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Ratio of Row Spacing to Intrarow Spacing on Yield and Top Three Leaves of Super High-yielding Early and Late Rice 被引量:2
1
作者 林洪鑫 彭春瑞 +5 位作者 雷享亮 袁展汽 肖运萍 刘仁根 胡启锋 张结刚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4年第1期52-56,101,共6页
Using a split plot design, super high-yielding early rice &quot;Zhongjiazao 17&quot;and &quot;Ganxin 203&quot; and super high-yielding late rice &quot;Ganxin 688&quot; and &quot;Wufengy-ouT025&quot; were taken... Using a split plot design, super high-yielding early rice &quot;Zhongjiazao 17&quot;and &quot;Ganxin 203&quot; and super high-yielding late rice &quot;Ganxin 688&quot; and &quot;Wufengy-ouT025&quot; were taken as materials with planting density the same at 312 000 hil s/hm2,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RS/IS (Ratio of row spacing to intrarow row spacing) on yield, top three leaves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its relationship of them in 2011 and 201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ther early or late rice, biomass, accumula-tion and apparent utilizing rate of nitrogen were lower in RS/IS5.0 (40.0 cm &#215;8.0 cm) treatment, but yield of rice was higher in RS/IS2.0 (25.0 cm &#215;12.8 cm) treatment;grain numbers per spike of rice was more in RS/IS2.8 (30.0 cm&#215;10.7 cm) treatment, and thousand-grain weight of rice was higher in RS/IS1.3 (20.0 cm&#215;16.0 cm) treat-ment. For 4 varieties of early or late rice aforementioned, basal angle, opening an-gle and leaf area of 2nd leaf from top were larger in RS/IS5.0 treatment, and basal angle and opening angle were smal er in RS/IS2.0 treatment and leaf area smal er in RS/IS1.3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 high-yielding early and late rice ratio of row spacing to intrarowspacing top three leaves Leaf morphology
下载PDF
Effects of Ratio of Row Spacing to Intrarow Spacing on Yield and Nitrogen Accumul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Early and Late Rice
2
作者 Chengchun YANG Hongxin LIN +2 位作者 Zhanqi YUAN Yunping XIAO Rengen LIU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5年第3期514-517,614,共5页
[Objective]The aim w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ational configuration of ratio of row spacing to intrarow spacing(RS/IS)of double-cropping rice.[Methods]With early rice‘Ganxin 203’and‘Zhongjiazao 17... [Objective]The aim w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ational configuration of ratio of row spacing to intrarow spacing(RS/IS)of double-cropping rice.[Methods]With early rice‘Ganxin 203’and‘Zhongjiazao 17’and late rice‘Ganxin 688’and‘Wufengyou T025’as materials,the effects of RS/IS on yield,nitrogen accumulation and utilization were studied in the same planting density of31.20×104hills/hm2.