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aSi^(2)O_(2)N_(2):Eu^(2+),Mn^(2+)荧光粉的制备及对Eu^(2+)晶体学格位的讨论
1
作者 王江涛 李媛媛 +3 位作者 曹智 李郎楷 马保亮 王浩浩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2期45-49,共5页
文章采用两步固相法制备了BaSi_(2)O_(2)N_(2):Eu^(^(2+)),Mn^(^(2+))荧光粉,利用荧光光谱仪(PL)、扫描隧道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所制备样品的荧光性能、颗粒表面形貌和晶体结构进行研究。其光谱呈现Eu^(2+)的d-f跃迁的宽谱... 文章采用两步固相法制备了BaSi_(2)O_(2)N_(2):Eu^(^(2+)),Mn^(^(2+))荧光粉,利用荧光光谱仪(PL)、扫描隧道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所制备样品的荧光性能、颗粒表面形貌和晶体结构进行研究。其光谱呈现Eu^(2+)的d-f跃迁的宽谱带特性,发射光谱峰值为490 nm,激发光谱覆盖了370~470 nm,与蓝光和近紫外光LED芯片的激发波长相匹配。Mn^(2+)的掺杂并未改变BaSi_(2)O_(2)N_(2):Eu^(2+)的发光谱形和晶体结构,但是增强了Eu^(2+)的发光强度,当Mn^(2+)的掺杂浓度为0.02 mol时,其发光强度提高了46%;所制备荧光粉表面形貌呈无规则状。通过UITERT经验公式讨论了Eu^(2+)在BaSi_(2)O_(2)N_(2):Eu^(2+)中的晶体学格位,所计算的理论值489 nm与实验观测值490 nm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化物 稀土掺杂 固相反应法 晶体学格位
下载PDF
Effective exposure of nitrogen heteroatoms in 3D porous graphene framework f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and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被引量:12
2
作者 Jia-Le Shi Cheng Tang +2 位作者 Jia-Qi Huang Wancheng Zhu Qiang Zhang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67-175,共9页
The introduction of nitrogen heteroatoms into carbon materials is a facile and efficient strategy to regulate their reactivities and facilitate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However,mo... The introduction of nitrogen heteroatoms into carbon materials is a facile and efficient strategy to regulate their reactivities and facilitate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However,most of nitrogen heteroatoms are doped into the bulk phase of carbon without site selectivity, which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contacts of feedstocks with the active dopants in a conductive scaffold. Herein we proposed th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of a nitrogen-doped graphene skin on the 3D porous graphene framework and donated the carbon/carbon composite as surface N-doped grapheme(SNG). In contrast with routine N-doped graphene framework(NGF) with bulk distribution of N heteroatoms, the SNG renders a high surface N content of 1.81 at%, enhance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31 S cm^(-1), a large surface area of 1531 m^2 g^(-1), a low defect density with a low I_D/I_G ratio of 1.55 calculated from Raman spectrum, and a high oxidation peak of 532.7 ℃ in oxygen atmosphere. The 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N heteroatoms on the surface of SNG affords the effective exposure of active sites at the interfaces of the electrode/electrolyte, so that more N heteroatoms are able to contact with oxygen feedstocks in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or