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EXTRACT OF CAMELLIA SINENSIS AND EXTRACT OF CAMELLIA PTILOPHYLLA CHANG ON DNA POLYMERASE OF EHRLICH ASCITES CARCINOMA CELLS
1
作者 冼励坚 刘宗潮 +1 位作者 潘启超 李汉西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4期19-23,共5页
Objective: To detect the effect of extract of Camellia Sinensis (ECS) and extract of Camellia Ptilophylla Chang (ECPC) on DNA polymerase (Pol) of Ehrlich ascites tumor cells Methods: Referring to the method of K ... Objective: To detect the effect of extract of Camellia Sinensis (ECS) and extract of Camellia Ptilophylla Chang (ECPC) on DNA polymerase (Pol) of Ehrlich ascites tumor cells Methods: Referring to the method of K Ono, Pol was extracted from Ehrlich ascites tumor cells in mice Pol α, β, and γ were separated by phosphocellulose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were identified The effect of ECPC and ECS on Pol was studied Results: ECPC and ECS were shown to inhibit the activity of Pol α, β, and γ IC 50 values of ECS on Pol α , β, and γ were 10 2μg/ml, 9 9μg/ml and 28 9μg/ml respectively IC 50 values of ECPC on Pol α, Pol β and Pol γ were 5 6μg/ml, 15μg/ml and 14 7μg/ml respectively The modes of inhibition of ECPC on Pol α, Pol β and Pol γ were noncompetitive with respect to template DNA The Ki values of ECPC on Pol α , β, and γ were 2 68±0 12μg/ml, 2 24±0 12μg/ml , 2 56±0 18μg/ml Conclusion: ECPC and ECS were shown to have inhibitory effect on DNA polymerase of tumor cells The mode of inhibition of ECPC on Pol α, Pol β and Pol γ were noncompetitive with respect to template 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act of camellia sinensis Extract of camellia ptilophylla chang INHIBITION Ehrlich ascites carcinoma DNA polymerase
下载PDF
‘南昆山毛叶茶’野生资源调查及其性状研究
2
作者 吴华玲 秦丹丹 +6 位作者 方开星 倪尔冬 王青 潘晨东 李波 江彪 李红建 《茶叶通讯》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广东省南昆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珍稀天然无咖啡碱毛叶茶资源。为摸清‘南昆山毛叶茶’野生资源现状并为其保护及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对野生‘南昆山毛叶茶’进行了系统调查及性状研究。结果发现,‘南昆山毛叶茶’野生资源主要呈聚集群... 广东省南昆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珍稀天然无咖啡碱毛叶茶资源。为摸清‘南昆山毛叶茶’野生资源现状并为其保护及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对野生‘南昆山毛叶茶’进行了系统调查及性状研究。结果发现,‘南昆山毛叶茶’野生资源主要呈聚集群落形式存在,群落与群落间相距较远。所调查的104份野生毛叶茶资源均属乔木型或小乔木型,树冠较小,分支较为聚拢向上;叶型变异丰富,多属大叶;叶片较厚,栅栏组织排列紧密;新梢嫩芽茸毛密而顺长;绝大部分野生毛叶茶可可碱含量较高,咖啡碱含量较低,非表型儿茶素GCG和C是主导儿茶素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毛叶茶 种质资源 可可碱 南昆山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质谱和网络药理学探究南昆山毛叶红茶的抗炎机理
3
