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1篇文章
< 1 2 10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Body Dynamics Modeling of Heavy Goods Vehicle-Rail Interaction
1
作者 Lili Liu Jianhua Liu Jihong Zuo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24年第7期1715-1722,共8页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vehicle-track coupling dynamics, SIMPACK multi-body dynamics software is used to establish a C80 wagon line-coupled multi-body dynamics model with 73 degrees of freedom. And the reasonablene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vehicle-track coupling dynamics, SIMPACK multi-body dynamics software is used to establish a C80 wagon line-coupled multi-body dynamics model with 73 degrees of freedom. And the reasonableness of the line-coupled dynamics model is verified by using the maximum residual acceleration, the nonlinear critical speed of the wag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stablished vehicle line coupling dynamics model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vehicle line coupling dynamics mode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hicle-rail Coupling Dynamic modeling Wheel-rail Interaction Forces
下载PDF
Scheduling of high-speed rail traffic based on discrete-time movement model 被引量:2
2
作者 孙亚华 曹成铉 +1 位作者 许琰 吴超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12期113-120,共8页
In this paper, a new simulation approach for solving the mixed train scheduling problem on the high-speed double-track rail line i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discrete-time movement model, we propose control strategies f... In this paper, a new simulation approach for solving the mixed train scheduling problem on the high-speed double-track rail line i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discrete-time movement model, we propose control strategies for mixed train movement with different speeds on a high-speed double-track rail line, including braking strategy, priority rule, travelling strategy, and departing rule. A new detailed algorithm is also presented based on the proposed control strategies for mixed train movement. Moreover, we analyze the dynamic properties of rail traffic flow on a high-speed rail line. Using our proposed method, we can effectively simulate the mixed train schedule on a rail line. The numeric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an appropriate decrease of the departure interval can enhance the capacity, and a suitable increase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two adjacent stations can enhance the average speed. Meanwhile, the capacity and the average speed will be increased by appropriately enhancing the ratio of faster train number to slower train number from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in control discrete-time model simulation rail traffic flow
下载PDF
Urban rail departure capacity analysis based on a cellular automaton model 被引量:1
3
作者 Wen-Jun Li Lei Nie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7期196-202,共7页
