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8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社区治理共同体公共精神的重塑
1
作者 刘珊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9-78,共10页
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要求以公共精神维系治理主体相互合作、资源共享、相互信任和依赖的关系,公共精神和共同体是一种双向互构的关系。然而,现代社会的个人本位原则削弱了共同体的价值和整体性的公共精神。本文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 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要求以公共精神维系治理主体相互合作、资源共享、相互信任和依赖的关系,公共精神和共同体是一种双向互构的关系。然而,现代社会的个人本位原则削弱了共同体的价值和整体性的公共精神。本文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区治理共同体,通过溯源西方国家文化环境中生长出的公共精神经典理论,从中国传统社会中寻找公共精神的基础根基,分析和重塑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契约型公共精神。与此同时,不断重组和演化的新型社区共同体又为公共精神的培育和塑造提供新的载体和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社会治理 共同体 公共精神 有机团结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场域下公民公共精神培育研究:理论分析与实践路径
2
作者 袭亮 萧宝凤 《科学与管理》 2024年第3期23-29,共7页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加速推进人的现代化,塑造与之相匹配的现代公民是应有之意。公共精神的培育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议题。作为一种公民德性,公共精神是公民在与国家互动过程中,以公民身份意识为前提,以公...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加速推进人的现代化,塑造与之相匹配的现代公民是应有之意。公共精神的培育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议题。作为一种公民德性,公共精神是公民在与国家互动过程中,以公民身份意识为前提,以公共生活为生成媒介,基于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而形塑的、自觉关心关注共在“他者”的意识。培育公共精神应秉持马克思主义人学“现实的人”的立场,以平衡论作为具体的方法论。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公民公共精神培育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公民公共精神 现实的人 人的现代化 平衡论
下载PDF
训词精神:新时代公安机关社会治理创新的价值遵循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永峰 田聿虓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23-28,49,共7页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为公安机关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从党的领导、人民期待、执法文化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为公安机关社会治理工作创新提供理论指导。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开创公安机关社会治理工...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为公安机关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从党的领导、人民期待、执法文化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为公安机关社会治理工作创新提供理论指导。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开创公安机关社会治理工作新局面,通过客观认知科技发展环境助力社会治理方法升级,通过制度保障实现资源合理分配,全面构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多元公安机关社会治理工作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词精神 公安机关 社会治理 治理创新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公共精神培育:内在逻辑与现实路径
4
作者 房彬 房婷 张慢慢 《铜陵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2-66,共5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振兴,要求农民具有公共精神。当前,部分农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公共精神欠缺,尚不适应乡村振兴之需要。文章在界定“农民公共精神”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振兴,要求农民具有公共精神。当前,部分农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公共精神欠缺,尚不适应乡村振兴之需要。文章在界定“农民公共精神”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乡村振兴视域下培育农民公共精神的内在逻辑,指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加强农民公共精神培育,并提出培育农民公共精神的现实路径:一是拓展乡村公共空间,二是丰富乡村公共活动,三是搭建多元培育载体,四是发展乡村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农民 公共精神
下载PDF
沂蒙精神融入公安院校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5
作者 孙凤蕾 《沂蒙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7-63,共7页
