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rceptions of People on Police Efficiency and Crime Prevention in Urban Areas in Malaysia
1
作者 Suryati Ishak 《Economics World》 2016年第5期243-248,共6页
Crime cases from snatch thefts to murder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common in Malaysia according to the database of the Royal Malaysian Police (RMP), the current overall Crime Index in Malaysia was 147,062 for 2013... Crime cases from snatch thefts to murder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common in Malaysia according to the database of the Royal Malaysian Police (RMP), the current overall Crime Index in Malaysia was 147,062 for 2013 compared with 65,237 in 1977. The database also revealed that the number of property crimes reported in this country has always exceeded the number of violent crimes. Although in 2013, crimes related to property are higher (117,687) than violent crime (29,375), the gradual increase in the latter does worry Malaysians. Likewise, Malaysian Government had implemented a "safe community" concept, inspired by the Malaysian Crime Prevention Foundation (MCPF), a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as they were concerned that the threat of violent crime and non-violent crime would eventually reduce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many individuals. The concept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public as it is perceived as improved safety for the public with less crime.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public safety through their perception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oliceman and suggesting few prevention actions against crime.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using a self-administered survey questionnaire. Specifically,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more developed states in this country. From the cross tabulation analysis, the majority of respondents agreed that the police are effective in controlling crime. Approximately, 72.1% of respondents felt that the police are efficient in controlling cr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ME crime prevention perceptions of people police efficiency public safety quality of life
下载PDF
How the African Public Views China's Aid to Africa 被引量:1
2
作者 韩冬临 黄臻尔 《China Economist》 2017年第2期21-33,共13页
As a vital part of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China's aid to Africa has scored great achievements.Based on data from the Afrobarometer Survey in 2010 and data from the database of China's aid to Africa in 2... As a vital part of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China's aid to Africa has scored great achievements.Based on data from the Afrobarometer Survey in 2010 and data from the database of China's aid to Africa in 2000-2010 co-created by the US 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 and AidData,this paper dissects the macro-and micro-level determinants of the African public's percep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aid from China through an empirical analysis.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reveal,the African public has a highly positive view of aid from China despite country differences.According to our further analysis of a multilevel model,aid recipients with higher levels of democrac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a more favorable view of aid from China,while the size and sector of aid from China are not correlated with public favorability.At the micro-level,age,gender,education,race and media consumption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ublic perception of aid.In conclusion,China must refocus its future aid programs on livelihood and welfare that directly benefit local people,rather than simply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aid.In delivering its commitments to Africa,China must also attach importance to public communication and "telling the China story " in its international affairs to improve its national image and gain more recognition by the African peo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s aid to Africa public perception effectiveness of foreign aid AFRICA
