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0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tigue properties and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of salt rock based on CT scanning
1
作者 Junbao Wang Xiao Liu +3 位作者 Qiang Zhang Xinrong Liu Zhanping Song Shijin Fe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45-259,共15页
To investigate the macroscopic fatigue properties and the mesoscopic por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alt rock under cyclic loading,fatigue tests under different upper-limit stresses were carried out on salt rock,an... To investigate the macroscopic fatigue properties and the mesoscopic por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alt rock under cyclic loading,fatigue tests under different upper-limit stresses were carried out on salt rock,and the mesoscopic pore structures of salt rock before and after fatigue tests and under different cycle numbers were measured using CT scanning instrument.Based on the test results,the effects of the cycle number and the upper-limit stress on the evolution of cracks,pore morphology,pore number,pore volume,pore size,plane porosity,and volume porosity of salt rock were analyzed.The failure path of salt rock specimens under cyclic loading was analyzed using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plane porosity.The damage variable of salt rock under cyclic loading was defined on basis of the variation of volume porosity with cycle number.In order to describe the fatigue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salt rock under cyclic loading,the nonlinear Burgers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was further establish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established can better reflect the whol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fatigue deformation of salt rock under cyclic loa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t rock Cyclic loading ct scanning Mesoscopic pore evolution Constitutive model
下载PDF
Changes in filtration and capacitance properties of highly porous reservoir in underground gas storage:CT-based and geomechanical modeling
2
作者 Valerii Khimulia Vladimir Karev +1 位作者 Yury Kovalenko Svyatoslav Barkov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4年第8期2982-2995,共14页
The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comprehensive studies of filtration and capacitance properties of highly porous reservoir rocks of the aquifer of an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facility.The geomechanical part of the res... The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comprehensive studies of filtration and capacitance properties of highly porous reservoir rocks of the aquifer of an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facility.The geomechanical part of the research included studying the dependence of rock permeability on the stress-strain state in the vicinity of the wells,and physical modeling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thod of increasing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wellbore zone-the method of directional unloading of the reservoir.The digital part of the research included computed tomography(CT)-based computer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pore space characteristics,and filtration properties before and after the tests.