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1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SSIBLE IMPACTS OF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ON THE SEVERE RAIN-SNOW WEATHER IN CHINA DURING NOVEMBER 2009 被引量:5
1
作者 贾小龙 梁潇云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3年第3期233-241,共9页
Possibl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JO and the severe rain-snow weather in Eastern China during November of 2009 are analyzed and results show that a strong MJO process is one of the strong impact factors.MJO is very acti... Possibl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JO and the severe rain-snow weather in Eastern China during November of 2009 are analyzed and results show that a strong MJO process is one of the strong impact factors.MJO is very active over the Indian Ocean in November 2009.Especially,it maintains 9 days in MJO phase 3,just corresponding to the two strongest rain-snow processes.Composites of MJO events show that when the MJO convective center is located over the Indian Ocean,the probability of rainfall i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 temperature is lower than normal in eastern China,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ituation in November of 2009.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of mid-and higher-latitudes can be influenced by the tropical MJO convection forcing and this influence could be realized by teleconnection.When the MJO is over the Indian Ocean,it is favorable for the maintenance of a circulation pattern of two ridges versus one trough at mid-and higher-latitudes.Meanwhile,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is stronger and more westward than normal,and a significant convective belt appears over eastern East Asia.All these circulation anomalies shown in the composite result also appeared in the observations in November 2009,which indicates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JO and the circulation anomalies over the extratropics.Besides the zonal circulation anomalies,the MJO convection can also lead to meridional circulation anomalies.When the MJO convection is located over the Indian Ocean,the western Pacific is dominated by anomalous descending motion,and the eastern East Asia is controlled by strong convergence and ascending motion.Therefore,an anomalous meridional circulation is formed between the tropics and middle latitudes,enhancing the northward transportation of low-level moisture.It is potentially helpful to understanding and even forecasting such kind of rain-snow weather anomalies as that in November 2009 using MJ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JO rain-snow WEATHER INDIAN Ocean TROPICS middle-high LATITUDES