serve as polysulfide anchoring sites to retard the shuttle of polysulfides in a lithium–sulfur battery. This work opens a fresh viewpoint on the manipulation of active site distribution in a conductive scaffolds for multi-electron redox reaction based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ogen-doped graphen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Lithium-sulfur battery Porous carbon materials Exposure of active sites
下载PDF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of non-precious metal catalyst Co-N/C toward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被引量:3
3
作者 Yu Jun Si Chang Guo Chen +1 位作者 Wei Yin Hui Cai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8期983-986,共4页
Metallic cobalt was deposited on acetylene black to synthesize a composite Co/C by chemical reduction method.A platinumfree electrocatalyst Co-N/C(800) f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 was synthesized by mixing ... Metallic cobalt was deposited on acetylene black to synthesize a composite Co/C by chemical reduction method.A platinumfree electrocatalyst Co-N/C(800) f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 was synthesized by mixing the composite Co/C with urea and heat-treating at 800℃.The results from linear sweep voltammograms indicated that the Co-N/C(800) is active to ORR.Theβ-Co and cobalt oxides are not the active site of the catalyst Co-N/C.However,the existence of cobalt facilitated the modification of nitrogen to carbon black and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active site of catalyst Co-N/C(8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ELECTROCATALYST Non-precious metal Active site
下载PDF
Role of local coordination in bimetallic sites for oxygen reduction: A theoretical analysis 被引量:1
4
作者 Yuqi Yang Hao Zhang +8 位作者 Zhaofeng Liang Yaru Yin Bingbao Mei Fei Song Fanfei Sun Songqi Gu Zheng Jiang Yuen Wu Zhiyuan Zhu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5期131-137,共7页
Understanding of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mechanism for single atom catalysts is pivotal for the rational design of non-precious metal cathode materials and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fuel cells.Herein,a series... Understanding of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mechanism for single atom catalysts is pivotal for the rational design of non-precious metal cathode materials and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fuel cells.Herein,a series of non-precious metal electrocatalysts based on nitrogen-doped bimetallic(Fe and Co)carbide were modeled b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to predict the corresponding reaction pathways.The study elucidated prior oxygen