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池穴“气至病所”针刺法对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的影响
1
作者 陈萌 许华强 +4 位作者 李璐 詹明洁 李星凌 王超 陈晓军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19期152-156,共5页
目的:观察风池穴“气至病所”针刺法对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取双侧太阳、丝竹空、率谷、风池、外关、侠溪穴,予以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取穴同对照组,风... 目的:观察风池穴“气至病所”针刺法对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取双侧太阳、丝竹空、率谷、风池、外关、侠溪穴,予以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取穴同对照组,风池穴在揣穴的基础上快速进针,缓慢调整针尖方向及针刺深度进行搜气,直至患者自觉头颞部有酸胀感,余穴操作同对照组。2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首次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治疗前、治疗4周后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和头痛症状积分,评价2组临床疗效。结果:首次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2组MS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时长、伴随症状积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上述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方法均能减轻偏头痛患者疼痛,改善其生活质量,但风池穴“气至病所”针刺法可提高即时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针刺 风池 气至病所 即时镇痛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中“阳”字含义考辨
2
作者 茆慧芳 李崇超 《河南中医》 2024年第9期1307-1311,共5页
“阳”字在《伤寒杂病论》中具有丰富的含义,或言脉象,或言脉位,或言脉法,或言津液,或言阳气,或言卫气,或言病位,或言病邪,或言病性,或言治则等。言脉象时,“阳”代指阳邪;言脉位时,“阳”表示寸脉,“阴”表示尺脉;言脉法时,以阴阳表示... “阳”字在《伤寒杂病论》中具有丰富的含义,或言脉象,或言脉位,或言脉法,或言津液,或言阳气,或言卫气,或言病位,或言病邪,或言病性,或言治则等。言脉象时,“阳”代指阳邪;言脉位时,“阳”表示寸脉,“阴”表示尺脉;言脉法时,以阴阳表示脉之浮沉,从而提示疾病之表里、内外;言津液时,“阳”代指津液,“阴”代指血;言阳气时,“阳”表示阳气异常;言卫气时,“阴”表示营气,“阳”表示卫气,以阐释营卫关系;言病位时,“阳”提示病位在太阳或少阳;言病邪时,“阳”代指表邪或阳邪;言病性时,“阳”代指虚热之证;言治则时,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以“阴阳自和”为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 脉象 脉位 脉法 津液 阳气 卫气 病位 病邪 病性 治则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下载PDF
《医学正旨择要》咳嗽证治规律浅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杨胜林 马凤丽 +4 位作者 聂坚 秦琼 乔磊 张建英 张明 《河南中医》 2013年第6期872-874,共3页
目的:探讨《医学正旨择要》中咳嗽的证治规律。方法:将《医学正旨择要》中所论述的咳嗽证治等内容逐句分解为586条,依据其各自所论的病因、病机、病位、诊断、治疗等不同,以八纲、脏腑等为据,逐条进行归类分析。结果:经计数统计,《医学... 目的:探讨《医学正旨择要》中咳嗽的证治规律。方法:将《医学正旨择要》中所论述的咳嗽证治等内容逐句分解为586条,依据其各自所论的病因、病机、病位、诊断、治疗等不同,以八纲、脏腑等为据,逐条进行归类分析。结果:经计数统计,《医学正旨择要》论及咳嗽病因病性,属于热者有59条,属于寒者有59条,属于虚者48条,属于实者10条,因于水湿痰饮者共有119条(水25条,湿36条,痰45条,饮13条),因于燥者14条,病位在肺者共140条,在脾者35条,在肾者34条,在肝者13条,在胃者8条;论及治疗该病的方剂113首,其中只出现过一次的方剂有70首,出现过两次的方剂有25首,平均出现频次1.8次,出现次数最多的方剂是小青龙汤(11次)和小柴胡汤(11次),出现频次较多的方剂还有二陈汤(9次)、真武汤(6次)。结论:《医学正旨择要》认为咳嗽主要分为风寒外袭、风热侵袭、痰湿困阻、燥邪侵袭、肺脾气虚、肺肾阴虚六种证型。诊治咳嗽,在病位上除肺脏外,强调脾肾两脏的重要性;在病因上,强调咳嗽与痰湿关系最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咳嗽 证治规律 《医学正旨择要》 病位 病因 风寒外袭证 风热侵袭证 痰湿困阻证 燥邪侵袭证 肺脾气虚证 肺肾阴虚证
下载PDF
蒋开平“病机十九条”辨治慢性肝病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建鸿 蒋开平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年第6期38-41,共4页
蒋开平教授指出"病机十九条"不仅是对临床常见病症的高度凝练,更是厘定辨治原则的"源动力"。他强调慢性肝病为"湿热气滞未尽,瘀血渐成,脾胃肝肾已虚",邪实与正虚共存,寒热偏颇贯穿整个发展过程。通过辨... 蒋开平教授指出"病机十九条"不仅是对临床常见病症的高度凝练,更是厘定辨治原则的"源动力"。他强调慢性肝病为"湿热气滞未尽,瘀血渐成,脾胃肝肾已虚",邪实与正虚共存,寒热偏颇贯穿整个发展过程。通过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创新性的提出了"火五条、热四条、风寒湿三条、五脏五条、上下两条"在慢性肝病中的运用要点,逐条详细分析病因病机、具体表现特点及治则方药,从临床表现推导病性、病位,细微辨证,注重发挥,讲究实用,综合运用中医理法方药知识,系统解析,历练临证思维,以临床疗效来诠释"病机十九条"的根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肝病 病机十九条 病因 病位 病性 湿热气滞 邪实正虚 寒热偏颇 临证思维 蒋开平 老中医经验
