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季节与跨气候区的地表生态状况遥感评估方法
1
作者 常飞 黄正东 邬国锋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0-46,共7页
针对已有遥感生态指数存在植被稀疏区表现不力及不同季节稳健性不强,难以在冬春季节直接应用的难题,在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可跨季节和气候区使用的全局遥感生态指数(global remote sen... 针对已有遥感生态指数存在植被稀疏区表现不力及不同季节稳健性不强,难以在冬春季节直接应用的难题,在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可跨季节和气候区使用的全局遥感生态指数(global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GRSEI),该指数由绿度、枯度、湿度、旱度和干度5项生态指标构成,采用CRITIC权重法和几何聚合法建模。在不同干湿气候区选取了5个案例区,对GRSEI、RSEI以及其他两个同名指数即地表生态状态综合指数(land surface ecological status composite index,LSESCI)和改进遥感生态指数(modified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MRSEI)进行跨季节、跨气候区适用性检验。结果表明,GRSEI更契合季节变化规律和用地生态规律,模型生态含义明确,可用于各个季节和气候区的生态状况监测;RSEI夏秋季节表现较好,但在冬春季节使用受限;LSESCI和MRSEI异常值出现频次较多,不利于量化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生态状况 遥感生态指数 全局遥感生态指数 干湿气候区 季节变化
下载PDF
Regional difference of aridity/humidity conditions change over China during the last thirty years 被引量:9
2
作者 YIN Yunhe WU Shaohong +1 位作者 ZHENG Du YANG Qingy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19期2226-2233,共8页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of 616 stations in China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and aridity/humidity index by applying the modified FAO-Penman-Monteith model.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rends in...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of 616 stations in China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and aridity/humidity index by applying the modified FAO-Penman-Monteith model.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rends in precipitation,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and arid-ity/humidity index over China and their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were analyzed from 1971 to 2000.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l the four climatic factors trends have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Annual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30-year period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over most regions of China, with decreasing trends in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and aridity/humidity index. Most regions in China become more humid, especially significant in northern Xinjiang, eastern Tibet, western Sichuan, and northern Yunnan. The average value over China would mask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climate change because of the com-plex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in China. Therefore regional difference should be analyzed to further understand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s. Both water supply and demand need to be considered when attempting to study regional arid-ity/humidity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蒸发损失总量 干旱现象 湿度 气候因素
原文传递
可可西里地区中新世湖相叠层石成因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26
3
作者 伊海生 林金辉 +2 位作者 周恳恳 李军鹏 黄华谷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6-113,共8页
