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roving Flow Property of Nifedipine Loaded Solid-Lipid Nanoparticles by Means of Silica for Oral Solid Dosage Form 被引量:1
1
作者 Ranjan Kumar Barman Yasunori Iwao +2 位作者 Shuji Noguchi Mir Imam Ibne Wahed Shigeru Itai 《Pharmacology & Pharmacy》 2014年第12期1119-1129,共11页
In this study, a new formulation of silica nanocomposite containing nifedipine (NI) loaded freeze-dried solid-lipid nanoparticles (NI-SLNs) and silica have been developed with improved flowability of powders, which ca... In this study, a new formulation of silica nanocomposite containing nifedipine (NI) loaded freeze-dried solid-lipid nanoparticles (NI-SLNs) and silica have been developed with improved flowability of powders, which can lead to the formulation of a widely acceptable oral dosage form. The stable NI-SLNs were prepared using two phospholipids, hydrogenated soybean phosphatidylcholine and dipalmitoylphosphatidylglycerol mixed with 2.5% w/v trehalose as a cryoprotectant followed by lyophilization. We employed various grades of two types of silica, such as fumed and precipitated. Silica improved the poor flow property of NI-SLNs to good category as per USP-29. In addition, most of the silica nanocomposites showed the satisfactory results in thei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such as particle size, polydispersity index, zeta potential, and recovered potency by around 100 nm, 0.3, -50 mV, and 80%,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it was found that NI-SLNs were easily released form nanocomposites within 30 min, therefore, suggesting an improvement of drug dissolutions. Among them, precipitated silica cooperated fairly in improving the powder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physicochemical, morphological, and pharmaceutical proper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LICA solid-Lipid Nanoparticle solid dosage form NIFEDIPINE FLOWABILITY
下载PDF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n <i>in Vitro</i>Assay for Evaluation of Solid Vaginal Dosage Forms
2
作者 Jyoti Gupta Jason Qihai Tao +1 位作者 Sanjay Garg Raida Al-Kassas 《Pharmacology & Pharmacy》 2011年第4期289-298,共10页
Vaginal dosage forms are seen as a viable option for empowering women to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the risk of HIV transmission. Because of limited research in the field, there is a lack of suitable dissolution methods ... Vaginal dosage forms are seen as a viable option for empowering women to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the risk of HIV transmission. Because of limited research in the field, there is a lack of suitable dissolution methods established for determination of drug release from vaginal formulations inside the vaginal tract. The main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simple, reliable and reproducible in vitro release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solid vaginal dosage forms (VDFs) which was hoped to exhibit a close in vitro-in vivo correlation. Dapivirine, a drug being developed as a microbicide and a well established marketed anti fungal drug, Clotrimazole were used as model drugs. Two doses (0.5 mg and 1.25 mg) of Dapivirine were prepared as novel rapidly disintegrating, bioadhesive