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Landscape Ecology Mode of New Resources-based Cities—A Case Study of Yulin City of Shaanxi Province in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方松林 王军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2年第1期32-34,共3页
Based on the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new cities developing based on resources,by taking Yulin City of Shaanxi Province for example and combining with relevant statistical data,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resources deve... Based on the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new cities developing based on resources,by taking Yulin City of Shaanxi Province for example and combining with relevant statistical data,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resources development have been pointed out,covering simple resource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erious wastes in resources development;insufficient intensive processing of products and low level of resources integrated utilization;and deteriorative regional eco-environment.On this basis,a new mode of landscape ecology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have been proposed,emphasizing constructing new green energ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croscopic view;ecological industrial park of circular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soscopic view;and the overall ecological recovery mode of the mining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croscopic view.It hopes to give a vital inspiration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ew resources-based c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resources-based CITIES Energy ECOLOGICAL LANDSCAPE mode
下载PDF
Nature-Oriented Mode for Rainwater Management in Urban Areas 被引量:2
2
作者 谭海樵 于冰 +1 位作者 王超 张井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1999年第2期144-148,共5页
One of the tremendous impacts of the urbanization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ument in urbau areas is the fatal destruction or the natural hydrological cycle. However less attention has up to now been paid to this kind of... One of the tremendous impacts of the urbanization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ument in urbau areas is the fatal destruction or the natural hydrological cycle. However less attention has up to now been paid to this kind of destroy, because it is covered by the problem of increasingly serleus water shortage. In terms of changing the human interactions with the environmeat, are nature-oriented mode for rainwater management in urban areas are proposed All the destructions of the astural hydrological cycle caused by urbanization should ecoloically be compensated in time so that the groundwater can be recharged and the natural cycle be recovered gradually. Such mod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lasses:catchment, storage and drainage.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natural condttions about the local climate, topography and hydrogeology, an appropriated mode can be selected to meet the needs of an old urban area or a newly built 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nwater ecology resource mode
下载PDF
An in-depth view of climate change: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while making a transition on the development mode 被引量:1
3
作者 Xiangwan Du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5年第2期93-98,共6页
