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文献和现代文献,对酸枣仁的名称、基原、产地、用药部位、炮制及功效进行考证。经考证,酸枣仁原植物最早以“棘”记载于《诗经·凯风》,《尔雅》中开始出现“酸枣”之称,明代及以后均以“酸枣仁”作为独立中药...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文献和现代文献,对酸枣仁的名称、基原、产地、用药部位、炮制及功效进行考证。经考证,酸枣仁原植物最早以“棘”记载于《诗经·凯风》,《尔雅》中开始出现“酸枣”之称,明代及以后均以“酸枣仁”作为独立中药名称记载;酸枣仁的历代主流基原为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Bunge)Hu ex H.F.Chou,药用部位为干燥成熟种子;其产地主要集中在太行山附近,宋明推崇陕西临潼为道地,现主产于河北、陕西、山西等地;酸枣仁的炮制方法多以炒制为主;其功效最早为主心腹寒热、补中益气,唐代以后主治不得眠。酸枣仁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材,该文的考证结果可以为其开发提供文献支撑。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酸枣仁-柏子仁”药对治疗失眠(insomnia)的作用机制。方法: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检索酸枣仁...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酸枣仁-柏子仁”药对治疗失眠(insomnia)的作用机制。方法: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检索酸枣仁、柏子仁的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中检索失眠相关靶点。通过在线软件Venn 2.1.0将失眠相关靶点与“酸枣仁-柏子仁”活性成分相关靶点取交集,即为“酸枣仁-柏子仁”治疗失眠的潜在靶点,绘制韦恩图,并利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将潜在靶点导入STRING平台,得到潜在靶点蛋白的互作关系,利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PPI网络图,并使用“Network Analyzer”插件进行拓扑分析筛选核心靶点。将潜在靶点导入David 6.8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在TCMSP数据库中检索得到酸枣仁活性成分9个、柏子仁活性成分5个,相关靶点53个。在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获得失眠相关靶点2 930个。通过在线软件Venn 2.1.0将失眠相关靶点与“酸枣仁-柏子仁”活性成分相关靶点取交集,得到23个“酸枣仁-柏子仁”治疗失眠的潜在靶点。“中药-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拓扑分析得到关键活性成分为(S)-衡州乌药碱[(S)-coclaurine]、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及酸李碱(zizyphusine)。PPI网络拓扑分析得到SLC6A4、SLC6A3、CASP3、SLC6A2、ADRA1B、PPARG、NOS3可能为“酸枣仁-柏子仁”治疗失眠的核心靶点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生物学过程57个,细胞组成8个,分子功能16个。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5条信号通路。结论:“酸枣仁-柏子仁”药对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层次发挥对失眠的治疗作用。展开更多
文摘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文献和现代文献,对酸枣仁的名称、基原、产地、用药部位、炮制及功效进行考证。经考证,酸枣仁原植物最早以“棘”记载于《诗经·凯风》,《尔雅》中开始出现“酸枣”之称,明代及以后均以“酸枣仁”作为独立中药名称记载;酸枣仁的历代主流基原为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Bunge)Hu ex H.F.Chou,药用部位为干燥成熟种子;其产地主要集中在太行山附近,宋明推崇陕西临潼为道地,现主产于河北、陕西、山西等地;酸枣仁的炮制方法多以炒制为主;其功效最早为主心腹寒热、补中益气,唐代以后主治不得眠。酸枣仁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材,该文的考证结果可以为其开发提供文献支撑。
文摘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酸枣仁-柏子仁”药对治疗失眠(insomnia)的作用机制。方法: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检索酸枣仁、柏子仁的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中检索失眠相关靶点。通过在线软件Venn 2.1.0将失眠相关靶点与“酸枣仁-柏子仁”活性成分相关靶点取交集,即为“酸枣仁-柏子仁”治疗失眠的潜在靶点,绘制韦恩图,并利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将潜在靶点导入STRING平台,得到潜在靶点蛋白的互作关系,利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PPI网络图,并使用“Network Analyzer”插件进行拓扑分析筛选核心靶点。将潜在靶点导入David 6.8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在TCMSP数据库中检索得到酸枣仁活性成分9个、柏子仁活性成分5个,相关靶点53个。在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获得失眠相关靶点2 930个。通过在线软件Venn 2.1.0将失眠相关靶点与“酸枣仁-柏子仁”活性成分相关靶点取交集,得到23个“酸枣仁-柏子仁”治疗失眠的潜在靶点。“中药-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拓扑分析得到关键活性成分为(S)-衡州乌药碱[(S)-coclaurine]、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及酸李碱(zizyphusine)。PPI网络拓扑分析得到SLC6A4、SLC6A3、CASP3、SLC6A2、ADRA1B、PPARG、NOS3可能为“酸枣仁-柏子仁”治疗失眠的核心靶点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生物学过程57个,细胞组成8个,分子功能16个。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5条信号通路。结论:“酸枣仁-柏子仁”药对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层次发挥对失眠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