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eliability of the“Iberic graft”for covering of the radial forearm free flap donor site
1
作者 Manuel Moreno-Sánchez Raúl González-García 《Plastic and Aesthetic Research》 2016年第1期197-202,共6页
Aim:Traditional donor site closure from radial forearm free flap(RFFF)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esthetic and functional morbidity.To avoid complications,such as color mismatch and secondary donor site morbidity,a new t... Aim:Traditional donor site closure from radial forearm free flap(RFFF)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esthetic and functional morbidity.To avoid complications,such as color mismatch and secondary donor site morbidity,a new technique named‘‘Iberic graft’’for covering the RFFF donor site was described previously by our team.Methods:A study of patients who underwent reconstruction of head and neck defects using a RFFF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the RFFF donor site and also to evaluate the morbidity in terms of aesthetics and function following the use of the“Iberic graft”.The donor site was covered by the use of a combined local triangular full-thickness skin graft.Color match,quality of the scar,presence of necrosis,dehiscence of the suture or tendon exposure were recorded and analyzed.Results:One hundred and twenty-five consecutive patients undergoing RFFF harvesting were included.RFFF donor site defects ranged from 15 cm2 to 70 cm2;9 patients(7%)had small dehiscences of the forearm skin graft,whereas 2 cases(1.6%)presented tendon exposure.Otherwise,partial skin graft loss occurred in a few patients.In all cases,these sites healed secondarily by conservative management,with no final impairment of function.Assessment of the forearm donor site at 1 to 3 months after the primary surgical procedure showed complete defect coverage,good color match,and no scarring along the graft line.Conclusion:The“Iberic graft”is a reliable method for closing most of RFFF donor site defects as it provides excellent color match and pliability,while obviates the need for a second surgical s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al forearm free flap donor site morbidity full-thickness skin graft “Iberic graft”
原文传递
前臂梭形皮瓣在口腔颌面部中、小型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2
作者 李晓高 邓华 何倩婷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473-477,共5页
目的:改良传统前臂皮瓣的设计方式,探索直接关闭前臂供区缺损的方法。方法:收集25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及非肿瘤术后的颌面部缺损患者,设计前臂梭形皮瓣进行修复重建。对于颌面部中型缺损,将梭形皮瓣对折缝合,术后前臂供区直接拉拢缝合... 目的:改良传统前臂皮瓣的设计方式,探索直接关闭前臂供区缺损的方法。方法:收集25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及非肿瘤术后的颌面部缺损患者,设计前臂梭形皮瓣进行修复重建。对于颌面部中型缺损,将梭形皮瓣对折缝合,术后前臂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25例前臂梭形皮瓣,术后仅1例出现皮瓣坏死,其余全部成活。术后随访皮瓣外形适宜,恢复良好。前臂供区无需植皮,术后愈合良好,瘢痕小。患者对前臂供区美观度的主观评价调查问卷平均值8.56分,术后患者未出现手部运动或功能障碍。25例患者中,满意24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6%。结论:应用前臂梭形皮瓣修复颌面部缺损,术后外形、功能恢复良好,皮瓣制备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术后可直接拉拢缝合前臂供区,无需植皮,创伤小,术后手部及腕关节运动功能正常;而且术后瘢痕小,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皮瓣 梭形皮瓣 供区关闭 皮瓣设计