作者 鲁森 王瑞 +7 位作者 高雄 林慧纯 陈忠正 张媛媛 陈旭洁 黄秋颜 李斌 林晓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9,共10页
目的:探究南昆山毛叶红茶抗炎功效发挥的化学基础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orbitrap high resolution-mass spectrometry,UPLC-Q-... 目的:探究南昆山毛叶红茶抗炎功效发挥的化学基础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orbitrap high resolution-mass spectrometry,UPLC-Q-Orbitrap HRMS)技术分析其醇提物活性组分,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其抗炎活性组分、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抗炎活性组分与靶点的相互作用能力,采用体外炎症细胞模型验证活性组分对炎性介质一氧化氮的抑制作用。结果:从南昆山毛叶红茶中鉴定出213种活性组分,并筛选出花青素、柚皮素、木犀草素、槲皮素等核心抗炎多酚类组分;收集到潜在抗炎靶点493个,并预测了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9个关键靶点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等多条信号通路;初步证明11种抗炎活性组分、特别是木犀草素等9种多酚类物质能与主要靶点稳定结合,且木犀草素、槲皮素能够明显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半抑制浓度分别为18.91、43.76μmol/L。结论:南昆山毛叶红茶通过木犀草素、槲皮素等多酚类物质作用于肿瘤坏死因子等多个靶点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等多条通路发挥抗炎活性。本研究为深入揭示南昆山毛叶茶的抗炎活性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昆山毛叶茶 抗炎 作用机理 高分辨质谱 网络药理学
下载PDF
不同处理对毛叶茶扦插育苗的影响
4
作者 王元荣 丁诗琦 金基强 《中国茶叶》 2024年第6期58-62,共5页
毛叶茶采用常规扦插技术生根困难,成苗率很低。为解决毛叶茶的扦插难题,以1份保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嵊州基地的毛叶茶资源为材料,在扦插前对插穗采取了两种不同配方的生根粉试剂浸泡1 h,并以清水为对照,同时还增加“叶片修剪+... 毛叶茶采用常规扦插技术生根困难,成苗率很低。为解决毛叶茶的扦插难题,以1份保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嵊州基地的毛叶茶资源为材料,在扦插前对插穗采取了两种不同配方的生根粉试剂浸泡1 h,并以清水为对照,同时还增加“叶片修剪+覆盖薄膜”处理。研究发现,使用配方B处理和覆盖薄膜处理均能明显提高扦插生根率、成苗率,同时采用“叶片修剪+覆盖薄膜”处理还大大降低了扦插的管理难度和时间成本。这些方法也可为其他野生茶树的扦插育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叶茶 短穗扦插 生根粉 薄膜覆盖
下载PDF
云南大叶茶与汝城白毛茶杂交后代的RAPD亲子鉴定 被引量:28
5
作者 黎星辉 施兆鹏 +3 位作者 刘春林 罗军武 沈程文 龚志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9-102,共4页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分子标记技术 ,对云南大叶茶 (C .sinensis)与汝城白毛茶 (C .ptilophylla)进行人工杂交所获得的F1代植株进行了亲子鉴定。结果表明 ,13个随机引物在第 1个杂交后代( 1F1)中共扩增出 80条RAPD谱带 ,其中 7...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分子标记技术 ,对云南大叶茶 (C .sinensis)与汝城白毛茶 (C .ptilophylla)进行人工杂交所获得的F1代植株进行了亲子鉴定。结果表明 ,13个随机引物在第 1个杂交后代( 1F1)中共扩增出 80条RAPD谱带 ,其中 79条能在双亲中检出 ,另 1条为 1F1自身的特异带 ,卡平方检验表明在 1F1中扩增出的谱带数与亲本中各对应位点所显示的谱带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在第 2个杂交后代( 2F1)中共扩增出 75条谱带 ,在第 3个杂交后代 ( 3F1)中共扩增出 77条谱带 ,均能在双亲中检出 ;结果说明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P 亲子鉴定 人工杂交 F1代植株 云南大叶茶 汝城白毛茶
下载PDF
毛叶茶提取物对不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体内协同抗瘤作用 被引量:18
6
作者 刘宗潮 谢冰芬 +5 位作者 潘启超 苏秀容 冯公侃 王理开 张润梅 张宏达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64-167,共4页
