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roving oxidative stability of soyabean oil by apple pomace extract during deep frying of french fries
1
作者 Shaziya Manzoor F.A.Masoodi +1 位作者 Rubiya Rashid Mohd Masrat Dar 《Food Bioscience》 SCIE 2022年第5期1103-1116,共14页
Repetitive use of same oil for deep-frying over extended period results in the production of various harmful compounds thus posing a serious health threat to consumers.Apple pomace,a by-product of apple processing ind... Repetitive use of same oil for deep-frying over extended period results in the production of various harmful compounds thus posing a serious health threat to consumers.Apple pomace,a by-product of apple processing industry is considered a rich source of various bioactive compounds,thus would be of great interest to the frying industry.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pple pomace extract(APE)on the oxidative stability of soyabean oil during deep frying of french fries and compare it with its highest polyphenolic fraction quercetin(QE)and synthetic antioxidant tertiary butyl hydroquinone(TBHQ).Total phenols(TP)and Total flavonoid content(TFC)of APE obtained from ultrasound assisted extraction(UAE)was found to be(5.58±0.27 mg GAE/g)and(5.42±0.45 mg QE/g)respectively with an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76%and(9.9 mM As acid/mg)as determined by DPPH and FRAP assay.Soyabean oil enriched with natural antioxidants show higher thermal stability and quality in terms of various physico-chemical indices and sensory evaluation as compared to control and TBHQ enriched oils.Transfatty acids(TFA)in both control and antioxidant enriched oils during frying were found in higher concentration crossing the legal limit of 2%.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oils conferred by antioxidants follows this order QE˃APE˃TBHQ˃Control.Thus,natural antioxidants obtained from agro-industrial waste have the great potential to replace synthetic antioxidants effectively in conferring stability to deep-fried 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frying Soyabean oil french fries Quercetin FT-IR TFA
原文传递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抑制再制薯条吸油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智珍 李文钊 +5 位作者 李玉爽 路晓 徐艳朋 张亚旭 刘馨阳 阮美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8-215,共8页
