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8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枣疯病和酸枣丛枝病植原体16S rDNA和tuf基因的序列同源性分析 被引量:30
1
作者 王海妮 吴云锋 +2 位作者 安凤秋 顾沛雯 张昭亮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200-2205,共6页
【目的】枣疯病是枣树上由植原体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遍布于中国华北、西北、华东、华南等25个省(市)的枣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方法】经PCR扩增,分别对中国陕西的彬县、阎良、武功、佳县、杨凌,河北沧州和山东德州7个枣区的枣... 【目的】枣疯病是枣树上由植原体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遍布于中国华北、西北、华东、华南等25个省(市)的枣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方法】经PCR扩增,分别对中国陕西的彬县、阎良、武功、佳县、杨凌,河北沧州和山东德州7个枣区的枣疯病样品和杨凌4个酸枣丛枝病样品植原体16SrDNA基因保守序列和延伸因子tuf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结果】获得枣疯病和酸枣丛枝病植原体的16SrDNA基因片段均为1239bp,tuf基因均为851bp。通过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中国陕西、河北、山东的枣疯病的病原一致,归属于植原体16SrⅤ-B组。由于枣疯病和酸枣丛枝病的植原体16SrDNA有5个碱基的差异,tuf基因的同源性为99.6%,推测为同一个种的不同寄主生物学型。【结论】首次报道了中国枣疯病和酸枣丛枝病植原体16SrDNA和延伸因子tuf基因的序列,确定了枣疯病和酸枣丛枝病植原体的分类地位,为研究枣疯病植原体的致病分子机理、遗传本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疯病 酸枣丛枝病 植原体 16S rdna序列 tuf基因 序列分析
下载PDF
棕囊藻渤海株核糖体18SrDNA和ITS基因结构序列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曲凌云 吕颂辉 +3 位作者 高春蕾 李艳 孙萍 孙修勤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0-206,共7页
对分离自渤海赤潮发生区的1株棕囊藻进行核糖体18S rDNA及ITS序列克隆测定,获得了长度为1 648bp的18S rDNA序列和长度为890 bp的ITS序列。对获得的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棕囊藻的核糖体18S rDNA及ITS序列均与NCBI数据库中... 对分离自渤海赤潮发生区的1株棕囊藻进行核糖体18S rDNA及ITS序列克隆测定,获得了长度为1 648bp的18S rDNA序列和长度为890 bp的ITS序列。对获得的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棕囊藻的核糖体18S rDNA及ITS序列均与NCBI数据库中登录的球形棕囊藻的相应序列同源性最高;从GenBank中获取不同地理来源的19种棕囊藻的18S rDNA序列及6种棕囊藻的ITS序列,分别以棕囊藻核糖体18S rDNA和ITS为对象构建了棕囊藻属的系统发育树,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确定了棕囊藻渤海株为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囊藻 18S rdna基因 its基因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肠炎沙门氏菌2种rDNA 16s~23s基因间隔区序列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周惠 屈良鹄 +2 位作者 陈月琴 陆勇军 施苏华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74-77,共4页
采用凝胶分离PCR产物的方法,对肠炎沙门氏菌中2种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肠炎沙门氏菌小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全长354个碱基对,包含1个谷氨酸tRNA基因.大rDNA16s~... 采用凝胶分离PCR产物的方法,对肠炎沙门氏菌中2种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肠炎沙门氏菌小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全长354个碱基对,包含1个谷氨酸tRNA基因.大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全长518个碱基对,其中包含异亮氨酸和丙氨酸2个tRNA基因.它们分别与大肠杆菌的2个rRNA操纵子rnE和rrnH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肠炎沙门氏菌大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比大肠杆菌rDNA对应的区域长71个碱基对,这一插入片段很可能是沙门氏菌属rDNA的一个特征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炎沙门氏菌 rdna 核酸序列 SPACER
