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 vivo assessment of intratumoral aspirin injection to treat hepatic tumors 被引量:1
1
作者 Rogério Saad-Hossne Fábio Vieira Teixeira Rafael Denadai 《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 CAS 2013年第7期372-378,共7页
AIM: To study the antineoplastic efficacy of 10% aspirin intralesional injection on VX2 hepatic tumors in a rabbit model. METHODS: Thirty-two male rabbits (age: 6-9 wk; body weight: 1700-2500 g) were inoculated with V... AIM: To study the antineoplastic efficacy of 10% aspirin intralesional injection on VX2 hepatic tumors in a rabbit model. METHODS: Thirty-two male rabbits (age: 6-9 wk; body weight: 1700-2500 g) were inoculated with VX2 hepatic tumor cells (104 cells/rabbit) via supraumbilical median laparotomy. On day 4 post-implantation, when the tumors were about 1 cm in diameter, the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groups (n = 8 each group) to assess early (24 h) and late (7 d) antineoplastic effects of intratumoral injection of 10% bicarbonate aspirin solution (experimental groups) in comparison to intratumoral injection of physiological saline solution (control groups): group 1, 24 h control; group 2, 24 h experimental; group 3, 7 d control; group 4, 7 d experimental. The serum biochemistry profile (measurements of glycemia, alkaline phosphatase, 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 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 an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nd body weight measurements were obtained for all animals at the following time points: D0, before tumor implant; D4, day of treatment; D5, day of sacrifice for groups 1 and 2; D11, day of sacrifice for groups 3 and 4. Gross assessments of the abdominal and thoracic cavities were carried out upon sacrifice. The resected liver tissues, including hepatic tumors, were qualitatively (general morphology, signs of necrosis) and quantitatively (tumor area) assessed by histopathological analysis. RESULTS: Gross examination showed no alterations, besides the left hepatic lobe tumors, had occurred in the thoracic and abdominal cavities of any animal at any time point evaluated. However, the features of the tumor foci were distinctive between the group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s, which showed normal unabated tumor progression, the aspirin-treated groups showed imprecise but limited tumor boundaries and a general red-white coloration (indicating hemorrhaging) at 24 h post-treatment, and development of yellow-white areas of a cicatricial aspect at 7 d after treatment. At all time points evaluated, all except one biochemical parameters tested within the reference range (P > 0.05); a significant increase was detected in the alkaline phosphatase level of the control group 3 on D11 (P < 0.05). At 24 h post-treatment, the aspirintreated groups showed extensive coagulation necrosis