tablets. Clotrimazole 100 mg, prepared in house as conventional release tablets and commercially available Canesten (Clotrimazole tablet 100 mg) were used. The in vitro drug release testing of these tablets was carried out using a designed system which consisted of modified USP dissolution Apparatus II in conjunction with Enhancer cell (as sample holder) in 150 ml capacity flasks instead of the standard 900 ml flasks. The suitability of the system was investigated for variable parameters such as formulation types, drug concentration, stirring speeds, media volume and comparison of in house product with marketed product. The method was successfully optimized at a volume of 100 ml and a low speed of 25 rpm at pH 4 and was found sensitive enough to distinguish between formulations and evaluate products of different strengths. A linear drug release profile (R2 = 0.99) was obtained in case of Dapivirine, indicating that drug release is controlled by diffusion. The developed dissolution system has a potential to exhibit a good in vitro-in vivo correlation in addition to carrying out routine dissolution tests for solid VD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GINAL solid dosage forms ENHANCER Cell Dapivirine CLOTRIMAZOLE
下载PDF
口服固体速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3
作者 沈岚 林晓 +1 位作者 徐德生 冯怡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9-92,共4页
口服固体速释制剂以其服用方便、生物利用度高、吸收快、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速释机理为速崩、速溶、载体材料对药物溶出的促进作用 ;其剂型包括分散片、冻干速溶片、速释片、速液化咀嚼片、固体分散技术制得的滴丸... 口服固体速释制剂以其服用方便、生物利用度高、吸收快、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速释机理为速崩、速溶、载体材料对药物溶出的促进作用 ;其剂型包括分散片、冻干速溶片、速释片、速液化咀嚼片、固体分散技术制得的滴丸剂和颗粒剂以及膜剂、干凝胶等。口服固体速释制剂为中药难溶性成分的口服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为中药急症治疗开辟了新剂型 ;为新型药剂辅料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释制剂 口服 中药 生物利用度 治疗 对药 咀嚼片 固体 新型 速溶
下载PDF
速释固体制剂主要辅料的流动性和吸水性测定 被引量:17
4
作者 高春生 单利 +1 位作者 崔光华 梅兴国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3-315,共3页
目的:了解速释固体制剂所用辅料的流动性和吸水特性,为粉末直接压片方法提供工艺参数。方法:采用粉末基础物性测定仪和吸水装置测定稀释剂的休止角、抹角、稀释剂的流动性指数和崩解剂的吸水速率常数。结果:国产微晶纤维素凝聚现象较强... 目的:了解速释固体制剂所用辅料的流动性和吸水特性,为粉末直接压片方法提供工艺参数。方法:采用粉末基础物性测定仪和吸水装置测定稀释剂的休止角、抹角、稀释剂的流动性指数和崩解剂的吸水速率常数。结果:国产微晶纤维素凝聚现象较强,流动性指数最小;进口微晶纤维素几乎没有凝聚现象,流动性指数最高。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 XL)的吸水量最小,而吸水速率最快。结论:Avicel PH102微晶纤维素和40~80目乳糖作为主要稀释剂可用于粉末直接压片工艺。PVPP XL是一种优良的超级崩解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直接压片 速释固体制剂 流动性 吸水性
下载PDF
热熔挤出技术及其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5
作者 杨睿 唐星 黄惠锋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79-284,共6页
热熔挤出技术在提高难溶性药物溶出度,制备缓释、定位释药制剂以及局部给药制剂方面具有的突出优势,已成为制剂技术药物传递系统中的一个新热点,现综述热熔挤出技术的原理和近年来的研究应用情况。
关键词 熔融挤出技术 缓控释制剂 固体分散体
下载PDF
粉末直接压片工艺主要辅料的流动性研究 被引量:33
6
作者 高春生 单利 +1 位作者 崔光华 梅兴国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4年第5期367-370,共4页
采用粉体基础物性测定仪测定粉末直接压片工艺所用辅料的休止角、抹角、压缩度、凝聚度和均一度 ,了解粉末直接压片工艺所用辅料的流动性 ,为粉末直接压片工艺法提供工艺参数。结果表明 ,国产微晶纤维素凝聚现象较强 ,流动性指数最小 ;... 采用粉体基础物性测定仪测定粉末直接压片工艺所用辅料的休止角、抹角、压缩度、凝聚度和均一度 ,了解粉末直接压片工艺所用辅料的流动性 ,为粉末直接压片工艺法提供工艺参数。结果表明 ,国产微晶纤维素凝聚现象较强 ,流动性指数最小 ;进口微晶纤维素几乎没有凝聚现象 ,流动性指数最高。AvicelPH1 0 2微晶纤维素和 4 0—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直接压片工艺 速释固体制剂 流动性 制剂工业 药用辅料
下载PDF
固体制剂工艺对药物晶型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阿基业 刘云 冯琳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524-526,共3页
