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otodamage to Pigment in the Photosystem Ⅱ Reaction Center D1/D2/Cytochrome b559 Complex
1
作者 Shuang Liu Feng-Qin Dong +3 位作者 Chong-Qin Tang Ting-Yun Kuang Liang-Bi Li Yu-Long Li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7期800-806,共7页
Strong light (800μmol photons/m^2 per s)-induced bleaching of the pigment in the isolated photosystem Ⅱ reaction center (PSII RC) under aerobic conditions (in the absence of electron donors or acceptors) was s... Strong light (800μmol photons/m^2 per s)-induced bleaching of the pigment in the isolated photosystem Ⅱ reaction center (PSII RC) under aerobic conditions (in the absence of electron donors or acceptors) was studied using high-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absorption spectra, 77K fluorescence spectra and resonance Raman spectra. Changes in pigment composition of the PSII RC as determined by HPLC after light treatment were as follows: with Increasing illumination time chlorophyll (Chl) a and β-carotene (β-car) content decreased. However, decreases in pheophytin (Pheo) could not be observed because of the mixture of the Pheo formed by degraded chlorophyll possibly. On the basis of absorption spectra, it was determined that, with a short time of illuminatlon, the initial bleaching occurred maximally at 680 nm but that with Increasing Illumination time there was a blue shift to 678 nm. It was suggested that P680 was destroyed Initially, followed by the accessory chlorophyll. The activity of P680 was almost lost after 10 mln light treatment. Moreover, the bleaching of Pheo and β-car was observed at the beginning of illumination. After Illumination, the fluorescence emission Intensity changed and the fluorescence maximum blue shifted, showing that energy transfer was disturbed. Resonance Raman spectra of the PSII RC excited at 488.0 and 514.5 nm showed four main bands, peaking at 1 527 cm^-1 (υ101), 1 159 cm^-1 (υ2), 1 006 cm^-1 (υ3), 966 cm^-1 (υ4) for 488.0 nm excitation and 1 525 cm^-1 (υ1), 1 159 cm^-1 (υ2), 1 007 cm^-1 (υ3), 968 cm^-1 (υ4) for 514.5 nm excitation. It was confirmed that two spectroscopically different β-car molecules exist In the PSII RC. After light treatment for 20 mln, band positions and bandwidths were unchanged. This indicates that carotenoid configuration Is not the parameter that regulates photoprotectlon in the PSII R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PHOTODAMAGE photosystem reaction center (PSII RC) resonance Raman spectroscopy
原文传递
Incoherent Oscillations Accompanying Charge Separation in Photosynthetic Reaction Centers
2
作者 A. G. Yakovlev V. A. Shuvalov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13年第3期1-5,共5页
