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Measurement on the Evidence of Ionospheric Alfvén Resonator 被引量:2
1
作者 Zhao Zheng-yu Liu Xiang-hong +1 位作者 Zhang Hao Zhou Xiang-chun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2000年第2期186-186,共1页
Using the data of ULF/ELF electric and magnetic wave field measured on board AUREOL-3 satellite, by the high resolution spectral analyses, one obtain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spatial measurement on the evidence of ion... Using the data of ULF/ELF electric and magnetic wave field measured on board AUREOL-3 satellite, by the high resolution spectral analyses, one obtain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spatial measurement on the evidence of ionospheric alfvén resonator. The result of the measurement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7. 8 Hz for fundamental frequency, 14 Hz for second resonant frequency in the electric field component, and also the spectral resonance structure, but not in the magnetic vertical component for the magnetic field compon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nospherE Alfvén resonance spatial measurement
下载PDF
Questions on Optimization of Measurement of Total Electron Content in Ionosphere with GPS
2
作者 Arif Shafayat Mehdiyev Ramiz Ahmed Eminov +1 位作者 Hikmat Hamid Asadov Natig Hajiaga Javadov 《Positioning》 2014年第3期66-69,共4页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method for calculation of total content of electrons (TEC) in ionosphere using GPS occultation method does show that due to different values of signal/noise ration in GPS signals ?and , the ne...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method for calculation of total content of electrons (TEC) in ionosphere using GPS occultation method does show that due to different values of signal/noise ration in GPS signals ?and , the new method of optimum measurements of relevant frequency components of TEC measured by phase and code methods should be developed. The optimum quantity of measurements of the above-mentioned frequency components is determine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limitation imposed on general number of necessary measur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RECEIVER ionospherE OPTIMIZATION TOTAL Electron Content measurements
下载PDF
Research of Impact of Geografical Latitute and Residual Ionospheric Noises on Informativeness of Measuring of Zenith Wet Delay of GPS Signals
3
作者 A. Sh. Mehdiyev R. A. Eminov +1 位作者 N. Y. Ismayilov H. H. Asadov 《Positioning》 2015年第3期44-48,共5页
It is noted that necessity of further increase of accuracy of GPS positioning systems requires de-velopment of more perfect methods to compensate information losses occurred due to residual ionospheric delay by using ... It is noted that necessity of further increase of accuracy of GPS positioning systems requires de-velopment of more perfect methods to compensate information losses occurred due to residual ionospheric delay by using optimization procedures.