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surface chlorine atoms on charge distribution and reaction barriers for photocatalytic CO_(2)reduction
1
作者 Wendong Zhang Wenjun Ma +6 位作者 Yuerui Ma Peng Chen Qingqing Ye Yi Wang Zhongwei Jiang Yingqing Ou Fan Dong 《Nano Materials Scienc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35-243,共9页
Photocatalytic CO_(2)reduction to produce high value-added carbon-based fuel has been proposed as a promising approach to mitigate global warming issues.However,the conversion efficiency and product selectivity are st... Photocatalytic CO_(2)reduction to produce high value-added carbon-based fuel has been proposed as a promising approach to mitigate global warming issues.However,the conversion efficiency and product selectivity are still low due to the sluggish dynamics of transfer processes involved in proton-assisted multi-electron reactions.Lowering the formation energy barriers of intermediate products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enhance the selectivity and productivity of final products.In this study,we aim to regulate the surfac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Bi_(2)WO_(6)by doping surface chlorine atoms to achieve effective photocatalytic CO_(2)reduction.Surface Cl atoms can enhance the absorption ability of light,affect its energy band structure and promote charge separation.Combined with DFT calculations,it is revealed that surface Cl atoms can not only change the surface charge distribution which affects the competitive adsorption of H_(2)O and CO_(2),but also lower the formation energy barrier of intermediate products to generate more intermediate*COOH,thus facilitating CO production.Overall,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omising surface halogenation strategy to enhance the photocatalytic CO_(2)reduction activity of a layered structure Bi-based cataly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chlorine atoms Charge distribution reaction barriers Photocatalytic CO_(2)reduction Bi_(2)WO_(6)
下载PDF
Tuning the intermediate reaction barriers by a CuPd catalyst to improve the selectivity of CO_(2) electroreduction to C_(2) products 被引量:4
2
作者 Li Zhu Yiyang Lin +8 位作者 ang Liu Emiliano Cortés Hongmei Li Junhua Hu Akira Yamaguchi Xiaoliang Liu Masahiro Miyauchi Junwei Fu Min Liu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9期1500-1508,共9页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is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the utilization of CO2 and intermittent excess electricity.Cu is the only single metal catalyst that can electrochemically convert CO2 into multicarbon product...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is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the utilization of CO2 and intermittent excess electricity.Cu is the only single metal catalyst that can electrochemically convert CO2 into multicarbon products.However,Cu exhibits an unfavorable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for the generation of C2 products because of the insufficient amount of CO*provided for the C‐C coupling.Based on the strong CO2 adsorption and ultrafast reaction kinetics of CO*formation on Pd,an intimate CuPd(100)interface was designed to lower the intermediate reaction barriers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2 product formation.