下载PDF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applications,impacts,and public perceptions of autonomous vehicles in road transportation system 被引量:4
3
作者 Isaac Oyeyemi Olayode Bo Du +2 位作者 Alessandro Severino Tiziana Campisi Frimpong Justice Alex 《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23年第6期1037-1060,共24页
As the advancement of driverless technology,together with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moved at a fast pace,autonomous vehicles have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from both industries and academic sectors duri... As the advancement of driverless technology,together with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moved at a fast pace,autonomous vehicles have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from both industries and academic sectors during the past decades.It is evident that this emerging technology has great potential to improve the pedestrian safety on roads,mitigate traffic congestion,increase fuel efficiency,and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However,there is limited systematic research into the applications and public perceptions of autonomous vehicles in road transportation.The purpose of this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is to synthesise and analyse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s,implications,and public perceptions of autonomous vehicles in road transportation system.It is found that autonomous vehicles are the future of road transportation and that the negative perception of humans is rapidly changing towards autonomous vehicles.Moreover,to fully deploy autonomous vehicles in a road transportation system,the existing road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need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This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contributes to the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of autonomous vehicles and will assist transportation researchers and urban planners to understand the fundamental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autonomous vehicle technologies in road transportation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nomous vehicles Autonomous mobility public perception Road transportation Traffic safety
原文传递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food safety and food handling: Examining ready-to-eat foods in independent delicatessen operations
4
作者 Douglas Murray Charles Feldman +1 位作者 Lee Lee Casey Schuckers 《Advances in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13年第3期430-436,共7页
The US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2009) reports that each year 76 million cases of foodborne illness occur with over 300,000 people hospitalized and 5000 deaths. This study, phase I of a continuin... The US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2009) reports that each year 76 million cases of foodborne illness occur with over 300,000 people hospitalized and 5000 deaths. This study, phase I of a continuing study, identifies key areas for food safety improvement. This study is designed as an exploratory evaluation of independently owned and operated delicatessen operations, using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as indicators to assess food handling and the public’s risk for pathogenic contamination from commonly served ready-to-eat/take-away foods. The analysis consisted of a comprehensive strategy of laboratory testing of samples for pathogenic contamination, informal field observation of food handling procedures, and the examination of the most recent health inspection reports for each of the 18 operations visited. The deli turkey, cream cheese and lettuce were tested using bacteria indicator plates. The results showed widespread levels of contamination. Of the 54 samples tested for Escherichia coli, 26 showed positive results which are ~45% for E. coli contamination. Of the 54 samples tested for Staphy-lococcus aureus, 31 showed positive results which are ~57% for S. aureus contamination. One issue discovered while conducting the study was the lack of consistent uniform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f contamination tolerance levels. The informal field observations and health report analyses revealed widespread temperature violations and numerous instances of poor food handling. The study offers independent practitioners a strategy designed to improve their health inspections scores, food handling, and mitigation of operator liability. Independent operators traditionally do not enjoy the resources of centralized supervision and expert on-staff training;yet in aggregate they account for significant volume in both dollars and the quantity of product served. This study adds needed scrutiny to this important food nic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OD safety FOOD Handling E. COLI s. AUREUs public Health READY-TO-EAT FOODs
