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单宁酸增加致密核心小泡电子密度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孔祥玉 赵淑敏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4-48,共5页
对如何应用单宁酸提高致密核心小泡电子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动物应用单宁酸后,其延髓背角胶状质的超微结构出现了如下特征性变化:(1)膜结构清晰度增加,反差鲜明;(2)大、小致密核心小泡均被媒染,其电子密度显著提高,大致密核... 对如何应用单宁酸提高致密核心小泡电子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动物应用单宁酸后,其延髓背角胶状质的超微结构出现了如下特征性变化:(1)膜结构清晰度增加,反差鲜明;(2)大、小致密核心小泡均被媒染,其电子密度显著提高,大致密核心小泡于非突触部位胞吐入细胞间隙内的介质被即时媒染、固定.实验还表明,灌流液单宁酸的浓度低于0.25%时,效果不显著;高于0.5%则出现正常结构析解,故先用含0.25%单宁酸的生理盐水溶液经主动脉缓慢滴入后,再快速输入含0.5%单宁酸的醛固定液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致密核心小泡 胞吐 组织学 单宁酸
下载PDF
针刺镇痛中大致密核心小泡非突触部位的胞吐及胞吐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孔祥玉 张书琴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231-236,共6页
本文首次采用形态与机能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大致密核心小泡(LDV)非突触部位的胞吐和胞吐的动态过程。电镜下观察了在针刺镇痛中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胶状质亚核内出现的各阶段的胞吐影像。据此认为,胞吐是按下列过程连续进行的:1.LDV趋近... 本文首次采用形态与机能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大致密核心小泡(LDV)非突触部位的胞吐和胞吐的动态过程。电镜下观察了在针刺镇痛中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胶状质亚核内出现的各阶段的胞吐影像。据此认为,胞吐是按下列过程连续进行的:1.LDV趋近并伸出一细颈与质膜接触、融合,融合后形成只有一层单位膜的隔,进而隔部分地开放,小的通道形成。2.通道进一步扩大,此时LDV是典型的“Ω”断面像,递质开始排入细胞间隙。3.随通道的进一步扩大,LDV内腔完全开放于细胞间隙,成为间隙的一部分。4.LDV的膜并入终末质膜,仅呈弧形弯曲,其凹侧仍留有少量致密物质,随胞吐物质的弥散,弯曲部分的质膜展平,胞吐的痕迹消失。在针刺镇痛过程中,实验组动物出现的非突触部位胞吐影像比对照组明显增多,两组间的差异非常显著(P<0.01),从而有力地说明与痛觉相关的神经元主要是通过非突触部位胞吐LDV内的递质而参与镇痛过程的。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针刺镇痛机理提供了形态学依据,同时也有力地支持了LDV非突触部位胞吐可能是神经肽释放的主要方式的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止痛 核心小泡 胞吐
下载PDF
松果体细胞致密芯颗粒释放入细胞间小管 被引量:1
3
作者 樊宇兵 魏保真 王保芝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1-582,590,共3页
目的:观察松果体细胞分泌颗粒是否释放入松果体细胞间小管,以探讨松果体细胞间小管构成松果体内部特殊的管道系统并承担转运功能.方法:运用透射电镜观察12只2月龄Wistar大鼠松果体浅部.结果:Wistar大鼠松果体浅部存在细胞间小管,松... 目的:观察松果体细胞分泌颗粒是否释放入松果体细胞间小管,以探讨松果体细胞间小管构成松果体内部特殊的管道系统并承担转运功能.方法:运用透射电镜观察12只2月龄Wistar大鼠松果体浅部.结果:Wistar大鼠松果体浅部存在细胞间小管,松果体细胞内大型致密芯颗粒非常少见.在松果体细胞内、贴近细胞间小管壁处观察到有膜包被的大型致密芯颗粒,颗粒被膜与细胞膜部分融合,形成"Ω"形状,开口于细胞间小管.结论:松果体细胞间小管是松果体内的特殊管道系统,松果体细胞分泌物可释放入细胞间小管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果体 细胞间小管 大型致密芯分泌颗粒 透射电子显微镜 大鼠
下载PDF
P物质非突触部位释放的形态学证实 被引量:7
4
