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TE CENOZOIC RAPID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FORMATION OF ASIAN MONSOON SYSTEM:EVIDENCE FROM PALEOMAGNETISM AND PALEOBIOLOGY OF RED BED-BOULDER CONGLOMERATE SEQUENCES ALONG THE NORTHERN TIBET PLATEAU
1
作者 Fang Xiaomin, Li Jijun, Zhao Zhijun, Yan Maodu, Ma Yuzhen E\|mail:fangxm@lzu.edu.c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85-386,共2页
Timing of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 fundamental work to understand global climatic change and mountain\|building mechanism. Because most of the evidence comes from the Himalaya\|South Tibet, the northern marg... Timing of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 fundamental work to understand global climatic change and mountain\|building mechanism. Because most of the evidence comes from the Himalaya\|South Tibe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Plateau may hold the key to unravel a whole view of the Plateau uplift history, in which basin sediment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because they have continuously recorded the history of pure surface uplift in related mountains. In the whole foredeep bordered by the North Marginal Thrust (Kunlun—Altun—Qilian—Longmen Trusts) along the northern and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thick Cenozoic stratigraphy is widely distributed and records the whole history of the Plateau uplift process. It can be lithologically divided in three large units from top to bottom: light colored sediments, boulder conglomerate and red bed. The red bed is mostly fine sediments of lacustrine and/or fluviolacustrine origins and the boulder conglomerate has been long thought as evidence of rapid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light colored sediments are mostly eolian and/or fluviolacustrine deposits or desert\|gobi sediments. Thus, to date the boulder conglomerate holds the key to unravel the Plateau uplift. We chose the Linxia Basin i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Jiuquan Basin in the northern Qilian Mountains as two pilot controlling sites to re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uplift process of the Tibetan Plate au and its accompanied climatic change and to see if a coupling process would ex ist between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and Asian monsoon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id uplift Late Cenozoic formation of Asian mon soon SYSTEM
下载PDF
滩势转移法在澜沧江急浅滩整治中的应用
2
作者 许光祥 陈沁芷 +2 位作者 蒋孜伟 童思陈 马超峰 《水运工程》 2024年第9期99-104,共6页
