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媒体时代广播剧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丝路之声系列广播剧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孙萍萍 殷晨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9-54,共6页
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传媒技术的发展及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听觉文化研究的兴起,以声音传播为物质载体的广播剧借助各种社交媒体及网络音频客户端快速融入普通百姓的精神消费中,在文化宣传、价值引领、道德塑造、审美教育等方... 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传媒技术的发展及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听觉文化研究的兴起,以声音传播为物质载体的广播剧借助各种社交媒体及网络音频客户端快速融入普通百姓的精神消费中,在文化宣传、价值引领、道德塑造、审美教育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广播剧利用其声音叙事的特点,占领了乡村文化的高地。首先,丝路之声出品的系列广播剧,或取材于百姓身边的人或事,或讲述非遗民俗文化,或讴歌红色革命精神,深受百姓喜爱,大大拓展了乡村的听觉文化空间;其次,广播剧将传统乡土价值与时代核心价值观融入故事和人物形象中,激发了广大民众向善向美向真的价值追求,有效地发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价值引领作用;最后,广播剧借助传统的声音叙事优势,以声塑形、以声传情、以声铸魂,引导民众在艺术的审美熏陶中体悟生活的真善美,提升其艺术鉴赏水平和精神修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剧 融媒体时代 乡村文化振兴
下载PDF
商业广播剧女性受众研究
2
作者 赵贺 王悦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54-61,共8页
近年来商业广播剧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其听众以年轻群体为主,表现出明显的以女性受众为主导的性别倾向。聚焦于受众视角和女性主义视角,商业广播剧对年轻女性群体具备极强的吸引力,其受众在收听及消费过程中流露出Z世代年轻女性在网... 近年来商业广播剧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其听众以年轻群体为主,表现出明显的以女性受众为主导的性别倾向。聚焦于受众视角和女性主义视角,商业广播剧对年轻女性群体具备极强的吸引力,其受众在收听及消费过程中流露出Z世代年轻女性在网络文化产品消费里的情感期待和话语渴求;同时,商业广播剧的传播和其女性受众需求间也互为影响与羁绊,如何实现商业广播剧未来的良性发展仍旧值得深思。对商业广播剧的女性受众开展研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网络文化领域女性视角的研究案例,为当代女性在互联网中的情感追求、文化期待和话语表达等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广播剧 女性受众 受众研究 文化消费
下载PDF
具身消费与情感交互:声音景观视域下的中国广播剧 被引量:3
3
作者 韩晓晔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6-35,170,171,共12页
广播剧又称为“用耳朵听的戏”,在媒体的变迁中,经历了由兴至衰的演变,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却借媒体融合之势实现了新的发展。当下网络广播剧的兴起,提高了受众听觉体验的交互性和沉浸性,作为一种“伴随性音频”“具身性消费”和“情感... 广播剧又称为“用耳朵听的戏”,在媒体的变迁中,经历了由兴至衰的演变,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却借媒体融合之势实现了新的发展。当下网络广播剧的兴起,提高了受众听觉体验的交互性和沉浸性,作为一种“伴随性音频”“具身性消费”和“情感性交互”的声音艺术,构造了一种独特的“声音景观”。受众在“听觉转向”过程中获得情感的认同,并在虚拟空间得以延伸,以“具身”代替“身体”,在这一过程中,广播剧不但需要关注“什么声音”,更要关注“如何听”,关注不同人群的“声音需求”;不但需要关注声音景观的建设,更要关注声音景观对于形塑生命、形塑生命共同体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剧 伴随性音频 具身性消费 情感性交互 声音景观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抗战广播剧文学的思想向度与诗意追求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家思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3-144,共12页