探究热风干燥预处理(60、90 min和120 min)和焙烤预处理(24、27 min和30 min)对降低再制薯条吸油效果及抑制吸油的作用机理,确定最佳的预处理方式。结果表明:与未处理样品相比,经过热风干燥和焙烤预处理后油脂质量分数分别降低了5.37%~1... 探究热风干燥预处理(60、90 min和120 min)和焙烤预处理(24、27 min和30 min)对降低再制薯条吸油效果及抑制吸油的作用机理,确定最佳的预处理方式。结果表明:与未处理样品相比,经过热风干燥和焙烤预处理后油脂质量分数分别降低了5.37%~15.75%和16.30%~16.51%(P<0.05);预处理后样品的水分质量分数降低,油炸后油脂质量分数也相应降低,且呈线性正相关;通过低场核磁共振分析发现,预处理后样品中自由水含量大幅度降低,部分自由水向结合水、半结合水转变;焙烤预处理后样品表面和内部油脂分布少于热风干燥预处理;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焙烤预处理后少量油脂分布于淀粉细胞缝隙中,淀粉-脂质复合物生成明显少于热风干燥和未处理样品;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相比于热风干燥预处理,焙烤预处理后样品表面的粗糙度降低、裂缝和孔隙数量减少。因此,预处理是通过改变样品初始水分质量分数、水分状态、表面微观结构和淀粉特性抑制再制薯条吸油,焙烤预处理抑制吸油的效果优于热风干燥预处理。结合感官评价结果综合考虑,选择焙烤预处理27 min作为最佳预处理方式制备油脂含量低且品质较好的马铃薯休闲食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处理 再制薯条 热风干燥 焙烤 油脂
下载PDF
薯条煎炸工艺参数对高油酸葵花籽油中不饱和型甘油酯核心醛生成的影响
3
作者 朱芷茜 王丽君 +4 位作者 郭彦君 赵晓安 王小三 王兴国 黄健花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99,共5页
为调控煎炸过程中非挥发性甘油酯核心醛(GCAs)的生成,更合理地进行煎炸,通过高油酸葵花籽油煎炸薯条实验,探究煎炸方式、煎炸批次、煎炸温度以及油料比对10-氧代-8-癸烯醛酸酰基甘油三酯(10-oxo-8)和11-氧代-9-十一碳烯醛酸酰基甘油三酯... 为调控煎炸过程中非挥发性甘油酯核心醛(GCAs)的生成,更合理地进行煎炸,通过高油酸葵花籽油煎炸薯条实验,探究煎炸方式、煎炸批次、煎炸温度以及油料比对10-氧代-8-癸烯醛酸酰基甘油三酯(10-oxo-8)和11-氧代-9-十一碳烯醛酸酰基甘油三酯(11-oxo-9)两种不饱和型GCAs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间歇煎炸相比,连续煎炸产生更少的11-oxo-9,两种煎炸方式下10-oxo-8的含量总体上差异不大;每小时煎炸1批次薯条较煎炸多批次薯条生成的不饱和型GCAs更少,且煎炸油中的10-oxo-8和11-oxo-9含量与煎炸批次整体呈正相关;煎炸温度为160℃时较140℃和180℃生成的不饱和型GCAs更少;油料比为30∶1时,不饱和型GCAs总体含量较低。综上,为降低高油酸煎炸油中GCAs的含量,可采用连续煎炸方式并尽量控制煎炸批次,保持煎炸温度在160℃,控制油料比为3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饱和型甘油酯核心醛 薯条 煎炸方式 煎炸批次 煎炸温度 油料比
下载PDF
4种煎炸油在薯条煎炸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被引量:7
4
作者 刘昭 李小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3期77-79,共3页
[目的]比较4种煎炸油的煎炸特性,选出4种新款煎炸油中的最适煎炸油。[方法]以海皇调和油、海皇浓香花生调和油、海皇棉子调和油、福之泉食用调和油4种煎炸油为研究对象,以市售薯条为煎炸原料,测定4款煎炸油在加热过程中的色值、酸价、... [目的]比较4种煎炸油的煎炸特性,选出4种新款煎炸油中的最适煎炸油。[方法]以海皇调和油、海皇浓香花生调和油、海皇棉子调和油、福之泉食用调和油4种煎炸油为研究对象,以市售薯条为煎炸原料,测定4款煎炸油在加热过程中的色值、酸价、过氧化值和羰基价的变化。[结果]试验表明,4种煎炸油的色值、酸价和羰基价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过氧化值随煎炸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结论]综合比较4款油后,福之泉食用调和油最适合煎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煎炸油 薯条 品质变化
下载PDF
基于传质特性研究油种类对煎炸薯条质构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晖 李培燕 +4 位作者 吴港城 杨丹 赵晨伟 金青哲 王兴国 《粮油食品科技》 2022年第1期10-18,共9页