综述了固体制剂加工生产各因素对药物晶型的影响。指出精制、粉碎 ,制粒、干燥和压片都可能引起药物晶型发生变化 。
关键词 固体制剂 药物晶型 精制 粉碎 制粒 压片
下载PDF
固体制剂干法包衣工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乔明曦 李可欣 陈大为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42-746,共5页
目的对近年来国内外固体制剂的非溶剂包衣工艺进行介绍。方法通过查阅文献,综述了目前比较常用的几种包衣方式,包括静电干粉包衣、增塑剂干法包衣、增塑剂静电干粉包衣、热溶包衣、压制包衣和光固化包衣,以及各种包衣工艺的原理、过程... 目的对近年来国内外固体制剂的非溶剂包衣工艺进行介绍。方法通过查阅文献,综述了目前比较常用的几种包衣方式,包括静电干粉包衣、增塑剂干法包衣、增塑剂静电干粉包衣、热溶包衣、压制包衣和光固化包衣,以及各种包衣工艺的原理、过程与特点。结果干法包衣工艺可以避免水性或有机溶剂的使用。结论干法包衣工艺具有很大潜力,可用于固体制剂包衣的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制剂 干法包衣 包衣
下载PDF
固体制剂用新辅料的开发 被引量:10
9
作者 何蔚 任麒 沈慧凤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844-849,共6页
辅料的种类和质量对药物制剂有重要影响。按辅料开发的3种方式:1)研发新的化合物或化学改性;2)对原有辅料进行物理修饰;3)把两种或多种辅料预混处理得到新的复合辅料,归纳综述了目前固体制剂用新辅料的开发状况和趋势,着重介绍了预混辅... 辅料的种类和质量对药物制剂有重要影响。按辅料开发的3种方式:1)研发新的化合物或化学改性;2)对原有辅料进行物理修饰;3)把两种或多种辅料预混处理得到新的复合辅料,归纳综述了目前固体制剂用新辅料的开发状况和趋势,着重介绍了预混辅料的研发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辅料 固体制剂 物理修饰 化学修饰 预混辅料
下载PDF
我院口服固体药品外观标识调查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毅恒 张晓乐 +2 位作者 李晓光 杨丽 翟所迪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09年第5期307-309,共3页
目的:对我院使用的口服固体药品外观标识的现状进行调研,为减少用药差错、保证用药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住院药房中口服固体药品除去外包装,对每种药品外观标识(包括颜色、形状、表面标识等)进行描述分析,并测量片剂最大直径。结果... 目的:对我院使用的口服固体药品外观标识的现状进行调研,为减少用药差错、保证用药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住院药房中口服固体药品除去外包装,对每种药品外观标识(包括颜色、形状、表面标识等)进行描述分析,并测量片剂最大直径。结果:48种胶囊剂中有27种无表面标识;278种片剂以白色为主,占片剂总数的65.11%,无表面标识的药片占片剂总数的48.56%,形状以圆形为主,占片剂总数的75.54%,药片直径范围在4.0~21.0mm之间。结论:药品生产厂家应加强口服固体药品外观标识的可识别性,建议建立统一标准和药品编码识别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服固体药品 外观标识 用药错误
下载PDF
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在固态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田冶 李进 胡昌勤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4期401-407,共7页
固态核磁共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研究手段,在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材料化学等许多研究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本文结合具体实验方法和实例,重点介绍了该技术在固态药物分析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 固体核磁 药物分析 多晶型 固体制剂
下载PDF
口服固体制剂掩味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2
作者 陈曼 操锋 平其能 《药学进展》 CAS 2009年第5期212-217,共6页
综述各种新兴口服固体制剂掩味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制备过程,并简述口服掩味技术评价方法的最新进展。口服固体制剂中许多药物由于受到不良口味的影响,致使病人的用药顺应性差、临床应用受限。近年来在使用矫味剂、麻痹剂等掩味手段的基... 综述各种新兴口服固体制剂掩味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制备过程,并简述口服掩味技术评价方法的最新进展。口服固体制剂中许多药物由于受到不良口味的影响,致使病人的用药顺应性差、临床应用受限。近年来在使用矫味剂、麻痹剂等掩味手段的基础上产生了许多新兴的掩味技术,如喷动床包衣、粉末包衣和盐析包衣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服固体制剂 掩味技术 评价方法
下载PDF
中药个体化给药口服固体制剂剂型选择与制备探讨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建伟 马静雅 刘力 《中医药导报》 2020年第12期36-39,共4页
对中药个体化给药口服固体制剂剂型的选择与制备方法进行初步探讨,参考现代文献报道和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综合临床治疗需求、中药特性、处方剂量、用药人群及临床疗效等原则,选择满足临床治疗和患者需求的固体剂型,并对中... 对中药个体化给药口服固体制剂剂型的选择与制备方法进行初步探讨,参考现代文献报道和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综合临床治疗需求、中药特性、处方剂量、用药人群及临床疗效等原则,选择满足临床治疗和患者需求的固体剂型,并对中药现代固体制剂(丸剂、颗粒、胶囊、片剂和散剂)的制备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为开展中药个体化给药口服固体制剂加工服务提供借鉴,使中医药能够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个体化给药 固体制剂 制法