下载PDF
The Utility of 1000 - 500 mb Thickness and Weather Type as a Rain-Snow Divide: A 30-Year Study at Albany, NY
2
作者 Allison C. Hannigan Melissa L. Godek 《Atmospheric and Climate Sciences》 2020年第3期372-391,共20页
Winter synoptic conditions that produce snowfall with bitterly cold temperatures create both social and economic hazards in the capital city of Albany, NY. Sometimes these systems are forecasted in error to produce ra... Winter synoptic conditions that produce snowfall with bitterly cold temperatures create both social and economic hazards in the capital city of Albany, NY. Sometimes these systems are forecasted in error to produce rain or mixed precipitation. It is beneficial for meteorologist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mmonly used 5400 and 1300 GPM line to better forecast rain versus snow events. Other studies have looked into the use of the 5400 GPM (540 dm) line but none have assessed the validity of this boundary with respect to weather type characterization at Albany. This study aims to determin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widely referenced guides for depicting the rain-snow line, and improve forecast aids for the vertical atmosphere during winter precipitation events. The mean daily 500, 850, 925 and 1000 mb heights and weather type frequency of the Spatial Synoptic Classification between November and March of 1980 - 2012 are analyz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tandard vertical boundaries are inaccurate indicators of a rain versus snow event in Albany. More reasonable rain-snow cut offs for the 1000 - 500 and 1000 - 850 mb thicknesses are 5222 and 1262 GPM. For the 1000 - 925 mb level, 606 GPM is a helpful aid of identifying the rain-snow boundary. Further scrutinizing by weather type indicates that the rain-snow boundary also varies depending on what air mass/weather type is present on a given day. For instance, when the most prominent weather type is observed over Albany (Dry Polar), at the 1000 - 850 mb and 1000 - 500 mb layers, a boundary of 1242 GPM and 5152 GPM is found to be most representative. Results indicate only for the rarest of winter weather types observed over Albany, Moist Tropical, are the standard cut offs useful. Determining the reliability of this precipitation indicator at a specific station, like Albany, could enable meteorologists in other regions of the country to draw parallels between weather type, precipitation, and thickness in their forecast z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ickness GEOPOTENTIAL Weather Type Air Mass Northeast US Spatial Synoptic Classification SNOW Rain