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s of formulated optimization task, the signal/noise ratio in measurements of zenith wet delay depends on the second order ionospheric errors, geographic latitude and day of year. At the same time if we assume that the number of measurements at the fixed geographic site is proportional to geographic latitude and if we accept existence of only two antiphase scenarios for variation of residual ionospheric delay on latitude normed by their specific constant, there should be optimum functional dependence of precipitated water on latitude upon which the quantity of measuring information reaches the maximum. The mathematical grounding of solution of formulated optimization task is giv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enith Wet Delay Information Optimization GPS measurements ionospherE GEOGRAPHIC LATITUDE
下载PDF
Remote sensing ionospheric variations due to total solar eclipse, using GNSS observations
4
作者 Mohamad Mahdi Alizadeh Harald Schuh +2 位作者 Saeed Zare Sahar Sobhkhiz-Miandehi Lung-Chih Tsai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20年第3期202-210,共9页
For years great interest has been taken in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phenomena on ionosphere structure. A total solar eclipse was visible in North America on August 21 st, 2017. This event offered a great opportunity fo... For years great interest has been taken in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phenomena on ionosphere structure. A total solar eclipse was visible in North America on August 21 st, 2017. This event offered a great opportunity for remote sensing the ionospheric behavior under the eclipse condition.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total solar eclipse on variations of 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 and consequently deviations on regional models of Vertical TEC(VTEC), as well as variations in ionospheric scintillation occurrence. Although variations of TEC due to total solar eclipse are studied thoroughly by many authors, but the effect of solar eclipse on ionospheric scintillation has never been considered before. Our study is based on measurements from a high-rate GPS network over North America on the day of eclipse, a day before and after its occurrence, on the other hand, GPS measurements from groundbased stations on similar days were used to model TEC on the day of event, and also one day before and after i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demonstrate that solar eclipse reduced scintillation occurrence at the totality region up to 28 percent and TEC values showed a decrease of maximum 7 TECU. Considering TEC models, our study showed apparent variations in the regional models, which confirms previous studies on ionospheric responses to eclipse as well as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nospherE Solar eclipse Remote sensing ionospheric scintillation Total electron content GPS measurements
下载PDF
An Assessment of Ionospheric Error Mitigation Techniques for GNSS Estimation in the Low Equatorial African Region
5
作者 Isioye Olalekan Adekunle 《Positioning》 2014年第1期27-35,共9页
