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镇海水库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的季节动态及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赵莉 雷腊梅 +1 位作者 彭亮 韩博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3-199,共7页
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是热带地区普遍存在的蓝藻种类,已在广东省很多水库成为优势种类甚至形成水华,作为一种新的有害水华类型,目前对其成因研究甚少.以广东省江门市镇海水库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11月—2015年10月... 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是热带地区普遍存在的蓝藻种类,已在广东省很多水库成为优势种类甚至形成水华,作为一种新的有害水华类型,目前对其成因研究甚少.以广东省江门市镇海水库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11月—2015年10月期间对其进行逐月采样,观测理化因子和浮游植物组成,测定拟柱孢藻的丝体长度,初步探讨该水库拟柱孢藻优势形成的原因.数据表明,拟柱孢藻是镇海水库的绝对优势种,常年生物量较高,介于5.9~15.5 mg/L之间,平均生物量为11.3 mg/L,占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93.5%.从季节上看,拟柱孢藻生物量在2—6月相对较高,最高生物量出现在6月,10月和11月生物量最低.拟柱孢藻的丝体长度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与水温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性分析表明拟柱孢藻生物量与总氮、总磷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氮磷比呈显著负相关,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拟柱孢藻生物量的变化主要由总磷浓度决定,推测该藻对磷的超强吸收和储存能力在其生物量季节变动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柱孢藻 藻丝体长度 生物量 环境因子 镇海水库
下载PDF
温度、光照强度及硝酸盐对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 N8)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于婷 戴景峻 +1 位作者 雷腊梅 彭亮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1-446,共6页
以从南亚热带水库中分离的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N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温度(12、16、20、24、28、32℃)、光照强度(6.6、12.4、21.5、30.7、62.9、106.4μmol/(m2·s))和硝态氮浓度(0.5、1、2... 以从南亚热带水库中分离的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N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温度(12、16、20、24、28、32℃)、光照强度(6.6、12.4、21.5、30.7、62.9、106.4μmol/(m2·s))和硝态氮浓度(0.5、1、2、4、8、16、32、64、128mg/L)下拟柱孢藻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在实验设置的温度范围(16~32℃)内拟柱孢藻能够正常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为24—28℃,在28℃条件下,具有最大比生长速率,为0.189d^-1;当温度为12℃时,拟柱孢藻叶绿素a浓度一直降低,显著低于其他温度组(16~32℃).在6.6~106.4μmol/(m2·s)光照强度范围内,拟柱孢藻均呈指数增长趋势,最适光照强度为30.7μmol/(m2·s),其比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为0.156d^-1;高光照强度(62.9~106.4μmol/(m2·s))下拟柱孢藻的比生长速率显著大于低光照强度(6.6—12.4μmol/(m2·s))处理组.拟柱孢藻开始指数增长的最低硝态氮浓度为4mg/L;硝态氮浓度为8mg/L时,拟柱孢藻达到最大比生长速率(O.155d。);当硝态氮浓度高于16ms/L时比生长速率增加不显著.高硝态氮浓度组(16~128ms/L)拟柱孢藻的叶绿素a浓度和比生长速率显著高于低硝态氮浓度组(0.5—2mg/L).研究结果说明拟柱孢藻对温度、光照和氮源均有较宽的生态位,有利于在较大空间尺度上进行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柱孢藻 生长 比生长速率 温度 光照强度 硝酸盐
下载PDF
杭州湘湖拉氏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藻株的分离及其特征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晁爱敏 于海燕 +1 位作者 肖鹏 李仁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6-113,共8页
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是一类具有固氮能力的丝状水华蓝藻,由于它可以产生拟柱孢藻毒素(Cylindrospermopsin,CYN)以及较强的入侵性,因此被广泛关注.在全球范围内,拟柱孢藻水华的暴发频率和范围显著增加.在中国,拟柱孢藻的分布呈... 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是一类具有固氮能力的丝状水华蓝藻,由于它可以产生拟柱孢藻毒素(Cylindrospermopsin,CYN)以及较强的入侵性,因此被广泛关注.在全球范围内,拟柱孢藻水华的暴发频率和范围显著增加.在中国,拟柱孢藻的分布呈现从东南沿海地区向内陆,从热带、亚热带向温带扩散的特点.目前国内仅发现两株产CYN藻株,均为2012年分离自杭州湘湖的藻株.2020年9月从杭州湘湖分离到一新拟柱孢藻藻株,经形态学特征鉴定为拉氏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基因测序表明该藻株和2012年分离自湘湖的一株有毒拟柱孢藻藻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具有3个碱性的差异,和其他地区的拟柱孢藻的16S rRNA基因序列也表现出99.5%以上的相似性.通过对CYN合成基因片段的cyrA,cyrI和cyrJ的PCR检测,该藻株呈现阳性反应.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化学检测,该藻株产CYN毒素,产毒量为1258.6μg/g.研究结果丰富了我国产CYN的藻株库,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其具有环境适应性和稳定性.研究再次验证了产CYN的拟柱孢藻的检测方法,包括DNA检测及HPLC化学检测.湘湖作为杭州萧山重要的饮用水备用水源,建议在今后的水环境监测和管理中引入拟柱孢藻和CYN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氏拟柱孢藻 形态学特征 拟柱孢藻毒素 Cyr 蓝藻水华 湘湖
