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大承气汤 被引量:9
1
作者 卢秀鸾 吴明志 贾锡莲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4-5,共2页
深入研习了《伤寒论》全部有关大承气汤条文的论述和历代医家的注释,对后世温病学家对该方的应用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现代医学对大承气汤证候的认识,结合作者的临床应用体会,总结出大承气汤主要是通过通大便达到泄热的目的及先进的... 深入研习了《伤寒论》全部有关大承气汤条文的论述和历代医家的注释,对后世温病学家对该方的应用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现代医学对大承气汤证候的认识,结合作者的临床应用体会,总结出大承气汤主要是通过通大便达到泄热的目的及先进的救阴学术思想,适用于因热邪引起的大便燥结性肠梗阻和不完全性肠梗阻,在临床应用上对病机要分析透彻,对病位要判断准确,方能收桴鼓之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承气汤 通便泄热 救阴 挖掘与发扬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从“湿热致消”探讨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与治法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晨 娄锡恩 +4 位作者 张丽萍 陈金凤 周珍 周围 陶庆春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1期192-195,共4页
消渴病以口干多饮、多食、尿频量多为主症,根据侧重不同分为上中下三消。前人普遍认为消渴病的主要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表现为阴虚证之人占大多数;现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证候比例发生转变,湿热蕴结证比例逐渐增加,逐渐认识到湿热是... 消渴病以口干多饮、多食、尿频量多为主症,根据侧重不同分为上中下三消。前人普遍认为消渴病的主要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表现为阴虚证之人占大多数;现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证候比例发生转变,湿热蕴结证比例逐渐增加,逐渐认识到湿热是很重要的病因病机,治法也随之改变。首先全球气候变暖,湿热从外部侵袭肌表易发为湿疹湿疮,湿热邪阻滞上焦则伤肺,肺不能正常布散津液则口干口渴,主要表现为上消与糖尿病皮肤病变;此时治疗当以宣通肺气,祛风清热。其次饮食结构的转变加之饮食不节,脾胃功能受损失司,水谷不化精微,转生痰湿,痰湿郁而化热,成湿热蕴结于脾胃,主要表现为中消与糖尿病胃肠病变;此时治疗当以运脾畅中,清热燥湿。最后快速的生活节奏及不断增加的生活工作压力,致使情志不畅,肝气郁而化火,日久成肝胆湿热,湿热下注致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异常,主要表现为下消与糖尿病心理疾病,此时治疗当以疏肝泄热、淡渗利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 消渴病 脾胃 肝胆 玄府 分消走泄
下载PDF
《伤寒论》水液病治疗理法方药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凤春 谷峰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年第7期9-10,共2页
《:伤寒论》理、法、方、药融为一体,构建六经辨证体系,将水液病治疗归纳为宣肺发汗、温阳化水、滋阴润燥、泻下逐水、消痞散结、化气利水、和解少阳、清热利湿、涌吐祛邪等,涉及汗、吐、下、和、清、温、消、补等八法,明确代表方剂与... 《:伤寒论》理、法、方、药融为一体,构建六经辨证体系,将水液病治疗归纳为宣肺发汗、温阳化水、滋阴润燥、泻下逐水、消痞散结、化气利水、和解少阳、清热利湿、涌吐祛邪等,涉及汗、吐、下、和、清、温、消、补等八法,明确代表方剂与常用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液病 伤寒论 治疗大法 张仲景 内经 宣肺发汗 温阳化水 滋阴润燥 泻下逐水 消痞散结 化气利水 和解少阳 清热利湿 涌吐祛邪
下载PDF
分消走泄法在小儿泄泻治疗中的运用 被引量:7
4
作者 郭峥 侯一鸣 +3 位作者 刘璐佳 张迪 王佳 王有鹏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第10期1758-1760,1763,共4页
通过分析分消走泄法与其代表方剂温胆汤的治湿要义,以及小儿泄泻的临床特征和病因病机,总结临床运用分消走泄法治疗小儿泄泻的经验。本文指出湿热病机贯穿于小儿泄泻疾病始终,湿热体质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治疗过程中,以运脾化湿除邪... 通过分析分消走泄法与其代表方剂温胆汤的治湿要义,以及小儿泄泻的临床特征和病因病机,总结临床运用分消走泄法治疗小儿泄泻的经验。本文指出湿热病机贯穿于小儿泄泻疾病始终,湿热体质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治疗过程中,以运脾化湿除邪为治疗法则,运用温胆汤为基础方分消湿热邪气,纠正湿热偏颇体质,并根据不同证型分别治以疏风散寒、消食导滞、健脾益气,配伍相应方剂加减施治,标本兼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泄泻 分消走泄法 湿热 温胆汤