While fossil fuels greatly contribute to human society,they pose great challenges to natural resources,the environment,and climate change.Developed countries,like the United States,formulated strategic measures to ens... While fossil fuels greatly contribute to human society,they pose great challenges to natural resources,the environment,and climate change.Developed countries,like the United States,formulated strategic measures to ensure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leading positions in the world.These measures include new green policies,development of shale gas,revitalization of nuclear power,energy independence,reindustrialization,and new low-carbon development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renewable energy.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also trying to introduce balanced strategi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Globally,industrial civilization is being transformed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green,low-carbon development is a global trend.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provides new strategic factors to further this development.China should take substantial actions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 new road:China is in the critical stage of changing its development mode,so it is vital to choose an appropriate development path.This extensive development comes at the high price of consuming too much resources and scarring the environment.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can help the transition of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data of developed countries,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two-type developed countries"with an understanding that not all developed countries must take the same development mode.He also holds the view that China should achieve modernization in a more energy-saving and more carbon-efficient manner compared with that of two-type developed countries.An analysis of"two competitions"that China is facing shows that changing the developing mode is urgent and China should grasp this opportunity in the next five to ten years,which is a key period for this transi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ow-carbon development goals and the three-step process.Low-carbon development does not necessarily restrict economic development.It,however,can expedite the transition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this is a low-carb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path.Transition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includes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green and low-carbon energy strategies,low-carbon society construction,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garbage sorting and utilization,innovation of urbanization,etc.Improvement of nation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cludes water safety,environment and climate monitoring system,intelligent energy web,basic database,etc.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nation's basic research level.In summary,it mitigates backward production capability,extensive development,and environmental damage while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cientific development,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development mode TRANSI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贡献
4
作者 陈学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主要表现在: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更鲜明的人民性;揭示绿色化蕴含着新的经济...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主要表现在: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更鲜明的人民性;揭示绿色化蕴含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态经济学”内涵;把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因素,超越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理论;将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的社会价值与人类财富联系在一起,突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观和财富观;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和新发展观,创新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方式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政治经济学 生态生产力 自然资源的社会价值 绿色发展方式
下载PDF
数字资产超网络嵌入、生态场域资源拼凑与制造业服务模式创新——来自华为、海尔、京东、阿里的多案例研究
5
作者 朱国军 吴家豪 徐亦唐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6-78,共13页