急浅滩是山区河流常见的滩险类型,常规整治方法难以奏效,为此提出滩势转移的整治方法。该方法将原急滩滩势转移为新滩,形成缓流区等供船舶上行的滩段,旨在整体达到通航条件。应用河工模型试验研究手段,以澜沧江曼厅大沙坝河段的无名洲... 急浅滩是山区河流常见的滩险类型,常规整治方法难以奏效,为此提出滩势转移的整治方法。该方法将原急滩滩势转移为新滩,形成缓流区等供船舶上行的滩段,旨在整体达到通航条件。应用河工模型试验研究手段,以澜沧江曼厅大沙坝河段的无名洲急浅滩为例,分析滩险特性和成因,指出扩大泄水断面法等常规整治方法难以整治的根由,阐明滩势转移法的基本思路、工程布置以及整治效果的分析方法,得出滩势转移法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滩势转移法适用于滩间关联性较强、常规整治方法影响大的滩群整治中,原滩整治后消滩指数X_(F)不宜过低,以0.8~1.0为宜;新滩需要较强的束水作用,但形成的急滩碍航区不能过宽,需留有上滩适航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势转移法 急浅滩 澜沧江 消滩判据 上疏下抬
下载PDF
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及其同震右旋斜向逆冲作用 被引量:146
3
作者 李海兵 付小方 +8 位作者 Jerome VAN DER WOERD 司家亮 王宗秀 侯立玮 邱祝礼 李宁 吴富晓 许志琴 Paul TAPPONNIER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623-1643,共21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MS8.0),地震不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形成了迄今为止空间上分布最为复杂、长度最大的逆冲型同震地表破裂带。通过多次野外考查表明,汶川地震(MS8.0...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MS8.0),地震不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形成了迄今为止空间上分布最为复杂、长度最大的逆冲型同震地表破裂带。通过多次野外考查表明,汶川地震(MS8.0)在龙门山断裂带上至少使两条NE走向、倾向NW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同时发生地表破裂,并沿映秀-北川断裂产生的地表破裂带长度约275km,以逆冲运动伴随右旋走滑为其破裂特征,最大垂直位移量约11m,最大右旋走滑位移量至少约12m;沿灌县-安县断裂产生的地表破裂带长度约80km,表现为纯逆冲运动的破裂特征,最大垂直位移量约4m;另外发育一条长约6km呈NW走向连接于映秀-北川破裂带和汉旺破裂带的小鱼洞破裂带,以左旋走滑兼有逆冲运动为特征。地表破裂基本沿袭早先活动断裂带上,并使早先抬高的地貌更加抬高,表明龙门山地区地震在同一断裂带上重复发生过,并且无数次地震活动(包括类似汶川MS8.0地震的强震)的累积,逐渐形成了现今的龙门山。根据同震断裂面以及断裂面上的擦痕分析表明,汶川地震是由两次破裂事件叠加而成,初期破裂以逆冲运动为主,后期破裂以右旋走滑为主,这种破裂过程与地震波数据反演结果(陈运泰等,2008;Ji,2008;王为民等,2008)一致。在地表破裂带南段(映秀—清平段)叠加了两次不同性质的破裂过程,北段(北川—南坝段)只反映了第二次破裂事件的过程。利用长期滑移速率与汶川地震同震位移对比,估算出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类似汶川地震(MS8.0)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a。通过对比研究,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和东昆仑山与龙门山具有很相似的转换挤压构造特征,斜向逆冲作用是青藏高原周缘山脉快速崛起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Ms 8.0) 地表破裂带 同震位移 斜向逆冲 快速崛起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与“亚澳”陨击事件 被引量:24
4
作者 葛肖虹 任收麦 +2 位作者 刘永江 吴光大 袁四化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7-73,共7页
黄土、山前磨拉石年代学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山脉最晚一期 ,也是最强烈的隆升事件发生在早更新世晚期 (0 .9~ 0 .8MaB .P .)。这是一次由于印度板块脉冲式陆内俯冲 (A型 )引起的“挤压隆升” ,而不是重力均衡引起的“伸... 黄土、山前磨拉石年代学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山脉最晚一期 ,也是最强烈的隆升事件发生在早更新世晚期 (0 .9~ 0 .8MaB .P .)。这是一次由于印度板块脉冲式陆内俯冲 (A型 )引起的“挤压隆升” ,而不是重力均衡引起的“伸展隆升”。它对中亚及我国西部广袤区域盆 -岭地貌的形成、盆地中 -新生界构造变形和大范围的干旱与沙漠化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0 .9~ 0 .8MaB .P .期间发生在印度洋洋中脊三联点附近 (6 7°E ,2 0°S)的“亚澳”陨击事件 ,很可能是引起印度洋快速扩张、导致印度板块在锡瓦利克带强烈俯冲 (A型 ) ,并引起了青藏高原0 .9~ 0 .8MaB .P .快速隆升的大陆动力学背景。其影响不止于印度洋周边 ,而且还涉及西南太平洋。 0 .9MaB .P .前后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中更新世革命”(MPR)、“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以及 0 .78MaB .P .布容期与松山期地磁极性倒转 (B M界限 )的发生都可能与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快速隆升 “亚澳”陨击事件 大陆动力学背景 磁极反转
下载PDF
2008年汶川地震同震滑移特征、最大滑移量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40
5
作者 李海兵 司家亮 +7 位作者 付小方 邱祝礼 李宁 J.Van der Woerd 裴军令 王宗秀 侯立玮 吴富峣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7-402,共16页