accompanied by a remarkable absence of viable tumor foci; at 7 d after treatment, the tumors had completely disappeared in these animals and fibrous necrotic nod- ules had developed. In contrast, throughout the study course, the tumors of the control groups remained unchanged, showing tumor nodules without necrosis at the time point corresponding to 24 h post-treatment and increased amounts of tumor nodules at the time point corresponding to 7 d post-treatment.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maining tumor area revealed that the aspirin-treated groups had significantly smaller tumor foci at 24 h post-treatment (8.5% ± 0.7%) andat 7 d after treatment (11.0% ± 4.2%), compared to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s (24 h: 98.5% ± 1.5% and 7 d: 94.0% ± 2.7%; both,P < 0.005). CONCLUSION: Intralesional injection of a 10% aspirin solution causes destruction of VX2 hepatic tumors in rabbits without evidence of relapse at 7 d after treat- ment adminis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LESIONAL INJECTION INTRAtumorAL INJECTION ASPIRIN hepatic tumor vx2 rabbit ANTINEOPLASTIC Therapy
下载PDF
兔肝VX2移植瘤模型中血清和转移肿瘤组织S100A6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马闻 游莉 +5 位作者 张奕 王胜 李星星 徐兰兰 郭元元 周兰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2年第5期476-479,共4页
目的探讨兔肝VX2移植瘤模型建立和肿瘤发展过程中血清及瘤组织S100A6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为阐明其在肿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积累实验依据。方法建立兔肝VX2移植瘤模型,观察期自接种第7天至第29天。ELISA法检测血清中S100A6的水平,SP免疫... 目的探讨兔肝VX2移植瘤模型建立和肿瘤发展过程中血清及瘤组织S100A6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为阐明其在肿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积累实验依据。方法建立兔肝VX2移植瘤模型,观察期自接种第7天至第29天。ELISA法检测血清中S100A6的水平,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S100A6的表达。结果大体和病理检查证实模型建立成功,成功率为100%(49/49)。ELISA检测发现,对照组的血清S100A6均值为(4.09±0.20)ng/mL;荷瘤组各观测点的S100A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第17、19、21、23、25、27、29天依次较对照组减少37.6%、79.9%、89.9%、92.9%、98.3%、98.5%和99.0%,差异显著(P<0.05),且减少趋势也具显著性(P<0.05)。在各转移癌灶中,S100A6的表达也随荷瘤进程进行性降低趋势(P<0.01)。结论在兔肝VX2移植瘤模型的肿瘤发展过程中,兔血清和肿瘤组织中S100A6的表达均呈进行性降低。提示S100A6蛋白血清含量可能成为肝癌分期和是否转移的标志物;恢复S100A6的表达可能对兔肝VX2移植瘤的发展和转移产生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100A6 兔肝vx2移植瘤模型 肿瘤标志物
下载PDF
肝动脉热灌注对兔肝VX2肿瘤及正常肝组织血管渗透性功能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广琪 曹玮 +3 位作者 李超 杨青峰 王执民 张洪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7-219,共3页
目的探讨介入热疗对肝组织及肿瘤组织血管渗透性的影响及意义,为研究介入热疗的生物学效应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建立可供实验研究的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30只,随机等分为3组(非灌注组、普通灌注组及热灌注组),在X线监视下,经股动脉插管至... 目的探讨介入热疗对肝组织及肿瘤组织血管渗透性的影响及意义,为研究介入热疗的生物学效应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建立可供实验研究的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30只,随机等分为3组(非灌注组、普通灌注组及热灌注组),在X线监视下,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动脉。进行灌注,灌注液为生理盐水(温度为60℃),液量30ml,15min缓慢推注。