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地区新发现湖相叠层石,它们集中分布在中新世五道梁群地层中。这些叠层石形态以穹隆状最为常见,局部地区甚至形成叠层石藻丘礁,根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其纹层构造和显微结构与现代海洋叠层石和前寒武纪时期的叠... 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地区新发现湖相叠层石,它们集中分布在中新世五道梁群地层中。这些叠层石形态以穹隆状最为常见,局部地区甚至形成叠层石藻丘礁,根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其纹层构造和显微结构与现代海洋叠层石和前寒武纪时期的叠层石十分相似。根据对采集的叠层石样品进行微量元素分析、碳氧同位素分析,并与藻团块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和泥质灰岩以及少量白云岩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叠层石灰岩、藻团块灰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点,表现为低Sr/Ba、高Fe/Mn的特点,判断这些叠层石碳酸盐沉积在低盐度湖泊环境,建造叠层石的蓝绿藻生长在滨浅湖地带。它们的δ18O值变化于-6.63‰^-7.63‰之间,接近一般湖相淡水灰岩的范围内,指示入湖水量增加、湖水向淡化方向发展。湖泊中蓝绿藻类繁盛和叠层石的出现指示高湖面湖泛事件,说明青藏高原中新世时期曾出现过气候异常湿润期,这为判别区域气候的干湿变化提供了一个沉积标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石 湖相碳酸盐岩 古气候 干湿变化 新近纪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近50年来西北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121
4
作者 姚玉璧 肖国举 +1 位作者 王润元 张秀云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9-165,共7页
选用西北半干旱区33个气象站1951-2004年温度、降水、相对湿度、风速、蒸发量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主要气候要素变化规律,揭示了近50年来西北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的一些新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半干旱区降水量近50年来年际变化趋势除个别地方... 选用西北半干旱区33个气象站1951-2004年温度、降水、相对湿度、风速、蒸发量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主要气候要素变化规律,揭示了近50年来西北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的一些新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半干旱区降水量近50年来年际变化趋势除个别地方外绝大多数地区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59.168~-1.143 mm/10 a之间,秋季降水量减少最多,春季次之,而夏季部分地区和冬季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呈略增趋势。降水量存在3年、6~8年的周期振荡特征,3年周期振荡在1962-1966年为中心的局部时段内最强,之后逐渐减弱。6~8年振荡在1980-1985年为中心的局部时段内最强。气温距平呈上升趋势,气温距平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0.074~0.507℃/10 a之间,大部分地区呈先降后升型,转型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冬季气温增高最多,秋季、春季次之,夏季陕、甘、宁交界区及陇中地区气温增高而其余地区气温距平略呈下降趋势。相对湿度近50年来年呈波动变化。平均风速近50年来年际变化趋势除个别地方略增外,其余各地均呈下降趋势。蒸发量近50年来年际变化趋势除个别地方呈上升趋势外,其余各地蒸发量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相对湿度 半干旱区 中国西北
下载PDF
沼泽沉积剖面特征元素比值及其环境意义——盐碱化指标及气候干湿变化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国平 刘景双 翟正丽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5-339,共5页
沼泽发育过程中堆积的各类沉积物真实地记录下区域环境演变与沼泽发育过程的信息。以向海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由137Cs2、10Pb法定年实现沉积层深度坐标向年代坐标的转换,对典型沉积剖面特征元素比值进行了综合剖析。结果表明:Sr/Ba、Rb/... 沼泽发育过程中堆积的各类沉积物真实地记录下区域环境演变与沼泽发育过程的信息。以向海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由137Cs2、10Pb法定年实现沉积层深度坐标向年代坐标的转换,对典型沉积剖面特征元素比值进行了综合剖析。结果表明:Sr/Ba、Rb/K、(CaO+K2O+Na2O)/Al2O3等比值具有盐碱化和气候干湿变化的指示意义。该区域的盐碱化并非只发生在近几十年,而是由来已久,只是近年来人类活动促进了盐碱化进程。霍林河流域近240年来气候存在冷干—暖湿—冷干的多次波动,1880年之前气候以冷干为主,并有小幅度波动;1880年后气候开始转暖,但仍以冷暖波动振荡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比值 盐碱化指标 气候干湿变化 沼泽
下载PDF
蒙元时期陕甘宁交界地区干湿变化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戴君虎 葛全胜 +3 位作者 肖树芳 王梦麦 吴文祥 崔海亭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39-849,共11页