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calculations showed that the CuPd(100)interface enhanced the CO2 adsorption and decreased the CO2*hydrogenation energy barrier,which was beneficial for the C‐C coupling.The potential‐determining step(PDS)barrier of CO2 to C2 products on the CuPd(100)interface was 0.61 eV,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on Cu(100)(0.72 eV).Encouraged by the DFT calculation results,the CuPd(100)interface catalyst was prepared by a facile chemical solution method and characteriz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CO2 temperature‐programmed desorption and gas sensor experiments further confirme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CO2 adsorption and CO2*hydrogenation ability of the CuPd(100)interface catalyst.Specifically,the obtained CuPd(100)interface catalyst exhibited a C2 Faradaic efficiency of 50.3%±1.2%at‒1.4 VRHE in 0.1 M KHCO3,which was 2.1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u catalyst(23.6%±1.5%).This study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rational design of Cu‐based electrocatalysts for the generation of multicarbon products by fine‐tuning the intermediate reaction barri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C2 products ELECTROCATALYST Copper‐palladium interface Intermediate reaction barriers
下载PDF
Tuning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RuO_(2)by single atom Zn and oxygen vacancies to boost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in acidic medium 被引量:1
3
作者 Qing Qin Tiantian Wang +7 位作者 Zijian Li Guolin Zhang Haeseong Jang Liqiang Hou Yu Wang Min Gyu Kim Shangguo Liu Xien Liu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94-102,I0003,共10页
The poor stability of RuO_(2)electrocatalysts has been the primary obstacles for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polymer electrolyte membrane electrolyzers.To dramatically enhance the durability of RuO_(2)to construct ... The poor stability of RuO_(2)electrocatalysts has been the primary obstacles for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polymer electrolyte membrane electrolyzers.To dramatically enhance the durability of RuO_(2)to construct activity-stability trade-off model is full of significance but challenging.Herein,a single atom Zn stabilized RuO_(2)with enriched oxygen vacancies(SA Zn-RuO_(2))is developed as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to iridium oxide for acidic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Compared with commercial RuO_(2),the enhanced Ru–O bond strength of SA Zn-RuO_(2)by forming Zn-O-Ru local structure motif is favorable to stabilize surface Ru,while the electrons transferred from Zn single atoms to adjacent Ru atoms protects the Ru active sites from overoxidation.Simultaneously,the optimized surrounding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Ru sites in SA ZnRuO_(2)decreases the adsorption energies of OER intermediates to reduce the reaction barrier.As a result,the representative SA Zn-RuO_(2)exhibits a low overpotential of 210 mV to achieve 10 mA cm^(-2)and a greatly enhanced durability than commercial RuO_(2).This work provides a promising dual-engineering strategy by coupling single atom doping and vacancy for the tradeoff of high activity and catalytic stability toward acidic O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CATALYST Acidic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Electronic structure engineering DURABILITY reaction barrier