下载PDF
2024年2月华东和华中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成因和可预报性分析
3
作者 赵俊虎 赵语欣 +3 位作者 贾小龙 张涵 熊开国 曾宇星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9,共13页
利用全国2374个站点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NCEP/NCAR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和Hadley中心的海温资料,研究了2024年2月华东和华中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成因和可预报性。结果表明:2024年2月上旬和下旬这两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发... 利用全国2374个站点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NCEP/NCAR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和Hadley中心的海温资料,研究了2024年2月华东和华中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成因和可预报性。结果表明:2024年2月上旬和下旬这两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发生地区重叠度高,冰雪灾害严重;影响两次过程的副热带和中高纬环流系统配置较为一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稳定偏强和偏西,西伯利亚高压、南支槽和西北太平洋反气旋阶段性同步偏强,形成较强的协同作用,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导致冷空气南下,副高、南支槽和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同步增强则为华东和华中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2023年5月至2024年4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发生了一次中等强度的El Nino事件,冬季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偏暖,三大洋海温异常共同导致了副高持续偏强,也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的阶段性发展和增强,为2月的两次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次季节模式对两次过程的预报时效在1~2周左右,起报时间在2周以上时,目前模式无法准确预测欧亚中高纬环流系统的异常特征,导致对两次过程的预测能力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雨雪冻雨 El Nino 成因 次季节可预报性
下载PDF
2024年2月17—23日中国大范围强寒潮雨雪冰冻强对流过程涉及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
4
作者 俞小鼎 费海燕 王秀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33-1042,共10页
2024年2月中下旬我国出现一次多灾种高影响天气过程。这是一次几十年一遇的过程,出现了大范围强寒潮雨雪冰冻天气并伴随强对流发生,涉及到强寒潮、沙尘、降雨、降雪、冻雨,以及强对流和伴随的大冰雹和雷暴大风,多种高影响天气在一次过... 2024年2月中下旬我国出现一次多灾种高影响天气过程。这是一次几十年一遇的过程,出现了大范围强寒潮雨雪冰冻天气并伴随强对流发生,涉及到强寒潮、沙尘、降雨、降雪、冻雨,以及强对流和伴随的大冰雹和雷暴大风,多种高影响天气在一次过程中都有所呈现,其过程之复杂异常罕见。本文针对此次过程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高影响天气发生发展可能机理、相应的预报挑战等进行简要梳理,为后续对此次过程的细致和深入分析研究做一个引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雪冰冻 强对流 高架对流 条件对称不稳定 重力波
下载PDF
雨雪载荷下20000 m^(3)复合材料浮顶安全评价
5
作者 刘建国 侯念忠 +5 位作者 朱秀星 李剑 崔淦 吕宏茹 邢潇 张珊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1-209,共9页
雨雪载荷过大往往导致复合材料浮顶产生大变形,影响外浮顶罐的安全运行。为研究复合材料浮顶在雨雪载荷下的力学响应与安全性,综合考虑几何、材料、边界条件的影响,建立复合材料浮顶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分析得到不同雨雪载荷下复合材料... 雨雪载荷过大往往导致复合材料浮顶产生大变形,影响外浮顶罐的安全运行。为研究复合材料浮顶在雨雪载荷下的力学响应与安全性,综合考虑几何、材料、边界条件的影响,建立复合材料浮顶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分析得到不同雨雪载荷下复合材料浮顶的下沉位移、剪切强度、屈服强度、最大应变等参数,并据此评价浮顶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在雨雪载荷作用下,浮顶呈现“下凹”形状,且浮顶边界发生滑动后,随载荷增加浮顶发生整体下沉;非均匀载荷对浮顶的变形与受力影响较大,当雪载值为0.9 kN/m 2且在浮顶一侧均匀分布时,浮顶存在“卡盘”风险;浮顶结构的Mises应力与应变安全系数在合理范围内,在雨雪载荷下复合材料浮顶不发生强度与刚度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浮顶罐 复合材料 雨载 雪载 安全评价