应用噻唑兰(MTT)法测得毛叶茶提取物(ECPC)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351.1μg/ml;台盼蓝拒染法(TBE)的IC_(50)为115.2μg/ml;用MTT法测得E... 应用噻唑兰(MTT)法测得毛叶茶提取物(ECPC)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351.1μg/ml;台盼蓝拒染法(TBE)的IC_(50)为115.2μg/ml;用MTT法测得ECPC对人红白血病细胞(K_(562))的IC_(50)>1000μg/ml,TBE法测得其对K_(562)细胞的IC_(50)为81.4μg/ml。ECPC对人胎儿肺纤维细胞(HFLF)和人胎儿肾细胞(HFK)显示促生长作用。在药物浓度为62.5、125.0、250.0、500.0和1000.0μg/ml的培养下,对HFLF细胞的生长促进率分别为—10.47、+15.48、+31.91、+53.02和+83.37%:对HFK细胞的生长促进率分别为+14.18、+26.61、+52.62、+88.13和+103.71%。FCPC分别与阿糖胞苷(Ara—C)、环磷酰胺(CTX)和阿霉素(ADM)合用对网织细胞肉瘤(L_2)的抑瘤率高于各个单药的抑瘤率。加用ECPC后Ara—C可从单用平均抑瘤率38.2%升高到64%;CTX从平均31.3%升高到48.9%;ADM从平均15.2%升高到45.5%,q?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叶茶提取物 增效作用 DNA 抗肿瘤作用
下载PDF
汝城白毛茶与两广主要“白毛茶”居群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黎星辉 施兆鹏 +4 位作者 刘春林 罗军武 沈程文 李家贤 方华春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9-82,共4页
应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汝城白毛茶、凌云白毛茶、阳春白毛茶、乐昌白毛茶、仁化白毛茶和曲江白毛茶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供试引物扩增平均表现的多态性为75.00%;6个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以乐昌白毛茶和仁化白毛茶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 应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汝城白毛茶、凌云白毛茶、阳春白毛茶、乐昌白毛茶、仁化白毛茶和曲江白毛茶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供试引物扩增平均表现的多态性为75.00%;6个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以乐昌白毛茶和仁化白毛茶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1914),凌云白毛茶与曲江白毛茶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4712),汝城白毛茶与两广主要“白毛茶”居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乐昌白毛茶(0.4605)、曲江白毛茶(0.4406)、仁化白毛茶(0.4232)、凌云白毛茶(0.2968)和阳春白毛茶(0.2665);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曲江白毛茶、乐昌白毛茶和仁化白毛茶聚为一类,说明它们的遗传基础比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汝城白毛茶 白毛茶 RAPD 亲缘关系
下载PDF
可可茶经栽培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与传统茶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高昆 王冬梅 +5 位作者 赵艳萍 郑新强 张钟徽 邓懿祯 李法雄 叶创兴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6期552-556,共5页
野生茶树可可茶 (CamelliaptilophyllaChang)由于其芽叶中的嘌呤生物碱主要为可可碱 ,因而不同于传统茶叶。通过化学筛选 ,在纯种无性苗建立的可可茶基地上 ,随机进行单株取样 ,对可可茶的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水溶性糖、茶多酚、儿... 野生茶树可可茶 (CamelliaptilophyllaChang)由于其芽叶中的嘌呤生物碱主要为可可碱 ,因而不同于传统茶叶。通过化学筛选 ,在纯种无性苗建立的可可茶基地上 ,随机进行单株取样 ,对可可茶的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水溶性糖、茶多酚、儿茶素类、花青素、嘌呤生物碱等成分进行了检测。将这些结果与野生可可茶相关成份进行比较 ,发现可可茶经人工栽培后 ,含优势可可碱的特点保持不变 ,游离氨基酸总量和儿茶素类含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进一步与传统茶叶比较后 ,得出两者之间的最大差异是可可茶含可可碱 ,不含咖啡碱 ;传统茶叶含咖啡碱为主 ,同时伴生相当于 0 .5~ 1%咖啡碱量的可可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嘌呤 儿茶素类 可可碱 生物碱 化学成分 咖啡碱 含量 茶经 茶叶 游离氨基酸