以"荷兰十五"品种的马铃薯和4种食用油为研究对象,考察煎炸过程中油种类对薯条质构、失水吸油动力学常数、水分空间分布、晶体结构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棕榈油和米糠油炸制薯条的表面硬度高于其它两种油。水分损失... 以"荷兰十五"品种的马铃薯和4种食用油为研究对象,考察煎炸过程中油种类对薯条质构、失水吸油动力学常数、水分空间分布、晶体结构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棕榈油和米糠油炸制薯条的表面硬度高于其它两种油。水分损失动力学结果表明使用棕榈油炸制薯条的表面水分损失速率最快(0.053 6 s^(-)),其次是米糠油(0.027 5 s^(-)),高油酸葵花油最慢(0.021 6 s^(-)1)。核磁共振影像也证实了这一结果。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米糠油和棕榈油炸制薯条的淀粉-脂质复合物含量高于其它两种油。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棕榈油和米糠油炸制薯条的表面比其它油更致密。表面失水快、淀粉-脂质复合物含量高以及表面的致密性对薯条质构的增加起到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炸 薯条 油种类 质构 传质特性 结晶度 微观结构
下载PDF
11种煎炸油煎炸薯条挥发性成分的组成 被引量:6
6
作者 姚凌 徐立荣 +4 位作者 蔡志鹏 季鑫 常佳睿 吴港城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9-46,57,共9页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11种煎炸油煎炸薯条的挥发性物质组成,并对薯条进行感官评定。结果表明:11种煎炸油煎炸薯条共鉴定出包括醛类、含氧杂环类、含氮杂环类、酮类、醇类、酸类、烃类、含硫化合物和酯类化合...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11种煎炸油煎炸薯条的挥发性物质组成,并对薯条进行感官评定。结果表明:11种煎炸油煎炸薯条共鉴定出包括醛类、含氧杂环类、含氮杂环类、酮类、醇类、酸类、烃类、含硫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共80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醛类化合物是煎炸薯条中主要的挥发性物质。棕榈油煎炸薯条鉴定出的挥发性物质种类最多,亚麻籽油煎炸薯条的最少,且通过分析11种煎炸油煎炸薯条的醛类物质发现,葵花籽油和棉籽油煎炸薯条中多不饱和醛含量较高,其中(E,E)-2,4-癸二烯醛含量最高,是薯条呈现油脂香的主要物质;高油酸菜籽油和高油酸葵花籽油煎炸薯条中单不饱和醛含量较高,其中高油酸葵花籽油煎炸薯条中2-十一烯醛含量最高;亚麻籽油煎炸薯条中(E,E)-2,4-庚二烯醛含量最高,呈现出消费者不期望的脂肪味和油腻味。感官评定结果显示,棕榈油煎炸薯条品质最好,猪油煎炸薯条品质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煎炸油 薯条 挥发性成分 感官评定
下载PDF
油炸涂膜薯片的吸油率和丙烯酰胺含量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盛美香 尤婷婷 +1 位作者 柳佳齐 姜燕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63-66,共4页
将不同浓度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膜液、大豆分离蛋白(SPI)膜液和壳聚糖膜液分别涂覆于薯片表面,高温油炸后,以薯片的吸油率和含水量为评价指标,确定3种膜液的最宜浓度,并对比了3种膜液最佳浓度下油炸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色泽值及感官... 将不同浓度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膜液、大豆分离蛋白(SPI)膜液和壳聚糖膜液分别涂覆于薯片表面,高温油炸后,以薯片的吸油率和含水量为评价指标,确定3种膜液的最宜浓度,并对比了3种膜液最佳浓度下油炸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色泽值及感官品质。在CMC、SPI和壳聚糖膜液浓度分别为1.5%、8%和1.5%时,与未涂膜薯片对比,油炸涂膜薯片的吸油率分别下降17.73%、22.94%和7.58%,丙烯酰胺含量分别下降21.5%、42.9%和53.3%。结果表明,SPI涂膜可更大程度降低油炸薯片的吸油率,而壳聚糖涂膜可显著减少其丙烯酰胺含量,并具有较好的感官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膜 吸油率 丙烯酰胺含量 油炸薯片
下载PDF
不同煎炸温度下亚麻籽油中α-亚麻酸的反式异构化及其分布情况 被引量:3
8
作者 邵琳雅 耿聪 +2 位作者 黄健花 王兴国 金青哲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4-87,共4页
