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4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云龙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E.lanceolatus♂)、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i)游泳行为对比分析研究
1
作者 刘铠源 段勇杰 +5 位作者 程浩 吕俊贤 谢婷 李娟 关长涛 贾玉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5-565,共11页
水流是影响鱼类生存和繁衍的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通过比较分析三种深远海适养鱼类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云龙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E.lanceolatus♂)和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i)的游泳行为变化规律,以期为深... 水流是影响鱼类生存和繁衍的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通过比较分析三种深远海适养鱼类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云龙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E.lanceolatus♂)和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i)的游泳行为变化规律,以期为深远海养殖科学放养和大型养殖设施精准选址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同一规格[(250.00±14.00)g]的三种适养鱼类为研究对象,利用鱼类游泳行为检测装置,在(24.00±1.08)℃条件下,观察分析三种鱼类的摆尾频率(TBF)、摆尾幅度(TBA)、运动步长(SL)和摆尾时间百分比。结果发现,许氏平鮋的TBF最大,SL最小;云龙石斑鱼的TBA最小;斑石鲷的摆尾时间百分比最大;且三种鱼类的TBF和SL在1~5 BL/s流速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1、3和5 BL/s流速下摆尾时间百分比和2~4 BL/s流速TBA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三种鱼类的TBF、TBA和SL同流速均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摆尾时间百分比均随着流速增加先升高再降低。斑石鲷和云龙石斑鱼在1~4 BL/s流速下的TBF、TBA、SL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许氏平鮋在3~4 BL/s流速下三种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但三种鱼类的摆尾时间百分比与其他指标之间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以上结果表明,三种鱼类伴随着流速增加,其游泳行为指标皆呈现显著规律性变化,许氏平鮋TBF、TBA和SL之间只在高流速呈现显著相关性,预示相较于斑石鲷和云龙石斑鱼,其采取了不同于其他两种鱼类的游泳行为策略来应对低流速的水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石鲷 云龙石斑鱼 许氏平鮋 摆尾频率 摆尾幅度 运动步长 摆尾时间百分比
下载PDF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游泳性能研究
2
作者 段勇杰 谢婷 +4 位作者 高云涛 王枫林 李梦迪 关长涛 贾玉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3-193,共11页
流速作为深远海养殖海区选址的重要依据,也是影响鱼类游泳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评价深远海养殖良种斑石鲷(Oplegnathuspunctatus)的游泳能力,明确最适放养规格,分别以体重50、150、250、350 g的斑石鲷为研究对象,利用鱼类游泳能力及运... 流速作为深远海养殖海区选址的重要依据,也是影响鱼类游泳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评价深远海养殖良种斑石鲷(Oplegnathuspunctatus)的游泳能力,明确最适放养规格,分别以体重50、150、250、350 g的斑石鲷为研究对象,利用鱼类游泳能力及运动消耗检测装置,在24°C条件下,解析了不同规格的斑石鲷在四种流速下的续航时间、暴发游泳速度(U_(burst))、临界游泳速度(Ucrit)和运动耗氧率(MO_(2)),并计算出其单位位移耗能(COT)和最适游泳速度(Uopt)。结果表明,鱼体规格和流速均会对实验鱼续航时间产生影响显著(P<0.001, F=25.401, df=1), 50 g斑石鲷在60 cm/s流速下续航时间显著小于其他三种规格(P<0.05),在大于60cm/s流速下,四种规格斑石鲷续航时间均小于30min;250 g和350 g斑石鲷暴发游泳速度显著高于50 g与150 g (P<0.05);斑石鲷临界游泳速度与体重成正相关(R=0.96),不同规格下临界游泳速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规格实验鱼间最适游泳速度无显著差别(P>0.05)。以上结果表明,不同规格斑石鲷游泳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250 g和350g斑石鲷耐流能力显著优于50 g和150 g。综上所述,斑石鲷在深远海海域进行陆海接力养殖时,建议放养250 g以上规格,且养殖海域流速不超过60 c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石鲷 续航游泳时间 暴发游泳速度 最适游泳速度 运动耗氧率 单位位移耗能