从数字资产超网络嵌入视角,遵循“资源行动-资源拼凑-价值实现”逻辑思路,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解构工业互联网平台领先企业制造业服务模式创新的过程机理。研究发现,工业互联网平台领先企业在界面融合、交互赋能、协同演化机制支撑作用... 从数字资产超网络嵌入视角,遵循“资源行动-资源拼凑-价值实现”逻辑思路,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解构工业互联网平台领先企业制造业服务模式创新的过程机理。研究发现,工业互联网平台领先企业在界面融合、交互赋能、协同演化机制支撑作用下,数字资产超网络嵌入制造业数字价值生态系统,在生态场域开展资源拼凑,完成机会捕获、知识整合及知识治理,实现制造业服务模式创新,表现为制造业架构服务模式创新及制造业孵化服务模式创新。探索面向制造业龙头企业、细分行业、区域集群场景的服务模式创新范式。相关研究丰富了制造业服务模式创新理论,为工业互联网平台领先企业服务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重要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资产超网络嵌入 生态场域资源拼凑 制造业服务模式创新
下载PDF
绿色生态城区中海绵城市规划的应用分析
6
作者 冼怿 《建筑与装饰》 2024年第6期118-120,共3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和暴雨内涝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实施海绵城市规划。本文旨在分析海绵城市规划在绿色生态城区中的应用情况和影响,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和暴雨内涝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实施海绵城市规划。本文旨在分析海绵城市规划在绿色生态城区中的应用情况和影响,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以期在实践中为推动绿色生态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绿色生态城区 水资源保护 雨水收集利用 水生态修复保护
下载PDF
全域旅游视阈下介休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与旅游分区研究
7
作者 李淮东 江喆 梁润萍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28-34,共7页
山西介休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在全域旅游的研究视角下,介休可划分为三大旅游文化区,即北部农商文化区、中部历史文化区和南部生态文化区。三大旅游文化区呈现出各自的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出介休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 山西介休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在全域旅游的研究视角下,介休可划分为三大旅游文化区,即北部农商文化区、中部历史文化区和南部生态文化区。三大旅游文化区呈现出各自的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出介休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介休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进而形成了“乡土-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文化旅游空间结构。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全域文化旅游的“介休模式”的构建,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休 历史文化资源 “乡土-文化-生态”模式 全域旅游
下载PDF
一种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技术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峥 秦磊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2期139-143,共5页
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大多采用村庄污水集中处理的方式,建设和运维成本较高,实际收集和处理效果不理想,对于居住分散的山区和丘陵地区,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进行单户生活污水处理的经验,探讨了采用分散式的“湿地+土壤生态处理工艺... 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大多采用村庄污水集中处理的方式,建设和运维成本较高,实际收集和处理效果不理想,对于居住分散的山区和丘陵地区,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进行单户生活污水处理的经验,探讨了采用分散式的“湿地+土壤生态处理工艺”的分户就地污水处理模式,将单户的灰水和多余的黑水收集后汇入独立建设的垂直流人工湿地,湿地出水进入小菜园、小花园或小果园进行净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与集中收集处理和小型净化槽处理相比,其收集处理效果好,建设成本低、运行维护简便,值得在居住分散的农村地区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污水 分户污水处理生态处理 资源化利用
下载PDF
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自然资源资产配置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儒密 冯妙玲 +2 位作者 张娅楠 柯春鹏 曹迎迎 《价值工程》 2023年第35期166-168,共3页
当前生态保护修复对资源投入的巨大需求与政府供给的相对不足的矛盾日趋紧张,亟需引导社会资本等社会力量主体共同参与。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重要环节,也是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手段... 当前生态保护修复对资源投入的巨大需求与政府供给的相对不足的矛盾日趋紧张,亟需引导社会资本等社会力量主体共同参与。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重要环节,也是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手段。文章在阐述自然资源资产配置与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梳理现阶段国内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发展趋势及实践,总结了“产权激励”、“资源利用”、“产权关联权益释放”和“资源整合”4种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模式,并探讨了当前形势下自然资源资产配置存在的困境和现实对策,以期为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资产配置 生态保护修复 社会资本 模式 对策
下载PDF
城市雨水资源化潜力及效益分析与利用模式探讨 被引量:22
10
作者 鹿新高 庞清江 +1 位作者 邓爱丽 王伟锋 《水利经济》 2010年第1期1-4,共4页
根据我国雨水资源的利用现状,结合我国南北城市降雨特点,对城市雨水资源化进行开发潜力与效益分析,探讨了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途径及模式。结果表明,科学合理的利用屋面、路面、公园或绿地等雨水集蓄利用模式,可以增加城市水资源供... 根据我国雨水资源的利用现状,结合我国南北城市降雨特点,对城市雨水资源化进行开发潜力与效益分析,探讨了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途径及模式。结果表明,科学合理的利用屋面、路面、公园或绿地等雨水集蓄利用模式,可以增加城市水资源供给及地下水补给,缓解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资源化 潜力分析 雨水利用模式 效益分析
下载PDF
土地资源稀缺地区生态移民安置模式探讨——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22
11