在170℃和200℃下进行亚麻籽油煎炸薯条研究,比较不同温度煎炸过程中α-亚麻酸的反式异构化情况及α-亚麻酸反式异构体在煎炸油和煎炸薯条中的分布情况,并探究了α-亚麻酸反式异构体含量与其他油脂劣变指标(酸价、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 在170℃和200℃下进行亚麻籽油煎炸薯条研究,比较不同温度煎炸过程中α-亚麻酸的反式异构化情况及α-亚麻酸反式异构体在煎炸油和煎炸薯条中的分布情况,并探究了α-亚麻酸反式异构体含量与其他油脂劣变指标(酸价、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总极性物质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煎炸使煎炸油中α-亚麻酸反式异构体含量显著增加(p<0.05),200℃煎炸温度下的增加趋势更明显,且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煎炸薯条油脂的α-亚麻酸反式异构体含量小于煎炸油的,且170℃较200℃差异更显著;煎炸亚麻籽油中的α-亚麻酸反式异构体含量与酸价、总极性物质含量成显著正相关,且与前者的相关性更强,说明α-亚麻酸反式异构体的生成与煎炸油品质劣变有关,尤其是水解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亚麻酸反式异构体 煎炸 亚麻籽油 薯条 理化指标
下载PDF
油脂对油炸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郑艺 何亚红 何计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8-63,共6页
目的:研究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24°棕榈油以及42°棕榈油5种油脂连续油炸薯条、油条和鸡块后,对油炸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从而为油炸食品工艺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5种油脂连续油炸薯条(176℃、2 min、45 s... 目的:研究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24°棕榈油以及42°棕榈油5种油脂连续油炸薯条、油条和鸡块后,对油炸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从而为油炸食品工艺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5种油脂连续油炸薯条(176℃、2 min、45 s)、油条(176℃、2 min、30 s)和鸡块(176℃,3 min)5 d,并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不同油脂对油炸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使用不同种类油脂油炸的薯条、油条和鸡块均产生反式脂肪酸,其中,菜籽油煎炸的薯条和油条中反式脂肪酸最多,为38.74 mg/100 g和37.51 mg/100 g,棕榈油煎炸的油炸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最少,薯条为4.98 mg/100 g、油条为6.01 mg/100 g、鸡块为4.36 mg/100 g。结论:为使食品加工所产生的反式脂肪酸最少,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42°棕榈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薯条 油条 鸡块 反式脂肪酸 食用油脂
下载PDF
不同油脂对油炸食品中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郑艺 金晨憬 何计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94-100,共7页
以薯条、油条和鸡块为研究对象,探究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24°棕榈油、42°棕榈油5种煎炸油对油炸食品中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以期在今后的油炸烹饪过程中控制油炸食品中苯并(a)芘的含量。采用5种煎炸油176℃油炸薯条(165 s... 以薯条、油条和鸡块为研究对象,探究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24°棕榈油、42°棕榈油5种煎炸油对油炸食品中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以期在今后的油炸烹饪过程中控制油炸食品中苯并(a)芘的含量。采用5种煎炸油176℃油炸薯条(165 s)、油条(150 s)和鸡块(210 s),并用液相色谱法分析不同油脂对油炸食品中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煎炸批次的增加,不同油脂煎炸食品中苯并(a)芘含量也逐渐增加。花生油煎炸的食品中苯并(a)芘含量最高,薯条为1.64μg/kg,油条为1.73μg/kg,鸡块为1.15μg/kg;42°棕榈油煎炸的食品中苯并(a)芘含量最低,薯条为0.04μg/kg,油条为0.10μg/kg,鸡块为0.05μg/kg。综上所述,42°棕榈油煎炸的食品中苯并(a)芘含量较低,煎炸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薯条 油条 鸡块 苯并(A)芘 食用油脂