下载PDF
胍基乙酸对斑点叉尾鮰生长、肝脏抗氧化和肌肉能量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于海罗 肖调义 +4 位作者 骆艺文 王红权 任为 叶利海 章燕铃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3-153,共11页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胍基乙酸(GAA)对斑点叉尾鮰生长、肝脏抗氧化以及肌肉能量代谢的影响。本实验共设计4个实验组,分别投喂含0(对照组)、300、600和900 mg/kg GAA(GAA0、GAA300、GAA600和GAA900)的等能等氮饲料,实验周期8周。结果显示,各...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胍基乙酸(GAA)对斑点叉尾鮰生长、肝脏抗氧化以及肌肉能量代谢的影响。本实验共设计4个实验组,分别投喂含0(对照组)、300、600和900 mg/kg GAA(GAA0、GAA300、GAA600和GAA900)的等能等氮饲料,实验周期8周。结果显示,各添加GAA组末均重(FBW)和增重率(WGR)较对照组均有提高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添加GAA显著影响脏体比(VSI)和腹脂率(IPF),在GAA300组VSI和IPF最低;以IPF和VSI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函数分析获得GAA最适量分别为275和150mg/kg。添加GAA对全鱼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均无显著影响,对肌肉中游离氨基酸和脂肪酸均无显著影响,但能显著提高肌肉中羟脯氨酸(HYP)含量,改善肌肉品质。添加GAA可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其中GAA300组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添加GAA可改善肌肉能量代谢,其中GAA300组的琥珀酸脱氢酶(SDH)和丙酮酸激酶(PK)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GAA对斑点叉尾鮰生长及饲料利用无显著促进作用,但添加150~300 mg/kg GAA能降低斑点叉尾鮰腹部脂肪含量和脏体比,并能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和肌肉能量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胍基乙酸(GAA) 生长 肝脏抗氧化性能 肌肉能量代谢
下载PDF
陕南早寒武世具口部的磷酸盐化Punctatus及其胚胎化石 被引量:16
4
作者 刘云焕 李勇 +5 位作者 邵铁全 朱志新 于波 王焯 张琬茜 李荣西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2-194,共13页
报道陕西南部灯影组宽川铺段地层中发现的Punctatus锥体标本、保留精美软组织特征的口部标本和可能的胚胎标本。对Punctatus软组织及整体形态功能研究表明,Punctatus在分类上可能更接近于腔肠动物的水螅型,代表初具原始触手的腔肠动物... 报道陕西南部灯影组宽川铺段地层中发现的Punctatus锥体标本、保留精美软组织特征的口部标本和可能的胚胎标本。对Punctatus软组织及整体形态功能研究表明,Punctatus在分类上可能更接近于腔肠动物的水螅型,代表初具原始触手的腔肠动物早期演化类型。在上万枚与Punctatus共生的球状化石中,发现若干枚可能的原肠期胚胎及胚胎发育晚期标本,在此基础上提出PunctatusemeiensisHe,1980花冠状口部可能经历的胚胎发育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nctatus 口部构造 腔肠动物 胚胎化石 梅树村期 灯影组宽川铺段 陕南
下载PDF
陕南早寒武世早期磷酸盐化Punctatus奇异星状口盘的发现及其形态功能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刘云焕 李勇 +5 位作者 邵铁全 朱志新 张婉茜 王焯 杨为先 李荣西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2-69,共8页