[Resul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yield of early rice was higher in RS/IS2.8(30.0 cm×10.7 cm)and RS/IS2.0(25.0 cm×12.8 cm)treatment,and lower in RS/IS5.0(40.0 cm×8.0 cm)and RS/IS1.3(20.0 cm×16.0 cm)treatment,while late rice were higher in RS/IS5.0and RS/IS2.0treatment,and lower in RS/IS2.8and RS/IS1.3treatment.Total nitrogen accumulation and apparent utilization ratio of nitrogen of early rice were higher in RS/IS2.0treatment and lower in RS/IS5.0treatment,while,for late rice were higher in RS/IS2.8treatment and lower in RS/IS5.0treatment.Nitrogen requirement for 100 kg grain production of early rice was higher in RS/IS1.3treatment and lower in RS/IS2.0treatment,while,for late rice were higher in RS/IS2.8treatment,lower in RS/IS5.0treatment.[Conclusion]In sum,4 varieties of early and late rice obtained higher yield in 25.0 cm×12.8 cm and lower yield in 20.0 cm×16.0 cm,and total nitrogen accumulation,nitrogen requirement for 100 kg grain production and apparent utilization ratio of nitrogen were all lower in 40.0 cm×8.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ratio of row spacing to intrarow spacing Yield Nitrogen accumulation
下载PDF
不同种砂比和行距对机播荠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程玉静 王小秋 +3 位作者 仇亮 翟彩娇 葛礼姣 刘水东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2358-2362,共5页
为探索机播荠菜优质高效生产的最佳播量,更好地为荠菜种植机械化生产服务,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共设置种砂(荠菜种子+黑金砂)混拌比1∶8、1∶11、1∶14和1∶17四个处理和行距14、21和28 cm 3个处理进行机器条播。结果表明,机播荠菜... 为探索机播荠菜优质高效生产的最佳播量,更好地为荠菜种植机械化生产服务,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共设置种砂(荠菜种子+黑金砂)混拌比1∶8、1∶11、1∶14和1∶17四个处理和行距14、21和28 cm 3个处理进行机器条播。结果表明,机播荠菜的农艺性状和产量随着种砂比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行距与农艺性状和产量间相关性不显著。在12个种砂比和行距互作处理下,以A4B1(种砂比1∶17,行距14 cm)处理下的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可达2 230.84 kg。因此,推荐A4B1(种砂比1∶17,行距14 cm)为机播荠菜的最佳播量和行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砂比 行距 荠菜 农艺性状 产量
下载PDF
父母本行比、行距配置对洮南地区杂交大豆制种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张伟龙 张伟 +4 位作者 张井勇 彭宝 赵丽梅 李洪来 韩喜国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2-184,共3页
为探讨杂交大豆制种最佳的父母本行比、行距配置,提高制种产量,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LCMS34A和恢复系JLR11为材料,于2011和2012年在吉林省洮南市进行田间试验。试验设45 cm和65 cm 2种行距,父母本1∶1、1∶2、1∶3和1∶4共4种行比,... 为探讨杂交大豆制种最佳的父母本行比、行距配置,提高制种产量,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LCMS34A和恢复系JLR11为材料,于2011和2012年在吉林省洮南市进行田间试验。试验设45 cm和65 cm 2种行距,父母本1∶1、1∶2、1∶3和1∶4共4种行比,研究了8种处理对制种产量的影响,并对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行距45 cm的制种产量显著高于65 cm行距处理,并随着母本行数增加,制种产量显著提高;以行距45 cm、父母本行比1∶4处理的制种产量(1 396.7 kg·hm-2)最高,较行距65 cm、父母本行比1∶2的常规种植模式提高35.0%。在吉林省洮南地区适当缩小垄距、增加母本行数可减少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增加百粒重,并显著提高制种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大豆 制种产量 父母本行比 行距
下载PDF
薄差储层有效动用井距和合理井排距比研究——以大庆油区杏六东块为例 被引量:9
5