下载PDF
煎炸薯条条件对高油酸葵花籽油中饱和型甘油酯核心醛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舒畅 王丽君 +3 位作者 郭彦君 赵晓安 黄健花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4-78,共5页
为对煎炸过程中甘油酯核心醛(GCAs)的调控提供指导,以高油酸葵花籽油煎炸薯条实验为例,探讨煎炸方式、频次、温度以及油料比对煎炸过程中9-氧代壬酸酰基甘油三酯(9-oxo)、8-氧代辛酸酰基甘油三酯(8-oxo)两种饱和型GCAs生成的影响。结果... 为对煎炸过程中甘油酯核心醛(GCAs)的调控提供指导,以高油酸葵花籽油煎炸薯条实验为例,探讨煎炸方式、频次、温度以及油料比对煎炸过程中9-氧代壬酸酰基甘油三酯(9-oxo)、8-氧代辛酸酰基甘油三酯(8-oxo)两种饱和型GCAs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间歇煎炸较连续煎炸更易导致GCAs的生成;每小时煎炸1批次薯条所产生的饱和型GCAs低于每小时煎炸2批次和4批次的;随着煎炸温度的降低,两种饱和型GCAs含量均减少;油料比为10∶1时,两种饱和型GCAs含量整体较低。综上,为控制饱和型GCAs的生成,需采用连续煎炸方式,尽量降低煎炸温度和煎炸频次,控制油料比为1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型甘油酯核心醛 薯条 煎炸方式 煎炸频次 煎炸温度 油料比
下载PDF
不同煎炸阶段薯条和煎炸油中关键风味成分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立荣 常佳睿 +5 位作者 梅雪 朱晨菲 吴港城 张晖 金青哲 王兴国 《粮油食品科技》 2022年第1期28-38,共11页
风味是薯条受欢迎程度的决定性感官特征。煎炸油一旦加热,油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食物的风味。在高油酸菜籽油(RO)煎炸过程中,煎炸薯条(FF)的风味发展表现出三个明显的阶段,包括诱导阶段(总极性化合物(TPC)的含量为3.0%~8.0%)、最佳阶段(... 风味是薯条受欢迎程度的决定性感官特征。煎炸油一旦加热,油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食物的风味。在高油酸菜籽油(RO)煎炸过程中,煎炸薯条(FF)的风味发展表现出三个明显的阶段,包括诱导阶段(总极性化合物(TPC)的含量为3.0%~8.0%)、最佳阶段(TPC的含量为8.0%~20%)和降解阶段(TPC的含量为22%以上)。为了区分各阶段的关键香气化合物,选择了极性化合物为3.0%(FF1)、10.5%(FF2)和27%(FF3)的高油酸菜籽油制备的薯条及其相关油(RO1、RO2、RO3)进行感官分析。结果表明,FF1中,(E,E)-2,4-癸二醛(油炸气味)含量较低,这可能是FF1样品感官评分较低的原因。与FF1和FF2相比,FF3具有较高的己酸(汗臭味)、庚酸、壬酸、苯乙醛和反式-4,5-环氧-(E)-2-癸烯醛(金属气味),导致FF3的风味恶化。此外,FF3中2,5-二甲基吡嗪和2-乙基-6-甲基-吡嗪的减少导致了较低的烘焙风味,可能使得感官评分下降。同样,RO3中(E)-2-十一烯醛、己酸、庚酸和壬酸含量较高,其酸败评分增加,从而降低感官评分。当TPC含量超过22%时,油的过氧化作用会引起酸败味,因此煎炸后期应加以控制,通过研究煎炸过程中关键风味物质的变化,对开发具有最佳风味的油炸产品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薯条 煎炸油 煎炸阶段 理代性质 总体香气评价 香气活性化合物 气味活性阈值
下载PDF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快速分析薯条在不同煎炸温度下的含水/油率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倪申鹏 王欣 郑思宇 《生物加工过程》 CAS 2021年第5期574-580,共7页