下载PDF
王有鹏从湿热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志伟 刘璐佳 +3 位作者 刘进哲 曲婉莹 景伟超 王有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32-35,共4页
王有鹏教授在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方面具有独到见解,王师认为本病主要病位在肝,主要病机是湿热郁扰、肝风内动,故选用湿热病的特色治法"分消走泄"法及其代表方温胆汤合方治疗,分消湿热之邪,通达三焦,配以平肝熄风之品,随证加... 王有鹏教授在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方面具有独到见解,王师认为本病主要病位在肝,主要病机是湿热郁扰、肝风内动,故选用湿热病的特色治法"分消走泄"法及其代表方温胆汤合方治疗,分消湿热之邪,通达三焦,配以平肝熄风之品,随证加减,标本兼治,临床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消走泄法 温胆汤 多发性抽动症 湿热 王有鹏
下载PDF
从湿热体质论治寒地小儿过敏性紫癜 被引量:18
6
作者 王义南 王有鹏 《吉林中医药》 2019年第11期1437-1439,共3页
王有鹏教授认为,小儿过敏性紫癜的发病与湿热体质因素密切相关,是小儿过敏性紫癜的重要病因之一。寒地小儿湿热体质因素的形成与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有一定关系,即热邪炽盛的同时,湿邪滞留于机体,故而出现具有湿邪致病特点的特殊临床表现... 王有鹏教授认为,小儿过敏性紫癜的发病与湿热体质因素密切相关,是小儿过敏性紫癜的重要病因之一。寒地小儿湿热体质因素的形成与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有一定关系,即热邪炽盛的同时,湿邪滞留于机体,故而出现具有湿邪致病特点的特殊临床表现。王有鹏教授治疗湿热体质因素所致小儿过敏性紫癜,善于运用分消走泄法及其代表方温胆汤为基础方,注重分利湿热,使湿热因素分消走泄而去,为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湿热体质 分消走泄 王有鹏
下载PDF
分消走泄法治疗湿热型中青年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学伶 简文佳 +2 位作者 窦金娟 杨贺 张龙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第16期99-101,共3页
目的研究“分消走泄”法代表方剂“温胆汤”治疗湿热型中青年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治疗,治疗组... 目的研究“分消走泄”法代表方剂“温胆汤”治疗湿热型中青年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温胆汤”加减(颗粒剂),2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服药2个疗程。通过观察2组患者的血压数值及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来评价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组降压效果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26/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25/3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19/3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降压效果无明显差异,但治疗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说明分消走泄法是治疗湿热型中青年高血压病的有效方法,临床上值得推广,为治疗湿热型中青年高血压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中青年 湿热型 分消走泄法 温胆汤
下载PDF
李兰教授运用分消走泄法治疗湿热病临证经验 被引量:10
8
作者 唐奇 李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第20期72-74,共3页
贵州地区,气候多湿热,且本地人嗜食辛辣肥甘,故湿热证多见。鉴于此,李兰教授在多年运用分消走泄法的基础上创立了"湿热分消饮",不仅湿热内阻之外感温病用之,而且内伤杂病,甚至危重病也不必拘泥。本文总结李兰教授临证运用分... 贵州地区,气候多湿热,且本地人嗜食辛辣肥甘,故湿热证多见。鉴于此,李兰教授在多年运用分消走泄法的基础上创立了"湿热分消饮",不仅湿热内阻之外感温病用之,而且内伤杂病,甚至危重病也不必拘泥。本文总结李兰教授临证运用分消走泄法治疗湿热病的临证经验,分析临证治疗湿热病的用药经验和学术思想,为名中医经验方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对总结,传承,发扬名中医治疗湿热病的经验,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中医经验 李兰 分消走泄法 湿热分消饮 湿热病