作者 王永平 吴晓秋 +1 位作者 黄海燕 周丕东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6-69,82,共5页
文章探讨了生态移民安置模式的内涵、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以贵州为代表的土地资源稀缺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面临的资源环境条件,提出了土地资源稀缺地区应坚持"以城镇集中安置模式为主,其他安置模式为补充"的移民思路,... 文章探讨了生态移民安置模式的内涵、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以贵州为代表的土地资源稀缺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面临的资源环境条件,提出了土地资源稀缺地区应坚持"以城镇集中安置模式为主,其他安置模式为补充"的移民思路,以及依托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移民进行安置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约束 生态移民 安置模式
下载PDF
江南丘岗复合农业生态系统雨水资源化及其调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谢小立 尹春梅 +1 位作者 宋颖帕 陈安磊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76-679,共4页
通过对湘北红壤丘岗区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水环境要素10年定位观测研究,探讨了我国江南丘岗复合农业生态系统雨水资源化需求分布与开发状况:该区域雨水资源丰富,可利用潜力大,但雨水有季节性富余和亏缺,尤其丘岗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晚稻... 通过对湘北红壤丘岗区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水环境要素10年定位观测研究,探讨了我国江南丘岗复合农业生态系统雨水资源化需求分布与开发状况:该区域雨水资源丰富,可利用潜力大,但雨水有季节性富余和亏缺,尤其丘岗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晚稻容易遭遇伏旱(缺水281.7mm)。丘岗坡地降雨径流的时间集中(4~7月)与高产径流量(平均18.3×10^4m^3/km^2.a)为区域集雨利用提供可靠来源。但由于该区域所属红壤土质,土壤持水能力强,有效含水量低,集水调蓄设施局限性,以及坡地的混乱开发而导致雨水资源浪费大、利用率低,加剧了农业用水矛盾。文章为区域雨水资源的调控提出了建设性的调控管理方略:一是通过调整坡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即人工林占30%,人工草地占15%,果药茶园占30%,耕地占20%;二是加强水体工程设施建设,增加现有水库容量,使区域雨水资源利用更为科学合理;三是推广高效灌溉和覆盖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资源 利用限制 调控策略 复合农业生态模式
下载PDF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模式研究——以陕西杨凌示范区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朝晖 房海勃 +1 位作者 周波 闫宁霞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8年第1期220-223,共4页
介绍了杨凌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分析了杨凌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探讨了杨凌示范区海绵城市的建设原则,并对居住小区类、旧城改造类、市政道路类、工业仓储类、水体类、公共区域类"海绵城市"技术模式进行研究分析,为杨凌示范... 介绍了杨凌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分析了杨凌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探讨了杨凌示范区海绵城市的建设原则,并对居住小区类、旧城改造类、市政道路类、工业仓储类、水体类、公共区域类"海绵城市"技术模式进行研究分析,为杨凌示范区及气候相近、城市发展程度相当的城市"海绵化"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生态雨水系统 建设原则 技术模式
下载PDF
全生命期视角下海绵城市建设的管理机制探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丁继勇 蔡珏芳 +1 位作者 李娜 陈晨 《水利经济》 2019年第6期53-59,65,87,共9页
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结合自身国情提出的城市水问题综合治理理念,是城市水问题治理的中国方案,对促进我国雨水资源的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缓解城市内涝均具有重大意义。在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复杂特性的基础上,从全生命期视角出... 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结合自身国情提出的城市水问题综合治理理念,是城市水问题治理的中国方案,对促进我国雨水资源的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缓解城市内涝均具有重大意义。在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复杂特性的基础上,从全生命期视角出发,对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营维护、投融资等阶段面临的潜在问题进行分析;借鉴国际上城市水问题治理的先进经验,分别探讨了相应核心管控机制的构建,包括协同管理机制、激励监管机制、综合运维机制、投融资机制与PPP模式应用等,旨在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的风险管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水问题 海绵城市 雨水资源 管理机制 全生命期 PPP模式 风险管控
下载PDF
生态激励机制下的生态交融区空间规划研究--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敏 吴晓勤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7-92,共6页
为探索生态激励的核心环节:"生态资源化"的关键技术,结合池州实际,以不损害区域生态环境为前提,基于城市整体生态格局与现有生态结构的优化,提出"生态交融区"空间优化策略,构建城市与生态双向激励下的土地资源空间... 为探索生态激励的核心环节:"生态资源化"的关键技术,结合池州实际,以不损害区域生态环境为前提,基于城市整体生态格局与现有生态结构的优化,提出"生态交融区"空间优化策略,构建城市与生态双向激励下的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模式、路径与方法,目的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激励机制 生态资源化 池州模式 生态交融区 生态控制“三线”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中的规划水资源论证关键问题 被引量:2
16
