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69)Re的转动带结构研究(英文)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小红 M.Oshima +8 位作者 Y.Toh 张玉虎 郑勇 M.Koizumi A.Osa T.Hayakawa Y.Hatsukawa T.Shizuma M.Sugawara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991-997,共7页
利用在束γ谱学方法 ,通过反应1 4 4 Sm( 2 8Si,1p3n) 1 69Re研究了1 69Re的激发态能级结构 .实验进行了X γ符合、γ γ符合、DCO系数和带内B(M1 ) B(E2 )比率测量 .基于这些测量 ,建立了组态为π9 2 - [51 4 ]的强耦合带和组态为π1 ... 利用在束γ谱学方法 ,通过反应1 4 4 Sm( 2 8Si,1p3n) 1 69Re研究了1 69Re的激发态能级结构 .实验进行了X γ符合、γ γ符合、DCO系数和带内B(M1 ) B(E2 )比率测量 .基于这些测量 ,建立了组态为π9 2 - [51 4 ]的强耦合带和组态为π1 2 -[54 1 ]的退耦合带 .通过比较1 69Re的转动带与邻近奇质子核已知转动带的结构和B(M1 ) B(E2 )比率 ,指定了1 69Re转动带的组态 .实验观测到π9 2 - [51 4 ]和π1 2 - [54 1 ]转动带的中子AB带交叉的转动频率分别为 0 .2 3和 0 .2 7MeV .着重讨论了1 69Re转动带的中子AB带交叉频率、转动角动量顺排和旋称劈列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9Re 在束Γ谱学 转动带 铼169 原子核 系统性 能级结构 激发态
原文传递
^(187)Pt的转动带性质研究
2
作者 邢烨炳 周小红 +6 位作者 张玉虎 M.Oshima Y.Toh M.Koizumi A.Osa Y.Hatsukawa M.Sugawara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7-250,共4页
利用在束γ谱学技术和173Yb(18O,4n)熔合蒸发反应研究了187Pt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建立了包括3个转动带的187Pt高自旋态能级纲图.基于187Pt周围核结构的系统学和比较带内B(M1)/B(E2)比率的实验值和理论值,建议上述3个转动带的组态分别... 利用在束γ谱学技术和173Yb(18O,4n)熔合蒸发反应研究了187Pt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建立了包括3个转动带的187Pt高自旋态能级纲图.基于187Pt周围核结构的系统学和比较带内B(M1)/B(E2)比率的实验值和理论值,建议上述3个转动带的组态分别为11/2+[615],7/2-[503]和1/2-[521].对各转动带的带交叉频率、顺排增益、旋称劈裂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束Γ谱学 转动带 组态
原文传递
质子数Z分别位于Ru之上和之下的A~(100~126)丰中子原子核三轴形变在原子核形状变迁和共存中的重要作用(英文)
3
作者 罗亦孝 J.H.Hamilton +23 位作者 J.O.Rasmussen A.V.Ramayya S.Frauendorf 王恩宏 J.K.Hwang 王建国 李红洁 杨韵颐 朱胜江 刘艳鑫 焦长峰 梁午阳 石跃 许甫荣 孙扬 刘少华 N.T.Brewer I.Y.Lee G.M.Ter-Akopian A.V.Daniel Yu.Oganessian M.A.Stoyer R.Donangelo 马文超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3,共23页