下载PDF
SBA-15分子筛负载对甲苯磺酸催化合成过氧化二异丙苯的性能和反应过程模拟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小龙 张毅城 +3 位作者 李庆朝 查飞 常玥 唐小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06,共9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SBA-15分子筛负载对甲苯磺酸(TsOH)催化剂TsOH/SBA-15,探究了其催化α-甲基苯乙烯(α-MS)和异丙苯过氧化氢(CHP)反应制备过氧化二异丙苯(DCP)的活性,并对反应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当进料比n(α-甲基苯乙烯)/n(异丙苯过...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SBA-15分子筛负载对甲苯磺酸(TsOH)催化剂TsOH/SBA-15,探究了其催化α-甲基苯乙烯(α-MS)和异丙苯过氧化氢(CHP)反应制备过氧化二异丙苯(DCP)的活性,并对反应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当进料比n(α-甲基苯乙烯)/n(异丙苯过氧化氢)=2.0, TsOH/SBA-15用量为CHP质量的0.15%,于44℃反应2.5h, DCP的产率为62.1%.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反应过程有异步协同反应和分步反应两种机理,在异步协同反应中α-MS, CHP和TsOH只需要经过一个过渡态即可完成,而分步反应中反应物需要经过两个过渡态以及一个中间体才能完成,两种路径均涉及2次H^(+)的转移.在44℃下,异步协同反应的反应能垒(ΔG)为121.8 kJ/mol,分步反应中两个过渡态对应的反应能垒分别为74.1和78.3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甲苯磺酸 SBA-15分子筛 过氧化二异丙苯 异丙苯过氧化氢 反应能垒
下载PDF
热障涂层与单晶高温合金互扩散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崎顺 姚红蕊 +3 位作者 王娜 鲍泽斌 朱圣龙 王福会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4-103,共10页
目前,二代及更高级单晶涡轮叶片的表面服役温度已达到1050℃以上,因此涂层与基体间的元素互扩散十分严重。互扩散不仅会消耗涂层中的有益元素,降低涂层服役寿命,而且会在单晶基体中形成二次反应区,严重损害单晶基体的力学性能。扩散障... 目前,二代及更高级单晶涡轮叶片的表面服役温度已达到1050℃以上,因此涂层与基体间的元素互扩散十分严重。互扩散不仅会消耗涂层中的有益元素,降低涂层服役寿命,而且会在单晶基体中形成二次反应区,严重损害单晶基体的力学性能。扩散障和低互扩散性涂层是控制热障涂层与单晶基体间元素互扩散的有效方法。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本文首先对扩散障的设计原理、基本特性以及分类作简要介绍,并具体分析了金属扩散障、陶瓷扩散障和活性扩散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其次,对低互扩散性涂层在热障涂层领域中的应用与最新发展动态进行综述,详细讨论了纳米晶涂层、相平衡涂层和γ′基涂层的高温防护性能和阻扩散机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扩散障和低互扩散性涂层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高温合金 热障涂层 互扩散 二次反应区 扩散障
下载PDF
UCG污染物苯酚在PRB中穿透行为及数值反演
6
作者 王凡 徐冰 +3 位作者 谌伦建 李从强 邢宝林 苏发强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5-161,共7页
煤炭地下气化(UCG)是集煤炭开发、转化为一体的煤炭清洁利用技术,但地下水污染风险已成为限制其推广应用的主要瓶颈之一。以有井式UCG为背景,以苯酚溶液为模拟UCG污染水,分别以砂、砂与有机膨润土和砂与活性炭混合材料构建模拟渗透反应... 煤炭地下气化(UCG)是集煤炭开发、转化为一体的煤炭清洁利用技术,但地下水污染风险已成为限制其推广应用的主要瓶颈之一。以有井式UCG为背景,以苯酚溶液为模拟UCG污染水,分别以砂、砂与有机膨润土和砂与活性炭混合材料构建模拟渗透反应墙(PRB)试验系统,利用有限元法和Python科学计算库NumPy及SciPy构建数值反演程序,研究苯酚在PRB中穿透现象。发现:①对充填砂和有机膨润土的PRB,随砂和有机膨润土质量比增加,扩散系数D和渗流速度q增大,弥散度λ和延迟因子R减小;对充填砂和活性炭的PRB,随砂和活性炭质量比增加,扩散系数D、渗流速度q和延迟因子R减小,弥散度λ增大。②混合材料质量比决定其孔隙率和吸附性能,对阻滞净化苯酚影响大。对砂和有机膨润土配制PRB墙体材料,质量比增大,PRB墙体孔隙率增大,苯酚初检时间缩短;对砂和活性炭配制PRB墙体材料,质量比增大,PRB墙体孔隙率减小,苯酚初检时间先增后减。③PRB对苯酚的吸附净化效果与机理:砂与有机膨润土构成墙体材料,其质量比存在阈值(本试验条件阈值2∶1),质量比小于该阈值时PRB对苯酚净化效果好,大于该阈值时净化效果急剧下降;砂与活性炭构成的墙体材料,其质量比小于2∶1时溶液渗流速度占主导作用,质量比大于2∶1时活性炭吸附性能占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地下气化 地下水污染 渗透反应墙 数值反演 有限元
下载PDF
锦红片联合西医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及对炎症反应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叶圳 顾宏刚 +3 位作者 李炯 沈通一 旋玉君 程琳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1395-1398,共4页
目的:探讨锦红片联合西医治疗急性胰腺炎(AP)的疗效及对炎症反应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98例AP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西医组和锦红片组,每组各149例。西医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锦红片组患者给予锦红片联... 目的:探讨锦红片联合西医治疗急性胰腺炎(AP)的疗效及对炎症反应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98例AP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西医组和锦红片组,每组各149例。西医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锦红片组患者给予锦红片联合西医治疗,疗程均为7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水平、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肠黏膜屏障功能[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锦红片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西医组(91.95%vs.73.15%,P<0.05);中医证候积分、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及血清CRP、PCT、IL-6、DAO、内毒素水平低于西医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锦红片可提高AP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红片 急性胰腺炎 炎症反应 肠黏膜屏障功能
