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研究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的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对本医院以往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移植后患者PRCA的发病危险因素。研究结...为了研究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的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对本医院以往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移植后患者PRCA的发病危险因素。研究结果表明,72例ABO血型不合allo-HSCT患者中,4例发生PRCA,其中A供O3例,A供B1例。PRCA的发生不影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或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发生。PRCA患者红系恢复的时间显著长于未PRCA发生患者。结论:PRCA是ABO血型不合移植的主要并发症。A供O可能是ABO血型不合allo-HSCT后并发PRCA的危险因素。展开更多
目的初步探究伊布替尼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autoimmune cytopenia,AIC)的疗效。方法收集2016、2018年在本院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者2例,移植后分别诊断为Evans综合征和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目的初步探究伊布替尼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autoimmune cytopenia,AIC)的疗效。方法收集2016、2018年在本院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者2例,移植后分别诊断为Evans综合征和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tic anemia,PRCA),经糖皮质激素、人免疫球蛋白、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输血支持等治疗后效果不佳,给予伊布替尼治疗,观察疗效及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移植后出现PRCA的患者使用伊布替尼治疗后红细胞输注次数较前减少,抗供者血型抗体较前下降,血红蛋白逐步上升,治疗3个月后逐步脱离输血,随后获得完全缓解。移植后出现Evans综合征的患者使用伊布替尼治疗后约2周后脱离血小板输注,血红蛋白及血小板逐渐升高,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逐步转为弱阳性,自身抗体逐渐转阴,获得完全缓解。2例患者均未出现明显药物副反应或原发病复发。结论伊布替尼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PRCA或Evans综合征有一定疗效。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噪声性听损伤者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的变化特点。方法:对接触噪声作业的47例工人进行纯音测听(pure tone audiometry,PTA)和ABR测试;依PTA正常者和4、3、2kHz处的听力受损者分为4组;对各组的AB...目的:观察噪声性听损伤者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的变化特点。方法:对接触噪声作业的47例工人进行纯音测听(pure tone audiometry,PTA)和ABR测试;依PTA正常者和4、3、2kHz处的听力受损者分为4组;对各组的ABR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随听力损失频率和程度的增加,逐渐出现低声强Ⅴ波潜伏期延长、高声强Ⅰ波的异常,继之伴Ⅲ波、Ⅴ波的异常,同时伴Ⅴ波反应阈的逐渐上升。(2)仅有4kHz受累的轻度噪声性听力损失者,主要表现为低声强的Ⅴ波潜伏期延长和半数耳高声强的Ⅰ波异常。结论:(1)噪声性听损伤的ABR变化反映了声损伤始于外毛细胞,逐渐累及内毛细胞、听神经和脑干听觉通路的病变过程。(2)低声强的Ⅴ波潜伏期延长和高声强的Ⅰ波异常系轻度噪声性听损伤ABR的主要异常表现;对于可疑噪声性听损伤者在ABRⅤ波阈值正常时,还应观察其阈值处潜伏期,并结合其他听力学检查结果才能作出合理判断。展开更多
文摘为了研究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的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对本医院以往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移植后患者PRCA的发病危险因素。研究结果表明,72例ABO血型不合allo-HSCT患者中,4例发生PRCA,其中A供O3例,A供B1例。PRCA的发生不影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或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发生。PRCA患者红系恢复的时间显著长于未PRCA发生患者。结论:PRCA是ABO血型不合移植的主要并发症。A供O可能是ABO血型不合allo-HSCT后并发PRCA的危险因素。
文摘目的:观察噪声性听损伤者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的变化特点。方法:对接触噪声作业的47例工人进行纯音测听(pure tone audiometry,PTA)和ABR测试;依PTA正常者和4、3、2kHz处的听力受损者分为4组;对各组的ABR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随听力损失频率和程度的增加,逐渐出现低声强Ⅴ波潜伏期延长、高声强Ⅰ波的异常,继之伴Ⅲ波、Ⅴ波的异常,同时伴Ⅴ波反应阈的逐渐上升。(2)仅有4kHz受累的轻度噪声性听力损失者,主要表现为低声强的Ⅴ波潜伏期延长和半数耳高声强的Ⅰ波异常。结论:(1)噪声性听损伤的ABR变化反映了声损伤始于外毛细胞,逐渐累及内毛细胞、听神经和脑干听觉通路的病变过程。(2)低声强的Ⅴ波潜伏期延长和高声强的Ⅰ波异常系轻度噪声性听损伤ABR的主要异常表现;对于可疑噪声性听损伤者在ABRⅤ波阈值正常时,还应观察其阈值处潜伏期,并结合其他听力学检查结果才能作出合理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