2008年汶川地震(M_s8.0)形成了迄今为止空间上分布最为复杂、长度最大的逆冲型同震地表破裂带。沿约275km长的地表破裂带的同震滑移及其最大滑移量的确定,对认识和理解汶川地震地表破裂过程及其变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沿地表破裂带... 2008年汶川地震(M_s8.0)形成了迄今为止空间上分布最为复杂、长度最大的逆冲型同震地表破裂带。沿约275km长的地表破裂带的同震滑移及其最大滑移量的确定,对认识和理解汶川地震地表破裂过程及其变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沿地表破裂带进行了详细的滑移特征考察及其同震位移测量,发现沿映秀-北川破裂带分布南北两个滑移峰值区段,南段以深溪沟-虹口破裂段为中心,以逆冲为主伴随右旋走滑运动为特征,最大垂直位移量为6.0~6.7m,北段以北川破裂段为中心,以右旋走滑为主伴随逆冲运动为特征,最大垂直位移量为11~12m,南北两滑移峰值区段所代表的两次地表破裂事件与地震波数据反演结果一致。通过对北川段破裂带的精细地形剖面测量,以及地震前后对比,在北川县曲山镇沙坝村一组获得该破裂段的最大右旋水平位移为12~15m,最大垂直位移为11~12m,这是目前世界上一次地震产生的最大同震垂直位移,最大斜向滑移量为14~17m,为整个汶川地震地表破裂最大滑移量,是汶川地震的宏观震中。北川破裂段高角度的地震断裂、逆冲断裂面的倒转作用以及具最大滑移量的强烈变形作用是北川县城遭受到最强的地表破坏和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具有走滑量和逆冲量近一致(走滑水平位移/逆冲垂直位移比值为1)的斜向逆冲作用可能是山脉快速隆升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最大同震滑移量 宏观震中 走滑水平位移/逆冲垂直位移比值快速隆升
下载PDF
高喜马拉雅地区聂拉木花岗岩快速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20
6
作者 王彦斌 王军 王世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30-434,共5页
笔者对西藏高喜马拉雅地区聂拉木花岗岩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聂拉木淡色花岗岩4个不同高程(395~4200m)的裂变径迹年龄范围为3.79±0.34~8.17±0.47Ma,混合花岗岩4个不同高程(3260~3720m)的裂变径迹年龄范围为0.85&... 笔者对西藏高喜马拉雅地区聂拉木花岗岩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聂拉木淡色花岗岩4个不同高程(395~4200m)的裂变径迹年龄范围为3.79±0.34~8.17±0.47Ma,混合花岗岩4个不同高程(3260~3720m)的裂变径迹年龄范围为0.85±0.09~1.71±0.34Ma。结合已有的热年代学资料,提出整个高喜马拉雅造山带在上新世—第四纪时为快速抬升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快速抬升 花岗岩 西藏 喜马拉雅地区
下载PDF
昌图凹陷白垩纪沉积环境对燕辽造山带隆升过程的指示 被引量:3
7
作者 徐政语 林舸 +2 位作者 刘池阳 马晓昌 侯路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06-511,共6页
昌图凹陷是燕辽造山带东北缘山前一次级裂陷构造单元 ,其中充填了白垩纪火山—沉积岩系。根据构造活动与沉积演化特征 ,地层层序划分为裂陷期 (SSⅠ )、断陷期 (SSⅡ )和坳陷期 (SSⅢ )三个超层序 ,断陷期 (SSⅡ )超层序可进一步细分为... 昌图凹陷是燕辽造山带东北缘山前一次级裂陷构造单元 ,其中充填了白垩纪火山—沉积岩系。根据构造活动与沉积演化特征 ,地层层序划分为裂陷期 (SSⅠ )、断陷期 (SSⅡ )和坳陷期 (SSⅢ )三个超层序 ,断陷期 (SSⅡ )超层序可进一步细分为断陷早期 (SⅡ1)和断陷晚期 (SⅡ2 )两个层序。裂陷期超层序发育巨厚的溢流相、爆发相火山岩。断陷早期 (SⅡ1)层序发育低位与湖盆扩张两个体系域 ,低位体系域总体反映为一套近物源稀性泥石流沉积特征 ;湖盆扩张体系域反映水体相对较深 ,有扇三角洲及半深湖—深湖相沉积 ;岩屑砂岩发育 ,岩屑成分以火山岩为主。断陷晚期凹陷水体变浅 ,SⅡ2 层序中下部低位及湖盆扩张体系域总体发育特征类似SⅡ1层序 ,上部发育的湖盆收缩体系域 ,演化为扇三角洲、河道、滨浅湖及沼泽相 ;SⅡ2 层序砂岩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 ,岩屑成分除火山岩外 ,见有混合花岗岩及变质岩岩屑。坳陷期 (SSⅢ )超层序发育冲积平原相 ,砂岩中混合花岗岩及变质岩岩屑成分进一步增加。由于受区域构造环境控制 ,凹陷沉积沉降中心不断北移 ,表明松辽盆地南缘燕辽造山带在白垩纪不断隆升、向北扩展 ;凹陷中发育三期低位体系域、对应了三期断陷活动 ,指示造山带在造山后作用阶段经历了三期幕式快速隆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燕辽造山带 隆升过程 昌图凹陷 白垩纪 层序地层格架
下载PDF
龙门山中、南段中-新生代隆升史:来自裂变径迹的证据 被引量:5
8
作者 唐哲民 郭宪璞 乔秀夫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471-3478,共8页
运用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对龙门山中、南段中生代地层内的磷灰石、锆石进行分析,并进行了热历史模拟,结果表明:①龙门山中、南段天全、怀远一带中生代地层最主要的强烈隆升阶段为喜山晚期,与该区的强烈构造运动时期相一致;②怀远镇西南... 运用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对龙门山中、南段中生代地层内的磷灰石、锆石进行分析,并进行了热历史模拟,结果表明:①龙门山中、南段天全、怀远一带中生代地层最主要的强烈隆升阶段为喜山晚期,与该区的强烈构造运动时期相一致;②怀远镇西南侧及西侧剖面,喜山晚期强烈隆升阶段的时间自西侧的20Ma左右开始至东侧的7~5Ma开始并延续至今,开始强烈隆升的时间自西向东逐步变新;与龙门山造山带逆冲推覆作用在时空上具向东前展式渐进推覆的特点相对应;③部分地区存在163~155Ma、140~77Ma、55~22Ma的隆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年代学 热历史模拟 强烈隆升阶段 龙门山
