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freeze-thaw on soil erosion processes and sediment selectivity under simulated rainfall 被引量:10
1
作者 WANG Tian LI Peng +5 位作者 REN Zongping XU Guoce LI Zhanbin YANG Yuanyuan TANG Shanshan YAO Jingwe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7年第2期234-243,共10页
The freeze-thaw (FT) processes affect an area of 46.3% in China. It is essential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s of the FF processes and its associated soil er... The freeze-thaw (FT) processes affect an area of 46.3% in China. It is essential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s of the FF processes and its associated soil erosion processes. In this research, we designed the contro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to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of FT-water combined erosion process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unoff of freeze-thaw slope (FTS) decreased by 8%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slope (CS), and the total sediment yield of the FTS was 1.10 times that of the CS. The sediment yield rate from the FTS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from the CS after 9 min of runoff (P〈0.01). Both in FTS and CS treatment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umulative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can be fitted well with power functions (R2〉0.98, P〈0.01).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ean weight diameter (MWD) values of particles were between the CS and the FTS treatments in the erosion were smaller than those under FTS for both washed and observed for washed particles and splashed particles process (P〈0.05). The mean MWD values under CS splashed particles. The ratio of the absolute value of a regress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CS and the FTS was 1.15, being roughly correspondent with the ratio of K between the two treatments. Therefore, the parameter a of the power function between cumulative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could be an acceptable indicator for expressing the soil erodibility. In conclusion, the FTS exhibited an increase in soil erosion compared to the 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eze-thaw erosion loess soil soil erodibility RUNOFF sediment size-selectivity rainfall simulation
下载PDF
Alternate freezing and thawing enhanced the sediment and nutrient runoff loss in the restored soil of the alpine mining area 被引量:1
2
作者 LI Fa-Yong LUO Ren-jie +6 位作者 YOU Yong-jun HU Xue-fei QIAN Xiao-yan ZHANG Peng-yan WANG Shan LI Guo-yu KAMEL Mohamed Eltohamy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2年第6期1823-1837,共15页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influence of freezing-thawing processes on soil erosion in an alpine mine restoration area. Accordingly, a series of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runoff, sediment, and...