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aiwan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Puer Tea: The Role of the Taste of Aging 被引量:1
1
作者 Shuenn-Der Yu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6年第5期310-320,共11页
Puer tea was produced in Yunnan, consumed mainly i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Tibet, but became a fad in Taiwan during mid-1990s, which later spread back to Hong Kong, GuangDong, Yunnan, the entire China, and also to ... Puer tea was produced in Yunnan, consumed mainly i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Tibet, but became a fad in Taiwan during mid-1990s, which later spread back to Hong Kong, GuangDong, Yunnan, the entire China, and also to Korea, Japan and Southeast Aisa.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and why Taiwan, which knew very little of Puer tea before 1990s, has played such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ization of Puer tea. I argue that it's not only the historical contingencies, especially Hong Kong's returning to China in 1997, that gave Taiwan the opportunity to import aged Puer tea that had stocked in Hong Kong for years; more importantly it was Taiwan's sophisticated tea tasting culture that provided the fertile grou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taste considered valuable and hence a fad for aged Puer. This taste of aging tea has since come to be the foundation of Puer tea market as the value of Puer has become to be evaluated on the degree of aging and Puer has been traded as though futures or stocks, resulting in the craze for this once little-known commodity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its consumption. The case of Puer tea suggests that as we follow Appadurai's suggest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five cultural flows--ethnoscapes, mediascapes, technoscapes, financescapes and ideoscapes--when studying globalization, we may benefit also from focusing on the "sense-scape," or the intense cultural flow of sensory information around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er tea GLOBALIZATION sense-scape TAIWAN
下载PDF
Caffeine is responsible for the bloodglucose-lowering effects of green tea and Puer tea extractsin BALB/c mice 被引量:12
2
作者 FANG Chong-Ye WANG Xuan-Jun +2 位作者 HUANG Ye-Wei HAO Shu-Mei SHENG Jun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8期595-601,共7页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Puer tea and green tea on blood glucose level. Male BALB/c mice were administered green tea extract(GTE) or Puer tea extract(PTE), either intragastrically or ...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Puer tea and green tea on blood glucose level. Male BALB/c mice were administered green tea extract(GTE) or Puer tea extract(PTE), either intragastrically or in their drinking water. The major components of these teas are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 and caffeine, respectively. Blood glucose measure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mice fed intragastrically or mice that drank GTE, PTE or caffeine showed significantly lower blood glucose level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However, EGCG exhibited no influence on the blood glucose levels. When caffeine was eliminated from the GTE and PTE, the effect on the blood glucose levels was abolished, but the effect was recovered when caffeine was re-introduced into the extracts. Evaluation of