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modified rat model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被引量:5
1
作者 Fu-Chun Yang, Shu-Sen Zheng and Tian-An Jiang Hangzhou, China 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Pancreatic Surgery and Liver Transplantation Center,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Hangzhou 310003, China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2004年第4期585-587,共3页
BACKGROUND: Ra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HCC ) model which has a high analogy to clinical liver cancer is of great value in understanding the pathogenesis and evolution of liver cancer, in searching effective anti-c... BACKGROUND: Ra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HCC ) model which has a high analogy to clinical liver cancer is of great value in understanding the pathogenesis and evolution of liver cancer, in searching effective anti-cancer treat- ments ( drug, hepatectomy and liver transplantation ), and designing cancer prevention strategies. In this study we es- tablished a modified rat model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o enhance rats' physique and surgical endurance. METHODS: Wistar rats were fed with diethylnitrosamine (DENA) by three methods for evaluation of general condi- tions for 130 days: Doppler ultrasonographic measurement, laparotomy and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No rat died in control group ( group A) and modified DENA-induction-HCC group ( group C), but 6 deaths in classical DENA-induction-HCC group (group B) (survival rate 80%). All survived rats in groups B and C de- veloped diffusiv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liver cirrho- sis. General appearance of rats in the group C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group B. CONCLUSION: With good general conditions for surgery, the modified rat model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as a high carcinogenic rate and a high survival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odel rat DIETHYLNITROSAMINE
下载PD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duced by diethylnitrosamine in Sprague-Dawley rats 被引量:3
2
作者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Li X, Zhou XP and Guan YS)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Ruijin Hospieal. Shanghai Second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5 , China. Current address:Astra Zeneca R & D Alderley, Macclesfield SK 10 4 TG U. K. (Wang YX)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2005年第3期427-432,共6页