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influence of freezing-thawing processes on soil erosion in an alpine mine restoration area. Accordingly, a series of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runoff, sediment, and nutrient losses, and potential influencing factors under freeze-thaw(FT) conditions. Three FT treatments(i.e., 0, 3, and 5 FT cycles), and two soil moisture contents(SMCs;i.e., 10% and 20% SMC on a gravimetric basis) were assessed. The runoff, sediment yield, ammonia nitrogen(AN), nitrate nitrogen(NN), total phosphorus(TP), and dissolved phosphorus(DP) losses from runoff were characterized under different rainfall durations. The fitting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unoff rate and sediment rate, AN, NN, TP, and DP concentrations in runoff could be described by exponential functions. FT action increased the total runoff volume and sediment yield by 14.6%–26.0% and 8.8%–35.2%, respectively. The runoff rate and sediment rate increased rapidly with the increment of FT cycles before stabilizing. At 20% SMC, the total runoff volume and sediment yiel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at 10% SMC. The loss curves of AN and NN concentrations varied due to differences in their chemical properties. FT action and high SMC promoted AN and NN losses, whereas the FT cycles had little effect. FT action increased TP and DP losses by 60.2%–220.1% and 48.4%–129.8%,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cases with no FT action;the highest TP and DP losses were recorded at 20% SMC. This study provides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freezing-thawing mechanisms in the soils of alpine mine restoration area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se mechanisms on soil erosion, thereby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ros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in alpine mine restoration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ezing and thawing Mine restoration area nitrogen loss Phosphorus loss rainfall simulation Soil moisture content
下载PDF
2024年初两次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对公路通行影响的对比分析
3
作者 田华 宋建洋 +3 位作者 郜婧婧 赵鲁强 李坤玉 闫明月 《暴雨灾害》 2024年第4期490-498,共9页
2024年1月31日-2月5日、2月18-25日我国先后出现两次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分别简称0131"过程和"0218"过程),两次过程具有相态复杂、雨雪量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利用全国2430个国家气象站观测数据以及... 2024年1月31日-2月5日、2月18-25日我国先后出现两次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分别简称0131"过程和"0218"过程),两次过程具有相态复杂、雨雪量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利用全国2430个国家气象站观测数据以及交通流量和公路阻断信息,对比分析了两次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对公路通行的影响;同时,选取降雪量、冻雨、积雪深度、地面温度、地面结冰作为影响公路通行的气象指标,构建冰雪天气指数,探讨冰雪天气强度与公路通行影响的关系。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发生于春节前后人口流动高峰期,"0218"过程影响范围更广,造成交通流量的降低幅度总体高于"0131"过程;两次过程中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以及贵州6省公路通行受积雪或结冰影响严重,路段封闭段次多,但影响程度存在地区差异,其中山西、河南、湖北、湖南"0131"过程影响更重,陕西、贵州"0218"过程影响更重;两次过程中冰雪天气指数强度与公路阻断影响度的变化趋势一致,与交通流量变化率呈反比,反映出冰雪天气指数对于冰雪天气下的公路交通影响研判具有良好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雪冰冻天气 交通流量 路段封闭 天气指数 公路阻断信息
下载PDF
基于低温-雨雪-冻雨综合强度指数的湖北省冰冻事件分型及灾损评估
4
作者 史瑞琴 夏智宏 +4 位作者 秦鹏程 洪国平 赵小芳 温泉沛 刘莹 《暴雨灾害》 2024年第4期448-457,共10页