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physical modeling of deformation and filtration processes,it is found that the permeability of rocks before fracture depends on the stress-strain state insignificantly,and this influence is reversible.However,when downhole pressure reaches 7-8 MPa,macrocracks in the rock begin to grow,accompanied by irreversible permeability increase.Porosity,geodesic tortuosity and permeability values were obtained based on digital studies and numerical modeling.A weak degree of transversal anisotropy of the filtration properties of rocks was detected.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ore size distribution,pressure field and flow velocities,high homogeneity and connectivity of the rock pore space is shown.The absence of pronounced changes in pore space characteristics and pore permeability after non-uniform triaxial loading rocks was shown.On the basis of geometrical analysis of pore space,the reasons for weak permeability anisotropy were identified.The filtration-capacitance properties obtained from the digital analysis showed very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results of field and laboratory measurements.The physical modeling has confirmed the efficiency of application of the directional unloading method for the reservoir under study.The necessary parameters of its application were calculated:bottomhole geometry,stage of operation,stresses and pressure drawdown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eability anisotropy Reservoir porosity Rocks computed tomography(ct) Digital core analysis Filtration flow numerical modeling
下载PDF
基于岩石CT扫描的冻融作用对花岗岩细观结构及力学强度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侯圣山 何箫 +6 位作者 孟宪森 陈亮 冯振 刘明学 李昂 郭长宝 吉锋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2-472,共11页
近年来随着西部地区的基础工程建设数量及规模不断增加,西部高原地区的季节性冻融循环效应的影响也随之增强,开展冻融循环作用下岩石细观特性及强度劣化性质研究对指导西部寒区基础工程建设至关重要。首先在偏光显微镜下对岩石薄片进行... 近年来随着西部地区的基础工程建设数量及规模不断增加,西部高原地区的季节性冻融循环效应的影响也随之增强,开展冻融循环作用下岩石细观特性及强度劣化性质研究对指导西部寒区基础工程建设至关重要。首先在偏光显微镜下对岩石薄片进行观察,获取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微结构;接着利用CT扫描技术,对冻融后的花岗岩进行扫描,对扫描图层利用阈值分割进行二值化处理,堆叠得到样品内外结构的高分辨3D数据及影像;结合分形理论计算图像计盒维数并由此对图像复杂度做出量化判断,由此对冻融循环对花岗岩内部结构演化分布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其强度演化规律,探究结构演化与强度之间的关系。偏光显微镜下,岩石呈块状构造,具有似斑状粗粒不等粒花岗结构,局部见交代蠕虫结构。似斑晶矿物主要为碱性长石;其他矿物粒径0.25~4.0 mm为主,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斜长石、碱性长石,次要矿物为黑云母、绿帘石,副矿物有磷灰石、锆石、黄铁矿等,镜下鉴定为似斑状粗粒不等粒黑云二长花岗岩。CT扫描显示,冻融循环效应在影响花岗岩细观结构时,会导致花岗岩内部孔隙率的整体上升,但岩石渗透性变化不大,岩石渗透率仅上升0.003×10^(-3)μm^(2);内部孔隙发育不均匀,试样整体结构改变以萌生较多新的微孔隙为主。冻融循环后岩石内部结构复杂度有所下降,但岩石整体完整性仍然较好,分形维数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分形研究显示,20次冻融循环并未导致花岗岩的结构复杂度发生较大变化,同时试样整体力学特性出现下降,黏性增加以及长期强度出现较大幅度的衰减,进入蠕变试验阶段的应变阈值提高。在评价此类原生结构较致密的岩石的安全性时,仅从结构上进行考量与实际情况往往会出现偏差,应结合必要的强度指标综合评估。岩石在经历冻融循环后,在强度更低的同时会发生更大的变形。该研究可为分形理论在岩石细观结构演化方面的应用及岩石细观结构与强度演化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并对高寒地区工程施工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阈值分割 ct模型 分形维数 结构演化 长期强度
下载PDF
CT机双列角接触球转盘轴承建模与振动特性分析
4
作者 袁峰 刘凌仲 +2 位作者 秦东晨 陈江义 谢兴会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29,共7页