沂蒙精神作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价值旨归、政治信仰、实践品格等方面与公安院校思政教育深度契合,对公安院校学生有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公安院校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载体,将沂蒙精神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以校园文化为重要... 沂蒙精神作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价值旨归、政治信仰、实践品格等方面与公安院校思政教育深度契合,对公安院校学生有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公安院校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载体,将沂蒙精神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以校园文化为重要依托,加强沂蒙精神的熏陶和感染,以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为推动力,接受沂蒙精神的深度教育和洗礼,以网络媒介为载体,扩大沂蒙精神教育的覆盖面,通过“立体交互式”思政教育模式,将沂蒙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着力培养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蒙精神 公安院校 思政教育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图书馆精神发展脉络与内核的解读
6
作者 周萍 陈雅 曹昌昌 《图书馆》 2024年第2期45-50,117,共7页
我国已经迈入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新的时代主题。图书馆事业关乎民生,图书馆精神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现代图书馆的使命。文章以图书馆建设理念转型为背景,... 我国已经迈入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新的时代主题。图书馆事业关乎民生,图书馆精神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现代图书馆的使命。文章以图书馆建设理念转型为背景,从历史角度回溯了从古代图书馆、近代图书馆到现代图书馆的精神发展脉络与内核转变,分析了以人为中心的建设理念与图书馆精神之间的逻辑关联,提出了明确核心办馆理念、技术赋能图书馆、以人民为主体实现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事业 图书馆精神 高质量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下载PDF
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的理论、特征与方案 被引量:1
7
作者 欧佳艺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95-104,共10页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善政基准与善治标尺,也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产物。目前学界对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研究大致从理论、历史、实践和时代四个维度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讨论,但也呈现出碎片化、片面性和...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善政基准与善治标尺,也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产物。目前学界对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研究大致从理论、历史、实践和时代四个维度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讨论,但也呈现出碎片化、片面性和结合弱的问题,且有游走于构筑社会基础本原特性与外生特性之间的倾向。因此,对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论意蕴与现实旨趣进行回顾就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所呈现的特征较为明显,既是历史经验总结和现实发展需要的统一,也是社会实践性与活力秩序性的统一;既是边界开放性与核心主体性的统一;也是强烈公共精神与总体制度意识的统一。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描绘的“中国之治”制度图景,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理想方案,要着眼于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在科学把握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整体性、效能性、基层性、共享性和保障性的前提下,朝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目标协同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 公共精神 话语重构 中国之治
下载PDF
基于探究性学习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路径探索与实践
8
作者 张钊 杨瑜 +1 位作者 杨艳东 杨逢银 《职业技术》 2024年第5期16-22,共7页
与其他社科类专业的学生类似,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中的个体化倾向显著,学生多关注个人发展与量化指标考核。课程教学对于学生公共意识、公共责任等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针对此问题,本研究通过在“非政府组... 与其他社科类专业的学生类似,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中的个体化倾向显著,学生多关注个人发展与量化指标考核。课程教学对于学生公共意识、公共责任等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针对此问题,本研究通过在“非政府组织管理”课程中布置探究性学习任务,鼓励学生结合视觉方法开展一系列的实地调研,以提升他们对于社会问题的认知能力及相关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精神 公共管理专业 探究性学习 视觉方法 课程思政
下载PDF
重构的场所与集体意向——奥洛特卡索旧宅废墟的遗产场地干预及其适应性策略解析
9
作者 黄磊 李翔宁 《住宅科技》 2024年第1期9-16,共8页
场所精神是与特定场地有着根本性联系的空间品质,人们可以透过场所来认识、挖掘,再阐释地方具体的意义。然而在历史建成环境更新中,适应性再利用在重塑场所精神潜能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文章在回顾场所精神概念及其在建筑学、遗产保护等... 场所精神是与特定场地有着根本性联系的空间品质,人们可以透过场所来认识、挖掘,再阐释地方具体的意义。然而在历史建成环境更新中,适应性再利用在重塑场所精神潜能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文章在回顾场所精神概念及其在建筑学、遗产保护等领域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层面讨论场所精神与适应性再利用的关系;接着以西班牙奥洛特古城卡索旧宅的废墟更新为例,通过对其复合立面、材料语言、场所结构的分析,归纳适应性再利用策略分别在文脉性、过程性和见证性3个维度上对场所精神的重塑;最后指出建筑师对适应性再利用的创新性实践,不仅巧妙地回应了现实的、场地的时空特质,并透过融合日常生活的文化基因,重新定义教堂的纪念性存在,为当代历史建成环境中的遗产场地干预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公共空间 遗产场地 干预 适应性再利用 集体意向 场所精神