低温雨雪冰冻是一种复合型气候事件,极端低温雨雪冰冻事件发生频率低,但造成的影响往往十分严重,开展低温雨雪冰冻事件演变特征研究对有效防御和减轻灾害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湖北省1981-2024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从低温、雨雪、冻雨等... 低温雨雪冰冻是一种复合型气候事件,极端低温雨雪冰冻事件发生频率低,但造成的影响往往十分严重,开展低温雨雪冰冻事件演变特征研究对有效防御和减轻灾害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湖北省1981-2024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从低温、雨雪、冻雨等3个方面遴选指标,构建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事件综合评估模型;依据致灾因子类型、承灾体受灾特征对事件分型并排序;结合历史灾损数据分析了湖北省1981年以来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事件的致灾特征。结果表明:(1)近44 a湖北省共出现64次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事件,平均每年出现1.5次,1月出现频率最高,约占42%,其次是2月,约占34%。(2)湖北省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事件判别为六大分型,其中雨雪为主型占40%,低温雨雪冻雨型占31%,低温雨雪型占16%,其他类型共占13%,最强10次事件均属于低温雨雪冻雨型。(3)湖北省因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总体呈增加趋势,但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4)湖北省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事件“综合强度指数-直接经济损失”相关关系呈幂指数分布,当事件综合强度指数超过1.85时,直接经济损失迅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雨雪冰冻 综合强度 分型 重现期 灾损曲线
下载PDF
2024年2月初河南一次罕见雨雪冰冻过程诊断分析
5
作者 谷秀杰 郭紫薇 +3 位作者 杨慧 武文博 郝晓珍 康智国 《暴雨灾害》 2024年第4期469-478,共10页
2024年1月31日-2月5日河南出现了一次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表现为持续时间长、累积雨雪量大、积雪深、温度低、降水相态复杂等特点。利用国家气象站和双偏振雷达观测数据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本次过程的极端性及降水相态演变、雨雪冰冻... 2024年1月31日-2月5日河南出现了一次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表现为持续时间长、累积雨雪量大、积雪深、温度低、降水相态复杂等特点。利用国家气象站和双偏振雷达观测数据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本次过程的极端性及降水相态演变、雨雪冰冻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过程期间有5个国家气象站最大积雪深度达到或突破2月历史同期极值,多站最高气温达到或刷新2月上旬历史同期最小值;单日至少有68.3%的国家气象站出现降水,单站最长连续降水近29h。(2)大尺度环流系统稳定维持是本次过程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流层低层强冷空气持续入侵不仅起到动力抬升作用,也为雨雪冰冻天气提供了持续降温条件;异常强盛的偏南气流为本次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动量,同时也增强了不稳定层结。(3)使用单一特性层温度来判识降水相态依据不足,应根据整层大气层结温度来预判可能出现的降水相态,当整层大气温度均低于0℃时降水相态为纯雪,若存在温度高于0℃的融化层或云体由过冷却水滴组成时,将出现混合型降水相态。(4)双偏振雷达的相关系数和差分反射率产品对区分雨夹雪和纯雪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当相关系数接近1、差分反射率为-1~0dB时,为纯雪;当相关系数小于1、差分反射率大于1dB时,为雨夹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雪冰冻 大尺度环流 诊断分析 河南
下载PDF
2024年春运期两次极端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张芳华 许先煌 +4 位作者 权婉晴 胡艺 张博 远芳 周军 《暴雨灾害》 2024年第4期371-383,共13页
2024年1月31日-2月6日和2月19-25日,我国先后出现两次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分别简称过程1和过程2),对春运造成严重影响。利用多源观测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两次过程进行对比,重点分析了南方地区雨雪天气强度及冻雨和降水相... 2024年1月31日-2月6日和2月19-25日,我国先后出现两次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分别简称过程1和过程2),对春运造成严重影响。利用多源观测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两次过程进行对比,重点分析了南方地区雨雪天气强度及冻雨和降水相态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的累计降水量均有一定极端性,并伴有复杂的降水相态变化,冻雨强度和范围为2009年以来最大;过程1冻雨强度和积雪深度大于过程2,过程2冻雨范围、降水和对流强度大于过程1。(2)两次过程均发生在高空槽与低层冷空气共同作用的环流背景下,南支槽前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急流稳定维持且较常年显著偏强,为两次极端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提供了持续而充沛的水汽条件;暖湿气流在冷垫上的爬升以及低层风场的水平辐合是产生雨雪天气的重要动力机制,逆温层和融化层的稳定维持是出现冻雨及降水相态反复变化的关键原因。(3)两次过程不同点主要在于,过程1冻结层内温度多在-4~0℃,高于过程2,相对而言更有利于形成冻雨;逆温区狭长且少动,冻雨影响范围集中,强度大;过程2副热带高压更偏西偏北,有利于西南暖湿急流加强和北推,同时强寒潮导致冷垫较强,冷暖交汇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和降水增强;过程2融化层维持时间更长,云水含量较高,但冻结层内温度低,更有利于出现冰粒或湿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雪 冻雨 逆温层 降水相态 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河南北中部一次雨雪冰冻过程的相态特征分析