Diethylnitrosamine (DENA) is able to induce various benign and malignant liver lesions in rats with a high success rate and a low mortality rate. It provides a more appropriate model that better simulates the various ... Diethylnitrosamine (DENA) is able to induce various benign and malignant liver lesions in rats with a high success rate and a low mortality rate. It provides a more appropriate model that better simulates the various lesions occurring in humans than the usual model of tumor implantation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MRI liver examination in Sprague-Dawley(SD) rats as a routine method to detec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nodules induced by DENA and to follow up their growth. METHODS:Hepatic carcinogenesis was induced in 80 male SD rats using oral DENA solution. All animals were imaged for liver tumor detection with a 1.5 Tesla magnet (Siemens Sonata,Erlangen, Germany) using correspondence scan parameters and a radio-frequency knee coil. Macroscopic examinations were performed along the axial MRI sections to evaluat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findings, and histopathological assessment was also performed. RESULTS:No false negative results were obtained on MR images. Hepatic tumors in 72 rats were confirmed macro-scopically and 68 rats were detected by MRI till the 20th week. The smallest and the largest nodules detected by MRI were 2 mm and 37 mm in diameter respectively. The agreement rate of MRI with macroscopic observation was 39. 1% and 97. 4% respectively for 2 mm to 5 mm and more than 5 mm nodules. CONCLUSIONS:The hepatic tumor induced by DENA provides a more representative range of tumors for imaging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MRI is the best approach for scrutinizing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rat livers in the period of obser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IMAL-mode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prague-Dawley ra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大鼠造模的文献研究现状与评价
3
作者 徐亮 王雅琪 乔建梁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2期192-195,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大鼠造模的文献研究现状,并进行总结与评价。方法以“原发性肝癌”“大鼠模型”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文献,检索时限为1996年1月至2021年12月,最终纳入115篇有效文献。对文献的造模方法、造模药物...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大鼠造模的文献研究现状,并进行总结与评价。方法以“原发性肝癌”“大鼠模型”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文献,检索时限为1996年1月至2021年12月,最终纳入115篇有效文献。对文献的造模方法、造模药物种类及剂量、造模周期以及造模结果评价等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最常用的原发性肝癌造模大鼠种类为Wistar大鼠,主要造模诱导剂有二乙基亚硝胺(DEN)配制的水溶液、DEN+灭菌食用水、DEN+四氯化碳(CCL 4)、DEN+生理盐水、DEN+标准饲料、二乙酰氨基芴(2-AAF)、黄曲霉毒素B_(1)(AFB_(1))等7种,其中以DEN配制的水溶液最为常用,占63.5%。造模方法有自由饮用法、腹腔注射法、腹腔注射+自由饮用法、灌胃法、皮下注射+自由饮用法、腹腔注射+灌胃法等6种,其中以自由饮用法最常用,占35.7%。主要通过客观评价法对造模结果进行判定,占47.8%。结论原发性肝癌大鼠造模方法多样,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方法。