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教师的天职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翼星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112,共4页
明确大学教师的天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大学里至关重要。教师的本来职责是"教书育人",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蒙上了层层雾障,发挥教师的本来职责需要清理多种关系,切实把握几个本质的方面:一是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明确大学教师的天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大学里至关重要。教师的本来职责是"教书育人",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蒙上了层层雾障,发挥教师的本来职责需要清理多种关系,切实把握几个本质的方面:一是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置教学于首位;二是正确处理治学与做人的关系,把"人"字写端正;三是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视学生为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教师 教学与科研 尊德性与道问学 学生主体
下载PDF
中国高校师生求真、求善、求美意识调查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冯莉 徐强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6年第6期51-54,63,共5页
对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32名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求真、求善、求美意识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师生(1)整体意识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求善、求真、求美;(2)整体求真意识不强,并表现出显著群体差异;(3)整体求美意识差,教师的... 对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32名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求真、求善、求美意识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师生(1)整体意识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求善、求真、求美;(2)整体求真意识不强,并表现出显著群体差异;(3)整体求美意识差,教师的求美意识显著低于学生;(4)真善美的统一还需经过相当努力才能达成。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师生 求真 求善 求美 调研
下载PDF
关于“尊德性”与“道问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耿静波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67-171,共5页
自朱陆"鹅湖之争"以来,关于"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争论一直未间断过,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对于此问题的争论,之所以备受关注,并成为"千古不可和之异"(王阳明语),究其原因,主要因为这次论争,既是... 自朱陆"鹅湖之争"以来,关于"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争论一直未间断过,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对于此问题的争论,之所以备受关注,并成为"千古不可和之异"(王阳明语),究其原因,主要因为这次论争,既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较为完整的方法论的理论自觉论争,也是第一次比较成熟和理性的思想和方法的论争,而对于此问题的回答又关涉到为人及为学的问题;因此,无论是从"尊德性"还是从"道问学"出发,都将面临一个二者都无法统一的悖论。有鉴于此,笔者想在探析此问题渊源的基础上,对历代学者与此争论有关的认识与看法进行客观的分析,以期找出古人在此方面的某些可借鉴性因素,从而为当今社会风气建设及为学次第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德性 道问学 渊源 启示
下载PDF
生态文化哲学智慧——真善美智圣的统一 被引量:3
4
作者 林坚 《中国城市林业》 2014年第1期55-58,2,共4页
生态文化哲学智慧主要表现为对生态系统的准确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对生态价值的全面把握、对生态文明的根本追求,其核心内容包括:万物相联、包容共生,平衡相安、和解共融,平等相宜、价值共享,永续相生、和谐文明。生态文... 生态文化哲学智慧主要表现为对生态系统的准确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对生态价值的全面把握、对生态文明的根本追求,其核心内容包括:万物相联、包容共生,平衡相安、和解共融,平等相宜、价值共享,永续相生、和谐文明。生态文化以追求真善美智圣为目标,以实现和谐生态,走向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人的文明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文明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化 生态智慧 求真 向善 臻美 启智 达圣
下载PDF
王学反思与明末的学风转变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逊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57-63,共7页
对王学的反思与批判是明后期学术活动的重要内容,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风的转变,历来学者论之甚详。然前贤的视野多局限于王学自身之疏漏及开展之荒怠,对王学反思与学风调整二者间的关系缺少直接、深入的剖析,就全方面、多角度而言尚... 对王学的反思与批判是明后期学术活动的重要内容,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风的转变,历来学者论之甚详。然前贤的视野多局限于王学自身之疏漏及开展之荒怠,对王学反思与学风调整二者间的关系缺少直接、深入的剖析,就全方面、多角度而言尚有缺失。一方面时人对于王学的思维方式多有反思,重点检讨了拔本塞源之法的流弊;同时他们也反思了尊德性与道问学失衡所造成的弊端,其中涉及到政治史与学术史、文化史之分野。时人反思的一个重要收获即意识到"学"的重要意义,提倡通经学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风 空疏不学 拔本塞源 尊德性 道问学