hemat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ices at the time of the greatest caffeine-induced decrease in blood glucose levels showed that the effect of caffeine was specific. Microarray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in 3T3-L1 preadipocytes and mature adipocytes treated with 0.1 mg·m L-1 caffeine to identify factors that might be involved in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se effec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ew genes were changed after caffeine treatment in adipocytes, and of them only phospholipid transfer protein(PLTP) may be ralated to blood glucose.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caffeine may be the key constituent of tea that decreases blood glucose levels, and it may be used to treat type 2 diabe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FFEINE EGCG puer tea extract(PTE) BLOOD GLUCOSE Normal mice Type 2 diabetes
原文传递
不同浸提方式对普洱茶中钙、镁、锌析出量的影响
3
作者 刘艳 陈碧芬 +1 位作者 董艳杰 吴隽恺 《食品安全导刊》 2023年第8期48-50,54,共4页
为了解不同浸提方式在茶叶微量元素测定中的影响,采集市售云南普洱成品茶,分别采用热水浸提、稀酸热浸提、超声辅助常温水浸提以及干法灰化处理,火焰原子吸收法同时测定Ca、Mg、Zn含量。各元素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2≥0.9905。在不同... 为了解不同浸提方式在茶叶微量元素测定中的影响,采集市售云南普洱成品茶,分别采用热水浸提、稀酸热浸提、超声辅助常温水浸提以及干法灰化处理,火焰原子吸收法同时测定Ca、Mg、Zn含量。各元素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2≥0.9905。在不同浸提方式中,稀酸热浸提的Mg和Zn元素析出量最高,干法灰化稀硝酸浸提的Ca元素析出量最高;两种热浸提茶叶中元素含量都是镁>钙>锌;超声辅助常温水浸提以及干法灰化稀酸浸提茶叶中元素含量都是钙>镁>锌。通过不同的浸提方式处理样品,能同时测定多种元素,准确度和精密度都符合实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提方式 普洱茶 微量元素 析出
下载PDF
紫苏茶复合饮料的制备工艺研究及优化
4
作者 韩鹿 鲍颖 +1 位作者 杨春敏 丁巧玲 《食品安全导刊》 2023年第25期159-163,共5页
本研究以紫苏叶和茶叶为原料,开发了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天然复方紫苏茶复合饮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紫苏茶复合饮料的制备工艺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紫苏茶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为茶水浸提比例1∶100(g∶mL),83~86℃浸提5 min... 本研究以紫苏叶和茶叶为原料,开发了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天然复方紫苏茶复合饮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紫苏茶复合饮料的制备工艺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紫苏茶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为茶水浸提比例1∶100(g∶mL),83~86℃浸提5 min,紫苏茶水∶普洱茶水=2∶1,蔗糖添加量5%,柠檬酸添加量0.10%。该配方所得紫苏茶复合饮料香气浓郁和谐,甜酸适中,风味独特,茶味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普洱茶 单因素试验 正交试验
下载PDF
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 被引量:154
5
作者 周红杰 李家华 +4 位作者 赵龙飞 韩俊 杨行吉 杨伟 吴新庄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2-218,共7页
对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的微生物研究表明:主要微生物有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属(Penicllium)、根霉属(Rhizopus)、灰绿曲霉(Aspergillus gloucus)、酵母属(Saccharomyces)、土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白曲霉(Aspergill... 对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的微生物研究表明:主要微生物有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属(Penicllium)、根霉属(Rhizopus)、灰绿曲霉(Aspergillus gloucus)、酵母属(Saccharomyces)、土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白曲霉(Aspergillus candidus)、细菌类(Bacterium)。其中黑曲霉最多,它能产生葡萄糖淀粉酶、果胶酶、纤维素酶等;酵母次之,除它本身含有极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丰富的酶系统和生理活性物质外,酵母菌还能代谢产生维生素 B1、B2、、维生素 C[1]等物质。这些微生物对普洱茶品质形成都直接或间接地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普洱茶 渥堆 微生物 品质 酵母菌 维生素 黑曲霉
下载PDF
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生化成分的变化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159
6
作者 罗龙新 吴小崇 +1 位作者 邓余良 傅尚文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1期53-60,共8页