Early events of charge separation in reaction centers (RCs) of bacterial photosynthesis are modeled by kinetic equations with time-dependent rate constants. An illustrative case of regular motion along a “slow” coor... Early events of charge separation in reaction centers (RCs) of bacterial photosynthesis are modeled by kinetic equations with time-dependent rate constants. An illustrative case of regular motion along a “slow” coordinates leading to oscillations in the kinetics is examined. Different schemes of charge separation are investigated. A good fitting of experimental kinetics of native Rba. sphaeroides RCs is achieved in the five states model P*1BAHA&harr;P*2BAHA&harr;I&harr;P+HA&harr;P+BA with two excited states BAHA and BAHA and three charge separated states I, P+HA and P+BA (P is a primary electron donor, bacteriochlorophyll dimer, BA and HA are an electron acceptor, monomeric bacteriochlorophyll and bacteriopheophytin in active A-branch, respectively). In the model only the first excited state is directly populated by optical excitation. The emission of the two excited states is assumed to be at 905 and 940 nm, respectively. The intermediate state I is assumed to absorb at 1020 nm as well as the P+HA state. The model explains the deep oscillations in the kinetics of the stimulated emission and of the absorption. In the simpler schemes without the I state or with only one excited state the accordance with the experiment is achieved at unreal parameter values. A possible nature of the I and BAHA states and a possible incoherent nature of the oscillations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SYNTHESIS CHARGE SEPARATION reaction center ELECTRON TRANSFER
下载PDF
单侧负重对足底压力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李波 金钊 +1 位作者 宋宁 李国英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85,共6页
单手提重物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常见,不对称负重不仅增大下肢载荷,而且使人-手提物重心偏离正中矢状面,可能导致足底水泡、应力性骨折和摔跤风险增大。用1 m的压力板测量了15名健康男性大学生分别手提7 kg和14 kg重的包行走时的垂直地... 单手提重物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常见,不对称负重不仅增大下肢载荷,而且使人-手提物重心偏离正中矢状面,可能导致足底水泡、应力性骨折和摔跤风险增大。用1 m的压力板测量了15名健康男性大学生分别手提7 kg和14 kg重的包行走时的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和足底压力中心,用1 m的测力台测量静止站立30 s时的地面反作用力,以此为依据分析单侧负重对人体稳定性、足部冲击和步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的两种负重时,足底压力绝对值增大,相对值不变,稳定性降低,步态改变。针对经常性单侧负重群体的功能鞋设计,需要增大鞋底缓冲性能以减小损伤,增加鞋类稳定性以减小摔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负重 稳定性 地面反作用力 足底压力中心
下载PDF
紫色光合细菌LH1-RC复合物的结构生物学研究进展
4
作者 岳星宇 王征宇 于龙江 《自然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23-34,共12页
紫色光合细菌作为研究光合作用分子机制的一种古老的模式生物,通过无氧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其光合作用原初反应主要发生在由捕光天线复合物1(LH1)及反应中心复合物(RC)组成的核心复合物(LH1-RC)中。近年来,随着晶体学和冷冻... 紫色光合细菌作为研究光合作用分子机制的一种古老的模式生物,通过无氧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其光合作用原初反应主要发生在由捕光天线复合物1(LH1)及反应中心复合物(RC)组成的核心复合物(LH1-RC)中。近年来,随着晶体学和冷冻电镜技术的迅速发展,多个不同菌种来源的LH1-RC复合物的三维结构被解析出来,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该复合物的认识。文章系统总结了近年来紫细菌光合膜蛋白复合物的结构生物学研究进展,为深入了解光合作用分子机制、提高光合效率、促进人工光合作用系统的开发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作用 紫色光合细菌 捕光天线复合物 反应中心复合物 核心复合物
下载PDF
分子筛催化反应过程高效化的技术进展
5
作者 王达锐 孙洪敏 +4 位作者 王一棪 唐智谋 李芮 范雪研 杨为民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F0003,共19页