下载PDF
祁连山北缘晚新生代构造活动的低温热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15
9
作者 万景林 郑文俊 +2 位作者 郑德文 王伟涛 王志才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39-446,共8页
晚新生代祁连山开始隆升的时间是制约青藏高原隆升动力学以及高原隆升与气候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参数。本文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Th)/He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研究,获得祁连山北缘开始隆升的时间为约9.5Ma,隆升的速率为(0.5±0.1)m... 晚新生代祁连山开始隆升的时间是制约青藏高原隆升动力学以及高原隆升与气候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参数。本文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Th)/He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研究,获得祁连山北缘开始隆升的时间为约9.5Ma,隆升的速率为(0.5±0.1)mm/a,晚新生代以来与祁连山北缘断裂相关的缩短速率为(1.4±0.2)mm/a。本文得到的祁连山隆升的时间与"下地壳流动模型"和"地幔对流剥离模型"预测的高原向东北方向扩展时间基本一致,也与中国大陆北方季风加强的时间基本一致。支持高原与约5~12Ma隆升并向周边扩展,引起西北季风加强的假说,但是不支持"陆陆斜向深俯冲消减模型"预测的祁连山南缘约11Ma隆升,北缘隆升时间晚于5Ma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U—Th)/He 快速剥露 隆升速率 祁连山北缘
下载PDF
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减薄过程和机制:来自河北西石门杂岩体的证据 被引量:9
10
作者 蒋俊毅 苏尚国 +3 位作者 崔晓亮 刘璐璐 孟维一 王菁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56-390,共35页
白垩纪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经历了巨大的减薄事件,但减薄过程及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论。早白垩世的西石门杂岩体是华北克拉通东部与岩石圈减薄相关的重要杂岩体。根据西石门杂岩体形成时代和岩石结构特征将其划分为两套岩石组合。早期岩套由... 白垩纪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经历了巨大的减薄事件,但减薄过程及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论。早白垩世的西石门杂岩体是华北克拉通东部与岩石圈减薄相关的重要杂岩体。根据西石门杂岩体形成时代和岩石结构特征将其划分为两套岩石组合。早期岩套由二长闪长岩-二长岩-正长岩系列组成,具等粒结构,形成时代约为135.6Ma,岩石地球化学成分为SiO2=51.72%~68.56%、MgO=0.17%~4.88%,少部分样品表现出C型埃达克岩的特征;晚期岩套由斑状二长岩-斑状正长岩系列组成,具似斑状结构,形成时代约为125.3Ma,岩石地球化学成分为SiO2=57.00%~67.51%、MgO=0.61%~3.37%,其中还存在大量年龄约2500Ma的继承锆石。两套侵入岩均为高钾钙碱性系列但早期岩套多具埃达克质岩特征,晚期岩套岩石中锆石具有更负的εHf(t),显示其具有更多的壳源物质组成。角闪石温度计、压力计显示,早期岩套的定位环境为T=883.66℃、P=194.95MPa,相当于7.36km深处;晚期岩套的定位环境为T=642.34℃、P=26.81MPa,相当于1.01km深处。从135.6Ma至125.3Ma,地壳快速抬升了约6.35km。研究认为,在约135.6Ma时陆内岩浆作用开始影响研究区,软流圈地幔上涌促使地壳物质熔融、混合形成了早期岩套,同时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及地壳褶皱变形导致陆壳加厚。之后岩石圈地幔发生拆沉作用,地壳快速抬升。在约125.3Ma后,软流圈地幔继续上涌,回弹的陆壳开始发生大规模的熔融形成了晚期岩套。据此认为拆沉作用是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减薄机制 岩石圈减薄过程 地壳快速抬升 西石门杂岩体 早白垩世
下载PDF
土压平衡矩形顶管正面附加推力对地表隆起变形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许有俊 张治华 +2 位作者 史明 王万华 康佳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4-824,共11页