研究了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及水浸出物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茶叶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均随渥堆时间延长而剧烈变化。至渥难结束时,茶多酚、此茶素、TF、TR、氨基酸及组分、可溶性精含量均剧烈地下降;TB和水不溶性条多酚... 研究了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及水浸出物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茶叶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均随渥堆时间延长而剧烈变化。至渥难结束时,茶多酚、此茶素、TF、TR、氨基酸及组分、可溶性精含量均剧烈地下降;TB和水不溶性条多酚则明显增加;但水浸出物含量并未明显下降,说明茶叶内含物通过氧化、降解、缩会等反应已产生新的生成物,从而形成了新的色香味品质。这种品质成分的剧烈变化,除了在特殊条件下的湿热作用外,微生物的参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中还对普洱茶品质的形成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普洱茶 渥堆 生化成分 品质形成
下载PDF
三类茶中茶氨酸、咖啡碱及多酚类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44
7
作者 陈小强 叶阳 +2 位作者 成浩 尹军峰 孙成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41-144,共4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比较分析了绿茶类的西湖龙井和碧螺春、红茶类的祈门红茶和立顿红茶、黑茶类的普洱茶I(特级标准样)和普洱茶Ⅱ(临沧出产)中茶氨酸、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多酚类和没食子酸等物质的含量;研究了绿茶、红茶和普洱茶...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比较分析了绿茶类的西湖龙井和碧螺春、红茶类的祈门红茶和立顿红茶、黑茶类的普洱茶I(特级标准样)和普洱茶Ⅱ(临沧出产)中茶氨酸、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多酚类和没食子酸等物质的含量;研究了绿茶、红茶和普洱茶中茶氨酸与咖啡碱的比例关系、儿茶素的组成特征及含量,探讨了上述物质作为茶叶品质控制和鉴定的综合指标参数以及相关生理功效方面的组效关系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红茶 普洱茶 茶氨酸 咖啡碱 茶多酚(儿茶素) 没食子酸
下载PDF
不同贮藏时间的普洱茶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64
8
作者 张灵枝 王登良 +1 位作者 陈维信 陈玉芬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04-506,共3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取不同贮藏时间的普洱茶香气成分,经气质联用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贮藏30年、25年、6年和当年生产的茶样中,萜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含量分别为51.42%、89.15%、74.10%、39.72%。但陈茶与新茶中的萜烯化合物及其...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取不同贮藏时间的普洱茶香气成分,经气质联用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贮藏30年、25年、6年和当年生产的茶样中,萜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含量分别为51.42%、89.15%、74.10%、39.72%。但陈茶与新茶中的萜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种类却有明显的不同,陈茶中以反-丁香烯为主,在贮藏30年、25年、6年茶样中的含量分别达36.78%、66.98%、56.08%,而当年生产的样品以愈创木烯为主,其含量达33.30%,反-丁香烯含量仅为1.02%。与当年生产的茶样相比,陈茶香气成分种类和含量都较少,贮藏30年、25年、6年茶样分别鉴定出23、24、22种香气化合物,而当年生产的茶样共鉴定出36种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香气成分 萜烯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普洱茶渥堆发酵中嗜热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36
9
作者 杨瑞娟 吕杰 +4 位作者 严亮 杨柳霞 李晨晨 姜姝 盛军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1-378,共8页
应用传统的普洱熟茶渥堆方法进行发酵,研究分析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嗜热微生物的种类,应用测序技术对分离的微生物进行了鉴定。每天取样,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鉴定,并对分离出来的几种嗜热霉菌在不同温度、不同pH条件下培养,观察... 应用传统的普洱熟茶渥堆方法进行发酵,研究分析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嗜热微生物的种类,应用测序技术对分离的微生物进行了鉴定。每天取样,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鉴定,并对分离出来的几种嗜热霉菌在不同温度、不同pH条件下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进行全面分析,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发现了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嗜热微生物,为揭示普洱茶高温发酵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渥堆发酵 嗜热霉菌
下载PDF
普洱茶茶多酚及清除·OH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侯冬岩 回瑞华 +2 位作者 唐蕊 刘晓媛 李学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65-167,共3页