为了提高CT机主轴承的运转特性,确保CT机医学成像的稳定性,以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研制的双列角接触球转盘轴承为研究对象进行建模与振动特性分析。首先,基于Hertz接触理论建立轴承在承受复合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模型;其次,结合Newton运动... 为了提高CT机主轴承的运转特性,确保CT机医学成像的稳定性,以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研制的双列角接触球转盘轴承为研究对象进行建模与振动特性分析。首先,基于Hertz接触理论建立轴承在承受复合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模型;其次,结合Newton运动定律确立轴承外圈3自由度非线性动力学微分方程;最后,采用4阶Runge-Kutta法对微分方程组进行求解,获得轴承外圈的振动特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轴承振动特性的因素如轴承内、外圈沟曲率半径系数、滚动体数量、游隙、预紧力等,从而确定满足CT机主轴承低振动下的最优结构参数。结果表明:轴承振动幅值随着内、外圈沟曲率半径系数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将其分别控制在0.515~0.525、0.510~0.525更有利于降低轴承的振动;随着滚动体数量的增加,轴承的振动幅值也随之增加,但变化平稳,故在满足设计条件的前提下减少滚动体的数量可以降低轴承振动;随着轴承游隙的增加,轴承的振动幅值先减小后急剧增大,在18μm处振动达到最小;合适的轴向载荷可以有效降低轴承的振动幅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力学模型 振动模型 结构参数 振动加速度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静脉性阴茎海绵体漏的应用与征象分析
5
作者 陆善金 丁可 +3 位作者 黄瑞岁 孙毅海 慕鉴 何飞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6期151-153,共3页
目的 建立阴茎静脉回流系统的3D-CT模型,对静脉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的阴茎静脉漏作出精确定位诊断。方法 收集临床诊断为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患者58例,其中阴茎海绵体造影检查25例,阴茎海绵体CT血管增强检查33例。采用MIP+VR后处理技... 目的 建立阴茎静脉回流系统的3D-CT模型,对静脉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的阴茎静脉漏作出精确定位诊断。方法 收集临床诊断为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患者58例,其中阴茎海绵体造影检查25例,阴茎海绵体CT血管增强检查33例。采用MIP+VR后处理技术重建阴茎及盆腔静脉的CT三维图像。由两名具有10年以上影像学诊断经验的医师在盲法条件下对2组图像进行主观质量评价,采用t检验对两组评分比较,采用Kappa检验对图像质量一致性进行评估。结果 25例X线阴茎海绵体造影检查成功率100%,诊断阳性率88%;33例CT增强检查成功率100%,诊断阳性率100%。两名医师对CT三维重建图像质量评价一致性好(Kappa值为0.763),对造影图像质量评价一致性一般(Kappa值为0.449);CT血管增强图像质量评分为(4.44±0.68)分,造影图像质量评分为(3.52±0.91)分,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完成阴茎静脉回流系统解剖性重建,并建立阴茎静脉回流系统3D-CT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回流 3D-ct模型 分析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计算FFR深度学习方法的诊断临床研究
6
作者 周建昌 纪丽萍 +2 位作者 蒙志宏 张帆 曹宇佳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5期94-96,共3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计算分流量储备(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深度学习方法的诊断准确性研究,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这是一项单中心的前瞻性研究,63名患者参加了深度学习FFR的诊断性能评估。为了评估冠状...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计算分流量储备(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深度学习方法的诊断准确性研究,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这是一项单中心的前瞻性研究,63名患者参加了深度学习FFR的诊断性能评估。为了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缺血风险,提出了冠状动脉三维几何形状的自动量化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FFR预测方法。以线状FFR为参考标准,评价深度学习FFR的诊断性能。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析确定主要评价因子。结果对于每个患者水平,以参照FFR测量的临界值≤0.8时,深度学习FFR的AUC为0.928,缺血相关病变方面比CTA狭窄严重程度0.664表现出更高的诊断性能。深度学习FFR与FFR相关(R=0.686,P<0.001),平均差值为-0.006±0.0091(P=0.619)。二次评价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3%、97.14%、95.45%。结论深度学习FFR是一种新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功能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深度学习模型 分流量储备
下载PDF
基于CT扫描受压注浆体试块三维孔裂隙结构参数表征
7
作者 朱昌星 吴大志 +1 位作者 王凤娥 孙家鑫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49,共8页