下载PDF
煤炭地下气化渗透反应墙构建材料的吸附和渗流特性研究
8
作者 王凡 徐冰 +2 位作者 谌伦建 邢宝林 苏发强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7,共11页
煤炭地下气化(UCG)带来的地下水污染风险是限制其推广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渗透反应墙(PRB)修复技术是地下水原位修复的主要研究热点,而PRB材料特性是影响其正常运行的关键。本文首先探究了砂、有机膨润土、活性炭对UCG特征有机污染物... 煤炭地下气化(UCG)带来的地下水污染风险是限制其推广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渗透反应墙(PRB)修复技术是地下水原位修复的主要研究热点,而PRB材料特性是影响其正常运行的关键。本文首先探究了砂、有机膨润土、活性炭对UCG特征有机污染物苯酚的吸附特性,在此基础上,采用自建的渗流实验系统研究了砂、有机膨润土、活性炭及其混合物的吸附和渗透特性对净化污染水的综合影响效果。结果表明:(1)有机膨润土对溶液中苯酚的吸附速率较快,可在10 min之内达到吸附平衡,但吸附容量较小(1.98 mg/g);活性炭对溶液中苯酚的吸附速率较慢,但吸附容量较大(2.22 mg/g)。(2)有机膨润土对苯酚的等温吸附可用Freundlich模型描述,模型参数k_(F)=0.040,n=1.207;活性炭对苯酚的等温吸附可用Langmuir模型描述,模型参数S_(max)=2.44 mg/g,k_(L)=0.125 L/mg。(3)砂和活性炭的渗透系数分别为1.006×10^(-3) m/s和4.761×10^(-2) m/s,砂与活性炭或有机膨润土混合可有效调节混合材料的渗透性,当砂与有机膨润土质量比由1∶1增大到3∶1时,其混合材料的渗透系数由2.624×10^(-6)增大至3.468×10^(-5) m/s;而砂与活性炭质量比由1∶1增大到3∶1时,其混合材料的渗透系数由1.379×10^(-3)减小至1.301×10^(-4)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地下气化 污染地下水 渗透反应墙 渗流 等温吸附
下载PDF
As_(2)O_(3)与Cu-ZSM-5催化剂的相互作用机理
9
作者 张欢 史一林 +4 位作者 刘梁 王晨星 孙瑞彬 贾里 金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03-2010,共8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NO和As_(2)O_(3)在Cu-ZSM-5表面的吸附性能.通过确立As_(2)O_(3)在Cu-ZSM-5表面的最佳吸附位点,对As3+在其活性位点吸附的反应路径进行研究,计算As在催化剂上的吸附反应活化能垒和决速步骤,揭示As_(2)O_(3)与活...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NO和As_(2)O_(3)在Cu-ZSM-5表面的吸附性能.通过确立As_(2)O_(3)在Cu-ZSM-5表面的最佳吸附位点,对As3+在其活性位点吸附的反应路径进行研究,计算As在催化剂上的吸附反应活化能垒和决速步骤,揭示As_(2)O_(3)与活性位点Cu-O-Cu的成键机制和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NO和As_(2)O_(3)都以非氧端吸附在Cu-ZSM-5活性位点Cu-O-Cu的晶格氧位,吸附能分别为-218.515kJ/mol和-206.422kJ/mol,吸附过程中有电荷转移且发生了强烈的相互作用.As_(2)O_(3)在Cu-ZSM-5活性位点Cu-O-Cu的晶格氧上的氧化过程分两步进行,As^(3+)作为Lewis碱与Lewis酸中心的Cu-O-Cu发生非均相氧化反应,第一阶段的氧化产物As_(2)O_(4)在相邻的活性位点上发生二次氧化反应,生成的As_(2)O_(5)成为As^(3+)吸附后的主要存在形式.其中,生成As_(2)O_(4)的反应阶段需要跨越242.75kJ/mol的能垒,成为整个氧化进程的决速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ZSM-5 As_(2)O_(3) 吸附 氧化反应 能垒
下载PDF
慢性束缚应激对小鼠小肠屏障的损伤研究
10
作者 孙忠鑫 柴露露 +4 位作者 刘秋宏 张尘龙 刘舜星 李慧 林如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61,共10页
肠屏障由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共同组成,在维持肠腔内环境稳态和肠上皮结构完整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建构小鼠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并进行血浆激素水平检测和小鼠旷场实验,验证模型是否建构成功.随后通过常规组织学... 肠屏障由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共同组成,在维持肠腔内环境稳态和肠上皮结构完整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建构小鼠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并进行血浆激素水平检测和小鼠旷场实验,验证模型是否建构成功.随后通过常规组织学染色、免疫组化、 TUNEL免疫荧光、 ELISA等方法研究慢性束缚应激对小鼠小肠的损伤作用.结果显示,慢性束缚应激显著提高小鼠血浆NE和CORT水平(p<0.05),降低小鼠小肠绒毛高度(V,p<0.05)、增加隐窝深度(C,p<0.05),降低V/C比值(p<0.05)及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量(p<0.01);显著减少小肠杯状细胞和内皮单核淋巴细胞数量(p<0.01),提示慢性束缚应激造成了小鼠肠道损伤和免疫功能抑制.进一步研究发现,慢性应激小鼠肠道内PCNA阳性表达显著减少(p<0.01)、凋亡细胞显著增多(p<0.01);血浆中TNF-α,IL-1β,IL-18含量显著升高(p<0.01),而IL-10显著降低(p<0.01).血浆氧化-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慢性束缚应激显著增加小鼠血浆MDA含量(p<0.05),降低T-AOC,SOD,CAT,GSH-Px(p<0.05)活性,提示慢性束缚应激诱导机体氧化应激.该研究表明慢性束缚应激通过引发机体氧化应激,造成肠上皮细胞更新抑制和肠道屏障结构损伤,加重机体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慢性束缚应激 机械屏障 炎症反应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协同Fe^(2+)降解水中萘普生
