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校道德教育的美丽风险及制度防范——基于公共生活伦理的分析
1
作者 姜子豪 刘潞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36,共8页
以伦理的视角看,公共生活受陌生人伦理和契约伦理的支配。陌生人伦理排斥道德情感,契约伦理过分注重个人权利和形式合理性,导致美德丧失了存在的空间,本该具有崇高性的道德在公共生活中被拉向了底线水平。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理论研究与... 以伦理的视角看,公共生活受陌生人伦理和契约伦理的支配。陌生人伦理排斥道德情感,契约伦理过分注重个人权利和形式合理性,导致美德丧失了存在的空间,本该具有崇高性的道德在公共生活中被拉向了底线水平。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盲目迎合公共生活底线要求的趋势,造成规范主义的突显和美德的消解。正因每个主体(学生)进入制度化的公共生活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才呈现出公共生活之于学校道德教育的“美丽风险”。学校道德教育的美丽风险具体表现为:公共生活默认的规范主义对道德教育的侵蚀;道德教育崇尚的美德在公共生活中的消隐。公共生活伦理视域中道德教育的危机不仅仅是道德教育的内部问题,更是制度伦理的问题。要摆脱学校道德教育制度化趋势的负面影响,就要健全“扬善”的制度功能,强化“正义”的制度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公共生活 契约伦理 陌生人伦理 制度正义
下载PDF
贸易自由化与人权措施关系之实证法学考察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良才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26-130,共5页
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支柱的多边贸易体制追求自由贸易,希望以贸易壁垒的削减或取消为手段,推动全球贸易的增长。自由贸易属于国际贸易法上的价值理念,是以贸易流动不被扭曲为目标的。在追寻贸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人类生命健康、社... 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支柱的多边贸易体制追求自由贸易,希望以贸易壁垒的削减或取消为手段,推动全球贸易的增长。自由贸易属于国际贸易法上的价值理念,是以贸易流动不被扭曲为目标的。在追寻贸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人类生命健康、社会公共道德,很有可能被置于受漠视的地位。人类尊严、生命价值属于国际人权法上的概念。在自由贸易与人权价值发生冲突时,需要对两者进行合理调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贸易 公共道德 生命与健康 人权措施
下载PDF
食品安全问题的道德反思 被引量:2
3
作者 曾天雄 曾鹰 曾丹东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4-127,共4页
食品安全不仅是中国社会嬗变遭遇到的巨大挑战,也是一个道德伦理转型的缩影。它所折射出的道德危机,揭示出中国正处于一种信仰式微、德性沦落以及意义丧失的境遇。这种危机不仅是外源性的,更多的是内源性的,要诉诸道德寻根,发掘和利用... 食品安全不仅是中国社会嬗变遭遇到的巨大挑战,也是一个道德伦理转型的缩影。它所折射出的道德危机,揭示出中国正处于一种信仰式微、德性沦落以及意义丧失的境遇。这种危机不仅是外源性的,更多的是内源性的,要诉诸道德寻根,发掘和利用各类道德资源,尤其是寻求儒家的伦理资源,为食品安全善治提供一种信仰基础,为人格重构与社会公序良俗提供观念共识与动力机制,实现更加美好的公共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道德危机 道德批判 公共生活
下载PDF
论公共精神的培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被引量:3
4
作者 吴光芸 李建华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29-32,共4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除了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思想道德基础。公民的公共精神正是其最为重要的思想道德基础。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障碍就是公民精神的乏弱,具体表现为公民主体意识缺乏、公共意识淡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除了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思想道德基础。公民的公共精神正是其最为重要的思想道德基础。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障碍就是公民精神的乏弱,具体表现为公民主体意识缺乏、公共意识淡薄、公共责任缺失等,这就要求发展公共领域、提高公民素质,鼓励和推动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实践,以此来培植和促进公民的参与、合作、团结、责任等公共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精神 和谐社会 公民品德 公共生活
下载PDF
晚清中国乡村的公共道德生活探微 被引量:1
5
作者 黄滨 《伦理学研究》 CSSCI 2008年第1期13-20,共8页
晚清时期,中国乡村公共道德生活基本延续着传统格局。晚清中国乡村传统公共道德生活格局存在着许多历史的局限性,但沉淀着中国千百年古老的道德文明精华,是近代化公共道德生活在中国乡村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点。
关键词 晚清 中国乡村 公共道德生活
下载PDF
传统伦理变革与社会公德培育 被引量:7
6
作者 萧成勇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9-254,共6页