下载PDF
Overview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adaptation of a bloom-forming cyanobacterium Raphidiopsis raciborskii:integrating genomics,toxicity,and ecophysiology 被引量:3
4
作者 Zhongxing WU Songqi YANG Junqiong SHI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774-1791,共18页
Raphidiopsis raciborskii is a notorious bloom-forming and filamentous cyanobacterium that has been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into its toxicity,phylogeny,and spreading potential.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is speci... Raphidiopsis raciborskii is a notorious bloom-forming and filamentous cyanobacterium that has been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into its toxicity,phylogeny,and spreading potential.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is species has spanned different climates from tropical zones to temperate regions,suggesting that R.raciborskii is becoming a cosmopolitan species in freshwater systems around the world.In fact,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of R.raciborskii may explain its spread and dominance.In particular,R.raciborskii is known to display a high extent of physiological plasticity regarding nutrients,light regimes,and te mperature s.Moreover,this species illustrates different ecotype s with distinct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Here,we present an overview of R.raciborskii’s global distribu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y based on the recent findings from genome variance,toxicity,and ecophysiology.The expansion of it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can be linked to its genome,toxicity,and ecophysiology.The variable genes are mainly associated with the stress response,phage defense,DNA repair,cell cycle control,and membrane transport,illustrating the species’adaptability in response to changing environments.In fact,the species shows rapid adaptability to low and/or variable nutrient availability,especially changing phosphorus availability.Moreover,the variabilities of strains within the population extend their flexibility to adapt and acclimate to ambient environment.In addition,cylindrospermopsins(CYN)appear to have a potential biological role in facilitating theirs dominance or bloom.These strategies of R.raciborskii make it a challenge to manage in a fre shwater system,reflecting the management of its bloom from further evidence of the complex ecophysiology,toxicity,and genome of this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TRIBUTION ECOPHYSIOLOGY genome variance Raphidiopsis raciborskii TOXICITY
下载PDF
Competitiveness of alga Microcystis aeruginosa co-cultivated with cyanobacterium Raphidiopsis raciborskii confirms its dominating position 被引量:2
5
作者 Zengling MA Xiaoqiao ZHANG +7 位作者 Renhui LI Min WANG Wenli QIN He ZHANG Gang LI Henguo YU Chuanjun DAI Min ZHAO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804-1818,共15页