11
作者 叶正新 胡淑恒 +1 位作者 许子牧 程诚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0-666,684,共8页
文章利用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等离子体与Fe^(2+)协同降解水中萘普生(NPX),并与单一DBD等离子体体系进行比较。分别探究Fe^(2+)浓度、放电功率、初始pH值及天然有机物(natural organic matter,NOM)的质量浓度... 文章利用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等离子体与Fe^(2+)协同降解水中萘普生(NPX),并与单一DBD等离子体体系进行比较。分别探究Fe^(2+)浓度、放电功率、初始pH值及天然有机物(natural organic matter,NOM)的质量浓度对NPX去除效果的影响。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NPX降解产物,并使用毒性评估软件工具(Toxicity Estimation Software Tool,T.E.S.T.)分析预测产物的生物毒性。结果表明: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协同Fe^(2+)体系中,当Fe^(2+)浓度为200μmol/L、放电功率为71 W、初始pH值为4.0时NPX去除效果最好,而水中NOM的存在会抑制NPX的降解。NPX降解过程较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检测出7种中间产物,提出可能的降解路径。生物毒性预测结果表明,NPX在降解过程中会生成毒性更高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DBD) FENTON反应 萘普生(NPX) 降解
下载PDF
布拉氏酵母菌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直肠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轩 韩叙 +1 位作者 程砚儒 代金玉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直肠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8例直肠型U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腹痛、腹泻、脓血便)评分、炎症性肠病问卷(IB...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直肠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8例直肠型U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腹痛、腹泻、脓血便)评分、炎症性肠病问卷(IBDQ)评分、炎性因子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尿液乳果酸与甘露醇的比值(L/M)、血清D-乳酸(D-LA)、血清二胺氧化酶(DAO)、血清脂多糖(LPS)]水平。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腹痛、腹泻和脓血便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IBDQ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腹痛、腹泻和脓血便评分低于对照组,IBDQ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D-LA、DAO、LPS和尿中L/M均降低,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IL-6、TNF-α和IL-1β水平降低,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36%,高于对照组的6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下腹部疼痛、过敏、顽固型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直肠型UC患者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腹痛、腹泻和脓血便等症状,抑制机体炎症反应,缓解肠黏膜屏障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拉氏酵母菌 熊去氧胆酸 直肠型溃疡性结肠炎 肠黏膜屏障功能 炎性因子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可渗透反应墙技术系统设计研究
13
作者 钟晓梅 褚兴飞 +3 位作者 姜翠萍 宋丹丹 顾鑫峰 王殿二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8期110-112,126,共4页
本文首先介绍了PRB可渗透反应墙技术的原理和结构类型。接着对影响PRB系统设计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详细阐述了PRB系统设计的流程和设计优化模拟过程。最后对PRB系统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可渗透反应墙技术 污染场地 风险管控 PRB系统设计
下载PDF
5-羟甲基糠醛在CuPd(111)上的加氢反应机理研究
14
作者 张兴云 周广丽 石云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57,共5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利用包含零点能校正的PBE-D3方法研究了5-羟甲基糠醛在双金属催化剂CuPd(111)上表面的加氢还原反应,考虑了两种反应路径,第一种反应路径是侧链上的醛基氧首先发生加氢反应生成F-CHOH中间体,然后F-CHOH中间体继续加氢生...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利用包含零点能校正的PBE-D3方法研究了5-羟甲基糠醛在双金属催化剂CuPd(111)上表面的加氢还原反应,考虑了两种反应路径,第一种反应路径是侧链上的醛基氧首先发生加氢反应生成F-CHOH中间体,然后F-CHOH中间体继续加氢生成2,5-二羟甲基呋喃;第二种反应路径是侧链上的醛基碳先加氢原还原生成F-CH_(2)O中间体,生成的F-CH_(2)O进一步加氢还原生成2,5-二羟甲基呋喃.计算了两种竞争反应路径的活化能垒和反应热,结果表明,5-羟甲基糠醛在CuPd(111)面加氢还原生成2,5-二羟甲基呋喃的最佳反应路径为:F-CHO→F-CHOH→F-CH_(2)O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羟甲基糠醛 活化能垒 反应热