国人的"公德"与"私德"概念,是近现代以来中国思想界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的结果。以"私德"为特征的儒家伦理文化,面对科技革命与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显示了不适应性,亟待变革。当前公民道德建设应加强全方位... 国人的"公德"与"私德"概念,是近现代以来中国思想界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的结果。以"私德"为特征的儒家伦理文化,面对科技革命与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显示了不适应性,亟待变革。当前公民道德建设应加强全方位的社会公德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积极和有效地拓展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生活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德 公德 公民 社会公共生活
下载PDF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道德状况及其引导对策--以上海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正平 苏建军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1,共11页
通过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在了解和把握上海市流动人口的道德状况的基础上,就提高城市流动人口道德素质的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调查显示,夫妻关系和谐度较高,对婚前性行为较婚外恋宽容,择友时注重伦理因素,守时观念较强,有较高的公德意识... 通过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在了解和把握上海市流动人口的道德状况的基础上,就提高城市流动人口道德素质的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调查显示,夫妻关系和谐度较高,对婚前性行为较婚外恋宽容,择友时注重伦理因素,守时观念较强,有较高的公德意识,有一定的助人精神,注重赚钱手段的合道德性,环保意识强,看重才能、知识、成就等价值标志,有较强的集体观念,幸福观既有理想色彩又注重现实因素,这些都是上海市流动人口道德素质中的积极因素;而重人情,践行公德水平低,过于注重金钱而忽视德性、名誉和贡献等价值标志,是其道德素质中亟需提高的方面。具体到引导对策,在指导思想上应坚持四个相结合,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社区道德建设,完善公共设施,加强行业自律和对流动人口的岗前职业道德培训,健全竞争机制,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建设,以进一步完善城市流动人口的道德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流动人口 道德状况 日常生活伦理 公共生活伦理 价值观 道德引导
下载PDF
论道德榜样 被引量:6
8
作者 冯庆旭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2-96,共5页
人类社会的道德生活需要道德榜样,也从来不缺少道德榜样。树立和宣传道德榜样是政府对多元道德价值观进行整合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同时表明政府的基本伦理态度,那就是要通过赏善罚恶的道德回报机制,鼓励人们弃恶从善,实现社会公平正... 人类社会的道德生活需要道德榜样,也从来不缺少道德榜样。树立和宣传道德榜样是政府对多元道德价值观进行整合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同时表明政府的基本伦理态度,那就是要通过赏善罚恶的道德回报机制,鼓励人们弃恶从善,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必须指出的是,道德榜样绝非道德生活的完人。道德榜样作用的发挥凭借其个人德性与公众道德生活之间的契合得以实现。每个普通公众都有经过自身的道德努力成为道德榜样的可能。因为归根结底,道德榜样就在也应在公众的道德生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榜样 道德回报 道德生活 政府 公众
下载PDF
思想政治工作视角下的农民精神困境及对策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学坤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19-22,53,共5页
中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在农民精神生活中的积极角色正在弱化,农民面临着精神困扰,具体原因是农村新精英空场,农村道德互动出现危机,农村公共空间的萎缩与农民公共生活意识的弱化。这一困境的超越需要培育农村新精英,革新农村政治文化,促... 中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在农民精神生活中的积极角色正在弱化,农民面临着精神困扰,具体原因是农村新精英空场,农村道德互动出现危机,农村公共空间的萎缩与农民公共生活意识的弱化。这一困境的超越需要培育农村新精英,革新农村政治文化,促进农民群体现代政治心理发育,维护和重建公共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现代性 农村新精英 农村道德 农村公共生活
下载PDF
乡村互动仪式的公共性塑造功能及其重构进路——基于涂尔干宗教生活仪式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任贵州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89-96,共8页
面对社会发展的道德间隙期,19世纪涂尔干以宗教研究解释道德的起源与变迁,认为仪式活动使道德的“纪律精神”“依恋精神”“自决精神”得以强化,社会运转所依托的物质制度与行动规约得以延续,社会整合也依之加强。据此分析中国乡土社会... 面对社会发展的道德间隙期,19世纪涂尔干以宗教研究解释道德的起源与变迁,认为仪式活动使道德的“纪律精神”“依恋精神”“自决精神”得以强化,社会运转所依托的物质制度与行动规约得以延续,社会整合也依之加强。据此分析中国乡土社会,贯穿于乡民日常的生产、政治、教化、生活和娱乐等多方面的互动仪式在社会秩序维持、社会结构整合、社会行动牵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面对现代性的冲击,中国传统互动仪式面临着空间压缩、价值偏离、规则拆解、主体阻隔的环境转变,其公共性塑造功能逐渐衰弱。对此,必须从空间拓展、价值革新、渠道疏通以及载体优化等方面调整互动仪式的生成环境,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内在动能的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乡村 互动仪式 公共性 宗教生活 道德价值