下载PDF
基于新型地线结构和运行方式的输电线路冰害防治技术
6
作者 陈原 范硕超 +3 位作者 王馨 于竞哲 宋鹏 卢毅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933-4941,共9页
针对雨雪冰冻气象条件下的线路薄弱点——架空地线(含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及地线支架),首次提出“覆冰导致张力增大”与“放电温升导致局部机械强度下降”的双因素地线断线机理,相应提出基于新型地线结构和运行方式的线路冰害防治技... 针对雨雪冰冻气象条件下的线路薄弱点——架空地线(含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及地线支架),首次提出“覆冰导致张力增大”与“放电温升导致局部机械强度下降”的双因素地线断线机理,相应提出基于新型地线结构和运行方式的线路冰害防治技术,包括:采用新型光纤搭载技术的分裂导线,大幅度提升架空地线覆冰载荷的承受能力,地线逐基开耐张且增设按线路操作过电压配置的地线耐张绝缘子,基于地线跳线拆装的防冰运行方式。该技术突破常规防冰理念,通过消除冰害期间的导-地线放电,以降低地线断线、倒塔和电网停运概率,具有投资增幅小、运维工作量小、提高光纤通信安全、可实施基于导线光纤的线路状态监测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雪冰冻气象 输电线路 架空地线 地线开耐张 地线耐张绝缘子 防冰运行方式 导线光纤
下载PDF
湖北省持续低温雨雪过程评估与分析
7
作者 温泉沛 周月华 +5 位作者 李兰 史瑞琴 夏智宏 杜良敏 秦鹏程 魏华兵 《暴雨灾害》 2024年第4期440-447,共8页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持续低温雨雪过程时有发生,给社会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为了进一步评估持续低温雨雪天气,对湖北省单站持续低温雨雪过程的评估指标进行了修订,同时建立区域性持续低温雨雪过程评估模型,并将修订后的评估指标应用于...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持续低温雨雪过程时有发生,给社会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为了进一步评估持续低温雨雪天气,对湖北省单站持续低温雨雪过程的评估指标进行了修订,同时建立区域性持续低温雨雪过程评估模型,并将修订后的评估指标应用于湖北省单站及区域性持续低温雨雪过程的梳理及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省最严重的5次区域性持续低温雨雪过程分别出现在1954、1969、1977、1984和2008年,最严重的是1954年12月24日-1955年1月18日的过程,其次是2008年1月12日-2008年2月5日的过程。(2)湖北省区域性持续低温雨雪过程的易发区主要集中在鄂西的高山或半高山地区、江汉平原荆州一带、汉江河谷一带、鄂东南南部低山平原地区以及鄂东北山脉的缺口处。(3)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湖北省单站和区域性持续低温雨雪过程均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发生次数多,90年代后属于减少的阶段,但其强度更趋极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省 持续性低温雨雪 过程评估 指标修订
下载PDF
我国南方西南和中东部区域两次持续性低温雨雪过程与关键环流系统的关系研究
8
作者 孙晓娟 陈跞 +1 位作者 卢楚翰 秦育婧 《气象科学》 2024年第2期267-279,共13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753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我国南方西南和中东部区域两次持续10 d以上的低温雨雪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中欧亚大陆中高纬东亚大槽均加深,但环流形势有差异。西南过程呈现"...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753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我国南方西南和中东部区域两次持续10 d以上的低温雨雪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中欧亚大陆中高纬东亚大槽均加深,但环流形势有差异。西南过程呈现"北高南低"形势,关键脊区在贝加尔湖,而中东部区域过程"北高南低"和"西高东低"形势共存,关键脊区从乌拉尔山延伸至贝加尔湖。两次过程异常的环流与北大西洋向东传播的波列有关。(2)西南过程关键脊区提前过程3 d发展并东移至贝加尔湖,形成稳定形势;而中东部区域过程关键脊区提前过程一周发展,在开始日达最强。两次过程均伴随蒙古高压东移南压使地面降温,500 hPa关键脊区超前蒙古高压2 d变化。西南过程降温主要受到冷平流和绝热冷却影响,而中东部区域过程主要受到冷平流的影响。(3)西南过程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只受南支槽支配。中东部区域过程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由南支槽和西太平副热带高压的共同影响。两次过程水汽正收支主要来自南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西南与中东部区域 持续性低温雨雪过程 环流特征 蒙古高压 南支槽