研究者宜根据自身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造模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大鼠模型 文献研究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探讨癌痛消颗粒防治肝癌的分子作用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欢 刘显 +2 位作者 金丽杰 刘莎莎 韦燕飞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21期1632-1641,共10页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癌痛消颗粒(ATXF)防治肝癌的物质基础和作用靶点,并结合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进行初步的验证。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收集癌痛消颗粒各中药活性成分及其潜在作用靶点,在GeneCards、OMIN、Drugbank、TTD数据库...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癌痛消颗粒(ATXF)防治肝癌的物质基础和作用靶点,并结合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进行初步的验证。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收集癌痛消颗粒各中药活性成分及其潜在作用靶点,在GeneCards、OMIN、Drugbank、TTD数据库获取肝癌疾病靶点,取两者交集获得ATXF防治肝癌的潜在作用靶点。使用Cytoscape 3.8软件构建ATXF各成分与肝癌作用靶点的相互作用网络,并对其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使用STRING平台分析ATXF防治肝癌靶点的互作网络,并运用CytoNCA分析各节点之间的拓扑关系,利用中位数筛选获得ATXF防治肝癌的核心靶点。通过Metascape数据分析平台,对获得的核心靶点进行GO、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大鼠腹水癌Walker-256细胞株建立SD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经ATXF灌药干预15 d后取出瘤块。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移植瘤内AKT、pAKT、p53、p-p53、ERK1/2以及p-ERK1/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从ATXF中筛选得到257种活性成分,作用于294个靶点,与7993个肝癌疾病靶点相映射得到潜在作用靶点231个。进一步筛选获得AKT1、IL6、TP53、MAPK3、TNF、JUN、CASP3、MAPK1、MYC、PTGS2、MMP9等11个核心靶点,GO及KEGG分析结果显示以上核心靶点富集于HBV、TNF和癌症相关信号通路。大鼠移植瘤实验结果表明,ATXF可显著下调移植瘤内AKT、pAKT、pERK1/2的表达水平,同时显著上调p-p53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发现癌痛消颗粒可作用于多条肿瘤信号通路,并运用大鼠移植瘤实验初步证实ATXF对于AKT、p53以及ERK1/2蛋白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以上信号通路而发挥抗肝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痛消颗粒 肝癌 大鼠移植瘤模型 网络药理学 信号转导
下载PDF
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吴清洪 顾为望 +4 位作者 程天明 许乙凯 张嘉宁 袁进 邱添武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1年第3期50-51,共2页
用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模型 ,通过病理学与影像学进行对照检查 ,证实成功诱发出肝癌病灶模型 ,并具有与人相象的病变过程及病理学变化特征 ,同时具有人肝癌相似的影像学表现 。
关键词 二乙基亚硝胺 肝癌 大鼠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超声监护下免疫抑制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3
6
作者 程文 张青萍 +1 位作者 贡雪灏 瘳晓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7期840-842,共3页
目的 用超声监测免疫抑制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情况。方法 将CBRH 7919大鼠肝癌细胞注入经60 Co照射和氢化可的松联合免疫抑制的 1只大鼠皮下 ,2周后将生成的肿块接种于免疫抑制的 2 0只大鼠肝内。超声下观察肝内肿块的灰阶和彩色多普... 目的 用超声监测免疫抑制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情况。方法 将CBRH 7919大鼠肝癌细胞注入经60 Co照射和氢化可的松联合免疫抑制的 1只大鼠皮下 ,2周后将生成的肿块接种于免疫抑制的 2 0只大鼠肝内。超声下观察肝内肿块的灰阶和彩色多普勒表现。 2周后处死动物 ,并对肝内肿块做常规病理检查。结果  3只肝内接种的大鼠在实验中死亡 ,余 17只接种 2周后超声检查均可见肝内肿块生成 ,肿块直径平均为 (1.0 2± 0 .15 )cm。大鼠肝癌原位模型成功率为85 %。病理证实肿块均为肝细胞癌。结论 通过免疫抑制可建立大鼠CBRH 7919肝细胞癌模型 ,超声可监测此模型的生长状况。这为肝癌影像学诊断和局部治疗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肝细胞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抑制 肝细胞癌 大鼠 动物模型 超声
下载PDF
