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探究型教学模式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文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498-499,共2页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探究型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利的.结合教学实践,对探究型教学模式的3个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指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 探究型教学 教学中 结合教学 模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 创新能力 环节 应用信息技术 实施过程 若干问题
下载PDF
生物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 被引量:9
2
作者 陈家洪 彭万仁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92-93,共2页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方式,引起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本文剖析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和教学过程,提出生物课探究式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 中学生物学 探究式教学
下载PDF
分析化学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种尝试 被引量:3
3
作者 丁满花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240-242,共3页
自学引导与探究式教学模式,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进行对比试验,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探究是核心,引导是关键,实践效果好。
关键词 教学模式 自学引导 分析化学 探究式教学 教学方法 高校
下载PDF
论朱熹的书院理念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国银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95-101,共7页
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后 ,在总结前人办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订立了《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 ,提出了“明人伦”、“穷理”、“笃行”、“修身”的书院理念。此理念既体现了封建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又反映了朱熹对书院教育的认识和基本... 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后 ,在总结前人办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订立了《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 ,提出了“明人伦”、“穷理”、“笃行”、“修身”的书院理念。此理念既体现了封建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又反映了朱熹对书院教育的认识和基本主张。它对南宋及后世的书院学规 ,日本、韩国等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近现代中国的大学理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书院理念 明人伦 穷理 笃行 修身
下载PDF
朱熹人生境界理论述评 被引量:1
5
作者 宁新昌 《佛山大学佛山师专学报》 1998年第1期53-63,共11页
在中国思想史上,朱熹的人生境界理论曾有相当的影响。在其境界理论中,他所提倡的为仁由己乃是自律性的,而非他律的。这一自律精神贯穿在居敬穷理的功夫当中,经由居敬穷理就可以走入与理为一的圣人境界。但朱熹反对把这一境界神秘化... 在中国思想史上,朱熹的人生境界理论曾有相当的影响。在其境界理论中,他所提倡的为仁由己乃是自律性的,而非他律的。这一自律精神贯穿在居敬穷理的功夫当中,经由居敬穷理就可以走入与理为一的圣人境界。但朱熹反对把这一境界神秘化。朱喜思想的意义在于他把人看成是有理性的对象性的存在,人就是在对象性的修养认知活动中转识成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仁由己 道德自律 居敬穷理 圣人与理为一
下载PDF
后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6
作者 续润华 王宏涛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93-94,共2页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应注意借鉴后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注重发挥学习者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的观点努力培养学习者的求知技能、态度和习惯。
关键词 后结构主义 活动与交往 探究学习 教学改革
下载PDF
略论清前期理学的复兴、作用和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史革新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84-92,共9页
清朝前期,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理学仍然是风行学坛、无可替代的学术流派。活跃于大江南北的主要学者,非尊程朱,即崇陆王,或者打出调和程朱陆王的旗帜,真正高张"反理学"旗帜者不啻凤毛麟角。在此期间,程朱理学的复兴无疑... 清朝前期,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理学仍然是风行学坛、无可替代的学术流派。活跃于大江南北的主要学者,非尊程朱,即崇陆王,或者打出调和程朱陆王的旗帜,真正高张"反理学"旗帜者不啻凤毛麟角。在此期间,程朱理学的复兴无疑是清朝前期思想学术变化的重要一幕。程朱理学之所以复兴,不仅受到清朝统治者的支持,而且还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适应了清初社会由乱而治、重建封建秩序的需要。此期的程朱理学具有政治性、学术性的两重性质,充当了官方哲学的角色,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思想、学术、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发展变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和复杂的社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前期 程朱理学 居敬穷理 崇正黜邪