下载PDF
领域融合社会公共生活之愿景与隐忧——兼论一场新的启蒙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国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80,共10页
现代性正处于重构的历史之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变动中互构着其内在与边界。在后现代社会中,社会生活领域以系统性再分化的逻辑在分离与融合中再生产着社会生活的主体、生活领域以及公共生活本身。这一过程使个体重返公共生活并以总... 现代性正处于重构的历史之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变动中互构着其内在与边界。在后现代社会中,社会生活领域以系统性再分化的逻辑在分离与融合中再生产着社会生活的主体、生活领域以及公共生活本身。这一过程使个体重返公共生活并以总体性的方式再生着自身,公共领域以及公共性也在量与质上成长着。诸多愿景使我们对后现代领域融合社会的公共生活充满期待。但领域互动、融合之时也在衍生着隐忧,公共人的衰落、公共生活价值的迷失以及公共领域的碎片化等现实,都以一种消解的方式冲击着我们对道德共同体的追求。而我们只能期待一场以伦理自治为主旨的、塑造具有公共精神的道德人的新启蒙,走出这一自相矛盾的困局,使领域融合的社会成为总体性的,由道德的人构成的伦理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域融合社会 公共生活 系统性再分化 道德的人 启蒙
下载PDF
公共生活视域下高校德育话语转型研究
12
作者 齐尚晓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99-104,共6页
近年来,公共生活中出现的"道德悖论"现象中闪现着大学生群体身影,折射出高校德育话语面临着在生活德育化与德育生活化交互转化进程中产生的"失语"困境。针对公共生活元素的强力涉入,高校德育话语必须进行"生活... 近年来,公共生活中出现的"道德悖论"现象中闪现着大学生群体身影,折射出高校德育话语面临着在生活德育化与德育生活化交互转化进程中产生的"失语"困境。针对公共生活元素的强力涉入,高校德育话语必须进行"生活化"转向,通过话语体系构建、意义架构、权力共享的自我呈现等途径对公共生活的理念、秩序规范、实现路径予以重塑,不断提升话语有效性与阐释力,以适应与公共生活间的契合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生活 德育话语 生活化转向 话语有效性
下载PDF
论“仁义内外”的两个理论维度对公共生活道德建设的启示
13
作者 王和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5-138,共4页
战国时期思想家们关于"仁义内外"的议题有两个重要的理论维度,一是道德情操何由发生的问题,二是仁与义的特征和施行范围的问题。前一维度由孟子奠基得到了传统道德哲学充分的理论关照,后一由"义"价值所发展的探究... 战国时期思想家们关于"仁义内外"的议题有两个重要的理论维度,一是道德情操何由发生的问题,二是仁与义的特征和施行范围的问题。前一维度由孟子奠基得到了传统道德哲学充分的理论关照,后一由"义"价值所发展的探究社会生活行为原理的研究却浅尝辙止,而这正是转型期的中国伦理学将对公共生活道德问题的探究置于优先地位而不得不重视的一个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内义外 道德规范 公共生活道德
下载PDF
基于关怀的当代中国女性社会公德建设
14
作者 邓灿辉 付红梅 《云梦学刊》 2016年第6期53-56,共4页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在社会公德建设方面的作用不断加大。从关怀伦理的视域开展女性社会公德建设,必将增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实效。文章分析了当代中国女性公德建设的现状,从人、社会、自然三个层面阐述了当代中国女性社会公...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在社会公德建设方面的作用不断加大。从关怀伦理的视域开展女性社会公德建设,必将增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实效。文章分析了当代中国女性公德建设的现状,从人、社会、自然三个层面阐述了当代中国女性社会公德建构的内容要点,从制度、环境、教育、自我四个维度分析了当代中国女性社会公德建设的关怀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怀伦理 公共生活 女性社会公德 建设
下载PDF
今天的教师如何面对职业生活中的德性困境——对话徐继存教授
15
作者 王有升 《教师发展研究》 2023年第3期48-55,共8页
身为教师意味着要不断涵养自己的德性,追寻自身德性的圆满,但在现实的职业生活中,却往往面临着深层的德性困境。坚持教学作为“为己之学”,从外在评价导向中解脱出来,重新反思教师职业生活中神圣性的定位与现实意义,找回教师的自我并重... 身为教师意味着要不断涵养自己的德性,追寻自身德性的圆满,但在现实的职业生活中,却往往面临着深层的德性困境。坚持教学作为“为己之学”,从外在评价导向中解脱出来,重新反思教师职业生活中神圣性的定位与现实意义,找回教师的自我并重建教育教学的公共性,是破解当今教师职业生活中的德性困境的几个基本方面,涵盖了教师职业精神、社群与自我的关系等,触及教师职业生活的核心。处理好自我与现实的关系,反思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师就能够直面内心深处的真实,并有望走出德性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职业生活 德性困境 教师的自我 教育教学公共性
下载PDF
家庭、学校与社会公众的德育责任--赫尔巴特德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林凌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0,共18页