Microcystis aeruginosa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he main culprit of cyanobacterial blooms in freshwater.However,in recent years,Raphidiopsis raciborskii has gradually replaced M.aeruginosa as the culprit of cyanoba... Microcystis aeruginosa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he main culprit of cyanobacterial blooms in freshwater.However,in recent years,Raphidiopsis raciborskii has gradually replaced M.aeruginosa as the culprit of cyanobacterial blooms in som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shallow lakes.To reveal which one plays a more dominant role,interactions between cylindrospermospin(CYN)-producing R.raciborskii and microcystins(MCs)-producing or non-MCs-producing M.aeruginosa strains were studied using bialgal cultures at different initial ratios of biomasses of the two species at 25℃.During the co-cultivation,the M.aeruginosa strains inhibited the growth and heterocyst formation of R.raciborskii filaments,and thus occupied a dominant position during the co-cultivation regardless of the initial biomass ratios in the cultures.In addition,the MCs-producing M aeruginosa strain contributed to a higher portion of the total biomass and exerted a stronger inhibitory effect on R.raciborskii compared with the non-MCs-producing strain.However,the growth of both MCs-producing and non-MCs-producing M.aeruginosa strains was stimulated by R.raciborskii in the co-cultures compared with M.aeruginosa monoculture,indicating that M.aeruginosa could outcompete R.raciborskii if given enough time,enabling it to develop into the dominant species even in very low initial concentration.To our best knowledge,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n the loss of heterocyst formation by a species of cyanobacteria that resulted from interactions between two different species of cyanobacteria.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it is difficult for R.raciborskii to replace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M.aeruginosa under the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and the allelopathic effects of M.aeruginosa on R.raciborskii could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the success of M.aerugino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etition growth HETEROCYST Microcystis aeruginosa morphology Raphidiopsis raciborskii
下载PDF
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responses of invasive cyanobacterium Raphidiopsis raciborskii to ambient phosphorus deficiency 被引量:1
6
作者 Junqiong SHI Shuhan HE +3 位作者 Lu ZHAO Lulu JI Songqi YANG Zhongxing WU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792-1803,共12页
Raphidiopsis raciborskii can cause harmful cyanobacterial blooms when concentrations of environme ntal pho sphorus(P)are very low,thus the 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acclimation to P need t... Raphidiopsis raciborskii can cause harmful cyanobacterial blooms when concentrations of environme ntal pho sphorus(P)are very low,thus the 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acclimation to P need to be characterized better.The growth,chlorophyll fluorescence,alkaline phosphatase,and expression of genes directly involved in P assimilation were compared in the R.raciborskii FACHB1496 strain grown with and without inorganic P.The specific growth rate(μ),Chl a,and six fluorescence parameters(minimal fluorescence(F),maximal fluorescence(F),maximal variable fluorescence(F),electron transport flux(further than QA)per RC(ET/RC),quantum yield of the electron transport in PSⅡ(?),and the probability that an electron from a trapped exciton is moved into the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beyond Q~-(Ψ))markedly decreased in R.raciborskii in response to experimental P-deficiency.In