基于Ru(Z=44)丰中子同位素中存在最大三轴形变的理论预言和实验证据,综述了近年来Rh(Z=45),Pd(Z=46),Ag(Z=47),Cd(Z=48)(质子数Z位于Ru,Z=44之上)及Zr(Z=40),Nb(Z=41),Mo(Z=42),Tc(Z=43)(质子数Z位于Ru,Z=44之下)的A~(100~126)丰中子... 基于Ru(Z=44)丰中子同位素中存在最大三轴形变的理论预言和实验证据,综述了近年来Rh(Z=45),Pd(Z=46),Ag(Z=47),Cd(Z=48)(质子数Z位于Ru,Z=44之上)及Zr(Z=40),Nb(Z=41),Mo(Z=42),Tc(Z=43)(质子数Z位于Ru,Z=44之下)的A~(100~126)丰中子同位素中关于三轴形变的形状变迁和形状共存系统性研究的重要进展。252Cf自发裂变瞬发γ射线γ-γ-γ三重符合、特别是新建立的γ-γ-γ-γ四重符合数据的系统观测和研究,在Ru,Pd,Cd和Nb丰中子同位素中显著扩展或首次观测到了一系列能带,为这个核区原子核形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的实验数据。联系此前报道的有关进展,使用PES,TRS,PSM,CCCSM和SCTAC理论模型计算拟合新的实验数据,在该核区沿同中素和同位素链,并随自旋和激发能变化各自由度,跟踪原子核形状渐进变化,获得了新的系统性研究成果,显著扩展和深化了人们对原子核形状变迁和形状共存的认知。对于Ru及其上的Rh(Z=45),Pd(Z=46),Ag(Z=47)和Cd(Z=48)丰中子同位素的研究表明:Rh丰中子核具有比最大值稍小的三轴形变,γ=-28°,并在103–106Rh同位素链上鉴别出了手征对称破缺;在三轴形变核112Ru和114Pd(N=68)中发现了三轴原子核的摆动运动,该摆动运动也可能在114Ru(N=70)中存在;观察到了从具有最大三轴形变的110,112Ru中手征破缺到稍小三轴形变的112,114,116Pd中扰动的手征破缺的过渡;在较软的Ag核中观察到了丰富的谱学结构,在104,105Ag中鉴别出了可能的手征对称破缺,在较重的115,117Ag中提出了趋于三轴形变的γ软度;具有小形变的Cd核的能级结构被解释为准粒子耦合、准转动和软三轴形变;最近的库伦激发的研究提供了Z=50,N=82满壳附近122,124,126Cd核中出现核集体性的实验和理论证据;上述研究成果展现出从Ru中的最大三轴形变(γ=-30°,三轴形变极小增益为0.67 Me V),经具有大三轴形变的Rh核(γ=-28°),到Pd核中的稍小、但稳定于中等自旋到高自旋区的三轴形变(γ~-41°,三轴形变极小增益为0.32 Me V),再经Ag核中的γ软度,最后到具有很小形变、但仍出现集体性质、包括软三轴形变的Cd核的过渡。对于Pd核转动带交叉系统性的研究揭示了其第一带交叉(νh11/2)2中子转动顺排的上行γ驱动,和第二带交叉(πg9/2)2质子转动顺排的下行γ驱动效应,成功地解释了114Pd中的三轴摆动运动,并给出了110-118Pd同位素链中理论早已预言、而比早期理论预言更为完整准确的形状渐进变迁和形状共存的图像。根据该核区的系统研究,发现最大三轴形变出现在112Ru,而在相邻的偶Z(Pd)同位素链,三轴形变极小的中心在114Pd,两者均为N=68。上述系统性研究沿相邻的Ru和Pd偶Z同位素链,在N=68同中素中鉴别出最大三轴形变,均比理论预言的108Ru和110Pd多4个中子。在Z值位于Ru(Z=44)之下的Zr(Z=40),Nb(Z=41),Mo(Z=42)and Tc(Z=43)丰中子同位素中,Y和Zr核具有很强的轴对称四极形变,而在较重的Zr同位素中出现了γ自由度;较重的Nb核(A=104~106)基态具有中等程度的软三轴形变和强四极形变,随着自旋和激发能的增加,过渡到接近于轴对称的强四极形变;而较轻的Nb核(A 103)基态均接近轴对称形状;在Nb同位素链上基态由球形到强四极形变的形状突变发生在100Nb(N=59),在100–106Nb同位素链中基态的软三轴形变随中子数增加而增加;在Nb核中还观察到关于软三轴形变的形状共存;Mo核具有大的三轴形变,观察到了γ振动和手征对称破缺;Tc核具有比最大值稍小的三轴形变,γ=-26°,并观察到了手征对称破缺。质子数Z从41到48的A~(100~126)丰中子同位素,特别是Pd和Nb同位素,呈现出关于三轴形变的过渡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数从41到48范围的丰中子核 原子核形状变迁和共存 长椭球到扁椭球形状变迁 三轴形变 三轴形变原子核摆动运动 原子核手征对称破缺 扰动手征态 γ振动能带 高自旋态 带交叉 γ驱动效应 准转动 Z=50和N=82闭壳附近集体性和软三轴形变的出现 能级纲图 原子核能级自旋/宇称/组态指定 位能面(PES) 投影壳模型(PSM) 总Routhian面(TRS) 推转和组态限制壳模型(CCCSM)和壳修正斜轴推转模型(SCTAC)理论计算 自发裂变瞬发γ谱学 γ射线三重和四重符合及角关联测量 锎-252 Gammasphere多探测器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