adsorption on the Fe atom in the dual site and the modifier role of Co atoms to tune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Fe.The reaction activity wa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bimetallic center and the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 of the adjacent nitrogen.Interestingly,the preadsorption of*OH resulted in the apparent change of metal atoms'electronic states with the d-band center shifting toward the Fermi level,thereby boosting reaction activity.The result should help promote the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active sites in ORR catalysts and provide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the design of highly efficient ORR catalysts on an atomic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precious metal catalysts Bimetallic-sites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下载PDF
基于福井函数方法的芳杂环化合物亲电取代反应位点预测及图形可视化教学应用
5
作者 李琳 杨宝华 张爱华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29-135,共7页
基于福井函数方法,利用Gaussian和Multiwfn软件预测了常见芳杂环化合物及取代芳杂环化合物的亲电取代反应位点,使之以可视化图像形式展现并应用于基础有机化学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 Gaussian软件 Multiwfn软件 福井函数 芳杂环化合物 反应位点 图形可视化
下载PDF
桩-浆联合模式下土遗址裂隙注浆加固机制
6
作者 崔凯 于翔鹏 +2 位作者 吴国鹏 许鹏飞 葛诚瑞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07-618,共12页
桩-浆联合修复土遗址裂隙加固效果显著,加固机制复杂尚待明晰。基于固体传热、非饱和渗透理论,结合生石灰非等温水化进程和桩-浆-土的动态变化关系,建立了该过程中水-热-力耦合的三维扩散模型并进行求解,通过现场注浆试验过程的实时监... 桩-浆联合修复土遗址裂隙加固效果显著,加固机制复杂尚待明晰。基于固体传热、非饱和渗透理论,结合生石灰非等温水化进程和桩-浆-土的动态变化关系,建立了该过程中水-热-力耦合的三维扩散模型并进行求解,通过现场注浆试验过程的实时监测结果与有限元模拟结果的比对以揭示其加固机制。结果一致表明:石灰桩和浆液中生石灰都在极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反应程度,60 min时反应程度分别达到87%和76%;裂隙周边夯土中各物理场均呈现出以浆液和石灰桩为中心,距离裂隙越远数值越低的分布规律;浆液和石灰桩中80%的水分和69%的水化热被有效用于加固过程;归一化处理后得到该过程中温度、水分、膨胀压力作用的有效影响范围分别为裂隙宽度的2.4倍、0.7倍和1.4倍。该研究为桩-浆联合修复土遗址裂隙新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桩-浆联合 水化反应 加固机制 有效影响范围
下载PDF
单原子修饰原子簇的多配位Cu基催化剂上CO_(2)高选择性电还原CO的研究
7
作者 王超琛 葛旺鑫 +6 位作者 唐雷 齐宴宾 董磊 江宏亮 沈建华 朱以华 李春忠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24-333,共10页
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和电催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能源燃料和化学品的生产方式.近年来,H2O和CO_(2)等小分子的电催化转化反应已成为研究热点.特别是,CO_(2)还原反应(CO_(2)RR)作为将CO_(2)电化学还原为高附加... 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和电催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能源燃料和化学品的生产方式.近年来,H2O和CO_(2)等小分子的电催化转化反应已成为研究热点.特别是,CO_(2)还原反应(CO_(2)RR)作为将CO_(2)电化学还原为高附加值产品的一项变革性的技术,备受关注.在CO_(2)RR的众多产物中,CO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可以通过费托合成工艺直接用于合成醇、醛、酮、酸及烃等化工产品.然而,将CO_(2)电催化转化为CO在整体效率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设计并制备高效、经济且耐用的电催化剂已成为CO_(2)RR领域发展的研究重点.本文采用简单的配体辅助负载策略制备了铜单原子修饰的铜原子簇催化剂(Cu SA/ACs).球差校正的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铜以单原子和原子簇的形式存在.