As an important traffic mode, urban rail transit is constantly developing toward improvement in service capacity and quality. When an urban rail transit system is evaluated in terms of its service capacity, the train ... As an important traffic mode, urban rail transit is constantly developing toward improvement in service capacity and quality. When an urban rail transit system is evaluated in terms of its service capacity, the train departure capacity is an important index that can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service level of an urban rail transit facility. In light of the existing cellular automaton models, this paper proposes a suitable cellular automaton model to analyze the train departure capacity of urban rail transit under different variable factors and conditions. The established model can demonstrate the train operating processes by implementing the proposed sound rules, including the rules of train departure at the origin and intermediate stations, and the velocity and position updating rules. The properties of train traffic are analyzed via numerical experiments.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parture capacity is negatively affected by the train departure control manner. In addition, (i) the real-time signal control can offer a higher train service frequency; (ii) the departure capacity gradually rises with the decrease in the line design speed to a limited extent; (iii) the departure capacity decreases with extension in the train length; (iv) the number of departed trains decreases as the train stop time increases; (v) the departure capacity is not affected by the section length. However, the longer the length, the worse the service quality of the urban rail transit line. The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cellular automaton model can be used to analyze the train service capacity of an urban rail transit system by perform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under various considered factors, conditions, and management mo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in departure capacity urban rail transit cellular automaton model
下载PDF
Modeling Crash Risk at Rail-Highway Grade Crossings by Track Class
4
作者 Soumya Sharma Srinivas S. Pulugurtha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2019年第3期261-275,共15页
The Federal Railroad Administration (FRA)’s Web Based Accident Prediction System (WBAPS) is used by federal, state and local agencies to get a preliminary idea on safety at a rail-highway grade crossing. It is an int... The Federal Railroad Administration (FRA)’s Web Based Accident Prediction System (WBAPS) is used by federal, state and local agencies to get a preliminary idea on safety at a rail-highway grade crossing. It is an interactive and user-friendly tool used to make funding decisions. WBAPS is almost three decades old and involves a three-step approach making it difficult to interpret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variables included in the model. It also does not