下载PDF
基于情绪分析的生产安全事故政府责任公众感知偏差研究
5
作者 张羽 周旭 梁琦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03-209,共7页
为强化政府安全生产监督及行政问责公正机制,提升生产安全事故协同治理能力,利用文本挖掘技术从个体和场域2个层面出发,探索生产安全事故政府责任的公众感知偏差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通过公众责任感知双向编码转换器(BERT-PPR)预测事故... 为强化政府安全生产监督及行政问责公正机制,提升生产安全事故协同治理能力,利用文本挖掘技术从个体和场域2个层面出发,探索生产安全事故政府责任的公众感知偏差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通过公众责任感知双向编码转换器(BERT-PPR)预测事故微博评论的情绪和归责类型,对比事故调查结果得到政府责任的公众感知偏差,并基于二元逻辑回归考察事故信息和微博报道对感知偏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政府形象框架以及调查结果公布阶段引发政府舆情危机的风险更高;责任人宣判阶段公众更易误判政府有责。行业、阶段、等级、形式、框架因素对生产安全事故政府责任公众感知偏差的影响不同,应采取对应措施,进而纠正相关偏差。研究结果可为安全生产领域内相关政策调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安全事故 政府责任 感知偏差 舆情治理 情绪分析 双向编码转换器(BERT)
下载PDF
融合数据支持与具身循证技术的街道步行安全感知研究——以上海市生活性街道为例
6
作者 李琳 叶宇 陈泳 《住宅科技》 2024年第4期47-56,共10页
行人交通安全是构建宜步行社区街道环境的基本要求,提高步行者在街道环境中行走的感知安全已经成为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关键措施。研究选取上海市29个典型街道采样点,综合运用街景数据、机器学习算法等新近涌现的分析技术,对步行者... 行人交通安全是构建宜步行社区街道环境的基本要求,提高步行者在街道环境中行走的感知安全已经成为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关键措施。研究选取上海市29个典型街道采样点,综合运用街景数据、机器学习算法等新近涌现的分析技术,对步行者的交通安全感知展开定量化测度研究。结果表明:人行道宽度、道路机动化特征、近人尺度的界面要素和景观要素等对步行者的交通安全感知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可用于分析步行安全影响机制、构建步行安全评价体系和提供导控建议,为优化社区街道步行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行者安全感知 街道公共空间 虚拟现实 街景图像 机器学习算法
下载PDF
社交媒体数据支持的地铁突发事件公众感知与风险应对
7
作者 霍小森 徐兴邦 +1 位作者 焦柳丹 张羽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374-4382,共9页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深入探究地铁突发事件舆论主题及公众情感演化规律,可为地铁运营部门引导和应对舆情风险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研究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和网络舆论综合指数对舆情周期进行划分,运用潜在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深入探究地铁突发事件舆论主题及公众情感演化规律,可为地铁运营部门引导和应对舆情风险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研究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和网络舆论综合指数对舆情周期进行划分,运用潜在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模型对主题进行提取,并结合地铁突发事件情感词典判别公众情感倾向。以“北京地铁昌平线事故”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合舆情事件周期和主题类型,进行主题-情感融合的舆情演化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舆情周期中的关键节点事件会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导致不同阶段产生“积极”“愤怒”“悲哀”和“恐惧”等不同的情绪。主题分析方面,公众对于事故大部分主题的情感以“积极”情绪占比最高,而亲历者感知主题下“愤怒”情绪占比最高,为52%。基于结果分析,研究提出了地铁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的应对策略,为突发事件舆情引导与风险应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安全 社交媒体数据 地铁突发事件 公众感知 主题-情感融合分析 风险应对
下载PDF
居民感知视角下城市公共安全韧性评估及提升路径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8
作者 李崔茜 王义保 刘志翔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9-216,共8页
为增强城市应对公共安全风险的能力,构建城市公共安全“空间韧性”一体化理论模型,确立居民感知视角下的城市公共安全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南京市为例,运用熵权法综合评估其公共安全韧性水平。结果表明:南京市公共安全韧性总体得分为6... 为增强城市应对公共安全风险的能力,构建城市公共安全“空间韧性”一体化理论模型,确立居民感知视角下的城市公共安全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南京市为例,运用熵权法综合评估其公共安全韧性水平。结果表明:南京市公共安全韧性总体得分为6.8515,且三元空间之间韧性建设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即社会空间安全韧性>信息空间安全韧性>物理空间安全韧性。公共安全韧性治理整体性不足、基础建设与设备维护投入缺乏、社会环境风险监测体系不健全以及居民信息安全意识与素养薄弱是导致城市公共安全空间韧性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可从人本化理念、清晰化策略、系统化思维以及多元化合作等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共安全 风险感知 三元空间 “空间韧性”一体化 韧性评估 指标体系
下载PDF
从核安全多重属性论促进核安全科学认知
9
作者 殷德健 《核安全》 2024年第3期21-24,共4页
本文从安全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内涵出发,深入分析了核安全所具有的政治性、技术性和社会性三重属性及其特征和关系;结合核安全特殊的技术复杂性和社会敏感度,阐述核安全在科学认知和公众沟通方面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强调风险管理和有效... 本文从安全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内涵出发,深入分析了核安全所具有的政治性、技术性和社会性三重属性及其特征和关系;结合核安全特殊的技术复杂性和社会敏感度,阐述核安全在科学认知和公众沟通方面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强调风险管理和有效沟通是提高客观安全性和主观安全感的关键;最后从政策、技术和舆论三个角度就促进核安全科学认知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与辐射 核安全 风险管理 舆情 科学认知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摄像机姿态感知系统设计