下载PDF
Reconstruction of the anterior skull base with radial forearm free tissue transfer:case series and literature review
3
作者 Windy A.Olaya Lauren T.Daly +5 位作者 Emily G.Clark Thomas Scholz Vincent Laurence Keyianoosh Z.Paydar Garrett A.Wirth Gregory R.D.Evans 《Plastic and Aesthetic Research》 2016年第1期47-51,共5页
Aim:Reconstruction of the anterior skull base offers an especially complex challenge as the impermeable separation of the dural space and the upper aerodigestive tract must be maintained.We propose the use of the radi... Aim:Reconstruction of the anterior skull base offers an especially complex challenge as the impermeable separation of the dural space and the upper aerodigestive tract must be maintained.We propose the use of the radial forearm free flaps(RFFF)as a superb method of re-establishing integrity in anterior skull base defects.Methods:Literature review and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4 single-institution cases of anterior skull base defects reconstructed with a RFFF.Data were collected on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defect repairs,complication rates,and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Results:The indications for surgery were pneumocephalus,recurrent brain abscesses,recurrent frontal sinus mucoceles,and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Of the 4 cases,1 was complicated by a small dehiscence of the craniotomy site,1 developed infection,and 2 required further surgery.Conclusion:The use of RFFF is an excellent option for reconstruction of defects in the anterior skull base,especially those complicated by radiation,prior surgery,or infections.Patients with skull base defects are inherently at high risk for post-surgical complications.The RFFF transfers healthy,viable,well-vascularized tissue to prevent further infections and provides a reliable barrier between the dural and sinonasal spaces.This can reduce the need for repeat neurosurgical operations and hospitaliz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erior skull base DEFECT RECONSTRUCTION plastic surgery free flap radial forearm free flap
原文传递
改良桡侧前臂游离皮瓣修复术治疗面颈部皮肤癌切除后组织缺损的效果
4
作者 胡恺 李建成 +3 位作者 杨东昆 吴志刚 张林娜 王续纪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22期25-29,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桡侧前臂游离皮瓣修复术治疗面颈部皮肤癌切除后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3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接受治疗的60例面颈部皮肤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改良组与对照组,... 目的:探讨改良桡侧前臂游离皮瓣修复术治疗面颈部皮肤癌切除后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3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接受治疗的60例面颈部皮肤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改良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肿瘤扩大切除和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改良组行改良桡侧前臂游离皮瓣修复术治疗,对照组行胸大肌皮瓣修复术治疗。观察两组皮瓣成活率、预后情况、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生存质量评分。结果:改良组有1例发生术后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及时抢救成功。对照组有2例发生术后血管危象,其中1例经手术探查及时抢救成功,1例最终出现皮瓣部分液化坏死。两组皮瓣存活率、皮瓣面积、皮瓣制备时间、术后引流量、缺损修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改良组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问卷(UW-QOL)评分中外观、吞咽功能、咀嚼功能及肩部运动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桡侧前臂游离皮瓣修复术在面颈部皮肤癌切除后组织缺损治疗中具有较高的成功率,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升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桡侧前臂游离皮瓣修复术 胸大肌皮瓣修复术 面颈部皮肤癌切除 组织缺损修复重建 生存质量