下载PDF
遗传神经网络下光伏功率高比例异常数据检测
9
作者 汪鹤 董晓峰 沈健 《电子设计工程》 2024年第22期87-90,95,共5页
在天气、设备以及多个因素的影响下,大部分光伏功率易出现异常。因此,该文提出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光伏功率高比例异常数据检测方法。分析光伏功率高比例异常数据聚集特征,并利用遗传神经网络架构确定光伏发电条件概率分布。结合最小化... 在天气、设备以及多个因素的影响下,大部分光伏功率易出现异常。因此,该文提出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光伏功率高比例异常数据检测方法。分析光伏功率高比例异常数据聚集特征,并利用遗传神经网络架构确定光伏发电条件概率分布。结合最小化估算区间原理,在确定高比例异常光伏概率分布情况下,估计光伏概率所在区间。利用遗传算法调整神经网络权值,确定神经细胞异常分数以及离群点异常分数平均值,从而判断当前数据是否为高比例异常数据,并得到光伏功率高比例异常数据检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方法能够有效检测出异常数据,误差小,实际应用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神经网络 雨雪光伏功率 高比例异常数据 分布置信度
下载PDF
冷季不同锢囚类型温带气旋强降水过程统计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杜晓丹 赵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90-1206,共17页
利用2006-2021年常规观测和风云卫星云顶黑体亮温(TBB)资料,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0.25°×0.25°的ERA5再分析资料,对冷季影响华北和东北地区北上类温带气... 利用2006-2021年常规观测和风云卫星云顶黑体亮温(TBB)资料,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0.25°×0.25°的ERA5再分析资料,对冷季影响华北和东北地区北上类温带气旋强降水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温带气旋爆发性发展过程中大多数有锢囚锋形成,但发展过程有所不同,Shapiro-Keyser(以下简称SK型)和经典的挪威(以下简称NW型)气旋发展过程各占一半,SK型气旋500hPa上为一深槽,斜压性强,引导气流为东北偏北气流,导致气旋路径偏西,造成的降水更偏北、范围更广;NW型气旋500hPa上为一浅槽,槽后冷平流弱,引导气流为东北偏东气流,导致气旋路径偏东,降水偏南,强度更强。(2)NW型气旋的大气河强于SK型气旋,相应的强降水范围更大、强度更强;随着气旋发展,SK型气旋大气河北侧有明显的后弯特征,导致SK型气旋的暖锋降水中心位于气旋西北象限,而NW型气旋暖锋降水中心位于气旋中心附近。(3)SK型气旋西北侧的暖锋锋生明显强于NW型,气旋锋生强迫产生的强上升运动,有利于强降雪。(4)SK型气旋300 hPa上存在高音符形状的强位涡块,NW型气旋高层块状位涡较弱。SK型气旋上空平流层位涡下传与低层高位涡连通形成位涡塔,其附近有深厚暖式锢囚结构;而NW型气旋高层位涡下伸不明显,没有位涡塔生成,SK型气旋首先在对流层中低层发展,然后发展到地面,而NW型气旋是从对流层低层发展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气旋 雨雪 锢囚锋 暖锋后弯 合成分析
下载PDF
我国南方两次低温雨雪天气成因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吕春艳 李旭 +2 位作者 陈军 刘艺朦 冉光镜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1期96-104,共9页
2018年末和2021年末我国南方分别发生了一次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天气,通过对比分析两次低温雨雪天气成因,结果表明:两次过程期间,对流层中层中高纬阻塞流场显著,阻高位于贝加尔湖西侧,脊前偏北气流在下游横槽后部堆积,使得西伯利亚高压强... 2018年末和2021年末我国南方分别发生了一次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天气,通过对比分析两次低温雨雪天气成因,结果表明:两次过程期间,对流层中层中高纬阻塞流场显著,阻高位于贝加尔湖西侧,脊前偏北气流在下游横槽后部堆积,使得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增强。东传的Rossby波在阻高区域发生能量频散,利于阻高减弱、崩溃,横槽转竖引导槽后冷空气南下,导致地面强烈降温,同时在西伯利亚高压东侧和南侧,低频风温度平流是造成强降温的主要原因。低纬南支槽活跃,向北的暖湿空气与中高纬南下的冷空气汇合,造成我国南方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冻雨天气。与2018年过程相比,2021年过程持续时间较短,降水范围小,关键区域降温幅度更大,是因为2021年过程期间Rossby波能量频散更快,阻高维持时间较短,冷空气从中高纬地区直接南下侵袭我国,而2018年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发生堆积、西折,向南渗透时势力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雨雪 阻塞高压 西伯利亚高压 ROSSBY波