从官修正史、方志和历朝纪事本末、区域气象灾害年鉴等历史文献资料中提取关于陕甘宁交界地区(元前期陕西四川行省的西北部以及元后期的陕西行省和甘肃行省的交界地区,主要包括宁夏府路、河州路、巩昌路、奉元路和延安路之间的部分)的... 从官修正史、方志和历朝纪事本末、区域气象灾害年鉴等历史文献资料中提取关于陕甘宁交界地区(元前期陕西四川行省的西北部以及元后期的陕西行省和甘肃行省的交界地区,主要包括宁夏府路、河州路、巩昌路、奉元路和延安路之间的部分)的水涝、干旱等气候信息共240余条,利用湿润指数法、旱涝灾害定级法对其干湿变化特点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208-1369年期间,陕甘宁交界地区气候总体以干旱为主。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的比例为85/38。按照旱涝变化类型可将研究区旱涝变化过程分为三个时段,1208-1240年是以干旱为主要特征,局部时段偶发水涝灾害的时期;1240-1320年,基本持续干旱,而且极端干旱事件频发;1320-1369年,旱灾略有好转,但是旱涝交并发生。蒙元时期陕甘宁交界地区的干湿变化具有明显的转折性和周期性。转折主要发生在1230年和1325年前后,以此两点为界,前后气候变化类型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蒙元时期的干湿变化具有10年和23年的准周期,均与太阳活动周期吻合,说明蒙元时期区域干湿变化受太阳活动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变化 陕甘宁交界地区 历史气候 元朝
下载PDF
中国区域运气学说适宜性研究Ⅰ——燥湿气候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毅荣 金荣花 +5 位作者 陈祺 方峰 罗汉 杨瑞鸿 黄山 李宝梓 《中医药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1-5,共5页
本文利用55a全国气象站网逐日相对湿度实测资料,采用EOF和REOF等数理方法,评价中医运气学说在当代的科学价值。研究表明:全国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区域分布与五行理论观点基本一致;我国大部分地区燥湿变化主要特征符合运气学说的推演结论,... 本文利用55a全国气象站网逐日相对湿度实测资料,采用EOF和REOF等数理方法,评价中医运气学说在当代的科学价值。研究表明:全国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区域分布与五行理论观点基本一致;我国大部分地区燥湿变化主要特征符合运气学说的推演结论,适宜程度随区域有所不同,中央湿土之地湿度最高,北方和南方相对次高,东部风木之地和西部燥金之地最低;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对运气学说值年大运予以地域修正后,运气推算的准确度有明显提高,运气学说应包含地域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气学说 中国区域 燥湿气候 适宜性
下载PDF
中国中部典型半湿润半干旱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9
8
作者 毛翠翠 平建华 左其亭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2年第3期34-40,共7页
以新密市为例对中国中部典型半湿润半干旱区近4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针对新密市1971-2010年年、季平均气温、蒸发量及降水量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Mann-Kendall检验方法进行趋势变化及突变分析。得出近40年来中国中部... 以新密市为例对中国中部典型半湿润半干旱区近4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针对新密市1971-2010年年、季平均气温、蒸发量及降水量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Mann-Kendall检验方法进行趋势变化及突变分析。得出近40年来中国中部典型半湿润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表现为年、季平均气温持续上升,年平均气温线性变化率为每10年0.44℃,平均气温约上升了1.8℃;年、季平均蒸发量反而呈波动式减少趋势;年平均降水量并没有明显的增加或减少趋势,各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各异。这些变化特征与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范围内整体的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各季节气候特征的年代际变化稍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湿润半干旱区 气温 蒸发量 降水量 变化特征
下载PDF
近52年渭河流域气候变化及极端干湿事件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蒋冲 王飞 +1 位作者 穆兴民 李锐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2-36,共5页
利用渭河流域及其周边区域23个站点1959—2010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通过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量(ET0)和湿润指数。采用气候倾向率、标准化指数、相关分析等方法就该地区气候变化和极端干湿事件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 利用渭河流域及其周边区域23个站点1959—2010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通过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量(ET0)和湿润指数。采用气候倾向率、标准化指数、相关分析等方法就该地区气候变化和极端干湿事件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渭河流域气温分布呈东南向西北递减格局,近52年呈升温趋势(0.2℃/10a,P<0.001),升温较快的区域位于子午岭林区、陇东和丘陵沟壑区一带。降水分布东南高西北少,52年来呈减少趋势(-2.2mm/10a,P>0.1),减幅较大的区域位于关中和陇东一带。