作者 朱培纯 芦子跃 +3 位作者 任恩发 蒋典华 吴海霞 许红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6-10,130,共6页
我们先前的工作观察到:大鼠延髓后角轴突终末大颗粒小泡非突触部位胞吐影像,并提出大颗粒小泡非突触部位胞吐可能是神经肽释放的主要方式。为了验证这一假想,本研究在去传入神经条件下,对大鼠延髓后角浅层进行了P物质的电镜免疫组织化... 我们先前的工作观察到:大鼠延髓后角轴突终末大颗粒小泡非突触部位胞吐影像,并提出大颗粒小泡非突触部位胞吐可能是神经肽释放的主要方式。为了验证这一假想,本研究在去传入神经条件下,对大鼠延髓后角浅层进行了P物质的电镜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已清楚地观察到轴突终末内的大颗粒小泡,以胞吐的形式释放P物质,释放的部位均位于非突触区。这一发现支持了P物质或其它神经肽非突触释放假设,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镜免疫组织化学 大颗粒小泡 P 物质 非突触部位释放 延髓后角
下载PDF
三叉神经尾侧亚核大颗粒小泡的非突触部位胞吐及膜再循环的形态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朱培纯 许红 《解剖学报》 CAS 1987年第1期48-52,121,共6页
在切除大鼠刚髭部皮肤的刺激下,从常规醛-锇酸固定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超薄切片中观察到:1.大颗粒小泡轴突终末非突触部位的胞吐影像;2.含致密物质的大有衣小泡,由终末质膜内陷而成,提示大颗粒小泡在终末通过有衣小泡进行膜再循... 在切除大鼠刚髭部皮肤的刺激下,从常规醛-锇酸固定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超薄切片中观察到:1.大颗粒小泡轴突终末非突触部位的胞吐影像;2.含致密物质的大有衣小泡,由终末质膜内陷而成,提示大颗粒小泡在终末通过有衣小泡进行膜再循环;3.大颗粒小泡也可由含致密物质的平滑内质网样的管状结构形成。本研究支持大颗粒小泡在非突触部位,通过胞吐释放递质或神经调节物的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尾侧亚核 大颗粒小泡 非突触部位胞吐 膜再循环 大鼠
下载PDF
针刺麻醉中有衣大致密核心小泡非突触部位的胞吐 被引量:1
6
作者 孔祥玉 赵淑敏 +1 位作者 谢洪林 杨振江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 :进一步证实在针刺镇痛中有衣的大致密核心小泡 (CL DV)通过非突触部位胞吐递质参与疼痛的调节 ,为疼痛生理研究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取大鼠的“人中”、“四白”穴进行针刺镇痛 ,并将针刺显效时间分别延长至 0 .5、1、2、3、4小... 目的 :进一步证实在针刺镇痛中有衣的大致密核心小泡 (CL DV)通过非突触部位胞吐递质参与疼痛的调节 ,为疼痛生理研究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取大鼠的“人中”、“四白”穴进行针刺镇痛 ,并将针刺显效时间分别延长至 0 .5、1、2、3、4小时 ,各组动物时间一致 ,立即杀死取材 ,制作电镜样品 ,电镜下观察、记录各针刺时间段内动物延髓三叉神经脊束核胶状质亚核中间部分神经元的 CL DV于非突触部位的胞吐影像。结果 :在三叉神经脊束核胶状质亚核内发现了各阶段 CL DV的胞吐影像 ,实验和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的差别 (P<0 .0 1)。结论 :在针刺镇痛中 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致密核心小泡 针刺镇痛 非突触部位胞吐 三叉神经脊束交状质亚核 疼痛
下载PDF
大鼠皮质大颗粒泡的超微结构
7
作者 蔡德亨 李恩中 马春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7年第1期75-78,141,共5页
用电镜在4只猫听区皮质和3只大白鼠额叶皮质中观察了大颗粒泡的超微结构。在2031个突触面上,共见到大颗粒泡282个。1.大颗粒泡的位置:在104个突触前囊中含有大颗粒泡135个,它们多位于突触前囊的后部(64/135),位于前囊的中部或接近突触... 用电镜在4只猫听区皮质和3只大白鼠额叶皮质中观察了大颗粒泡的超微结构。在2031个突触面上,共见到大颗粒泡282个。1.大颗粒泡的位置:在104个突触前囊中含有大颗粒泡135个,它们多位于突触前囊的后部(64/135),位于前囊的中部或接近突触前膜者较少。有的大颗粒泡不在突触前囊内,而位于轴突、树突或个别例在树突侧棘中。2.大颗粒泡数目:大脑皮质中的大颗粒泡数目较少。在各种成分中(包括突触前囊、轴突、树突以及其他成分)计见282个大颗粒泡,在一个成分中含1个大颗粒泡的占多数(78.80%)。个别例有含有6个者。多数突触前囊无大颗粒泡。3.大颗粒泡的形态:多为圆形或卵圆形,亚铃形或不整形者也有之。致密核心多数致密,有的并不致密而显得灰淡,有的致密核心呈网状,或在一个包膜内有两个核心。有的膜下环并不明显。4.大颗粒泡的大小不一。本文对大颗粒泡和某些递质的可能关系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颗粒泡 突触 致密核心