directly account for regional/local developments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pertaining to signals and signs implemented at rail-highway grade crossings. Further, characteristics of a rail-highway grade crossing vary by track class which is not explicitly considered by WBAPS. This research, therefore, examines and develops a method and models to estimate crashes at rail-highway grade crossings by track class using regional/local level data. The method and models developed for each track class as well as considering all track classes together are based on data for the state of North Carolina. Linear, as well as count models based on Poisson and Negative Binomial (NB) distributions, was tested for applicability. Negative binomial models were found to be the best fit for the data used in this research. Models for each track class have better goodness of fit statistics compared to the model considering data for all track classes together. This is primarily because traffic, design, and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t rail-highway grade crossings are different for each track class. The findings from statistical models in this research are supported by model vali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l-Highway Grade CROSSING CRASH Risk modelING TRACK CLASS
下载PDF
实测轮轨蠕滑曲线对钢轨磨耗影响分析
5
作者 王平 宋娟 +2 位作者 杨春凯 安博洋 陈嵘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4-1042,共9页
轮轨蠕滑曲线会影响轮轨动态相互作用,进而影响钢轨磨耗,为研究实测轮轨蠕滑曲线对钢轨磨耗的影响,首先,基于最小二乘法获得适用于Polach模型和修改FASTSIM算法的参数,模拟40~400 km/h行车速度范围内的实测蠕滑曲线;随后,在SIMPACK软件... 轮轨蠕滑曲线会影响轮轨动态相互作用,进而影响钢轨磨耗,为研究实测轮轨蠕滑曲线对钢轨磨耗的影响,首先,基于最小二乘法获得适用于Polach模型和修改FASTSIM算法的参数,模拟40~400 km/h行车速度范围内的实测蠕滑曲线;随后,在SIMPACK软件中建立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通过Polach模型测得实测蠕滑曲线;最后,采用Kik-Piotrowski模型和修改的FASTSIM算法进行轮轨非赫兹滚动接触计算,并结合USFD磨耗模型预测钢轨磨耗,对比了理想与实测蠕滑曲线条件下钢轨磨耗的差异.研究表明:理想蠕滑曲线条件下钢轨磨耗深度明显大于实测蠕滑曲线下的结果,随着车辆通过次数的增加,理想条件下钢轨磨耗分布范围更大,内外轨磨耗分布范围分别为实测蠕滑曲线的1.5倍和1.3倍;摩擦系数和磨耗率显著影响钢轨磨耗大小及磨耗分布情况,故在车辆动力学仿真和钢轨磨耗计算中有必要考虑实测轮轨蠕滑曲线;形成了确定实测蠕滑曲线参数的前处理程序,可服务于车辆动力学仿真和钢轨磨耗计算,可以有效指导现场进行钢轨打磨等养护维修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滑曲线 数值模拟 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 钢轨磨耗 接触斑
下载PDF
轨底坡耦合车轮动态型面下地铁轮轨接触特性
6
作者 朱爱华 李嘉祺 +2 位作者 孟宇轩 杨建伟 白堂博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0-56,共7页
为探究地铁车轮型面动态变化与轨底坡设置的关系,跟踪测试了运行里程5万、8万、14万公里车轮磨耗型面,研究轨底坡耦合车轮动态型面时的轮轨接触特性;以车辆动力学理论为依据,根据实测地铁车辆参数,建立了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轮轨接... 为探究地铁车轮型面动态变化与轨底坡设置的关系,跟踪测试了运行里程5万、8万、14万公里车轮磨耗型面,研究轨底坡耦合车轮动态型面时的轮轨接触特性;以车辆动力学理论为依据,根据实测地铁车辆参数,建立了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和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建立了轮轨滚动接触计算模型;以轮轨接触点和接触位置、滚动圆半径差、接触角、等效锥度、蠕滑率、接触斑面积和最大接触压力作为轮轨接触几何和力学性能指标,分析轨底坡耦合车轮动态型面对轮轨接触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LM标准型面和5万公里车轮磨耗型面与1/20轨底坡匹配时轮轨接触点分布均匀;随着运行里程增加,车轮磨耗型面变化,轮轨接触恶化,轮对横移量4 mm下,8万和14万公里车轮磨耗型面与1/20轨底坡匹配时各指标出现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轮轨接触特性 模型试验 轨底坡 车轮型面动态变化
下载PDF
超导钉扎高速磁浮车-轨耦合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7