以分子筛为活性组分制成的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领域。设计开发高效能的分子筛催化剂来实现化学反应过程高效化,可为化工企业节能降耗和降本增效提供技术支撑。种类繁多的催化反应对分子筛提出了不同的需求,本文从四个方面综述了开... 以分子筛为活性组分制成的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领域。设计开发高效能的分子筛催化剂来实现化学反应过程高效化,可为化工企业节能降耗和降本增效提供技术支撑。种类繁多的催化反应对分子筛提出了不同的需求,本文从四个方面综述了开发高效分子筛的技术进展,包括硅铝分子筛酸性活性中心调变和钛硅分子筛Ti活性中心构建的活性中心修饰方案、微孔分子筛内部造介孔和介孔SiO2包覆分子筛的孔道结构调变方案、制备纳米级颗粒和控制择向性生长的晶体形貌控制方案、创制新结构分子筛的拓扑结构创新方案,探讨了分子筛催化剂的未来发展方向,指出我国仍需在该领域持续加强技术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做到产学研深度结合,将先进技术转化为可实际操作的方案,最终服务于生产装置、实现工业应用是提高石油化工技术进步的重点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筛 催化剂 多相反应 活性中心 孔道结构 晶体形貌 新型结构
下载PDF
磷掺杂碳负载Zn_(x)P_(y)O_(z)常温常压下高效电催化合成氨
6
作者 王佳 秦清 +5 位作者 王哲 赵旭浩 陈云菲 候利强 刘尚果 刘希恩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0,共2页
合成氨(NH_(3))的发展是现代工业进程和人类生存的基石。受氮气(N_(2))化学惰性的限制,当前的合成氨工业能源消耗高并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电化学氮气还原反应(NRR),是有望取代高能耗的Haber-Bosch(HB)合成法的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合成... 合成氨(NH_(3))的发展是现代工业进程和人类生存的基石。受氮气(N_(2))化学惰性的限制,当前的合成氨工业能源消耗高并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电化学氮气还原反应(NRR),是有望取代高能耗的Haber-Bosch(HB)合成法的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合成氨工艺。然而,因氮气以及析氢竞争富反应(HER)导致电催化氮气还原极低的NH_(3)产率和能量转换效率一直是目前人工固氮领域面临的挑战。在本文中,我们报道了一种具有丰富孔结构的磷掺杂碳(PC)负载Zn_(3)(PO_(4))_(2)/Zn_(2)P_(2)O_(7)纳米复合材料(h-PC/Zn_(3)(PO_(4))_(2)/Zn_(2)P_(2)O_(7)),在酸性和中性介质中将N_(2)高效催化转化为NH_(3)。其独特的分级多孔结构提高了表面粗糙度并加快了氮气在催化剂体相中的扩散,这有利于延长氮气在催化剂表面的停留时间以及提高活性位点的利用效率。而多组分的均匀分布可以调节电子结构并优化反应中间体的吸附行为,进而提高活性位点的本征活性。在0.1mol·L^(-1)HCI电解液中,h-PC/Zn_(3)(PO_(4))_(2)/Zn_(2)P_(2)O_(7)在-0.2 V vs.可逆氢电极(RHE)电位下NH_(3)的产率可以达到38.7±1.2μg·h^(-1)·mgcat^(-1),法拉第效率为19.8%±0.9%。此外;h-PC/Zn_(3)(PO_(4))_(2)/Zn_(2)P_(2)O_(7)在0.1 mol·L^(-1)Na_(2)SO_(4)溶液中同样展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氮气还原合成氨性能,NH_(3)产率及法拉第效率分别为17.1±0.8μg·h^(-1)·mgcat^(-1)和15.g%±0.6%,明显优于PC/Zn_(3)P_(2)、C/ZnO和大多数报道的非贵金属电催化剂。这种优异的性能主要归因于多孔结构有利于传质及多组分活性位点协同效应。此外,我们采用非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等表征手段对NRR测试前后h-PC/Zn_(3)(PO_(4))_(2)/Zn_(2)P_(2)O_(7)的组成和结构变化进行了剖析。在反应后检测到了新增的N物种信号,证明催化剂确实发生了氮气还原反应。本研究提供了一种通过同步构建传质通道并耦合不同的活性位点以协同增强NRR活性和选择性的新思路,这对加快绿色制氨工业化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气还原反应 电催化剂 孔结构 多活性中心 协同效应
下载PDF
在硫化钼基面上调控原子级协同活性中心用于碱氢演化反应
7
作者 罗旭宇 王颖 +4 位作者 杨光 刘璐 郭诗颖 崔义 许小勇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6期281-290,共10页
电解水技术是一种生产高纯氢燃料的方法,能够增强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的消纳能力.相较于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碱性(ALK)电解槽可以使用非贵金属基催化电极,拥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占有率.然而,由于ALK电解槽处于质子稀缺环境,阴极氢... 电解水技术是一种生产高纯氢燃料的方法,能够增强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的消纳能力.相较于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碱性(ALK)电解槽可以使用非贵金属基催化电极,拥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占有率.然而,由于ALK电解槽处于质子稀缺环境,阴极氢气演化反应(HER)动力学变得更加复杂,需要快速解离水分子提供动态质子微环境.硫化钼(MoS_(2))纳米片边缘具有合适的质子吸附和演化的活性位点,是制备HER催化剂的潜力材料.但其二维基面原子由于配位饱和,显示出较弱的质子吸附能力.如何调控MoS_(2)基面以实现水解动力与质子吸附演化动力的集成,提升MoS_(2)纳米片的碱性HER活性,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Co/O双原子植入策略,精准调控双活性位点及其电子结构,实现了水解离动力和质子吸附演化动力的高效耦联.首先,利用刻蚀和电沉积的两步实验法,在MoS_(2)基面上成功引入O和Co原子;随后,结合高分辨透射电镜、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等表征分析技术,精准识别了掺杂Co/O原子的位置和配位情况:O原子替换部分S原子,Co原子占据Mo原子的上方,构建出立体凸起的“O-Co-S_(2)”配位构型.