下载PDF
基于部分18S rDNA,28S rDNA和COI基因序列的索科线虫亲缘关系 被引量:12
4
作者 汪江一 徐芬 +1 位作者 刘绪生 王国秀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35-844,共10页
通过PCR扩增获得我国常见昆虫病原索科线虫6属10种18S rDNA、28S rDNA(D3区)和COI基因序列,结合来自GenBank中6属10种索科线虫的18S rDNA同源序列,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12属索科线虫分为三大类群,第一大类群... 通过PCR扩增获得我国常见昆虫病原索科线虫6属10种18S rDNA、28S rDNA(D3区)和COI基因序列,结合来自GenBank中6属10种索科线虫的18S rDNA同源序列,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12属索科线虫分为三大类群,第一大类群是三种罗索属线虫(Romanomermis)先聚在一起,再与两索属(Amphimermis)和蛛索属(Aranimermis)线虫聚为一支;在第二大类群中,六索属(Hexamermis)、卵索属线虫(Ovomermis)和多索属(Agamermis)亲缘关系最近,先聚在一起,再与八腱索属(Octomyomermis)和Thaumamermis线虫聚为一支。第三大类群由索属(Mermis)和异索属(Allomermis)线虫以显著水平的置信度先聚在一起,再与蠓索属(Heleidomermis)和施特克尔霍夫索属(Strelkovimermis)线虫聚为一支。从遗传距离看,基于3个基因的数据集均显示索科线虫属内种间差异明显小于属间差异,武昌罗索线虫(R.wuchangensis)和食蚊罗索线虫(R.culicivorax)同属蚊幼寄生罗索属线虫,其种间的遗传距离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索科线虫 系统演化 18S rdna 28S rdna COI基因
下载PDF
赤潮铜绿微囊藻rDNA基因间隔区的序列分析以及与淡水微囊藻的比较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月琴 庄丽 +3 位作者 屈良鹄 郑天凌 王大志 王艳丽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8-50,共3页
采用PCR及序列测定的方法,对在厦门西港海域采集的赤潮铜绿微囊藻16S和 235rDNA基因间隔区Intergenic Spacer Region (ISR)区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并通过与两 种淡水微囊藻的比较,找出了... 采用PCR及序列测定的方法,对在厦门西港海域采集的赤潮铜绿微囊藻16S和 235rDNA基因间隔区Intergenic Spacer Region (ISR)区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并通过与两 种淡水微囊藻的比较,找出了其特征性核苷酸作为专一性分子探针设计的靶序列,为该藻 种以及微囊藻属的快速鉴定及系统学研究提供了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铜绿微囊藻 rdna基因间隔区 序列分析
下载PDF
枣疯病植原体新疆分离物16S rDNA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韩剑 徐金虹 +3 位作者 王同仁 殷智婷 罗明 董代幸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76-180,186,共6页
利用植原体16SrDNA基因保守序列通用引物对新疆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的疑似枣疯病植株总DNA进行常规PCR和巢式PCR检测,分别扩增出1.5kb和1.2kb的特异性片段。对片段进行克隆、序列测定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表明,新疆枣疯病阿克苏... 利用植原体16SrDNA基因保守序列通用引物对新疆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的疑似枣疯病植株总DNA进行常规PCR和巢式PCR检测,分别扩增出1.5kb和1.2kb的特异性片段。对片段进行克隆、序列测定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表明,新疆枣疯病阿克苏分离物和喀什分离物的16S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极高,达到100%,与16SrⅤ组植原体的同源性达到98.4%以上,并且与16SrⅤ-B亚组中的枣疯病山东莱芜株系、山东龙口株系同源性最高,达到99.5%,因此归属于榆树黄化组16SrⅤ-B亚组。首次报道新疆枣疯病植原体16SrDNA的序列,确定新疆枣疯病植原体的分类地位,为枣疯病的早期诊断和检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疯病 植原体 16S rdna 序列分析 分子鉴定