以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对煎炸过程中薯条体系氢质子(水质子和脂质子)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煎炸过程中薯条中心温度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薯条的含水/油率均在煎炸1 min内变化迅速,160℃煎炸时薯条的含水率降低较快,含油率则增加较... 以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对煎炸过程中薯条体系氢质子(水质子和脂质子)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煎炸过程中薯条中心温度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薯条的含水/油率均在煎炸1 min内变化迅速,160℃煎炸时薯条的含水率降低较快,含油率则增加较快。低场核磁共振弛豫图谱可以反映煎炸过程中薯条水质子和脂质子信号的变化,可将多组分弛豫图谱中弛豫时间(T_(2))25 ms作为水质子和脂质子信号的区分点,弛豫峰面积信息与含水/油率间可建立良好的相关性模型,水信号峰面积值(A_(水))与含水率的相关性较优(R^(2)≥0.9743);脂信号峰面积比例值(S油)与含油率的相关性较优(R^(2)≥0.9918)。本研究表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快速分析薯条在煎炸过程中含水/油率的变化,这对于优化薯条煎炸过程、进行快速有效的品质控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场核磁 薯条 温度 含水/油率 煎炸 质量控制
下载PDF
亚麻籽油煎炸薯条过程中不同构型反式α-亚麻酸的含量及分布
14
作者 欧锦强 宋志华 +3 位作者 邵琳雅 黄健花 王兴国 唐俊军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4-48,共5页
为研究不同煎炸温度下不同构型反式α-亚麻酸(TALA)在煎炸薯条和煎炸油中的分布情况,在170、200℃下进行亚麻籽油煎炸薯条实验,比较不同温度的煎炸过程中不同构型的TALA在煎炸油中的含量变化及TALA在煎炸薯条和煎炸油中含量的比值变化... 为研究不同煎炸温度下不同构型反式α-亚麻酸(TALA)在煎炸薯条和煎炸油中的分布情况,在170、200℃下进行亚麻籽油煎炸薯条实验,比较不同温度的煎炸过程中不同构型的TALA在煎炸油中的含量变化及TALA在煎炸薯条和煎炸油中含量的比值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两个煎炸温度下煎炸油中均检测到6种构型的TALA,即9t,12c,15c-C18∶3、9c,12t,15c-C18∶3、9c,12c,15t-C18∶3、9c,12t,15t-C18∶3、9t,12t,15c-C18∶3和9t,12c,15t-C18∶3,而三反式构型的9t,12t,15t-C18∶3在整个煎炸过程中并未形成,6种构型的TALA均在200℃煎炸亚麻籽油中含量更多;煎炸亚麻籽油中TALA以单反式构型为主,约占TALA总含量的94%;3种单反式α-亚麻酸含量均随煎炸时间的延长和煎炸温度的升高呈显著增加趋势,3种双反式α-亚麻酸的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9t,12c,15t-C18∶3、9c,12t,15t-C18∶3、9t,12t,15c-C18∶3,且煎炸温度和煎炸时间对9t,12c,15t-C18∶3含量影响较大,对另外两种的影响较小;煎炸油中检测到的6种TALA在200℃煎炸薯条中均有检出,而在170℃煎炸薯条中仅检出了5种,未检出9t,12t,15c-C18∶3;薯条中各构型TALA的含量通常低于煎炸油的,170℃煎炸时,大部分TALA在薯条和煎炸油中的含量比值随煎炸时间延长逐渐变小,而200℃煎炸时,大部分TALA含量比值在整个煎炸过程中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亚麻酸反式异构体 煎炸 亚麻籽油 薯条 煎炸温度
下载PDF
大豆油和棕榈油煎炸薯条过程品质评价 被引量:7
15
作者 孙玉萍 刘启东 +4 位作者 杨亚 仇长璐 黄国栋 莫泳红 胡金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24,39,共8页
为了对中包装的大豆油棕榈油煎炸专用调和油配方的开发和煎炸稳定性相关理化指标的选择提供参考,分别以一级大豆油、分提18℃棕榈油(一次精炼)及同批次的二次精炼18℃棕榈油为煎炸油,模拟薯条在180℃下高温煎炸32 h,对3种油品在煎炸过... 为了对中包装的大豆油棕榈油煎炸专用调和油配方的开发和煎炸稳定性相关理化指标的选择提供参考,分别以一级大豆油、分提18℃棕榈油(一次精炼)及同批次的二次精炼18℃棕榈油为煎炸油,模拟薯条在180℃下高温煎炸32 h,对3种油品在煎炸过程中的酸值、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脂肪酸组成、极性组分含量、生育酚含量等理化指标进行了检测,并对18℃棕榈油中的风险因子,如PAH4、苯并(a)芘、3-氯丙醇酯(3-MCPDE)、反式脂肪酸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油品的酸值、过氧化值在煎炸过程中变化不明显,而p-茴香胺值、脂肪酸组成、极性组分含量在煎炸过程中变化比较明显;3种油品的生育酚氧化速度总体偏差不大;分提18℃棕榈油、二次精炼18℃棕榈油中的苯并(a)芘、反式脂肪酸含量均随煎炸时间延长呈缓慢升高的趋势;二次精炼18℃棕榈油的3-MCPDE在未煎炸时远高于分提18℃棕榈油的,3-MCPDE在煎炸初期降解剧烈,最终达到平衡;分提18℃棕榈油与二次精炼18℃棕榈油在煎炸稳定性方面没有明显区别,二次精炼不仅损失了部分有益的微量营养成分(如生育酚),还伴生出新的风险因子,如增加了3-MCPDE、反式脂肪酸。综上,酸值、过氧化值不能作为评价煎炸稳定性的敏感指标,而p-茴香胺值、脂肪酸组成、极性组分含量可作为敏感指标联合应用于评价煎炸油煎炸稳定性,另外,应倡导适度加工,以降低精炼过程营养成分的损失,同时避免风险因子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棕榈油 一次精炼 二次精炼 薯条 品质变化 风险因子