以全国最长的大截面矩形顶管综合管廊工程为背景,基于弹性力学Mindlin解和随机介质理论,分析顶管施工对地表隆起变形的影响.研究发现:地表隆起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缓慢隆起阶段、快速隆起阶段、沉降阶段和稳定阶段,并得到地表隆... 以全国最长的大截面矩形顶管综合管廊工程为背景,基于弹性力学Mindlin解和随机介质理论,分析顶管施工对地表隆起变形的影响.研究发现:地表隆起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缓慢隆起阶段、快速隆起阶段、沉降阶段和稳定阶段,并得到地表隆起超限主要集中在快速隆起阶段,该阶段地表快速隆起变形的主要诱因是正面附加推力,其次为顶管机摩擦力和后续管节摩擦力;刀盘挤土压力对正面附加推力影响很大,基于弹性力学Kelvin解,并引入刀盘转速比,得到大、小刀盘转速比在0~0.2范围内时对刀盘挤土压力影响很大;基于进出土平衡理论,并引入螺旋机转速比,得到它对刀盘开口处土压力影响很小,但顶进速度对刀盘开口处土压力影响很大;综合各因素得知,在矩形顶管施工参数中,刀盘转速比和顶进速度对正面附加推力影响很大,是造成地表隆起变形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快速隆起变形 正面附加推力 刀盘挤土压力 刀盘转速比 顶进速度
下载PDF
高原寒区碎裂松动岩发育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鹏 乔鹏 《人民珠江》 2018年第1期13-21,30,共10页
以澜沧江流域上游如美水电站工程区为例,针对高寒、高震、高陡、快速抬升及卸荷风化强烈("三高一快一深")的特殊工程地质条件,提出了碎裂松动岩体这类特殊岩体,并运用工程地质调查、地质过程机制分析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等手... 以澜沧江流域上游如美水电站工程区为例,针对高寒、高震、高陡、快速抬升及卸荷风化强烈("三高一快一深")的特殊工程地质条件,提出了碎裂松动岩体这类特殊岩体,并运用工程地质调查、地质过程机制分析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等手段,对碎裂松动岩体的发育特征、变形破坏形式开展了深入研究,为后续对碎裂松动岩体开展成因机制研究、边坡稳定性评价与治理,并最终服务于工程建设提供了依据。在水能资源开发步伐逐步迈向青藏高原地区的今天,将具有较为实用的科学实践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裂松动岩体 三高一快一深 发育特征 变形破坏形式 澜沧江流域 如美水电站
下载PDF
澜沧江景洪以下贺宽下滩整治方案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李伟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72-177,共6页
基于澜沧江Ⅳ级航道建设工程,以贺宽下滩整治方案为依托,阐述了滩险特性、水文特征和历史整治情况。针对峡谷段滩险航道尺度不足,滩段内流速大、比降陡、流态坏,船舶不能自航上滩的问题,从滩险流速、比降、上滩水力指标等方面对滩险的... 基于澜沧江Ⅳ级航道建设工程,以贺宽下滩整治方案为依托,阐述了滩险特性、水文特征和历史整治情况。针对峡谷段滩险航道尺度不足,滩段内流速大、比降陡、流态坏,船舶不能自航上滩的问题,从滩险流速、比降、上滩水力指标等方面对滩险的碍航特性进行研究,采用清礁结合筑坝的思路扩大过水断面、壅高断面水位,减缓流速和比降,解决了滩险航道尺度不足和船舶不能自航上滩的问题。得出在峡谷急流滩险航道整治中采用“上疏下抬”的治理措施,能够解决航道尺度不足和船舶自航上滩困难的碍航问题,为类似滩险的整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滩 上滩指标 上疏下抬
下载PDF
快速刚性接触网锚段关节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峰涛 孙少南 +1 位作者 唐浩 黎锋 《电气化铁道》 2020年第4期33-36,共4页
自时速120 km刚性接触网建设以来,膨胀接头得以引进并经多个项目应用实践,鉴于在实际运行中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本文基于全三维刚性接触网弓网仿真平台CRPS,深入研究并提出快速刚性接触网锚段关节适应性方案。经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线实车... 自时速120 km刚性接触网建设以来,膨胀接头得以引进并经多个项目应用实践,鉴于在实际运行中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本文基于全三维刚性接触网弓网仿真平台CRPS,深入研究并提出快速刚性接触网锚段关节适应性方案。经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线实车检测对比验证,该方案完全满足时速160 km及以上快速运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刚性接触网系统 锚段关节 跨距布置 抬高
下载PDF
青藏高原腹地羌塘盆地白垩纪快速隆升的锆石裂变径迹测年证据 被引量:7
15
作者 宋春彦 王剑 +3 位作者 谭富文 付修根 陈文彬 何利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7-84,共8页
青藏高原的成因与形成过程一直是全球地质学家争议的焦点。为了约束青藏高原腹地晚中生代的构造隆升运动。本文在青藏高原中部的羌塘盆地内三个地区采集了14件锆石裂变径迹测年样品,并进行了系统测年分析。结果显示,羌塘盆地在早白垩世(... 青藏高原的成因与形成过程一直是全球地质学家争议的焦点。为了约束青藏高原腹地晚中生代的构造隆升运动。本文在青藏高原中部的羌塘盆地内三个地区采集了14件锆石裂变径迹测年样品,并进行了系统测年分析。结果显示,羌塘盆地在早白垩世(148Ma^94Ma)发生了强烈的构造运动。由于新特提斯洋向拉萨地块之下不断消减挤压,羌资盆地与拉萨地块之间发生了重要的板块碰撞,从而使羌塘盆地在28Ma^48Ma的时间间隔内发生了快速的隆升运动,岩石迅速从~300℃冷却到~180℃以下,降温幅度达120℃。快速的构造隆升使得羌塘盆地的古海拔迅速增大,进而可能形成一个以南羌塘为核部,地貌向南、北逐渐降低的原始高原。原始高原的出现使得南羌塘地区成为剥蚀区,为拉萨地块内的萎缩海盆提供物源供给。羌塘盆地晚白垩世(89Ma^73Ma)的构造隆升很有限,但此次构造隆升可能在拉萨地块内比较显著,从而导致了拉萨地块内海相沉积的结束和大量陆相粗碎屑沉积的开始,并且可能使原始高原的范围不断扩大,甚至延伸到整个拉萨地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羌塘盆地 白垩纪 快速隆升 锆石裂变径迹