下载PDF
燃料包壳铬涂层中氧和氢扩散行为研究
15
作者 龚恒风 严俊 +5 位作者 李思功 刘洋 陈蒙腾 任啟森 薛佳祥 廖业宏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5-140,共6页
在压水反应堆中,锆合金包壳与水发生腐蚀化学反应,会对包壳的机械性能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限制燃料元件的使用寿期。为了减缓包壳氧化速率,防止氢气燃爆风险的发生,人们提出了事故容错燃料的概念设计。金属铬具有优异的抗腐蚀氧化性能,作... 在压水反应堆中,锆合金包壳与水发生腐蚀化学反应,会对包壳的机械性能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限制燃料元件的使用寿期。为了减缓包壳氧化速率,防止氢气燃爆风险的发生,人们提出了事故容错燃料的概念设计。金属铬具有优异的抗腐蚀氧化性能,作为包壳涂层已备受核电领域的广泛关注。目前,铬涂层耐高温腐蚀氧化行为微观机理研究尚不清楚,亟须开展相关研究。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从电子尺度探索了铬晶体中氧和氢的扩散机理。研究表明,氧的最稳定占位是八面体间隙,氢更倾向于占据四面体间隙。氢的溶解度远低于氧的溶解度。氧在间隙的溶解能为负值,表明氧与近邻铬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吸引。进一步采用弹性带方法计算氧和氢的反应扩散路径和迁移能垒。氧沿着四面体间隙至八面体间隙的反应路径扩散,迁移能垒为0.18 eV,而氢更容易沿着四面体间隙至第一近邻的四面体间隙的反应路径扩散,迁移能垒为0.79 eV。同时,氧沿着四面体间隙至第一近邻八面体间隙的反应路径扩散,迁移能垒为0.65 eV。这表明氧倾向于沿着四面体间隙至八面体间隙的反应路径扩散。氢在铬中的迁移能垒为0.17 eV。进一步结合阿伦尼乌斯扩散方程,拟合出温度与扩散系数的变化关系,为涂层高温腐蚀性能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溶解能 反应路径 迁移能垒
下载PDF
司库奇尤单抗联合卡泊三醇乳膏治疗中重度银屑病患者的效果
16
作者 骆焕 党梦娜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3期78-80,84,共4页
目的:观察司库奇尤单抗联合卡泊三醇乳膏治疗中重度银屑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该院收治的68例中重度银屑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卡泊三醇乳膏治疗,观察... 目的:观察司库奇尤单抗联合卡泊三醇乳膏治疗中重度银屑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该院收治的68例中重度银屑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卡泊三醇乳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司库奇尤单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皮肤屏障功能指标[皮脂含量、角质层含水量、经表皮水分丢失量(TEWL)]水平、血清学指标[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33/34),高于对照组的76.47%(2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肤瘙痒、红斑、鳞屑、脱屑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角质层含水量、皮脂含量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TEWL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2、IFN-γ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司库奇尤单抗联合卡泊三醇乳膏治疗中重度银屑病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改善皮肤屏障功能指标和血清学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卡泊三醇乳膏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司库奇尤单抗 卡泊三醇乳膏 临床症状 皮肤屏障 不良反应
下载PDF
消风汤联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慢性湿疹患者的效果
17
作者 池福连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观察消风汤联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慢性湿疹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70例慢性湿疹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观察组在... 目的:观察消风汤联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慢性湿疹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70例慢性湿疹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消风汤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28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严重程度[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炎性因子[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皮肤屏障功能指标[皮肤油脂(SC)、经表皮水分流失(TEWL)、角质层含水量(WCSC)]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33/35),高于对照组的77.14%(2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AS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FN-γ、TNF-α、IL-17、TEW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C、WCS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风汤联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慢性湿疹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症状严重程度评分和炎性因子水平,改善皮肤屏障功能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风汤 丙酸氟替卡松乳膏 慢性湿疹 症状 炎性因子 皮肤屏障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康复新液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患者的效果