作者 邓自刚 王珊 +3 位作者 徐焱 李海涛 周徐呈 张卫华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6-68,共13页
为探究超导钉扎磁浮车辆高速运行动态特性,建立车-轨耦合空间模型,开展不同车速下的动力学仿真。结合有限元方法获得磁轨关系数学模型;基于牛顿-欧拉法建立车辆模型,引入截短梁描述建立永磁轨道模型;以磁轨关系为纽带获得超导钉扎磁浮车... 为探究超导钉扎磁浮车辆高速运行动态特性,建立车-轨耦合空间模型,开展不同车速下的动力学仿真。结合有限元方法获得磁轨关系数学模型;基于牛顿-欧拉法建立车辆模型,引入截短梁描述建立永磁轨道模型;以磁轨关系为纽带获得超导钉扎磁浮车-轨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利用Matlab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轨道振动、电机法向力和轨道不平顺等对超导钉扎磁浮车辆-轨道系统动态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磁浮车辆系统的振动受轨道不平顺和车速的影响较大,受轨道振动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在速度为620 km/h时,车体、悬浮架的最大振动加速度分别保持在0.5、8 m/s^(2)以下,具有较好的乘坐舒适性。建立的模型可为超导钉扎磁浮交通线路设计与参数优化等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导钉扎磁浮 高速磁浮 车-轨空间耦合动力学 建模与仿真
下载PDF
基于CIR模型的地铁客流弹性分析
8
作者 徐玉萍 侯明超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20-25,共6页
为量化地铁系统的弹性,从客流的角度提出基于Cox-Ingersoll-Ross(CIR)模型的客流弹性指标。以单个或多个车站为对象,通过CIR模型模拟其在短期内进站客流和换乘客流的波动行为,并依此量化客流弹性。此外,讨论多车站的客流弹性与其各组成... 为量化地铁系统的弹性,从客流的角度提出基于Cox-Ingersoll-Ross(CIR)模型的客流弹性指标。以单个或多个车站为对象,通过CIR模型模拟其在短期内进站客流和换乘客流的波动行为,并依此量化客流弹性。此外,讨论多车站的客流弹性与其各组成车站的内在关联。研究表明:客流弹性指标能够定量描述扰动后的客流恢复过程;中间车站的客流具有波动小、弹性高的特征;换乘车站的客流具有波动大、弹性低的特征;多车站的客流弹性与其中最大客流车站的弹性呈正相关,而多车站的客流弹性在其中小客流车站的弹性及客流量影响下呈现3种不同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CIR模型 客流弹性
下载PDF
基于轨道板振动加速度的钢轨振动加速度反演估计与现场验证
9
作者 何庆 曾楚琦 +3 位作者 王启航 付彬 吴军 王平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6,共13页
为研究高速铁路轨道板与钢轨之间的时空关联规律,提出变分模态-转换器(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Transformer, VMD-T)反演模型,该模型通过分解轨道板振动加速度来反演估计钢轨振动加速度.首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并利用双门限法检... 为研究高速铁路轨道板与钢轨之间的时空关联规律,提出变分模态-转换器(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Transformer, VMD-T)反演模型,该模型通过分解轨道板振动加速度来反演估计钢轨振动加速度.首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并利用双门限法检测振动端点,分离振动信号与静默信号、干扰信号,再将提取后的振动信号整合输入到VMD-T模型.其次,利用VMD模型将轨道板振动加速度数据分解成一系列不同的子模态,并网格遍历搜索与钢轨振动加速度相关系数最大的子模态,以降低原始数据的复杂度以及非平稳性,提升Transformer模型的特征抽取能力.然后,通过Transformer模型对搜索出的轨道板振动加速度子模态与钢轨振动加速度数据进行反演估计训练.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某城际高速铁路轨道板与钢轨实测振动加速度数据反演估计试验.现场高铁试验结果表明:与单一Transformer模型相比,VMD-T模型均方根误差(RootMean Squared Error, RMSE)、绝对平均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 MAE)及决定系数(R2_score)分别提升近20%、11%及48.1%,特征学习能力更强,反演估计效果更佳,初步实现钢轨垂向振动加速度幅值非接触式监测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变分模态分解 Transformer模型 轨道板 钢轨 振动加速度
下载PDF
基于组合赋权-可拓云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安全评价
10
作者 潘寒川 刘丹阳 +2 位作者 张煜睿 刘志钢 尚斌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0-166,共7页
为解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价指标缺乏时效性和部分安全评价模型忽略评价等级的模糊界限等问题,重新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员工对传染性疾病防控措施的执行力度、相关单位的配合程度、防控设备的完备程度... 为解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价指标缺乏时效性和部分安全评价模型忽略评价等级的模糊界限等问题,重新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员工对传染性疾病防控措施的执行力度、相关单位的配合程度、防控设备的完备程度等新指标;其次运用基于离差最小化的最优最劣法(BWM)和反熵权法对各指标进行组合赋权;然后应用可拓云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安全评价等级;最后以上海地铁17号线为例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地铁17号线运营安全评价各指标的各级云关联度低于0.5且置信度高于0.99,其中,人员因素、线路因素、管理因素的置信度均为1,仅设备因素的置信度为0.998;结合每个二级指标的灵敏度值分析,得出车站运营设备的可靠性对线路实际运营安全影响最大;在实际运营中,乘客对车站传染性疾病防控的配合程度越高,对综合评价的提升也越大;该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安全水平,且更加适用于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营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赋权 可拓云 城市轨道交通 线路运营 安全评价 传染性疾病
