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mula for Determining Number of Basic Seedlings at Scattered-Planting with Seedling Dry-Raised on Plastic Trays in Double-Season Rice
1
作者 PAN Xiao-hua CHEN Xiao-rong YANG Fu-sun 《Rice science》 SCIE 2006年第4期271-277,共7页
The tiller emergence in seedling nursery beds and field, and panicle formation in the field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scattered-planting with seedling dry-raised on plastic trays in double-season rice. A significant dif... The tiller emergence in seedling nursery beds and field, and panicle formation in the field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scattered-planting with seedling dry-raised on plastic trays in double-season ric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noted in the non-synchronously-emerged tillers (the tillers that formed from latent buds and did not emerge following the normal tillering law on seedling nursery beds and recovered to grow after scattered-planting or transplanting) as well as the percentage of the available synchronously-emerged tillers between seedlings raised on plastic trays under dry-land conditions (DPT) and seedlings raised on nursery beds under wetland conditions (WB). The seedlings under DPT had some non-synchronously-emerged tillers, but those under WB had not. Therefore, the traditional formula for determining the number of rice seedlings was improved, and the formula for determining the number of basic seedlings under scattered planting with DPT in double-season rice was introduced. For early rice, it was X=Y/{(I+t1r1)[1+(N-n-SN)Rr2]+(SN-3-t1)R2r5}, and for late rice, it was X=Y/{(1+t1r1)[1+(N-n-SN)Rr2]+(N-n-SN-3)Rr2R1r3+(SN-3-t1)R2r5}. Where, X represents reasonable number of basic seedlings per unit area at scattered-planting; Y, number of fitting panicles per unit area; t1, total number of tillers per plant; r1, percentage of the total available tillers; N, total number of leaves of the main culm; n, total number of elongated internodes in the main culm; SN, seedling leaf ages at scattered-planting; R, percentage of the primary tillers emerged in available node-position; r2, percentage of the available primary tillers; R1, percentage of the secondary tillers in the field (except the secondary tillers of the seedlings); r3, percentage of the available secondary tillers; R2, percentage of the asynchronously-emerged tillers after scattered-planting; r5, percentage of the available non-synchronously-emerged tillers after scattered-plan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season rice seedling dry-raised on plastic trays seedling scattered-planting basic population FORMULA
下载PDF
水稻生态育秧装置及全程机械化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煊 张戈 +2 位作者 胡俊男 吕泽霖 衣淑娟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3年第12期48-50,共3页