下载PDF
分消走泄法在脾胃病临床中的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邱健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第17期3-5,29,共4页
分消走泄法的基本思想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其后张仲景、李东垣、朱丹溪、张子和等医家在临证应用时已具雏形,至叶天士完整提出了该法用于治疗外感湿热,邪留三焦气分证,并经吴鞠通,王孟英,俞根初等逐步完善,现代医家丰富了其内... 分消走泄法的基本思想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其后张仲景、李东垣、朱丹溪、张子和等医家在临证应用时已具雏形,至叶天士完整提出了该法用于治疗外感湿热,邪留三焦气分证,并经吴鞠通,王孟英,俞根初等逐步完善,现代医家丰富了其内涵,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在脾胃湿热证的治疗中尤为常用。本文从分消走泄的源流,与和解少阳法的异同、代表方及在脾胃湿热证的应用体会、临证医案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对临床应用分消走泄法治疗脾胃湿热证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消走泄法 脾胃湿热证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
10
作者 胡永生 刘升凡 杨宏志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35期138-139,141,共3页
在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其病机为鼓胀(水鼓)基础上湿热内蕴、痰瘀互结,兼外感风寒,上扰脑络致经络失濡,营卫不和,正虚邪实;辨证为湿热内蕴、痰瘀互结兼伤寒太阳病症,正虚邪实;治则为... 在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其病机为鼓胀(水鼓)基础上湿热内蕴、痰瘀互结,兼外感风寒,上扰脑络致经络失濡,营卫不和,正虚邪实;辨证为湿热内蕴、痰瘀互结兼伤寒太阳病症,正虚邪实;治则为清下消补四法,以解肌祛风、生津舒经为主;治疗方法采用中药联合氟康唑注射液,中药组方为清下消补方与桂枝加葛根汤为主加减,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肝硬化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清下消补方 桂枝加葛根汤 氟康唑注射液
下载PDF
从温病学之和法论治湿热型脾胃病 被引量:2
11
作者 姚雨风 吕蕾晶 李晶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2年第4期72-74,共3页
和法是中医学重要的治则治法之一,温病学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和法,研究发现这一治法在温病的治疗中广泛使用。通过分析湿热型脾胃病的特点以及和法的具体内涵,对温病学中涉及和法的常用方剂进行研究讨论,探讨温病学之和法治疗湿热型脾胃... 和法是中医学重要的治则治法之一,温病学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和法,研究发现这一治法在温病的治疗中广泛使用。通过分析湿热型脾胃病的特点以及和法的具体内涵,对温病学中涉及和法的常用方剂进行研究讨论,探讨温病学之和法治疗湿热型脾胃病的有效性及可行性,以期为临床湿热型脾胃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学 和法 湿热型脾胃病 分消走泄法 和解少阳法
下载PDF
通腑泻热法治疗放射性直肠炎20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易琰斐 吴修洪 +2 位作者 丁金泉 薛灵 罗新飞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第21期42-43,共2页
目的观察通腑泄热法在治疗放射性直肠炎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40例放射性直肠炎患者进行临床研究观察,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0例,研究组使用中药通腑泄热法的方式(口服通腑清热汤+灌肠),对照组使用西药治疗的方式(思密达+庆大... 目的观察通腑泄热法在治疗放射性直肠炎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40例放射性直肠炎患者进行临床研究观察,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0例,研究组使用中药通腑泄热法的方式(口服通腑清热汤+灌肠),对照组使用西药治疗的方式(思密达+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灌肠)。