下载PDF
前臂尺侧游离皮瓣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附30例临床报道 被引量:49
5
作者 张志愿 唐友盛 +3 位作者 竺涵光 张陈平 孙坚 沈国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1998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详细阐明前臂尺侧游离皮瓣的应用解剖、制做技术及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方法对30例前臂尺侧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病例,进行了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前臂尺侧游离皮瓣具有较薄、柔软、弹性好且与面部的色泽相近的优点。... 目的详细阐明前臂尺侧游离皮瓣的应用解剖、制做技术及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方法对30例前臂尺侧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病例,进行了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前臂尺侧游离皮瓣具有较薄、柔软、弹性好且与面部的色泽相近的优点。它血管蒂长、口径较粗,适合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吻合。与前臂桡侧游离皮瓣相比,它的供区疤痕相对隐蔽,本组成功率为90%。主要不足是损失了前臂一条主要供应血管一尺动脉。结论当某种原因,前臂桡侧游离皮瓣不能切取,如桡动脉阻塞,近期曾行桡部静脉穿刺或经该静脉行化疗,这时前臂尺侧游离皮瓣不失为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游离修复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前臂游离皮瓣 口腔颌面修复
下载PDF
50例口腔颌面部游离前臂皮瓣移植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毛驰 俞光岩 +3 位作者 彭歆 郭传瑸 黄敏娴 张益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38-140,共3页
目的 对 5 0例口腔颌面部游离前臂皮瓣移植作回顾性分析。方法  1999年 5月 2 6日~ 2 0 0 0年 8月 3日期间完成的连续 5 0例游离前臂皮瓣移植 ,分析所采用组织瓣的设计、受区血管、血管吻合方式和技术、皮瓣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 目的 对 5 0例口腔颌面部游离前臂皮瓣移植作回顾性分析。方法  1999年 5月 2 6日~ 2 0 0 0年 8月 3日期间完成的连续 5 0例游离前臂皮瓣移植 ,分析所采用组织瓣的设计、受区血管、血管吻合方式和技术、皮瓣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并分析有可能影响皮瓣成活的各种因素。结果  5 0例前臂皮瓣全部成活 ,成功率 10 0 % ,无一例发生全部或部分坏死 ,皮瓣术后血栓的发生率为 6 % ,均为静脉血栓 ,抢救成功率为 10 0 % ;受区和供区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2 8% ,但大多数并发症均不严重 ,没有造成明显的后果 ;吸烟、饮酒、放疗和年龄 (高龄和儿童 )等均非影响游离组织瓣移植成功的重要因素。结论 游离前臂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修复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其制备简便 ,安全可靠 ,明显优于传统的带蒂组织移植 ,值得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前臂皮瓣移植 显微外科 口腔颌面部缺损 修复 皮肤移植
下载PDF
前臂桡侧皮瓣血流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7
作者 徐立群 范秦寅 +3 位作者 张宝亮 张华 张陈平 胡广洪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36-140,共5页
目的:建立以桡动静脉为血管蒂的前臂皮瓣血流动力学三维数值模型,并探讨其科学有效性。方法:应用Pro/E(Wildfire 4.0)软件建立前臂皮瓣三维几何模型。椭圆形皮瓣的长短轴分别为80mm×50mm,厚度为10mm,血管蒂(桡动脉内径1.9mm,桡静... 目的:建立以桡动静脉为血管蒂的前臂皮瓣血流动力学三维数值模型,并探讨其科学有效性。方法:应用Pro/E(Wildfire 4.0)软件建立前臂皮瓣三维几何模型。椭圆形皮瓣的长短轴分别为80mm×50mm,厚度为10mm,血管蒂(桡动脉内径1.9mm,桡静脉内径0.84mm)长50mm,以半嵌入方式平行长轴贯穿皮瓣。将几何模型整体导入SC/Tetra 8.0软件,进行网格划分和计算。根据实测桡动脉流量,设定进口血液流速为20mm/s,参照皮瓣血管蒂实测压力差53mmHg,初步获得压力损失模型(porous model)的有关系数值,然后将压力损失模型代入皮瓣,模拟毛细血管网对血流的阻力,计算出皮瓣及血管蒂部的血液流动,比较分析血管蒂部桡、动静脉中心轴向压力分布和不同截面径向血液流速分布。结果:前臂皮瓣模型的整体网格数为10355473,节点数为2104014。皮瓣代入压力损失模型后,桡、动静脉出入口压力差值为7050Pa(52.8mmHg),接近临床实测值。计算流体力学分析显示,在压力损失模型中桡动脉的中心轴向压力分布持续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当血液流入及流出皮瓣时,会出现速度减缓和增加,而桡静脉的中心轴向压力值在血液流出皮瓣的瞬间急剧下降,结果特征符合皮瓣血液正常生理循环特点。结论:压力损失模型能够较合理有效地模拟前臂桡侧皮瓣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本研究提出了皮瓣血流机制研究的新方法,为进一步血管吻合口流场变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桡侧皮瓣 桡动脉 桡静脉 计算流体力学 压力损失模型