采用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铜原子的电子和配位结构,证明了Cu-N键和Cu-Cu键的存在.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与铜单原子催化剂(Cu SACs)相比,Cu SA/ACs催化剂展现了较好的CO_(2)RR性能,其CO的转化法拉第效率从27.15%提高到98.94%,电流密度是Cu SACs的3.6倍.此外,将该催化剂组装成流动电解池,在600 mA cm-2的高电流密度下,CO选择性达到93.06%,阴极的最高能量效率达61.9%,优于大多数CO_(2)还原制备CO的催化剂.为了明确铜单原子组分引入对铜原子簇性能提升的原因,通过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研究催化剂在服役条件下的表面物种吸附.结果表明,Cu SACs催化剂的单原子活性中心在CO_(2)RR过程中受到H2析出反应的困扰,活性中心表面的吸附物种主要为H2O而不是CO_(2),从而导致CO_(2)还原性能较差;在Cu SA/ACs催化剂表面,其活性中心由单原子和原子簇协同组成,CO_(2)主要吸附在原子簇上,单原子和原子簇协同作用促进了H2O的解离过程,为CO_(2)质子化提供丰富的活性氢,进一步加快CO_(2)RR的反应动力学.密度泛函计算和差分电荷密度分析结果表明,单原子的引入优化了原子簇的局域电子结构,诱导d带中心靠近费米能级,从而优化了*COOH中间体的形成能和CO的脱附过程.综上,本文通过合理的活性位点设计实现了多位点的耦合协同,提升了铜基催化剂对于CO_(2)RR的催化活性,优化了铜基催化剂上CO_(2)到CO的选择性,通过机理研究加深了对铜基催化剂上CO_(2)转化模式的认识,为设计高效催化剂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还原 活性位点协同作用 单原子 原子簇 电催化
下载PDF
低成本季铵盐类多孔材料的合成及氨气吸附性能
8
作者 杨玉婷 丛明晓 +1 位作者 景晓飞 刘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氨气是雾霾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开发高效的氨气吸附材料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本文选用4,4′-联吡啶、α,α′-二溴-对二甲苯和1,2,4,5-四(溴甲基)苯作为构筑单元,利用无需催化剂且操作简便的季铵化反应,原位合成了具有路易斯酸活性位点... 氨气是雾霾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开发高效的氨气吸附材料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本文选用4,4′-联吡啶、α,α′-二溴-对二甲苯和1,2,4,5-四(溴甲基)苯作为构筑单元,利用无需催化剂且操作简便的季铵化反应,原位合成了具有路易斯酸活性位点的多孔材料PAF-C1和PAF-C2.得益于骨架中路易斯酸位点的存在,这两种材料均具有良好的氨气吸附性能.其中,PAF-C2骨架中含有更多的路易斯酸位点,因此具备更优异的氨气吸附性能,在298 K和1×10^(5)Pa条件下其氨气吸附量可达5.5 mmol/g.此外,探究了材料的合成条件(温度、溶剂和保护气体)、原料用量及合成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上不同反应条件制备的材料均保持优良的氨气吸附性能,从而使实现工业化合成高效氨气吸附材料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材料 季铵化反应 路易斯酸位点 机械球磨法 氨气吸附
下载PDF
完全暴露的碳基电极边缘-平面位点用于高效水氧化
9
作者 郭静雅 刘炜 +9 位作者 商文喆 司端惠 朱超 胡金文 辛存存 程旭升 张松林 宋俗禅 王秀云 史彦涛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5期272-283,共12页
开发经济高效的析氧反应电催化剂对于推进可充电金属-空气电池和电解水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具有完整蜂窝结构的石墨碳基面是电化学惰性的,需要依赖缺陷或者掺杂结构诱导的电荷极化效应来提升催化活性.相比于基面,边缘位点具有... 开发经济高效的析氧反应电催化剂对于推进可充电金属-空气电池和电解水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具有完整蜂窝结构的石墨碳基面是电化学惰性的,需要依赖缺陷或者掺杂结构诱导的电荷极化效应来提升催化活性.相比于基面,边缘位点具有特殊的局域电子态,为提升石墨碳电极的本征催化活性开辟了新的思路,然而其结构精准构筑目前仍面临极大挑战.本文以“人字形”多壁碳纳米管(H-MWCNTs)作为研究切入点,利用高温熔盐介质主导的插层剥离和截断效应,实现“边缘-平面位点”结构可控构筑,为实现高效电解水析氧反应(OER)提供了重要的结构基础.通过熔盐辅助热解方法可控制备了具有完全暴露的内外边缘平面的目标催化剂H-MWCNTs-MS,并研究其OER催化性能.在碱性介质中10 mA cm^(-2)电流密度所需过电位仅为236 mV,是目前报道的较好的非金属电催化剂.同时,H-MWCNTs-MS在10,50和100 mA cm^(-2)电流密度下均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利用原位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吸收光谱(ATR-SEIRAS)技术研究了“边缘-平面位点”在OER过程中的结构重构过程,与理论计算分析的高能“边缘态”结果一致,并确定酮氧官能化位点为真实催化活性中心.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氧官能团修饰结构能够显著促进电荷的再分配,增强层间耦合作用,降低关键含氧中间体*OOH的形成能垒,加速OER反应动力学.此外,H-MWCNTs-MS的开放式结构极大程度提高了“边缘-平面位点”的利用率,减小的纳米管壁厚促进了层间电荷迁移,也是增强OER活性的关键要素.综上,精准构筑“边缘-平面位点”为开发高效石墨碳电极开辟了新的思路,通过原位谱学技术揭示边缘位点催化结构重构,能够进一步丰富研究者对于电催化协同效应的科学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 边缘-平面位点 析氧反应 熔融盐 电子耦合