②湿润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由南向北干旱化加剧,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最干,秦岭和关中地区最湿。③极端干旱事件频率在波动中增加,频率5次及以上的年份占48%,极大值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极端湿润事件频率在波动中减少,20世纪60年代至今气候干湿演替规律依次为湿—干—湿—干—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气候变化 湿润指数 极端干湿事件 时空特征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12种潜在蒸散发估算方法在不同干湿区的适用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伍海 夏军 +2 位作者 赵玲玲 宋进喜 李天生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共11页
以国际粮农组织(FAO)彭曼-蒙迪斯方法(简称为P-M方法)为基准,根据湿度将研究区划分为5个干湿区,从相关性、多年均值、年内空间分布以及参数特征等4个方面,深入分析包括温度法、质量传输法、辐射法等3类12种潜在蒸散发估算方法在我国31个... 以国际粮农组织(FAO)彭曼-蒙迪斯方法(简称为P-M方法)为基准,根据湿度将研究区划分为5个干湿区,从相关性、多年均值、年内空间分布以及参数特征等4个方面,深入分析包括温度法、质量传输法、辐射法等3类12种潜在蒸散发估算方法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气候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辐射法与PM方法月相关性最好,估算多年潜在蒸散发均值明显比温度法和质量传输法更接近,其中P-T法估算效果最好,Hamon法最差;在不同干湿区,温度法和质量传输法在干旱地区与P-M方法的相关性优于在湿润地区;Penman法估算的潜在蒸散发值在干旱地区与P-M方法计算值最为接近;辐射法(除去Jensen法)在不同干湿区年内分布均好于温度法和质量传输法,其中Rohwer法在所有干湿区年内分布均最好,Abtew法在干旱地区最好,P-T、Mak、Harg和Door方法在湿润地区最好,而Jensen和Kharrufa方法则在所有干湿区年内分布最差。综合来看,辐射法在研究区域内表现最优:当研究区为湿润地区时,选择温度法和质量传输法;当研究区为干旱地区时,首选Penman和Abtew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发 气候变化 干湿区 适用性
下载PDF
Trend of China land water storage redistribution at medi- and large-spatial scales in recent five years by satellite gravity observations 被引量:35
11
作者 ZHONG Min DUAN JianBin +3 位作者 XU HouZe PENG Peng YAN HaoMing ZHU YaoZh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5期816-821,共6页
卫星严肃使命提供了的优雅(严肃恢复和气候实验) 学习土地的一个新方法在最近的年里在 medi 空间、长空间的规模浇集体再分配。我们在 2003 ~ 2007 期间用优雅观察在中国估计大陆人水团再分配。结果随增加显示出一些大区域或土地的减少... 卫星严肃使命提供了的优雅(严肃恢复和气候实验) 学习土地的一个新方法在最近的年里在 medi 空间、长空间的规模浇集体再分配。我们在 2003 ~ 2007 期间用优雅观察在中国估计大陆人水团再分配。结果随增加显示出一些大区域或土地的减少在 Xinjiang Uygur 自治区域在中央北区域,西藏的高原,三个峡区域, Qinghai,四川和 Gansu 省相遇的地方,和 Altun 山区域浇集体存储。在开始的二个区域,水(冰) 集中,是明显的存储正在减少。在以 2.4 cm/a 等价物的线性率的中央北区域减少的水质量浇高度,在五年的时期期间每年等于到 52 亿立方的米,并且浇集体弄空在 Hebei 省是 &#8764;45 亿立方的米每滥用的地下的水的年每在一样的时期,它与一般水准一致的年浇 40 亿立方的米的集体弄空在最近 Hebei 省估计的 30 年浇资源局。而且,优雅能检测 &#8764; 的水团累积在散布超过大约 12 万的区域以内的 5 厘米相等的水高度由于三峡摆平公里在 2003 年 6 月的水坝建设。我们也发现 &#8764; 的水团获得在 Qinghai,四川和 Gansu 省相遇的区域的 1.1 cm/a。这显示这些区域的气候在最近的年里一直在变得逐渐地潮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卫星 重力场 潮湿地区 干旱地区 水资源分配
原文传递
内蒙古半湿润与半干旱过渡区气候干湿变化差异研究——以赤峰市与呼伦贝尔市对比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文鑫 徐玉霞 +2 位作者 马凯 齐建锋 陈倩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20年第5期110-119,共10页
利用1978-2018年赤峰市与呼伦贝尔市共12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观测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两市降水及气温的变化特征,并结合M-K检验法以及Morlet小波分析法,对比分析两市气候干湿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温方面,1978... 利用1978-2018年赤峰市与呼伦贝尔市共12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观测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两市降水及气温的变化特征,并结合M-K检验法以及Morlet小波分析法,对比分析两市气候干湿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温方面,1978-2018年赤峰市与呼伦贝尔市年平均气温均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增率分别为0.11、0.25℃/10a,两市年均气温均在1982年发生突变,年均气温变化主周期分别为14和10 a;在降水方面上,赤峰市年降水量增率为2.43 mm/10a,呼伦贝尔市为-9.76 mm/10a;夏季降水倾向率最为明显,两市分别为6.71、-11.09 mm/10a,两市年降水量均发生了多次突变,年降水量变化主周期分别为12和8 a;1978-2018年赤峰市气候向暖湿化发展,呼伦贝尔市气候则趋向暖干化,这对于处于农牧分界地带的两市农业生产有较大的影响,适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农牧业规划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干湿变化 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区 Mann-Kendall突变分析 周期分析 赤峰市 呼伦贝尔市