下载PDF
前臂桡侧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的体会—附92例报告 被引量:28
8
作者 赵云富 姜晓钟 +3 位作者 刘渊 苗林 孙弘 陈必胜 《口腔医学纵横》 CSCD 2000年第3期200-202,共3页
目的 :总结用前臂桡侧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的经验。方法 :对我科 92例应用前臂桡侧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前臂桡侧游离皮瓣具有许多符合口腔颌面部修复要求的优点 ,本组 92例的成功率为 ... 目的 :总结用前臂桡侧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的经验。方法 :对我科 92例应用前臂桡侧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前臂桡侧游离皮瓣具有许多符合口腔颌面部修复要求的优点 ,本组 92例的成功率为 95 .7% ;修复口内缺损时注意皮瓣下勿留有死腔 ,保持局部引流通畅 ,否则易导致感染发生。结论 :前臂桡侧游离皮瓣是一种多功能的优良皮瓣 ,适合修复口腔颌面部各个解剖区域的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 前臂桡侧游离皮瓣 修复
下载PDF
护理风险管理在口腔癌行前臂皮瓣游离移植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8
9
作者 施佳敏 王悦平 郑莉萍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2期58-59,共2页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口腔癌行前臂皮瓣游离移植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头颈肿瘤科行口腔癌根治术联合前臂皮瓣游离移植术后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83例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并与2011年未行...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口腔癌行前臂皮瓣游离移植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头颈肿瘤科行口腔癌根治术联合前臂皮瓣游离移植术后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83例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并与2011年未行风险管理的89例同类型患者(对照组)进行皮瓣危象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率及患者配合率的比较。结果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有4例和2例患者发生皮瓣危象,其抢救成功率分别为75.00%和100.00%;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2.13%和98.80%,患者配合率分别为88.76%和92.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提高了皮瓣游离移植术患者皮瓣危象抢救成功率以及患者对治疗的配合程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前臂游离皮瓣移植 风险管理
下载PDF
前臂游离皮瓣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切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杨文宇 后军 +5 位作者 肖锋 方冬冬 李承靖 孙明 胡玉坤 薛浩伟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9年第2期130-132,99,共4页
目的探讨前臂游离皮瓣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切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6年6月~2017年0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收治11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病例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游离桡侧前臂皮瓣Ⅰ期修复重建口腔较大软组织... 目的探讨前臂游离皮瓣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切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6年6月~2017年0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收治11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病例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游离桡侧前臂皮瓣Ⅰ期修复重建口腔较大软组织缺损,总结临床手术经验。结果 11例舌、颊、口底等处缺损成功修复,术后外形恢复满意。术后半年随访,大部分患者皮瓣黏膜化明显,全部患者咀嚼功能基本恢复;部分患者舌及口底鳞癌术后语言功能稍有改变。结论游离桡侧前臂皮瓣移植修复是一种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较大缺损的理想皮瓣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桡侧前臂皮瓣 口腔颌面部肿瘤 显微外科 理想皮瓣