黑龙江水稻育秧棚室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智能苗床平地机械化技术、育秧摆盘覆土机械化技术、起盘机械化技术、软盘苗盘分离机械化技术、水稻轨道运输机械化技术等。该文主要阐述国内当前寒区水稻育秧棚室机械化技术应用现状、技术要点及... 黑龙江水稻育秧棚室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智能苗床平地机械化技术、育秧摆盘覆土机械化技术、起盘机械化技术、软盘苗盘分离机械化技术、水稻轨道运输机械化技术等。该文主要阐述国内当前寒区水稻育秧棚室机械化技术应用现状、技术要点及发展前景,为提高水稻全程生产机械化水平提供有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棚内育秧 机械化
下载PDF
双季水稻塑盘旱育抛栽基本苗公式的建立 被引量:12
3
作者 潘晓华 陈小荣 杨福孙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0-294,共5页
观察了双季水稻塑盘旱育抛栽秧苗期和大田期分蘖的发生及成穗状况,发现水稻塑盘旱育抛栽不仅存在非同伸蘖现象,且同伸蘖的成穗与湿润水育秧移栽也有较大差异。据此对传统的水稻栽培基本苗公式进行了改进,拟合出了双季水稻塑盘旱育抛栽... 观察了双季水稻塑盘旱育抛栽秧苗期和大田期分蘖的发生及成穗状况,发现水稻塑盘旱育抛栽不仅存在非同伸蘖现象,且同伸蘖的成穗与湿润水育秧移栽也有较大差异。据此对传统的水稻栽培基本苗公式进行了改进,拟合出了双季水稻塑盘旱育抛栽基本苗计算公式:早稻为X=Y/{(1+t1r1)[1+(N-n-SN)Rr2]+(SN-3-t1)R2r5};晚稻为X=Y/{(1+t1r1)[1+(N-n-SN)Rr2]+(N-n-SN-3)Rr2R1r3+(SN-3-t1)R2r5}。其中:X—合理的基本苗;Y—单位面积适宜穗数;t1—单株带的所有分蘖数;r1—单株带的所有分蘖的成穗率;N—主茎总叶数;n—主茎伸长节间数;SN—抛栽时的秧苗叶龄值;R—有效分蘖节位上一次分蘖的发生率;r2—一次分蘖的成穗率;R1—二次分蘖(除去秧苗所带分蘖上产生的二次分蘖)的发生率;r3—二次分蘖的成穗率;R2—抛栽后非同伸蘖发生率;r5—抛栽后非同伸蘖的成穗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水稻 塑盘旱育秧 抛秧 基本苗 公式
下载PDF
育秧方式对杂交早稻生育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江立庚 韦善清 徐建云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8-20,共3页
对水稻软盘秧、旱秧和湿润秧秧苗素质及其生育特性进行了系统比较,分析了软盘秧和旱秧高产的原因及不利高产的因素。
关键词 杂交早稻 软盘秧 旱育秧 秧苗素质 生育特性
下载PDF
塑盘旱育抛栽后季稻大田期间生育特性及产量构成 被引量:6
5
作者 徐少安 刘建 +1 位作者 沈锦根 王学军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20-224,共5页
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1995~1996年以常规手栽后季稻为对照,研究塑盘旱育抛栽后季稻大田期间的生育及产量构成特点。结果表明,塑盘旱育抛栽后季稻栽后生长快,无缓苗期,分蘖发生多,叶面积指数生长初期小于对照,抽穗后则超过... 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1995~1996年以常规手栽后季稻为对照,研究塑盘旱育抛栽后季稻大田期间的生育及产量构成特点。结果表明,塑盘旱育抛栽后季稻栽后生长快,无缓苗期,分蘖发生多,叶面积指数生长初期小于对照,抽穗后则超过对照,干物质积累速率较快,整个生育期间始终大于对照。产量构成中,虽每穗粒数少于对照,但单位面积成穗数则多于对照,实收产量稍低于对照,两者差异不显著。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塑盘旱育抛栽后季稻基本苗以60×104/hm2产量最高,达7476.0×104kg/hm2。这一植稻方式是长江下游地区实行麦-玉米-稻三熟制的重要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育秧 抛栽 生育特点 产量构成 晚稻
下载PDF
高吸水种衣剂在水稻塑盘旱育抛秧上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黄年生 张洪熙 +3 位作者 戴正元 赵步洪 李育红 吴政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1-65,共5页
应用高吸水种衣剂种子包衣,研究在水稻塑盘旱育抛秧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高吸水种衣剂包衣稻种能提高塑盘旱育秧苗成秧率;减轻恶苗病、立枯病、稻蓟马病虫危害率;减少串根;增加秧苗叶绿素含量、植株相对含水率、植株可溶性糖及含氮... 应用高吸水种衣剂种子包衣,研究在水稻塑盘旱育抛秧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高吸水种衣剂包衣稻种能提高塑盘旱育秧苗成秧率;减轻恶苗病、立枯病、稻蓟马病虫危害率;减少串根;增加秧苗叶绿素含量、植株相对含水率、植株可溶性糖及含氮量、植株根叶SOD活性;提高光合速率;提高发根率;促进立苗;提高分蘖速度、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增产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高吸水种衣剂 种子包衣 塑盘旱育抛秧
下载PDF