目的为研究注浆体试块单轴压缩过程中孔裂隙结构演化特征,方法以级配砂砾注浆体试块为研究对象,对其单轴压缩过程分阶段进行工业CT扫描,并采用AVIZO对CT切片进行分析,重构孔裂隙结构三维模型,定量表征孔裂隙与孔喉特征参数。结果结果表... 目的为研究注浆体试块单轴压缩过程中孔裂隙结构演化特征,方法以级配砂砾注浆体试块为研究对象,对其单轴压缩过程分阶段进行工业CT扫描,并采用AVIZO对CT切片进行分析,重构孔裂隙结构三维模型,定量表征孔裂隙与孔喉特征参数。结果结果表明:单轴压缩下,试块依次经历孔裂隙萌生、发育、扩展与贯通阶段,孔裂隙演化特征比较明显,萌生阶段孔隙数增幅为14.41%,无明显贯通;发育阶段孔隙数增加326.91%,伴有一定数目孔隙贯通;扩展阶段孔隙数减少了57.79%,孔隙等效直径最大值增幅为223.45%,大部分孔隙贯通为裂隙;贯通阶段孔裂隙数目几乎不变,孔隙等效直径最大值增幅为92.83%,裂隙贯通后形成多个破裂面。峰值后试块出现连通孔隙,该阶段注浆体孔隙与喉道发育完全,试块破坏。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破碎岩石注浆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扫描 注浆体 三维重构 孔裂隙结构 孔喉模型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组学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外侵犯的价值
8
作者 王桂东 李雪菲 +4 位作者 李劲浩 许永杰 杨杨 贾晓龙 孟凯龙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2024年第4期336-343,共8页
目的:探究CT影像组学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发生甲状腺外侵犯(Extrathyroidal Extension,ETE)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我院收治的PTC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法按7∶3比例... 目的:探究CT影像组学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发生甲状腺外侵犯(Extrathyroidal Extension,ETE)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我院收治的PTC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法按7∶3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98)和测试集(n=42),依据其是否发生ETE将训练集患者分为ETE组(n=55)和non-ETE组(n=43),基于CT影像组学评分及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TC患者发生ETE的关键因素,模型中纳入的变量基于单因素分析的结果,并采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变量筛选。模型的拟合优度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进行评估。ROC曲线用于评估模型的区分能力,而校准曲线则用于评估模型的预测准确度。结果:两组患者在肿瘤边界、桥本甲状腺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多灶性、肿瘤最大径、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年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肿瘤最大径、多灶、颈部淋巴结转移、年龄、平扫Rad-score、增强扫描Rad-score是影响PTC患者发生ETE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基于CT影像组学评分和其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ROC曲线、校准曲线结果显示该预测模型区分度和准确度较好。训练集(AUC=0.962)和测试集(AUC=0.937)的AUC值均接近1,表明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能够准确地区分发生ETE和未发生ETE的PTC患者。这为临床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患者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结论:临床医师对于年龄≥55岁、肿瘤最大径>2.0 cm、伴有多灶、颈部淋巴结转移PTC患者,基于CT影像组学可较好地预测ETE发生风险,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影像组学 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外侵犯 预测模型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基于医学CT与SLM技术的踝关节骨骼逆向建模与制备
9
作者 赵丽 刘江豪 +2 位作者 徐洋洋 刘旭波 余廷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85-88,93,共5页
基于医学CT与3D打印技术实现了骨骼重建与制造。通过对病人踝关节骨骼原始CT数据的采集,运用医学逆向工程软件Mimics及Geomagic软件对骨骼分别进行三维模型重建和骨骼曲面修复、优化,得到了骨面较为光滑平整的踝关节模型。通过对骨骼模... 基于医学CT与3D打印技术实现了骨骼重建与制造。通过对病人踝关节骨骼原始CT数据的采集,运用医学逆向工程软件Mimics及Geomagic软件对骨骼分别进行三维模型重建和骨骼曲面修复、优化,得到了骨面较为光滑平整的踝关节模型。通过对骨骼模型进行静力学分析,说明在人体结构生物力学条件下,所建立的踝关节三维模型满足力学要求。通过实验获得了TC4钛合金激光选区熔化(SLM)技术的优化工艺参数为激光功率240 W,扫描速度800 mm/s,扫描间距为0.12 mm,铺粉厚度为0.05 mm。采用该工艺参数和所建立的踝关节模型,实现了TC4钛合金踝关节3D打印逆向制造,所得制品的形状与组织成分优,满足医学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ct 3D打印 踝关节骨骼 逆向建模 激光选区熔化(SLM)
下载PDF
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剂外渗病人皮肤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10
作者 梁俊丽 黄红芳 +2 位作者 陈秀珍 潘锡屏 施黎黎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3344-3348,共5页