Single frequency GNSS receivers are the most widely used tools for tracking, navigation and geo-referencing around the world. It is estimated that over 75% of all GNSS receivers used globally are single frequency rece... Single frequency GNSS receivers are the most widely used tools for tracking, navigation and geo-referencing around the world. It is estimated that over 75% of all GNSS receivers used globally are single frequency receivers and users experience positioning error due to the ionosphere. To enable GNSS Single Frequency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SFPPP), accurate a-prior information about the ionosphere is needed. The variation of the ionosphere is larger around the magnetic equator and therefore depends on latitude. It will be expected that SFPPP works better on latitude further from the magnetic equator. This present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accuracy of some ionospheric error mitigation approaches used in single frequency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SFPPP) at several GNSS station in the new Nigerian GNSS Network (NIGNet) and two IGS sites in the low equatorial African region. This study covers two epochs of observation. The first consists of observation from three consecutive days (GPS week 1638;days 0, 1 and 2) that belongs to a period of low solar activities. The second epoch consists of observation from three consecutive days (GPS week 1647;days 2, 3 and 4) that belongs to a high solar activity and intense geomagnetic conditions. The estimated position for the GNSS stations from dual frequency measurement and their known ITRF solutions were used as a benchmark to assess the accuracy of SFPPP under four conditions i.e., SFPPP without ionospheric correction, SFPPP using final GIM models from the Centre for Orbit Determination in Europe( CODE), SFPPP with Klobuchar model, and SFPPP with a computed (local) model at each station. All computation was done using Leica Geo-office software.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clearly demonstr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removing or correcting for the effect of the ionosphere, which can result in up to 7 m displacement. It was recommended that GIMs from different organization should be investigated and also efforts should be towards improvement in algorithms and clock error mode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al ionospherE Map (GIM) Single FREQUENCY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SFPPP) GNSS Dual FREQUENCY measurement Klobuchar Model Position Accuracy
下载PDF
太阳辐射通量对星载朗缪尔探针等离子体密度测量精度的影响
6
作者 朱子渊 熊超 +5 位作者 郑宇豪 颜蕊 高顺祖 黄宇阳 尹凡 万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886-2896,共11页
本文利用Swarm C卫星和CHAMP卫星搭载的朗缪尔探针测量的电离层就位等离子体密度数据和位于Arecibo及Jicamarca两座非相干散射雷达测量的电子密度数据进行了详细、全面的对比.除此之外,本文还使用了利用GRACE卫星星间测距系统(K-Band Ra... 本文利用Swarm C卫星和CHAMP卫星搭载的朗缪尔探针测量的电离层就位等离子体密度数据和位于Arecibo及Jicamarca两座非相干散射雷达测量的电子密度数据进行了详细、全面的对比.除此之外,本文还使用了利用GRACE卫星星间测距系统(K-Band Ranging system,KBR)计算得到的星间平均电子密度作为进一步对比.总体上来看,Swarm C、CHAMP和GRACE三颗卫星都与两台地基非相干散射雷达观测数据展现出了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96,0.97,0.96.不同的是,Swarm C卫星与雷达观测间的误差表现出了对太阳辐射通量的依赖,而该依赖关系在CHAMP和GRACE卫星等离子体密度数据中却不明显.结合三颗卫星飞行期间其所处高度及太阳辐射通量的变化,我们认为星载朗缪尔探针的测量结果与探头周围的离子成分有密切关系.比如,在Swarm卫星的数据反演算法中没有考虑离子成分变化对等离子体密度反演精度的影响.在太阳活动低年,较轻的离子(比如H~+)从等离子体层向下扩散到Swarm卫星轨道高度时,其朗缪尔探针就会高估探头周围的等离子体密度.这一影响主要出现在太阳活动低年,且在夜侧要显著大于日侧.与Swarm卫星不同的是,CHAMP卫星的轨道高度随着时间下降(从450 km降至320 km)与太阳辐射通量水平下降的趋势一致,导致CHAMP卫星高度的离子成分变化不明显,其等离子体密度测量误差没有展现出对太阳活动的依赖性.此外,虽然GRACE卫星在2008—2009极低太阳活动年期间,其轨道高度维持在约480 km,但其测量方法并不依赖于卫星周围离子成分的变化,因此其测量结果与雷达观测间的误差也未表现出明显的太阳活动依赖.该对比结果显示了基于GRACE星间测距系统得到的顶部电离层等离子体密度可以为其他基于朗缪尔探针测量的低轨道卫星提供很好的绝对值参考,有助于其他卫星等离子体密度测量的在轨标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缪尔探针 等离子体密度测量 电离层电子密度