中国现代抗战广播剧文学具有重要的思想与艺术价值。从其书写的历史来看,伟大的抗日战争是由民众的呼号呐喊和中国共产党等党团组织积极倡导而推动政府最后正面主导的民族圣战;它一开始就高扬起民族团结、共同对敌的思想大旗,显示了强... 中国现代抗战广播剧文学具有重要的思想与艺术价值。从其书写的历史来看,伟大的抗日战争是由民众的呼号呐喊和中国共产党等党团组织积极倡导而推动政府最后正面主导的民族圣战;它一开始就高扬起民族团结、共同对敌的思想大旗,显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其揭示的精神动力来看,它是中国人民基于救亡使命,在世俗的家族伦理要求和民族国家的伦理规范的合力推动下展开的,形成了不怕牺牲、英勇抗敌和坚强不屈的精神意志,这正是抗日战争最终能够以弱胜强的内在原因。它以精巧的构思和人性的书写突破了政治宣传的不足,显示了对诗意的追求,展示了艺术描写的深度,产生了较强的审美感染力。因此,中国现代抗战广播剧文学为中国现代文学增添了艺术新质,无论从政治宣传还是历史书写或者是艺术创新上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 抗战广播剧 思想向度 诗意追求
下载PDF
论20世纪80年代中国广播剧的现实主义审美向度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家思 周宜楠 刘璨 《丽水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14-21,共8页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广播剧呈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的审美向度。一是紧密围绕着改革开放新的时代情势和现实生活去取材,显示了强烈的现实主义审美取向。二是以正向的艺术笔调进行描写,着力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显示了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广播剧呈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的审美向度。一是紧密围绕着改革开放新的时代情势和现实生活去取材,显示了强烈的现实主义审美取向。二是以正向的艺术笔调进行描写,着力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显示了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三是讴歌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呼唤为国效力,显示了坚定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立场。四是表现儿童生活和情趣,着力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也是其现实主义审美向度的重要表现。这些作品都塑造了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与戏剧 广播剧研究 现实主义 审美向度 20世纪80年代
下载PDF
上海现代抗日广播剧文学研究
6
作者 刘家思 刘璨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25-34,共10页
中国广播剧文学是在上海的抗战宣传中诞生的,成为记载中国抗日战争的独特档案。上海的抗日广播剧曾广为演播,影响巨大,在抗战时期既满足了中国人民的审美需要,也发挥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它以“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为界,可以... 中国广播剧文学是在上海的抗战宣传中诞生的,成为记载中国抗日战争的独特档案。上海的抗日广播剧曾广为演播,影响巨大,在抗战时期既满足了中国人民的审美需要,也发挥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它以“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为界,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从1933年1月到1937年8月为前期,以“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淞沪抗战为取材视阈,是以自诉式的国难书写为主,大力暴露日寇的侵略暴行,显示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抗日要求;后期是指从1937年8月开始到20世纪40年代,除《爆炸》之外,都是以“八·一三”淞沪抗战为题材,表现了以身许国的共同主题,暴露了日寇侵略的血腥罪行,描写中国人民抗日的悲壮历程。上海广播剧塑造了一批鲜活的艺术形象,无论是抗日英雄形象,还是爱国民众形象,或者是那些拘于个人小天地而不顾亡国灭种危机的卑怯者形象,都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广泛地反映了中国抗战时期的社会现实,揭示了日寇入侵后中国社会的复杂状况。上海的抗日广播剧文学以其独特的审美形态——灵活自如的叙事形态、立体放射的人物语言和准确真实的音响效果,彰显了中国广播剧文学的文体独特性,显示了中国现代广播剧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史 抗战文学 上海文学 广播剧
下载PDF
广播剧结构浅论
7
作者 郭莉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30-33,共4页
作为诉诸听觉的艺术 ,广播剧的特征、结构要求以及作为结构的重要手段的场景转换等是探讨广播剧戏剧结构的有价值的戏剧美学课题。
关键词 广播剧 戏剧结构 场景转换 听觉艺术 受众
下载PDF
生人勿近的声音私地:平台视角下网络广播剧的声音景观研究
8
作者 张丽 刘念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22年第6期17-31,共15页