contrast,the relative variable fluorescence at the J-step(V),trapped energy flux(leading to QA reduction)per RC(TR/RC),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In addition,gene expressions involved in the alkaline phosphatase(phoAl and phoA2),high-affinity inorganic P transporter(pstSl),phosphonate transporter and metabolism(phnD and phnM),and nucleotidase(nucH)were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under P deficiency.However,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responses were resumed rapidly after P re-supplementation following P-deficient conditions.Our results highlight that R.raciborskii can perform coordinated and complex cellular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cope with P deficiency,reflecting R.raciborskii’s multi-faceted machinery to respond to environmental P fluctu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sphorus deficiency Raphidiopsis raciborskii gene expression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lkaline phosphatase
下载PDF
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及其毒素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红敏 裴海燕 +2 位作者 孙炯明 金岩 徐杭州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75-795,共21页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淡水蓝藻水华在全球范围内频繁暴发.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作为一类有害水华蓝藻,具有一定的产毒能力和较强的入侵性,日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拟柱孢藻不断由热带、亚热带地区向...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淡水蓝藻水华在全球范围内频繁暴发.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作为一类有害水华蓝藻,具有一定的产毒能力和较强的入侵性,日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拟柱孢藻不断由热带、亚热带地区向温带地区扩张,并在众多水体中出现暴发现象,若其毒素进入到饮用水中,无疑将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本文从拟柱孢藻的分布演变、生态生理特征、毒性、检测和去除等研究前沿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相关研究领域进行展望,为进一步研究拟柱孢藻的生态毒理、有效控制和去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柱孢藻 全球分布 生态生理学 拟柱孢藻毒素 检测 去除
下载PDF
重金属镉对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PSⅡ及能量分配特征的影响效应 被引量:7
8
作者 贺新宇 刘黎 +4 位作者 付君珂 杨燕君 米文梅 施军琼 吴忠兴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12-1622,共11页
为了研究重金属镉对藻类光合系统毒性效应及能量分配特征,以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镉浓度下拟柱孢藻的生长、单位叶绿素a含量、光合系统Ⅱ(PSⅡ)叶绿素荧光及其能量分配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浓... 为了研究重金属镉对藻类光合系统毒性效应及能量分配特征,以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镉浓度下拟柱孢藻的生长、单位叶绿素a含量、光合系统Ⅱ(PSⅡ)叶绿素荧光及其能量分配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镉培养拟柱孢藻96 h后,0.2 mg/L Cd2+对拟柱孢藻单位细胞叶绿素a含量及PSⅡ活性无显著影响,而0.5mg/L Cd2+培养时拟柱孢藻的单位细胞叶绿素a含量为对照组的62.97%.当Cd2+浓度高于5 mg/L时,拟柱孢藻的PSⅡ活性受到抑制并导致表征量子产额分配的φEo和ψo分别下降了15.35%和13.52%.此外,当Cd2+浓度高于5 mg/L时,藻体PSⅡ能量分配表现为TRO/CSm和ETO/CSm显著减小,DIO/CSm差异不显著,类囊体能量分配表现为ABS/RC、TRO/RC和DIO/RC显著增大,明显区别于0.2、0.5和1 mg/L Cd2+处理组.这些结果表明PSⅡ反应中心是镉对拟柱孢藻光合作用影响的重要作用位点,且Cd2+高于5 mg/L时显著影响了拟柱孢藻PSⅡ反应中心并且抑制了PSⅡ电子传递链供体侧的电子传递,而拟柱孢藻则可能通过改变PSⅡ的能量分配来保护和缓解镉对其光合结构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柱孢藻 光合系统Ⅱ 能量分配 毒性效应
下载PDF
福建石兜水库产毒拉氏尖头藻(Raphidiopsis raciborskii)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2
9
作者 谭凤娇 肖鹏 +5 位作者 左俊 金磊 程晨 雷腊梅 谢丽强 杨军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6-67,共12页