原文传递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Yunmengshan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被引量:12
16
作者 Yin Chen Guang Zhu +1 位作者 Dazhi Jiang Shaoze L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4年第20期2419-2438,共20页
The Yunmengshan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Yanshan Fold and Thrust Belt records crust extension processes of the 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during its peak destruction.Development of the metamo... The Yunmengshan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Yanshan Fold and Thrust Belt records crust extension processes of the 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during its peak destruction.Development of the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was controlled by the generally NNE-striking Dashuiyu Shear Zone.The shear zone dips SE and becomes shallower NE-wards,leading to exposures of a ductile shear zone in the southern and middle parts and brittle faults in the northern part.Exposure structures,microstructures,and quartz C-axis fabrics indicate that the ductile shear zone belongs to an extensional shear zone with a top-to-the-SE shear sense.Deformation temperatures of 300–520°C suggest a midcrustal origin for the ductile shear zone.A ductile deformation belt in the footwall of the shear zone is only as wide as 1–3 km,indicating no widespread mid-crustal ductile flow in the region during the deformation.Zircon U–Pb dating of dykes and plutons as well as hornblende and biotite40Ar/39Ar dating demonstrate that the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originated at 135 Ma and experienced intense shearing of the Dashuiyu Shear Zone,development of the supradetachment basins,and synkinematic intrusion during 135–125 Ma.The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was subjected to rapid exhumation during 125–114 Ma when the Dashuiyu Shear Zone suffered continuous activity and passive doming.The shear zone and its hanging wall were cut or replaced by a series of brittle faults when they wereuplifted to a brittle regime,showing that exhumation took place in continuous extensional activities.The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turned into slow exhumation in an extensional regime in the following latest Early Cretaceous.The evolution history suggests that the Yunmengshan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was developed by the rolling-hinge model,a common formation mechanism for intraplate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under the continuous NW–SE extension during the Early Cretaceous(135–10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核杂岩 变形温度 云蒙山 机制 锆石U-PB年龄 韧性剪切带 特征和 折返过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