下载PDF
二种淡水微囊藻rDNA16S-235基因间隔区的序列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陈月琴 何家菀 +2 位作者 庄丽 曾陇梅 屈良鹄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1-46,共6页
本研究采用PCR及序列测定的方法,对我国淡水铜绿微囊藻有毒株(M8641)和另一低毒的种类惠氏微囊藻(M574)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进行了序列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可以作... 本研究采用PCR及序列测定的方法,对我国淡水铜绿微囊藻有毒株(M8641)和另一低毒的种类惠氏微囊藻(M574)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进行了序列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可以作为一个精细且稳定的指标,用于微囊藻的分类和鉴定。并从分子水平提出了铜绿微囊藻与惠氏微囊藻在种系发生上有较近缘的关系。本文首次对微囊藻属Microcystis rDNA基因间隔区全序列作了报道,为微囊藻属的鉴定及系统学研究提供了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惠氏微囊藻 rdna 基因间隔区
下载PDF
长苞铁杉nrDNA ITS区假基因化拷贝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阚显照 乔才元 +1 位作者 朱国萍 杨福生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08-215,共8页
NrDNA作为一个重要的工具,在许多分类等级上被广泛地应用于系统发育的分析。以长苞铁杉(Nothotsuga longibracteata)为实验材料,通过nrDNA ITS区特异拷贝的克隆及假基因化分析,在序列水平上探讨假基因化的特征,进而探讨引起多拷贝基因... NrDNA作为一个重要的工具,在许多分类等级上被广泛地应用于系统发育的分析。以长苞铁杉(Nothotsuga longibracteata)为实验材料,通过nrDNA ITS区特异拷贝的克隆及假基因化分析,在序列水平上探讨假基因化的特征,进而探讨引起多拷贝基因家族假基因化的分子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假基因化拷贝的序列长度为1 745 bp,比其它拷贝短11 bp-12 bp;GC含量明显偏低,特别是5.8 S区和ITS2区的GC含量分别比其它克隆低6.15%-6.17%和5.75%-6.15%;5.8 S区和ITS2区序列变异大,遗传距离(d)分别为0.0718+0.0221和0.0691+0.0178;在系统发育的分析中出现异常的长枝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苞铁杉 rdna 基因 克隆 序列分析
下载PDF
泡桐丛枝植原体16S rDNA和延伸因子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史英姿 吴云锋 +2 位作者 顾沛雯 安凤秋 杨艳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91-295,共5页
对采自陕西、山西、甘肃、河南、河北、山东各省的泡桐丛枝病材料,利用巢式扩增,均得到16S rDNA基因片段约1.2kb;扩增得到植原体延伸因子(EF-Tu)tuf基因,长度约为850bp.。通过将16S rDNA基因片段和延伸因子(EF-Tu)tuf基因序列与已知植原... 对采自陕西、山西、甘肃、河南、河北、山东各省的泡桐丛枝病材料,利用巢式扩增,均得到16S rDNA基因片段约1.2kb;扩增得到植原体延伸因子(EF-Tu)tuf基因,长度约为850bp.。通过将16S rDNA基因片段和延伸因子(EF-Tu)tuf基因序列与已知植原体16Sr各组成员进行同源性比较,确定我国大陆泡桐主栽区陕西、山西、甘肃、河南、河北、山东各省与已经报道的台湾省泡桐丛枝植原体基本一致,均为同一个种,没有株系的分化,全部归属于植原体16SrI-D组,从而确定了其分类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丛枝病 植原体 16S rdna基因片段 延伸因子tuf基因 同源性分析
下载PDF
三株田间分离大豆根瘤菌16S rDNA基因鉴定及序列比较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琬 李璐 +1 位作者 李景鹏 许修宏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725-728,共4页