目的:探讨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剂外渗病人皮肤损伤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构建并验证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23年1月—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接受CT增强检查的碘对比剂外渗病人286例作为研究对象,自制CT增... 目的:探讨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剂外渗病人皮肤损伤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构建并验证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23年1月—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接受CT增强检查的碘对比剂外渗病人286例作为研究对象,自制CT增强检查碘对比剂外渗病人皮肤损伤风险调查问卷对病人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剂外渗病人皮肤损伤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结果: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剂外渗病人皮肤损伤发生率为18.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过敏史、碘对比剂黏稠度、碘对比剂注射速度是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剂外渗病人皮肤损伤的影响因素(P<0.05),基于上述结果构建的预测模型建模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2[95%CI(0.770,0.915)],约登指数为0.667,最优截断值灵敏度为0.893,特异度为0.774;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4[95%CI(0.872,0.975)],约登指数为0.793,最优截断值灵敏度为0.891,特异度为0.902。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χ2=9.566,P=0.221 5,校准曲线与参考线相接近。结论: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剂外渗病人皮肤损伤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效能良好,可为医务人员制订个性化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增强扫描 碘对比剂 外渗 皮肤损伤 风险预测模型 影响因素 列线图 护理
下载PDF
改进UNet++的杉木CT图像年轮分割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帅 葛浙东 +3 位作者 刘晓彤 高宜生 李阳 李萌菲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2-239,共8页
为解决裂纹、虫孔和节子等缺陷影响下的年轮准确分割问题。以医疗CT为实验设备,重构125张杉木横切面CT图像为研究对象,经裁切、旋转、翻转等预处理实现数据扩充,提出改进UNet++模型用于年轮分割。改进UNet++模型采用增加卷积块、下采样... 为解决裂纹、虫孔和节子等缺陷影响下的年轮准确分割问题。以医疗CT为实验设备,重构125张杉木横切面CT图像为研究对象,经裁切、旋转、翻转等预处理实现数据扩充,提出改进UNet++模型用于年轮分割。改进UNet++模型采用增加卷积块、下采样层、跳跃连接和上采样层的方式,将学习深度增加至6层,以BCEWithLogitsLoss和ReLU分别作为损失函数和激活函数,RMSProp作为优化函数,对杉木横切面CT图像进行年轮分割,并对年轮分割性能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改进UNet++模型对于杉木横切面CT图像的年轮分割的像素准确率为97.81%,骰子系数为98.89%,交并比为95.29%,平均交并比为84.75%,充分提取杉木年轮特征,分割效果最好。与U-Net模型和UNet++模型相比,改进UNet++模型在多数年轮被裂纹和虫孔切割,无法形成完整圆形闭合曲线的条件下,使分割的年轮具有很好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消除分割过程中的断裂和噪声现象;年轮分割结果不受裂纹、节子、虫孔等缺陷影响,结构非常清晰,有效解决多种缺陷干扰下的虫孔误分割和密集年轮欠分割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横切面 年轮分割 ct图像 UNet++模型
下载PDF
小尺寸CT试样断裂行为的GTN细观损伤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越 李逸涵 +4 位作者 杨万欢 黎军顽 钟巍华 宁广胜 杨文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1-420,共10页
基于国产A508-Ⅲ钢的单轴拉伸测试,构建了Ramberg-Osgood力学本构模型和GTN(Gurson-Tvergaard-Needleman)细观损伤模型,并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标定,开展了不同温度下小尺寸CT(1/6CT)试样的断裂韧性测试,采用规则化方法计算得到裂纹扩展阻... 基于国产A508-Ⅲ钢的单轴拉伸测试,构建了Ramberg-Osgood力学本构模型和GTN(Gurson-Tvergaard-Needleman)细观损伤模型,并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标定,开展了不同温度下小尺寸CT(1/6CT)试样的断裂韧性测试,采用规则化方法计算得到裂纹扩展阻力曲线(J-R曲线),分析了测试温度对材料断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从-100℃度降低至-130℃,断口韧窝区的宽度由43μm缩减至10μm,平均韧窝尺寸从0.3μm缩小至0.05μm,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随着温度的降低而脆化。基于构建的力学本构模型和GTN细观损伤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1/6CT试样从裂纹萌生、扩展至失效断裂的过程。结果表明,J-R曲线随着温度的下降而降低,断裂韧性(J_(IC)值)和裂纹扩展量(Δa)的降幅分别为43%和3%,相对误差不超过5%。这表明,基于GTN细观损伤模型的数值方法是研究小尺寸CT试样断裂行为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A508-Ⅲ钢 GTN细观损伤模型 小尺寸ct试样 断裂韧性 J-R曲线
下载PDF