下载PDF
尽性至诚:儒学“礼”文化童蒙养正之“公”道探析
10
作者 卢红博 《北方论丛》 2024年第4期55-64,共10页
从原始儒学到古代儒学、现代儒学,万变不离儒家礼仁爱思想渊源。礼运大同,天下为公,文明中国数千年的礼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回归人性的人生哲学和文化积淀,是为人类共同命运祈福的深沉文化之思与长远生存之虑,本文在儒学礼变迁的正名中更... 从原始儒学到古代儒学、现代儒学,万变不离儒家礼仁爱思想渊源。礼运大同,天下为公,文明中国数千年的礼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回归人性的人生哲学和文化积淀,是为人类共同命运祈福的深沉文化之思与长远生存之虑,本文在儒学礼变迁的正名中更觉察到其于当代童蒙教育的适切价值。人与物并生天地间,人群之则安,独处则忧。故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育人之道不可绕道于此。儒家礼,为养性之学,其关键在于通过口、目、鼻、耳等不会思考的生理通道,而渐入求真、尚善的心理之境。万盛之巅,起于小礼,长胜之君,始于童蒙。童心未泯,存礼、弘礼、践礼,童蒙养正以尽性至诚,是回答当今世界和平之问的长远筹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礼 童蒙养正 天下大公
下载PDF
形式背后的公共精神——以集美新城核心区嘉庚公建群创作为例
11
作者 黄平 王辉 《中外建筑》 2024年第3期115-120,共6页
以嘉庚公建群创作为例,引发公众对城市公共精神的思考。从新城公建群开发、公共空间打造、嘉庚建筑风貌分析以及嘉庚精神的时代表达等几方面着手,逐层递进展现了嘉庚精神的文化与民族内涵。由此提出以城市公共性激发城市公共精神的策略... 以嘉庚公建群创作为例,引发公众对城市公共精神的思考。从新城公建群开发、公共空间打造、嘉庚建筑风貌分析以及嘉庚精神的时代表达等几方面着手,逐层递进展现了嘉庚精神的文化与民族内涵。由此提出以城市公共性激发城市公共精神的策略,唤醒新城市民对嘉庚精神的记忆,使之成为集美新城公共精神的内在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精神 嘉庚建筑 公共性 嘉庚精神
下载PDF
基于城市精神的地铁公共艺术主题规划策略--以武汉地铁为例
12
作者 张博远 周雨溪 《设计艺术研究》 2024年第2期76-81,共6页
作为赋能地铁空间文化属性的主要手段,公共艺术已成为地铁站建设中的一项专题。为使地铁公共艺术主题规划走出实践困境,设计者应以城市精神文化资源为引导,将城市文化特性重构为具有情节性的序列,编整于地铁线网。同时,城市精神对地铁... 作为赋能地铁空间文化属性的主要手段,公共艺术已成为地铁站建设中的一项专题。为使地铁公共艺术主题规划走出实践困境,设计者应以城市精神文化资源为引导,将城市文化特性重构为具有情节性的序列,编整于地铁线网。同时,城市精神对地铁公共艺术起到提领作用,围绕两者的关系,以武汉地铁为例,生成基于城市精神的地铁公共艺术主题规划与实现策略,以期为人文地铁空间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公共艺术 城市精神 主题规划 武汉地铁
下载PDF
巴黎公社革命的公仆内涵及其现实蕴意
13
作者 刘慧文 王兆瑞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9-33,共5页
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第一次夺取政权的伟大尝试,是人类从阶级社会解放出来的伟大革命曙光。回顾巴黎公社在无产阶级历史上留下的重大历史经验和教训,挖掘其朴素的公仆思想的政治资源,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扬不怕牺牲、... 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第一次夺取政权的伟大尝试,是人类从阶级社会解放出来的伟大革命曙光。回顾巴黎公社在无产阶级历史上留下的重大历史经验和教训,挖掘其朴素的公仆思想的政治资源,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扬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革命传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练就过硬本领担当作为;打造人民满意、清正廉洁的政府和建立和完善长效监督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黎公社革命 社会公仆 人民公仆
下载PDF
融入日常的纪念性场所设计初探——廖俊波纪念馆设计
14
作者 闻佳琳 吴震陵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3期30-32,共3页
纪念性场所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内在同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纪念性场所缺乏日常性的问题越来越凸显。纪念性建筑尺度巨大,形制固化,纪念内容和功能单一的现状与公众渴求更多的公共空... 纪念性场所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内在同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纪念性场所缺乏日常性的问题越来越凸显。纪念性建筑尺度巨大,形制固化,纪念内容和功能单一的现状与公众渴求更多的公共空间和贴近日常生活的纪念方式产生了巨大矛盾。文章通过分析廖俊波纪念馆设计实例,从群体组织流线、外部公共空间、建筑体量、建筑功能,这四个方面探讨了融入日常的纪念性场所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性 纪念性场所 多元化 公共空间 纪念馆 场所精神 廖俊波
下载PDF
关于纤维艺术公共性问题的几点思考
15
作者 吴帆 《纺织报告》 2024年第3期141-145,共5页
纤维是与人类古老文明联系在一起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天然材料,这一特征决定了纤维艺术与生俱来具有公共性。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用纤维创造的物品也逐渐由功能性的日常生活用品向审美性的装饰品、维护国家权力以及符合公众审美的意识导向... 纤维是与人类古老文明联系在一起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天然材料,这一特征决定了纤维艺术与生俱来具有公共性。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用纤维创造的物品也逐渐由功能性的日常生活用品向审美性的装饰品、维护国家权力以及符合公众审美的意识导向性艺术品演变。尤其进入现代社会后,纤维艺术开始向维护公民自由、平等权益的观念艺术转化,从而成为当代艺术领域中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当代纤维艺术作为公众最容易亲近的一种艺术形式,对社会文明与进步产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艺术 公共性 文化共情 社会情境 公共精神