文章采用16S rDNA技术,对分离自黑龙江省的3株大豆根瘤菌进行了序列测定及分析,通过与模式菌株的比较确定其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结果表明,3个菌株与慢生根瘤菌亲源最近,利用分析根瘤菌16S rDNA的方法来鉴定根瘤菌的准确性较高,可行性... 文章采用16S rDNA技术,对分离自黑龙江省的3株大豆根瘤菌进行了序列测定及分析,通过与模式菌株的比较确定其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结果表明,3个菌株与慢生根瘤菌亲源最近,利用分析根瘤菌16S rDNA的方法来鉴定根瘤菌的准确性较高,可行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菌 16S rdna 序列分析
下载PDF
水稻橙叶病植原体16S rDNA基因的序列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松柏 张德咏 +2 位作者 罗香文 张曙光 李华平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7-39,共3页
利用植原体16S rDNA通用引物对水稻橙叶病发病植株的DNA进行了PCR扩增和基因克隆.序列测定表明,PCR扩增的片段全长为1 853 bp,包括1 527 bp的水稻橙叶病植原体(RYL)的16S rDNA基因全序列、234 bp的邻近间隔区的序列及部分(92 bp)23S rDN... 利用植原体16S rDNA通用引物对水稻橙叶病发病植株的DNA进行了PCR扩增和基因克隆.序列测定表明,PCR扩增的片段全长为1 853 bp,包括1 527 bp的水稻橙叶病植原体(RYL)的16S rDNA基因全序列、234 bp的邻近间隔区的序列及部分(92 bp)23S rDNA基因序列.序列比较结果表明,RYL的16S rDNA全序列与其他植原体的相似性在88%~95%,其中与America aster yellows(AAY,GenBank登录号X68373)最高相似性为95%.利用最大简约法构建的16S rDNA系统演化树结果表明:RYL与AAY亲缘关系最近,同被聚类为翠菊黄化组(16Sr 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橙叶病 植原体 16S rdna 序列分析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两种东毕吸虫rDNA-LSU基因的序列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广军 陈勤 +1 位作者 邱持平 夏明仪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6-89,共4页
目的 测定程氏东毕吸虫、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结节变种rDNA LSU基因序列 ,并对照已发表的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同一基因序列 ,比较三者的差异 ,探讨东毕吸虫虫种分类问题。 方法 收集两虫种成虫 ,GNT K法抽提基因组DNA ,PCR扩增目的基... 目的 测定程氏东毕吸虫、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结节变种rDNA LSU基因序列 ,并对照已发表的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同一基因序列 ,比较三者的差异 ,探讨东毕吸虫虫种分类问题。 方法 收集两虫种成虫 ,GNT K法抽提基因组DNA ,PCR扩增目的基因 ,并将其产物克隆入质粒再次扩增 ,提取质粒DNA ,以M 13(F/R)作为测序引物进行测序。从GenBank获得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rDNA LSU基因序列 ,用BioEdit软件将 3种血吸虫基因序列排序并比较分析。 结果 程氏东毕吸虫、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结节变种的LSU序列完全一致 ,与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rDNA LSU基因序列仅相差一个碱基 ,同源性高达 99.99%。 结论 γDNA LSU基因序列分析结果不支持程氏东毕吸虫为独立种 ,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结节变种可能是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的同种异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dna-LSU 东毕吸虫 序列分析 中国大陆 基因序列
下载PDF
叶绿体5SrDNA ITS和matK基因序列应用于刚竹属植物系统分类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潞滨 刘蕾 +4 位作者 袁金玲 董银卯 胡陶 缪崑 何聪芬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9年第1期89-94,共6页