采用光谱法测定普洱茶中茶多酚的含量。方法的回收率为94%~105%,变异系数小于1.00%。用邻菲罗啉—Cu+—H2O2化学发光体系,结合流动注射技术研究普洱茶清除·OH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普洱茶中茶多酚的含量和清除·OH的能力,随... 采用光谱法测定普洱茶中茶多酚的含量。方法的回收率为94%~105%,变异系数小于1.00%。用邻菲罗啉—Cu+—H2O2化学发光体系,结合流动注射技术研究普洱茶清除·OH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普洱茶中茶多酚的含量和清除·OH的能力,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贮藏温度提高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茶多酚 化学发光 流动注射
下载PDF
不同酶处理对普洱茶香气成分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5
11
作者 林夏丹 李中皓 +2 位作者 刘通讯 龙潜 黄惠仪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2008年第5期420-423,共4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取普洱茶的香气成分,探讨了普洱茶经过过氧化物酶、风味蛋白酶、纤维素酶陈化处理后普洱茶香气成分的变化。经气质联用分析鉴定,除烷烃类化合物外,经过酶处理后的茶样香气物质种类较未经酶处理的茶样显著降低...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取普洱茶的香气成分,探讨了普洱茶经过过氧化物酶、风味蛋白酶、纤维素酶陈化处理后普洱茶香气成分的变化。经气质联用分析鉴定,除烷烃类化合物外,经过酶处理后的茶样香气物质种类较未经酶处理的茶样显著降低。空白样、过氧化物酶处理样、风味蛋白酶处理样、纤维素酶处理样分别鉴定出34种、21种、23种、24种香气化合物。另外,三种酶处理样品的香气成分中以甲氧基苯及其衍生物的显著增加为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酶 普洱茶 香气 顶空-固相微萃取
下载PDF
普洱茶香气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秋霜 凌彩金 +2 位作者 柯乐芹 黄国资 赵超艺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2-45,共4页
茶叶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香气物质在茶叶中的含量很少,一般只占干物质的0.02%。普洱茶有与其他茶类不同的独特香气,呈香物质及其含量也有所不同,加工过程会导致香气组分及含量的变化。对普洱茶香气的研究进展做了详细的... 茶叶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香气物质在茶叶中的含量很少,一般只占干物质的0.02%。普洱茶有与其他茶类不同的独特香气,呈香物质及其含量也有所不同,加工过程会导致香气组分及含量的变化。对普洱茶香气的研究进展做了详细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香气 进展
下载PDF
四种不同年份普洱茶中茶多酚与咖啡碱成分的分析 被引量:22
13
作者 陈玲 熊智 +1 位作者 孙浩 缪福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32-134,138,共4页
分别用紫外分光光度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存储7年、5年、3年、1年的普洱茶中茶多酚与咖啡碱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普洱茶中茶多酚与存储年限呈负相关,第五年时茶多酚急剧下降;四种茶叶中咖啡碱与存储年限也呈负相关,但是咖啡碱的含量... 分别用紫外分光光度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存储7年、5年、3年、1年的普洱茶中茶多酚与咖啡碱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普洱茶中茶多酚与存储年限呈负相关,第五年时茶多酚急剧下降;四种茶叶中咖啡碱与存储年限也呈负相关,但是咖啡碱的含量随储存年限的下降不明显。经过感官测试,年份越久远的普洱茶的颜色和香味越好,其原因是普洱茶在储存过程中茶多酚与咖啡碱可能转化为起色物质和增香物质,但是普洱茶储存过程中化学、生物的转化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储存年份 茶多酚 咖啡碱
下载PDF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4
作者 许波 洪涛 +2 位作者 唐湘华 慕跃林 黄遵锡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34-336,356,共4页
微生物发酵对普洱茶的品质、特色形成起决定作用,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种群、数量和作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各种微生物的生长特征、类群分布、数量演变和对普洱茶品质形成作用及微生... 微生物发酵对普洱茶的品质、特色形成起决定作用,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种群、数量和作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各种微生物的生长特征、类群分布、数量演变和对普洱茶品质形成作用及微生物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应用等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提高普洱茶发酵的研究水平和普洱茶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发酵 微生物 应用
下载PDF
普洱茶功效成分及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5
作者 方祥 李斌 +1 位作者 陈栋 陈忠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13-316,共4页
普洱茶具有独特的品质特征和保健功效。本文对普洱茶功效成分与其保健品质之间的关系及普洱茶品质形成过程中微生物及其酶系所起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普洱茶 功能成分 微生物 酶系
下载PDF
普洱茶发酵罐研制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黄云战 赵永洁 +6 位作者 李亚莉 朱广鑫 黄鹤 郝强 吴绍帅 孙杨峰 周红杰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5-118,174,共5页