催化在线的原位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该独特的“O-Co-S_(2)”原子基序发挥着水解离与氢演化反应协同催化效应.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也证实了该协同机制,其中Co位点促进水的解离反应,而S位点则有助于质子的转化生成氢气.因此,Co/O掺杂MoS_(2)催化剂(Co-O@MoS_(2))表现出较好的碱性HER活性:仅需81 mV的过电位,即可达到100 mA cm^(‒2)的电流密度,Tafel斜率低至42 mV dec^(‒1),在600 mA cm^(‒2)的高电流密度测试中运行300 h活性无衰减.上述碱性HER性能不仅远高于原始的MoS_(2)纳米片,而且也领先于部分已报道结果.综上所述,本文在MoS_(2)基面上构筑了原子级协同催化活性中心,显著促进了碱性HER反应性能,为原子活化工程开发先进催化剂提供参考,在原子级基序构造、表征和功能分析方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水电解 氢气演化反应 硫化钼 原子尺度活化 协同活性位点
下载PDF
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一期项目防水设计与施工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涛 徐策 +2 位作者 杨建国 沈凯 杨晓虹 《中国建筑防水》 2024年第3期47-49,共3页
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一期项目地下室防水采用1.5 mm厚高分子反应粘交叉膜防水卷材(单面粘)+1.5 mm厚高分子反应粘交叉膜防水卷材(双面粘)湿铺法施工,桩头部位采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密封处理,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严格,取得了良好的... 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一期项目地下室防水采用1.5 mm厚高分子反应粘交叉膜防水卷材(单面粘)+1.5 mm厚高分子反应粘交叉膜防水卷材(双面粘)湿铺法施工,桩头部位采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密封处理,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严格,取得了良好的防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会展中心 地下室防水 高分子反应粘交叉膜防水卷材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
下载PDF
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在区域性胸痛中心中的应用研究
9
作者 郑丽英 张珍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5期97-101,共5页
目的探究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在区域性胸痛中心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1月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未实施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时间段内接诊的100例急性胸痛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2年2月—2023年6月陆军第七十三集... 目的探究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在区域性胸痛中心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1月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未实施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时间段内接诊的100例急性胸痛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2年2月—2023年6月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开展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后接诊的100例急性胸痛患者为研究组。对比2组患者抢救指标、临床效果、急诊工作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预检分诊时间[(2.03±0.21)minvs.(3.05±0.29)min]、首份心电图时间[(5.06±1.01)minvs.(6.23±1.51)min]、开放静脉通路时间[(9.11±2.01)minvs.(11.63±2.01)min]、床旁测试(point-of-care-testing,POCT)+检验报告时间[(18.98±2.65)min vs.(23.65±2.81)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首次医疗接触(first medical contact,FMC)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FMC-to-B)[(43.20±3.65)minvs.(56.96±5.18)min]、自送到医院至接受正规治疗总时间(total time from hospital to receiving formal treatment,D-to-B)[(72.36±6.23)min vs.(110.15±13.23)min]以及肌钙蛋白Ⅰ获得时间[(21.02±2.65)minvs.(31.05±3.11)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急诊处置时间[(10.23±2.09)min vs.(16.32±3.01)min]以及急诊候诊时间[(0.98±0.31)min vs.(3.55±0.59)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在预检分诊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出现心律失常1例,心力衰竭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0%(2/10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9.00%(9/100)(P<0.05)。结论对急性胸痛患者开展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有助于提高患者预检分诊效率、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对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急诊 预检分诊模式 区域性胸痛中心 应用价值 分诊效率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S掺杂碳载体负载Pt催化剂对氧还原反应的影响