作者 梁爽 刘义坤 +2 位作者 于倩男 陈实 张宁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8-80,116,共3页
随着油气田开发的深入,水驱开发的主要对象已由中高渗透层转变为薄差储层,薄差储层开发井网部署存在注采关系不完善、地层压力水平低、动用程度低等问题。以大庆油区杏六东块为例,通过油藏工程方法计算出不同渗透率条件下的有效动用井距... 随着油气田开发的深入,水驱开发的主要对象已由中高渗透层转变为薄差储层,薄差储层开发井网部署存在注采关系不完善、地层压力水平低、动用程度低等问题。以大庆油区杏六东块为例,通过油藏工程方法计算出不同渗透率条件下的有效动用井距,以流管模型为基础,求解菱形五点法井网不同井排距比的有效动用系数。结果表明,薄差储层的平均渗透率为12×10-3μm2,对应的有效动用井距为180 m,合理井排距比为1.8。数值模拟法验证结果表明,井排距比为1.8时,薄差储层的波及范围最大,见水最早,采出程度最高,与理论计算结果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差储层 渗透率 有效动用 井距 井排距比
下载PDF
混播种类和群体结构对豆禾牧草混播系统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9
6
作者 朱亚琼 关正翾 +1 位作者 郑伟 王祥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4,共14页
为从物种多样性和空间结构方面阐明豆禾牧草混播系统高效生产机制,将混播种类(单播、2种牧草混播、4种牧草混播和6种牧草混播)、混播群体空间结构(行距+同行/异行/异行阻隔)作为影响因素,从豆科牧草固氮能力、转氮效率、氮素营养竞争、... 为从物种多样性和空间结构方面阐明豆禾牧草混播系统高效生产机制,将混播种类(单播、2种牧草混播、4种牧草混播和6种牧草混播)、混播群体空间结构(行距+同行/异行/异行阻隔)作为影响因素,从豆科牧草固氮能力、转氮效率、氮素营养竞争、种间相容性和生产性能分析和比较豆禾牧草在不同混播方式中氮素固定、转移和利用效率对混播系统生态功能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1)混播处理的牧草产量、N产量均显著高于单播(P<0.05),生产性能显著提高;但生产性能未随混播种类的增加而提高,异行混播+30cm行距的混播群体结构具有较高的生产性能。2)固氮量随混播种类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转氮量和转氮率随混播种类的增加而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固氮率和贡献率变化不明显;异行混播+30cm行距的混播群体结构具有较高的转氮量、转氮率和贡献率。3)营养竞争比率随混播种类的增加变化不明显,豆科牧草相对产量和相对产量总和随混播种类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异行混播+30cm行距的混播群体结构具有较高的豆科牧草相对产量和相对产量总和,但营养竞争比率较低。4)牧草产量与转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相对产量总和与氮素营养竞争比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因此,混播种类对于豆禾牧草混播系统生产性能的提升作用有限,高养分利用效率的物种组合可能更为关键;通过混播群体空间结构的优化可以使豆禾混播牧草根系氮素固定、转移、利用途径和效率得到提高,为混播系统生产性能的提升提供了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播种类 行距 同行混播 异行混播 氮素利用效率 营养竞争比率
下载PDF
行/株距比对超高产早稻产量和上部三叶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林洪鑫 彭春瑞 +3 位作者 袁展汽 肖运萍 刘仁根 汪瑞清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5,共8页
于2011和2012年,采用再裂区设计,以超高产早稻中嘉早17和淦鑫203为材料,在31.20万蔸/hm2密度下,研究了行/株距比对不同品种产量和上部三叶形态特征的影响及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两品种施氮处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淦鑫203的... 于2011和2012年,采用再裂区设计,以超高产早稻中嘉早17和淦鑫203为材料,在31.20万蔸/hm2密度下,研究了行/株距比对不同品种产量和上部三叶形态特征的影响及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两品种施氮处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淦鑫203的产量在不施氮时以RS/IS5.0(40.0 cm×8.0 cm)和RS/IS2.8(30.0 cm×10.7 cm)略高,在施氮时以RS/IS2.8和RS/IS2.0(25.0 cm×12.8 cm)显著高于RS/IS5.0和RS/IS1.3(20.0 cm×16.0 cm);而中嘉早17的产量在不施氮时以RS/IS2.0和RS/IS1.3显著高于RS/IS5.0和RS/IS2.8;在施氮时以RS/IS2.8、RS/IS2.0和RS/IS1.3显著高于RS/IS5.0。淦鑫203以RS/IS2.8和RS/IS2.0,中嘉早17以RS/IS2.0和RS/IS1.3有利于水稻高产和氮高效,而RS/IS5.0不利于水稻高产和氮高效。RS/IS对倒一叶的开张角和叶面积,倒二叶的基角,倒三叶的基角、叶长、叶宽和叶面积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淦鑫203倒二叶的开张角、叶宽和倒三叶的叶面积与产量正相关,而中嘉早17倒二叶的基角、叶宽和倒三叶的开张角、叶宽与产量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产早稻 株距比 施氮量 上部三叶 叶片形态