近几十年以来,全球内陆深水水体拉氏尖头藻(Raphidiopsis raciborskii)的检出率和水华事件日益增多,这种新型水华蓝藻具有产毒和无毒株系,其中能合成拟柱胞藻毒素(cylindrospermopsins,CYNs)的株系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东南亚,严重威胁... 近几十年以来,全球内陆深水水体拉氏尖头藻(Raphidiopsis raciborskii)的检出率和水华事件日益增多,这种新型水华蓝藻具有产毒和无毒株系,其中能合成拟柱胞藻毒素(cylindrospermopsins,CYNs)的株系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东南亚,严重威胁水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本研究于2018年从福建省厦门市石兜水库分离、培养了4株拉氏尖头藻(XM1~XM4),对其形态、遗传多样性和产毒特征进行了研究。显微观察结果表明,4株拉氏尖头藻形态特征基本一致,细胞平均长度为3.79~4.26μm,藻丝体呈直线型、平均长度为122~199μm,在环境样品中可观察到异形胞(固氮细胞),使用富含氮的BG11培养基培养后异形胞会消失。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测定显示,4株拉氏尖头藻均为产毒藻株;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析表明,4个藻株能同时合成CYN和脱氧拟柱胞藻毒素(deoxy-CYN),其中XM1、XM2和XM3藻株以CYN为主,在对数生长后期平均浓度为0.71~1.02 pg·cell^(-1),XM4则以deoxy-CYN为主,平均浓度为0.42 pg·cell^(-1)。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XM2藻株与非洲藻株同源相似性较高,其他3株(XM1、XM3和XM4)与亚洲、欧洲的藻株同源相似性较高,表明石兜水库拉氏尖头藻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序列分析发现,XM2藻株具有完整的产CYN基因簇,但是部分关键基因发生了重排变异,cyrB和cyrI基因分别被分割成2部分和3部分,XM2藻株与浙江杭州藻株产毒基因簇最为相似。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多重影响下,我国水源地水库产毒拉氏尖头藻的来源、传播扩散、遗传分化和生态效应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水库 拉氏尖头藻 拟柱胞藻毒素 cyr基因簇
下载PDF
广东省千灯湖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的形态和产毒能力的株间差异及系统进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路琰 雷敏婷 +2 位作者 叶金梅 雷腊梅 韩博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4-153,I0003,共11页
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是一种入侵蓝藻,能够产生拟柱孢藻毒素(cylindrospermopsin,CYN),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现有研究表明该藻已在我国广泛分布,更是华南地区常见的水华蓝藻,但目前对其产毒和起源还缺乏了解.本研究以... 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是一种入侵蓝藻,能够产生拟柱孢藻毒素(cylindrospermopsin,CYN),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现有研究表明该藻已在我国广泛分布,更是华南地区常见的水华蓝藻,但目前对其产毒和起源还缺乏了解.本研究以中国广东省千灯湖分离出的10株拟柱孢藻为材料,对它们的生长、形态和产毒特性进行了观测,并构建了基于nif H和rpo C1基因的双基因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10株拟柱孢藻藻丝体形态均呈笔直型,除QDH1藻株外,其他的拟柱孢藻均可产生端生异形胞,厚壁孢子也常有出现;10藻株丝体的平均长度在41.0~77.7μm之间,宽度在2.433~3.125μm之间,它们的长宽比值差异显著.10藻株的比生长速率差异极显著,为0.075~0.174 d-1.检测发现10株藻中仅QDH7藻株可检测到6个CYN合成酶基因,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分析表明该藻株主要产生deoxy-CYN异构体,其浓度可达1745.19 ng/mL.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千灯湖的拟柱孢藻与澳大利亚、欧洲和国内其他地区的藻株同源性较高,但基于rpo C1和nif H基因不能区分千灯湖的产毒藻株和非产毒藻株.本研究证实了广东省水体中存在产毒拟柱孢藻,需防范这类新型产毒蓝藻水华所带来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柱孢藻 千灯湖 产毒特性 系统进化
下载PDF
铁对拟柱孢藻( 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 )和角星鼓藻( Staurastrum spp.)季节动态和生长的影响——以广东大沙河水库为例
11
作者 谭琳 胡润鹏 +3 位作者 钟慧君 肖利娟 雷腊梅 韩博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61-1770,共10页
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和角星鼓藻(Staurastrum spp.)是热带亚热带浮游植物群落中的常见优势种类,为了解铁对2种浮游植物季节动态和生长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典型热带水库的野外调查,分析铁与2种藻生物量和相对生物量... 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和角星鼓藻(Staurastrum spp.)是热带亚热带浮游植物群落中的常见优势种类,为了解铁对2种浮游植物季节动态和生长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典型热带水库的野外调查,分析铁与2种藻生物量和相对生物量的季节动态的关系,并通过室内实验分别以无机磷(KH 2 PO 4)和有机磷(C 6 H 13 O 9 P)为磷源,比较3种铁浓度(0.029、0.29和0.689 mg/L)下拟柱孢藻(C.raciborskii,N8)和角星鼓藻(Staurastrum sp.,FACHB-1449)的比生长速率、铁载体产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差异.结果显示,拟柱孢藻和角星鼓藻是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优势种类,两者的生物量最大占到总生物量的82%以上;两者对环境变量响应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溶解性铁浓度变化的响应差异上,拟柱孢藻生物量与溶解性铁有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但角星鼓藻的生物量与铁没有显著线性回归关系.室内实验中,拟柱孢藻N8的比生长速率在无机磷源铁浓度为0.689 mg/L条件下最大,为0.098±0.01 d-1,2种磷源条件下比生长速率均随铁浓度降低而显著降低,6个实验组均检到铁载体:6个实验组角星鼓藻FACHB-1449的比生长速率没有明显差异,平均为0.079±0.001 d-1,均未检出铁载体,磷源和铁浓度对其比生长速率的影响不显著;有机磷源条件下,拟柱孢藻N8实验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角星鼓藻FACHB-1449实验组,拟柱孢藻N8实验组酶活性随铁浓度降低而显著降低,但角星鼓藻FACHB-1449各实验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明显差异.以上结果表明,水体中溶解性铁的供应对拟柱孢藻的种群动态和优势有重要作用,与角星鼓藻相比,拟柱孢藻的生长更易受到铁的限制,尤其在无机磷缺乏、磷源主要以有机磷形式供应时,铁对拟柱孢藻生长的限制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柱孢藻 角星鼓藻 季节动态 比生长速率 大沙河水库