下载PDF
针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设想
5
作者 陆松鹤 黄裕新 《甘肃中医》 2003年第7期1-4,共4页
本文分析了当前针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没有统一认识的可能原因,并对针刺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针灸疗效作了论述。认为经络学说的核心是经穴-脏腑相关问题。同时阐明了对待古典经络理论的科学态度,提出了一些今后的研... 本文分析了当前针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没有统一认识的可能原因,并对针刺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针灸疗效作了论述。认为经络学说的核心是经穴-脏腑相关问题。同时阐明了对待古典经络理论的科学态度,提出了一些今后的研究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 脏腑 相关性 针刺本质 循经感传 气至病所
下载PDF
杨继国运用“三步调气法”临证举隅 被引量:3
6
作者 付亚辉 杨欣雨 +4 位作者 李旭豪 侯艺 王舒舒 鲁士友 杨继国(指导) 《山东中医杂志》 2022年第3期309-312,共4页
针灸是中医治病调气的常用方式,其最终目的在于调气,“气至”是决定疗效的关键。杨继国教授在临床中总结出“三步调气法”,即针灸得气、以神驭气、点穴导气三步。针灸得气依靠针刺手法和控制灸量达到“气至”,强调“得气”,注重患者的... 针灸是中医治病调气的常用方式,其最终目的在于调气,“气至”是决定疗效的关键。杨继国教授在临床中总结出“三步调气法”,即针灸得气、以神驭气、点穴导气三步。针灸得气依靠针刺手法和控制灸量达到“气至”,强调“得气”,注重患者的“针感”和“灸感”;以神驭气是通过治神、调神引领经气到达病所,用于针灸得气失利之时;点穴导气即运用点按、揣揉、敲打穴位等方式调气,用于前两步均未实现“气至”时。附病案3则以举例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步调气法 针灸得气 以神驭气 点穴导气 气至病所 杨继国
下载PDF
基于软组织解剖浅谈对“气至”的认识 被引量:3
7
作者 王金鑫 翁文水 林思雄 《河南中医》 2022年第3期370-374,共5页
"气至"包含"气至针下"及"气至病所"。针对肌源性疾病,结合患者症状体征,找到病灶的激痛点,触诊激痛点下的结节或紧绷肌带,触手按压固定或拇食指钳住,刺手持针,针尖沿触手拇指甲边缘刺入紧绷肌带,较易使&q... "气至"包含"气至针下"及"气至病所"。针对肌源性疾病,结合患者症状体征,找到病灶的激痛点,触诊激痛点下的结节或紧绷肌带,触手按压固定或拇食指钳住,刺手持针,针尖沿触手拇指甲边缘刺入紧绷肌带,较易使"气至针下"。若激痛点除表现肌肉疼痛外,可诱发可识别的引传症状,在针刺激痛点下的结节或紧绷肌带,使针感沿引传痛的部位感传,做到"气至病所"。针对神经源性疾病,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判断病灶神经节段,有针对性针刺刺激神经根、神经干、外周神经卡压点,使针感沿神经走行的方向放射至肢体末端,做到"气至病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至” “气至针下” “气至病所” 循经感传 肌激痛点 引传痛 放射痛 筋膜学
下载PDF
梁繁荣教授导气针法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德华 梁昊 +1 位作者 任玉兰 梁繁荣(指导)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73-777,共5页
梁繁荣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将《灵枢·五乱》"徐入徐出"的导气针法与"气至病所"法相结合,提出针刺时医患双方首先要平心静气,然后徐缓地进针以引导逆于阳分的浊气归于阴,得气后配合飞经走气手法以意引气,使气至病... 梁繁荣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将《灵枢·五乱》"徐入徐出"的导气针法与"气至病所"法相结合,提出针刺时医患双方首先要平心静气,然后徐缓地进针以引导逆于阳分的浊气归于阴,得气后配合飞经走气手法以意引气,使气至病所,针毕徐缓出针引导逆于阴分的清气归于阳,使营卫之气各归其位的导气针法,用以治疗各种气机逆乱之证。临床可用于治疗心肺、肠胃、情志、神经系统及各类经脉闭阻疾病,选穴以病变相关经络的荥、输穴为主,根据"四海气街"理论配以相应的俞、募、合穴,针刺时用徐入徐出的手法进出针,得气后配合调气手法,引气至病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医 导气针法 气至病所 针刺疗法
原文传递
从“气至而有效”谈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因素 被引量:28
9
作者 宋婷婷 王军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7-200,共4页
"气至而有效"提示我们针刺取效的关键在于"气至",而"气至"具有"气至针下"(得气)与"气至病所"的双重含义。气至针下是起点,因此针下得气的性质及强度与获得疗效密切相关;气至病所是终... "气至而有效"提示我们针刺取效的关键在于"气至",而"气至"具有"气至针下"(得气)与"气至病所"的双重含义。气至针下是起点,因此针下得气的性质及强度与获得疗效密切相关;气至病所是终点,因此经气的运行速度是影响最终疗效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探讨以上两方面的含义及其对提高针刺疗效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至针下 气至病所 针刺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