下载PDF
西南地区一次典型冰冻雨雪复合极端灾害天气事件的环流特征及降水相态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媛 周玉淑 +2 位作者 杨帅 冉令坤 颜玲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7-430,共14页
在全球变暖气候背景下,复合型极端灾害天气事件频发。2008年以来我国南方冬季频发的雨雪冰冻,就是一种典型的复合型致灾极端天气事件。因此,本研究分析了西南地区一次典型大雪冻雨复合天气事件的大雪与冻雨期环流特征及降水相态差异,揭... 在全球变暖气候背景下,复合型极端灾害天气事件频发。2008年以来我国南方冬季频发的雨雪冰冻,就是一种典型的复合型致灾极端天气事件。因此,本研究分析了西南地区一次典型大雪冻雨复合天气事件的大雪与冻雨期环流特征及降水相态差异,揭示了二者的关联特征。冻雨发生在贵州境内的云贵准静止锋锋面强斜压环境中,降雪主要发生在四川北部,位于静止锋以北的冷区。降雪区和冻雨区的垂直环流存在显著差异:降雪区以上升运动为主,温度基本随高度递减;冻雨区大气中低层存在逆温层,导致温度层结出现冷—暖—冷的分布,垂直运动呈两层环流模态,低层的上升运动受到中层下沉运动抑制,强上升运动不易发展。借助可综合表征环流特征和水汽相变的广义湿位涡理论,分别诊断大雪和冻雨发生发展时期的广义湿位涡分布特点,发现其斜压项的异常能更好体现准静止锋附近的大气斜压性,也可指示出大雪冻雨降水的落区及变化,可作为大雪冻雨区的动力识别特征量之一。通过气压扰动方程的计算分析,表明向下的扰动气压梯度力与浮力的平衡差异,是降雪与冻雨垂直环流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从环流特征入手开展雨雪冰冻复合极端灾害天气分析,可为复合降水相态预报和发电企业电力运行保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大雪冻雨 广义湿位涡 环流差异 降水相态
下载PDF
三大洋海温异常对2022年2月中国南方持续低温雨雪的影响
13
作者 钱卓蕾 马洁华 +1 位作者 尹志聪 赵驰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37-1854,共18页
2022年2月,中国南方出现持续低温雨雪天气:区域平均降水量126.6 mm,较多年(1981~2020年)平均偏多99.7%;日最低气温5.1℃,较多年平均偏低2.6℃。分析表明,该地区700 hPa到925 hPa异常强的经向风垂直切变是2月持续低温雨雪期间的关键环流... 2022年2月,中国南方出现持续低温雨雪天气:区域平均降水量126.6 mm,较多年(1981~2020年)平均偏多99.7%;日最低气温5.1℃,较多年平均偏低2.6℃。分析表明,该地区700 hPa到925 hPa异常强的经向风垂直切变是2月持续低温雨雪期间的关键环流特征。经向风垂直切变与三大洋的海温异常均有联系: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的背景下,热带西太平洋和北太平洋中部海温偏暖可导致东亚槽加深和对流层低层到近地面出现偏北风异常;北大西洋中部海温偏暖可通过西欧—东亚沿岸的北支Rossby波列加强乌拉尔山高压脊和东亚槽,使得西伯利亚高压和中国南方低层偏北风增强;东南印度洋海温偏暖有利于南支槽加深和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加强,对流层中层偏南风加强。海温对环流的影响有明显的季内变化,北太平洋中部和北大西洋中部海温与西伯利亚高压仅在2月显著相关,有利于2月气温偏低;东南印度洋海温与1月和2月的南支槽显著相关,与2月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显著相关,中国南方地区降水从1月中旬起增多可能与该海域海温持续偏暖有关。因此,上述三个海区的海温异常可能与2021/2022年冬季暖干到冷湿的季内转折以及2022年2月持续低温雨雪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低温雨雪 经向风垂直切变 北太平洋中部海温 北大西洋中部海温 东南印度洋海温 季内转折
下载PDF
2024年2月我国两次雨雪冰冻过程中闪电活动特征对比分析
14
作者 唐国瑛 李丰全 +3 位作者 万蓉 唐永兰 马莉 李山山 《暴雨灾害》 2024年第4期479-489,共11页