下载PDF
基于云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应急预案评价
11
作者 吴金洪 符运可 +2 位作者 权会芳 代夏青 张欣环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0-97,共8页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预案是应急机构和人员处理运营突发事件的指南,在应急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评价其优劣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决在评价过程中存在评价指标主观性过强及评价结果难以量化等问题,引入CRITIC法和云模型理论,提出了二...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预案是应急机构和人员处理运营突发事件的指南,在应急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评价其优劣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决在评价过程中存在评价指标主观性过强及评价结果难以量化等问题,引入CRITIC法和云模型理论,提出了二者耦合的城市轨道交通应急预案评价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应急预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RITIC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运用云模型的基本算法生成评价云和结果云,通过云的数字特征和云图比较直观地展现评价结果,得到待评价预案的评价等级.以某城市轨道交通应急预案为例,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为应急预案的评价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应急预案 云模型 CRITIC法
下载PDF
城轨列车自动驾驶积分反步线性自抗扰控制
12
作者 岳丽丽 王一栋 +1 位作者 肖宝弟 武晓春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8-90,共13页
针对列车在外部干扰和不确定动态下的速度控制问题,设计了融合积分反步法和线性自抗扰的复合控制方案.首先,考虑列车具有强耦合性,为了更加符合列车真实的纵向动力学特性和受力情况,建立了具有时变系数的多质点模型.其次,为了降低参数... 针对列车在外部干扰和不确定动态下的速度控制问题,设计了融合积分反步法和线性自抗扰的复合控制方案.首先,考虑列车具有强耦合性,为了更加符合列车真实的纵向动力学特性和受力情况,建立了具有时变系数的多质点模型.其次,为了降低参数调节的难度,跟踪微分器和扩张状态观测器均采用线性形式.跟踪微分器用于求取微分信号,同时具有滤波作用.利用跟踪微分器对虚拟控制量进行求导,正好可解决反步法中存在的“微分爆炸”问题.扩张状态观测器用于实时估计总和扰动.此外,利用积分反步法改进了误差反馈控制律,设计了一种积分反步线性自抗扰控制(IBS-LADRC)算法.最后,证明了观测误差的收敛性及闭环系统稳定性.结合杭州地铁6号线AH型动车组参数和实际线路数据进行仿真,并将IBSLADRC与反步法、线性自抗扰算法、PID控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IBS-LADRC方法下各动力单元速度误差均处在±0.04 km/h以内,加速度处在±1 m/s2以内,加速度和速度误差均变化较平稳;车钩力相对其他3类方法最小,变化也最平缓,最大车钩力仅为2 320 N;本文控制策略对列车期望速度具有较高的跟踪精度,有利于保证车钩安全,防止车钩断裂,并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平稳性及乘客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 线性自抗扰 积分反步 城轨列车 多质点模型
下载PDF
基于GM(1,1)-IPSO-BP的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钢轨磨耗预测方法
13
作者 张斌 高玉祥 +2 位作者 陈再刚 王开云 时瑾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5-122,131,共9页
为实现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段钢轨磨耗量的精准预测,提出一种非等间距灰色模型GM(1,1)与改进粒子群算法(IPSO)优化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钢轨磨耗预测方法。首先,根据积分原理优化GM(1,1)非等间距模型的背景值计算方法,基于改进的模型得到... 为实现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段钢轨磨耗量的精准预测,提出一种非等间距灰色模型GM(1,1)与改进粒子群算法(IPSO)优化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钢轨磨耗预测方法。