下载PDF
电离层等离子体漂移测量技术研究
7
作者 王世凯 李星 +9 位作者 王俊江 孙广俊 丁淑娟 李强 王云冈 郑容秋 徐小权 齐东玉 吕景天 单哲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98-704,共7页
针对等离子体漂移测量技术中干涉仪测向存在相位模糊、短波干扰导致测向误差等问题,改进了基于相控阵电离层垂直探测的等离子体漂移测量技术.采用波束合成测向方法,利用二维搜索方法确定最大峰值信号对应的方位角和天顶角(此即为信号实... 针对等离子体漂移测量技术中干涉仪测向存在相位模糊、短波干扰导致测向误差等问题,改进了基于相控阵电离层垂直探测的等离子体漂移测量技术.采用波束合成测向方法,利用二维搜索方法确定最大峰值信号对应的方位角和天顶角(此即为信号实际来波方向),提升回波方向测量的稳健性;采用时间内插技术提升定频探测频率个数的同时缩短定频探测时间,增加有效等离子体反射回波点数;针对同频干扰和“条状”干扰,采用干扰避让技术,确保受干扰的信号不参与后续测向处理,同时采用多普勒域能量曲线来确定有效回波的高度范围,提升等离子体回波速度估计的准确性.与海南富克站部署的DPS-4D电离层测高仪实测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移测量 电离层等离子体 波束合成 天空图 电离层测高仪 相控阵
下载PDF
附有伪距电离层估计的实时精密单点定位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贾恒杰 杨帆 +1 位作者 杨英仪 崔宫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2023年第2期211-217,共7页
针对现有实时精密单点定位(PPP)方法解算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附有伪距电离层估计观测值P1ION的实时PPP方法:将无电离层(IF)组合及伪距电离层估计观测值(P1ION)相结合,并与传统的无电离层组合模型(IFPPP)和非差非组合模型(UC-PPP)进... 针对现有实时精密单点定位(PPP)方法解算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附有伪距电离层估计观测值P1ION的实时PPP方法:将无电离层(IF)组合及伪距电离层估计观测值(P1ION)相结合,并与传统的无电离层组合模型(IFPPP)和非差非组合模型(UC-PPP)进行对比和分析;然后,通过国际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服务组织(IGS)的最终精密产品评估法国空间研究分析中心(CNES)的实时数据流产品(CLK93),包括卫星轨道、钟差改正数和实时电离层产品。实验结果表明,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轨道和时钟改正精度优于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相对于IGS电离层联合分析中心(IAACs)最终全球电离层产品(GIM),不同分析中心的实时电离层产品垂直总电子含量(VTEC)估计的标准差(STD)和均方根(RMS)分别为1.9~2.3个总电子含量单位(TECU)和1.9-3.2 TECU;与IF-PPP和UC-PPP相比,附加实时电离层产品约束的IF-PPP+P1ION方法的定位精度在东(E)、北(N)、天(U)方向分别提高了14.0%、3.7%和1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密单点定位(PPP) 电离层延迟 伪距电离层观测值 伪距电离层估计
下载PDF
综合电离层残差和超宽巷探测和修复北斗周跳 被引量:15
9
作者 陶庭叶 何伟 +1 位作者 高飞 吴兆福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4-58,共5页
周跳的探测与修复对于GNSS高精度定位来说至关重要。随着精密单点定位应用日益广泛,高效、可靠的非差数据周跳探测与修复方法必不可少。为了提高非差数据周跳探测的可靠性,根据北斗多频载波相位观测值的组合特性提出了一种新的非差数据... 周跳的探测与修复对于GNSS高精度定位来说至关重要。随着精密单点定位应用日益广泛,高效、可靠的非差数据周跳探测与修复方法必不可少。为了提高非差数据周跳探测的可靠性,根据北斗多频载波相位观测值的组合特性提出了一种新的非差数据周跳探测方法。该方法联合电离层残差法与Moulborne-Wuebbena超宽巷模糊度观测值(M-W)联合建立方程组,解算每个频率观测值的周跳,从而实现周跳的探测和修复。实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这种组合方法可以探测不同的周跳,包括50周大小的大周跳、1大小周的小周跳、同时产生的两个频率的周跳以及连续周跳,并能够准确进行修复。本方法适用于静态定位与动态定位,为快速准确地探测与修复非差数据的周跳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多频数据 周跳 电离层残差法 M-W法 超宽巷
下载PDF
非相干散射雷达探测空间碎片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金旺 吴健 +5 位作者 吴振森 刘拥军 孙明国 徐彬 李辉 周亮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56-960,共5页
这是我国首次用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探测空间碎片的实验。根据非相干散射探测原理和空间碎片高度分布的规律,采用匹配滤波方法处理了2010年3月25日15小时实验数据,每小时平均24个碎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碎片高度分布。结果表明:大部分碎... 这是我国首次用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探测空间碎片的实验。根据非相干散射探测原理和空间碎片高度分布的规律,采用匹配滤波方法处理了2010年3月25日15小时实验数据,每小时平均24个碎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碎片高度分布。结果表明:大部分碎片分布在高度为800~1000km之间,与碎片高度分布理论一致,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空间碎片预测理论模型比对,比较2010年3月25日10点31分05秒目标信息,高度误差仅为0.97km,确认为碎片国际标识为1965-016F的美国报废业余通信卫星,证实了非相干散射雷达设备直接探测碎片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相干散射 空间碎片 实验数据 雷达探测 高度分布 国家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 探测原理