10
作者 叶蔚甄 任强 +1 位作者 王春璐 曲亚坤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1-941,共11页
采用密度泛函方法对比研究了Pt/C催化剂中碳载体掺S前后对氧还原反应(ORR)的影响。从电荷分布、态密度及d带中心等性质出发,分析了金属-载体间相互作用,研究了ORR各物种在催化剂上的吸附并计算了ORR过电势。结果表明:S掺杂使得碳载体表... 采用密度泛函方法对比研究了Pt/C催化剂中碳载体掺S前后对氧还原反应(ORR)的影响。从电荷分布、态密度及d带中心等性质出发,分析了金属-载体间相互作用,研究了ORR各物种在催化剂上的吸附并计算了ORR过电势。结果表明:S掺杂使得碳载体表面发生了电子转移,S上的电子转移到邻近的C原子上,负载Pt纳米颗粒后,Pt金属上的电子转移给了碳载体;Pt在S掺杂碳载体上的吸附更强,形成了Pt—C键和Pt—S键,Pt纳米颗粒的分散度和稳定性得到了提升;掺S使得催化剂d带中心下降,对ORR各中间体的吸附减弱,ORR过电势降低,表明掺S能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掺杂 Pt基催化剂 氧还原反应 密度泛函理论 态密度 d带中心 过电势
下载PDF
2019—2021年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玉红 王娜 +1 位作者 刘玉振 成琳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4期641-644,共4页
目的 探究2019—2021年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符合国家《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的83 927例血液样本的资料,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分布特点... 目的 探究2019—2021年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符合国家《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的83 927例血液样本的资料,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分布特点;对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 83 927例患者中,过敏总发生率(0.63%)高于体温过高(0.35%)、溶血(0)与其他(0)(P<0.05)。在83 927例输血患者中,出现输血不良反应者825例,发生率为0.98%,其中2019年输血不良反应总数232例,2020年输血不良反应总数271例,2021年输血不良反应总数322例;输血不良反应中,以过敏为主,共530例,占比0.63%;输血类型中,红细胞类及血浆类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2019年各类输血的过敏发生率、红细胞类输血中体温过高的发生率均高于2020、2021年(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输血史、过敏史、原发性血液疾病史、血制品是否滤除白细胞均为影响患者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液中心输血不良反应多以过敏为主,女性、老年人、存在输血史、过敏史及原发性血液疾病史以及血制品未滤除白细胞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临床需加强对该类患者的关注,为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早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不良反应 调查 影响因素 血液中心
下载PDF
利用飞秒宽带荧光光谱仪揭示光合细菌反应中心原初过程
12
作者 刘鹤元 甄张赫 +2 位作者 彭凌峰 陈海龙 翁羽翔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655-663,I0055,共10页
本文为深入了解光合细菌反应中心内的高效能量转换机制,采用飞秒宽带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室温下光合细菌反应中心中光诱导能量转移和电荷分离的动力学过程.得益于此技术的宽带光谱测量能力,直接确认了与细菌叶绿素B和P相关的两种不同的... 本文为深入了解光合细菌反应中心内的高效能量转换机制,采用飞秒宽带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室温下光合细菌反应中心中光诱导能量转移和电荷分离的动力学过程.得益于此技术的宽带光谱测量能力,直接确认了与细菌叶绿素B和P相关的两种不同的瞬态荧光组分,其Stokes位移分别确定为约197和450cm^(-1).通过对荧光发射动力学的拟合,揭示了从细菌脱镁叶绿素H到细菌叶绿素B(98 fs)和从细菌叶绿素B到细菌叶绿素P(170 fs)的超快能量转移过程.值得注意的是,预期亚200 fs的细菌叶绿素B荧光寿命被显著延长至约400 fs,表明B的电子激发态与P的电子振动态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耦合,并对能量转移过程有潜在的促进作用.上述发现将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电子振动耦合动力学对光合反应中心内光诱导原初过程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反应中心 飞秒宽带荧光光谱仪 能量转移 电荷分离 瞬态荧光