下载PDF
干旱和湿润地区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降水改变的不同响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晓琳 吴福忠 +1 位作者 岳楷 倪祥银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2年第4期1-8,共8页
通过整合已发表的关于降水改变(增加降水或减少降水)条件下森林土壤磷脂脂肪酸(PLFAs)的配对数据,分析了增加降水和减少降水对全球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探究了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降水改变的响应。结果表明:增... 通过整合已发表的关于降水改变(增加降水或减少降水)条件下森林土壤磷脂脂肪酸(PLFAs)的配对数据,分析了增加降水和减少降水对全球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探究了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降水改变的响应。结果表明:增加降水分别使真菌、细菌和总的PLFAs显著增加了22%、33%和30%;减少降水分别使真菌和总的PLFAs显著降低了18%和8%。增加降水和减少降水均没有显著改变真菌/细菌比值。增加降水对湿润地区森林土壤PLFAs的影响大于干旱地区,减少降水对干旱地区森林土壤PLFAs的影响大于湿润地区。此外,总的PLFAs对降水改变的响应还受降水改变的强度、气候和土壤因子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在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区分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有利于更准确地评估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降水改变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改变 干旱地区 湿润地区 森林土壤 磷脂脂肪酸(PLFAs)
下载PDF
Sensitivity of arid/humid patterns in China to future climate change under a high-emissions scenario 被引量:6
14
作者 MA Danyang DENG Haoyu +2 位作者 YIN Yunhe WU Shaohong ZHENG D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9年第1期29-48,共20页
Changes in regional moisture patterns under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re an important focus for science. Based on the five global climate models (GCMs) participating in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 Changes in regional moisture patterns under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re an important focus for science. Based on the five global climate models (GCMs) participating in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CMIP5), this paper projects trends in the area of arid/humid climate regions of China over the next 100 years. It also identifies the regions of arid/humid patterns change and analyzes their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responses. Results show that future change will be characterized by a significant contraction in the humid region and an expansion of arid/humid transition zones. In particular, the sub-humid region will expand by 28.69% in the long term (2070-2099) relative to the baseline period (1981-2010). Under 2°C and 4°C warming, the area of the arid/humid transition zones is projected to increase from 10.17% to 13.72% of the total of China. The humid region south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which is affected mainly by a future increase in evapotranspiration, will retreat southward and change to a sub-humid region. In general, the sensitivity of responses of arid/humid patterns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will intensify with accelerating global w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d/humid PATTERNS CLIMATE change sensitivity aridity index China