下载PDF
橄榄油与橄榄油基二酯油煎炸薯条品质差异分析
16
作者 谭文涛 陈莹 +5 位作者 罗日明 丁思梁 杨博 王卫飞 戚穗坚 王永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5-70,96,共7页
甘油二酯(DAG)作为一种低热值的功能性脂质,因其特殊的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体系中。为了考察DAG油作为煎炸油的可行性,以橄榄油基二酯油(ODO,82.3%)和橄榄油(OO,92.43%)煎炸薯条,对比研究两种油煎炸后的薯条在水分含量... 甘油二酯(DAG)作为一种低热值的功能性脂质,因其特殊的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体系中。为了考察DAG油作为煎炸油的可行性,以橄榄油基二酯油(ODO,82.3%)和橄榄油(OO,92.43%)煎炸薯条,对比研究两种油煎炸后的薯条在水分含量、质构、油含量、色泽、淀粉糊化度以及体外模拟消化淀粉水解率等方面的差异,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消化过程中薯条表面的微观形态变化,最后对两种油煎炸的薯条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ODO煎炸薯条的水分含量(57.07%)、油含量(28.15%)、淀粉糊化度(90.7%)、体外模拟消化淀粉水解率(63.02%)分别高于OO煎炸薯条的水分含量(49.93%)、油含量(25.74%)、淀粉糊化度(88.3%)和体外模拟消化淀粉水解率(53.47%);在质构和色泽上,与OO煎炸薯条相比,ODO煎炸薯条具有更高的脆度、更低的硬度及更好的色泽;从微观形态看,ODO煎炸薯条外表面淀粉颗粒的收缩、分散和变形更明显,经体外模拟消化后,OO和ODO煎炸薯条均发生了较大的细胞破裂,其中ODO煎炸薯条显微结构破坏更严重;OO和ODO煎炸薯条在口感、外观、风味、油腻性、脆度、硬度和整体接受度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说来,ODO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薯条品质,具有作为煎炸油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二酯 橄榄油 煎炸薯条 品质 体外消化
下载PDF
稻米油在快餐煎炸中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振波 梁俊梅 +1 位作者 牛付欢 姜元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99-203,217,共6页
本文通过模拟西式快餐门店的煎炸实验,考察了稻米油在快餐煎炸中应用的可行性。通过油脂理化指标、肪酸组成分析及微量成分分析来比较稻米油与棕榈油和大豆油的差异,通过模拟西式快餐门店168℃下煎炸薯条过程中极性物质和酸价的变化,并... 本文通过模拟西式快餐门店的煎炸实验,考察了稻米油在快餐煎炸中应用的可行性。通过油脂理化指标、肪酸组成分析及微量成分分析来比较稻米油与棕榈油和大豆油的差异,通过模拟西式快餐门店168℃下煎炸薯条过程中极性物质和酸价的变化,并对薯条进行感官评价,对比稻米油、大豆油与棕榈油的煎炸性能。结果显示:稻米油所含的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均介于棕榈油和大豆油之间,并且其含有的维生素E与大豆油接近且明显高于棕榈油;另外稻米油还含有12035.74 mg/kg植物甾醇和4359.17 mg/kg谷维素。在煎炸过程中,稻米油的酸价上升速度远远低于大豆油,接近于棕榈油;尽管其初始极性组分较高,但其极性组分在煎炸后期上升比较平稳,至煎炸终点时其极性组分低于棕榈油和大豆油;同时在煎炸过程中,棕榈油、稻米油、大豆油中的维生素E随煎炸时间的延长明显降低,至第6 d对应的含量分别10.01、8.49与2.11 mg/kg;而稻米油中谷维素和植物甾醇含量也随煎炸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但至煎炸终点时,仍有较多的保留,含量分别为1531.98和6618.45 mg/kg。另外,感官评价发现,稻米油炸制的薯条比大豆油、棕榈油更酥脆、风味更好,整体喜好度更高。总之,但稻米油具有良好煎炸性能,其煎炸性能明显优于大豆油,可用作西式快餐煎炸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米油 快餐 煎炸 薯条
下载PDF
大豆油与菜籽油煎炸薯条过程中的稳定性与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龚家伟 任兴远 +3 位作者 于泳 吴银银 周婉丽 刘晓芳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0-68,共9页