能谱CT影像组学及CT征象对GIST危险度分级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晶晶 张梦琪 刘焱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7期156-159,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利用能谱CT影像学改变与CT征象联合建立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危险度分级图模型,以评估其对临床精准治疗和GIST治疗的价值。方法我们纳入了本院术后病理确诊为GIST、同时有完整影像信息的135例患者进行研究,并收集73...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利用能谱CT影像学改变与CT征象联合建立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危险度分级图模型,以评估其对临床精准治疗和GIST治疗的价值。方法我们纳入了本院术后病理确诊为GIST、同时有完整影像信息的135例患者进行研究,并收集73例外院确诊病例进行外部验证。根据2017年中国病理专家组的共识,将患者分为极低危、低危(入低危组)、中危和高危(入高危组)。我们将本院的135例病例作为训练组,外院的73例作为验证组,通过训练和验证独立的危险因素,进行特征筛选,利用能谱CT参数、CT表现预测模型和影像组学预测模型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并选取P<0.05的特征进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建模,最终得出分级图。结果能谱CT参数,包括单能CT值、碘浓度、水浓度和有效原子数,计算能谱曲线的归一化碘浓度(NIC)和斜率k。评估其他的影像学变化,例如如肿瘤体积、生长模式、肿瘤坏死/溃疡、肿瘤供血或引流血管增生(EVFDM)、肿瘤边缘及临近组织浸润。在单因素分析中,70keV的结果更接近40keV~140keV单能量的平均值,图像噪声低、信噪比较高,低危组与高危组间在临近组织侵犯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坏死/溃疡、EVFDM、肿瘤轮廓及临近组织浸润(存在vs不存在)与较高的恶性潜力密切相关。将这些独立因素纳入列线图模型后,训练组和验证组的C指数分别为0.872(95%CI:0.753-0.863)和0.807(95%CI:0.697-0.893)。敏感度为0.865,特异性为0.915,诊断准确率为0.837。能谱CT影像组学联合CT特征列线图的AUC为0.927(训练组)和0.905(验证组),显示出了良好的预测。结论由能谱CT不同KeV影像学表现结合CT征象特征组成的胃肠道间质瘤列线图,包括大小、位置、肿瘤坏死/溃疡、EVFDM、肿瘤轮廓及临近组织浸润等,可以准确预测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的恶性潜力,对临床疗效评价和评估患者预后提供有效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能谱ct ct特征 影像组学 预测模型
下载PDF
CT影像组学特征在肺泡蛋白沉积症中的诊断价值
14
作者 王月明 喻航 +4 位作者 王淼煜 史文佳 魏元辉 杨震 陈良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39-746,共8页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特征在肺泡蛋白沉积症(PA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2022年8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24例PAP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另选取同期该院就诊的53例非PAP弥漫性肺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10个常...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特征在肺泡蛋白沉积症(PA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2022年8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24例PAP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另选取同期该院就诊的53例非PAP弥漫性肺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10个常规胸部CT征象(语义特征)和107个CT影像组学特征的差异。将所有患者再按7:3随机分为训练组53例及验证组24例,采用训练组构建PAP诊断的CT语义特征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联合模型,并在验证组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诊断效能比较。采用临床决策分析法检验各模型的临床PAP诊断应用价值。对PAP诊断效能最高的模型,计算影像学特征评分。结果共纳入PAP患者24例,男女比例3:1,年龄(44.6±15.2)岁,主要临床症状为气促、咳嗽、咳痰及胸闷等。与对照组比较,PAP组胸腔积液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其余CT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语义特征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诊断PAP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90和0.594,在验证组诊断PAP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188、1.000、0.188。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诊断PAP的AUC分别为0.845和0.867,其在验证组诊断PAP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641、0.938、0.703。联合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诊断PAP的AUC分别为0.850和0.883,其在训练组诊断PAP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688、0.750、0.938。联合模型或影像组学模型诊断PAP的AUC均明显大于CT语义特征模型(P<0.05),但联合模型与影像组学模型诊断PAP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使用联合模型或影像组学模型预测PAP的临床应用价值均较高。结论与传统CT特征比较,CT影像组学在PAP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泡蛋白沉积症 ct 影像组学 诊断模型