本文应用CTAB法从37种竹类植物中提取基因组DNA,根据在GenBank中发表的5S rDNAITS和matK基因设计引物,通过PCR进行扩增。结果表明:37种竹子5S rDNA ITS序列PCR产物大小约为450bp,在刚竹属内部无长度上的差异,但是舒竹(Phyllostachys shu... 本文应用CTAB法从37种竹类植物中提取基因组DNA,根据在GenBank中发表的5S rDNAITS和matK基因设计引物,通过PCR进行扩增。结果表明:37种竹子5S rDNA ITS序列PCR产物大小约为450bp,在刚竹属内部无长度上的差异,但是舒竹(Phyllostachys shuchengensis)与其他刚竹属植物相比,有一个位点的差异(由A变为C)。因此,5S rDNA ITS在属下水平上无法提供较大的信息量,变异性较低,不适于刚竹属属下水平的系统分类研究。同样,选取37种竹子中3个竹种的matK基因的PCR扩增产物直接进行测序,结果显示matK基因在竹亚科的属间长度上无差异,产物的长度约为1500bp,将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比对,在变异位点附近寻找多态性酶切位点,碱基序列上有一个位点的差异(BstNⅠ)。PCR-RFLP结果显示,共有3种竹子在此位点发生变异分别为:浙江淡竹(Phyllostachys meyeri)、安吉金竹(Phyllostachys parvifolia)和黄古竹(Phyllostachys angusta)。刚竹属植物的matK基因序列相当保守,片段中刚竹属间的绝对核苷酸差异不到1个,所提供的信息量不够充分。因此,叶绿体5S rDNA ITS和matK基因序列不适用于刚竹属植物系统分类研究,但其可能适合在属或属以上分类等级竹类植物的系统分类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亚科 刚竹属 5S rdna its基因 MATK基因
下载PDF
捕食线虫性真菌18S rDNA基因序列与种系发生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莲茹 杨晓野 +4 位作者 刘珍莲 汪明 考桂兰 刘海成 刘军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29-333,共5页
对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A1分离株(ArthrobotrysoligosporaA1)的18SrDNA基因序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18SrDNA全基因序列为1769bp,在进化树上与同种国外分离株A.oligosporavaroligospora1最为接近,同源性为94.7%,这与二者... 对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A1分离株(ArthrobotrysoligosporaA1)的18SrDNA基因序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18SrDNA全基因序列为1769bp,在进化树上与同种国外分离株A.oligosporavaroligospora1最为接近,同源性为94.7%,这与二者都具有捕食性结构—菌网的特点相一致,证实捕食线虫性真菌的捕食性结构与捕食线虫性真菌种系发生有关。从少孢节丛孢菌3个分离菌株(ArthrobotrysoligosporaA1、A.oligospora1、A.oligospora2)的进化树及同源性来看,不同国家地区的丛孢菌属(Arthrobotrys)分离株确实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线虫性真菌 18S rdna基因 序列分析 种系发生 少孢节丛孢菌 捕食性结构 分类
下载PDF
厚荚相思树根瘤菌HJ06菌株的16SrDNA全序列和nifA基因片段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吕成群 黄宝灵 +1 位作者 庄培亮 武波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24,共6页
对厚荚相思(Acaciacrassicarpa)根瘤菌HJ06菌株的16SrDNA全序列和nifA基因片段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HJ06菌株在以16S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状图中位于根瘤菌属(Rhizobium)分支中,与根瘤菌属各个种的相似性达95%以上;从HJ06菌株克隆... 对厚荚相思(Acaciacrassicarpa)根瘤菌HJ06菌株的16SrDNA全序列和nifA基因片段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HJ06菌株在以16S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状图中位于根瘤菌属(Rhizobium)分支中,与根瘤菌属各个种的相似性达95%以上;从HJ06菌株克隆出的585bpnifA基因片段与Klebsiellapneumoniae的同源性达到99.3%,与Klebsiellaoxytoca的NifF,NifL,NifA,NifB蛋白基因的同源性为9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荚相思 根瘤菌 16S rdna 序列 系统发育 NIFA基因
下载PDF
