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的方法学研究及适用性考察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立波 谢家骏 +2 位作者 易娟娟 康黎静 赵琳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2期67-71,共5页
目的研究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对中药注射剂潜在的类过敏反应进行检测和评价。方法以C48/80为工具药物,对可能影响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因素进行比较研究,优选最佳试验条件,选用Tween80、内毒素... 目的研究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对中药注射剂潜在的类过敏反应进行检测和评价。方法以C48/80为工具药物,对可能影响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因素进行比较研究,优选最佳试验条件,选用Tween80、内毒素、中华眼镜蛇毒素、天花粉蛋白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和血塞通注射液进行考察和应用。结果大鼠皮肤类过敏反应试验方法最佳条件为:采用胰岛素注射器(口径0.33mm)进行药物注射,50-100pL/点,给药后立即尾静脉注射0.5%伊文思蓝染液1mL,15min时颈动脉放血处死大鼠,剪取背部皮肤处理。采用该方法,Tween80、内毒素、中华眼镜蛇毒素、天花粉蛋白注射液均呈现一定的诱导大鼠皮肤出现蓝斑的能力,痰热清注射液给予临床剂量无蓝斑出现。血塞通注射液,临床剂量虽可引起大鼠皮肤蓝斑,但不排除与因其本身的药效作用干扰所致。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试验周期短,需用药量少,检测敏感性高,结果重复性好,但易受药物本身特性干扰而出现假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皮肤试验 类过敏 方法学研究 C48 80 内毒素 血塞通注射液 痰热清注射液
下载PDF
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的组织学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黄怡文 谢家骏 +2 位作者 杨艺帆 陈锰 宋艳荣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48-553,共6页
目的探索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的组织学机制。方法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分别皮内注射C48/80、吐温-80、碘海醇注射液、紫杉醇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喜炎平注射液后,立即尾静脉注射0.5%伊文思蓝溶液,15 min后麻醉处死,剪取背部皮肤,测... 目的探索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的组织学机制。方法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分别皮内注射C48/80、吐温-80、碘海醇注射液、紫杉醇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喜炎平注射液后,立即尾静脉注射0.5%伊文思蓝溶液,15 min后麻醉处死,剪取背部皮肤,测量蓝斑直径,取蓝斑皮肤观察肥大细胞形态,计算脱颗粒率。再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皮内注射C48/80、吐温-80、碘海醇注射液、紫杉醇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后,蓝斑直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药物质量浓度(体积分数)均呈正相关,两者之间亦然,但肥大细胞数均无明显变化[除0.8、1.6 mg/mL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外];皮内注射喜炎平注射液后,蓝斑直径、肥大细胞数、脱颗粒率均无明显变化(除质量浓度5 mg/mL时蓝斑直径外)。结论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组织学机制是类过敏阳性物质致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其脱颗粒率与阳性物质浓度、皮肤蓝斑直径呈高度正相关,可作为药物类过敏性及其反应强度评判的一项补充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 组织学机制 肥大细胞
下载PDF
若干药物的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 被引量:5
3
作者 康黎静 谢家骏 +1 位作者 易娟娟 赵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033-2036,共4页
目的考察和评价10种造影剂、中药注射剂和化学合成药的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方法的适用性。方法大鼠皮内注射受试药物后立即尾静脉注射0.5%伊文思蓝染液,15 min后处死,测量蓝斑直径。设定蓝斑直径>0.5 cm为类过敏反应阳性。结果临床剂... 目的考察和评价10种造影剂、中药注射剂和化学合成药的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方法的适用性。方法大鼠皮内注射受试药物后立即尾静脉注射0.5%伊文思蓝染液,15 min后处死,测量蓝斑直径。设定蓝斑直径>0.5 cm为类过敏反应阳性。结果临床剂量下,碘海醇、复方泛影葡胺注射液、双黄连、生脉、脉络宁和喜炎平注射液出现类过敏反应阳性,而碘普罗胺注射液、清开灵和金纳多注射液呈类过敏反应阴性;高于临床剂量时,上述受试药物除清开灵外,均为类过敏反应阳性。盐酸川芎嗪在临床剂量和临床2倍剂量下类过敏反应均为阴性。结论蓝斑直径与给药剂量有关,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方法可作为初步评价注射类药物临床前类过敏性的一种简便、快速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 造影剂 中药注射剂 化学合成药
下载PDF
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评定标准的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康黎静 谢家骏 +3 位作者 赵琳 易娟娟 黄玉萨 阮克锋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4044-4051,共8页
该研究通过对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各项特征指标的研究,选定同只动物给药部位皮肤蓝斑OD与对照部位皮肤蓝斑OD比值(K)作为新的评定标准。并以有临床类过敏反应报道的常用造影剂、中药注射剂和注射剂原料药或辅料为受试药物进行大鼠皮肤类... 该研究通过对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各项特征指标的研究,选定同只动物给药部位皮肤蓝斑OD与对照部位皮肤蓝斑OD比值(K)作为新的评定标准。并以有临床类过敏反应报道的常用造影剂、中药注射剂和注射剂原料药或辅料为受试药物进行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以对K进行界定:K>2为类过敏反应阳性;1.2≤K≤2为类过敏性可疑;K<1.2为类过敏反应阴性。以此标准对受试药物的类过敏性进行评定。评定结果与经典标准的评定结果进行比较,以考察K的适用性。比较结果显示,以K作为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的评定标准,可更真实地反映皮肤蓝染的实际情况,同时将因动物个体因素造成的误差降到最低。其阳性、可疑、阴性3级标准相对蓝斑直径阳性、阴性2级标准,具有更为客观、准确的特点,建议尝试选择K作为药物致大鼠皮肤类过敏反应的评定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 类过敏 评定标准 K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