下载PDF
H_(2)O_(2)协助铜基催化剂激发新污染物表面裂解性能与供电子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英涛 林业泓 +4 位作者 蔡璇英 张致泰 张发根 胡春 吕来 《能源环境保护》 2023年第2期187-195,共9页
源头水中存在着有毒的新污染物(ECs)和无毒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如何低耗高效地优先去除ECs是源头水深度净化的关键。为突破这一瓶颈,本研究将Cu、Al金属物种原位调控为具有表面贫富电子微区的双反应中心(DRCs)催化剂(CA-CN),并将其应... 源头水中存在着有毒的新污染物(ECs)和无毒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如何低耗高效地优先去除ECs是源头水深度净化的关键。为突破这一瓶颈,本研究将Cu、Al金属物种原位调控为具有表面贫富电子微区的双反应中心(DRCs)催化剂(CA-CN),并将其应用于去除水中微量ECs。研究表明:在微量H_(2)O_(2)的协助下,CA-CN对于多种微量新污染物都具有优异的降解性能,尤其是对于双酚A,在5 min内就可实现超80%的去除率;在配置了微量ECs的实际源头水体中实现了ECs的优先去除;一系列表征技术发现污染物作为电子供体通过π-π结构与催化剂表面的缺电子中心发生界面作用并传递电子,电子通过催化剂表面的C—O—M(金属物种)键桥传递至富电子中心,并活化吸附在此的过氧化氢和溶解氧;过氧化氢在整个过程中更重要的作用是触发降解ECs的链式反应。这些发现突破了传统源头水净化的瓶颈问题,为开发新型高效、低耗水净化工艺提供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反应中心 微量H_(2)O_(2)协助 优先去除ECs 污染物供电子效应 溶解氧活化
下载PDF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structure of the intact photosynthetic light-harvesting antenna-reaction center complex from a green sulfur bacterium
14
作者 Jing-Hua Chen Weiwei Wang +3 位作者 Chen Wang Tingyun Kuang Jian-Ren Shen Xing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期223-234,共12页
The photosynthetic reaction center complex(RCC)of green sulfur bacteria(GSB)consists of the membrane-imbedded RC core and the peripheric energy transmitting proteins called Fenna–Matthews–Olson(FMO).Functionally,FMO... The photosynthetic reaction center complex(RCC)of green sulfur bacteria(GSB)consists of the membrane-imbedded RC core and the peripheric energy transmitting proteins called Fenna–Matthews–Olson(FMO).Functionally,FMO transfers the absorbed energy from a huge peripheral light-harvesting antenna named chlorosome to the RC core where charge separation occurs.In vivo,one RC was found to bind two FMOs,however,the intact structure of RCC as well as the energy transfer mechanism within RCC remain to be clarified.Here we report a structure of intact RCC which contains a RC core and two FMO trimers from a thermophilic green sulfur bacterium Chlorobaculum tepidum at 2.9A resolution by cryo-electron microscopy.The second FMO trimer is attached at the cytoplasmic side asymmetrically relative to the first FMO trimer reported previously.We also observed two new subunits(PscE and PscF)and the N-terminal transmembrane domain of a cytochrome-containing subunit(PscC)in the structure.These two novel subunits possibly function to facilitate the binding of FMOs to RC core and to stabilize the whole complex.A new bacteriochlorophyll(numbered as 816)was identified at the interspace between PscF and PscA-1,causing an asymmetrical energy transfer from the two FMO trimers to RC core.Based on the structure,we propose an energy transfer network within this photosynthetic apparat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energy transfer FMO protein green sulfur bacterium PHOTOSYNTHESIS reaction center
原文传递
Graphitized Cu-β-cyclodextrin polymer driving an efficient dual-reaction-center Fenton-like process by utilizing electrons of pollutants for water purification
15