采用大豆油和菜籽油模拟煎炸薯条的过程,通过分析煎炸过程中食用油的组成、理化特性及安全性,探究食用油在煎炸过程中的稳定性与适用性。理化指标结果表明:经过30.0 h的间歇性煎炸,两种食用油的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及碘值逐渐下降;黏度... 采用大豆油和菜籽油模拟煎炸薯条的过程,通过分析煎炸过程中食用油的组成、理化特性及安全性,探究食用油在煎炸过程中的稳定性与适用性。理化指标结果表明:经过30.0 h的间歇性煎炸,两种食用油的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及碘值逐渐下降;黏度、酸价、羰基价、多环芳烃含量显著增加。油的质量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多不饱和脂肪酸与多环芳烃呈负相关。油脂质量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随食用油使用时间的延长,食用油的品质逐渐劣化,棕榈酸、油酸、酸价、羰基价、多环芳烃起主要作用。另外,相较于菜籽油,大豆油具有更高的煎炸稳定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菜籽油 煎炸 薯条 稳定性 适用性
下载PDF
三种多羟基醇协同海藻酸钠处理对油炸薯条吸油量和品质的影响
19
作者 张伟君 钟耀广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9-123,130,共6页
为了减少油炸薯条吸油量,探讨不同浓度多羟基醇协同1%海藻酸钠溶液预处理薯条对油炸薯条脂肪含量的影响,利用不同浓度的多羟基醇(木糖醇、山梨醇及丙三醇)溶液协同1%海藻酸钠溶液预处理自制薯条与商业冷冻薯条,研究薯条吸油量、质构、... 为了减少油炸薯条吸油量,探讨不同浓度多羟基醇协同1%海藻酸钠溶液预处理薯条对油炸薯条脂肪含量的影响,利用不同浓度的多羟基醇(木糖醇、山梨醇及丙三醇)溶液协同1%海藻酸钠溶液预处理自制薯条与商业冷冻薯条,研究薯条吸油量、质构、色差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自制薯条中,经木糖醇、山梨醇与丙三醇协同1%海藻酸钠溶液分别处理的薯条,与不做任何处理的油炸薯条相比,脂肪含量分别减少了20.45%(1%海+0.5%木)、53.00%(1%海+0.25%山)、48.72%(1%海+0.75%丙),而与仅仅涂抹1%的海藻酸钠溶液的油炸薯条相比,脂肪含量分别减少了18.35%(1%海+0.5%木)、51.75%(1%海+0.25%山)、47.37%(1%海+0.75%丙)。而商业冷冻薯条,与不做任何预处理的油炸鲜样和仅涂抹1%海藻酸钠溶液组相比,脂肪含量反而分别增加了12.29%和29.11%(1%海+1%木)。同时,木糖醇处理还能显著提高薯条L*(p <0.05)和咀嚼性(p <0.05)。木糖醇对自制薯条具有减油效果,且作用效果是山梨醇>丙三醇>木糖醇,三种多羟基醇能改善自制薯条的色差与质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糖醇 吸油量 自制薯条 商业冷冻薯条
下载PDF
橄榄油和油茶籽油油炸薯条后品质特性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曹亮 黄莉 +3 位作者 李杨 齐宝坤 冯红霞 江连洲 《食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5-229,共5页
以橄榄油和油茶籽油为研究对象,探讨在(180±5)℃条件下油炸薯条,连续油炸20次后两种油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油炸次数的增加,两种油的酸价和茴香胺值均呈线性增加(p<0.05),在整个油炸过程中,油茶籽油的酸价显著低于橄榄... 以橄榄油和油茶籽油为研究对象,探讨在(180±5)℃条件下油炸薯条,连续油炸20次后两种油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油炸次数的增加,两种油的酸价和茴香胺值均呈线性增加(p<0.05),在整个油炸过程中,油茶籽油的酸价显著低于橄榄油,连续油炸20次两种油酸价均未超过国家标准,油茶籽油茴香胺值显著高于橄榄油,并且油茶籽油的茴香胺值增加更显著;两种油过氧化值(POV)均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呈波动状态;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在增加,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降低,油酸含量降低不显著,而两种油食物亚麻酸含量(C18∶3)均显著下降;经过油炸后,两种油的红值均呈现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油 油茶籽油 薯条 品质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