既有研究对网络广播剧的平台化发展趋势关注较少,本文结合“声音景观”理论对其新的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受平台经济时代的消费主义逻辑、移动互联技术的流动性特征以及倦怠社会中自我剥削机制的多重影响,网络广播剧逐渐成为一种极具私密... 既有研究对网络广播剧的平台化发展趋势关注较少,本文结合“声音景观”理论对其新的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受平台经济时代的消费主义逻辑、移动互联技术的流动性特征以及倦怠社会中自我剥削机制的多重影响,网络广播剧逐渐成为一种极具私密性的声音产品;制作者和平台方通过个性题材、私人场景以及亲密互动不断强化这片“声音私地”的特有权,最终塑造了一批高度异质、动机多样、随意分散的小众收听群体,他们戴上耳机,标志着与喧嚣现实的暂时隔离和“生人勿近”的自我意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广播剧 声音景观 平台经济 浪漫关系 声音私地
下载PDF
论抗战初期的广播剧理论建设
9
作者 刘家思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 47-52,65,共7页
中国广播剧理论在抗战初期获得了发展,形成了基本的框架体系。这是以1938年创刊的《抗战日报.戏剧与电影》为前锋的。理论工作者从抗战宣传的需要和时代要求出发提倡广播剧,以较为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眼光,对广播剧文学自身的特征、创作... 中国广播剧理论在抗战初期获得了发展,形成了基本的框架体系。这是以1938年创刊的《抗战日报.戏剧与电影》为前锋的。理论工作者从抗战宣传的需要和时代要求出发提倡广播剧,以较为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眼光,对广播剧文学自身的特征、创作规律和演播技巧、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等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批评,取得了实质性的成就,推进了中国广播剧理论的建构,促进了中国广播剧事业的发展。但从整体上说还不完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研究 广播剧史 抗战初期 理论建构
下载PDF
伪满洲国的广播剧 被引量:1
10
作者 代珂 《外国问题研究》 2014年第3期12-18,共7页
伪满时期的新闻传播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具有异样色彩的一页。当时的传播媒体主要是报纸、杂志和广播,它们的主要传播对象是当时身处东北的日本人和中国人,传播本身却受到日本殖民统治的严密控制。本文拟从当时的各种相关文献资料中,以... 伪满时期的新闻传播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具有异样色彩的一页。当时的传播媒体主要是报纸、杂志和广播,它们的主要传播对象是当时身处东北的日本人和中国人,传播本身却受到日本殖民统治的严密控制。本文拟从当时的各种相关文献资料中,以广播剧为视角进行调查取证,梳理广播剧在伪满时期的产生、发展、形式变化的脉络,由此分析考证当时在日本统治监管下的文化传媒的实际状态,为伪满时期的新闻传播史研究提供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满洲国 广播传媒 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 双重放送 广播剧
下载PDF
穿越剧的抵抗与收编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利杰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106-108,113,共4页
2011年起,由《宫锁心玉》《步步惊心》领跑的穿越剧火爆荧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但在这阵穿越风中也夹杂着"恶搞历史"、"粗制滥造"、"误导青年价值观"等异样声音,而且各种质疑越来越占据上风,先是... 2011年起,由《宫锁心玉》《步步惊心》领跑的穿越剧火爆荧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但在这阵穿越风中也夹杂着"恶搞历史"、"粗制滥造"、"误导青年价值观"等异样声音,而且各种质疑越来越占据上风,先是官方多次发"限播令"对其进行社会意识形态收编,而后在市场经济潮流下,市场对穿越剧也潜移默化地进行商业收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越剧 意识形态收编 商业收编 广电总局 市场经济
下载PDF
微广播剧的录制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邓昌浩 龙向东 +1 位作者 王洪远 王平 《电声技术》 2018年第5期42-46,共5页
广播剧历来是广播听众喜欢的媒体艺术形式,微广播剧是从广播剧中崛起的。目前,虽然受到时代的发展和新型媒体的冲击,但好的微广播剧仍为广播听众所钟爱。本文是作者在录制微广播剧的过程中的实践与思考,深感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本文提... 广播剧历来是广播听众喜欢的媒体艺术形式,微广播剧是从广播剧中崛起的。目前,虽然受到时代的发展和新型媒体的冲击,但好的微广播剧仍为广播听众所钟爱。本文是作者在录制微广播剧的过程中的实践与思考,深感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本文提及了作者在微广播剧的制作中的感受,并对微广播剧在新时代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广播剧 把握 采集 音色 声压 混响 技术 艺术
下载PDF
浅析广播剧解说的语言表达艺术 被引量:2
13
作者 沈红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34-137,共4页