不同育秧方式对二季晚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杨福孙 潘晓华 孙爱花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714-718,共5页
研究了3种不同育秧方式对晚稻秧苗素质及大田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盘、旱育延缓秧苗出叶速度,降低株高,单株分蘖数、茎基宽及叶面积等指标低于水育秧苗;(2)根系活力以盘育秧最强,发根数最多,旱育其次,水育最弱;(3)秧苗所带分... 研究了3种不同育秧方式对晚稻秧苗素质及大田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盘、旱育延缓秧苗出叶速度,降低株高,单株分蘖数、茎基宽及叶面积等指标低于水育秧苗;(2)根系活力以盘育秧最强,发根数最多,旱育其次,水育最弱;(3)秧苗所带分蘖成活率及成穗率盘育秧最高,水育秧最小;(4)产量以盘育秧最高,旱育秧其次,水育秧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稻 育秧方式 秧苗素质 产量
下载PDF
双季水稻塑盘旱育抛栽基本苗公式的验证 被引量:5
8
作者 潘晓华 陈小荣 杨福孙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共6页
以自拟基本苗公式计算出的苗数为中等群体,设置上下水平基本苗数各1个为对照,比较了早、晚稻塑盘旱育抛栽不同群体起点产量及其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中等群体处理的产量结构最优,在三处理中稻谷产量最高,其茎蘖消长与成穗、颖花伤流量... 以自拟基本苗公式计算出的苗数为中等群体,设置上下水平基本苗数各1个为对照,比较了早、晚稻塑盘旱育抛栽不同群体起点产量及其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中等群体处理的产量结构最优,在三处理中稻谷产量最高,其茎蘖消长与成穗、颖花伤流量、叶面积系数与结构以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总体上最为合理。本研究初步验证了所拟合出的塑盘旱育抛栽基本苗公式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水稻 塑盘早育抛栽 基本苗公式验证
下载PDF
温室立体育秧条件下杂交稻秧苗素质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桂生 马旭 +5 位作者 李泽华 孙国栋 陈林涛 安沛 鹿芳媛 陆强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9-193,共5页
为探索温室立体育秧条件下杂交稻秧苗素质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采用L9(34)正交试验分析了杂交稻的秧层、补光时长、品种和播种量4个因素对杂交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壮苗指数,因素影响的主次顺序是补光时长>播种量>... 为探索温室立体育秧条件下杂交稻秧苗素质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采用L9(34)正交试验分析了杂交稻的秧层、补光时长、品种和播种量4个因素对杂交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壮苗指数,因素影响的主次顺序是补光时长>播种量>品种>秧层。对于温室立体秧架第2、3层,采用2 500lx的光照强度,夜间补光时长分别为4、3h,第1层(底层)应采用3 000lx的光照度,夜间补光时长为5h,可保证杂交稻在低播量条件下的秧苗素质,满足机插技术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秧苗素质 温室立体育秧
下载PDF
杂交水稻塑盘育秧手栽的增产效果与原因 被引量:1
10
作者 江立庚 韦善清 +1 位作者 董登峰 徐建云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7-29,共3页
对杂交水稻塑盘旱育秧抛栽和塑盘旱育秧手栽两种栽培方式进行了系统比较。结果表明 ,手栽比抛栽增产 8.58%,达显著水平。增产的途径是大穗。增产的原因是 :手栽植株田间分布规律而均匀 ,改善了田间小气候 ,个体发展均衡 ,协调了群体与... 对杂交水稻塑盘旱育秧抛栽和塑盘旱育秧手栽两种栽培方式进行了系统比较。结果表明 ,手栽比抛栽增产 8.58%,达显著水平。增产的途径是大穗。增产的原因是 :手栽植株田间分布规律而均匀 ,改善了田间小气候 ,个体发展均衡 ,协调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 ;手栽植株生理代谢旺盛 ,N、P、K含量高 ,前期具有明显的营养优势 ,吸收的 N、P、K多、吸收比率大 ,后期具有明显的物质分配优势 ,经济系数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塑盘旱育秧 抛载 手插 产量 栽培方式
下载PDF
水稻底膜育秧多效唑处理种子的生理效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沈岳清 盛亚红 +3 位作者 盛敏智 曹惠芳 吴裕军 范红卫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58-61,共4页
底膜育秧水稻种子经多效唑50ppm浓度浸种24h处理,秧龄15~25d时,秧苗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均有提高。秧苗净同化率在秧龄15~20d时高于对照11.2%,20~25 d时高于对照56.6%。秧苗全株干物质积累,多效唑处理与对照相近,但... 底膜育秧水稻种子经多效唑50ppm浓度浸种24h处理,秧龄15~25d时,秧苗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均有提高。秧苗净同化率在秧龄15~20d时高于对照11.2%,20~25 d时高于对照56.6%。秧苗全株干物质积累,多效唑处理与对照相近,但在分配上,多效唑处理的根系干重增加,叶鞘干重减轻,叶片干重持平。在干旱逆境条件下,多效唑处理能降低秧苗组织电解质外渗率,表明膜的稳定性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底膜育秧 多效唑 种子处理