下载PDF
特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矩形井网优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田文博 杨正明 +2 位作者 徐轩 肖前华 滕起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1-125,157,共5页
根据长庆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储层特点,利用特低渗透大型露头岩样低压物理模拟实验系统,系统研究了不同排距、不同穿透比对矩形井网开发效果的影响。实验中测量了驱替达到稳定时模型的压力分布和各采出井的采液速度。根据小岩样非线性渗... 根据长庆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储层特点,利用特低渗透大型露头岩样低压物理模拟实验系统,系统研究了不同排距、不同穿透比对矩形井网开发效果的影响。实验中测量了驱替达到稳定时模型的压力分布和各采出井的采液速度。根据小岩样非线性渗流曲线将模型划分为不流动区、非线性区和拟线性区,提出用压力系数来评价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的有效开发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增大驱替压差、减小排距、增加穿透比可以增大矩形井网的压力系数,提高采出井采液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露头 矩形井网 非线性渗流 排距 穿透比 压力系数 有效驱动
下载PDF
改变玉米行距种植对豌豆/玉米间作体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9
作者 赵建华 孙建好 +1 位作者 李隆 李伟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51-1456,共6页
间作体系中改变作物的种植行距可改变体系作物的种间互作效应,影响作物产量。本研究通过设置豌豆/玉米间作种植体系中玉米的5种种植行距(0 cm、20 cm、40 cm、60 cm和80 cm),以期揭示间作体系中作物种植行距变化对体系作物产量的影响... 间作体系中改变作物的种植行距可改变体系作物的种间互作效应,影响作物产量。本研究通过设置豌豆/玉米间作种植体系中玉米的5种种植行距(0 cm、20 cm、40 cm、60 cm和80 cm),以期揭示间作体系中作物种植行距变化对体系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豌豆/玉米间作体系产量优势明显,各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玉米种植行距在0~80 cm区间改变时对体系产量的影响总体表现为随玉米行距增大,产量先增后降,且玉米种植行距与体系混合产量和间作玉米产量均呈现二次曲线相关关系,产量峰值出现在玉米种植行距为40 cm时,间作玉米产量达10 118 kg.hm 2。玉米行距变化对豌豆产量的影响不明显,间作体系产量主要受间作玉米产量影响。改变玉米行距种植明显改变了玉米的产量性状,主要表现在穗粒数上,行距为60 cm时,穗粒数最大,达549粒。种间相对竞争力总体表现为随玉米行距的增大玉米相对于豌豆在产量形成方面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在玉米行距0~60 cm之间,豌豆相对于玉米的种间相对竞争力均〈0,表明竞争力玉米强于豌豆,而当玉米行距为80 cm时,种间竞争力为0.14,表明此时豌豆竞争力强于玉米。因此,通过合理调整玉米种植行距从而提高间作玉米产量有利于提高豌豆/玉米间作体系的整体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变玉米行距 豌豆/玉米间作体系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 竞争力 种间互作 土地当量比
下载PDF
种植行距和品种对玉米根际反硝化菌群丰度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宋贺 金文俊 +3 位作者 车钊 曹文超 董召荣 王成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1-399,共9页
反硝化是根际氮素损失重要途径,作物品种和行距改变是否会对根际反硝化产生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比较了不同玉米品种和种植行距间根际土壤反硝化菌群丰度和功能的差异,为降低根际反硝化损失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两个独... 反硝化是根际氮素损失重要途径,作物品种和行距改变是否会对根际反硝化产生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比较了不同玉米品种和种植行距间根际土壤反硝化菌群丰度和功能的差异,为降低根际反硝化损失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两个独立的田间试验,利用生物化学和分子微生物学方法,分别研究‘浚单20’、‘安农8号’、‘郑单958’、‘品玉18’和‘隆平206’5个玉米品种以及20 cm、30 cm、40 cm、50 cm种植行距对根际土壤反硝化能力、反硝化菌群丰度、N_2O/(N_2O+N_2)产物比和土壤呼吸等指标的影响。‘浚单20’、‘安农8号’、‘郑单958’根际反硝化能力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品种;随着行距减少,反硝化能力有显著增加趋势。‘隆平206’和‘品玉18’的nir S型反硝化菌群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而nir K和nosZ型菌群的丰度以‘浚单20’和‘安农8号’最高;行距20 cm的nir S和nir K型菌丰度显著高于其他行距处理,但nosZ型菌丰度以40 cm行距丰度最大。品种对N_2O/(N_2O+N_2)产物比有一定影响,其中‘安农8号’最低,但行距对产物比没有显著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反硝化能力与土壤呼吸和nirS型菌群丰度均极显著正相关,但与nos Z和nir K型菌群未呈现这种关系,由此表明nirS型菌丰度和根际有机碳差异可能是造成反硝化能力不同的主导因子。品种和种植行距会对玉米根际反硝化过程产生一定影响,根际低反硝化损失品种的筛选、选育和根际反硝化过程调控是减少根际反硝化损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行距 根际 反硝化能力 反硝化菌群 N2O/(N2O+N2)产物比