10
作者 刘毅 蔡文浩 +2 位作者 王文钶 王明晖 李彬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3年第25期119-122,共4页
该文设计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摄像机姿态感知系统,运用深度学习方法结合传感器技术,获取摄像机实时姿态数据,特别是摄像机运动过程中的姿态数据。系统采用孪生卷积神经网络,通过摄像机采集的环境图像对孪生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获得... 该文设计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摄像机姿态感知系统,运用深度学习方法结合传感器技术,获取摄像机实时姿态数据,特别是摄像机运动过程中的姿态数据。系统采用孪生卷积神经网络,通过摄像机采集的环境图像对孪生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获得摄像机姿态感知模型,在使用时通过将摄像机采集的视频图像输入摄像机姿态感知模型获得摄像机的位姿数据。系统解决可转动式摄像机的实时姿态感知问题,可在公共安全、工厂、交通和矿山等领域广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神经网络 深度学习 摄像机 姿态感知 公共安全
下载PDF
北京市典型居住区道路照明公众感知评价及模拟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温春晖 龙腾飞 +5 位作者 焦伟利 林子镕 刘永坤 刘慧婵 刘鸣 何国金 《照明工程学报》 2023年第2期114-125,共12页
设计既能满足行人的安全感和舒适感需求,又能节约能源的公共空间照明系统,对于城市管理、运营以及构建节约型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综合分析了照明实测数据与公众感知的相关性,构建了公共空间照明安全性评价模型和舒适度评价模型。... 设计既能满足行人的安全感和舒适感需求,又能节约能源的公共空间照明系统,对于城市管理、运营以及构建节约型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综合分析了照明实测数据与公众感知的相关性,构建了公共空间照明安全性评价模型和舒适度评价模型。利用评估模型研究了安全性与舒适度评价随照明属性的变化关系。根据公共照明安全性、舒适度评价模型结合国家道路照明标准,对居住区级道路进行模拟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为保障行人的安全感和舒适感维持在平均水平及以上同时节约能源,环境照度应在6.3~27 lx之间,均匀度应不小于0.27,色温应不大于4445 K,眩光指数应不大于49。以椿树街道为例进行夜间光环境模拟优化后,达到安全性和舒适度评价标准的区域占比分别从优化前的66.43%和62.43%提高到94.54%和94.59%,同时,照明设施的能耗降低了68.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感知 公共照明 优化设计 环境照度 安全性 舒适度
下载PDF
智能感知技术在公共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12
作者 龙飞 《集成电路应用》 2023年第7期400-401,共2页
阐述智能感知技术在公共安全管理中的发展现状,智能感知技术在公共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包括生物特征分析技术、行为分析技术、图像识别分析技术的应用,从而为智慧化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智能感知技术 生物特征 行为分析 图像识别 公共安全管理
下载PDF
我国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41
13
作者 孙金沅 孙宝国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共7页
由于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爆发,食品添加剂成为消费者最为担忧的食品安全风险因素。事实上,合法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是维护食品安全的需要,没有食品添加剂我们只能消费品种有限、保质期短的加工食品,食物变质腐败将是更不安全的因素... 由于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爆发,食品添加剂成为消费者最为担忧的食品安全风险因素。事实上,合法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是维护食品安全的需要,没有食品添加剂我们只能消费品种有限、保质期短的加工食品,食物变质腐败将是更不安全的因素。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错综复杂,超范围、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及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虽然不是食品添加剂本身的问题,也的确造成了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需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监管和企业自律等方式进一步保证食品添加剂的科学合理使用,维护食品安全,造福人民身体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添加剂 食品安全 公众感知
下载PDF
公共空间安全感研究:以上海城市街景感知为例 被引量:55
14
作者 徐磊青 江文津 陈筝 《风景园林》 2018年第7期23-29,共7页
在文献基础上梳理了街道安全感影响因素,并采用上海样本检验了"街道眼"等西方街道安全理论。邀请30位学生和30位市民对上海5个不同发展时期社区的300张百度街景图片进行安全感评定。实验发现绿视率、管理程度、车道数等都对... 在文献基础上梳理了街道安全感影响因素,并采用上海样本检验了"街道眼"等西方街道安全理论。邀请30位学生和30位市民对上海5个不同发展时期社区的300张百度街景图片进行安全感评定。实验发现绿视率、管理程度、车道数等都对安全感起着显著作用,并分别建立了单双车道和多车道街道空间的安全感回归模型。其中发现绿视率(单双车道相关系数R=0.728,p<0.01;多车道相关系数R=0.471,p<0.01)、管理程度(单双车道相关系数R=0.766,p<0.01;多车道相关系数R=0.450,p<0.01)、车道数量因素(相关系数R=0.502,p<0.01)对安全感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界面透明度(单双车道相关系数R=0.222,p<0.01)、独立自行车道(相关系数R=0.309,p<0.01)及设计美感(相关系数R=0.432,p<0.01)等因素在单双车道空间中具有积极影响,而助动车与自行车(单双车道相关系数R=-0.327,p<0.01;多车道相关系数R=-0.281,p<0.01)在对安全感知评价具有消极影响,机动车(单双车道相关系数R=0.251,p<0.01;多车道相关系数R=-0.327,p<0.01)在单双车道与多车道空间中呈现相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安全感 城市街道 街景图片 感知
下载PDF
社区公共空间安全视角下城市居民安全心理感知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陆明 张岩 +1 位作者 刘晓霞 白梓锋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19年第8期125-130,共6页