原文传递
科尔沁区三义堂剖面晚全新世地层与环境演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姜兴钰 田立柱 +6 位作者 李勇 赵勇 商志文 袁海帆 伊布格勒 易亮 王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84-1395,共12页
通过对西辽河中游科尔沁区三义堂剖面及相邻地区晚全新世沉积物组成、沉积相、地层层序、年代学(AMS 14C和考古断代)及宽浅河谷、沙地地貌的初步研究,揭示了古西辽河冲洪积砂、古科尔沁沙地风成砂、古湖泊泥质沉积与古土壤层的基本... 通过对西辽河中游科尔沁区三义堂剖面及相邻地区晚全新世沉积物组成、沉积相、地层层序、年代学(AMS 14C和考古断代)及宽浅河谷、沙地地貌的初步研究,揭示了古西辽河冲洪积砂、古科尔沁沙地风成砂、古湖泊泥质沉积与古土壤层的基本地层关系。尽管贮存库效应导致14C年龄存在明显颠倒,但考古学提供的断代证据及对贮存库效应的解释,对14C数据做出了尽可能合理的取舍,从而建立了自约1500 B.C.以来年代学的基本序列。据此,揭示了研究区晚全新世地层三分的基本格局:1)晚全新世早期,古西辽河冲洪积砂层在约1500 B.C.转为风成沙丘并发育良好的栗钙土(第1栗钙土层),标志着晚全新世科尔沁沙化的重新开始;随后,砂质沉积(冲洪积和风成)与(发育程度相对低的)多次栗钙土成壤反复交替。这一过程结束于约1250 A.D.时的第二次发育良好的栗钙土层(第6栗钙土层)。2)晚全新世中期(金元时期、"中世纪温暖期"后半期),是1250 A.D.之后的一次突然出现、而又突然结束的短暂湖泊发育期,经历黑钙土成壤作用的黑色泥质湖相层与上、下地层均为清楚的突变接触。3)晚全新世晚期,为冲洪积-风积砂层与栗钙土层的反复交替,直至现代。"湖泊-黑钙土成壤化"的突然出现与结束,暗示着干旱-湿润-干旱两次气候突变过程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区 晚全新世 湖相沉积 快速变湿变干
原文传递
中国北方干湿过渡区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气候变化风险评估 被引量:12
16
作者 尹云鹤 马丹阳 +1 位作者 邓浩宇 吴绍洪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05-1617,共13页
气候变化风险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评估识别对气候波动响应敏感且复杂的干湿过渡区生态系统所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是一个重要科学问题,对区域气候治理和风险管理具有科学意义。本文利用参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 气候变化风险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评估识别对气候波动响应敏感且复杂的干湿过渡区生态系统所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是一个重要科学问题,对区域气候治理和风险管理具有科学意义。本文利用参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多气候模式多情景数据,通过改进和验证Lund-Potsdam-Jena(LPJ)动态全球植被模型,辨识未来不同时段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气候变化风险等级及其时空分布,明晰气候因子对净初级生产力(NPP)风险的作用特征。结果表明:未来中远期干湿过渡区生态系统生产力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面积将可能扩大,风险等级将可能提升,高排放情景下的风险更加严重,主要表现为NPP距平为负,且仍有继续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典型浓度路径(RCP8.5)情景下,81.85%的地区将可能面临气候变化风险,54.71%将达到高风险。2071—2099年,RCP8.5高风险区的NPP距平将达到(-96.00±46.95)gC m^(-2)a^(-1),NPP变化速率将达到(-3.56±3.40)gC m^(-2)a^(-1)。干湿过渡区东部平原和内蒙古东部草原区预估将可能成为风险主要集中区域,这些地区未来的植被生长将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增温加剧和干旱程度加重可能是未来气候变化风险的重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风险评估 干湿过渡区 净初级生产力 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中国干湿格局对未来高排放情景下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 被引量:14
17
作者 马丹阳 尹云鹤 +1 位作者 吴绍洪 郑度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57-874,共18页
气候变化影响下干湿状况的区域分异格局如何变化是一个重要科学问题。基于参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5个全球气候模式(GCM),预估了RCP 8.5情景下未来百年中国干湿区面积的变化趋势,分析了干湿格局变化的敏感地区以及对气候... 气候变化影响下干湿状况的区域分异格局如何变化是一个重要科学问题。基于参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5个全球气候模式(GCM),预估了RCP 8.5情景下未来百年中国干湿区面积的变化趋势,分析了干湿格局变化的敏感地区以及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未来干湿格局变化以湿润区显著减少、干湿过渡区显著扩张为主要特征,特别是半湿润区面积在远期(2070-2099年)相对基准期(1981-2010年)增加了28.69%。升温2℃~4℃条件下,全国发生干湿类型转变的面积从10.17%增加至13.72%,尤其在淮河流域南部,这里主要受未来潜在蒸散增加的影响,湿润区向南明显退缩从而转变为半湿润区。总体上,随着未来升温加剧,中国干湿格局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将可能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格局 气候变化 敏感性 干湿指数 中国