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及病理学改变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笑岩 白咸勇 +2 位作者 刘同慎 韩玉贞 刘利德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401-403,406,共4页
目的 建立操作简便,与人体肝癌发生发展过程相似的肝癌动物模型。方法 取体重150~200g雄性Wistar大鼠15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饲以含二乙基亚硝胺(DEN,80×10^-6)饮水,连续12周后改为自由饮水。对照组常规自由... 目的 建立操作简便,与人体肝癌发生发展过程相似的肝癌动物模型。方法 取体重150~200g雄性Wistar大鼠15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饲以含二乙基亚硝胺(DEN,80×10^-6)饮水,连续12周后改为自由饮水。对照组常规自由饮水。结果 病理学检查证实DEN诱发的肝癌为肝细胞癌,诱癌率为70.6%(36/51),大鼠肝癌癌变过程大致经过肝细胞损伤期、肝细胞增生.硬化期和肝细胞癌变期等三个阶段。结论 饲以低剂量DEN诱发大鼠肝癌模型建立成功率高,是一种较理想的研究人体肝癌发生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乙基亚硝胺 肝细胞癌 大鼠 动物模型
下载PDF
SD大鼠原位肝癌模型构建及影像学检查 被引量:4
8
作者 李鑫 刘凤永 +3 位作者 袁宏军 管阳 付金鑫 王茂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77-1181,共5页
目的探讨一种成瘤周期短、操作便捷、安全性高、适用于肝癌治疗研究的SD大鼠原位种植型肝癌模型制作方法,同时进行彩色超声、增强CT、MR等3种影像学检查和诊断。方法 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Mc A-RH7777组和N1S1组,每组10只。称重后将Mc A-R... 目的探讨一种成瘤周期短、操作便捷、安全性高、适用于肝癌治疗研究的SD大鼠原位种植型肝癌模型制作方法,同时进行彩色超声、增强CT、MR等3种影像学检查和诊断。方法 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Mc A-RH7777组和N1S1组,每组10只。称重后将Mc A-RH7777和N1S1肝癌细胞分别注入两组大鼠肝左中叶内,术后连续3 d腹腔注射青霉素(20万U/只)和地塞米松(2.5 mg/只),以抗感染和免疫抑制治疗。术后7 d,采用彩色超声、增强CT、MR鉴别肝脏肿瘤,记录模型鼠体重,取出肿瘤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7 d,Mc A-RH7777组、N1S1组大鼠分别死亡2只、1只,影像学检查显示成活大鼠全部成瘤,建模成功率分别为80%(8/10)和90%(9/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大鼠体重分别减轻(50.00±24.93) g、(36.44±7.75) g;肿瘤体积分别为(316.43±265.84) mm3、(188.58±137.47) mm3。两组大鼠处死后,尸检结果与影像学检查一致;肉眼观察Mc A-RH7777肝癌外观呈团块状,N1S1肝癌呈结节状。HE染色显示Mc A-RH7777肝癌为高分化肝癌,N1S1肝癌为低分化肝癌。结论该方法能成功、高效地构建SD大鼠原位肝癌模型,同时通过不同影像学技术实现诊断和评价,为肿瘤介入治疗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实验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大鼠 McA-RH7777肝癌细胞 N1S1肝癌细胞 动物模型 彩色超声 增强CT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黄曲霉毒素诱导大鼠肝细胞癌变中JNK1的变化
9
作者 陈茂伟 曹骥 +3 位作者 苏建家 焦杨 欧超 班克臣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观察黄曲霉毒素诱导大鼠肝细胞癌变过程中JNK的变化,进一步了解JNK1信号转导通路在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取雄性4周龄SD大鼠77只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66只,空白对照组11只。实验组应... 目的观察黄曲霉毒素诱导大鼠肝细胞癌变过程中JNK的变化,进一步了解JNK1信号转导通路在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取雄性4周龄SD大鼠77只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66只,空白对照组11只。实验组应用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诱发大鼠肝细胞癌,空白对照组大鼠,按正常饲养方法饲养,两组大鼠分别于实验第12、20、36、46周进行肝组织活检,58周时处死取肝。所有标本均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测,并应用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癌组织及肝组织JNK1 mRNA及JNK1活性蛋白质水平。结果实验组大鼠46周时发现首例肝癌,存活至实验结束并发生肝癌的大鼠共24只,6只无任何肿瘤发生,空白对照组大鼠11例均未发生肿瘤。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大鼠均可检出不同程度的JNK1 mRNA表达,其中肝癌组织较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明显增强(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中无癌大鼠20周、出癌大鼠36周始即有不同程度p-JNK1活性表达,并随着AFB1作用时间延长阳性率明显增加,且无癌大鼠p-JNK1检出的时间较出癌大鼠早;半定量分析表明无癌大鼠肝组织p-JNK1活性较同期出癌大鼠肝组织及肝癌组织增强,在实验第46周及58周时尤其明显(P<0.01)。结论在AFB1诱导肝细胞癌的过程中JNK信号通路处于激活状态,JNK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起到抑制HCC的作用,如JNK信号通路激活时间较早、强度较大可阻止HCC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B1 信号转导通路 c-Jun氨基末端激酶1 肝细胞癌 大鼠实验模型