灌注结束前5min,经导管推注1%伊文思蓝(EB),2ml/kg,非灌注组直接推注EB,注EB后置10min,取出肝脏用生理盐水灌注肝动脉冲洗血管中残留的EB。切取靠近肝门部的小块正常肝组织、瘤组织,称重后,放入1ml甲酰胺液中,置于50℃恒温水浴箱60h,提取液用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测出A620nm,从标准曲线上测出相应的EB含量,以反映该组织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结果肿瘤组织与肝组织的EB含量在3组中均有差别,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灌注组与非灌注组肝组织的EB含量、肿瘤组织的EB含量无明显差别(P>0.05);热灌注组与非灌注组、正常灌注组肝组织的EB含量、肿瘤组织的EB含量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介入热疗可以增加肝组织及肿瘤组织的血管通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x2细胞株 肝癌 血管渗透性 热疗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组织块接种制作兔肾VX_2瘤模型及传代保存 被引量:22
4
作者 王文 段云友 +3 位作者 吕发勤 赵柏山 张龙方 贾化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7期616-618,共3页
目的 探讨术中组织块包埋和超声引导下穿刺组织块接种制作兔肾VX2 瘤模型的方法 ,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剪切法制备兔VX2 瘤组织块悬液 ,应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组织块推注法建立 5 8只兔肾VX2 肿瘤模型 ,应用术中组织块包埋... 目的 探讨术中组织块包埋和超声引导下穿刺组织块接种制作兔肾VX2 瘤模型的方法 ,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剪切法制备兔VX2 瘤组织块悬液 ,应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组织块推注法建立 5 8只兔肾VX2 肿瘤模型 ,应用术中组织块包埋法建立 8只兔肾VX2 肿瘤模型 ,应用自然组织谐波技术观察肿瘤生长 ,并观察浅表淋巴结转移及动物的一般情况 ;3周内自然死亡者立即行尸体解剖 ,未死者种植后 3周处死行尸体解剖 ,获得兔肾VX2 肿瘤标本 ,进行HE切片染色。结果 两种方法建立的兔肾VX2 瘤模型组织学表现与传代种兔相同 ;术中包埋组种植成功率 5 0 % ,超声引导下穿刺组种植成功率 96.5 5 % ;术中包埋组腹壁种植率 2 5 % ,超声引导下穿刺组腹壁种植率 5 .17%。结论 超声引导下穿刺法建立兔肾VX2 肿瘤模型方法简便 ,成功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组织块接种 动物模型 vx2 传代保存 剪切法
下载PDF
兔VX_2肝癌模型的建立及超声评价 被引量:18
5
作者 杨亚汝 许小云 +3 位作者 张贵祥 李玉洁 赵京龙 姜露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12期1603-1605,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制作兔VX2 移植性肝癌模型的特点 ,评价超声检查在监测VX2 肝癌中的价值。方法 将VX2 细胞滤液、VX2 瘤株小块及VX2 瘤株小块 +明胶海绵分别注射或接种于 2 8只新西兰大白兔的肝脏内 ,一周后不同时间行超声检查。结...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制作兔VX2 移植性肝癌模型的特点 ,评价超声检查在监测VX2 肝癌中的价值。方法 将VX2 细胞滤液、VX2 瘤株小块及VX2 瘤株小块 +明胶海绵分别注射或接种于 2 8只新西兰大白兔的肝脏内 ,一周后不同时间行超声检查。结果 A组滤液注射法 :平均成瘤时间约 2 1天 ,肝的原位成瘤率为 75 %。B组包块埋植法 :平均成瘤时间14天 ,肝的原位成瘤率为 83 %。C组包块埋植 +明胶海绵法 :平均成瘤时间 14天 ,肝的原位成瘤率 88%。三组成瘤率统计学无显著差异 ( χ2 =1.118,P >0 .0 5 )。肝脏内的移植瘤在超声上均表现为低回声伴声晕的肿块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表现为周边血供丰富 ,中央血供稀少。结论 三种方法均能制成肝癌模型 ,超声检查是一种监测肝癌模型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vx2肿瘤 动物模型 超声评价
下载PDF
建立兔移植性Vx-2肝癌模型的改进 被引量:3
6
作者 曾晓华 冯敢生 +1 位作者 王颂章 金德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6期551-553,共3页
目的 建立Vx 2兔移植性肝癌改良模型。方法 将Vx 2瘤粒经剖腹直接种植于肝实质内 ,依观察时间不同分成 3组 ,每组 10只 ,种植后分别观察 2、3、4周 ,对比观察其病理形态学和影像学表现。结果  15只种植成功 ,种植 2周组各项观察指标... 目的 建立Vx 2兔移植性肝癌改良模型。方法 将Vx 2瘤粒经剖腹直接种植于肝实质内 ,依观察时间不同分成 3组 ,每组 10只 ,种植后分别观察 2、3、4周 ,对比观察其病理形态学和影像学表现。结果  15只种植成功 ,种植 2周组各项观察指标最为满意。结论 以瘤粒肝内种植方式、2周后可成功建立Vx 2兔移植性肝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模型 移植性肝癌 观察指标 肝内 肝实质 对比观察 病理形态学 影像学表现 剖腹 改良
下载PDF
兔肝癌改良接种模型的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杨康健 赵思源 +5 位作者 赵斌羽 曹玮 李超 杨清峰 王执民 张洪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1-213,共3页