早寒武世最早期梅树村期处于“寒武纪大爆发”序幕阶段。在这一时期,生物类群发生了大规模辐射演化及其身体构型的快速革新,形成与前寒武纪生物群明显不同的生物组合面貌。最近在陕南宽川铺地区早寒武世早期灯影组宽川铺段地层中发现了... 早寒武世最早期梅树村期处于“寒武纪大爆发”序幕阶段。在这一时期,生物类群发生了大规模辐射演化及其身体构型的快速革新,形成与前寒武纪生物群明显不同的生物组合面貌。最近在陕南宽川铺地区早寒武世早期灯影组宽川铺段地层中发现了数十枚呈三维立体精美保存的磷酸盐化奇异星状生物化石标本,通过形态功能分析及与其共生的Punctatus的口盘类比表明,该奇异星状生物很可能属于腔肠动物Punctatus的口盘,星状体的中心为该生物的口部。而腔肠动物的出现标志着真后生动物的开始,在生物起源演化历程上占据着极其关键的位置。本文报道的奇异星状生物可能代表了初具原始触手的腔肠动物早期演化类型,为研究真后生动物起源演化、功能进化提供了新的实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星状口盘 punctatus 腔肠动物 形态功能分析 灯影组宽川铺段 早寒武世 陕西宁强
下载PDF
陕西宁强地区早寒武世磷酸盐化Punctatus新材料 被引量:15
6
作者 刘云焕 李勇 +5 位作者 邵铁全 于波 李圆圆 张琬茜 武春英 李荣西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5-101,共7页
描记在陕西南部宽川铺地区的灯影组宽川铺段的震旦-寒武系界线附近发现的具五辐对称特征磷酸盐化Punctatus新种———Punctatus triangulicostalissp.nov.(三角隆脊瘤点壳)。新种的锥体由5条放射状排列的锥脊组成,柱体由5纵列等间隔排... 描记在陕西南部宽川铺地区的灯影组宽川铺段的震旦-寒武系界线附近发现的具五辐对称特征磷酸盐化Punctatus新种———Punctatus triangulicostalissp.nov.(三角隆脊瘤点壳)。新种的锥体由5条放射状排列的锥脊组成,柱体由5纵列等间隔排列的三角隆脊组成,构成了完美的五辐对称生物体。同时描记的有PunctatusemeiensisHe,1980,新种与它的显著区别是具有与锥顶5条放射脊相对应的5纵列三角隆脊。新种呈三维立体保存,暗示生物体内部已具有一定的硬化程度,而锥体表层及柱状体表面的三角隆脊为磷酸盐化软组织。形态功能分析表明,Punctatus在分类上可能更接近于腔肠动物的水螅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nctatus triangulicostalis sp.nov. 腔肠动物 灯影组宽川铺段 早寒武世陕西宁强
下载PDF
斑点叉尾(Ictalunes punctatus)源中间气单胞菌(Aeromonas media)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 被引量:6
7
作者 杨移斌 杨秋红 +3 位作者 胥宁 董靖 刘永涛 艾晓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99-1204,共6页
从湖南常德某养殖场死亡的斑点叉尾(Ictalunes punctatus)肝脏、肾脏、腹水及血水中分离到一株致病性菌株zy02。对该菌进行了形态特征观察、理化特性测定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用PCR方法同时扩增其16S rDNA和gyrB基因,分析了16S rDN... 从湖南常德某养殖场死亡的斑点叉尾(Ictalunes punctatus)肝脏、肾脏、腹水及血水中分离到一株致病性菌株zy02。对该菌进行了形态特征观察、理化特性测定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用PCR方法同时扩增其16S rDNA和gyrB基因,分析了16S rDNA和gyrB两种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并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经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DNA与gyrB基因序列分析,zy02株为中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该菌后发病鱼表现为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且从组织中再分离的细菌特性与原感染菌相同。腹腔注射后该菌株对斑点叉尾的半致死浓度为3.89×10~6CFU/mL。菌株zy02对多西环素、庆大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等高度敏感;对红霉素中度敏感;对阿莫西林、磺胺异噁唑、克林霉素及利福平等5种药物耐药。本研究为斑点叉尾该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Ictalunes punctatus) 中间气单胞菌(Aeromonas media) 鉴定 药敏特性
下载PDF
黄芪多糖对斑点叉尾[鱼回]的药效学及安全性临床评价
8
作者 程安达 艾晓辉 +1 位作者 于江 杨移斌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5,共9页