下载PDF
低渗透各向异性地层合理井排距比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忠兴 韩洪宝 程林松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35-38,共4页
以长庆油田某区块为例 ,从低渗透油藏流体地下渗流机理出发 ,根据低渗透油田开发地质特征 ,建立了 10 2个不同的地质模型。通过 10 2种方案的设计 ,在相应的地质模型基础上 ,运用数值模拟方法 ,对合理井排距比进行了研究 ,得到确定低渗... 以长庆油田某区块为例 ,从低渗透油藏流体地下渗流机理出发 ,根据低渗透油田开发地质特征 ,建立了 10 2个不同的地质模型。通过 10 2种方案的设计 ,在相应的地质模型基础上 ,运用数值模拟方法 ,对合理井排距比进行了研究 ,得到确定低渗透油藏合理井排距比理论图版 ,利用图版可以确定对低渗透油田不同各向异性程度下合理井排距比 ,低渗透油藏的经济有效地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各向异性 合理井排距比 数值模拟 理论图版
下载PDF
株行距对小麦旗叶氮素代谢及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冯伟 管涛 +3 位作者 谢迎新 郭天财 朱云集 王晨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10-1014,共5页
为了明确小麦高产栽培的合理空间布局模式,在大田高产栽培暑件下研究了行距与株距配置对花后旗叶氮素代谢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旗叶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NR)活性随籽粒灌浆进程逐渐下降,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 为了明确小麦高产栽培的合理空间布局模式,在大田高产栽培暑件下研究了行距与株距配置对花后旗叶氮素代谢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旗叶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NR)活性随籽粒灌浆进程逐渐下降,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呈单峰变化。在整个灌浆期,随着行距与株距比例(行株比)增加,旗叶氮含量呈降低趋势,行株比为6的处理(RP2)旗叶氮含量在花后21d以后优势明显,表明行株比例配置合理。不同时期旗叶NR活性均以RP2处理最高,其次是行株比为1.5的处理(RP1),行株比过大则NR活性降低。旗叶GS活性在花后0~7d以行株比为6和10.5(RP3)的处理较高。自花后14d以后不同处理间表现为RP2最高,其次为RP1和RP3,行株比为15的RP4处理最低。考察最终蛋白质含量及籽粒产量,不同行株比处理间差异为RP2〉RP1〉RP32〉RP4,RP2处理的行株比适宜.蛋白质含量和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空间布局最为均匀的RP1处理也具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行株比 氮素代谢 蛋白质含量
下载PDF
影响杂交大豆制种的几个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卫玲 刘博 +3 位作者 樊云茜 杨海峰 肖俊红 周安定 《农学学报》 2014年第11期15-18,22,共5页
为了探索不同因素对大豆杂交制种产量影响,设计了播期、行距、父母本行数比例三因素裂区试验和播期、母本与油葵距离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对制种产量影响显著,行距、父母本行数比例,三因素之间两两互作、三者互作均对制种产量影响... 为了探索不同因素对大豆杂交制种产量影响,设计了播期、行距、父母本行数比例三因素裂区试验和播期、母本与油葵距离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对制种产量影响显著,行距、父母本行数比例,三因素之间两两互作、三者互作均对制种产量影响不显著。播期5月10日、行距50 cm、父本:母本=1:2处理时制种产量最高。母本与油葵距离对大豆制种产量影响极显著。母本距油葵90 cm处理下产量最高。结论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较早播期、较短母本与油葵距离,可以显著或极显著地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播期 行距 父母本比例 与油葵距离
下载PDF
行/株距比对早晚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4
作者 杨成春 林洪鑫 +2 位作者 袁展汽 肖运萍 刘仁根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4期118-122,共5页