2024年1月31日-2月5日和2月18-25日(以下分别简称为"0131"和0218"过程)我国南方遭遇两次雨雪冰冻天气,并伴随密集的闪电发生。利用三维闪电定位数据、CLDAS-V2.0降水产品和Himawari-9号卫星红外云图资料,对比分析两次雨... 2024年1月31日-2月5日和2月18-25日(以下分别简称为"0131"和0218"过程)我国南方遭遇两次雨雪冰冻天气,并伴随密集的闪电发生。利用三维闪电定位数据、CLDAS-V2.0降水产品和Himawari-9号卫星红外云图资料,对比分析两次雨雪冰冻天气背景下的地闪时空分布、地闪回击数和雷电流累计概率分布特征,并研究了地闪与降水量及卫星黑体辐射亮温(TBB)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中共监测到地闪数13万余次,正、负地闪分别为2万和11万余次;两次过程的地闪均具有夜发性,正地闪较总地闪和负地闪峰值滞后约1~2h。两次过程中正地闪产生大电流的概率大于负地闪。(2)"0131"过程中地闪密度大值区出现在贵州南部及贵州、重庆、湖北三省交界处;"0218"过程中地闪密度大值区出现在湖北东部、江西北部、安徽、江苏和浙江大部。(3)"0131"过程中降水量和地闪的时空分布不一致,降水量峰值集中在白天,降水集中在湖南东南部、江西、安徽和江苏南部、浙江和福建大部;而"0218"过程中降水量和地闪的时空分布较一致,地闪出现的峰值较降水量峰值延迟2h。(4)两次过程中地闪的分布均很好地指示了对流区。地闪主要分布在对流云团发展方向的尾部且偏南处TBB变化梯度大的区域;对流合并会导致合并处地闪频数的跃增;对流发展最旺盛的冷云核心区几乎没有地闪发生。两次过程地闪密度随着TBB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闪电 雨雪冰冻 TBB 降水 Himawari-9号卫星
下载PDF
暖干背景下的河南春季极端雨雪天气成因分析
15
作者 陈双 符娇兰 +3 位作者 李晓兰 金荣花 谌芸 王艳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9-584,共16页
过渡季节的春季极端雨雪天气一直以来都是预报中的难点。利用常规地面观测、探空、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数据,对2023年3月16日发生在河南省的一次极端雨雪天气成因进行了分析,重点关注了其极端降水及复杂雨雪相态转换... 过渡季节的春季极端雨雪天气一直以来都是预报中的难点。利用常规地面观测、探空、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数据,对2023年3月16日发生在河南省的一次极端雨雪天气成因进行了分析,重点关注了其极端降水及复杂雨雪相态转换成因。主要结论如下:此次过程是一次发生在暖干背景下,由高空槽东移配合低涡切变线北抬造成的极端雨雪天气,具有转折性强、降雪强度大、强降雪时段长等特点,降雪时地面气温始终维持在0℃附近,雨雪相态转换复杂;异常偏强的极端动力强迫是此次过程小时降水强度大的重要因素,这与对流层低层异常偏强的低空急流所伴随的热、动力强迫有关。另外,条件对称不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其垂直上升运动的发展,低涡移动缓慢、回波系统走向与移向夹角较小是其降水持续较长时间的关键;过程前期气温异常偏高,15日冷空气降温为雨雪相态转换提供了可能,但河南省中、东部边界层气温仍未达到雨转雪标准,过程开始阶段对流层低层存在明显干层,与此相伴随的由降水粒子蒸发等相变过程造成的降温,是其雨转雪的重要降温机制,干层的存在及降水的持续发展,成为边界层气温能否降到0℃附近的关键,大气趋于饱和之后,固态降水粒子的融化降温在降雪相态维持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干背景 极端雨雪 条件对称不稳定 降水相态 相变降温
下载PDF
2024年2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许先煌 张芳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2-648,共7页
2024年2月北半球大气环流主要特征表现为极涡呈偶极型,东半球极涡中心位于鄂霍次克海到勘察加半岛上空,较常年同期偏强,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路径偏东;中纬度环流呈三波型,位于西伯利亚的平均槽较常年偏强,西风带短波槽活动频繁;南支槽位置... 2024年2月北半球大气环流主要特征表现为极涡呈偶极型,东半球极涡中心位于鄂霍次克海到勘察加半岛上空,较常年同期偏强,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路径偏东;中纬度环流呈三波型,位于西伯利亚的平均槽较常年偏强,西风带短波槽活动频繁;南支槽位置偏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显著偏强。2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8℃,较常年同期(-1.3℃)偏低0.5℃;平均降水量为22.5 mm,较常年同期(16.3 mm)偏多38%。月内有3次主要冷空气过程,其中2月17—22日强寒潮造成剧烈降温和显著低温。受南下冷空气和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月内出现2次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冻雨强度大、范围广,降水量具有极端性,对春运造成严重影响。此外,2月还出现了年度首次沙尘和强对流天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寒潮 雨雪 冰冻 持续性低温 极端性
下载PDF
雨雪量计及风速风向仪在南京地铁中的应用
17
作者 陈杰中 吴宁声 俞佳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4年第2期136-140,共5页