为促进黄芪多糖在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养殖中的应用,本研究参照农业农村部新渔药临床试验中心关于免疫调节剂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SOP开展了黄芪多糖对斑点叉尾[鱼回]的药效学及安全性临床评价。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 为促进黄芪多糖在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养殖中的应用,本研究参照农业农村部新渔药临床试验中心关于免疫调节剂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SOP开展了黄芪多糖对斑点叉尾[鱼回]的药效学及安全性临床评价。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可明显提高斑点叉尾[鱼回]血清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溶菌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白细胞吞噬活性,并在Ⅲ期临床中发现黄芪多糖不仅可增强斑点叉尾[鱼回]免疫,提高其抗细菌感染的能力,还可促进斑点叉尾[鱼回]生长,效果最优添加量为20 mg/kg鱼体重。安全性临床评价发现每日投喂20 mg/kg鱼体重的黄芪多糖对斑点叉尾[鱼回]无害。上述结果表明,黄芪多糖可作为免疫增强剂应用于斑点叉尾[鱼回]的养殖中,建议饲料中每日添加量为20 mg/kg鱼体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 药效学 安全性 临床评价
下载PDF
陕南早寒武世早期磷酸盐化Punctatus发育模式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刘云焕 邵铁全 +3 位作者 韩健 房启飞 冯健雪 郑曦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3-248,共6页
在陕南宁强宽川铺地区早寒武世早期灯影组宽川铺段地层中发现了数十枚呈三维立体精美保存的磷酸盐化Punctatus动物化石,包括花冠状口部,5辐射锥体及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化石标本和2枚罕见的完整Punctatus化石。研究表明,这些胚胎标本中... 在陕南宁强宽川铺地区早寒武世早期灯影组宽川铺段地层中发现了数十枚呈三维立体精美保存的磷酸盐化Punctatus动物化石,包括花冠状口部,5辐射锥体及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化石标本和2枚罕见的完整Punctatus化石。研究表明,这些胚胎标本中的部分类型与Punctatus有关,通过对这些Punctatus及与Punctatus有关的胚胎化石认真观察,对Punctatus的生长方式和发育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两极生长发育模式。腔肠动物的出现标志着真后生动物的开始,所以腔肠动物一直在生物起源与演化研究方面占据显要地位,上述研究为"化石胚胎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增添了新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nctatus 发育模式 化石胚胎学 灯影组宽川铺段 早寒武世 陕西宁强
下载PDF
运前密度和温度驯化对斑点叉尾鮰幼鱼模拟运输的影响
10
作者 李豪华 廖涛 +6 位作者 白婵 邱亮 鉏晓艳 李海蓝 陈丽萍 熊光权 王炬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0-171,共12页
探究了不同运前驯化方式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幼鱼运输过程中水质、生化参数及组织结构的影响,为其健康运输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控制密度(鱼水质量比分别为1∶2、1∶3、1∶4)和温度(14、19、24℃)两个条件对其先后进行运前... 探究了不同运前驯化方式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幼鱼运输过程中水质、生化参数及组织结构的影响,为其健康运输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控制密度(鱼水质量比分别为1∶2、1∶3、1∶4)和温度(14、19、24℃)两个条件对其先后进行运前密集驯化和温度驯化,随后模拟运输18 h,并考察模拟运输过程中(第0、第2、第6、第18小时)和运后恢复24 h的水质(氨氮、pH)、生化参数[葡萄糖(Glu)、皮质醇(Cor)、乳酸脱氢酶(LDH)、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以及组织结构变化(皮肤、肠道)。结果显示,运前驯化密度1∶4、温度19℃处理组的氨氮显著低于其他实验组,pH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Glu、Cor、LDH、CAT、SOD和MDA优于其他实验组,并且皮肤和肠道结构损伤程度最低。研究表明,运前驯化密度1∶4、温度19℃能够有效提高斑点叉尾鮰幼鱼在有水运输过程中的抗应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驯化 密度 温度 模拟运输
下载PDF
斑石鲷irf3基因鉴定及其在虹彩病毒感染下的表达模式
11
作者 李开敏 王磊 +5 位作者 巩志宏 王清滨 李华 杨桂文 黄友华 陈松林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6-357,共12页