下载PDF
分子筛负载型催化剂在加氢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0
作者 吉利彬 李海涛 +1 位作者 赵永祥 王浩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4-415,共12页
催化加氢反应是合成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的重要方法之一。加氢反应催化剂多以金属负载型催化剂为主,常用的载体主要为金属或非金属氧化物。然而受传统金属负载和掺杂方式的限制,金属负载型催化剂中活性金属的落位和粒径分布一直缺乏有效... 催化加氢反应是合成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的重要方法之一。加氢反应催化剂多以金属负载型催化剂为主,常用的载体主要为金属或非金属氧化物。然而受传统金属负载和掺杂方式的限制,金属负载型催化剂中活性金属的落位和粒径分布一直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极大限制了该类催化剂的应用。分子筛因其独特的孔道结构、适宜的酸性、可控的孔径和表面性质常被作为载体用于催化加氢反应。在这类反应中,分子筛既可以作为载体负载活性金属,也可以作为酸性催化剂适度参与反应,表现出优异的催化加氢活性和反应稳定性。详细总结了近年来以分子筛为载体的双功能催化剂在催化加氢反应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重点介绍了分子筛的孔道结构调控、活性金属负载方式以及加氢反应类型变化对加氢反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筛 孔道结构 酸性位点 金属负载方式 加氢反应
下载PDF
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制多碳产物的先进光催化剂设计与机制:现状与挑战
11
作者 杜晨宇 盛剑平 +4 位作者 钟丰忆 何烨 Vitaliy P.Guro 孙艳娟 董帆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5期25-41,共17页
在可持续碳资源利用的研究中,光催化CO_(2)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的前景日益凸显.相较于常见的CO_(2)还原产物如甲烷、一氧化碳或甲酸,具有两个或更多碳原子的C_(2+)化合物因其具有更高的附加值而备受关注.然而,目前的研究面临着C–C偶... 在可持续碳资源利用的研究中,光催化CO_(2)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的前景日益凸显.相较于常见的CO_(2)还原产物如甲烷、一氧化碳或甲酸,具有两个或更多碳原子的C_(2+)化合物因其具有更高的附加值而备受关注.然而,目前的研究面临着C–C偶联过程和多质子耦合电子转移效率的限制,导致光催化CO_(2)的还原反应产物主要为C1化合物.常规光催化剂难以突破这些动力学和热力学壁垒,导致目标产物C_(2+)化合物的生成量远低于实际工业应用所需要的水平.因此,开发具有良好性能的光催化剂,以实现C_(2+)化合物的高效制备,仍是当前面临的重要科学挑战.本文系统性地概述了光催化CO_(2)还原为C_(2+)化合物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从光催化的基本原理及C_(2+)产物的生成路径出发,在光催化剂设计方面,为突破C–C偶联和多质子耦合电子转移的限制,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关键中间产物的生成与吸附转移;(2)活性位点对于中间产物的选择性;(3)光生电子的寿命与定向转移.随后,详细介绍了高效、高选择性光催化剂的合理设计策略,包括缺陷工程、双金属位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以及异质结构造等.同时,深入探讨了C–C偶联和多电子偶联的质子转移过程的催化机制.最后,展望了光催化CO_(2)还原制C_(2+)高附加值产物的未来研究方向,催化剂设计与机制研究的关键方向包括:(1)设计高选择性和高效吸附*CO中间体的活性位点,以提升催化性能;(2)设计具有轨道匹配的双活性位点以减少邻近*CO中间体间的静电排斥,促进C–C耦合;(3)从分子轨道相互作用角度深入理解C–C耦合和电子转移过程,揭示反应机制;(4)鉴别反应过程中的自由基组分,阐明多质子耦合电子转移过程的机理.综上所述,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光催化CO_(2)还原制C_(2+)高附加值产物的研究进展、关键问题、催化剂设计原理以及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开发设计高效、高选择性催化剂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还原 C_(2+)产物 光催化 活性位 反应机理
下载PDF
废旧聚烯烃塑料解聚直接制化学品技术研究进展
12
作者 黄礼智 段百超 +1 位作者 曹忠 王路辉 《化学试剂》 CAS 2024年第7期100-107,共8页