下载PDF
水溶性药物控释制剂的一种制备方法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桂兰 周秋峰 +1 位作者 杨小凤 张中原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65-69,共5页
以乙基纤维素(EC)等为阻滞剂,用固体分散法制备颗粒,研制了水溶性药物维生素C的控释制剂。药物溶出试验发现维生素C从颗粒及制剂中的溶出呈溶蚀型模式,其释药速度受高聚合物种类、用量比例及颗粒大小影响。本制粒法可用于水溶... 以乙基纤维素(EC)等为阻滞剂,用固体分散法制备颗粒,研制了水溶性药物维生素C的控释制剂。药物溶出试验发现维生素C从颗粒及制剂中的溶出呈溶蚀型模式,其释药速度受高聚合物种类、用量比例及颗粒大小影响。本制粒法可用于水溶性药物控释制剂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 固体分散法 控释制剂 制备
下载PDF
口服固体速释制剂及其制备技术 被引量:34
15
作者 黄胜炎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4-86,共3页
介绍了固体分散滴丸、膜剂、口服冻干制剂、分散片、自乳化/自微乳化释药系统(SEDDS/SMEDDS)、干凝胶和干酏剂等口服固体速释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关键词 口服 固体速释制剂 冻干制剂 分散片
下载PDF
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口服固体制剂内在品质——纵论我国固体制剂仿制药质量 被引量:23
16
作者 谢沐风 《药品评价》 CAS 2010年第14期19-23,共5页
目的:通过剖析固体制剂质量标准中各检测指标,深入阐述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固体制剂内在品质。方法:通过对比各国药典检测方法、质量标准和技术指导原则,指出现行国内标准或技术法规中亟待解决之处。结果:由于现行国内标准和技术法规... 目的:通过剖析固体制剂质量标准中各检测指标,深入阐述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固体制剂内在品质。方法:通过对比各国药典检测方法、质量标准和技术指导原则,指出现行国内标准或技术法规中亟待解决之处。结果:由于现行国内标准和技术法规制订得不够完善与科学,导致国产固体制剂内在品质与原研药的差距,进而导致临床疗效上的差距。结论:"标准就是生产力",唯有提高各类标准与完善检测方法,方能拉动国产制剂内在品质的切实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 口服固体制剂 内在品质 溶出度
下载PDF
口服固体制剂产品生产过程中防止交叉污染及混淆的探讨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燕 《上海医药》 CAS 2012年第23期48-50,共3页
本文通过对厂房设施、设备、管理制度、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以防止口服固体制剂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交叉污染以及混淆。
关键词 口服固体制剂 防止 交叉污染 混淆
下载PDF
对《日本版橙皮书——溶出一致、临床疗效一致》的解读——兼论我国口服固体制剂仿制药质量评价 被引量:8
18
作者 谢沐风 《药品评价》 CAS 2017年第4期18-21,58,共5页
日本版《橙皮书》的制订与美国版有很大不同,采用了特有的体外溶出评价手段,因为日本药监局专家组经大量案例验证得到如下结论:当仿制药体外溶出行为与原研药一致时,不仅两者体内生物利用度一致的概率将极高(即生物等效性试验可轻松通... 日本版《橙皮书》的制订与美国版有很大不同,采用了特有的体外溶出评价手段,因为日本药监局专家组经大量案例验证得到如下结论:当仿制药体外溶出行为与原研药一致时,不仅两者体内生物利用度一致的概率将极高(即生物等效性试验可轻松通过),且临床上对于各类患者的疗效也将一致。这一认知很值得我国借鉴与效仿,现对日本版橙皮书进行介绍,并结合其对我国口服固体制剂仿制药质量评价进行讨论,以供读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服固体制剂 仿制药 溶出度试验 体内生物利用度 生物等效性试验 橙皮书 临床疗效 药品品质再评价工程 仿制药质
下载PDF
固体口服制剂的相转化研究进展
19
作者 王弘 陈宜鸿 刘皈阳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1期1824-1827,共4页
固体口服制剂的相转化研究对选择工艺流程和研发新产品有重要意义。根据相转化机制,固相相变可以分为3种类型:多晶型的转化(polymorphic transition),水化与脱水(hydration/dehydration),玻璃化相与结晶(vitrification/crystallizati... 固体口服制剂的相转化研究对选择工艺流程和研发新产品有重要意义。根据相转化机制,固相相变可以分为3种类型:多晶型的转化(polymorphic transition),水化与脱水(hydration/dehydration),玻璃化相与结晶(vitrification/crystallization)的相互转化。固体口服新制剂研究中应重视药物多晶型和无定形现象,预防和防治固相处方设计与工艺流程选择中发送的相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口服制剂 相转化 相转化机制
下载PDF
贝母丸与贝杏甘含片体外溶出行为的比较
20
作者 刘红宁 朱卫丰 +1 位作者 陈丽华 黄兴发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754-1757,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贝母丸(贝母、苦杏仁、甘草)和贝杏甘含片(70乙醇贝母渗漉液、苦杏仁浸膏、甘草浸膏)体外溶出度来评价中药固体剂型的改进。方法: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作为贝母丸和贝杏甘含片的累积溶出百分率计算的对照品。结果:由试验结... 目的:通过比较贝母丸(贝母、苦杏仁、甘草)和贝杏甘含片(70乙醇贝母渗漉液、苦杏仁浸膏、甘草浸膏)体外溶出度来评价中药固体剂型的改进。方法: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作为贝母丸和贝杏甘含片的累积溶出百分率计算的对照品。结果:由试验结果得知,贝杏甘含片在60min内溶出量可达95,而贝母丸则需要180min。结论:应用测定溶出度方法可作为控制制剂质量以及制剂改进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出度 贝母丸 贝杏甘含片 固体制剂 剂型改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