干扰素调节因子(irf3)是干扰素调节因子(IRF)家族的一员,是I型干扰素依赖性免疫反应的主要转录调节因子,在针对DNA和RNA病毒的先天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中,斑石鲷irf3基因(Oplegnathus punctatus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 干扰素调节因子(irf3)是干扰素调节因子(IRF)家族的一员,是I型干扰素依赖性免疫反应的主要转录调节因子,在针对DNA和RNA病毒的先天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中,斑石鲷irf3基因(Oplegnathus punctatus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s 3,Opirf3)来自实验室斑石鲷基因组数据库,经分析鉴定Opirf3的CDS序列全长1362 bp,可编码453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分子量为50.0 ku,理论等电点为4.97,有一个IRF结构域和一个IRF-3结构域。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Opirf3在斑石鲷肝脏、鳃、心脏、皮肤、脾脏、肠、脑、肾脏、胃和头肾组织均有表达;虹彩病毒感染7 d时,免疫组织肝脏、脾脏和肾脏中Opirf3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斑石鲷肾细胞系体外刺激实验显示,不同浓度poly I:C刺激后,Opirf3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oly I:C浓度为100μg/mL时,肾脏细胞中Opirf3的相对表达水平升高,为对照组的86.8倍。siRNA干扰后,斑石鲷肾细胞系中Opirf3表达水平显著下调30%,下游基因IFN-α、CD40、CD80和IL-1β显著下调,IL-6显著上调。以上结果可能表明Opirf3基因参与了I型IFN在斑石鲷抗虹彩病毒过程中的先天免疫反应。本研究可为斑石鲷抗病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石鲷 irf3 基因表达 SIRNA
下载PDF
发酵饲料投喂方式对斑点叉尾(鱼回)生长、肠道菌群及代谢组学的影响
12
作者 周丽颖 钟立强 +3 位作者 张世勇 陈校辉 刘洪岩 王明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0-148,共9页
本研究对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的发酵饲料进行了合理饲喂,并确定了其对斑点叉尾(鱼回)生长、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的影响。实验设置3组:持续投喂组(A)(即在膨化饲料中持续添加发酵饲料),间隔投喂组即向膨化饲料中按周间隔... 本研究对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的发酵饲料进行了合理饲喂,并确定了其对斑点叉尾(鱼回)生长、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的影响。实验设置3组:持续投喂组(A)(即在膨化饲料中持续添加发酵饲料),间隔投喂组即向膨化饲料中按周间隔添加发酵饲料(B),对照组仅投喂膨化饲料(C)。实验共持续6个月。实验结束后,对斑点叉尾(鱼回)进行称重,并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和基于液相色谱的代谢组学技术分别检测斑点叉尾(鱼回)肠道菌群组成以及代谢组学。结果显示,间隔投喂组斑点叉尾(鱼回)终末体重(FBW)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持续投喂组(P<0.05)。间隔投喂组的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持续投喂组群落丰富度最低(P>0.05)。厚壁杆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蓝藻门(Cya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ot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异常球菌门(Deinococcota)是优势细菌门。优势肠道菌属包括未命名的叶绿体科中的一个属(norank_f_norank_o_Chloroplast)、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罗姆布茨菌属(Romboutsia)、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和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代谢组学分析表明,持续投喂组主要通过N-乙酰-D-半乳糖胺显著上调影响肠道菌群半乳糖和磷酸转移酶系统代谢通路(P<0.05),进而影响鱼体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而间隔投喂组差异代谢产物L-丝氨酸和L-苯丙氨酸显著上调(P<0.05),影响斑点叉尾(鱼回)肠道菌群硫代谢、氨基酸代谢等,继而影响斑点叉尾(鱼回)能量吸收、抗炎症和免疫等能力。本研究为斑点叉尾(鱼回)发酵饲料投喂方式的探索和健康绿色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鱼回) 发酵饲料 肠道菌群 代谢组学