下载PDF
机插水稻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以江苏省东海县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陆江林 吴崇友 +1 位作者 石磊 段祥茂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5年第4期31-34,共4页
研究分析机插水稻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指标(产量结构指标、群体生育指标和适宜品种),标准化软盘旱育秧技术以及精确定量栽培综合调控措施等,集成探索出机插水稻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使得水稻单产稳定达到11t/hm^2,比常规生产... 研究分析机插水稻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指标(产量结构指标、群体生育指标和适宜品种),标准化软盘旱育秧技术以及精确定量栽培综合调控措施等,集成探索出机插水稻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使得水稻单产稳定达到11t/hm^2,比常规生产增长10%~15%。同时对机插水稻技术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水稻 超高产 塑盘旱育秧 精确定量栽培 调控技术
下载PDF
杂交稻高产制种父本育秧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际凤 罗勤智 +2 位作者 张学兵 梁雄 向明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7年第1期11-13,共3页
采用机械化大温室培育小苗、双株超稀寄插两段育秧栽培技术,研究了杂交水稻制种一期父本的增产优势,总结了应用配套技术。结果表明:双株超稀寄插两段育秧父本个性生长优势明显,秧苗素质好,有效穗多,花粉量充足,抽穗集中,花期适... 采用机械化大温室培育小苗、双株超稀寄插两段育秧栽培技术,研究了杂交水稻制种一期父本的增产优势,总结了应用配套技术。结果表明:双株超稀寄插两段育秧父本个性生长优势明显,秧苗素质好,有效穗多,花粉量充足,抽穗集中,花期适中,容易提高花粉密度;结合机械化大温室培育小苗,加强秧田栽培管理等配套技术,可提高制种异交结实率,使制种产量由2.25t/hm2提高到3.975t/hm2,最高产量可达5.25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种 温室 两段育秧 配套技术 杂交水稻
下载PDF
水稻工厂化育秧大棚建设规范 被引量:3
14
作者 冯伟东 刘炜 +4 位作者 王兴盛 马金虎 刘登彪 杨自建 王生明 《宁夏农林科技》 2013年第11期115-117,138,共4页
该规范规定了适合于宁夏推广的水稻工厂化育秧大棚建设的术语与定义、选址、结构参数、规模、选材和建造。
关键词 水稻 工厂化 育秧大棚
下载PDF
水稻软盘育苗机插技术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文忠 魏玉文 金荣圣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09年第6期87-89,共3页
由于抚顺地区水稻插秧季节常出现雇工难、价格高等问题,因此农民开始重视和使用水稻机械。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中,软盘育苗和机械插秧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阐述水稻软盘育苗机插秧的优点,从软盘用量、苗地选择、配营养土、种... 由于抚顺地区水稻插秧季节常出现雇工难、价格高等问题,因此农民开始重视和使用水稻机械。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中,软盘育苗和机械插秧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阐述水稻软盘育苗机插秧的优点,从软盘用量、苗地选择、配营养土、种子处理、置床位处理、适时播种等环节入手,介绍软盘育苗机插秧的技术要点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以期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进而推动全市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软盘育苗 高产高效益 技术要点
下载PDF
水稻底膜育秧使用多效唑(MET)的生物学效应
16
作者 盛亚红 沈岳清 +3 位作者 盛敏智 曹惠芳 吴裕军 范红卫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3年第2期59-63,共5页
水稻底膜育秧密度高,秧龄短,秧龄弹性不足,超过20d 秧苗素质明显下降。用50ppm 多效唑浸种24h,能控制叶片和叶鞘伸长,秧苗矮健粗壮,叶龄增加,根系发达,根冠比值提高,秧龄弹性增加5d。移栽后不败苗,分蘖早,成穗率高,每公顷穗数增加22.5~... 水稻底膜育秧密度高,秧龄短,秧龄弹性不足,超过20d 秧苗素质明显下降。用50ppm 多效唑浸种24h,能控制叶片和叶鞘伸长,秧苗矮健粗壮,叶龄增加,根系发达,根冠比值提高,秧龄弹性增加5d。移栽后不败苗,分蘖早,成穗率高,每公顷穗数增加22.5~30.0万,产量增加525kg 左右。1992年上海郊区水稻底膜育秧使用多效唑面积达4.25×10~4ha,占水稻底膜育秧总面积的63%。该项技术经6年试用证明,效果显著,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投入产出比高达1∶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育秧 底膜育秧 多效唑 生物学