下载PDF
可可茶种群分化及其与近缘种的亲缘关系 被引量:9
9
作者 袁长春 施苏华 叶创兴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72-76,共5页
利用随机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茶Cameliasinensis(L)OKtze、普洱茶Casamica(Mast)Chang和可可茶CptilophylaChang含不同类型嘌呤生物碱(含可可碱、... 利用随机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茶Cameliasinensis(L)OKtze、普洱茶Casamica(Mast)Chang和可可茶CptilophylaChang含不同类型嘌呤生物碱(含可可碱、含可可碱+咖啡碱、含咖啡碱)的3个类群进行了分析.选用16个引物(10bp)扩增出401个DNA片段,用于遗传相似性分析,构建树系图.分析结果表明:①可可茶种群可分为含可可碱和含可可碱+咖啡碱两个类群,而含咖啡碱性状的类群应归并到茶Csinensis(L)OKtze类;②可可茶含可可碱和含可可碱+咖啡碱两个类群之间亲缘关系较近,来自同一起源,后者可能是由于可可茶与近缘种杂交所致;③可可茶与近缘种茶、普洱茶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茶 种群分化 RAPD 亲缘关系 近缘种
下载PDF
可可茶嘌呤生物碱的分离和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叶创兴 林永成 +2 位作者 周海云 陈芬 李晓燕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0-33,共4页
采用重量法对可可茶(CameliaptilophylaChang)嫩芽的嘌呤生物碱进行了分离和测定,用硅胶薄层层析TLC,对所得到产物与咖啡碱、可可碱和茶叶碱的标准品比较,表明重量法分离得到的是咖啡碱和可可碱,且纯度... 采用重量法对可可茶(CameliaptilophylaChang)嫩芽的嘌呤生物碱进行了分离和测定,用硅胶薄层层析TLC,对所得到产物与咖啡碱、可可碱和茶叶碱的标准品比较,表明重量法分离得到的是咖啡碱和可可碱,且纯度甚高.又用核磁共振1HNMR对所得的产品进行了化学结构的测定,也证明它们分别与标准品咖啡碱和可可碱的完全一致.由此再一次证实纯系可可茶嘌呤生物碱以可可碱为主.研究还以从原生地移植的22株可可茶进行了种内个体嘌呤生物碱表现的研究,结果表明22株茶树中有18株嘌呤生物碱以可可碱为主,不含咖啡碱,另外4株则以咖啡碱为主,也含少量的可可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茶 嘌呤生物碱 分离
下载PDF
南昆山毛叶茶cDNA文库构建 被引量:4
11
作者 文海涛 陈忠正 +3 位作者 赵亮 郭健 李斌 蒋跃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37-340,共4页
本研究以天然低咖啡碱茶树品种—南昆山毛叶茶春季嫩稍为材料,采用Stratagene公司ZAP系列试剂盒成功构建了该品种全长cDNA文库。原始文库滴度为6.0×105pfu/ml,重组率为97.3%,1.0~2.0kb的插入片段占整个文库的70%左右,达到一个高质... 本研究以天然低咖啡碱茶树品种—南昆山毛叶茶春季嫩稍为材料,采用Stratagene公司ZAP系列试剂盒成功构建了该品种全长cDNA文库。原始文库滴度为6.0×105pfu/ml,重组率为97.3%,1.0~2.0kb的插入片段占整个文库的70%左右,达到一个高质量cDNA文库的要求,文库经扩增后滴度为1.9×109pfu/ml,重组率达到9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昆山毛叶茶 CDNA文库 文库滴度
下载PDF
可可茶易地移植后可可碱的变化 被引量:6
12
作者 叶创兴 刘称心 张润梅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S2期62-64,共3页
原生地可可茶CameliaptilophylaChang经移植后,对其芽叶嘌呤碱进行了单株检测,表明野生可可茶群体大部分植株含可可碱为主,也有小部分的植株含咖啡碱为主,提出了引种和种苗繁殖应注意的问题.而对含可可碱的... 原生地可可茶CameliaptilophylaChang经移植后,对其芽叶嘌呤碱进行了单株检测,表明野生可可茶群体大部分植株含可可碱为主,也有小部分的植株含咖啡碱为主,提出了引种和种苗繁殖应注意的问题.而对含可可碱的可可茶植株的跟踪分析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茶 可可碱 稳定性
下载PDF
可可茶及其优势化学成分的健康功效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文亮 童彤 +3 位作者 胡瑶 周浩 银霞 张曙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93-607,共15页