下载PDF
高频地波雷达的电离层杂波识别新试验 被引量:9
11
作者 沈伟 文必洋 +2 位作者 李自立 黄晓静 杨静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22,共6页
为了验证电离层杂波干扰的存在及研究其对高频地波雷达性能的影响,武汉大学电波传播实验室在浙江舟山东沙试验基地利用高频地波雷达完成了电离层杂波干扰识别新试验。试验采取改变地波雷达发射天线结构即改变发射天线的波束指向,使得电... 为了验证电离层杂波干扰的存在及研究其对高频地波雷达性能的影响,武汉大学电波传播实验室在浙江舟山东沙试验基地利用高频地波雷达完成了电离层杂波干扰识别新试验。试验采取改变地波雷达发射天线结构即改变发射天线的波束指向,使得电磁波垂直向上发射,进行电离层垂直探测试验;同时也有部分能量向海洋传播,从而获得海面Bragg散射回波。与此相对应地采用垂直极化的三元八木天线向海洋表面发射电磁波,同时获取海洋回波与电离层杂波。详细介绍了试验过程并对实测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介绍了新近研制的便携式高频地波雷达OSMAR-S的系统结构及其工作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雷达 电离层垂直探测 电离层干扰
下载PDF
大功率高频无线电波加热电离层 被引量:33
12
作者 黄文耿 古士芬 龚建村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2004年第3期296-301,共6页
利用大功率高频无线电波加热低电离层和高电离层的理论模型 ,选择不同的加热发射机参数 ,计算了电离层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的变化 ,模型计算结果与一些实验结果有着很好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 ,具体讨论了不同的背景大气和背景电离层参数... 利用大功率高频无线电波加热低电离层和高电离层的理论模型 ,选择不同的加热发射机参数 ,计算了电离层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的变化 ,模型计算结果与一些实验结果有着很好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 ,具体讨论了不同的背景大气和背景电离层参数对加热效果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波 加热 电离层 应用
下载PDF
典型电离层多普勒记录及其讨论 被引量:12
13
作者 肖佐 刘凯军 张东和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1-329,共9页
由于地面电离层多普勒频率偏移测量具有时间连续、设备相对简便等固有特征,它特别适合于扰动监测.本文在整理北京大学电离层高频多普勒台站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些典型电离层多普勒效应观测现象,这些现象反映了多普勒频移对电离层... 由于地面电离层多普勒频率偏移测量具有时间连续、设备相对简便等固有特征,它特别适合于扰动监测.本文在整理北京大学电离层高频多普勒台站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些典型电离层多普勒效应观测现象,这些现象反映了多普勒频移对电离层Es,声重波,不规则结构及耀斑引起的突然扰动等的响应,表明多普勒资料的细致分析对电离层形态学研究有其特殊意义.利用IRI模型,对多普勒频移的太阳耀斑效应及电离层不规则结构对多普勒频移的影响进行了模拟计算,理论结果与观测基本一致,从而大体上解释了这些响应的物理机制.论文最后对观测到的一种特殊的记录类型——S型描迹的具体成因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指出在一定条件下,以一定相位速度水平传播的声重波可以产生这类记录,给出了相位速度和振幅等声重波参数与记录描迹形状的关系,这对从多普勒频移记录推演电离层中的波动特征有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测量 多普勒频移 观测记录
下载PDF
箭载朗缪尔探针电离层就位探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超 王世金 +2 位作者 关燚炳 朱光武 史建魁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81-1086,1262,共7页
在重大基础科学工程——子午工程项目中,我国自行研制出探测载荷箭载朗缪尔探针,并进行了飞行探测。本次探测是朗缪尔就位探测技术在我国的首次空间应用。箭载朗缪尔探针采用球形传感器,其结构为上半球是收集电极,下半球是保护电极。并... 在重大基础科学工程——子午工程项目中,我国自行研制出探测载荷箭载朗缪尔探针,并进行了飞行探测。本次探测是朗缪尔就位探测技术在我国的首次空间应用。箭载朗缪尔探针采用球形传感器,其结构为上半球是收集电极,下半球是保护电极。并采用了线性增益可调微电流测量技术,实现了皮安(ρA)~微安(μA)宽量程的高精度线性测量。该朗缪尔探针采用扫描电压和固定电压两种工作模式,实现了就位探测电离层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电子温度、离子密度等参数。子午工程探空火箭的飞行试验于2011年5月7日圆满成功,首次获得了我国海南(东经109°,北纬19.5°)附近区域的电离层等离子体垂直剖面的就位探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就位探测技术 朗缪尔探针
下载PDF
空间目标监视雷达大气折射探测校准方法 被引量:6
15
作者 袁伟明 张春雁 丁宗华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21,共5页
分析了大气环境对空间目标监视雷达电波传播的影响,并重点对测距、测角误差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对流层、电离层探测与校准方法进行了综述和总结;最后,利用外场实测数据对基于气象数据和双频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对流层、电离层探测与校准... 分析了大气环境对空间目标监视雷达电波传播的影响,并重点对测距、测角误差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对流层、电离层探测与校准方法进行了综述和总结;最后,利用外场实测数据对基于气象数据和双频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对流层、电离层探测与校准方法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较好的修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目标监视雷达 测量误差 对流层 电离层 大气折射