作者 毛战坡 程东升 +2 位作者 刘畅 杨素珍 王世岩 《中国水利》 2014年第19期19-21,28,共4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水资源保障成为直接关系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等城镇化重大措施实施的重要资源制约因素。城镇化的规模、人口、经济等通过改变降雨—径流—蒸发模式影响水资源承载特征,迫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水资源保障成为直接关系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等城镇化重大措施实施的重要资源制约因素。城镇化的规模、人口、经济等通过改变降雨—径流—蒸发模式影响水资源承载特征,迫切需要研究基于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和以水定城、以水定产需求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水资源论证模式和管理体制。针对现有规划水资源论证中的不足,建议进一步完善规划水资源论证的法律法规体系和规章制度,明确规划范围、审查主体、审查程序等,完善规划水资源论证的技术导则,攻克水资源承载力等关键技术,形成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的新型城镇化水资源管理模式,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规划水资源论证 管理模式 生态文明
下载PDF
北京密云水源保护区生态经济模式建立的层次性与时序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艳霞 周连第 +2 位作者 严茂超 董孝斌 杜景龙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1期402-405,共4页
"保护水源"并"发展经济"是北京密云水源保护区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探寻保护区适宜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层次性、时序性的分析方法,对北京密云水源保护区的生态经济模式从点到面、由深到表进行了... "保护水源"并"发展经济"是北京密云水源保护区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探寻保护区适宜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层次性、时序性的分析方法,对北京密云水源保护区的生态经济模式从点到面、由深到表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了保护区生态经济模式的层次结构与时序安排,首先采用不同的生态经济技术措施对影响其生态环境的因素进行根本性的解决;之后调整大的农业种养结构,使第一层次的各种技术措施实施于第一产业的物质、能量输出之中;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休闲产业,予生态环境保护于高层次产业输出之中;同时配合改造保护区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将环境治理、环境美化、产业发展有效融为一体。由此总结出北京密云水源保护区适宜的生态经济模式分别是"以水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治理与生态恢复模式"、"以保护区资源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技术传播模式"、"以保护区生态休闲为主要内涵的产业经济增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云水源保护区 生态经济模式 层次性
下载PDF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雨水资源化潜力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林建荣 陈瑜 《水资源保护》 CAS 2014年第6期63-66,共4页
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为集雨实验区进行雨水资源化潜力分析。利用谷歌地球卫星软件及实地测量的方式获得相应的集雨区面积,并依据可利用雨水资源量的公式,计算得到嘉庚学院每年可收集的雨水总量可达74万m3,同时每年用于校区的道路喷洒、... 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为集雨实验区进行雨水资源化潜力分析。利用谷歌地球卫星软件及实地测量的方式获得相应的集雨区面积,并依据可利用雨水资源量的公式,计算得到嘉庚学院每年可收集的雨水总量可达74万m3,同时每年用于校区的道路喷洒、冲厕、绿地浇灌和楼层清洁的水量为73.9万m3,回收的雨水量基本可以满足以上所需。投入约占节约自来水费用的10%左右,经济效益显著;同时可减缓暴雨对校园的冲击。指出实现雨水回收,我国目前尚存在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较缺乏和人们的认识不足等问题,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资源化 可行性分析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下载PDF
法典化时代下自然资源法立法模式探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黄锡生 杨睿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1-111,共11页
《民法典》的成功编纂拉开中国法典化时代的序幕,为各部门法法典化提供时代契机与立法氛围。既有的立法模式下自然资源法呈现整体缺乏系统性、法律文件数量庞杂、体系结构失衡、内容矛盾冲突、应有规范空白或缺失等诸多负面表征。既有... 《民法典》的成功编纂拉开中国法典化时代的序幕,为各部门法法典化提供时代契机与立法氛围。既有的立法模式下自然资源法呈现整体缺乏系统性、法律文件数量庞杂、体系结构失衡、内容矛盾冲突、应有规范空白或缺失等诸多负面表征。既有立法模式引发的诸多负面表征仅是自然资源法律体系面临问题的表象,并不能直指自然资源法律体系真正的症结。自然资源法的各类负面表征可以归结为自然资源法律复杂化。解决自然资源法律复杂化是根治自然资源法诸多负面表征的关键,也是自然资源法更换立法模式的内在动因,能够实现自然资源法律体系系统化的立法模式是根治问题的良药。法典化立法模式从立法技术和立法体例上可以实现自然资源法的系统性重塑,自然资源法作为独立的部门法具备法典化改造的现实可行性。自然资源法的系统性功能则需要通过自然资源法典的实质性构建得以实现。适度法典化模式是所有编纂模式中最值得参考且风险较低的模式,基于此种模式在自然资源立法方面缺乏实践,因此自然资源法典的具体编纂还需要在本土实践下进行探索和创新。将生态整体主义作为环境法典的逻辑基础,既是自然资源法律体系内在逻辑性的体现,也是生态系统运行规律在法律中的表达。自然资源法典应采用潘德克顿式编纂方法,编纂体例包含总则和分则。自然资源法典总则基于立法目的、基本原则、法律关系等基本内容展开。分则分编的关键在于自然资源法律关系的类型化梳理,通过对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方式进行归类,可得到两种自然资源法律关系类型:利用性自然资源关系和获取性自然资源关系。在两种自然资源法律关系类型的基础上,以各类自然资源为分类标准编纂各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法典 立法模式 生态整体主义 自然资源法律关系
下载PDF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被引量:4
20
作者 范继涛 赵玉凤 张弘玓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3年第5期16-20,共5页
节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不断加强:出台了法律法规,发布了系列规划和技术大纲;组织实施了重大专项;开展了重要矿种"三率"调查评... 节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不断加强:出台了法律法规,发布了系列规划和技术大纲;组织实施了重大专项;开展了重要矿种"三率"调查评价工作;分矿种制定资源合理利用"三率"标准;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强和完善日常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完善法律体系;做好体制设计;完善制度体系;构建以调查评价为基础、示范引领为平台、标准规范为依据、监测监管为保障、激励约束为手段、税费调节为杠杆的长效工作机制;发挥专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 节约与综合利用 生态文明建设 转变 发展方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