下载PDF
大颗粒小泡非突触部位的胞吐——论神经肽释放的另一种形式
8
作者 朱培纯 Å.Thureson-Klein +1 位作者 R.L.Klein J.Yang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7年第2期161-167,265,共8页
本文在以前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用电镜及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大颗粒小泡非突触部位胞吐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切除大鼠刚髭部皮肤1—24小时之后,术侧延髓后角浅层大颗粒小泡胞吐比对照侧明显增多(P<0.01),术后3—9天复又下降(近似... 本文在以前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用电镜及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大颗粒小泡非突触部位胞吐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切除大鼠刚髭部皮肤1—24小时之后,术侧延髓后角浅层大颗粒小泡胞吐比对照侧明显增多(P<0.01),术后3—9天复又下降(近似对照动物),术后14—15天又急剧上升(P<0.01)。这些胞吐大部分出现于延髓后角浅层四种轴突终末的非突触部位,少最也发生于树突及轴突中。从术后第6天开始,术侧P物质明显减弱,而甲硫-脑腓肽略有增强。研究结果提示;1)后角浅层胞吐增多,P物质下降及脑腓肽增高,反映了中枢内不同神经元对去传入神经的功能调整作用;2)大颗粒小泡在非突触部位释放神经肽,弥散地作用于远距离的受体,可能起着神经调制物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颗粒小泡 非突触部位胞吐 神经肽释放 大鼠
下载PDF
Muted蛋白介导CD63在嗜铬细胞大致密核心颗粒的定位 被引量:1
9
作者 郝振华 李巍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18-723,共6页
大致密核心颗粒(Large dense-core vesicles,LDCVs)是一种溶酶体相关细胞器(Lysosome-related organelles,LROs),在细胞受到刺激时快速释放其内含物,从而调节机体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等,维持机体的稳态。Muted蛋白是溶酶体相... 大致密核心颗粒(Large dense-core vesicles,LDCVs)是一种溶酶体相关细胞器(Lysosome-related organelles,LROs),在细胞受到刺激时快速释放其内含物,从而调节机体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等,维持机体的稳态。Muted蛋白是溶酶体相关细胞器生物发生复合体-1(Biogenesis of lysosomal organelles complex-1,BLOC-1)的一个亚基,参与调控溶酶体和多种细胞特异性LROs的生物学发生。四联体跨膜蛋白CD63最初被定位在内体-溶酶体系统,后来发现它也参与部分LROs膜的组成。CD63是否存在于LDCVs尚不清楚,其靶向运输过程是否依赖Muted蛋白也不明确。本研究以肾上腺嗜铬细胞为细胞模型,采用荧光共定位、活细胞追踪和密度梯度离心等实验鉴定CD63蛋白为LDCVs的膜组分,并探讨了其生物学功能。活细胞实验显示CD63-YFP特异性定位在NPY-ds Red标记的LDCVs上,并动态参与LDCVs膜的组成;密度梯度离心实验表明高密度区的CD63与LDCVs的标记蛋白VMAT1共同出峰;Muted蛋白缺乏的小鼠(Bloc1s5基因突变)是一种理想的Hermansky-Pudlak综合征(HPS)小鼠模型,免疫印迹实验显示该突变体小鼠肾上腺组织中CD63蛋白含量明显减少,暗示Muted蛋白可能参与CD63的分选。以上结果表明CD63是LDCVs的膜成分,CD63在胞内的稳态水平依赖于Muted蛋白,为HPS的病理发生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致密核心颗粒 CD63 Muted 溶酶体相关细胞器 Hermansky-Pudlak综合征
下载PDF
GST pull-down结合质谱技术鉴定Muted蛋白相互作用蛋白
10