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出现的并发症状。结果研究组中治愈8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治疗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中治愈5例,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治疗有效率为70%,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研究组患者中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高热、头痛的症状。结论使用通腑泄热法在治疗放射性直肠炎中具有更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腑泄热法 放射性直肠炎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通腑泄热法治疗胆石症疗效观察
13
作者 秦中会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0年第5期49-50,共2页
[目的]观察通腑泄热法治疗胆石症的疗效。[方法]1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通腑泄热法,方用消石汤;对照组辨证论治。[结果]治疗组治愈9例,显效49例,有效3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腑泄热法... [目的]观察通腑泄热法治疗胆石症的疗效。[方法]1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通腑泄热法,方用消石汤;对照组辨证论治。[结果]治疗组治愈9例,显效49例,有效3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腑泄热法是治疗胆石症有效方法,尤以肝胆湿热型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石症 湿热 通腑泄热
下载PDF
瓜蒌大黄汤治疗重症肺炎随机对照研究
14
作者 王田田 邓扬嘉 孙小平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7-413,共7页
目的探讨瓜蒌大黄汤早期灌肠对重症肺炎气分证患者发热程度、炎性因子、肠受损黏膜修复等影响。方法将80例气分证重症肺炎发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瓜蒌大黄汤... 目的探讨瓜蒌大黄汤早期灌肠对重症肺炎气分证患者发热程度、炎性因子、肠受损黏膜修复等影响。方法将80例气分证重症肺炎发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瓜蒌大黄汤灌肠,两组均持续治疗5天。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3天及第7天发热程度、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比率(NE%)、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二胺氧化酶(DAO)、胃动素(MTL)水平及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两组患者28天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日及安全性指标。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第3天CRP、PCT水平及第7天六项炎性指标水平、血清DAO水平下降,MTL水平升高(P<0.05),第7天发热、咯痰、喘息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总分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第3天NE%、CRP、PCT、TNF-α水平及第7天六项炎性指标水平下降(P<0.05),治疗第3及第7天血清DAO水平下降,MTL水平升高(P<0.05),第7天发热、咳嗽、咯痰、喘息、腹胀、便秘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总分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开始退热时间、首次降至正常体温时间、完全退热时间、体温复升率、复升后体温峰值降低(P<0.05);第7天WBC、NE%、CRP、IL-6、TNF-α水平及血清DAO水平降低,治疗第3天和第7天血清MTL水平升高(P<0.05);第7天发热、喘息、腹胀、便秘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总分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8天病死率、ICU住院日、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安全性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研究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西医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瓜蒌大黄汤早期灌肠可使重症肺炎患者解除发热症状,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胃肠黏膜修复及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瓜蒌大黄汤 通腑泄热 发热 中药灌肠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结合验案从“分消走泄法”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被引量:17