为实现普洱茶清洁化生产,研制普洱茶发酵罐,对发酵罐的设计原理、工艺结构进行阐述,并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利用组合试验设计对发酵罐的3个可控因素(潮水量、菌种、翻转周期)进行试验研究,得出各因素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提出... 为实现普洱茶清洁化生产,研制普洱茶发酵罐,对发酵罐的设计原理、工艺结构进行阐述,并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利用组合试验设计对发酵罐的3个可控因素(潮水量、菌种、翻转周期)进行试验研究,得出各因素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提出普洱茶发酵罐合理工艺设计参数以及发酵过程中关键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发酵罐 研制 应用研究
下载PDF
普洱茶预防高血脂症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江新凤 邵宛芳 侯艳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05-711,共7页
采用高脂饲料饲喂法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通过普洱生茶、熟茶、乌龙茶、药组分别灌胃,实验35d后,检测大鼠血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 采用高脂饲料饲喂法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通过普洱生茶、熟茶、乌龙茶、药组分别灌胃,实验35d后,检测大鼠血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微量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以及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和肝、肾组织的病理变化,来观察普洱茶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调节和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药、乌龙茶和普洱茶均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血液TCHO,TC,LDL-C和SOD含量,提高HDL-C,AST,MDA和GSH-PX的含量(P<0.05,P<0.01),其中,普洱茶作用显著优于药、乌龙茶。研究结论,药、乌龙茶和普洱茶均能显著调节机体的血脂水平,有效预防高脂血症和抗氧化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高脂血症 抗氧化 大鼠
下载PDF
普洱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对其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8
作者 黄振兴 赵明星 +1 位作者 阮文权 严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8期12496-12498,12520,共4页
简要介绍了普洱茶的历史含义和固态发酵的工艺流程,重点介绍了普洱茶固态发酵的机理以及在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和各种理化指标的变化。同时还提出了利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推动普洱茶固态发酵技术发展的可能性。
关键词 普洱茶 渥堆 微生物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
下载PDF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阳 赵树欣 +3 位作者 梁慧珍 李巍 赵腾飞 李长文 《中国酿造》 CAS 2012年第1期122-125,共4页
该文通过变性剂法提取普洱茶样品中微生物的基因组DNA作为模板,以真菌的通用引物扩增18S rDNA的NS31/Glol区,再将PCR产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进行分析,通过对DGGE图谱的统计分析和18S rDNA序列分析研究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的组... 该文通过变性剂法提取普洱茶样品中微生物的基因组DNA作为模板,以真菌的通用引物扩增18S rDNA的NS31/Glol区,再将PCR产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进行分析,通过对DGGE图谱的统计分析和18S rDNA序列分析研究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的组成和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普洱茶不同发酵阶段的真菌多样性呈现出一定差异和变化趋势,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占有优势地位,此外还包括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光孢青霉(Penicillium glabr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真菌 多聚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 18SrDNA
下载PDF
基于GIS的云南栽培型普洱茶树大规模种植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8
20
作者 杨洋 何春阳 李晓兵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40,共8页
本文选取普洱茶树的起源地云南作为研究区,综合考虑普洱茶树的自然立地条件与大规模种植的便利条件,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建立栽培型普洱茶树大规模种植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进而划分适宜性等级、分析统计适宜地区的土地数量和空间分布规... 本文选取普洱茶树的起源地云南作为研究区,综合考虑普洱茶树的自然立地条件与大规模种植的便利条件,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建立栽培型普洱茶树大规模种植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进而划分适宜性等级、分析统计适宜地区的土地数量和空间分布规律,为大面积推广种植普洱茶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建立的适宜性评价模型能定量、直观地获取适宜地区的土地数量与空间信息,可操作性较强,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2)云南省内,共有面积约为6400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1.68%的土地比较适宜大规模种植栽培型普洱茶树,还具有较大的规模化种植潜力;3)自然立地条件是决定普洱茶品质及其价值的至关重要因素,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性评价模型 栽培型普洱茶树 大规模种植 GIS 云南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