作者 郝振华 李巍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409-414,共6页
目的鉴定Muted蛋白相互作用蛋白。方法表达并纯化GST-Muted蛋白融合蛋白,与小鼠脑组织蛋白共孵育,银染获得与Muted互作的蛋白条带,利用质谱技术获得这些条带的氨基酸序列,鉴定Muted的相互作用蛋白。结果初步鉴定出31个与Muted特异结合... 目的鉴定Muted蛋白相互作用蛋白。方法表达并纯化GST-Muted蛋白融合蛋白,与小鼠脑组织蛋白共孵育,银染获得与Muted互作的蛋白条带,利用质谱技术获得这些条带的氨基酸序列,鉴定Muted的相互作用蛋白。结果初步鉴定出31个与Muted特异结合的互作蛋白,包括外泌体蛋白、细胞骨架蛋白及马达蛋白等,进一步应用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了Muted与Stxbp1的相互作用。结论从小鼠脑组织初步鉴定了Muted蛋白的结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Muted蛋白在LDCVs形成和分泌过程中的功能及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致密核心颗粒 GST pull-down 质谱 Muted蛋白
下载PDF
Localization of phosphorylated TrkA in carrier vesicles involved in its nuclear translocation in U251 cell line 被引量:8
11
作者 GONG AiHua, ZHANG ZhiJian, XIAO DeSheng, YANG Yong, WANG YongZhong & CHEN YongChang School of Medicine,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China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07年第2期141-146,共6页
A number of transmembrane receptors are targeted to the nucleus and convincingly localized therein. However, what remains a conundrum is how these cell-surface receptors end up in the nucleus. In this study, we report... A number of transmembrane receptors are targeted to the nucleus and convincingly localized therein. However, what remains a conundrum is how these cell-surface receptors end up in the nucleus. In this study, we reported that the transmembrane receptor phosphorylated TrkA was located in a series of carrier vesicles, including ring-like vesicles near the plasma membrane, large core vesicles and small dense core vesicles around the nuclei, as well as in the nucleus in human glioma cell line U251 using immunocytochemistry and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Meanwhile, we also showed that small dense core vesicles budded from large core vesicles, and interacted with the nuclear envelope. Accordingly,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such a series of membrane compartments might be involved in the pathway of nuclear translocation of the transmembrane receptor Trk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KA nuclear TRANSLOCATION vesicular transport large CORE vesicle small dense CORE vesicl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