为双季水稻的合理配置行/株距比(RS/IS)提供理论依据。以早稻‘淦鑫203’、‘中嘉早17’和晚稻‘淦鑫688’、‘五丰优T025’为材料,在31.20万蔸/hm2密度下,研究了行/株距比对早晚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早稻品种的产量以RS/IS2.... 为双季水稻的合理配置行/株距比(RS/IS)提供理论依据。以早稻‘淦鑫203’、‘中嘉早17’和晚稻‘淦鑫688’、‘五丰优T025’为材料,在31.20万蔸/hm2密度下,研究了行/株距比对早晚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早稻品种的产量以RS/IS2.8(30.0 cm×10.7 cm)和RS/IS2.0(25.0 cm×12.8 cm)处理较高,以RS/IS5.0(40.0 cm×8.0 cm)和RS/IS1.3(20.0 cm×16.0 cm)处理较低,而晚稻品种以RS/IS5.0和RS/IS2.0处理较高,以RS/IS2.8和RS/IS1.3处理较低。早稻氮素积累总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以RS/IS2.0处理较高,以RS/IS5.0处理较低,100 kg籽粒需氮量以RS/IS1.3处理较高,以RS/IS2.0处理较低;而晚稻氮素积累总量、100 kg籽粒需氮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以RS/IS2.8处理较高,以RS/IS5.0处理较低。可见,在该试验条件下,早晚稻4个品种采用25.0 cm×12.8 cm种植方式时的产量较高,采用20.0 cm×16.0 cm种植方式较低,氮素积累总量、100 kg籽粒需氮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以40.0cm×8.0cm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株距比 产量 氮素积累
下载PDF
行株距比对超高产晚稻产量和上部三叶的影响
15
作者 林洪鑫 袁展汽 +3 位作者 彭春瑞 肖运萍 刘仁根 汪瑞清 《中国稻米》 2014年第3期17-22,共6页
2011和2012年,采用再裂区设计,以超高产晚稻淦鑫688和五丰优T025为材料,在31.20万丛/hm2密度下,研究了行/株距比对不同品种产量和上部三叶形态特征的影响及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淦鑫688不施氮时,RS/IS(行株距比值)为2.0和2.8的处理产... 2011和2012年,采用再裂区设计,以超高产晚稻淦鑫688和五丰优T025为材料,在31.20万丛/hm2密度下,研究了行/株距比对不同品种产量和上部三叶形态特征的影响及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淦鑫688不施氮时,RS/IS(行株距比值)为2.0和2.8的处理产量显著高于比值为5.0和1.3的处理;在施氮时,RS/IS为5.0和2.0的处理产量显著高于2.8和1.3的处理。五丰优T025不施氮时的产量表现为RS/IS为1.3的处理显著高于5.0和2.8的处理;而在施氮时表现为RS/IS为5.0的处理显著高于2.0和1.3的处理。施氮时,RS/IS为2.0的处理提高了氮素积累总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而RS/IS为5.0的处理降低了籽粒需氮量;不论施氮与否,两个品种在RS/IS为2.0时,倒1至倒3叶的基角、开张角和叶长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超高产 株距比 施氮量 上部三叶 产量
下载PDF
行距和氮肥运筹对烟农19号小麦旗叶衰老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6
作者 祝小龙 董召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5期15316-15317,15320,共3页
[目的]为烟农19号小麦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以烟农19为试材,研究了行距、基肥和追肥比例对其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旗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行距、氮肥基肥和追肥比例及其互作效应对POD和SO... [目的]为烟农19号小麦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以烟农19为试材,研究了行距、基肥和追肥比例对其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旗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行距、氮肥基肥和追肥比例及其互作效应对POD和SOD活性,旗叶MDA和叶绿素含量均有明显影响;行距为16 cm时,基肥和追肥比例为4∶6的处理,小麦POD、SO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始终最高,MDA含量最低。行距为20、24 cm时,基肥和追肥比例为5∶5的处理,小麦POD、SOD活性均较高;行距为20 cm、基肥和追肥比例为5∶5的处理,小麦POD、SOD活性、叶绿素含量始终比其他处理高,MDA含量始终最低。[结论]行距为20 cm、氮肥基肥和追肥为5∶5时,烟农19的栽培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 氮肥基肥和追肥比例 旗叶衰老
下载PDF
机采棉模式下麦棉两熟配置方式对作物产量和棉花早熟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国平 刘连涛 +6 位作者 雷亚平 冯璐 张永江 王占彪 李小飞 李亚兵 李存东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30-442,共13页