7
作者 段中夏 苏爱芳 +1 位作者 徐丽娜 闫岩 《暴雨灾害》 2024年第4期431-439,共9页
2023年末河南北中部出现一次大范围雨雪冰冻过程,降水相态复杂多变,并伴有区域性雷暴,较为罕见。利用常规观测、ERA5再分析以及风廓线雷达和双偏振雷达资料等对此次过程的相态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00 hPa横槽转竖、南支槽... 2023年末河南北中部出现一次大范围雨雪冰冻过程,降水相态复杂多变,并伴有区域性雷暴,较为罕见。利用常规观测、ERA5再分析以及风廓线雷达和双偏振雷达资料等对此次过程的相态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00 hPa横槽转竖、南支槽东移,700 hPa西南急流发展,地面先后受东路及西路冷空气影响,导致河南北中部出现持续性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2)冷垫以上的条件不稳定性、锋区附近的条件对称不稳定以及强锋生环流上升支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是强雨雪、雷暴及冰雹产生的主要原因。(3)过程中冻雨对应“厚暖层(100-200 hPa)-冷层”层结结构,冰粒对应“冰晶层-薄暖层(50-100 hPa)-冷层”结构,纯雪对应整层冷层,雨夹雪对应近地面出现浅薄暖层。(4)风廓线雷达水平风场产品可定性反映低层西南急流和近地面冷空气强度的变化,不同相态降水的垂直速度产品差异明显,可为相态转变短临的监测和预报提供参考。(5)双偏振产品显示,冻雨和纯雪对应相关系数最大(≥0.99),雨夹雪相关系数最小(0.85~0.9);冰粒中层融化层显著,其高度处差分反射率因子最大,相关系数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雨雪冰冻 降水相态 风廓线雷达 双偏振雷达
下载PDF
冻融作用对黑土坡面融雪、风力和降雨侵蚀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赵娅君 郑粉莉 +5 位作者 毋冰龙 潘勋成 郑润禾 赵录友 王雪松 莫帅豪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71,共9页
[目的]研究冻融作用对东北黑土区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可加深对黑土坡面侵蚀过程机理的认识,并为区域侵蚀治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以东北黑土区单一侵蚀营力驱动的融雪、风力和降雨侵蚀为对照,通过设计冻融-融雪、冻融-风力、冻融-... [目的]研究冻融作用对东北黑土区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可加深对黑土坡面侵蚀过程机理的认识,并为区域侵蚀治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以东北黑土区单一侵蚀营力驱动的融雪、风力和降雨侵蚀为对照,通过设计冻融-融雪、冻融-风力、冻融-降雨双侵蚀营力叠加的模拟试验,分析冻融作用对坡面融雪、风力和降雨侵蚀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1次冻融作用、2个融雪径流量(1,2 L/min)、1个风速(12 m/s),1个降雨强度(100 mm/h)和1个坡度(3°)。[结果](1)冻融作用显著增加坡面融雪、风力和降雨侵蚀量(p<0.05)。与无冻融作用相比,1次冻融作用使坡面融雪侵蚀在1,2 L/min融雪径流下分别增加2042.9%和777.9%,使风蚀量和降雨侵蚀量分别增加118.0%和74.9%。(2)冻融作用对坡面水蚀(融雪和降雨侵蚀)过程的影响大于对径流过程的影响,且加剧坡面侵蚀过程,使坡面侵蚀活跃期历时增长和侵蚀强度增加;冻融作用也使风力侵蚀的输沙高度增加30%,各高度风蚀输沙量均增加50%以上。(3)冻融作用降低土壤抗侵蚀能力,其使表层土壤密度、土壤抗剪强度、土壤硬度分别显著减小2.5%,22.6%,15.0%。同时,冻融作用使水蚀过程中的坡面水流流速平均增加13.6%~25.0%,水流剪切力平均增加2.3%~81.9%,而阻力系数减小1.6%~20.6%,进而加剧坡面侵蚀过程。[结论]冻融作用改变侵蚀动力与阻力关系,加剧坡面融雪、风力和降雨侵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作用 融雪侵蚀 风力侵蚀 降雨侵蚀 东北黑土区
下载PDF
风廓线雷达产品在贵州降雪冻雨天气中的特征分析
9
作者 张亚男 罗浩 《气象科技》 2024年第2期252-264,共13页
利用贵阳机场CFL-03型大气边界层风廓线雷达(Wind Profile Radar,WPR)资料、贵阳机场自观资料等,针对典型降雪和冻雨个例,以及贵阳近三年发生的降雪和冻雨过程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WPR的水平风场反应出降雪期间冷空气厚度及... 利用贵阳机场CFL-03型大气边界层风廓线雷达(Wind Profile Radar,WPR)资料、贵阳机场自观资料等,针对典型降雪和冻雨个例,以及贵阳近三年发生的降雪和冻雨过程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WPR的水平风场反应出降雪期间冷空气厚度及强度都超过冻雨,并且中低层主要为冷平流,而冻雨中低层主要为暖平流;②高层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_(n)^(2)增大/减小在时间上超前于降雪的增强/减弱,可以反应降雪强度变化的趋势;③降雪阶段的回波强度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向左倾斜,高层回波强度的变化对降雪强度的变化具有指示性;冻雨的回波在垂直方向呈现“强弱强”的分布,与温度场在垂直方向上的“冷-暖-冷”的层结分布一致;④冻雨天气下粒子的下落速度小于降雪,雨夹雪的下落速度比纯雪更大,小雪下落速度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廓线雷达 降雪 冻雨 贵阳
下载PDF
2024年2月初贵州东部及长江中下游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基本特征及成因
10
作者 杜小玲 蓝伟 +2 位作者 何东坡 陈波 卢璐 《暴雨灾害》 2024年第4期395-406,共12页