下载PDF
基于CT图像建模的TATB基PBX超声检测仿真方法
15
作者 李智锋 林莉 +3 位作者 张伟斌 赵文瑕 马志远 李海宁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93-701,共9页
为突破TATB基PBX超声仿真精度的局限,实现结构与性能关联的超声无损检测与表征,提出基于CT图像建模的PBX超声仿真建模方法,利用CT图像中颗粒相与黏结剂相显著的灰度分布差异提取结构形态和特征,通过对CT图像切片降噪、二值化、边界优化... 为突破TATB基PBX超声仿真精度的局限,实现结构与性能关联的超声无损检测与表征,提出基于CT图像建模的PBX超声仿真建模方法,利用CT图像中颗粒相与黏结剂相显著的灰度分布差异提取结构形态和特征,通过对CT图像切片降噪、二值化、边界优化等处理,获得了包含造型粉颗粒及边界形态的二维几何结构模型,并将该模型用于超声传播过程的有限元仿真,定量对比了基于CT图像的超声仿真模型与Voronoi模型仿真效果的差异。研究表明,基于CT图像模型可以实现TATB颗粒及边界形态随机复杂结构特征的有效刻画,使得超声仿真结果与实验更趋一致,声速、衰减、频域幅值和表观积分背散射系数的误差分别为0.32%、1.14%、0.92%和1.55%,均在2%以内,相较于Voronoi模型的误差(2.77%、35.93%、20.70%、13.68%)大幅降低,仿真准确性得到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聚物黏结炸药(PBX) ct图像 超声检测 仿真模型
下载PDF
低剂量CT在肺结节筛查中的应用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16
作者 马天文 谢晨 +1 位作者 曹劲松 刘海波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9期53-56,共4页
目的分析低剂量CT(low-dose CT,LDCT)在肺结节患者中筛查的效果及对高风险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对我院2022年11月~2023年8月收治的肺结节患者8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均接受LDCT检查,分析该检查方式对肺结节患者高风险病变的预测价... 目的分析低剂量CT(low-dose CT,LDCT)在肺结节患者中筛查的效果及对高风险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对我院2022年11月~2023年8月收治的肺结节患者8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均接受LDCT检查,分析该检查方式对肺结节患者高风险病变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同结节性质患者低剂量CT检测参数结节直径、结节位置、磨玻璃结节、实性结节、钙化征、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征、毛刺征、分叶征、结节总灌注量、肺动脉灌注值、支气管动脉灌注值等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得出结果显示:结节直径>2cm、是磨玻璃结节、有支气管充气征、有毛刺征、有分叶征、结节总灌注量、支气管动脉灌注值是高风险结节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根据回归数据计算联合预测数值进行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的AUC为0.992;预测敏感度99.2%、特异度94.0%。结论LDCT对肺结节检测具有较高价值与诊断准确率,对于高风险病变的预测概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 ct 肺结节 筛查 预测 模型
下载PDF
基于Markov模型的肺结节低剂量螺旋CT筛查卫生经济学评价
17
作者 刘乃嘉 王长胜 +4 位作者 申依然 杜玉萍 王崇霖 苏强 孙丽翠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30-33,38,共5页
目的基于Markov模型评价肺结节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的卫生经济学。方法利用2021年—2023年北京市某三甲医院的肺结节LDCT筛查数据和部分国外临床研究数据,采用成本效用分析方法,通过增量成本效用比(ICUR)确定优势筛查策略;使用R语言... 目的基于Markov模型评价肺结节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的卫生经济学。方法利用2021年—2023年北京市某三甲医院的肺结节LDCT筛查数据和部分国外临床研究数据,采用成本效用分析方法,通过增量成本效用比(ICUR)确定优势筛查策略;使用R语言获得转移概率参数,利用TreeAge Pro 2011软件构建Markov模型。假设以我国10万名55岁及以上人群为肺结节筛查对象,模拟其疾病发展情况,并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价该模型的稳定性。结果成本效用分析显示,该模型经20次循环后,LDCT筛查策略的总成本为3543088618元,相较于不筛查策略的总成本增加了784130651元,额外获得了7996个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每获得一个QALY需多花费98059.77元。采用WHO卫生经济学评价标准,LDCT筛查策略的ICUR大于1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但小于3倍人均GDP,为优势策略。敏感性分析显示,各变量在其敏感性分析范围内无论如何变化,都不会对ICUR产生较大影响,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结论在55岁及以上人群中开展每年一次肺结节LDCT筛查的ICUR小于3倍人均GDP,具有一定的经济学效用,该筛查策略有利于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低剂量螺旋ct 卫生经济学 MARKOV模型
下载PDF
运用弹性波CT法检测堰塞坝体密实性的可行性研究
18
作者 张子豪 肖长安 李海侠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324-331,共8页