【目的】研究黄河流域棉区机采模式下麦棉配置方式对麦棉产量和棉花早熟性的影响,为麦棉配置方式下的全程机械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76 cm机采棉标准行距的麦棉两熟制下,在河南安阳开展了2年田间试验(2017/2018和2018/2019年... 【目的】研究黄河流域棉区机采模式下麦棉配置方式对麦棉产量和棉花早熟性的影响,为麦棉配置方式下的全程机械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76 cm机采棉标准行距的麦棉两熟制下,在河南安阳开展了2年田间试验(2017/2018和2018/2019年度),采用中棉所79和中棉所50,设置W2C1(2行小麦1行棉花)、W3C1(3行小麦1行棉花)和W6C2(6行小麦2行棉花)3种麦棉配置方式,比较和分析了小麦和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小麦边行效应,以及棉花生物量,伏前桃、伏桃、秋桃比例,霜前花率和纤维品质主要指标等。【结果】W3C1的小麦产量显著高于W2C1和W6C2,分别高16.2%~43.3%和28.4%~52.3%;有效穗数分别高出29.2%~47.5%和34.9%~53.6%,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但W3C1小麦边行与内行的产量(2019年)、单位面积有效穗数(2018年)等指标的差异均显著低于W6C2。不同配置方式间棉花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等指标差异均不显著。2年试验中,中棉所50的籽棉产量和收获指数在3种配置方式间均无显著差异,但中棉所79在W3C1下收获指数低于W6C2和W2C1。W3C1配置下,中棉所50较中棉所79节枝比低,生殖生长快,伏桃占比高,壳铃比低,收获指数高,霜前花率高出38.7~54.2百分点;该配置的土地当量比达1.689~1.697,显著高于其他配置方式。【结论】黄河流域麦棉两熟模式下采用W3C1配置与短季棉中棉所50搭配,麦棉系统的土地当量比高,棉花霜前花率高,小麦群体一致性好,增产显著;该配置方式有助于提高麦棉机械化管理水平和种植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棉两熟 机采棉行距 麦棉配置方式 产量 早熟性 土地当量比
下载PDF
玉米与大豆“1∶2”间作种植的株行距优化配置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朱星陶 陈佳琴 +1 位作者 谭春燕 杨春杰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5-40,共6页
通过玉米与大豆间作行比优化试验,筛选出兼顾大豆与玉米产量和产值的行比模式为玉米/大豆1∶2间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豆与玉米的株行距配置试验。结果表明:大豆株距、大豆行距及大豆与玉米间行距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不显著而对玉米产量... 通过玉米与大豆间作行比优化试验,筛选出兼顾大豆与玉米产量和产值的行比模式为玉米/大豆1∶2间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豆与玉米的株行距配置试验。结果表明:大豆株距、大豆行距及大豆与玉米间行距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不显著而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极显著,各因素及其互作对大豆与玉米复合产值的影响都达到显著水平;玉米与大豆1∶2间作种植模式下最佳的株行距配置组合为大豆与大豆行距25 cm,大豆与玉米行距30 cm,大豆株距10 cm,玉米株距25 cm;在此优化模式下,玉米和大豆的密度分别为4.71万和23.54万株·hm-2,产量分别为10 074.88和1 168.44 kg·hm-2,大豆与玉米复合产值为34 752.84元·hm-2,大豆对复合群落产值的贡献率为18.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间种 行比 株行距
下载PDF
花生单粒播种模式初探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雷 吴继华 +2 位作者 李可 范小玉 倪永静 《农学学报》 2013年第7期5-7,共3页
为了探索合理的花生单粒播模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单粒播种不同株行配比对花生的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种密度增加,花生的单株生产力、单株结果数呈下降趋势;花生饱果率、总分枝数均大于对照。40cm、33.3cm行距均在19.5万... 为了探索合理的花生单粒播模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单粒播种不同株行配比对花生的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种密度增加,花生的单株生产力、单株结果数呈下降趋势;花生饱果率、总分枝数均大于对照。40cm、33.3cm行距均在19.5万穴/hm2密度下,荚果产量最佳,但33.3cm行距下,花生荚果产量与对照不呈极显著差异,分别为6849kg/hm2、6768kg/hm2,并且单粒播的产投比明显高于双粒播。综合分析:单粒播种在花生上完全能够实现目标产量,并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粒播种 株行配比 产投比
下载PDF
不均匀种植模式对辽宁省玉米产量的影响
20
作者 安鹤峰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4年第4期1-2,共2页
为提升辽宁省玉米产量,从优化玉米群体结构和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入手,针对玉米田间种植方式开展研究试验。示范宽窄行栽培、大垄双行栽培、比空栽培等不均匀种植模式,为构建密植高产玉米群体和挖掘玉米增产潜力提供依据。
关键词 不均匀种植 宽窄行栽培 大垄双行栽培 比空栽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