下载PDF
人、鼠肝癌形成过程中GGT活性变化及其诊断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汤琪 姚登福 +1 位作者 孟宪镛 刘艳华 《交通医学》 2000年第2期114-115,共2页
为了探讨γ -谷氨酰转移酶 (GGT)在人、鼠肝癌形成过程中活性变化对肝癌的诊治意义 ,对 30例肝癌病人肝癌组织及鼠肝癌模型肝组织GGT活性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比较。结果 :组织中GGT活性表现为人肝癌组织较癌周组织明显升高 (P <0 .0 1) ... 为了探讨γ -谷氨酰转移酶 (GGT)在人、鼠肝癌形成过程中活性变化对肝癌的诊治意义 ,对 30例肝癌病人肝癌组织及鼠肝癌模型肝组织GGT活性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比较。结果 :组织中GGT活性表现为人肝癌组织较癌周组织明显升高 (P <0 .0 1) ;鼠化学诱癌过程中从正常到癌前病变到癌变的肝组织依次明显升高 ,三种不同组织间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 1)。结论 :人、鼠肝癌形成过程中GGT活性呈同步升高趋势 ,GGT为反映肝细胞癌变的标志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Γ-谷氨酰转移酶 肝癌模型 肝病 诊断
下载PDF
大鼠肝癌模型CBRH-3的复制及应用
11
作者 臧宏 方庆安 +2 位作者 梅广林 朱建伟 孙永强 《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49-50,共2页
目的 :探讨大鼠肝移植性肿瘤 CBRH-3模型的复制及应用。方法 :选择断奶 5天的雄性 Wistar大鼠应用开腹肝癌组织埋藏植入法复制 CBRH-3肝癌大鼠模型。结果 :5 0只大鼠中移植成功 46只 ( 92 %)。无 1例手术死亡。结论 :CBRH-3肝癌模型有... 目的 :探讨大鼠肝移植性肿瘤 CBRH-3模型的复制及应用。方法 :选择断奶 5天的雄性 Wistar大鼠应用开腹肝癌组织埋藏植入法复制 CBRH-3肝癌大鼠模型。结果 :5 0只大鼠中移植成功 46只 ( 92 %)。无 1例手术死亡。结论 :CBRH-3肝癌模型有良好的可比性 ,适用于多指标动态观察 ,是肝癌病理基础研究、药物筛选及实验治疗等研究中有价值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肝癌 肝癌模型 大鼠 CBRH-3 复制 应用
下载PDF
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17
12
作者 周倜 陈勇 +2 位作者 尤楠 董晓平 张福琴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0年第20期3812-3815,共4页
目的:通过间断小剂量二乙基亚硝胺(DEN)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大鼠肝癌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C组(对照组,n=10)和M组(造模组,n=50),其中M组动物给予DEN腹腔注射,按体重20mg/kg给药,每周3次,至12周时停药。C组... 目的:通过间断小剂量二乙基亚硝胺(DEN)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大鼠肝癌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C组(对照组,n=10)和M组(造模组,n=50),其中M组动物给予DEN腹腔注射,按体重20mg/kg给药,每周3次,至12周时停药。C组给予同等剂量和频率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观察两组动物不同时期肝脏大体变化及病理改变。结果:16周时诱癌成功率为76.2%(32/42)。病理学结果显示,M组动物肝脏病变过程经历肝细胞损伤坏死期、肝细胞增生硬化期和肝细胞癌变期。结论:通过间断小剂量DEN腹腔注射的方法,成功建立了大鼠肝癌模型,该模型可作为一种理想的研究人类肝癌发生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大鼠 动物 模型
原文传递
miRNA与大鼠肝癌肝移植模型术后肿瘤复发的相关性及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门昌君 张国粱 +2 位作者 祖彩华 蔡金贞 吴斌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6期357-361,共5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与肝癌大鼠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将腹水型walker256癌肉瘤细胞注射入Wistar大鼠幼鼠腹腔,以培养和获取瘤细胞;将培养后含瘤细胞的腹水液注射到Wistar大鼠幼鼠腹股沟处,制备并获取皮下实...