广播剧是广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文艺作品创作方式。解说词播音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整部作品的完美和谐。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介入式"第三人称广播剧解说词的语言表达艺术作一粗浅探析。
关键词 广播剧解说词 表达艺术 创新发展
下载PDF
试论广播剧制作的方法与技巧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晓莉 《中国有线电视》 2021年第10期1084-1086,共3页
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网络视频平台,可供大众观看娱乐的视频节目越来越多,在这种大环境下,广播节目正在遭受着猛烈地冲击,而且当代的年轻人对广播节目不够了解,喜爱程度不高,广播节目的受众渐渐出现了年龄断层的不利情... 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网络视频平台,可供大众观看娱乐的视频节目越来越多,在这种大环境下,广播节目正在遭受着猛烈地冲击,而且当代的年轻人对广播节目不够了解,喜爱程度不高,广播节目的受众渐渐出现了年龄断层的不利情况,长此以往,广播节目只会慢慢被取代,前程堪忧。广播剧作为一种新的广播节目的形式,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吸引更多的听众来收听广播节目,但是广播剧通常制作起来都有一定的复杂程度和难点,主要探讨的就是广播剧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剧 制作方法 制作技巧
下载PDF
广播剧录制中的若干问题分析
15
作者 谢玉林 《电视技术》 2020年第1期54-56,共3页
广播剧作为听觉艺术形式之一,其通过语言、声效和音乐三个要素相互交融提高听众的故事感染力,利用声音打动听众,进而引起共鸣。为了让广播剧能够更加具有渲染力和听觉冲击力,带给听众丰富多彩的艺术想象力,广播剧在录制的时候必须要做... 广播剧作为听觉艺术形式之一,其通过语言、声效和音乐三个要素相互交融提高听众的故事感染力,利用声音打动听众,进而引起共鸣。为了让广播剧能够更加具有渲染力和听觉冲击力,带给听众丰富多彩的艺术想象力,广播剧在录制的时候必须要做好规划。基于此,本文就广播剧录制中的若干问题展开研究,分别从录制准备、录制人员以及录制效果等技术问题展开了分析,希望能够推动广播剧录制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剧 录制创作 问题
下载PDF
融媒体时代微型广播剧的发展研究
16
作者 王珊 《中国有线电视》 2021年第1期83-85,共3页
立足于微型广播剧的媒体融合实践,深入分析微型广播剧在媒体融合时代的瓶颈,结合工作实践,提出微型广播剧的媒体融合策略。
关键词 融媒体时代 微型广播剧 发展 思考
下载PDF
试论广播戏曲节目主持人的多面性——以“乡村大戏台”栏目为例
17
作者 李卫红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43-46,共4页
作为广播戏曲栏目的主持人,不仅要掌握播音主持的基础知识﹑戏曲基础知识,还要有现场组织能力﹑统筹能力等,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使节目更具有群众性、互动性和欣赏性。
关键词 广播戏曲节目 主持人 多面手
下载PDF
舞剧中灯光的语汇与延伸——以《永不消逝的电波》、《天路》为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任冬生 《演艺科技》 2020年第3期70-73,共4页
以《永不消逝的电波》、《天路》为例,谈舞剧中灯光语汇及其延展性。
关键词 舞剧 舞台灯光 《永不消逝的电波》 《天路》 灯光语汇
下载PDF
在有限的题材空间中去寻找无限的创作可能——以《孔子》等三个舞剧的服装造型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阳东霖 《演艺科技》 2020年第4期65-71,共7页
以舞剧《孔子》《永不消逝的电波》《在远方.在这里》的服装造型为例,分析、探讨在有限的题材空间中,采用打碎重组、去繁从简等方法寻求无限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舞剧 《孔子》 《永不消逝的电波》 《在远方.在这里》 服装造型 创作
下载PDF
“听”见戏剧——云南现代戏剧研究视点补遗
20
作者 方冠男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7-63,共7页
“听”的维度,是云南现代戏剧史论研究的新视点。1932年,云南成立了云南省政府无线电局广播台,云南自此进入广播时代,这丰富了云南戏剧的传播手段,从此,在“看”戏剧以外,“听”戏剧,也参与构成了云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932-1949年之间... “听”的维度,是云南现代戏剧史论研究的新视点。1932年,云南成立了云南省政府无线电局广播台,云南自此进入广播时代,这丰富了云南戏剧的传播手段,从此,在“看”戏剧以外,“听”戏剧,也参与构成了云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932-1949年之间,云南广播戏剧的类别,关涉了滇剧、平剧(京剧)、粤剧、川剧、昆曲、话剧等不同剧种。这种新的传播方式是自精英层渐趋普及市民层的,经历了“听”广播-茶社“听”广播-茶社“听”唱戏-茶社“看”戏的完整链条,由此,云南现代戏剧经历了从“看”见到“听”见、又从“听”见到再“看”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里,“听”见戏剧,体现出了个体、社会、国家以及戏剧自身的多重觉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 广播戏剧 话剧 演播 茶社演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