塑料产量的增加以及废旧塑料的不当处理使得塑料垃圾的堆积问题愈发严重。废旧聚烯烃塑料的资源化利用是实现高价值回收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并已受到广泛的关注。通过将废旧聚烯烃解聚,长链烃的碳碳键断裂并得到短链烃的化合物是... 塑料产量的增加以及废旧塑料的不当处理使得塑料垃圾的堆积问题愈发严重。废旧聚烯烃塑料的资源化利用是实现高价值回收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并已受到广泛的关注。通过将废旧聚烯烃解聚,长链烃的碳碳键断裂并得到短链烃的化合物是实现废旧聚烯烃塑料高效资源化利用的手段之一,并已取得不错进展。总结了近年来为解聚废旧聚乙烯和聚丙烯塑料而开发的催化剂,鉴于目前解聚反应催化剂昂贵、失活现象严重、产品的选择性较低等问题,希望为未来催化剂的开发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烯烃 废旧塑料 解聚反应 催化剂 活性位
下载PDF
Fe/N/C材料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阴极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李宬志 冯骞 +1 位作者 李超 刘伟京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1-995,共5页
从ORR反应的机理出发,结合Fe/N/C材料的制备方式,从活性位点角度分析了Fe/N/C材料高效氧还原电催化的机制,并针对在高性能Fe/N/C材料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稳定性问题进行阐述。对于Fe/N/C催化剂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前景提出建议和展望,... 从ORR反应的机理出发,结合Fe/N/C材料的制备方式,从活性位点角度分析了Fe/N/C材料高效氧还原电催化的机制,并针对在高性能Fe/N/C材料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稳定性问题进行阐述。对于Fe/N/C催化剂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前景提出建议和展望,为今后Fe/N/C材料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C材料 氧还原反应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活性位点 电催化
下载PDF
乙烯在催化裂解催化剂上的低聚反应
14
作者 李福超 郜亮 +3 位作者 龚剑洪 邢恩会 罗一斌 舒兴田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14,共6页
以Y和ZSM-5分子筛催化裂解催化剂为研究对象,采用N_(2)吸附-脱附、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和吡啶吸附红外(Py-FTIR)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对其催化乙烯低聚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裂解催化剂富含3~4 nm介... 以Y和ZSM-5分子筛催化裂解催化剂为研究对象,采用N_(2)吸附-脱附、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和吡啶吸附红外(Py-FTIR)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对其催化乙烯低聚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裂解催化剂富含3~4 nm介孔,以弱L酸中心为主;在500~550℃和常压条件下,乙烯不易于转化,主要经低聚、裂化反应生成C_(3)~C_(4)烯烃,且丙烯的选择性高于丁烯;当反应温度高于550℃时,丙烯和丁烯的环化脱氢反应使焦炭的选择性大幅增加;与常压条件相比,在0.5~1.0 MPa反应压力下,乙烯在催化裂解催化剂上低聚反应的转化率明显升高;提高反应压力有利于C_(3)~C_(4)烯烃的氢转移反应,丙烷和丁烷的选择性升高,而焦炭的选择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催化裂解催化剂 低聚 L酸中心 氢转移反应
下载PDF
缺陷CuAg催化剂的构筑及电催化CO_(2)还原制备C_(2+)产物
15
作者 井慧芳 刘毅 +5 位作者 房强 郎学磊 郝根彦 钟达忠 李晋平 赵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6-165,共10页
通过电化学还原Ag/Cu(OH)2构筑得到了富含缺陷位点的Ag/Cu-OH催化剂,与Ag/CuO前驱体电化学还原获得的Ag/Cu-O相比,其表现出更好的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_(2)RR)制备C_(2+)产物的选择性.在H型电解槽(H-cell)中评估了催化剂的电催化性... 通过电化学还原Ag/Cu(OH)2构筑得到了富含缺陷位点的Ag/Cu-OH催化剂,与Ag/CuO前驱体电化学还原获得的Ag/Cu-O相比,其表现出更好的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_(2)RR)制备C_(2+)产物的选择性.在H型电解槽(H-cell)中评估了催化剂的电催化性能,Ag2%/Cu-OH表现出比Ag2%/Cu-O高1.5倍的乙烯(C_(2)H_(4))法拉第效率(FE)和高1.3倍的C_(2+)法拉第效率.在接近实际应用的膜电极组件(MEA)中,Ag2%/Cu-OH在高达375 mA/cm^(2)的电流密度下,表现出高达56.2%的C_(2)H_(4)法拉第效率.Ag2%/Cu-OH性能的提高不仅归因于Cu和Ag之间的协同作用,还归因于具有更多的低配位Cu缺陷位点,低配位Cu有利于*CO的吸附,进一步促进了^(*)CO二聚为C_(2+)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还原反应 电催化 缺陷位点 乙烯产物 C_(2+)产物