首先,根据积分原理优化GM(1,1)非等间距模型的背景值计算方法,基于改进的模型得到实测磨耗序列的初步预测结果;然后,利用IPSO算法对BP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进行自动寻优,对GM(1,1)模型初步预测序列的残差进行校正;最后,将优化后的两种模型组合构建基于GM(1,1)-IPSO-BP的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地段钢轨磨耗量预测模型。以某重载铁路桥上半径400 m曲线为例,利用长期的磨耗监测数据进行方法的适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GM(1,1)-IPSO-BP模型克服了磨耗数据的非线性、随机性特征对计算结果的影响,预测精度优于单独使用GM(1,1)、IPSO-BP模型;背景值优化后的GM(1,1)模型预测准确性更可靠;IPSO优化算法提高了BP神经网络计算的精度和速度;预测结果和实测数据之间的相对误差不大于4%;在预测区间上的绝对误差小于0.4 mm,运用该方法能够较准确地得到钢轨磨耗的发展规律。研究结果可为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钢轨的精准维修和科学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磨耗 GM(1 1)模型 小半径曲线 BP神经网络 重载铁路 粒子群算法
下载PDF
轨交站域建成环境评测研究的方向、指标与趋势
14
作者 吴亮 王远凤 +1 位作者 陆伟 邬方羽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5,共8页
建成环境评测是轨交站域城市更新的前提,在新的实践和技术背景下,总结该领域的进展和趋势具有指导意义。从环境行为、指标评价两个方向归纳了轨交站域建成环境评测研究的创新发展与前沿;通过梳理近三十年来的主要文献,探讨了轨交站域建... 建成环境评测是轨交站域城市更新的前提,在新的实践和技术背景下,总结该领域的进展和趋势具有指导意义。从环境行为、指标评价两个方向归纳了轨交站域建成环境评测研究的创新发展与前沿;通过梳理近三十年来的主要文献,探讨了轨交站域建成环境评测指标演进的4个阶段及其特征;最后总结得出认知与评价角度的多元化拓展、评测指标的人本导向与适应性、学科交叉与评测方法的综合化三个方面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环境 轨交站域 评价模型 指标 体系 研究趋势
下载PDF
考虑摇头角的非赫兹滚动接触算法对比研究
15
作者 陈雨 周佳仪 +5 位作者 宋娟 安博洋 吕涛 王平 何庆 朱颖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118,共11页
为研究轮对摇头角对轮轨接触行为的影响以及评估简化非赫兹轮轨接触算法的精度,选取EKP、MKP与MSHM共3种考虑摇头角的轮轨非赫兹简化算法分析轮轨法向与切向接触行为。以S1002CN车轮踏面和CHN60钢轨为研究对象,以精确理论CONTACT算法的... 为研究轮对摇头角对轮轨接触行为的影响以及评估简化非赫兹轮轨接触算法的精度,选取EKP、MKP与MSHM共3种考虑摇头角的轮轨非赫兹简化算法分析轮轨法向与切向接触行为。以S1002CN车轮踏面和CHN60钢轨为研究对象,以精确理论CONTACT算法的结果为参考,对比各简化接触算法得到的接触斑形状、接触应力、切应力等微观接触结果的准确性。利用UM软件建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得到轮轨运动参数,然后输入到接触算法计算轮轨接触解,基于统计学累积误差方法评估不同接触算法在实际车辆运行工况下的计算精度与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摇头角使轮轨接触斑与接触应力呈三维非对称分布;对于法向接触,在大部分工况下,MKP算法相比EKP、MSHM算法精度较高,但接触斑内轮轨曲率变化较大时,如横移量为6 mm,MKP算法所得到的最大接触应力误差为47.2%,此时更适合采用MSHM算法,其误差为27%;对于切向问题,采用EKP+FaStrip、MKP+FaStrip算法比MSHM+FASTSIM算法得到的结果更准确;对于动力学结果,MKP+FaStrip算法比EKP+FaStrip、MSHM+FASTSIM算法得到的接触结果更加精确和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接触 简化非赫兹接触算法 摇头角 计算精度 计算稳定性
下载PDF
深圳市轨道交通车站与土地利用互动性研究
16
作者 李云 刘泓昆 +3 位作者 胡慧敏 巩科麟 张亚男 殷子渊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5-405,共11页
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发展相互影响,两者协调发展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利用中国深圳市1999年与2015年的建筑普查、土地利用以及轨道交通车站刷卡数据,从开发强度、用地信息熵、车站类型及早晚高峰... 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发展相互影响,两者协调发展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利用中国深圳市1999年与2015年的建筑普查、土地利用以及轨道交通车站刷卡数据,从开发强度、用地信息熵、车站类型及早晚高峰客流量等多个指标精细化分析轨道交通车站运能与周边土地利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引入“节点-场所”模型构建指标体系评价轨道交通车站与土地利用间的发展协调程度,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将二者协调状态划分为从属状态、平衡状态及失衡状态.结果表明,随着轨道交通车站开发建设,深圳市轨道交通车站周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车站客流量与周边土地利用指标的相关性显著,全天客流量与容积率和商办建筑面积显著正相关,早高峰客流量与居住建筑面积和建筑密度显著正相关,而与容积率显著负相关,晚高峰客流量则与商办建筑面积和道路网密度显著正相关.深圳市轨道交通车站与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协调发展水平偏低,站点类型以节点和场所价值低度均衡发展的从属状态为主,而协调状态则较少且集中分布在中心区圈层.未来应进一步对失衡节点地区采取针对性的开发策略,提升集聚效应与服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轨道交通车站 土地利用 “节点-场所”模型 协调关系 客流量 深圳