可可茶为我国特异的茶树资源,可可茶及其优势化学成分可可碱(TB)与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具有多种健康功效。综述了可可茶、TB和GCG对心血管疾病、癌症、肥胖症、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牙科疾病、呼吸疾病和肾病等的干预作用,... 可可茶为我国特异的茶树资源,可可茶及其优势化学成分可可碱(TB)与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具有多种健康功效。综述了可可茶、TB和GCG对心血管疾病、癌症、肥胖症、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牙科疾病、呼吸疾病和肾病等的干预作用,并简要分析了其作用机制,旨在为可可茶相关功能产品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茶 可可碱 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健康功效
下载PDF
可可茶子叶培养中体细胞胚状体形成及植株再生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念德 刘蔚秋 叶创兴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65-68,共4页
用含有0.5mgL-12,4-D或0.5mgL-12,4-D加2mgL-1PCPA的SH培养基(含ρ(蔗糖)=3%)培养可可茶的未成熟子叶,2周后即可从合子胚的下胚轴诱导出胚状体,5~7周后可以从子叶表皮直接诱导出胚... 用含有0.5mgL-12,4-D或0.5mgL-12,4-D加2mgL-1PCPA的SH培养基(含ρ(蔗糖)=3%)培养可可茶的未成熟子叶,2周后即可从合子胚的下胚轴诱导出胚状体,5~7周后可以从子叶表皮直接诱导出胚状体.在含0.2mgL-12,4-D的培养基中,子叶外植体在培养4周内即能分化出胚状体且分化频率较高.培养15周后把培养物转接至含2mgL-1BA加上0.2mgL-1IBA的培养基中(含ρ(葡萄糖)=2.5%)可以诱导出“种子状胚”、“芽状胚”和“杯状胚”,并可使“种子状胚”和“芽状胚”转化成苗.另外,还可诱导出丛芽并使丛芽转化成无根苗.若把“芽状胚”转移到含5mgL-1GA-3和1mgL-1IAA的培养基中,“芽状胚”转化成无根苗的频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茶 组织培养 子叶培养 体细胞胚状体
下载PDF
两种生长素对毛叶茶插穗生根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叶创兴 黄伟结 《生态科学》 CSCD 1991年第1期56-61,共6页
对野生毛叶茶一年生半木质化枝条,进行17个组合短穗扦插的试验,比较了两种植物生长激素,对促进插穗愈伤组织和根产生的作用,得到了如下的结论:①生长素对毛叶茶插穗愈伤组织的发生具有渐进性的作用,与空白对照相比,它们对插穗产生愈伤... 对野生毛叶茶一年生半木质化枝条,进行17个组合短穗扦插的试验,比较了两种植物生长激素,对促进插穗愈伤组织和根产生的作用,得到了如下的结论:①生长素对毛叶茶插穗愈伤组织的发生具有渐进性的作用,与空白对照相比,它们对插穗产生愈伤组织的速度不占明显的优势;在不同生长素组合间进行比较,生长素对愈伤组织的产生表现了明显的作用。在促使毛叶茶插穗产生愈伤组织的速率上,NAA 优于1BA,1BA 产生愈伤组织的速度较慢。②毛叶茶插穗属于较难生根的植物类型,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对插穗生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单独使用1BA 和 NAA 的情况下,1BA 的生根作用优于 NAA。③复合生长素 NAA 和1BA 在促进毛叶茶插穗生根上具有互补性,即NAA 加快了毛叶茶插穗愈伤组织的产生,而1BA 把这种愈伤组织引向生根。因此适当浓度的这种复合生长素综合了两种生长素的优点,具有促进毛叶茶插穗早日生根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叶茶 扦插 生长素 生根
下载PDF
毛叶茶大小孢子的发生和雌雄配子体的发育 被引量:5
16
作者 敖成齐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7-40,共4页
毛叶茶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中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的排列为四面体型,成熟花粉为2-细胞型;花药壁的发育属于基本型,绒毡层为腺质型;倒生胚珠,双珠被,薄珠心,胚囊发育属葱型。
关键词 毛叶茶 孢子发生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发育 可可豆碱 咖啡碱
下载PDF
湖南毛叶茶资源的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黎星辉 陈庆余 +1 位作者 唐明德 陈兴琰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98年第2期171-173,共3页
对湖南毛叶茶(Cameliaptilophyla)资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它含有传统茶叶的具表征意义的化学成分,茶多酚含量(34%~40%)达超常规水平,不仅可在生产上直接利用,而且在红茶品种选育方面有重要的育种价值。
关键词 毛叶花 种质资源 茶叶
下载PDF
南昆山毛叶茶花色苷提取优化工艺研究
18
作者 陈琼 陈忠正 +1 位作者 陆瑞琼 李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309-311,共3页