18
作者 张旭东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6期102-104,108,共4页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10月该院收治的70例消化道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10月该院收治的70例消化道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康复新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内皮素(ET)]水平、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14%(34/35),高于对照组的77.14%(2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腹痛、腹胀、反酸等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AO、ET、D-L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s-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新液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以及降低临床症状评分、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水平和炎性因子水平的效果优于单纯奥美拉唑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新液 奥美拉唑 消化道溃疡 肠黏膜屏障 炎性因子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乌司他丁辅助生长抑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及炎症指标的影响
19
作者 张翠翠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16期163-165,172,共4页
目的分析乌司他丁辅助生长抑素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山东国欣颐养集团枣庄医院2021年4月—2023年4月收治的80例SAP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 目的分析乌司他丁辅助生长抑素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山东国欣颐养集团枣庄医院2021年4月—2023年4月收治的80例SAP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生长抑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乌司他丁治疗,均连续用药14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肠道炎症反应、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肠道炎症反应指标水平、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辅助生长抑素治疗SAP的效果较佳,有利于降低机体炎症介质水平,增强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且具有较好的应用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乌司他丁 生长抑素 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肠道炎症反应
下载PDF
伏诺拉生联合标准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效果
20
作者 李连忠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9期43-45,49,共4页
目的:观察伏诺拉生联合标准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80例Hp阳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 目的:观察伏诺拉生联合标准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80例Hp阳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四联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伏诺拉生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Hp根除率及治疗前后食管括约肌静息压[食管上括约肌(UES)静息压、食管下括约肌(LES)静息压]水平、胃肠激素指标[胃蛋白酶原I(PGI)、胃泌素-17(G-17)]水平和胃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内毒素]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39/40),高于对照组的77.50%(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p根除率为87.50%(35/40),高于对照组的67.50%(2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USE静息压、LES静息压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GI、G-17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AO、D-乳酸、内毒素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伏诺拉生联合标准四联治疗Hp阳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Hp根除率、食管括约肌静息压水平,改善胃肠激素指标和胃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标准四联疗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诺拉生 标准四联疗法 HP阳性 胃食管反流病 胃肠黏膜屏障 胃肠激素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