下载PDF
应用折叠的双皮岛游离前臂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 被引量:7
11
作者 毛驰 俞光岩 +3 位作者 彭歆 郭传瑸 黄敏娴 张益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520-522,共3页
目的 探讨折叠的双皮岛游离前臂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可靠性和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折叠的双皮岛游离前臂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病例 33例 ,分析缺损的部位、范围、所采用组织瓣的设计、受区血管、血管吻合方式和技术、皮... 目的 探讨折叠的双皮岛游离前臂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可靠性和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折叠的双皮岛游离前臂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病例 33例 ,分析缺损的部位、范围、所采用组织瓣的设计、受区血管、血管吻合方式和技术、皮瓣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并分析有可能影响皮瓣成活的各种因素。结果  33例患者中 ,10例为颊部的洞穿缺损 ,15例为上颌骨切除术后的缺损 ,6例为腭部洞穿缺损 ,2例为先天性腭裂术后巨大腭瘘 ,全部患者的 33块前臂皮瓣均成活 ,无一例发生全部或部分坏死 ,全部皮岛均获得成活并完成修复目的。皮瓣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为 3.0 % ,抢救成功率为 10 0 %。结论 折叠的双皮岛游离前臂皮瓣在口腔颌面部洞穿缺损的修复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其血供可靠并且制备简便 ,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缺损 游离前臂皮瓣 显微外科 重建
下载PDF
颏下岛状皮瓣与前臂皮瓣修复口腔鳞癌术后缺损的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汉前 俞辉明 毛弛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6期569-572,共4页
目的:比较颏下岛状皮瓣与游离前臂皮瓣修复口腔鳞癌术后缺损的结果。方法:2009年5月~2011年8月,69例口腔鳞癌术后缺损采用颏下岛状皮瓣或游离前臂皮瓣修复,比较2种修复方法的皮瓣大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口腔功能恢复及复... 目的:比较颏下岛状皮瓣与游离前臂皮瓣修复口腔鳞癌术后缺损的结果。方法:2009年5月~2011年8月,69例口腔鳞癌术后缺损采用颏下岛状皮瓣或游离前臂皮瓣修复,比较2种修复方法的皮瓣大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口腔功能恢复及复发情况。结果:69例患者中,采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32例,游离前臂皮瓣修复37例。颏下岛状皮瓣组与游离前臂皮瓣组在平均皮瓣大小(32.78cm2 VS 48.27cm2)、平均手术时间(351min VS 508min)、平均住院日(13.06dVS 17.48d)等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两组患者总的并发症发生相似,但颏下岛状皮瓣组发生颌下区积液的比例较高(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口腔功能恢复及肿瘤复发方面无差异。结论:颏下岛状皮瓣修复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可作为口腔鳞癌术后中小型缺损修复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颏下皮瓣 桡侧游离前臂皮瓣 修复 口腔缺损 鳞状细胞癌
下载PDF
桡侧副血管蒂前臂外侧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杨运平 徐达传 许本柯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0期991-992,共2页
目的 :为桡侧副血管蒂前臂外侧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45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观察了桡侧副动脉的来源、走行及其在肘关节部位的分支、分布和吻合。结果 :桡侧副动脉在距肱骨外上髁 ( 7.7±1.0 )cm处分为掌侧... 目的 :为桡侧副血管蒂前臂外侧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45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观察了桡侧副动脉的来源、走行及其在肘关节部位的分支、分布和吻合。结果 :桡侧副动脉在距肱骨外上髁 ( 7.7±1.0 )cm处分为掌侧支和背侧支 ,背侧支在肱骨外上髁上方 ( 1.4± 0 .3 )cm处分为前支和后支 ,前支跨越肘关节到达前臂 ,以 2~ 4个皮支分布于前臂外侧的皮肤 ,其分支点外径为 ( 0 .8± 0 .2 )mm ,前支在桡骨颈平面和桡侧返动脉相吻合的占72 % ,可切取的皮瓣面积约 15cm× 5cm。结论 :以桡侧副动脉为蒂的前臂外侧皮瓣转位可修复肘部、上臂和颈部的软组织缺损 ,亦可吻合血管游离移植修复手、足部和面颈部的软组织缺损 ,还可形成臂外侧下部、前臂外侧大型皮瓣或复合组织瓣 ,修复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侧副动脉 前臂皮瓣 转位 游离移植
下载PDF
前臂游离全厚皮片修复前臂游离皮瓣供区缺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4