作者 Weixiang Liao Lai Lyu +2 位作者 DiWang Chun Hu Tong L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4期565-574,共10页
Excessive consumption of energy and resources is a major challenge in wastewater treatment.Here,a novel heterogeneous Fenton-like catalyst consisting of Cu-doped graphenelike catalysts (Cu-GCD NSs) was first synthesiz... Excessive consumption of energy and resources is a major challenge in wastewater treatment.Here,a novel heterogeneous Fenton-like catalyst consisting of Cu-doped graphenelike catalysts (Cu-GCD NSs) was first synthesized by an enhanced carbothermal reduction of β-cyclodextrin (β-CD).The catalyst exhibits excellent Fenton-like catalytic activity for the degradation of various pollutants under neutral conditions,accompanied by low H_(2)O_(2)consumption.The results of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confirmed that the dual reaction centers (DRCs) were constructed on Cu-GCD NSs surface through C-O-Cu bonds supported on zero-valent copper species,which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high-performance Fenton-like reaction.The pollutants that served as electron donors were decomposed in the electron-poor carbon centers,whereas H_(2)O_(2)and dissolved oxygen obtained these electrons in the electron-rich Cu centers through C-O-Cu bonds,thereby producing more active species.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electrons of pollutants can be efficiently utilized in Fenton-like reactions by DRCs on the catalyst surface,which provide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improve Fenton-like reactivity and reduce H_(2)O_(2)consum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TON-LIKE Dual reaction centers Graphene-like carbon Nanoscale zero-valent copper Pollutants degradation
原文传递
C_(8)芳烃异构化反应机理及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末 康承琳 +1 位作者 岳欣 梁战桥 《石油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735-1744,共10页
综述了近年来对C_(8)芳烃异构化过程中二甲苯异构化、乙苯异构化及歧化反应相关机理的研究进展,结合反应机理探讨了C_(8)芳烃异构化催化剂酸性中心、金属中心及分子筛拓扑结构对反应性能的影响,从分子筛的孔道结构、酸性及金属三方面介... 综述了近年来对C_(8)芳烃异构化过程中二甲苯异构化、乙苯异构化及歧化反应相关机理的研究进展,结合反应机理探讨了C_(8)芳烃异构化催化剂酸性中心、金属中心及分子筛拓扑结构对反应性能的影响,从分子筛的孔道结构、酸性及金属三方面介绍了异构化催化剂常用的改性方法及效果,介绍了C_(8)芳烃异构化工业技术的发展历程,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构化反应 C_(8)芳烃 分子筛 金属 酸性中心
下载PDF
补中益气汤对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不良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热娜古丽·艾则孜 付艳丽 +1 位作者 何娜娜 陆明 《河南中医》 2023年第2期238-241,共4页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对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肿瘤一科接受化疗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对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肿瘤一科接受化疗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化疗的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呕吐发生率、骨髓抑制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健康状态、生存质量、中医证候积分和睡眠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呕吐发生率为8.33%,对照组呕吐发生率为25.0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反应发生率为6.66%,对照组骨髓抑制反应发生率为21.66%,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补中益气汤治疗后各时段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可减少患者呕吐发生率,降低骨髓抑制反应,改善机体健康状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中晚期 补中益气汤 化疗 不良反应 骨髓抑制