为了充分发挥气象条件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效率和运输安全的积极作用,文章以南京地铁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了气象监测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过程。应用中通过在各线路车辆基地和正线站点布设用于监测降水的雨雪量计监测站和风速风向监测... 为了充分发挥气象条件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效率和运输安全的积极作用,文章以南京地铁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了气象监测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过程。应用中通过在各线路车辆基地和正线站点布设用于监测降水的雨雪量计监测站和风速风向监测站,对雨雪量和风速风向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并传输至应急指挥中心的数据中心站,实现数据的展示和分析,以及相应阈值报警功能,为南京地铁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地铁 气象监测系统 雨雪量计 风速风向 中心站
下载PDF
DSG5降水天气现象仪对一次雨雪转换天气过程的识别分析
18
作者 申高航 刘婷婷 +2 位作者 王子悦 高安春 宋莹华 《气象科技》 2024年第6期787-796,共10页
本文分析了一次雨雪转换天气中DSG5降水天气现象仪形成的各级数据间的关系及其对天气现象的判识过程,研究了降水粒子谱及气温、地面温度和草面温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利用ECMWF模式和双偏振多普勒雷达资料探讨了雨雪转换的天气背景... 本文分析了一次雨雪转换天气中DSG5降水天气现象仪形成的各级数据间的关系及其对天气现象的判识过程,研究了降水粒子谱及气温、地面温度和草面温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利用ECMWF模式和双偏振多普勒雷达资料探讨了雨雪转换的天气背景及不同相态降水粒子的空间分布。主要结论如下:降水过程中,随着回流冷空气的增强,近地面冷气层变厚变冷,其上的暖气层逐渐变薄直至消失,测站先后经历了雨滴、雨滴加冰粒和冰粒加雪花3个主要的降水阶段。测站上空降水粒子相态的变化在双偏振多普勒雷达相关系数的空间分布上有明确的反映。在由雨转雪的过程中,地面降水粒子的尺度谱明显变宽,速度谱明显收窄;总体上DSG5的判识结果与双偏振多普勒雷达和其他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相吻合。DSG5判断的降水开始时间比实际降水滞后了5 min,降水结束时间提前了6 min,判断的过程总降水时长偏短。可以利用降水过程和雷达回波的连续性对DSG5的判识结果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雪转换 粒子谱 DSG5 识别
下载PDF
1961-2022年祁连山区逐月降水数据集
19
作者 伍文通 王磊 +1 位作者 赵燕妮 陈仁升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4期97-110,共14页
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干旱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精确的祁连山降水数据对于祁连山生态屏障建设、冰冻圈及其融水资源变化以及河西走廊水资源分配等具有重要意义,但高山区降水观测稀缺且观测精度受风扰动等影响导致误差较大,成为获取祁连山精确... 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干旱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精确的祁连山降水数据对于祁连山生态屏障建设、冰冻圈及其融水资源变化以及河西走廊水资源分配等具有重要意义,但高山区降水观测稀缺且观测精度受风扰动等影响导致误差较大,成为获取祁连山精确降水量的关键瓶颈问题。在布设祁连山高山区雨雪量计监测网和标准降水量观测场,以及完成降水观测误差校正、不同类型雨量筒对比观测和高山区降水数据插补等基础上,结合祁连山及其周边国家基准/基本气象站观测数据,以经度、纬度和高程为自变量,利用多元非线性回归估算了1961-2022年祁连山及周边地区0.01°×0.01°逐月降水量数据集。本降水数据可公开共享和下载,弥补了祁连山区高分辨率降水数据集的缺失,可广泛应用于祁连山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水文管理、洪水灾害预测等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祁连山 多元非线性回归空间插值 称重式雨雪量计
下载PDF
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雨雪模式优化研究
20
作者 文乾 《自动化与仪表》 2024年第8期145-148,共4页
全自动运行系统基于无人驾驶前提下,针对露天/高架线路在雨雪天气下,因轨面湿滑可能发生列车空转打滑影响行车场景,制定雨雪模式控车,降低列车空滑风险。然而,雨雪模式下大幅降低列车限速,会对线路运营效率产生较大影响,不能有效满足运... 全自动运行系统基于无人驾驶前提下,针对露天/高架线路在雨雪天气下,因轨面湿滑可能发生列车空转打滑影响行车场景,制定雨雪模式控车,降低列车空滑风险。然而,雨雪模式下大幅降低列车限速,会对线路运营效率产生较大影响,不能有效满足运营使用需求,也是线路运营部门实际使用雨雪模式时迫切痛点。该文针对北京典型全自动运行线路燕房线(露天高架线路),对全自动运行系统雨雪模式下限速提升进行分析研究,在保证系统控车安全前提下,制定雨雪模式限速提升有效解决方案,为后续全自动运行系统线路雨雪模式提升运营使用可用性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运行控制系统 雨雪模式 运营使用需求 限速提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