作者 袁冶 邢树忠 施星辉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301-302,共2页
目的:观察同侧前臂局部全厚皮片修复前臂游离皮瓣切取后供区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7例口腔鳞癌患者,所取前臂皮瓣最小为5cm×6cm,最大为6cm×9cm。前臂皮瓣取下后,按设计在前臂近心端切取三角形不含皮下组织的全厚皮片。关闭... 目的:观察同侧前臂局部全厚皮片修复前臂游离皮瓣切取后供区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7例口腔鳞癌患者,所取前臂皮瓣最小为5cm×6cm,最大为6cm×9cm。前臂皮瓣取下后,按设计在前臂近心端切取三角形不含皮下组织的全厚皮片。关闭伤口时,从近心端向远心端进行,一直到术前设计时指定的一点,剩余三角形区域用切取的全厚皮片覆盖。结果:所有患者移植皮片成活良好,并且获得良好的外观。结论:本方法所植皮片的颜色与周围正常皮肤组织接近,不增加创伤,不增加并发症,不影响功能,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全厚皮片 前臂皮瓣 口腔鳞癌 修复
下载PDF
前臂桡侧游离皮瓣静脉回流障碍的临床观察:附13例报道 被引量:2
15
作者 姜蕾 陈潇卿 +7 位作者 石荣华 王国栋 李崴 黄建涛 刘渊 吴洋 姜晓钟 赵云富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146-150,共5页
目的:探讨前臂桡侧皮瓣(radial forearm free flap,RFFF)移植术后静脉危象的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因口内软组织缺损接受RFFF移植修复的患者178例,回顾分析其中因静脉危象行手术探查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 目的:探讨前臂桡侧皮瓣(radial forearm free flap,RFFF)移植术后静脉危象的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因口内软组织缺损接受RFFF移植修复的患者178例,回顾分析其中因静脉危象行手术探查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3例发生静脉回流障碍的病例经手术探查后,9例抢救成功,4例失败。其中,6例吻合2条静脉(失败2例),7例吻合1条浅静脉(失败2例)。除1例埋入瓣外,所有进行探查的皮瓣均出现颜色改变。4例出现皮瓣边缘渗出性出血,至皮瓣渗血停止、出现颜色变化后才进行手术探查。结论:RFFF发生危象主要是由于局部静脉回流障碍,吻合2条静脉与1条静脉相比,危象发生率与抢救失败率无显著差异。发生静脉危象时,皮瓣颜色由远及近改变,主要是由于远端静脉回流障碍所致。术后皮瓣边缘渗出性出血是静脉回流障碍的早期表现,应及时检查。静脉回流障碍时间越长,血栓范围越大,皮瓣坏死的可能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桡侧游离皮瓣 静脉危象 渗血
下载PDF
超声刀在前臂皮瓣制备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丁旭 李怀奇 +2 位作者 宋晓萌 吴煜农 武和明 《口腔医学》 CAS 2016年第10期898-900,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刀在前臂皮瓣制备术中的应用及疗效评价。方法 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行前臂皮瓣修复口腔组织缺损的患者2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3例,试验组运用超声刀制备,对照组运用普通手术刀制备,分析两组... 目的探讨超声刀在前臂皮瓣制备术中的应用及疗效评价。方法 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行前臂皮瓣修复口腔组织缺损的患者2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3例,试验组运用超声刀制备,对照组运用普通手术刀制备,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前臂皮瓣全部存活,试验组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运用超声刀行前臂皮瓣制备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中出血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刀 前臂皮瓣 手术时间 出血量
下载PDF
前臂皮瓣与胸大肌皮瓣在口腔癌手术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陶敬桥 张海钟 《中国医药导刊》 2014年第1期58-59,共2页
目的:分析前臂皮瓣与胸大肌皮瓣在口腔癌手术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2年11月收治的84例在口腔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接受口腔癌手术缺损修复的患者,根据移植部位不同分为前臂组和胸大... 目的:分析前臂皮瓣与胸大肌皮瓣在口腔癌手术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2年11月收治的84例在口腔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接受口腔癌手术缺损修复的患者,根据移植部位不同分为前臂组和胸大肌组,每组各42例。前臂组和胸大肌组分别采用前臂桡侧皮瓣、胸大肌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口腔颌面部缺损,术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并发症及外形恢复情况。结果:前臂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与胸大肌组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皆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及外形恢复问题(P〉0.05),但均未对正常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结论:在口腔癌手术缺损修复中采用前臂皮瓣与胸大肌皮瓣效果较好,适用于不同的缺损类型,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皮瓣 胸大肌皮瓣 口腔癌手术缺损修复 应用效果