目的通过改良接种方式建立兔肝癌模型,分析并观察该肿瘤的生长特性。方法经肝包膜植入瘤组织块(约106~108个瘤细胞)接种于20只兔的肝左叶,建立兔肝癌模型。观察:①肿瘤在实验兔中生长7、10、14、17和21d时的体积(B超测),并计算肿瘤生... 目的通过改良接种方式建立兔肝癌模型,分析并观察该肿瘤的生长特性。方法经肝包膜植入瘤组织块(约106~108个瘤细胞)接种于20只兔的肝左叶,建立兔肝癌模型。观察:①肿瘤在实验兔中生长7、10、14、17和21d时的体积(B超测),并计算肿瘤生长率。②大体及光镜下观察瘤组织形态特征。结果瘤体呈指数性生长,在接种17d后生长迅速。组织病理表明该瘤在肝组织中浸润式生长,肿瘤体积增长快于直径增长,其性状与VX2鳞状细胞癌特征相似。结论瘤块种植是建立兔肝癌模型的首选方式,该模型是肝癌的基础及临床的理想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x2 肝癌 移植方式 生长特性
下载PDF
兔肝Vx-2移植癌改良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广琪 陈毓秀 +1 位作者 康军 张洪新 《武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369-372,共4页
【目的】建立稳定的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探讨不同植瘤方式的成功率。【方法】6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3组,每组20只。第1组,将Vx-2瘤细胞(5×107个)经肝动脉灌注入兔的肝脏;第2组,将Vx-2瘤细胞(5×107个)经肝包膜接种于2组兔的... 【目的】建立稳定的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探讨不同植瘤方式的成功率。【方法】6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3组,每组20只。第1组,将Vx-2瘤细胞(5×107个)经肝动脉灌注入兔的肝脏;第2组,将Vx-2瘤细胞(5×107个)经肝包膜接种于2组兔的肝左叶;第3组,将瘤组织块(约含106-108个瘤细胞)经肝包膜植入肝左叶。观察:1.不同方式植瘤的成活率;2.B超测定肝内肿瘤7、10、14、17、21 d时的大小,并计算肿瘤生长率;3.大体及镜下(光镜和电镜)瘤组织形态特征。【结果】3组植瘤成活率分别为7/20、10/20、19/20,改良组植瘤成活率最高(P<0.05),瘤体呈指数性生长。病理学表明该瘤在肝组织中呈浸润式生长,其性状与移植于兔其它部位的Vx-2鳞状细胞癌特征相似。【结论】成功建立了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瘤组织块种植方式成功率明显高于动脉途径和细胞液注射方式,为肝癌介入治疗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了成熟的大型实验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模型 Vx-2细胞系
下载PDF
腹主动脉灌注雷帕霉素联合肝动脉化疗治疗肝移植瘤兔模型疗效分析
9
作者 朱鸷翔 沈松鹤 +3 位作者 赵森 王大勇 王志学 李荟苹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0年第23期4032-4036,共5页
目的:探究腹主动脉灌注雷帕霉素联合肝动脉化疗治疗肝移植瘤兔模型的疗效。方法:建立肝移植瘤兔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只,对照组进行肝动脉栓塞化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动脉灌注雷帕霉素,对比两组模型兔治疗前后的肿瘤体积变... 目的:探究腹主动脉灌注雷帕霉素联合肝动脉化疗治疗肝移植瘤兔模型的疗效。方法:建立肝移植瘤兔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只,对照组进行肝动脉栓塞化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动脉灌注雷帕霉素,对比两组模型兔治疗前后的肿瘤体积变化、外周血中CD3+和CD4+细胞的分布以及进行病理学观察即组织切片观察统计肿瘤组织坏死率。结果:治疗之后,两组模型兔均发生了瘤体积的明显减小,并且观察组的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模型兔经过治疗后CD3+阳性细胞比例均增加,观察组的CD4+阳性细胞比例相比治疗前增加至(46.8±1.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并且观察组的CD3+和CD4+阳性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肿瘤近似圆形,边界清晰,显微镜下观察切片以重度坏死为主[占(50.3±5.7)%],并且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动脉灌注雷帕霉素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的疗法对肝移植瘤兔模型的疗效显著,并且增强机体免疫抗癌作用,值得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灌注 雷帕霉素 肝动脉栓塞 肝移植瘤兔模型 疗效
下载PDF
兔肝癌模型的改良接种及其DSA影像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耀普 杨康健 +6 位作者 赵思源 赵斌羽 曹玮 李超 杨清峰 王执民 张洪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4-216,共3页