下载PDF
基于绿色城轨的北京地铁车辆基地分布式耦合供热方案研究
17
作者 翁雪飞 董骥 +1 位作者 李科 罗丞朝 《暖通空调》 2024年第6期176-180,共5页
结合北京地铁既有车辆基地的供热能耗特点,建立了新建车辆基地的供热模型,从绿色低碳角度分析了分布式耦合供热方案的节能降碳潜力。该供热方案满足北京市的相关供热政策,且达到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规定的绿色... 结合北京地铁既有车辆基地的供热能耗特点,建立了新建车辆基地的供热模型,从绿色低碳角度分析了分布式耦合供热方案的节能降碳潜力。该供热方案满足北京市的相关供热政策,且达到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规定的绿色能源利用指标要求,是未来寒冷地区车辆基地低碳供热发展的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城轨 车辆基地 供热模型 分布式供热 多能耦合 节能 降碳
下载PDF
考虑近邻度值之和的城市轨道网络抗毁性研究
18
作者 李淑庆 宋易宵 钟国剑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27-2136,共10页
为解决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或线路失效引发的网络级联瘫痪问题,考虑了网络节点一阶邻域的影响作用,基于非线性容量负载模型,提出了负载分配阻抗系数,并建立了考虑近邻度值之和的非线性容量负载优化模型,通过优化负载结构来调整节点在负载... 为解决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或线路失效引发的网络级联瘫痪问题,考虑了网络节点一阶邻域的影响作用,基于非线性容量负载模型,提出了负载分配阻抗系数,并建立了考虑近邻度值之和的非线性容量负载优化模型,通过优化负载结构来调整节点在负载重分配时的备择概率,减少级联过程中节点的失效数,提高网络抗毁性。以重庆市轨道网络为实例应用,仿真分析网络在两种模型下的抗毁性。结果表明:优化模型中负载容忍系数的增大对网络抗毁性的改善效果更显著;优化模型中节点的负载分配阻抗系数越大,节点在负载重分配时的备择概率越低,越不容易发生级联过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网络 非线性容量负载模型 近邻度值之和 负载分配阻抗系数 抗毁性
下载PDF
基于高频组合片段-基因表达式编程算法的轨道交通地面沉降预测模型
19
作者 胡珉 卢孟栋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06-210,共5页
[目的]地面沉降预测和控制是轨道交通盾构法隧道施工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了解决现有地面沉降预测和控制中存在的模型表达过于复杂且缺乏解释性的问题,需要一种既简洁清晰,又能够描述复杂问题的可解释模型,GEP(基因表达式编程)算法... [目的]地面沉降预测和控制是轨道交通盾构法隧道施工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了解决现有地面沉降预测和控制中存在的模型表达过于复杂且缺乏解释性的问题,需要一种既简洁清晰,又能够描述复杂问题的可解释模型,GEP(基因表达式编程)算法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因此需对基于HFS(高频组合片段)-GEP算法的轨道交通地面沉降预测模型进行深入研究。[方法]以杭绍城际铁路某区段盾构隧道工程为依托,选取盾构施工过程中的土舱压力、刀盘扭矩、刀盘转速、推进速度、总推力、隧道埋深及盾尾注浆量等参数作为关键输入型施工参数,地面沉降作为输出型施工参数,通过备选公式集筛选以及HFS选取,建立基于HFS-GEP算法的轨道交通地面沉降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对第180环—第210环区段的关键施工参数进行优化调整,分析盾构施工参数变化对地面最终沉降的影响效果。[结果及结论]基于HFS-GEP算法的地面沉降预测模型可以反映盾构施工参数与地面最终沉降的显式关系;相较于传统GEP算法的地面沉降预测模型,该模型准确度更高,结构更为简洁,且收敛速度更快。通过对盾构关键施工参数进行优化调整,该模型可将第180环—第210环区段的最终沉降量控制在10 mm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地面沉降预测模型 高频组合片段 基因表达式编程算法
下载PDF
基于信令数据的城市群空铁联程客流识别及预测框架
20
作者 陈艳艳 张野 +3 位作者 张云超 李永行 李臣 赖见辉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共10页
针对城市群空铁联程客流需求获取困难、客流规律难以把握的问题,提出一套集成空铁联程客流识别及预测模块的综合分析框架.首先,考虑交通枢纽的空间范围及旅客出行的时空特征,提出一种基于信令数据的空铁联程客流识别方法,并挖掘其时空... 针对城市群空铁联程客流需求获取困难、客流规律难以把握的问题,提出一套集成空铁联程客流识别及预测模块的综合分析框架.首先,考虑交通枢纽的空间范围及旅客出行的时空特征,提出一种基于信令数据的空铁联程客流识别方法,并挖掘其时空分布规律.然后,在双向门控循环神经网络模型(Bidirectional Gated Recurrent Unit,BiGRU)的基础上,引入时间周期编码,构建具有时间周期性的双向门控循环神经网络模型(Temporal-Bidirectional Gated Recurrent Unit,T-BiGRU)对空铁联程客流进行预测.最后,以京津冀城市群为实例,对研究框架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空铁联程客流呈现出明显的聚集分布特征,其中北京南站—天津站—天津滨海机场和北京西站—正定机场站—石家庄正定机场两个场景的联程客流占比最高,超过联程客流总量的65%;T-BiGRU模型可以对联程客流的需求进行精准预测,对两个主要场景的双向联程客流的预测精度均超过了89%,优于多个基线模型.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群空铁协同发展及空铁联程服务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交通 空铁联程 客流识别 T-BiGRU模型 城市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