基于26S rDNA D1-D3区和mat K基因序列分析的阳春砂分子鉴别 被引量:8
16
作者 黄琼林 杨锦芬 +5 位作者 段中岗 何瑞 詹若挺 徐鸿华 徐晖 陈蔚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目的】建立阳春砂不同栽培品种的DNA分子鉴别方法,为阳春砂的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以阳春砂栽培种长果、圆果、"春选"及海南砂为材料,用相应引物对26S rDNA D1-D3区和matK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测序,... 【目的】建立阳春砂不同栽培品种的DNA分子鉴别方法,为阳春砂的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以阳春砂栽培种长果、圆果、"春选"及海南砂为材料,用相应引物对26S rDNA D1-D3区和matK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寻找差异位点,并根据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测序得到的26S rDNA D1-D3序列为739 bp,阳春砂与海南砂在该区域存在4个碱基位点的差异。长果阳春砂与圆果阳春砂序列相同,但它们与"春选"阳春砂存在1个碱基位点的差异,根据26S rDNAD1-D3序列建立的系统发生树揭示了"春选"阳春砂与另外2个栽培品种间的区别。测序得到的matK序列为824 bp,阳春砂3个栽培品种的matK序列相同,与海南砂存在1个碱基位点差异。【结论】从分子水平上可鉴别阳春砂的3个栽培品种,"春选"品种比长果(或圆果)品种与海南砂有着更近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春砂 基因序列分析 分子鉴定
下载PDF
利用16S-23S rDNA RFLP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湖北省饭豆(Vigna umbellata L.)根瘤菌系统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潘峰 王平 +2 位作者 胡正嘉 何绍江 冯新梅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8-82,共5页
采用16S-23S rDNA间隔区段(IGS)PCR-RFLP与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分析的方法对饭豆根瘤菌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由16S-23S rDNA IGS PCR-RFLP分析可知,所有菌株在52%的相似性水平上聚在一起,形成了慢生型菌群与快生型菌群这两... 采用16S-23S rDNA间隔区段(IGS)PCR-RFLP与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分析的方法对饭豆根瘤菌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由16S-23S rDNA IGS PCR-RFLP分析可知,所有菌株在52%的相似性水平上聚在一起,形成了慢生型菌群与快生型菌群这两大菌群.群Ⅰ中,在79%相似性的水平上分为ⅠA与ⅠB两个分支.群Ⅱ中,在62%相似性的水平上分为ⅡA与ⅡB两个分支,分支ⅡA在72%的相似性水平上进一步分为ⅡA1、ⅡA2和ⅡA3三簇;分支ⅡB中的饭豆根瘤菌与标准菌株USDA205T聚在一起,表现的差异并不大.由16SrRNA基因部分序列分析结果可知,供试的4个代表菌株分别位于不同的系统发育分支中.CYR4243与Sinorhizobium fredii的模式菌株USDA205T的序列相似性达到了99.87%.HCY1101与Rhizobium leguminosarum中的三叶草生物型(bv.trifolii)和豌豆生物型(bv.viceae)这两个生物型的参比菌株亲缘关系最近,序列相似性为100%.HCY5202与R.galegae亲缘关系最近,序列相似性为99.86%.CYY3302与Bradyrhizobium elkanii的参比菌株USDA86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序列相似性近似于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菌 16S-23S rdna IGS PCR—RFLP 16S rRNA基因 系统发育 饭豆
下载PDF
一株马脲片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部分16S rDNA基因序列测定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开森 余阳 +1 位作者 孙爱娣 汪峰 《江西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41-43,共3页