15
作者 王冰 徐波 +6 位作者 范艺龄 李斌 丛晓东 董国菊 李浩 阮连国 苗青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53-59,共7页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该病属于中医“湿疫”“湿毒疫”范畴,病变以肺、脾为核心,而湿、毒性质尤其突出,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从热化者居多,其治法当三焦并治,以分消走泄为大法...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该病属于中医“湿疫”“湿毒疫”范畴,病变以肺、脾为核心,而湿、毒性质尤其突出,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从热化者居多,其治法当三焦并治,以分消走泄为大法,湿热蕴毒,弥漫三焦者,可以甘露消毒丹为主方治疗,宣上、畅中、渗下,给邪气以出路,宣畅气机;针对两少阳经湿热者,可应用蒿芩清胆汤清利湿热,和解少阳枢机,分消湿热疫毒;病在膜原,湿遏热伏者,达原饮化裁开达膜原、宣畅气机,同时列举在此次武汉抗疫一线收治的3个典型病例,进行深入分析,以飨读者。在临床上,使用分消走泄法治疗COVID-19主要用于该病的早期、中期,病位尚在气分者,临床分型属于轻型、普通型及重型的患者如准确辨证均适用,可有效改善症状、减轻邪毒、截断及逆转病程,使得邪气外透,避免出现逆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湿热 甘露消毒丹 蒿芩清胆汤 达原饮 验案 分消走泄法
原文传递
分消走泄在慢性肾脏病湿热证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6
作者 齐振强 李伟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41-1944,共4页
慢性肾脏病(CKD)发病率高,预后不佳,中医药治疗CKD具有独特优势。湿热在CKD中的重要地位已得到广泛共识,湿热不仅是CKD过程中的重要病理产物,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湿热伤肾作为CKD的主要病机贯穿于疾病始终。分消走泄作为湿热证的常用治... 慢性肾脏病(CKD)发病率高,预后不佳,中医药治疗CKD具有独特优势。湿热在CKD中的重要地位已得到广泛共识,湿热不仅是CKD过程中的重要病理产物,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湿热伤肾作为CKD的主要病机贯穿于疾病始终。分消走泄作为湿热证的常用治法之一,可有效用于CKD湿热证的诊治。文章概述了分消走泄的涵义,分析了湿热与分消走泄、湿热与CKD的关系,提出分消走泄在CKD湿热证中的辨治要点,即三焦配伍,湿热分治;调补脾肾,恢复其用;活血祛滞,调畅气机;顾护正气,勿伤阴阳,为分消走泄辨治CKD湿热证提供诊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消走泄 慢性肾脏病 湿热
原文传递
“分消上下”法治疗脾胃湿热证理法探讨 被引量:12
17
作者 柳红良 董斐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362-3365,共4页
脾胃湿热证是中医脾胃病最常见的证型之一,叶天士在《温热论》中完整地提出“分消上下”法治疗气分湿热证。虽然叶天士将湿热的病位定位于三焦,但其重心仍在中焦脾胃。根据脾胃湿热证偏于上焦、中焦和偏于下焦不同的症状体现,以及“湿... 脾胃湿热证是中医脾胃病最常见的证型之一,叶天士在《温热论》中完整地提出“分消上下”法治疗气分湿热证。虽然叶天士将湿热的病位定位于三焦,但其重心仍在中焦脾胃。根据脾胃湿热证偏于上焦、中焦和偏于下焦不同的症状体现,以及“湿重于热”“热重于湿”病理性质的差异,进一步将“分消上下”法分为“芳香辛散”“开泄”和“苦泄”三法,为后世指导临床治疗脾胃湿热证提供了法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热论 分消上下法 脾胃病 脾胃湿热证
原文传递
浅谈《伤寒论》下利证的特殊治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卓 毕虹博 张国骏 《中医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61-63,共3页