下载PDF
人工养殖斑鰶不同月龄表型性状的主成分与判别分析
13
作者 平洪领 张涛 +5 位作者 史会来 付铁中 何杰 李彬 卢斌 俞学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3-142,共10页
为研究斑鰶不同月龄表型性状的生长规律和特征,及最佳生长季节各性状与月龄的关系。采用主成分和判别分析的方法对2、4、6和8月龄斑鰶的全长、体长、头长、躯干长、尾柄长、眼径、体高、尾柄高、体宽、眼间距和体重等11个性状进行分析... 为研究斑鰶不同月龄表型性状的生长规律和特征,及最佳生长季节各性状与月龄的关系。采用主成分和判别分析的方法对2、4、6和8月龄斑鰶的全长、体长、头长、躯干长、尾柄长、眼径、体高、尾柄高、体宽、眼间距和体重等11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斑鰶不同月龄各性状指标间呈现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各月龄的体重与全长、体长、体高和体宽的相关系数均较大,眼径和眼间距2个性状与其他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较小,8月龄各性状对体重的相关系数均小于2、4和6月龄。斑鰶不同月龄性状的主成分有所不同,各月龄第一主成分均以增重、增长的生长发育特性为主;第二主成分为2月龄指向体宽的发育情况,4、6和8月龄指向眼径发育情况;第三主成分为2和4月龄反映头部发育情况,6月龄反映眼径发育情况,8月龄反映体宽的发育情况。通过逐步判别分析法,剔除掉3个性状指标,建立各月龄的判别函数式,总的判别准确率为99.3%,2、4和8月龄的判别准确率达到100%。斑鰶2~8月龄的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017L^(2.929)(R^(2)=0.981)。研究表明,全长、体长、体高和体宽是影响斑鰶生长发育最重要的表型性状指标,建立了不同生长阶段的判别函数式,生长方式为等速生长(2~8月龄)。本研究为斑鰶的选择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测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鰶 表型性状 主成分分析 判别分析
下载PDF
舟山渔场细点圆趾蟹(Ovalipes punctatus)生物学特性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迎宾 俞存根 +2 位作者 郑基 陈小庆 宁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4-278,共5页
根据2006—2007年在舟山渔场渔业资源调查中采集的细点圆趾蟹样品,开展了生物学特性研究,对生物学特性的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将结果与以往报道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舟山渔场细点圆趾蟹甲长分布范围9—75mm,平均43.8mm,甲宽10—98mm,... 根据2006—2007年在舟山渔场渔业资源调查中采集的细点圆趾蟹样品,开展了生物学特性研究,对生物学特性的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将结果与以往报道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舟山渔场细点圆趾蟹甲长分布范围9—75mm,平均43.8mm,甲宽10—98mm,平均54.9mm。体重分布范围0.4—167.4g,平均40.4g。雄性个体大于雌性。雌、雄个体甲宽分布随季节变化明显,春季小个体以雌性为主,夏季雌、雄个体甲宽组成比例基本一致,秋、冬季雄性大个体明显增加。雌、雄性比约为1:1.03,与从前报道差异较大。摄食强度以1级为主,占41.3%,平均摄食等级为1.87。与以往研究结果比较,细点圆趾蟹呈现小型化趋势,并且生长速度加快。研究结果还表明,生物学特性季节变化分析能够反映伏季休渔及随后的持续捕捞对细点圆趾蟹个体生长和资源变动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点圆趾蟹 舟山渔场 生物学特性 季节变化
下载PDF
斑点叉尾(Ictalunes punctatus)源鲁氏耶尔森氏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25
15
作者 范方玲 汪开毓 +2 位作者 耿毅 黄小丽 陈德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62-868,共7页