目的对门诊分离出一株α溶血的革兰阳性球菌(命名为NC588)进行鉴定。方法对NC588进行基本形态观察、生化反应分析和部分16S rDNA测定。结果该菌多数呈双排列,少见单个或链状,无动力,无荚膜,直径为1.2~2.0μm;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触... 目的对门诊分离出一株α溶血的革兰阳性球菌(命名为NC588)进行鉴定。方法对NC588进行基本形态观察、生化反应分析和部分16S rDNA测定。结果该菌多数呈双排列,少见单个或链状,无动力,无荚膜,直径为1.2~2.0μm;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触酶和氧化酶阴性,不还原硝酸盐;可生长pH为3.5~7.5,最适pH为6.0~6.5;15℃和45℃不生长,20~40℃生长良好;35℃普通气体条件下培养24h见菌落呈针尖样,48℃后出现α溶血。高度耐糖肽类抗生素,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MIC值分别为256、128μg/mL。部分16S rDNA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显示,NC588与马脲片球菌的同源性为100%。结论NC588鉴定为马脲片球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脲片球菌 分离 鉴定 16S rdna 基因序列
下载PDF
济南市两株输入性登革热3型病例病毒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及分析
19
作者 韩莹 焦海涛 +2 位作者 刘子薇 武晶晶 刘岚铮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256,共4页
目的对济南市两株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进行血清学和基因检测,获取全基因数据并进行分子特征分析。方法采集济南市2例登革热疑似阳性病例的全血样本,通过Real-time PCR对病毒进行分型检测。离心分离血清,用于胶体金法检测登革病毒NS1抗原、... 目的对济南市两株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进行血清学和基因检测,获取全基因数据并进行分子特征分析。方法采集济南市2例登革热疑似阳性病例的全血样本,通过Real-time PCR对病毒进行分型检测。离心分离血清,用于胶体金法检测登革病毒NS1抗原、IgM抗体和IgG抗体;同时扩增病毒全基因序列,将序列与国内外分离株序列进行比对,Mega 7.0软件构建进化树,RDP4软件进行基因重组分析。结果2例病例核酸分型检测结果为DENV3型,胶体金检测结果显示NS1抗原均为阳性,IgG抗体结果均为阴性;测序后拼接序列长度分别为10707 nt和10706 nt,两条序列仅在末端有6个核苷酸的差异,经系统进化分析,这两例病毒株属于DENV3型基因1型,与2017年孟加拉国流行株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济南市登革热的防控依旧需要加强输入性病例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病毒 基因序列 系统进化分析
下载PDF
胶州湾浮游桡足类18S核糖体RNA基因(18S rDNA)扩增及序列变异初步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门荣新 杨官品 +1 位作者 刘永健 管晓菁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8-96,共9页
采用PCR扩增、文库构建、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序列分析和系统学分析等方法,初步研究了夏季胶州湾上层海水浮游桡足类核糖体小亚基RNA基因(18SrDNA)约1.5kb片段的序列变异。从浮游生物混合DNA中选择性扩增桡足类18SrDNA,建立桡足... 采用PCR扩增、文库构建、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序列分析和系统学分析等方法,初步研究了夏季胶州湾上层海水浮游桡足类核糖体小亚基RNA基因(18SrDNA)约1.5kb片段的序列变异。从浮游生物混合DNA中选择性扩增桡足类18SrDNA,建立桡足类18SrDNA变异类型文库,并从文库中随机挑选的30个克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VspI限制性内切酶能将这些克隆分成频率分别为0.17、0.23和0.6的3种操作分类单元(OTUs),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0.95。3条OTU代表克隆序列与甲壳纲桡足亚纲核苷酸差异数在75.4—97.8之间,而与其他亚纲的差异都高于100。3条OTU代表克隆序列均属于桡足亚纲,其中,AY437861和AY437862属于哲水蚤目。3条OTU代表克隆序列可分为2个高变异区和3个相对保守区,其GC%分别为47.37%、48.16%和48.57%。研究结果表明,混合DNA提取方法简单,设计的引物可选择性地扩增浮游桡足类18SrDNA,根据18SrDNA序列序列变异描述浮游桡足类多样性是可行的。研究结果也为在浮游桡足类分类中引入18SrDNA序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S核糖体RNA基因 桡足类 序列变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