2024年2月初贵州东部及长江中下游出现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恰逢春运高峰,给春运、能源保供及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为揭示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异常特征,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实况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 2024年2月初贵州东部及长江中下游出现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恰逢春运高峰,给春运、能源保供及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为揭示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异常特征,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实况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怀化双偏振雷达资料对此次天气的基本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24年春节前贵州东部、湖南中北部、湖北东部南部及安徽西部北部出现4~6d严重冰冻灾害,冰冻灾害主要由两轮低温雨雪天气造成,首轮低温雨雪出现在2月1-4日,降水相态具有多样性,尤其是3日雨雪最为明显,以强降雪及强冻雨为主,导致积雪和积冰快速增长。第二轮低温雨雪出现在5-6日,贵州东部、湖南中北部以冻雨为主,湖北等长江沿线以雨夹雪和降雪为主,积冰得以维持或继续增长。(2)亚洲中高纬度位势高度距平呈西低东高分布,且南支槽活跃,为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提供了重要天气背景。南支槽前强盛的西南急流沿锋面爬升形成倾斜上升气流,增强了锋后的降水强度,造成第一轮强低温雨雪天气;而后南支槽减弱,但南支锋区仍维持,中低层急流和地面静止锋均维持,造成了第二轮持续低温雨雪天气。(3)受华南静止锋和云贵静止锋形成及维持的影响,锋后逆温范围宽广,且长江以南地区暖层显著,造成长江南北不同相态的降水。同时长江南北的温湿场在垂直方向上有较大差异,长江以北地区以强降雪为主时,温湿场上表现为深厚的冷湿特征,具有典型的冰相结构;长江以南地区以强冻雨为主时,温湿场上具有“强暖湿-冷湿”特征。(4)2月3-4日长江南北地区均出现快速跃增的雨水、冰水和雪的混合比,形成了强湿雪和强冻雨;长江以南地区低层过冷水3日夜间以小雨滴和大雨滴方式共存5日夜间则是由小雨滴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雨雪 冰冻灾害 温湿特征 双偏振雷达 贵州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2024年2月我国中东部两次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过程的环流异常特征分析
11
作者 张博 张芳华 《暴雨灾害》 2024年第4期384-394,共11页
2024年1月31日-2月6日和2月19-25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先后发生两次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过程,均表现为降水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水量极端、降水相态复杂、气温显著偏低等特征,春运出行受到其较大影响。采用国家站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 2024年1月31日-2月6日和2月19-25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先后发生两次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过程,均表现为降水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水量极端、降水相态复杂、气温显著偏低等特征,春运出行受到其较大影响。采用国家站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这两次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异常特征进行分析,试图揭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北抬原因及强冷空气活动的平流层前兆信号。结果表明:(1)我国大陆上空500 hPa“西低东高”环流形势有利于中东部地区出现持续性降水。2024年1月31日-2月6日(以下简称过程I)乌拉尔山附近并无明显的阻塞系统;2月19-25日(以下简称过程Ⅱ)在贝加尔湖以北地区有阻塞高压发展维持。两次过程副高较常年同期偏北、显著偏强,与南支槽共同作用有利于暖湿气流向我国中东部地区输送,低层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沿低层冷垫爬升,为大范围雨雪天气提供重要的动力抬升和温度层结条件。(2)过程I主要的水汽来源是孟加拉湾北部的偏西风输送,过程Ⅱ来自西北太平洋的水汽输送贡献更大,且江南地区整层水汽辐合强于过程I。(3)副高偏北的原因可能是受到来自西非至北欧一带对流层中高层Rossby波能量在中纬度和副热带地区向下游传播的影响。(4)发生在2月第3候前后的平流层极涡下传可作为过程Ⅱ寒潮活动的前兆信号,平流层极涡下传超前于对流层,可为冬季我国冷空气过程提供预报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雨雪冰冻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阻塞高压 平流层极涡 ROSSBY波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降水相态分离及其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侯志康 许民 +4 位作者 康世昌 韩海东 王鹏寿 李振中 张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0-132,共13页