下利简称利,特指大便质稀,次数增多的一种病证。《伤寒论》中所述下利,主要包括泄泻、痢疾和霍乱三种病证。六经病变皆可见下利,伤寒论中与下利有关的条文约有90条,方剂29首。仲景治疗下利之证,并非单纯强调止利而一味收敛,而是根据病... 下利简称利,特指大便质稀,次数增多的一种病证。《伤寒论》中所述下利,主要包括泄泻、痢疾和霍乱三种病证。六经病变皆可见下利,伤寒论中与下利有关的条文约有90条,方剂29首。仲景治疗下利之证,并非单纯强调止利而一味收敛,而是根据病证的表里寒热虚实灵活运用解表升提法、清热止利法、攻下实邪法、利水止利法、温阳止利法、辛开苦降法、疏肝解郁法,达到"不收而止"的效果,有"见血休止血"之妙,对后世医家辨治下利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下利证 解表升提法 清热止利法 攻下实邪法 利水止利法 温阳止利法 辛开苦降法 疏肝解郁法
下载PDF
通腑泄热法中药通过线粒体DNA/Toll样受体9/微小RNA-223通路抑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4
19
作者 苑伟 毛本亮 +6 位作者 孙楠楠 严林 黄秀凤 龚家权 郝定盈 裴捷 王百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59-463,共5页
目的探讨通腑泄热法中药通过线粒体DNA(mtDNA)/Toll样受体9(TLR9)/微小RNA(miR)-223通路抑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作用。方法随机数字法将80只健康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大鼠分成通路正常组(NP组)、通路激活组(AP组)、通路正常中... 目的探讨通腑泄热法中药通过线粒体DNA(mtDNA)/Toll样受体9(TLR9)/微小RNA(miR)-223通路抑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作用。方法随机数字法将80只健康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大鼠分成通路正常组(NP组)、通路激活组(AP组)、通路正常中药组(NPT组)、通路激活中药组(APT组)4组,"通路激活"指在大鼠HIRI建模麻醉后采用TLR9激活剂50μg/只腹腔注射激活mtDNA/TLR9/miR-223通路,"通路正常"则腹腔注射对应剂量生理盐水;"中药"指手术处理前3 d以通腑泄热法中药按照5 ml/只/次剂量,每日2次给大鼠灌胃。每组20只,均建立肝脏HIRI模型,以分组要求施加不同干预后分别于再灌注后24、48 h两个时间点采集血清及肝组织标本,并进行相关生化指标、病理、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通路激活"及"中药干预"均是术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变化的影响因素。通路激活可促进术后血清中ALT、AST、LDH升高,AP组大鼠术后24 h血清ALT、AST、LDH高于NP组[ALT:(962.34±42.35)U/L比(747.33±40.04)U/L,F=11.446,P<0.05;AST:(1421.58±93.25)U/L比(1041.87±48.60)U/L,F=5.893,P<0.05;LDH:(2312.99±95.77)U/L比(1974.23±75.80)U/L,F=5.019,P<0.05];而中药干预可抑制术后血清中ALT、AST、LDH升高,NPT组大鼠术后24 h血清ALT、AST、LDH低于NP组[ALT:(561.31±40.49)U/L比(747.33±40.04)U/L,F=688.807,P<0.05;AST:(792.38±44.03)U/L比(1041.87±48.60)U/L,F=838.255,P<0.05;LDH:(1702.75±62.32)U/L比(1974.23±75.80)U/L,F=514.608,P<0.05];通路激活及中药干预的交互作用呈现出抑制作用,APT组大鼠术后24 h血清ALT、AST、LDH低于NP组[ALT:(437.88±47.88)U/L比(747.33±40.04)U/L,F=156.296,P<0.05;AST:(510.02±55.54)U/L比(1041.87±48.60)U/L,F=272.576,P<0.05;LDH:(1473.69±71.94)U/L比(1974.23±75.80)U/L,F=134.480,P<0.05];且术后48 h,NP组、AP组、NPT组、APT组4组大鼠血清ALT、AST、LDH均较术后24 h降低。术后24 h 4组大鼠肝细胞病理均呈现出不同程度坏死,以AP组坏死最严重,且术后48 h各组肝细胞坏死程度较术后24 h轻。术后24 h,各组大鼠肝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及ICAM1的表达以NP组表达最高,APT组最低,而术后48 h各组NF-κB及ICAM1表达趋势同术后24 h,且各自较术后24 h表达有所下降。术后24 h,相对于NP组,AP组及APT组中miR-223、TLR9的表达明显升高,NPT组的表达明显降低;而NPT组、AP组及APT组中mtDN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以APT组降低最显著,术后48 h各组三者表达量均较术后24 h降低,以APT组降低最显著。结论通腑泻热法中药可以通过mtDNA/TLR9/miR-223通路改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缺血 再灌注损伤 通腑泄热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