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与肝癌大鼠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将腹水型walker256癌肉瘤细胞注射入Wistar大鼠幼鼠腹腔,以培养和获取瘤细胞;将培养后含瘤细胞的腹水液注射到Wistar大鼠幼鼠腹股沟处,制备并获取皮下实体瘤组织块;将瘤组织块植入Wistar大鼠左外叶肝脏包膜下建立大鼠“种植性”肝癌模型,并于2周计算瘤块接种成瘤率;建立大鼠肝癌模型2周后,以肝癌大鼠为受鼠,建立同系大鼠肝移植模型。观察与记录术后3周内(21d)受鼠的存活情况与肿瘤复发情况。术后21d处死受鼠,切取移植肝组织,观察移植肝组织病理改变。术后21d,将发生肿瘤复发的受鼠纳入复发组,未发生肿瘤复发的受鼠纳入未复发组,分别取两组肝组织和肝癌组织,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两组受鼠间miR-192、miR-122、miR-146a及miR-148a表达的差异。结果瘤块接种成瘤率为100%,肝癌肝移植受鼠术后3周的累积存活率为76.5%。与未复发组受鼠相比,肝移植术后复发组受鼠肝组织中miR-192相对表达明显升高,miR-122、miR-146a和miR-148a的相对表达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与未复发大鼠间miR-192、miR-122、miR-146a和miR-148a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这些miRNA可能可以预测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肝癌 肝移植 动物模型 微小RNA 复发
原文传递
大鼠肝包膜下移植Walker-256制备肝癌模型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焕铃 巨英超 +6 位作者 张建刚 宋蕾 侯洁 徐增年 范晓飞 段肖翠 刘树锋 《医学动物防制》 2014年第3期286-287,F0004,共3页
目的通过原位移植的方法制备大鼠肝癌动物模型。方法取大鼠肿瘤细胞Walker-256制备为浓度1×108个/ml,分别于Wistar大鼠肝包膜下接种0.04 ml。观察大鼠肝脏实体瘤的生长情况及肺转移的发生率。结果肝包膜下接种细胞悬液7 d可见较小... 目的通过原位移植的方法制备大鼠肝癌动物模型。方法取大鼠肿瘤细胞Walker-256制备为浓度1×108个/ml,分别于Wistar大鼠肝包膜下接种0.04 ml。观察大鼠肝脏实体瘤的生长情况及肺转移的发生率。结果肝包膜下接种细胞悬液7 d可见较小肿瘤块生长;14 d开始出现肺转移,并伴有肠系膜、生殖系统的转移;21 d肺转移率达100%。肝肿瘤组织HE染色结果可见肿瘤组织呈条索及团块状排列,排列紊乱,癌细胞索之间由血窦相连,癌肿边缘的肝组织受压萎缩。肺组织切面有多个散在的圆形或卵圆形实化灶。HE染色结果可见腺体样或乳头状结构,核染色深,核仁、核膜比较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肝癌模型 Walker-256肿瘤细胞 肝包膜下接种
原文传递
两种大鼠肝癌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其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谭长军 孙琦蛮 +7 位作者 周俭 王征 代智 宋康 沈英浩 何义舟 黄晓武 樊嘉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90-693,共4页
目的建立大鼠“种植性肝癌”和“诱发性肝癌”肝移植模型,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将腹水型Walker-256癌肉瘤Wistar大鼠的肿瘤接种到SD大鼠肝左外叶,建立大鼠“种植性肝癌”模型后建立同系SD大鼠肝癌肝移植;使用二亚基亚硝胺建立SD大鼠... 目的建立大鼠“种植性肝癌”和“诱发性肝癌”肝移植模型,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将腹水型Walker-256癌肉瘤Wistar大鼠的肿瘤接种到SD大鼠肝左外叶,建立大鼠“种植性肝癌”模型后建立同系SD大鼠肝癌肝移植;使用二亚基亚硝胺建立SD大鼠“诱发性肝癌”模型后建立同系SD大鼠肝癌肝移植模型。对比分析两个肝癌肝移植模型中大鼠肿瘤形成、术后存活时间、对免疫治疗的耐受及肿瘤复发规律等。结果接种瘤块后2周,所有SD大鼠的肝脏均形成局限性生长的肿瘤,此时适宜作为受鼠接受肝移植,移植后3周内死亡4只,存活率为84%(21/25);移植后第4、5、6和7周肺转移瘤的发生率分别为0、20%(1/5)、60%(3/5)和66.7%(4/6)。接种瘤块后3周,大鼠肝脏肿瘤呈弥漫性生长,不宜作为受鼠。经移植时“病肝”的病理检查,诱癌后75d(75d组)接受肝移植的受鼠肝肿瘤形成率为10%(1/10),95d组为80%(8/10),115d组为100%(10/10),对照组(诱癌75d,并使用了环孢素A)组为0,其中75d组受鼠存活时间最长,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长期存活的受鼠均未发生肿瘤转移。结论“诱发性肝癌”肝移植模型难以兼顾肿瘤形成及术后存活,不是理想的实验模型,而“种植性肝癌”肝移植模型的应用价值取决于瘤株的成瘤潜能及其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肝移植 动物模型 肝细胞肝癌
原文传递
大鼠McA—RH7777肝细胞癌模型的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学彬 王平 +1 位作者 周大勇 王建华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前用于介入治疗的大鼠富血供肝细胞癌(HCC)模型非常缺乏,通过建立HCC大鼠模型易于大批量地进行介入治疗研究,性价比高。McARH7777细胞株是上皮来源细胞,90%处于对数增长期的细胞甲胎蛋白阳性,将其接种于Buffalo大鼠肝内,能较... 目前用于介入治疗的大鼠富血供肝细胞癌(HCC)模型非常缺乏,通过建立HCC大鼠模型易于大批量地进行介入治疗研究,性价比高。McARH7777细胞株是上皮来源细胞,90%处于对数增长期的细胞甲胎蛋白阳性,将其接种于Buffalo大鼠肝内,能较好地模拟人HCC的生长方式。我们对大鼠McA—RH7777肝细胞癌模型,对其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病理特征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将其应用于介入治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模型 动物 大鼠 磁共振成像 放射学 介入性