降水相态的转变会对中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为明确中国西北地区降水相态转变规律,该研究基于西北地区1961-2017年国家气象站观测的日降水、气温、相对湿度、大气压以及站点高程数据,利用湿球... 降水相态的转变会对中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为明确中国西北地区降水相态转变规律,该研究基于西北地区1961-2017年国家气象站观测的日降水、气温、相对湿度、大气压以及站点高程数据,利用湿球温度动态阈值模型对降雪和降雨进行分离,并对分离结果精度进行验证;基于此分析了区域不同相态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雨雪分离阈值变化及降水相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61-2017年西北地区不同相态的降水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降雨量的增加速率为9.80 mm/10 a,降雪量的增加速率为1.07 mm/10 a,雪雨比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0.07%/10 a。但空间变化趋势具有区域差异性,总体表现为“西增东减”。西北地区极端降雪量的显著增加导致了降雪量的显著增加,而总降雪日数趋势变化不显著,主因是小雪日数的显著减少和极端降雪日数的显著增加共同所致,小雪日数的下降速率为0.25 d/10 a,极端降雪日数的增加速率为0.12 d/10 a。雨雪分离的阈值温度在年内波动较大,年际总体呈现不显著的下降趋势,临界高温和临界低温的下降速率分别为6×10^(-4)、7×10^(-4)℃/10 a,且在2008年发生突变。在流域尺度上,各相态降水变化速率随着海拔升高而升高,雪雨比则相反;降雪量的变化主要受气温和相对湿度影响,雪雨比的变化主要受气温影响。该研究对深入认识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背景下的水资源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温度 雨雪分离 湿球 雪雨比 西北地区 影响因素
下载PDF
EICP修复重金属污染土的环境耐久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边汉亮 吉培瑞 +2 位作者 王俊岭 张旭钢 徐向春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779-2788,共10页
为探究脲酶诱导碳酸钙沉淀(enzyme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EICP)技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的环境耐久性,分别对EICP修复后的锌、铅污染土进行酸液浸泡、冻融试验和雨淋试验,探讨了EICP修复锌、铅污染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耐久性... 为探究脲酶诱导碳酸钙沉淀(enzyme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EICP)技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的环境耐久性,分别对EICP修复后的锌、铅污染土进行酸液浸泡、冻融试验和雨淋试验,探讨了EICP修复锌、铅污染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耐久性及其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不同类型酸液条件下,EICP修复后的锌、铅污染土中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的重金属离子浸出量随p H值降低,碳酸盐结合态含量降低,可交换态含量逐渐增加,且硫酸环境下的稳定性大于硝酸环境下的稳定性;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EICP修复后的锌、铅污染土中可交换态离子浸出量增加,碳酸盐结合态含量减少;在大雨条件下,Zn^(2+)、Pb^(2+)主要在前20 min内进行释放,并由上往下迁移;经EICP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在酸液、冻融循环和雨淋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铅污染土 脲酶诱导碳酸钙沉淀(EICP) 酸液浸泡 冻融试验 雨淋试验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Snowfall Variations over China Identified from Different Snowfall/Rainfall Discrimination Methods 被引量:3
14
作者 Jiangshan LUO Haishan CHEN Botao ZHOU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0年第5期1114-1128,共15页
Based on the snowfall observations at 836 surface weather stations in China and the Daily Surface Climate Variables of China version 3.0 dataset for 1961–2013, capability of five methods with different objective crit... Based on the snowfall observations at 836 surface weather stations in China and the Daily Surface Climate Variables of China version 3.0 dataset for 1961–2013, capability of five methods with different objective criteria for identifying wintertime snowfall is evalua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application of these methods in snowfall/rainfall discrimination. Methods Ⅰ, Ⅱ, Ⅲ, Ⅳ, and Ⅴuse the daily averag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Ta), wet-bulb temperature(Tw), dynamic threshold Tw, 0-cm ground temperature, and 700–850-hPa thickness, respectively, to identify the snowfal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limat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snowfall can be well produced by Methods Ⅰ, Ⅱ, and Ⅲ. Method Ⅳ underestimates the snowfall