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气化则湿亦化”论治湿滞三焦
1
作者 莫小英 阮威君 +1 位作者 郑锋玲 骆欢欢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048-1052,共5页
“气化则湿亦化”论述源于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三焦之湿均因气化不利所致,治湿皆需以行气为本,重在宣畅气机,恢复三焦气化。治湿犯上焦,需宣肺利气、化湿开郁;治湿阻中焦,重在健脾行气,使脾气畅达,既助湿化,又杜生湿之源;治... “气化则湿亦化”论述源于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三焦之湿均因气化不利所致,治湿皆需以行气为本,重在宣畅气机,恢复三焦气化。治湿犯上焦,需宣肺利气、化湿开郁;治湿阻中焦,重在健脾行气,使脾气畅达,既助湿化,又杜生湿之源;治湿滞下焦,需淡渗通阳,因势利导。治湿之“开上、宣中、导下”三法均寓有“气化湿亦化”之机理,而轻宣、开泄、芳化、淡渗等诸法也应随证而用。“气化则湿亦化”学术思想的挖掘可为中医湿证的基础研究与治湿法的临证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化 湿化 三焦气化 宣肺利气 健脾行气 淡渗通阳 《温病条辨》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助阳化气”法防治肠道肿瘤
2
作者 史海晶 刘江涛 刘鹏飞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10期48-52,共5页
结直肠肿瘤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其病因病机复杂且病势发展较快。西医多以手术切除、放化疗等治疗为主。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较差,且易复发转移。中医药防治结直肠肿瘤具有一定优势,既能在肿瘤形成前进行有效干预,又能在肿瘤形... 结直肠肿瘤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其病因病机复杂且病势发展较快。西医多以手术切除、放化疗等治疗为主。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较差,且易复发转移。中医药防治结直肠肿瘤具有一定优势,既能在肿瘤形成前进行有效干预,又能在肿瘤形成后或术后进行有效辨证论治,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避免放化疗后机体难耐和各种不良反应。肠道肿瘤形成与“阴邪凝滞,气结成形”密切相关,而“助阳化气”法能够在肠道肿瘤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有效干预,并可结合针灸等外治法协同起效,共同抑制放化疗不良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文章基于《黄帝内经》中“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深入探讨肠道肿瘤的病程发展、病机,运用“助阳化气”法进行中医药防治,提出在肠道肿瘤形成前的癌前病变期采用“助阳化气”的苓桂剂等来调节肠道失稳状态,防止病情进展。在肿瘤形成后借中药“阳化气”之功使有形的肿瘤逐渐消散于无形,扶正驱邪,预防肿瘤复发转移。总之,所有的治疗手段均在人体耐受情况下进行,准确判断正邪之势且遵循“先留人,再祛病”的以人为本的治疗原则,通过对“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的深入解读并结合张机(字仲景)经方思维正确指导防治肠道肿瘤,收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肿瘤 阳化气 阴成形 助阳化气 辛甘化阳
下载PDF
诸火郁阻,肤灼窍热,皆属于脾:仝小林教授从脾论治郁火 被引量:21
3
作者 郑玉娇 逄冰 +1 位作者 杨帆 赵林华 《吉林中医药》 2018年第1期20-23,共4页
郁火证是因阳气被遏而导致的一种热性病证。该证的病位在脾,主要病机为脾胃气机升降失调,阳气壅滞于脾土无力升发,郁久而发热。郁火主要乘袭人体之眼、耳、口、鼻、咽喉等官窍及肌表皮肤,出现肤灼窍热之症。郁火证可见于多种疾病,西医... 郁火证是因阳气被遏而导致的一种热性病证。该证的病位在脾,主要病机为脾胃气机升降失调,阳气壅滞于脾土无力升发,郁久而发热。郁火主要乘袭人体之眼、耳、口、鼻、咽喉等官窍及肌表皮肤,出现肤灼窍热之症。郁火证可见于多种疾病,西医治疗为对症治疗,相对局限,而中医药治疗具有辨证治疗、异病同治的优势。仝小林教授秉承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认为郁火证与中焦有密切的联系,主张从脾论治该病,以升阳散火、甘温除热及益气升阳、清热化湿为治疗法则,宣发阳气而散郁火,以保证中焦气机升降正常为要,为临床治疗郁火证提供了具体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火 阴火 阳郁 仝小林 升阳散火 甘温除热 益气升阳 清热化湿
下载PDF
吴惟康运用“辛甘化阳法”经验探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姜德友 倪丽娟 《河南中医》 2016年第2期212-214,共3页
辛甘化阳法的临床应用颇为广泛,所治疾病除内科病以外,也同样广泛应用于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各科疾病。吴惟康教授从辛甘之功效与阴阳属性出发,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深度挖掘辛甘化阳的内涵,对辛甘化阳法做出的归纳总结,较为系统、... 辛甘化阳法的临床应用颇为广泛,所治疾病除内科病以外,也同样广泛应用于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各科疾病。吴惟康教授从辛甘之功效与阴阳属性出发,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深度挖掘辛甘化阳的内涵,对辛甘化阳法做出的归纳总结,较为系统、全面地诠释了辛甘化阳法在临床上的配伍应用,丰富了龙江医派学术宝库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甘化阳 阳气郁滞证 水气停聚证 阴寒内盛证 清阳不升证 清阳下陷证 吴惟康
下载PDF
从“目体阴而用阳”探讨目病辨治用药特点 被引量:2
5
作者 柯玲玲 徐新荣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2期187-190,共4页
根据目的生理特性、病理特点,结合“目体”和“目用”的内涵与相互关系,探讨目病的辨证用药特点,认为目体阴与目用阳是物质基础与功能表现的关系,彼此相互作用、阴阳调和、刚柔相济,从而发挥目的正常生理功能。目病与阴阳失衡,脏腑、经... 根据目的生理特性、病理特点,结合“目体”和“目用”的内涵与相互关系,探讨目病的辨证用药特点,认为目体阴与目用阳是物质基础与功能表现的关系,彼此相互作用、阴阳调和、刚柔相济,从而发挥目的正常生理功能。目病与阴阳失衡,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临床治疗目病宜首辨阴阳,明确虚实,目体阴不足者,宜酸甘化阴;目体阴有余者,宜甘淡渗湿;目用阳太过者,宜辛散清热;目用阳不及者,宜咸寒滋阴。用药可酸甘化阴、咸寒滋阴以培其根,柔养目体,又需辛散清热、甘淡渗湿以荡其邪,条畅目用,使目之阴阳调和,则万物明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体阴而用阳 目病 酸甘化阴 甘淡渗湿 咸寒滋阴 辛散清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