目的建立可供实验研究稳定的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探讨不同植瘤方式的成功率,并分析该肿瘤的DSA影像特征。方法6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3组,每组20只。将Vx2瘤细胞(5×107个)经肝动脉或经肝包膜分别接种于2组兔的肝左叶,建立对照肝癌... 目的建立可供实验研究稳定的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探讨不同植瘤方式的成功率,并分析该肿瘤的DSA影像特征。方法6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3组,每组20只。将Vx2瘤细胞(5×107个)经肝动脉或经肝包膜分别接种于2组兔的肝左叶,建立对照肝癌模型。第3组经肝包膜植入瘤组织块(约含106~108个瘤细胞)建立改良肝癌模型。观察:①不同组植瘤的成活率。②改良Vx2移植性肝癌的DSA影像特征。结果3组植瘤成活率分别为7/20、10/20、19/20,改良组植瘤成活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A影像示该移植性肝癌具有丰富的血供。结论成功建立了兔Vx2移植性肝癌改良模型,瘤组织块种植方式成功率明显高于动脉途径和细胞液注射方式,为肝癌介入治疗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了成熟的大型实验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vx2细胞株 数字减影成像
下载PDF
叶酸偶联金纳米棒在兔VX-2肝癌的摄取状况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许军 贺克武 +3 位作者 高斌 杨会军 沈蕾 肖卫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28-332,共5页
目的建立兔肝癌模型,观察实验动物对叶酸(FA)偶联二氧化硅包覆的金纳米棒(GNRs@Si O2-FA)的摄取状况,检测GNRs@Si O2-FA对肝癌细胞的靶向性。方法 CT引导下穿刺接种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27只,行CT、超声检查观察肿瘤生长情况。2周后将... 目的建立兔肝癌模型,观察实验动物对叶酸(FA)偶联二氧化硅包覆的金纳米棒(GNRs@Si O2-FA)的摄取状况,检测GNRs@Si O2-FA对肝癌细胞的靶向性。方法 CT引导下穿刺接种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27只,行CT、超声检查观察肿瘤生长情况。2周后将实验动物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门静脉注射GNRs@Si O2-FA组和瘤内注射GNRs@Si O2-FA组,术后24、48、72 h每组各处死实验兔3只,取其肿瘤组织和各主要脏器并作冷冻切片,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实验动物对GNRs@Si O2-FA的摄取情况。结果成功构建兔VX-2肝癌模型,CT、超声检查显示肿瘤血供较丰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实验动物摄入GNRs@Si O2-FA 24 h内即可特异性地与肿瘤细胞结合进入肿瘤细胞,并聚集在肿瘤细胞胞质内。结论 GNRs@Si O2-FA可在实验动物体内高度靶向性作用于肝癌细胞,在肿瘤靶向定位热疗和125I粒子介入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X-2肝癌模型 叶酸偶联金纳米棒 叶酸受体 靶向性
下载PDF
雷帕霉素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兔肝移植瘤模型中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君娜 蔡静 +1 位作者 宋华勇 吴涛 《癌症进展》 2020年第9期897-900,共4页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RAPA)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兔肝移植瘤模型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只兔肝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RAPA)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兔肝移植瘤模型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只兔肝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只。对照组给予表柔比星1 mg/kg+丝裂霉素0.2 mg/kg;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RAPA 1 mg/kg。所有药物均以碘化油溶解药物制成乳剂,通过肝动脉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途径对实验兔给药。比较给药后两组肝癌实验兔的肿瘤体积,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肝癌组织中3种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肝癌实验兔的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P﹤0.01)。两组兔肝移植瘤模型的肿瘤体积在时间和组间上存在交互作用(F=35.103,P﹤0.01)。研究组兔肝移植瘤模型肝癌组织中HIF-1α、VEGF和MMP2蛋白及相应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仅实施常规化疗方案相比,RAPA联合常规化疗药物对兔肝移植瘤生长及HIF-1α、VEGF、MMP2表达的抑制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兔肝移植瘤模型 缺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2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