下载PDF
公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忠诚教育研究——以公安英烈精神为例
16
作者 赵晨阳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8-102,共5页
《大学语文》是预备警官在校进行忠诚教育,接受思想政治熏陶的主要课程之一。文章以公安英烈精神为切入点,探讨了如何在该课程内提升忠诚教育的成效,在分析公安英烈精神融入公安院校忠诚教育的必要性、优越性及困境的基础上,结合课程中... 《大学语文》是预备警官在校进行忠诚教育,接受思想政治熏陶的主要课程之一。文章以公安英烈精神为切入点,探讨了如何在该课程内提升忠诚教育的成效,在分析公安英烈精神融入公安院校忠诚教育的必要性、优越性及困境的基础上,结合课程中忠诚教育的实际案例,得出公安英烈精神对于预备警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安英烈精神 忠诚教育 课程思政
下载PDF
陶瓷艺术介入下的场所精神重塑
17
作者 赖迅 《陶瓷》 CAS 2024年第8期115-117,共3页
笔者探讨了如何运用陶艺介入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以乡村公共空间为试点,在遵循公共艺术地域性的基础上,借助陶瓷材料特性,结合乡村文化及公共空间的实际需求,从而提出系列创新性的方案,达到塑造场所精神的目的;同时还深入分析研究了不... 笔者探讨了如何运用陶艺介入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以乡村公共空间为试点,在遵循公共艺术地域性的基础上,借助陶瓷材料特性,结合乡村文化及公共空间的实际需求,从而提出系列创新性的方案,达到塑造场所精神的目的;同时还深入分析研究了不同的艺术设计和材料载体在乡村公共空间中的具体应用案例。本研究表明,陶艺的介入能有效帮助乡村重塑场所精神,并对推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进程,提升乡村文化品质、增强乡村空间活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陶艺 公共空间 越后妻有
下载PDF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叙事的路径转换及其内在逻辑——以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为例
18
作者 潘同人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5-52,共8页
进入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叙事发生了路径转换。在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过程中,宏大叙事与细小叙事之间的紧张状态得到有效缓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主体超出主流媒体的范围而日益多样,叙事内容聚焦日常工作与基层故事,叙事角度选取平凡人... 进入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叙事发生了路径转换。在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过程中,宏大叙事与细小叙事之间的紧张状态得到有效缓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主体超出主流媒体的范围而日益多样,叙事内容聚焦日常工作与基层故事,叙事角度选取平凡人物与普通职工,叙事形式侧重年轻态的图像叙事,叙事传播采用寓引导于服务的基本策略。新的叙事路径的实质是特定议程下的多主体叙事,这种叙事可以实现宏大叙事与细小叙事的辩证统一,推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自我更新与自我优化,它既是党对意识形态工作实施全面领导的微观呈现,又是主流意识形态叙事适应自媒体空间传播规律的现实表征。在后疫情时代,要深刻总结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叙事的成功经验,继续优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主流意识形态 特定议程 多主体叙事 伟大抗疫精神 宣传思想工作
下载PDF
场所精神的表达与重塑——“海塘安澜”共富风貌驿设计 被引量:1
19
作者 崔赫 阮振伟 张睿 《浙江建筑》 2024年第1期18-22,共5页
共富风貌驿建设以浙江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为背景,以解决公众的实际需求为前提,充分利用闲置低效的小微空间,提供复合型服务功能,从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在此,以浙江省共富风貌驿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作品“安澜之堤”为例,解析基于共富风... 共富风貌驿建设以浙江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为背景,以解决公众的实际需求为前提,充分利用闲置低效的小微空间,提供复合型服务功能,从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在此,以浙江省共富风貌驿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作品“安澜之堤”为例,解析基于共富风貌驿概念内涵及场地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将海塘安澜工程中的要素之一扭王块作为原型符号,使建筑场域成为铭刻人与自然、历史记忆共生的场所,并运用模块化设计理念进行方案创作的探索过程与阶段性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富风貌驿 场所精神 建筑设计 公共服务设施
下载PDF
公众参与模式下的老旧社区场所营造——以成都抚琴社区为例
20
作者 罗梦莹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6期173-175,共3页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现阶段城市建设逐步趋于饱和,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变为存量优化,城市更新成为热点话题,老旧社区也成为城市更新中的主要角色。老旧社区由于其“老”的特性,往往具有丰富的城市记忆和人文关怀,是最能蕴含并延续场所精神...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现阶段城市建设逐步趋于饱和,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变为存量优化,城市更新成为热点话题,老旧社区也成为城市更新中的主要角色。老旧社区由于其“老”的特性,往往具有丰富的城市记忆和人文关怀,是最能蕴含并延续场所精神的地方。文章通过对更新改造过的老旧社区的空间场所进行研究,挖掘其具有的场所精神,从“空间”与“场所”、“空间感”与“场所感”等方面出发进行场所营造策略的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旧社区 场所精神 场所营造 公众参与 社区更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