下载PDF
游离前臂桡侧皮瓣重建头颈肿瘤术后缺损 被引量:3
18
作者 苏文玲 赵德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21-1125,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前臂桡侧皮瓣重建头颈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游离前臂桡侧皮瓣修复头颈恶性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70例;其中舌癌43例,颊癌12例,软腭癌5例,外鼻癌4例,下唇癌3例,上唇...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前臂桡侧皮瓣重建头颈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游离前臂桡侧皮瓣修复头颈恶性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70例;其中舌癌43例,颊癌12例,软腭癌5例,外鼻癌4例,下唇癌3例,上唇癌2例,下咽后壁癌1例。组织缺损范围5 cm×4 cm^14 cm×8 cm,病程4~30个月。分析皮瓣修复技术,观察术后皮瓣供区和受区的外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70例患者中仅1例皮瓣因静脉回流障碍发生坏死,其余均成活,皮瓣成活率98.4%。术后随访12~36个月,1例下咽后壁癌术后1年余死于远处转移,2例舌癌死于心脑血管意外。术后供区外观平整,有色差,瘢痕不明显,无功能障碍;受区外形接近正常,吞咽顺畅,言语清晰,修复重建效果满意。结论:游离前臂桡侧皮瓣制作简单,血管解剖恒定,管径粗,蒂长,方便吻合,对供区功能损伤小,厚薄适中,适合修复头颈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和功能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前臂桡侧皮瓣 头颈肿瘤 组织缺损 功能重建
下载PDF
改良桡侧前臂游离皮瓣即刻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迪娜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9年第1期108-111,共4页
目的:观察改良桡侧前臂游离皮瓣(RFFF)重建即刻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8年4月孝感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89例行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修复重建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选择重... 目的:观察改良桡侧前臂游离皮瓣(RFFF)重建即刻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8年4月孝感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89例行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修复重建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选择重建方式不同分为改良RFFF组(n=47)和传统RFFF组(n=42);比较两组一般情况、术后疗效及供区损伤情况。结果:两组皮瓣存活率均为100%。改良RFFF组较传统RFFF组皮瓣大小明显减小(P<0.05),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经口进食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改良RFFF组较传统RFFF组外形、工作与社交、患者满意度等评分均明显增高(P<0.05);而两组在饮食、口腔闭合、张口度、口腔纳水试验、咀嚼功能、咬合功能、吞咽功能及言语方面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改良RFFF组前臂术区感觉功能、桡神经浅支功能及前臂运动功能损伤程度均明显小于传统RFFF组(P<0.05)。结论:改良RFFF重建即刻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能够提高术区美观度及患者满意度,且对供区功能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桡侧前臂游离皮瓣 颌面部肿瘤 组织缺损 修复 重建
下载PDF
前臂桡侧-掌长肌腱复合瓣在唇颊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江银华 田克斌 +2 位作者 刘伟东 樊彤海 郦芳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前臂桡侧-掌长肌腱复合瓣在唇颊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并对临床手术经验进行初步总结。方法:应用前臂桡侧-掌长肌腱复合瓣对5例唇颊部缺损患者进行手术修复,掌长肌腱与残余口轮匝肌可共同维持唇颊部形态和功能,对折的前臂皮... 目的:探讨前臂桡侧-掌长肌腱复合瓣在唇颊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并对临床手术经验进行初步总结。方法:应用前臂桡侧-掌长肌腱复合瓣对5例唇颊部缺损患者进行手术修复,掌长肌腱与残余口轮匝肌可共同维持唇颊部形态和功能,对折的前臂皮瓣则可同时修复皮肤与黏膜缺损。术后定期随访,最短随访时间20个月。结果:5例游离复合瓣移植后均获得成活,成活率100%,在术后6个月,复合瓣外观形态较好;术后10~12个月,患者能很好地进行开闭口、咀嚼等运动。结论:前臂桡侧-掌长肌腱复合瓣修复唇颊部缺损,形态和功能均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桡侧-掌长肌腱复合瓣 游离移植 唇颊部缺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