原文传递
鳖甲煎丸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抑制DEN诱导肝癌大鼠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陈炜聪 文彬 +5 位作者 孙海涛 孙嘉玲 杨雪梅 招文婷 陈冠新 贺松其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9-15,共7页
目的:通过研究鳖甲煎丸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肝癌模型大鼠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通路信号分子及下游靶基因的影响,探讨鳖甲煎丸抗肝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鳖甲煎丸组(2.2 g·kg^-1·... 目的:通过研究鳖甲煎丸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肝癌模型大鼠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通路信号分子及下游靶基因的影响,探讨鳖甲煎丸抗肝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鳖甲煎丸组(2.2 g·kg^-1·d^-1),对模型组及鳖甲煎丸组大鼠使用DEN进行腹腔注射,诱导大鼠肝脏发生肝炎-肝硬化-癌变病理改变,鳖甲煎丸组在肝硬化阶段给予鳖甲煎丸连续灌胃6周,收集血清及肝脏标本。采用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病变;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mRNA转录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GF-β/Smad通路中TGF-β1,Smad2/3,磷酸化Smad2/3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N-钙黏蛋白(N-cadherin),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鳖甲煎丸组与模型组之间肝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鳖甲煎丸能改善大鼠肝癌组织中细胞呈气球样变性、水肿、凝固性坏死的病理变化,降低肝癌组织中TGF-β1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P<0.01),下调磷酸化Smad2蛋白表达水平(P<0.01),同时下调下游靶基因蛋白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鳖甲煎丸可能通过减少肝癌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水平,抑制由TGF-β/Smad通路激活介导的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从而达到抗肝细胞癌转移侵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鳖甲煎丸 肝癌模型大鼠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通路 上皮间质转化
原文传递
肝细胞癌变过程中核因子-κB及其基因的动态表达与定量分析
18
作者 董志珍 姚登福 +5 位作者 于洪波 顾文静 沈预程 李月明 王以浪 沈俊俊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69-673,共5页
目的观察肝癌形成过程中核因子-κB(NF-κB)及NF-κB mRNA动态表达与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以2乙酰氨基芴制备肝癌模型,经病理组织学分析肝细胞形态学变化,定量观察NF-κB动态变化,以巢式PCR分析NF-κB mRNA的表达。并以自身配... 目的观察肝癌形成过程中核因子-κB(NF-κB)及NF-κB mRNA动态表达与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以2乙酰氨基芴制备肝癌模型,经病理组织学分析肝细胞形态学变化,定量观察NF-κB动态变化,以巢式PCR分析NF-κB mRNA的表达。并以自身配对法收集经手术切除后的肝癌及其癌周组织,定量分析肝癌组织中NF-κB表达及病理学特征。结果诱癌后在肝细胞呈颗粒样变性、不典型增生、肝细胞癌形成,NF-κB及基因表达呈梯度增加。NF-κB阳性表达呈棕黄色颗粒状染色,癌组织NF-κB点灶状表达,定位于胞质和细胞核;癌周组织NF-κB主要定他于胞质,未见细胞核阳性。癌变过程中NF-κB mRNA表达明显增强。人肝癌组织NF-κB(69.3±40.2)pg/mg,明显高于癌周组织(21.0±17.2)pg/mg(t=6.54,P〈0.01)。癌组织NF-κB表达阳性牢为100%,癌周组织为68.6%(x^2=13.05,P〈0.01)。其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数目和肿瘤直径无关。结论NF-κB异常表达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表达抑制有助于肝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核因子-ΚB 大鼠 模型 动物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