下载PDF
草甘膦和铅联合暴露对入侵蓝藻——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联合毒性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洋 张佳乐 +4 位作者 牛奥迎 皇甫子依 薄业华 Sultan Yousef 张榜军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85-494,共10页
为探究农药和重金属对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的联合毒性效应,本试验研究了草甘膦和铅单一及联合暴露对其生长、叶绿素含量、光合系统和抗氧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和对照相比,拟柱孢藻的生长率在低浓度草甘膦(0.7 mg&#... 为探究农药和重金属对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的联合毒性效应,本试验研究了草甘膦和铅单一及联合暴露对其生长、叶绿素含量、光合系统和抗氧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和对照相比,拟柱孢藻的生长率在低浓度草甘膦(0.7 mg·L^(-1))和铅(0.1和10 mg·L^(-1))单一暴露时显著升高,而在高浓度草甘膦(17.1 mg·L^(-1))暴露时明显降低.同时,草甘膦和铅联合暴露与单一暴露相比生长率也显著下降,表明联合暴露后对拟柱胞藻毒性增强.联合暴露后荧光诱导曲线初始斜率(M0)、相对可变荧光(VJ)、单位反应中心天线色素吸收的光能(ABS/RC)、反应中心的热耗散能量(DI0/RC)、用于还原QA的能量(TR0/RC)和能量耗散量子比率(φD0)和草甘膦或铅单一暴露相比均显著升高;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数(PIABS)、PSII潜在活性(FV/F0)、最大光化学效率φP0、t=0时传递链中超过QA的其他电子受体的概率ψ0和用于热耗散的量子比率φ_(E0)则显著降低,说明联合暴露能减少有活性的光合反应中心,减缓电子传递速率,造成QA-大量累积.低浓度的草甘膦和铅单一暴露后和对照组相比叶绿素a含量、PIABS和φ_(E0)升高而ABS/RC和DI_(0)/RC降低,表明拟柱孢藻整体光合活性增加.同时,草甘膦和铅单一或联合暴露均影响了SOD和CAT活性.因此,草甘膦与铅联合暴露和单一暴露相比PSII反应中心损伤和电子传递速率抑制加大,光合效率下降更加明显,最终影响拟柱孢藻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生物 拟柱孢藻 草甘膦 联合毒性 叶绿素荧光
原文传递
链霉素驱动微藻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响应研究
13
作者 何书晗 张洪波 +2 位作者 欧阳添 施军琼 吴忠兴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89,共9页
为了探究微藻对链霉素的敏感性,通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OJIP)分析蓝藻-拟柱孢藻(Raphidiopsis raciborskii)和绿藻-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对链霉素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链霉素对拟柱孢藻和四尾栅藻的反应中心耗散的能量(DI0/... 为了探究微藻对链霉素的敏感性,通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OJIP)分析蓝藻-拟柱孢藻(Raphidiopsis raciborskii)和绿藻-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对链霉素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链霉素对拟柱孢藻和四尾栅藻的反应中心耗散的能量(DI0/RC)、单位光面积吸收的能量(ABS/CS0)和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能量(ABS/RC)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拟柱孢藻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还原QA的能量(TR0/RC)起抑制作用,且链霉素能够明显降低拟柱孢藻的光合驱动力.利用质量浓度为0.05~1.0 mg/L和1.0~20.0 mg/L的链霉素分别培养拟柱孢藻和四尾栅藻,其比生长率分别是对照组(0.00 mg/L)的0.74~0.25和1.19~0.51倍.拟柱孢藻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随链霉素质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随链霉素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四尾栅藻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对链霉素质量浓度响应敏感度低.因此,本研究认为蓝藻对链霉素的敏感性比绿藻显著,主要原因是拟柱孢藻和四尾栅藻的能量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素 瞬时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 光合机构 拟柱孢藻 四尾栅藻
下载PDF
华南热带水库拟柱孢藻产毒基因型的低优势及影响因子分析——以珠海市水库为例
14
作者 吴孟李 范利青 +4 位作者 吴艳龙 秦伟 商添雄 程楠 雷腊梅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1-221,I0001,共12页