下载PDF
比较诺氏评估量表法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判断标准对屈螺酮炔雌醇片致肺栓塞的相关性评价
18
作者 张亚男 杨宏昕 +1 位作者 张丽 赵甡慧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23年第6期430-434,共5页
目的比较诺氏评估量表法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判断标准在药品不良反应评价工作中的作用。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评估患者服用屈螺酮炔雌醇片与肺栓塞不良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我院1例屈螺酮炔雌醇片引... 目的比较诺氏评估量表法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判断标准在药品不良反应评价工作中的作用。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评估患者服用屈螺酮炔雌醇片与肺栓塞不良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我院1例屈螺酮炔雌醇片引起肺栓塞的病例,并通过检索万方、CNKI、Pubmed数据库,收集国内外使用屈螺酮炔雌醇片后出现肺栓塞的个案报道,分别采用“诺氏评估量表法”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评价因果关系。结果患者服用屈螺酮炔雌醇片1个月后,发生肺栓塞不良反应,经溶栓抗凝治疗后,血栓再通。所有个案报道经“诺氏评估量表法”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评价后,发现其ADR因果关系评价结果有一定的差异性。结论屈螺酮炔雌醇片可导致肺栓塞的不良反应,临床用药时需警惕。“诺氏评估量表法”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在药物所致ADR因果关系评价中各有利弊,临床实践中可二者结合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螺酮炔雌醇片 肺栓塞 药品不良反应 诺氏评估量表法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
下载PDF
杨梅光合作用的低温光抑制 被引量:29
19
作者 刘辉 郭延平 胡美君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8-342,共5页
利用便携式调制叶绿素荧光仪和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研究了短期低温光照对杨梅幼树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光照处理后,杨梅叶片的Pn(净光合速率)、Gs(气孔导度)、Fv/Fm(最大的光系统Ⅱ光化学效率)、qP(光化学猝灭系数)和ФPSⅡ(光系... 利用便携式调制叶绿素荧光仪和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研究了短期低温光照对杨梅幼树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光照处理后,杨梅叶片的Pn(净光合速率)、Gs(气孔导度)、Fv/Fm(最大的光系统Ⅱ光化学效率)、qP(光化学猝灭系数)和ФPSⅡ(光系统Ⅱ的量子产量)下降,Ci/Ca(细胞间隙CO2浓度/环境CO2浓度)、Fo(初始荧光)、qN(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和(Fi-Fo)/(Fp-Fo)(失活的PSⅡ反应中心数量)上升。此外在同一水平低温下,中等强光(350μmolm-2s-1)加剧了PSⅡ反应中心的失活或破坏并且需要更长时间来恢复。这些结果说明低温和有光照条件下引起的杨梅光合作用下降是由于光合机构活性下降所致,即主要是PSⅡ反应中心的失活或破坏;我们推测QA-(还原态质体醌A)和非还原QB(质体醌B)数量的积累可能是导致PSⅡ反应中心失活或破坏的原因,在低温光抑制过程中非辐射能量耗散对保护光合机构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 光合作用 低温 光抑制 光系统Ⅱ反应中心
下载PDF
细菌光合反应中心QA和QB间电子转移反应的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马淑华 徐红 +3 位作者 张汝波 屈正旺 张兴康 张启元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2042-2049,共8页
用量子化学半经验的AM1和密度泛函DFT(B3LYP/6-31G(d))方法分别优化了质体醌MQ1(QA)、泛醌UQ1(QB)及其阴离子自由基的结构.用Nelsen方法计算了电子转移反应MQ-1UQ1→MQ1UQ-1的内重组能λi.用线性反应坐标方法构造了该电子转移反应的双势... 用量子化学半经验的AM1和密度泛函DFT(B3LYP/6-31G(d))方法分别优化了质体醌MQ1(QA)、泛醌UQ1(QB)及其阴离子自由基的结构.用Nelsen方法计算了电子转移反应MQ-1UQ1→MQ1UQ-1的内重组能λi.用线性反应坐标方法构造了该电子转移反应的双势阱,两透热势能面在反应坐标R≈0.30处相交.对该电子转移体系进行闭壳层的单点计算,并用Koopmans定理计算了体系的分裂能△,得到△随线性反应坐标R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在R=0.342处△有一极小值,从而得到该电子转移反应的电子转移矩阵元Vrp,并由此确定了反应的过渡态.在此基础上,用两球模型计算了反应的溶剂重组能λo.本文还计算了该电子转移反应的活化自由能△G*.最后,根据Marcus电子转移理论计算了该反应的速率常数ket为5.93×104s-1,由此得到该反应的半衰期与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QA QB 电子转移 AM1 DFT 量子化学 光合反应中心 醌分子 质体醌 冷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