海底扇环境。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限制了最早沉积时代为晚侏罗世。多仁组、亚多组砂岩Q:F:L分别为52:4:44、32:8:60,均以丰富的沉积岩和酸性火成岩岩屑及少量的变质岩屑为特征;重矿物以磷灰石、锆石、电气石等稳定重矿物为主。多仁组和亚多组具有相似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布模式,主峰分布在350~200 Ma、550~450 Ma、900~750 Ma、1900~1800 Ma、2550~2450 Ma范围内。这些数据表明,亚多组、多仁组碎屑物质来源于沉积区北侧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增生杂岩及南羌塘岩浆岩。多仁组、亚多组出现的大量沉积岩岩屑,表明物源区经历了广泛的构造缩短作用,导致沉积岩和同期岩浆岩被剥蚀,因此多仁组、亚多组是拉萨-羌塘同碰撞的产物。据此推断,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改则-日土区域拉萨-羌塘初始碰撞发生在晚侏罗世多仁组、亚多组沉积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侏罗世 多仁组 亚多组 物源分析 拉萨-羌塘碰撞
下载PDF
西藏南部侏罗纪—古近纪砂岩重矿物分析:探讨岩浆弧与大陆地块物源差异性
10
作者 傅焓埔 胡修棉 +1 位作者 梁文栋 EDUARDO Garzanti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30-539,共10页
物源分析是古地理重建与盆地分析的关键,典型的物源区包括岩浆弧、大陆地块、再旋回造山带等。重矿物种类多样,蕴含丰富的母岩信息,是物源分析的重要对象。现代砂的研究表明,不同大地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沉积物具有不同的重矿物组合。遗憾... 物源分析是古地理重建与盆地分析的关键,典型的物源区包括岩浆弧、大陆地块、再旋回造山带等。重矿物种类多样,蕴含丰富的母岩信息,是物源分析的重要对象。现代砂的研究表明,不同大地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沉积物具有不同的重矿物组合。遗憾的是,由于古代沉积的重矿物组合在成岩过程中会被改造,现代砂的重矿物组合与物源区的耦合规律并不能直接应用于古代砂岩。科学界尚不清楚岩浆弧与大陆地块来源的古代砂岩的重矿物特征。西藏日喀则弧前盆地与特提斯喜马拉雅侏罗纪—古近纪砂岩物源明确,要么来自亚洲大陆的冈底斯弧,要么来自印度大陆地块,是探讨岩浆弧与大陆地块来源的古代砂岩重矿物特征的绝佳场所。16件砂岩重矿物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物源区来源的砂岩重矿物组合均被成岩作用严重改造,辉石、角闪石等不稳定矿物消失,绿帘石等自生矿物出现;冈底斯弧来源的砂岩以出现大量绿帘石或磷灰石为特征,ZTR指数小于40;印度大陆地块来源的砂岩以出现大量锆石、电气石和金红石为特征,ZTR指数大于75。这一结果指示岩浆弧与大陆地块来源的砂岩的重矿物组合具有明显差异性,可以用来探讨物源的大地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矿物 物源分析 成岩作用 岩浆弧 大陆地块 西藏 特提斯喜马拉雅 日喀则弧前盆地
下载PDF
下扬子砂岩物源分析提供东南沿海晚古生代大陆弧新证据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超 吕璇 +2 位作者 胡修棉 于津海 孙高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5期2951-2966,共16页
运用碎屑组分统计、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对下扬子巢湖-南京地区古生代碎屑岩进行沉积岩石学和物源分析.下扬子地区志留系坟头组砂岩为长石石英砂岩,岩屑以火成岩岩屑和低级变质岩岩屑为主;泥盆系五通组砂岩为石英砂... 运用碎屑组分统计、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对下扬子巢湖-南京地区古生代碎屑岩进行沉积岩石学和物源分析.下扬子地区志留系坟头组砂岩为长石石英砂岩,岩屑以火成岩岩屑和低级变质岩岩屑为主;泥盆系五通组砂岩为石英砂岩,岩屑含量少,以变石英岩岩屑为主.五通组和坟头组具有相似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布模式,主峰为465~420和838~812 Ma,表明泥盆纪沉积继承了志留纪沉积的物源特征.早古生代下扬子巢湖-南京地区的碎屑来自其南侧的华夏地块武夷地体.巢湖-南京地区二叠系龙潭组砂岩分别为岩屑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成熟度低,岩屑均以中酸性喷出岩岩屑为主,巢湖地区龙潭组具有指示武夷地体古元古代基底的1866 Ma峰值年龄,南京地区龙潭组具有与早古生代砂岩相似的445和970 Ma峰值年龄.结合前人岩相古地理和地球物理资料,认为下扬子地区龙潭组物源区仍位于南侧的华夏地块武夷地体.此外,下扬子地区龙潭组具有341~254 Ma(石炭纪-二叠纪)碎屑锆石,其e_(Hf)(t)值分布在-19.80^+14.90之间,代表碎屑物源区一次新的岩浆事件,该事件具有影响范围大、活动持续频繁、中酸性火成岩为主、岩浆来自古老地壳与新生地壳混合熔融等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推测华南板块武夷地体在石炭纪-二叠纪(341~254 Ma)的构造背景为大陆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分析 砂岩岩石学 大陆弧 二叠纪 华南板块 下扬子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