days in eastern Tibetan Plateau(ETP), and Method Ⅴ cannot yield the actual large numbers of snowfall days and amounts. Accordingly, the linear trends of snowfall days estimated from Methods Ⅰ, Ⅱ, and Ⅲ largely agree with the observations, while a discrepancy is found in the linear trend of snowfall amounts over southeastern China(SEC). For interannual and decadal variations of snowfall, Method Ⅴ shows the worst performance. It is more reasonable to use Tw to distinguish snowfall from rainfall instead of Ta, 0-cm ground temperature, and 700–850-hPa thickness;and the reference thresholds of Tw in northeastern China(NEC), northwestern China(NWC), ETP, and SEC are-1.5,-1.5,-0.4, and-0.3°C, respectively. The above results are beneficial to identifying snowfall in short-term climate pred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owfall/rainfall discrimination method wintertime snowfall wet-bulb temperature(Tw) threshold COMPARISON
原文传递
极端气候下湖南省某黏土滑坡特征与防治
15
作者 唐振平 陈亮 +3 位作者 张才运 张国秀 马艾阳 韩世礼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2期26-30,共5页
湖南省地质灾害多发,且多为与斜坡稳定性相关的崩滑流。湖南省某黏土滑坡自2016年2月初发生局部滑动与垮塌等现象,后续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该滑坡特征和变形破坏成因,得出如下结论:边坡的初始变形破坏的形成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因素、... 湖南省地质灾害多发,且多为与斜坡稳定性相关的崩滑流。湖南省某黏土滑坡自2016年2月初发生局部滑动与垮塌等现象,后续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该滑坡特征和变形破坏成因,得出如下结论:边坡的初始变形破坏的形成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因素、岩性因素、持续强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及极端气候下的冻融作用等;夏季暴雨期间变形加剧主要与强降雨有关;采用截排水工程、削方减载工程、坡脚挡土墙工程和监测工程相结合对该滑坡进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滑坡 初始变形破坏 极端气候 冻融作用 强降雨
下载PDF
我国南方冬季异常低温和异常降水事件分析 被引量:66
16
作者 张自银 龚道溢 +2 位作者 郭栋 何学兆 雷杨娜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99-912,共14页
统计分析1951年以来1月份以及1880年以来冬季,我国南方的异常低温与降水事件,结果表明1月异常低温(温度距平<-1σ)有12次,降水异常偏多(降水距平>+1σ)有10次,冷湿组合有3次(1969、1993、2008);冬季异常低温有29次,降水异常偏多... 统计分析1951年以来1月份以及1880年以来冬季,我国南方的异常低温与降水事件,结果表明1月异常低温(温度距平<-1σ)有12次,降水异常偏多(降水距平>+1σ)有10次,冷湿组合有3次(1969、1993、2008);冬季异常低温有29次,降水异常偏多有16次,冷湿组合有2次(1886/87、1904/05)。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合成方法分析异常低温与异常降水事件时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有利于南方低温的环流特征是: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大槽及东亚急流异常偏强。有利于降水偏多的环流特征是:东亚大槽偏弱;200hPa上中东急流异常偏强、东亚急流偏弱;东亚从对流层低层到中高层都有异常南风。当发生冷湿组合时,低温主要是受到西伯利亚冷高压异常偏强的影响,而降水主要受对流层850hPa至200hPa环流异常的作用。南方冬季水汽主要来自南支槽的西南气流和南海上空的转向气流,在降水偏多时有异常西南水汽输送距平。西伯利亚高压、欧亚遥相关型、西太平洋遥相关型、北极涛动4个环流因子能解释南方1月和冬季气温方差的47.2%和51.5%;而中东急流、东亚经向风、欧亚遥相关型则能共同解释南方1月和冬季降水方差的49.4%和48.4%。统计降水异常与ENSO的对应关系表明,当发生El Nio事件时南方冬季降水偏多的概率较大,当发生La Nia事件时,降水偏少的概率较大,而温度与ENSO没有明显的统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闰南方 低温 雨雪 冰冻 大气环流 水汽输送
下载PDF
降水现象对大气消光系数和能见度的影响 被引量:58
17
作者 刘西川 高太长 +3 位作者 刘磊 张伟 杨树臣 李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3-441,共9页