下载PDF
地下SLF/ELF水平电偶极子在球形地-电离层中产生的场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元新 潘威炎 +1 位作者 金荣洪 张红旗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02-1008,共7页
在非理想导电地面与电离层条件下,导出了地下SLF/ELF水平电偶极子在地上、地下及电离层中产生的电磁场的球谐级数表达式。并提出了一种加速收敛算法,算出了大气层及电离层中的电磁场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地下几十公里的水平电偶极子产生... 在非理想导电地面与电离层条件下,导出了地下SLF/ELF水平电偶极子在地上、地下及电离层中产生的电磁场的球谐级数表达式。并提出了一种加速收敛算法,算出了大气层及电离层中的电磁场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地下几十公里的水平电偶极子产生的场除了增加了一个固定衰减外,与地面上的水平电偶极子产生的场分布完全相似,它产生的电磁场可理解为电波首先垂直地透过土壤,然后在地-电离层腔体中传播。在SLF频段,地-电离层空腔中的电磁场可理解为两个"行波"的叠加。在ELF频段,空腔中的电磁场是驻波,其频率变化规律能正确反映出"舒曼"谐振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电偶极子 地-电离层空腔 球谐级数 “舒曼”谐振
下载PDF
东亚赤道异常区电离层CT诊断──实验及初步结果 被引量:16
17
作者 徐继生 马淑英 +4 位作者 阳其罕 田茂 霍泰山 叶公节 叶惠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53-563,T001,共12页
国际上第一个低纬电离层层析(CT)探测台链于1993年11月建成,并开始数据采集.该CT台链沿120°E子午圈由6个卫星信标差分多普勒接收站组成,北起我国上海,南至菲律宾的马尼拉,纬度覆盖范围约20°.该台链... 国际上第一个低纬电离层层析(CT)探测台链于1993年11月建成,并开始数据采集.该CT台链沿120°E子午圈由6个卫星信标差分多普勒接收站组成,北起我国上海,南至菲律宾的马尼拉,纬度覆盖范围约20°.该台链专为电高层赤道异常区电子密度大尺度结构CT成像而设计,其目的是监测研究赤道异常形态与动力学、电离层等离子体泡、行优以及暴时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过程等重要的赤道与低纬区电离层现象.本文介绍该低纬电离层CT实验的有关技术问题,包括接收台站布设、实验设备、数据采集软件和数据预处理方法.文中还给出利用CT技术,由实测斜电子含量数据反演电离层电子密度二维分布图像的几个实例.结果表明,利用低纬电离层CT台链可以有效地监测电离层赤道异常及其它低纬电高层电子密度大尺度结构的时空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赤道异常 差分多普勒 CT
下载PDF
一种正交多项式混沌全局建模方法 被引量:5
18
作者 简相超 郑君里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6-78,共3页
本文研究了一种正交多项式混沌全局建模方法 ,所用正交多项式集以吸引子不变测度为核 .通过对H啨non映射数据和电离层参数实测数据的分析 ,表明在待建模系统不很复杂时 (其内在机理可用较低阶多项式表达 ) ,这种全局建模方法能得到... 本文研究了一种正交多项式混沌全局建模方法 ,所用正交多项式集以吸引子不变测度为核 .通过对H啨non映射数据和电离层参数实测数据的分析 ,表明在待建模系统不很复杂时 (其内在机理可用较低阶多项式表达 ) ,这种全局建模方法能得到系统动力学特性 .在低噪声情况下模型还能充分精确地重构系统方程式 .在噪声较大或系统内在机理很复杂时建模结果仍可用于一步预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沌 全局建模 正交多项式
下载PDF
基于电离层残差法探测与修复周跳的特性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赵晓阳 黄张裕 +1 位作者 鲁卓康 何鑫 《海洋测绘》 CSCD 2015年第2期65-68,共4页
周跳的探测与修复一直是GPS精密定位数据处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介绍了电离层残差法探测周跳的原理,并通过伪距差分约束法来确定和修复周跳,通过Matlab编制了相应程序,并结合实例分析了其在不同采样率下探测与修复周跳的效果,且... 周跳的探测与修复一直是GPS精密定位数据处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介绍了电离层残差法探测周跳的原理,并通过伪距差分约束法来确定和修复周跳,通过Matlab编制了相应程序,并结合实例分析了其在不同采样率下探测与修复周跳的效果,且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电离层残差法 伪距测量 周跳探测与修复 不同采样率
下载PDF
电离层斜向返回探测仪的智能显控系统设计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婷 赵正予 +1 位作者 苏凡凡 陈罡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52-1056,1086,共6页
介绍了武汉大学电离层实验室研制的电离层斜向返回探测仪(WIOBSS)智能显控系统的设计,给出整个设计的流程图和相关的软硬件结构以及该系统的基本和扩展功能.其中显控系统是以地图为背景,采用地图上画图的方法,清晰显示雷达回波覆盖区域... 介绍了武汉大学电离层实验室研制的电离层斜向返回探测仪(WIOBSS)智能显控系统的设计,给出整个设计的流程图和相关的软硬件结构以及该系统的基本和扩展功能.其中显控系统是以地图为背景,采用地图上画图的方法,清晰显示雷达回波覆盖区域,对照地图,可以直观获取雷达威力范围.显控程序同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从绘制的电离图中提取群时延距离、回波幅度、目标位置和运动速度以及目标的其他特征参数,以直观、有效、准确的方式呈现给雷达的操控者.此显控系统简单易懂,操作方便,具有非常友好的人机交互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探测 控制系统 人机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