从发病的斑点叉尾肝脏和肾脏均分离到一高致病性的菌株(FF003),感染该菌后斑点叉尾表现为体表多处点状出血,特别是在下颌、腹壁、体侧处,各内脏器官不同程度出血,尤其是腹内膜和鳔内膜斑块状出血。该菌为非发酵型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 从发病的斑点叉尾肝脏和肾脏均分离到一高致病性的菌株(FF003),感染该菌后斑点叉尾表现为体表多处点状出血,特别是在下颌、腹壁、体侧处,各内脏器官不同程度出血,尤其是腹内膜和鳔内膜斑块状出血。该菌为非发酵型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对除麦芽糖、甘露糖、果糖、海藻糖、D-甘露醇以外的多种糖类不利用产酸,氧化酶阴性,精氨酸双水解酶、鸟氨酸脱羧酶、赖氨酸脱羧酶阳性,MR阳性。在以该菌16S r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FJ908709)和GenBank数据库内同源性较高的细菌16S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分离菌FF003株与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聚为一个分支,结合形态和生理生化特点将其鉴定为鲁氏耶尔森氏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氟哌酸、环丙沙星、强力霉素、氯霉素对其高度敏感,头孢拉定、克拉霉素、磺胺甲基异唑、庆大霉素、麦迪霉素等药物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 鲁氏耶尔森氏菌 16S RDNA 系统发育 药敏试验
下载PDF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雌、雄鱼核型及Ag-NORs带型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薛蕊 安皓 +3 位作者 刘清华 肖志忠 王彦丰 李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26-632,共7页
为研究斑石鲷雌、雄鱼染色体的形态与结构,本文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碱体内注射法,取头肾细胞采用冷滴片结合空气干燥的方法获取了斑石鲷雌、雄鱼染色体的中期分裂相,分别对其进行了常规的吉姆萨和硝酸银染色并进行核型和带... 为研究斑石鲷雌、雄鱼染色体的形态与结构,本文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碱体内注射法,取头肾细胞采用冷滴片结合空气干燥的方法获取了斑石鲷雌、雄鱼染色体的中期分裂相,分别对其进行了常规的吉姆萨和硝酸银染色并进行核型和带型分析。结果显示:(1)雄性斑石鲷核型为2n=47、1m+2sm+44t、NF=50,雌性斑石鲷核型为2n=48、2sm+46t、NF=50。(2)斑石鲷雌、雄鱼染色体相对长度分别为(2.30±0.37)—(6.87±0.42)及(2.28±0.30)—(10.33±0.86),雄性斑石鲷具有一条体型巨大的异形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相对长度达到其它染色体的2—5倍。(3)染色体经银染后,发现含有2个Ag-NORs位点的分裂相最多,位点位于一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短臂末端,呈短棒状,且具有活性异形现象。(4)本研究中雄性斑石鲷具有一条异形性染色体,可能是性染色体Y,我们推测其染色体的性别决定类型可能为X1X1X2X2/X1X2Y型。本研究为鲈形目鱼类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并将为进一步开展斑石鲷遗传育种等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石鲷 异形染色体 性染色体 性染色体体系 核型分析 银染
下载PDF
马尾松被害针叶和新叶对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温小遂 文志忠 郭正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4期461-466,共6页
分别用被害针叶和当年生新叶饲养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lalus Walker),测定其对松毛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用被害针叶和当年生新叶饲养的第1代马尾松毛虫蛹重明显下降;还模拟越冬代大发生后第1代松毛虫在老叶吃尽,被迫取食当年... 分别用被害针叶和当年生新叶饲养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lalus Walker),测定其对松毛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用被害针叶和当年生新叶饲养的第1代马尾松毛虫蛹重明显下降;还模拟越冬代大发生后第1代松毛虫在老叶吃尽,被迫取食当年生新叶的情况.1~4龄松毛虫幼虫用老叶饲养,5龄后换用当年生新叶,其结果较正常取食的幼虫历期延长,蛹重下降,死亡率升高.上述结果为阐明马尾松毛虫猖獗后种群急剧下降的原因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被害叶 繁殖 马尾松
下载PDF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萍 金丽 匡刚桥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29-932,共4页
通过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消化道分化为明显的食道、胃、肠、肛门4个部分。食道肌肉层发达;胃黏膜表层为单层柱状细胞。肠由前、中、后3段构成,肠黏膜表面为单层柱状细胞,肠前段粘... 通过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消化道分化为明显的食道、胃、肠、肛门4个部分。食道肌肉层发达;胃黏膜表层为单层柱状细胞。肠由前、中、后3段构成,肠黏膜表面为单层柱状细胞,肠前段粘膜皱褶和杯状细胞丰富,肠后段次之,肠中段最少。肠前段、肠中段和肠后段肌层厚度分别约为(104.87±0.07)μm、(48.60±0.03)μm、(135.29±0.05)μm;肛门肌层发达。消化腺由肝脏、胰腺和胆囊组成,胰腺属弥散型;胆囊由浆膜层、肌层和粘膜层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学 形态学 消化道 消化腺 斑点叉尾鮰