堰塞坝体与一般岩体相比,结构十分松散,不利于弹性波的传播,笔者利用大功率震源,高灵敏检波器开展弹性波CT试验,评价其在堰塞坝体密实性评估中应用的可行性。正演模拟结果表明,弹性波CT法基本能够反映松散堆积体的内部介质结构和波速情... 堰塞坝体与一般岩体相比,结构十分松散,不利于弹性波的传播,笔者利用大功率震源,高灵敏检波器开展弹性波CT试验,评价其在堰塞坝体密实性评估中应用的可行性。正演模拟结果表明,弹性波CT法基本能够反映松散堆积体的内部介质结构和波速情况;现场堰塞坝堆积体上开展的钻孔内弹性波CT法测试反演波速与钻孔岩芯对比显示具有较好的对应性,CT速度剖面可以综合反映钻孔间岩土体的密实情况。可见通过弹性波CT方法得到的纵波速度可对堰塞坝体地下密实性进行有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波ct成像 弹性波ct正演 堰塞坝体 密实性检测
下载PDF
基于胸部CT及临床特征构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肺脏受累的风险预测模型
19
作者 侯鸣 李有强 +2 位作者 李雪梅 贾军峰 常军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0-405,共6页
目的基于胸部CT及临床特征构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患者肺脏受累的风险预测模型,并探讨模型的风险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邯郸市中医院于2020年10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360例pS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7∶3... 目的基于胸部CT及临床特征构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患者肺脏受累的风险预测模型,并探讨模型的风险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邯郸市中医院于2020年10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360例pS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7∶3的分配比例分为建模组252例和验证组108例。建模组患者根据肺脏受累与否分为对照组201例和受累组51例。收集建模组患者临床特征资料与胸部高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T,HRCT)特点,行组间单因素分析确定收集信息中影响pSS患者肺脏受累的相关因素。对相关因素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并以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通过验证组资料收集配合完成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验证与价值分析。结果患者年龄、病程、咳嗽、雷诺现象、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抗SSA抗体、HRCT等为影响pSS患者肺脏受累的相关因素(P<0.05)。进一步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年龄大、病程长、咳嗽及HRCT异常为影响SS患者肺脏受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模型验证结果提示,校准图显示预测模型性能良好;建模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93;验证组ROC的AUC为0.995。结论pSS患者临床特征与胸部CT结果与患者肺脏受累密切相关,其中患者年龄大、病程长、咳嗽及HRCT异常为影响pSS患者肺脏受累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为基础建立预测模型对患者后装放疗是否发生肺脏受累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高分辨ct 临床特征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肺脏受累 因素分析 风险预测模型
下载PDF
基于PET/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
20
作者 杨贵生 曾丽婷 +3 位作者 蔡少训 黄婉兰 赖沛宝 黄伟鹏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1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PET/C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局部晚期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行新辅助放化疗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PET/CT及临床资料,手动分割病灶感兴趣区ROI、提取特征,并采用多种机器学习模型构建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 目的探讨基于PET/C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局部晚期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行新辅助放化疗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PET/CT及临床资料,手动分割病灶感兴趣区ROI、提取特征,并采用多种机器学习模型构建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模型预测效能,构建疗效预测诺模图,决策曲线(DCA)校准曲线评价模型临床获益及模型一致性。结果共从ROI中提取1157个影像组学特征,共筛选出12个组学特征用于构建影像组学模型,最终筛选出最佳模型为LR机器学习模型,LR机器学习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AUC分别为0.914(95%CI:0.824~1.000)、0.873(95%CI:0.768~0.979)。诺模图模型直观地呈现预测模型中的变量对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nCRT的预测价值。DCA曲线显示诺模图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绘制校准曲线显示,诺模图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观察值之间的一致性良好。结论基于PET/CT的影像组学模型对局部晚期食管癌nCRT具有良好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ct影像组学 局部晚期食管癌 机器学习模型 新辅助放化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