社区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如今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居民的社区安全心理感知为研究对象,在西安市主城区内调査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安全建设情况,利用德尔菲法及SPSS统计分析法对居民安全感进行深入... 社区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如今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居民的社区安全心理感知为研究对象,在西安市主城区内调査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安全建设情况,利用德尔菲法及SPSS统计分析法对居民安全感进行深入曲究。研究结果显示,社区公共空间客观存在的安全保障体系与居民头脑中的安全映像并非一一对应;居民安全感最大的影响因素是住区内陌生人□的频繁流动。因此,改变以往单纯注重物质规划而忽略精神需求的社区建设模式,本文从居民的安全心理感知人手,通过提升居民安全感以实现社区规划的以人为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 公共空间 居民安全感 安全感知
下载PDF
食品安全的需求、供给与规制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魏玮 毕超 《商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53-60,共8页
食品安全特性的均衡水平是由市场各方的力量博弈决定的,因而,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其有效化解也迫切需要经济学分析的支持。国外关于食品安全的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早,近年来的研究内容更是不断扩... 食品安全特性的均衡水平是由市场各方的力量博弈决定的,因而,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其有效化解也迫切需要经济学分析的支持。国外关于食品安全的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早,近年来的研究内容更是不断扩展,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文章从需求、供给和规制三个层面,对国外食品安全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梳理,发现近期的研究有三个特点值得关注:一是重视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二是重视对企业控制措施和政府规制政策的作用机理研究;三是重视对公共规制之外的其他规制制度安排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消费者认知 产业组织 公共规制
下载PDF
民众感知、政府行为及监管评价研究——基于食品安全满意度的视角 被引量:34
17
作者 王建华 葛佳烨 刘茁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6-40,65,共6页
基于10个典型省份4258个消费者的实地调研数据,结合食品安全监管相关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消费者食品安全监管评价的情况以及影响监管评价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结果显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满意度、政府监管效果的担忧程度与食... 基于10个典型省份4258个消费者的实地调研数据,结合食品安全监管相关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消费者食品安全监管评价的情况以及影响监管评价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结果显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满意度、政府监管效果的担忧程度与食品安全总体评价呈显著正相关;食品安全社会监督评价与食品安全总体评价呈显著负相关。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满意度对食品安全总体评价的影响最大,政府监管效果的担忧程度和食品安全社会监督评价的影响效果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众感知 政府行为 监管评价 食品安全满意度
下载PDF
风险感知、政府公共管理信任与食品购买行为——对中国消费者品牌食品与安全认证食品购买行为的解释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二朋 高志峰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92-98,共7页
中国消费者抢购名牌商品行为不断增加,在食品市场中也有类似的表现。同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了解食品安全认证,购买具有安全认证标签的食品。通过构建一个包含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政府公共管理信任的分析框架,解释了中国消费者... 中国消费者抢购名牌商品行为不断增加,在食品市场中也有类似的表现。同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了解食品安全认证,购买具有安全认证标签的食品。通过构建一个包含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政府公共管理信任的分析框架,解释了中国消费者的品牌与安全认证食品的购买行为,在此基础上通过GSEM模型分析了风险感知、政府公共管理信任与食品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消费者购买品牌食品与安全认证食品的机制并不一样。品牌是企业质量担保,食品安全风险感知是影响消费者品牌食品购买次数的重要因素;而安全认证是政府质量担保,政府公共管理信任是影响消费者安全认证食品次数的重要因素。同时,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感知与政府公共管理信任具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感知 政府公共管理信任 品牌食品 安全认证食品 购买行为
下载PDF
公共图书馆转型背景下的噪音问题——基于微博的调查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斯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0-106,共7页
文章以用户在微博上发表的对公共图书馆噪音的看法为数据来源,使用内容分析和情感分析方法研究用户对噪音的认知,分析噪音的来源。研究发现:用户对公共图书馆的噪音问题表示关注和不满;大城市公共图书馆被用户提及最多;用户认为安静才... 文章以用户在微博上发表的对公共图书馆噪音的看法为数据来源,使用内容分析和情感分析方法研究用户对噪音的认知,分析噪音的来源。研究发现:用户对公共图书馆的噪音问题表示关注和不满;大城市公共图书馆被用户提及最多;用户认为安静才是公共图书馆的应有之义;在用户认为的噪音来源中,用户因素远高于其他因素,最主要的噪音源是少年儿童吵闹。对策包括:转变用户对公共图书馆严肃安静的刻板印象;依据用户需求合理规划空间;改进馆内管理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转型 用户认知 噪音 微博
下载PDF
公众对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感知的影响因素研究
20
作者 姜楠 洪小娟 洪巍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65-74,共10页
基于感知风险和食品安全舆情相关理论,以合肥、福州、石家庄三个城市的592名城镇居民为案例,探讨个体变量、环境变量、政府的舆情处置行为对公众对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个人收入水平等个体变量的差异并不... 基于感知风险和食品安全舆情相关理论,以合肥、福州、石家庄三个城市的592名城镇居民为案例,探讨个体变量、环境变量、政府的舆情处置行为对公众对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个人收入水平等个体变量的差异并不会引起公众对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感知的显著变化;而家庭收入水平、公众对舆情传播渠道的信任程度等环境变量对公众的舆情处置感知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在政府的舆情处置行为变量中,政府舆情处置效率对公众对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感知的影响最为显著,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发布信息的真实性也会影响公众的舆情处置感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舆情处置 公众感知 政府处置行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