研究以珠海市20座水库两次(2018年和2022年)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华南热带地区产毒拟柱孢藻的发生规律和拟柱孢藻毒素(CYN)的健康风险。基于rpoC1和cyrJ基因的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在两次采样的40个样品中均检到拟柱孢藻,在其中的33个样... 研究以珠海市20座水库两次(2018年和2022年)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华南热带地区产毒拟柱孢藻的发生规律和拟柱孢藻毒素(CYN)的健康风险。基于rpoC1和cyrJ基因的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在两次采样的40个样品中均检到拟柱孢藻,在其中的33个样品中检到产毒拟柱孢藻。种群内产毒基因型的比例在0.046%—38.66%,表明产毒株广泛存在但不占优势。与2018年相比,20座水库的总拟柱孢藻丰度均值在2022年增加近10倍,但两年的产毒拟柱孢藻丰度无显著差异;产毒基因型的比例明显下降,比例均值和最大值分别从2018年的14.86%和38.66%降至2022年的4.17%和17.24%;CYN浓度与产毒细胞比例具有类似的变化趋势,平均浓度也从0.56降至0.19μg/L。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表明,非产毒基因型丰度随无机磷的升高及硝氮的下降而显著增加,而产毒拟柱孢藻比例随水温升高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毒和非产毒拟柱孢藻 拟柱孢藻毒素 荧光定量PCR 热带水库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广东省水库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雷敏婷 彭亮 +1 位作者 韩博平 雷腊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523-5531,共9页
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特征性蓝藻,具潜在的产毒能力,近年来因其向全球温带地区扩展而备受关注.本研究以广东省20座不同营养类型水库的历史数据(2010年的春季、夏季和冬季)为基础,重点考察拟柱孢... 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特征性蓝藻,具潜在的产毒能力,近年来因其向全球温带地区扩展而备受关注.本研究以广东省20座不同营养类型水库的历史数据(2010年的春季、夏季和冬季)为基础,重点考察拟柱孢藻在广东省水库的发生和分布状况.调查期间共发现19座水库存在拟柱孢藻,其种群生物量在0. 000 1~39. 740mg·L^(-1)之间,占浮游植物的0. 02%~97. 07%.拟柱孢藻具明显的空间及季节分布特征,粤西地区的出现率(77. 78%)高于珠江三角洲地区(66. 67%)和粤北地区(33. 33%),冬季的检出率(85%)高于夏季(70%)和春季(40%),分析表明水温是决定拟柱孢藻空间及季节变化的关键因素.拟柱孢藻在不同营养状态的水库之间出现率差异明显,富营养型水库的检出率(81. 48%)显著高于中富营养型水库(66. 67%)和贫中营养型水库(33. 33%),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拟柱孢藻生物量与总氮(TN)、营养状态指数(TSI)呈正相关,与可溶性无机氮(DIN)、可溶性活性磷(SRP)及透明度(SD)呈负相关,推测高氮、低磷、低透明度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拟柱孢藻形成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柱孢藻 广东省 水库 分布 环境因子
原文传递
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入侵对水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红敏 孙炯明 +3 位作者 张莎莎 金岩 徐杭州 裴海燕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757-3768,共12页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及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逐渐由热带、亚热带地区向温带地区扩散,并在全球众多水体中占优势,甚至形成水华。拟柱孢藻的大量增殖不仅影响当地水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及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逐渐由热带、亚热带地区向温带地区扩散,并在全球众多水体中占优势,甚至形成水华。拟柱孢藻的大量增殖不仅影响当地水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其产生的有毒代谢物质还会在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传递作用下,最终对人类和其他动物造成威胁。本文系统评估了拟柱孢藻的入侵和繁殖对当地水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造成的潜在影响,分析了拟柱孢藻入侵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拟柱孢藻入侵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不仅取决于拟柱孢藻自身特性及其入侵情况,还与当地水生态系统的环境因子和物种组成有关。因此,不同地域和时间范围内,拟柱孢藻入侵的生态后果有显着差异。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拟柱孢藻主要通过种间竞争作用、生态毒性作用及对水生细菌群落的调节作用等途径,影响本地水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最后,针对拟柱孢藻入侵的生态后果、生物间相互作用及有效防控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展望,为全面认识拟柱孢藻入侵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柱孢藻 水生态系统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影响机制
原文传递
蓝细菌螺旋拟柱孢藻的抑菌活性研究
17
作者 聂利华 张宇超 +2 位作者 钟富胜 肖璐 郑雅琼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8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螺旋拟柱孢藻藻株是否具有潜在的抑菌活性。[方法]从汕头澄海人工对虾养殖池分离纯化藻株,通气扩大培养、离心收集、冷冻干燥后,采用乙醇提取并用柱层析分离,先后得到藻体的乙醇提取物和叶绿素提取物。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 [目的]探讨螺旋拟柱孢藻藻株是否具有潜在的抑菌活性。[方法]从汕头澄海人工对虾养殖池分离纯化藻株,通气扩大培养、离心收集、冷冻干燥后,采用乙醇提取并用柱层析分离,先后得到藻体的乙醇提取物和叶绿素提取物。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受试菌种,采用圆形纸片法进行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藻体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抑菌作用,其抑菌直径分别为11.8、10.3 mm;藻叶绿素粗提物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抑菌直径为24.2 mm。[结论]螺旋拟柱孢藻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中等强度的抑菌活性,而藻体叶绿素提取物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但呈高灵敏抑菌效应,该藻株有望成为生物抑菌来源物质的新型材料而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细菌 螺旋拟柱孢藻 乙醇提取物 叶绿素提取物 抑菌活性