大气中各种粒子对大气消光系数和能见度有不同程度影响,除气溶胶粒子外,降水粒子对能见度影响也不可忽视。为了解降水粒子对能见度的影响,确定能见度变化与降水现象之间的关系,该文在分析降水粒子的大小、速度、形状、谱分布、光学特性... 大气中各种粒子对大气消光系数和能见度有不同程度影响,除气溶胶粒子外,降水粒子对能见度影响也不可忽视。为了解降水粒子对能见度的影响,确定能见度变化与降水现象之间的关系,该文在分析降水粒子的大小、速度、形状、谱分布、光学特性等特征的基础上,忽略气溶胶粒子的影响,建立基于实测谱分布的降水与能见度的理论模型,讨论不同类型降雨、降雪对大气消光系数和能见度的影响。同时选取Parsivel降水粒子谱仪在南京地区的降雨和降雪观测记录,利用实测数据来对比验证本文所建立的降水-能见度理论模型。结果表明:能见度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大呈指数降低;受降水粒子特性和天气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能见度与降水强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唯一对应的;降雨和降雪对能见度的影响各不相同,相比而言,降雨对能见度的影响比较容易确定,而降雪对能见度的影响比较复杂,主要因为雪花或冰晶的类型复杂多变,对大气消光系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合理论分析和实测数据对比验证,降水现象对能见度的影响得到了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降雪 大气消光系数 能见度
下载PDF
一次“高影响天气”的弱降雪过程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37
18
作者 蒋建莹 史历 倪允琪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1-237,共7页
该文对2001年12月7日下午北京的一次弱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诊断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由于受500hPa小槽东移及850hPa东移小高压后部带来的来自东海和南海的偏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造成降雪。数值模拟结果显示MM5模式... 该文对2001年12月7日下午北京的一次弱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诊断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由于受500hPa小槽东移及850hPa东移小高压后部带来的来自东海和南海的偏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造成降雪。数值模拟结果显示MM5模式对这次降雪过程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不仅模拟出了北京地区的降雪量,而且对这次过程大尺度背景场的演变、触发机制和水汽源有很好的表述。利用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对这次弱降雪过程引起交通大阻塞的可能因素进行了探讨,说明建立城市预警系统的迫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雪过程 数值研究 2001年12月 数值模拟研究 500hPa 诊断分析 北京地区 模拟结果 MM5模式 天气过程 暖湿气流 模拟能力 触发机制 预警系统 小高压 降雪量 背景场 大尺度 东海
下载PDF
2008年初我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141
19
作者 王遵娅 张强 +4 位作者 陈峪 赵珊珊 曾红玲 张勇 刘秋锋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8年第2期63-67,共5页
利用中国606个时间序列超过40a的气象台站逐日气温、降水和天气现象等资料,确定了定义低温、降雪、冰冻和多年一遇等指标的方法,对2008年初我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空间分布、持续时间、历史强度和灾害影响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 利用中国606个时间序列超过40a的气象台站逐日气温、降水和天气现象等资料,确定了定义低温、降雪、冰冻和多年一遇等指标的方法,对2008年初我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空间分布、持续时间、历史强度和灾害影响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1月中旬到2月上旬,我国长江中下游至江南地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灾害发生区域的最大连续低温日数、最大连续降雪量和最大连续冰冻日数均为1951年以来历年冬季的最大值,综合各种指标统计其强度为百年一遇。此次灾害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发生强度大等特点,对我国电力、交通、农业、林业、人民生活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降雪 冰冻 灾害 气候特征
下载PDF
湖北省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过程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兰 陈正洪 +3 位作者 周月华 史瑞琴 万素琴 郭广芬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1-295,共5页
2008年初,湖北省出现了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0亿元以上,有必要对灾害期间的气候特征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对湖北省76个气象站2008年1月12日~2月3日气温、降水(雪)、日照以及低温持续日数等要素进行时空间... 2008年初,湖北省出现了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0亿元以上,有必要对灾害期间的气候特征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对湖北省76个气象站2008年1月12日~2月3日气温、降水(雪)、日照以及低温持续日数等要素进行时空间差异分析及历史与同期比较,并选取10个代表站历史上所有低温雨雪天气过程,对其过程持续低温日数、最长连续雨雪日数、过程极端低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的平均气温异常偏低,该省大部为-1^-2℃,比常年同期偏低4~6℃,为各站历史同期最低,其中主要是最高气温异常偏低所致,但极端低温并不低;(2)降雪过程频繁,雨雪量异常偏多;(3)低温冰冻持续时间长,该省大部在16~22d,位于历史第一;(4)日照异常偏少。持续而稳定的大气环流异常形势是湖北省大范围低温雨雪天气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雨雪冰冻 气候特征 气温 雨雪 极端低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