赫尔巴特在社会现实和人的理想存在状态之间建构的德育理念与措施,向我们清晰展示了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学校的德育过程如何与青少年儿童的家庭生活以及与公共生活或公共活动建立关联,从而既拓展儿童的家庭生活和日常经验,也拓展他... 赫尔巴特在社会现实和人的理想存在状态之间建构的德育理念与措施,向我们清晰展示了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学校的德育过程如何与青少年儿童的家庭生活以及与公共生活或公共活动建立关联,从而既拓展儿童的家庭生活和日常经验,也拓展他们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参与经验和行动能力。这个过程在赫尔巴特的语境中也即训育。训育的真正任务是要在教育的整个进程中观察和纠正这样两个过程之间的关系,一是公共生活所需要的基本道德品格的训练过程,一是儿童最初的道德观念的训练过程。赫尔巴特的德育理念向我们表明,德育任务的推进与落实并不是学校一己之责,它需要家庭生活、学校交往共同体和社会公众三方的相互协作。同时由于形成道德品格的关键始终是在行动与交往,因而三方德育责任的交汇点是要共同为青少年儿童创设道德行动的空间与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交往 学校交往共同体 家庭生活 道德教化 赫尔巴特
下载PDF
现阶段道德建设基本框架的探讨
17
作者 李临青 董心田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36-37,共2页
“十五”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了要把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这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建树。法治德治应比翼双飞,才能促进社会稳步前进。我国目前道德建设中还存在着四大难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框架应... “十五”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了要把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这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建树。法治德治应比翼双飞,才能促进社会稳步前进。我国目前道德建设中还存在着四大难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框架应依次包括生活道德、公共道德、职业道德、为政道德。(忻州师范学院,山西忻州034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建设 中国 生活道德 职业道德 公共道德 为政道德
下载PDF
孔子的伦理思想与当代公共生活伦理建设
18
作者 王京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6期15-17,22,共4页
孔子的伦理思想对私人生活伦理与公共生活伦理都予以了充分的重视。但由于孔子将其全部思想体系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对私人生活伦理与公共生活伦理作了通性的理解,容易导致重视私人生活伦理而忽视公共生活伦理的倾向,对当代中国道德建... 孔子的伦理思想对私人生活伦理与公共生活伦理都予以了充分的重视。但由于孔子将其全部思想体系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对私人生活伦理与公共生活伦理作了通性的理解,容易导致重视私人生活伦理而忽视公共生活伦理的倾向,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有着深刻的负面影响。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我们要确立公共生活伦理的优先地位,加强公共生活伦理建设,形成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求的道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私人生活伦理 公共生活伦理 道德建设
下载PDF
我国社会公德现状及其对策思考
19
作者 王春玲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8-19,共2页
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迅速崛起,公共生活领域的范围不断扩大,要求公民遵守公共道德和准则。然而,社会公德缺失成了普遍现象,不利于培育文明的社会风尚,阻碍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寻找公德缺失的根源以及改变这种状况的对策是迫切需要的。
关键词 公共生活 社会公德 法律外控
下载PDF
新冠肺炎疫情视域下的多角度思考与前沿认识 被引量:5
20
作者 徐国旺 郭一辉 周小清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3-20,共8页
这次疫情不仅是对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以及全国人民精气神、凝聚力的一次大考,更是对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效果和“群众路线”践行的生动实践检验。在这场全民行动参与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优势和问... 这次疫情不仅是对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以及全国人民精气神、凝聚力的一次大考,更是对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效果和“群众路线”践行的生动实践检验。在这场全民行动参与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优势和问题同时呈现出来,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么疫情中发生了哪些问题?问题发生的根源是什么?经验和启迪是什么?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尤为重要。从“国家、社会大众、媒体、企业、科研工作者、医护人员、高校大学生”七个角度,阐述疫情防控之下的若干思考与探索研究,以期对当前疫情防控和未来构筑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坚固防线提供参考;为未来形成良好医患关系、政府和群众关系,更深刻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和践行“群众路线”提供借鉴;为构建更具优势的社会主义应急处置体系、舆论宣传机制和青年学生立德树人教育提供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社会主义优越性 国家治理能力 应急管理 公共卫生 舆论宣传 立德树人 生命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