下载PDF
道问学与尊德性折衷于孔子之道--论孙奇逢解决朱陆五百年聚讼的理路
6
作者 程志华 王珏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27,共12页
自从“鹅湖之辩”后,“道问学”与“尊德性”之争便一直延续下来。对于这长达五百年之“聚讼”,孙奇逢解决的理路是,既承认二者之别,又阐释二者之同,最终超越出“门户”之争,将二者“折衷”于“孔子之道”。“孔子之道”虽为“本于天”... 自从“鹅湖之辩”后,“道问学”与“尊德性”之争便一直延续下来。对于这长达五百年之“聚讼”,孙奇逢解决的理路是,既承认二者之别,又阐释二者之同,最终超越出“门户”之争,将二者“折衷”于“孔子之道”。“孔子之道”虽为“本于天”的“天理”,但它不离人伦日用,故“体贴天理”只需“操功于日用食息间”。实际上,这种解决“门户”聚讼的理路可具有普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奇逢 道问学 尊德性 折衷 孔子之道
下载PDF
在教书育人中践行“厚德求是,强学力行”校训
7
作者 王桂芝 刘丽 《技术与教育》 2013年第2期26-27,共2页
本文联系自身教学工作,深刻分析和解读了我院"厚德求是,强学力行"的校训内涵,阐述了培养高职学生理论思维和实践思维并重的重要性,强调"厚德"与"力行"是高职学生应有的素质,因此"厚德求是,强学力行&... 本文联系自身教学工作,深刻分析和解读了我院"厚德求是,强学力行"的校训内涵,阐述了培养高职学生理论思维和实践思维并重的重要性,强调"厚德"与"力行"是高职学生应有的素质,因此"厚德求是,强学力行"校训应贯穿于育人全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德求是 强学 力行 理论思维 实践思维
下载PDF
儿童在因果知识领域内的选择性学习 被引量:2
8
作者 柴凯轩 李宜霖 朱莉琪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27-1438,共12页
儿童的选择性学习是目前认知发展领域的热点问题。儿童在因果知识领域内的选择性学习(即选择性因果学习)对于回答儿童如何获取知识这个经典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儿童的选择性因果学习表现在对他人解释的辨别、评估与采纳上。他们会主动向... 儿童的选择性学习是目前认知发展领域的热点问题。儿童在因果知识领域内的选择性学习(即选择性因果学习)对于回答儿童如何获取知识这个经典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儿童的选择性因果学习表现在对他人解释的辨别、评估与采纳上。他们会主动向可靠的信息提供者寻求解释,并在接收回答后表现出选择性跟进反应。对于他人的回答,年幼儿童不仅能根据言语线索辨别出解释性陈述,还能依据解释的结构特征选择更好的陈述加以采纳,年长儿童甚至可以从不同模式的解释中灵活地学习更适宜的因果知识。未来研究应深入关注解释的其它特征在儿童选择性因果学习中的作用,进一步探讨选择性因果学习的认知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学习 因果知识 解释寻求 解释质量 解释模式
下载PDF
从朱陆之争看清代前期理学走势 被引量:1
9
作者 聂红敏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29-31,68,共4页
朱陆之争不仅反映了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而且推动了理学自身的演进,可以作为解读清代前期理学走势的一条主线。朱陆之争在学术和政治两个层面影响和推动了清代前期理学的演进。在学术层面,将理学由"尊德性"转向"道问学&q... 朱陆之争不仅反映了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而且推动了理学自身的演进,可以作为解读清代前期理学走势的一条主线。朱陆之争在学术和政治两个层面影响和推动了清代前期理学的演进。在学术层面,将理学由"尊德性"转向"道问学",使"道问学"成为清代理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在政治层面,对王学的政治伦理批判深刻影响了清朝意识形态的确立。清代前期是理学继续发展的时期,理学主要围绕关于朱陆异同问题的考证向着"道问学"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陆之争 清代前期理学走势 “尊德性”与“道问学” 经典考证
下载PDF
朱熹与儒家环境美德论的发展
10
作者 杨胜良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40-44,共5页
朱熹之学的主旨是修身成己,完善自己的品德。朱熹认为,对禽兽、昆虫、草木等其他生命的道德关怀事关“防养善端、培植治本”,关系到人美德的保存与养成。朱熹改造了儒家“成己”“成物”思想,认为儒者的修养方法−“格物致知”是格物之... 朱熹之学的主旨是修身成己,完善自己的品德。朱熹认为,对禽兽、昆虫、草木等其他生命的道德关怀事关“防养善端、培植治本”,关系到人美德的保存与养成。朱熹改造了儒家“成己”“成物”思想,认为儒者的修养方法−“格物致知”是格物之“所当然”,这是从自家性理出发,因“物之理”而行,合内外之理,“仲夏斩阳木,仲冬斩阴木”,“非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实行“时禁”,遵循儒家环境行为规范。朱熹认为,圣贤帮助、促成天“生物”“成物”职能的实现,裁成外物是圣人的美德。朱熹从修身成己的角度,对儒家传统环境政治、道德思想进行改造、整合,构成了较完整的儒家环境美德轮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格物致知 成物 环境美德论
下载PDF
崇德尚艺 知行合一
11
作者 李翔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11-14,共4页
崇德尚艺是民族文化复兴发展的要求,追求卓越是艺术创作发展的基石,知行合一是艺术创作者应该坚守的本分。在新的历史时期,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美术工作者要时刻牢记习主席的殷切希望,紧紧抓住创作优秀作品这个中心任务,积极汇入中华民... 崇德尚艺是民族文化复兴发展的要求,追求卓越是艺术创作发展的基石,知行合一是艺术创作者应该坚守的本分。在新的历史时期,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美术工作者要时刻牢记习主席的殷切希望,紧紧抓住创作优秀作品这个中心任务,积极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勇于担当、锐意创新、聚焦现实、精细打磨,坚持文化自信,把人民作为艺术创作的表现主体,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职责,努力创造出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德尚艺 追求卓越 知行合一 美术创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