下载PDF
PGPR对水稻塑盘旱育秧苗素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高君君 康贻军 +1 位作者 程洁 殷士学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6-132,共7页
采用水稻抛秧塑盘(434孔)旱育秧方法,研究3株PGPR(Bacillus sp.RBB1、Bacillus sp.WP8和Pseudomonassp.RBP1)对水稻旱育秧苗素质的作用,比较PGPR不同接种方式及施用壮秧剂对促生效果的差异,以及PGPR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水稻抛秧塑盘(434孔)旱育秧方法,研究3株PGPR(Bacillus sp.RBB1、Bacillus sp.WP8和Pseudomonassp.RBP1)对水稻旱育秧苗素质的作用,比较PGPR不同接种方式及施用壮秧剂对促生效果的差异,以及PGPR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①RBP1和WP8可不同程度地促进秧苗生长,主要表现在促使秧苗矮壮、增加干物质积累;②PGPR拌土普遍优于浸种方式;③PGPR的有效性受是否与壮秧剂混用的影响,其次是接种方式;④地上部干物重对PGPR不同处理方式较为敏感,是评价促生效果的理想指标;⑤PGPR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十分明显。通过研究,明确WP8和RBP1具有开发成水稻育秧专用微生物肥料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根际促生菌 水稻 塑盘旱育秧
下载PDF
塑盘旱育抛秧技术在杂交稻制种上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敦明 朱起民 +1 位作者 吴邵成 吴宗平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4-15,共2页
太湖县在杂交稻制种母本上应用塑盘旱育抛秧技术,1996年平均单产2.76t/hm2,比对照常规制种增产10.64%;1997年平均单产3.31t/hm2,比常规制种增产15.8%。应用关键技术是培育健壮秧、抛足基本苗... 太湖县在杂交稻制种母本上应用塑盘旱育抛秧技术,1996年平均单产2.76t/hm2,比对照常规制种增产10.64%;1997年平均单产3.31t/hm2,比常规制种增产15.8%。应用关键技术是培育健壮秧、抛足基本苗、合理安排播差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盘旱育秧 抛秧 杂交稻制种 母本 水稻
下载PDF
工厂化集中育秧模式下荆州市双季早稻低温冷害风险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凯文 王海蓉 +2 位作者 朱建强 苏荣瑞 高华东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40-247,共8页
利用荆州市6个国家气象站1981-2014年早稻生育期和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统计传统露地育秧(TS)情况下早稻的生育期和积温,设定比传统方式提前10d播种于温室集中育秧(CS-10)和提前20d播种于温室集中育秧(CS-20)两种育秧模式,推算出相应的... 利用荆州市6个国家气象站1981-2014年早稻生育期和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统计传统露地育秧(TS)情况下早稻的生育期和积温,设定比传统方式提前10d播种于温室集中育秧(CS-10)和提前20d播种于温室集中育秧(CS-20)两种育秧模式,推算出相应的生育期,利用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和weibull分布模型,统计分析当地采用这两种育秧模式时早稻关键生育期冷积温(指早稻某生育期内冷害临界温度指标与日平均气温差值的累积值)变化及概率密度分布,比较分析3种育秧模式下早稻遭遇低温冷害的风险。结果表明,相较于TS模式,提前10d集中育秧时,移栽-分蘖始期、幼穗分化始期、抽穗开花始期、灌浆结实始期和收获始期分别提前14d、10d、8d、11d和7d;提前20d集中育秧时,各生育期则分别提前24d、15d、11d、17d、10d。其中,轻度冷害发生概率在发育前期(移栽-分蘖期、幼穗分化期)逐渐下降,发育后期(抽穗开花期、灌浆结实期)逐渐增加,而中度以上冷害的发生概率在发育前期增幅较大,其中提前10d集中育秧时,移栽-分蘖期和孕穗分化期的冷害概率分别为14.7%、49.7%;提前20d集中育秧时,冷害概率分别可达57.1%、71.7%,是传统育秧模式的数倍。因此,为降低冷害风险、保障早稻稳产,荆州市早稻集中育秧模式的适宜播种期应不早于3月25日,即比传统育秧模式提前7d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育秧 温室大棚 双季早稻 冷害 WEIBULL分布 冷积温
下载PDF
水稻育秧工厂大棚周年综合利用高效模式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锦标 《园艺与种苗》 CAS 2019年第3期68-71,共4页
阐述了来安县水稻育秧大棚使用现状及综合利用原则,介绍了几种典型的高效利用模式并进行了效益分析,最后就各模式中关键生产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水稻育秧工厂大棚 空闲期综合利用 高效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