下载PDF
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胞外产物对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的致病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德芳 汪开毓 +4 位作者 王均 耿毅 黄凌远 胡迪 景简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26-331,共6页
采用硫酸铵盐析法提取海豚链球菌DGX07菌株的胞外产物(ECPs),通过平板扩散法对其主要酶成分进行初步研究,对酶热稳定和溶血活性进行测定;并对腹腔注射接种海豚链球菌(S.iniae)胞外产物的斑点叉尾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菌株胞... 采用硫酸铵盐析法提取海豚链球菌DGX07菌株的胞外产物(ECPs),通过平板扩散法对其主要酶成分进行初步研究,对酶热稳定和溶血活性进行测定;并对腹腔注射接种海豚链球菌(S.iniae)胞外产物的斑点叉尾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菌株胞外产物具有蛋白酶、DNA酶和溶血活性;DNA酶表现出一定的热稳定性,而蛋白酶和溶血活性在80℃或100℃作用10min均丧失;胞外产物对人(O型)、兔、斑点叉尾、草鱼、鲤鱼、鲫鱼、黄颡鱼和长吻的红细胞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溶血活性;人工感染试验显示,0.222mg/ml的S.iniaeECPs对斑点叉尾具有明显的致病性,死亡率达100%;临床特点表现为:游动缓慢、体表褪色、鳍条边缘褪色,内脏器官肿胀并伴有腹水;组织学病变主要表现为全身性多组织、器官炎性水肿,伴有组织内出血,实质细胞变性和坏死,尤以肝胰脏、脾脏、肾脏、肠道和心脏的损伤最为严重。试验结果表明海豚链球菌胞外产物含有多种毒力因子,与该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海豚链球菌 胞外产物 酶活性 致病性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石柱县马尾松毛虫害风险空间分布估测
20
作者 杨馨媛 黄水生 +4 位作者 胡心雨 蒋凤 蒙方鑫 俞琳锋 覃先林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1期48-58,共11页
【目的】精准掌握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马尾松毛虫害的风险范围,为及时有效地防治虫灾提供有力依据。【方法】选取60个马尾松毛虫分布点的数据,结合该县马尾松区域的地形、气候和人为因子,用MaxEnt模型估测该县的马尾松毛虫害风险。... 【目的】精准掌握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马尾松毛虫害的风险范围,为及时有效地防治虫灾提供有力依据。【方法】选取60个马尾松毛虫分布点的数据,结合该县马尾松区域的地形、气候和人为因子,用MaxEnt模型估测该县的马尾松毛虫害风险。通过环境因子的百分比贡献率、置换重要性和环境因子响应曲线,探讨该县马尾松毛虫适宜生境条件。利用该模型的“训练遗漏、预测面积和阈值达到平衡”的阈值和“阈值熵与原始分布熵相等”的阈值对风险区进行风险分级,将该区域的马尾松毛虫害风险等级划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各个风险区的区域面积。通过该模型AUC均值验证估测精度,以及对比该县2022年马尾松毛虫飞防的区域内各风险区面积占比,对风险分级效果进行验证。【结果】1)年均降水量、月均潜在蒸散发量、距居民点距离和海拔为影响该县马尾松毛虫生存的主要环境因子。2)MaxEnt模型的训练和测试的AUC均值分别为0.92与0.87,标准差为0.013,小于0.05,表明模型的结果为优,预测结果的可靠性高,可用于该县马尾松毛虫害风险估测;通过对比2022年石柱县春季马尾松毛虫的飞防区域,面积占比高达99.05%,表明高风险区分布与其实际分布高度一致,分级效果好。3)该县马尾松毛虫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于临溪镇、悦崃镇、鱼池镇、河嘴乡和万朝镇等;王场镇、龙沙镇、王家乡、西沱镇、黎场乡、沿溪镇和万朝镇的高风险区面积占各自乡镇马尾松区域面积高达90%以上。【结论】研究表明,石柱县的马尾松毛虫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的乡镇,通过对乡镇间与乡镇内高风险区分布的统计分析,更全面地了解了马尾松毛虫的风险区分布,可为马尾松毛虫的针对性防治与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MaxEnt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风险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