为优化超声辅助提取南昆山毛叶茶紫芽花色苷的工艺,本研究对主要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三因素三水平实验设计,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实验,确定超声辅助提取优化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各因素对南昆山毛叶茶紫芽提取量影响程度从大... 为优化超声辅助提取南昆山毛叶茶紫芽花色苷的工艺,本研究对主要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三因素三水平实验设计,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实验,确定超声辅助提取优化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各因素对南昆山毛叶茶紫芽提取量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超声提取时间、超声功率、料液比,确定超声波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25min,超声功率158W,料液比1:33(g/mL),在此条件下,花色苷提取量为8.092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昆山毛叶茶 花色苷 提取 响应面法
下载PDF
野生与栽培毛叶茶形态解剖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锦 韩德聪 叶创兴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4期134-138,共5页
毛叶茶(Camellia ptilophylla Chang)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形态结构有所变化.野生毛叶茶一般为小乔木,叶片数量少,单叶面积较大,叶片厚度、栅栏系数与阴地生长的栽培毛叶茶差异不显著.栽培毛叶茶植株为灌木状,叶片数量明显多于野生毛叶茶... 毛叶茶(Camellia ptilophylla Chang)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形态结构有所变化.野生毛叶茶一般为小乔木,叶片数量少,单叶面积较大,叶片厚度、栅栏系数与阴地生长的栽培毛叶茶差异不显著.栽培毛叶茶植株为灌木状,叶片数量明显多于野生毛叶茶,单叶面积小于野生毛叶茶.旷地生长的栽培毛叶茶叶片较厚,叶表面气孔数增多,在解剖特征上表现出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叶茶 形态 解剖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可可茶花香与可可乌龙茶挥发油成分比较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仰晓莉 李凯凯 +4 位作者 叶创兴 李家贤 黄华林 何玉媚 宋晓虹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85,共5页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 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提取了可可茶茶花和可可乌龙茶的挥发油成分,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对比可可茶茶花和乌龙茶挥发油成分的异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得到的...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 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提取了可可茶茶花和可可乌龙茶的挥发油成分,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对比可可茶茶花和乌龙茶挥发油成分的异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得到的可可茶茶花挥发油成分中大根香叶烯D(53.97%)、α-金合欢烯(16.07%)、沉香螺醇(3.96%)、十三-2-炔-环丙酯(3.30%)、δ-杜松烯(3.22%)、β-荜澄茄油烯(1.96%)、异香橙烯(1.73%)、1,5-二甲基-8-(1-甲基)乙烯基-1,5-环癸二烯(1.61%)、古巴烯(1.55%)9种物质的含量较高,其中七种烃类化合物占总挥发油成分的80.11%。顶空固微萃取法得到的可可乌龙茶挥发油成分中反-橙花叔醇(29.1%)、己酸叶醇酯(22.56%)、4-乙酰基-3-乙烯酸乙酯(10.21%)、芳樟醇(6.17%)、紫苏烯(5.97%)、α-金合欢烯(3.54%)、反-叶绿醇(2.11%)、己酸己酯(1.87%)、(3Z)-3-辛酸丁酯(1.74%)9种物质含量最高,其中3种醇类物质占总挥发油成分的37.38%,4种酯类物质占总挥发油成分的36.38%,2种烃类化合物占总挥发油成分的9.51%。可可茶茶花挥发油成分以烃类化合物和醇类居多,可可乌龙茶挥发油主要成分除此之外还有酯类,正是这三类化合物使得可可乌龙茶具有花香的气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茶 花香 乌龙茶 挥发油 气-质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