原文传递
近30年来甘肃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干湿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23
18
作者 裴彬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0-94,共5页
以1971-2000年甘肃地区33个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应用1998年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根据甘肃实际状况进行了辐射项校正,模拟了甘肃地区近30年的潜在蒸散,并且根据Vyshotskii模型计算了干湿指数。通过线性拟合分析了甘肃省... 以1971-2000年甘肃地区33个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应用1998年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根据甘肃实际状况进行了辐射项校正,模拟了甘肃地区近30年的潜在蒸散,并且根据Vyshotskii模型计算了干湿指数。通过线性拟合分析了甘肃省近30年来气候变化趋势,采用Mann-Kendall方法进行了趋势检验。利用基于薄盘样条函数的Anusplin模型对地表干湿指数进行了空间栅格化。结果发现:甘肃地区近30年气候变化总体特征是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呈减少趋势,潜在蒸散呈增加趋势,北部与南部站点有由干变湿的趋势,而中部的部分站点有由湿变干的趋势,气候变化及地表干湿状况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气候变化 潜在蒸散 干湿状况
原文传递
Intensified risk to ecosystem productivity under climate change in the arid/humid transition zone in northern China
19
作者 YIN Yunhe DENG Haoyu +1 位作者 MA Danyang WU Shaoho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1年第9期1261-1282,共22页
Assessing the climate change risk faced by the ecosystems in the arid/humid transition zone(AHTZ)in northern China holds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to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We simulated the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 Assessing the climate change risk faced by the ecosystems in the arid/humid transition zone(AHTZ)in northern China holds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to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We simulated the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for four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s)using an improved Lund-Potsdam-Jena model.Then a method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NPP to identify the climate change risk level.From the midterm period(2041–2070)to the long-term period(2071–2099),the risks indicated by the negative anomaly and the downward trend of the NPP gradually extended and increased.The higher the scenario emissions,the more serious the risk.In particular,under the RCP8.5 scenario,during 2071–2099,the total risk area would be 81.85%,that of the high-risk area would reach 54.71%.In this high-risk area,the NPP anomaly would reach–96.00±46.95 gC·m-2·a-1,and the rate of change of the NPP would reach–3.56±3.40 gC·m-2·a-1.The eastern plain of the AHTZ and the eastern grasslands of Inner Mongolia are expected to become the main risk concentration areas.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anagement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 risks requires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warming and intensified drying on the eco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risk assessment arid/humid transition zone NPP ECOSYSTE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