下载PDF
调水背景下南亚热带水库蓝藻水华前后优势种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18
作者 白云浩 黄廷林 缪威铭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08-1517,共10页
为探究蓝藻水华前后优势种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于2022年1—4月对我国南方某水库进行浮游植物采集调查.该水库根据调水供水特点设置3个采样点进行水环境监测.运用主坐标分析(PCoA)探究水华前后蓝藻优势种的差异性,并采用变差分解(VPA... 为探究蓝藻水华前后优势种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于2022年1—4月对我国南方某水库进行浮游植物采集调查.该水库根据调水供水特点设置3个采样点进行水环境监测.运用主坐标分析(PCoA)探究水华前后蓝藻优势种的差异性,并采用变差分解(VPA)和线性拟合分析蓝藻优势种与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共鉴定出3个优势种属,分别为伪鱼腥藻、拟柱孢藻和小尖头藻.(2)水华前伪鱼腥藻占绝对优势(72.17%),水华期间3种优势蓝藻均快速繁殖且三者占比分别为33.06%、30.71%和28.65%.(3)VPA结果和线性拟合共同表明,水体稳定性指数(RWCS)、水温(WT)和总磷(TP)是该水库蓝藻水华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显示,该水库调水过程对蓝藻产生了显著影响,后续应当深入揭示动态调水对蓝藻水华的响应特征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地区 调水水库 蓝藻水华 伪鱼腥藻 拟柱孢藻 小尖头藻 分层
下载PDF
入侵蓝藻——拟柱胞藻的分布特征及生理生态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9
作者 雷腊梅 雷敏婷 +4 位作者 赵莉 阮紫曦 于婷 彭亮 韩博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31-537,共7页
拟柱胞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因能产生蓝藻毒素、形成水华并具入侵特性,导致严重的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问题而在近年备受关注。拟柱胞藻被认为是热带特征性种类,但在过去的20多年中,研究发现该藻广泛出现在包括北欧在内的... 拟柱胞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因能产生蓝藻毒素、形成水华并具入侵特性,导致严重的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问题而在近年备受关注。拟柱胞藻被认为是热带特征性种类,但在过去的20多年中,研究发现该藻广泛出现在包括北欧在内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水体,这表明拟柱胞藻已成为一个广布性入侵种类。系统地理学研究确认该藻属热带起源,提出两个假说解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拟柱胞藻的成功入侵被认为与该藻的生理生态可塑性有关,该藻喜好高温,耐阴性强,但却可以耐受较宽的温度和光强波动,这种适应性是其在温带到热带水体都广泛存在的基础。拟柱孢藻在氮利用上被认为是广幅种,可利用NH_4^+、NO_3^-、有机氮等不同形态的氮以解决缺氮危机;在氮不足的环境中,它能形成异形胞自行固氮而获得生长优势。拟柱孢藻拥有快速吸收和储存无机磷的能力以适应低磷环境,故其可在磷浓度极低的环境中占据优势。此外,拟柱孢藻的产毒能力可能有助于其营养摄取和捕食防御,其他因子如盐度、化感作用都可能在拟柱胞藻的地理扩散中起重要作用。文章较全面地总结了拟柱胞藻对不同环境因子的适应性,阐明了该藻入侵的生理生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柱胞藻 分布 生理生态 人侵
下载PDF
拟柱胞藻对水体重金属的生物富集作用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聂利华 李训仕 +3 位作者 林壮森 刘亚群 余俊 查广才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45,共5页
为探讨水华蓝藻拟柱胞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是否具有重金属富集能力,采用拟柱胞藻干藻粉开展了重金属离子的生物吸附实验。将硫酸铜、铬酸钾、乙酸铅、硝酸银、氯化钴、氯化镍,氯化汞7种试剂用双纯水配制成分别含Cu^(2+)... 为探讨水华蓝藻拟柱胞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是否具有重金属富集能力,采用拟柱胞藻干藻粉开展了重金属离子的生物吸附实验。将硫酸铜、铬酸钾、乙酸铅、硝酸银、氯化钴、氯化镍,氯化汞7种试剂用双纯水配制成分别含Cu^(2+)、Cr^(6+)、Pb^(2+)、Ag^+、Co^(2+)、Ni^(2+)、Hg^(2+)为50 mg/L的重金属溶液,调pH为5.5,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检测藻粉2 h、4 h、8 h、12 h及24 h吸附重金属的情况,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比较分析藻粉吸附前与最终吸附24 h后官能团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温度25℃、pH 5.5、重金属离子浓度为50 mg/L的条件下,拟柱胞藻干藻粉对7种重金属离子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吸附作用,吸附效果最明显的时间为2 h(Cr6+除外),吸附最强的重金属为Pb^(2+),吸附率高达86.30%,吸附量22.23 mg/g(吸附2 h时),7种重金属离子吸附能力(以2 h吸附率衡量)依次为:Pb^(2+)(86.30%)>Hg^(2+)(68.23%)>Ag^+(67.82%)>Cu^(2+)(67.75%)>Ni^(2+)(55.18%)>Co^(2+)(34.05%)>Cr^(6+)(2.22%);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羟基和羧基可能是拟柱胞藻吸附多种重金属离子的活性官能团。研究认为拟柱胞藻能够快速有效地吸附重金属、降低重金属(尤其是Pb^(2+)、Hg^(2+)、Ag^+、Cu^(2+))引起的水环境污染,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柱胞藻 重金属 富集作用 红外光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