下载PDF
形上之“理”与中国文化——理解朱熹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重要意义的一种视角 被引量:1
8
作者 沈时凯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3-8,共6页
朱熹创立的"理本体"观念,以其对形上之"理"阐释的完善性、缜密性和深刻性而为理学家普遍认同。其中,朱熹提出的"格物穷理"的认识方法论,是一个重大的发明。由于本体论与方法论的一致性,使得朱熹的形而上... 朱熹创立的"理本体"观念,以其对形上之"理"阐释的完善性、缜密性和深刻性而为理学家普遍认同。其中,朱熹提出的"格物穷理"的认识方法论,是一个重大的发明。由于本体论与方法论的一致性,使得朱熹的形而上学哲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朱熹哲学的形成及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形上之"理"这一哲学范畴逐渐替代了"道"这一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运用的哲学范畴。形上之"理"的产生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后的儒家学者再没能做出真正的哲学意义的超越。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显著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形上之“理” 格物穷理
下载PDF
援形写神 穷理味道——论两宋写实画风
9
作者 段彪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53-55,共3页
两宋时形成的以刻画精微、形神兼备为尚的鲜明画风,把中国美术史上的写实性绘画推向极致,耸立起以写实为追求的时代丰碑。它的形成是前代写实性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厚积,同时也与特定历史境遇中时人对万物之理的孜孜追求无不关联。这种写... 两宋时形成的以刻画精微、形神兼备为尚的鲜明画风,把中国美术史上的写实性绘画推向极致,耸立起以写实为追求的时代丰碑。它的形成是前代写实性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厚积,同时也与特定历史境遇中时人对万物之理的孜孜追求无不关联。这种写实性画风形成与嬗变的过程,也正是画者打通物我之分,对自然规律和外物精神的感悟和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实画风 援形写神 穷理味道
下载PDF
人性残缺的女阿Q 被引量:1
10
作者 陆辉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6-109,共4页
《金锁记》是旷世才女张爱玲的一部挖掘、探究女性人性的作品。张爱玲虽然只着墨一家人的生活,但20世纪上半期国人的精神岁月却在这里聚焦。曹七巧则是这里的焦点,她是张爱玲以非凡的艺术魅力塑造的一个因爱的失落和情欲的无法满足而泯... 《金锁记》是旷世才女张爱玲的一部挖掘、探究女性人性的作品。张爱玲虽然只着墨一家人的生活,但20世纪上半期国人的精神岁月却在这里聚焦。曹七巧则是这里的焦点,她是张爱玲以非凡的艺术魅力塑造的一个因爱的失落和情欲的无法满足而泯灭自我、泯灭人性的女阿Q形象。张爱玲揭示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情欲的束缚和压抑,并发现了人性的自私与丑恶才是毁灭一切的根源的“女性原罪”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金锁记》 女性 人性 探究
下载PDF
高职学生需要真实的数学(一)
11
作者 陈思源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第13期241-241,253,共2页
内容从欧拉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的过程谈起,阐述了对真实数学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出:为培养和造就创造性的技能人才,在高职数学教育中应该加强"数学探究"和数学背景的教育,还数学以真实性,让学生学到真实的数学。
关键词 真实的数学 探究 教材 创造性
下载PDF
“问题”教学法在哲学教学中的应用
12
作者 李玲芬 《镇江高专学报》 2002年第3期77-79,共3页
在哲学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 ,能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兴趣。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出发 ,经过教和学 ,达到获得“真知”的目标 ,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问题”教学法 哲学教学 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学习兴趣 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改革 高校
下载PDF
论探究式物理教学
13
作者 龚乃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227-229,共3页
根据物理教学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 ,对实施探究式物理教学作出分析 。
关键词 自行探究 探究能力 创设情景
下载PDF
优化课堂结构 培养创新意识
14
作者 陈泽奋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28-31,共4页
根据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 ,提出优化课堂结构的做法 ,主要是坚持主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 ,旨在提高学生的素质 。
关键词 课堂结构 主动探究 创新意识
下载PDF
“天人合一”观之原点辨正 被引量:5
15
作者 唐代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14,共10页
近年,日渐趋热的"天人合一"研究大都将其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想象性研究虽基于"拯救人类"和解决环境危机之美好期待,却与其本意相违。张载所提出的"天人合一"中,"人"专指... 近年,日渐趋热的"天人合一"研究大都将其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想象性研究虽基于"拯救人类"和解决环境危机之美好期待,却与其本意相违。张载所提出的"天人合一"中,"人"专指圣人、大人;"天"意谓天德、天道。其"天人合一"思想土壤是"天人性一",并蕴含"天人相类"和"天人相通",其生存论诉求是"天人相生",这就是人理、人道向天德、天道"合生"为"圣"。张载倡"天人合一",是为改变自积其弱的儒学状况、重建义理之学和儒家道统而"求其大体":他从"天人性一"出发,探求建构天人相类、天人相通、天人相生之大义理。这个大义理就是"天人合一",它构成张子重建义理之学和儒家道统的总法门、总纲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天人相生 穷神知化 穷理尽性 义理之学 儒家道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