下载PDF
可渗透反应墙技术系统设计研究
16
作者 钟晓梅 褚兴飞 +3 位作者 姜翠萍 宋丹丹 顾鑫峰 王殿二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8期110-112,126,共4页
本文首先介绍了PRB可渗透反应墙技术的原理和结构类型。接着对影响PRB系统设计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详细阐述了PRB系统设计的流程和设计优化模拟过程。最后对PRB系统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可渗透反应墙技术 污染场地 风险管控 PRB系统设计
下载PDF
双金属Co/Fe-N-C催化剂合成及氧还原性能研究
17
作者 张俊 龙涛 +3 位作者 李广环 侯亚庆 许春乾 武云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43-8147,8169,共6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因其铂基催化剂昂贵和资源稀缺,未能得到大规模应用,过渡金属氮掺杂碳(M-N-C,M=Fe,Ni,Mn,Co)单原子催化剂被认为是有潜力的氧还原反应(ORR)催化剂,其中Fe-N-C催化剂在酸性介质下具有较高的氧还原催化活性,成本...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因其铂基催化剂昂贵和资源稀缺,未能得到大规模应用,过渡金属氮掺杂碳(M-N-C,M=Fe,Ni,Mn,Co)单原子催化剂被认为是有潜力的氧还原反应(ORR)催化剂,其中Fe-N-C催化剂在酸性介质下具有较高的氧还原催化活性,成本低,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最具有前途替代铂基催化剂的燃料电池催化剂,然而,大多数报道的Fe-N-C催化剂在燃料电池中的性能仍不如铂基催化剂,并且在酸性介质下稳定性差,而不能被广泛应用,在此,我们报道了一种以ZIF-67为前驱体,在具有稳定高石墨化NC载体上构建Fe-N_(x)和Co-N_(x)双活性位点,得到的Co/Fe-N-C双原子催化剂实现了0.96V(vs.RHE)的起始电位(E_(oneset))和0.79 V(vs.RHE)的半波电位(E_(1/2)),对比Fe-N-C和Co-N-C催化剂有着更显著的稳定性和更优异的ORR活性,为提高Fe-N-C催化活性和耐久性提供一条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氧还原反应 双金属催化剂 氮掺杂碳 活性位点
下载PDF
正己烷在不同硅含量SAPO-5分子筛上的裂化反应特征 被引量:9
18
作者 高大维 黄彦 +1 位作者 孙铁 杨胥微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8-71,共4页
正己烷在不同硅含量SAPO┐5分子筛上的裂化反应特征高大维黄彦孙铁杨胥微(吉林大学化学系,长春130023)关键词磷酸硅铝分子筛,正己烷,裂化反应,酸中心1982年Wilson等[1]首次报道了AlPO4-n系列分子... 正己烷在不同硅含量SAPO┐5分子筛上的裂化反应特征高大维黄彦孙铁杨胥微(吉林大学化学系,长春130023)关键词磷酸硅铝分子筛,正己烷,裂化反应,酸中心1982年Wilson等[1]首次报道了AlPO4-n系列分子筛的合成工作,1983年Ben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硅铝分子筛 正己烷 裂化反应 酸中心
下载PDF
PCR技术对Wilson病基因进行定点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闫振文 梁秀龄 +3 位作者 杨春水 侯国庆 王莹 Toshihiro Sugiyama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4-96,F002,共4页
【目的】利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对Wilson病 (WD)基因进行体外定点突变的研究。【方法】采用PCR定点突变技术 ,首先设计两对引物 ,将突变位点设计在引物上 ,通过重叠延伸法两次PCR扩增 ,扩增片段上含有所需要的突变位点 ,最后将扩... 【目的】利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对Wilson病 (WD)基因进行体外定点突变的研究。【方法】采用PCR定点突变技术 ,首先设计两对引物 ,将突变位点设计在引物上 ,通过重叠延伸法两次PCR扩增 ,扩增片段上含有所需要的突变位点 ,最后将扩增片段克隆入pRc/CMV载体中。【结果】DNA测序表明在预期位点已经发生突变 ,WD基因第 778位密码子由精氨酸 (Arg)残基突变为亮氨酸残基 (Leu) ,用PCR定点突变技术成功构建Wilson病基因突变体。【结论】PCR技术诱导定点突变准确、高效。Wilson病基因突变体的构建成功 ,为进一步研究该突变位点导致Wilson病的发病机制和Wilson病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遗传学 聚合酶链反应 定点诱变 基因突变 研究
下载PDF
人端粒酶RNA突变体酵母三杂交诱饵质粒的构建 被引量:2
20
作者 曹莹 王卫国 +4 位作者 李琳 张慧敏 王广发 庞建新 吴曙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52-655,共4页
目的对人端粒酶RNA进行多位点的突变并构建该突变体的酵母三杂交诱饵质粒,且进行毒性检测。方法根据人端粒酶RNA(hTR)序列及突变位点设计引物,运用重叠延伸PCR法对hTR基因的第41位、第80位及第102位碱基进行T→A突变,将突变后的片段克隆... 目的对人端粒酶RNA进行多位点的突变并构建该突变体的酵母三杂交诱饵质粒,且进行毒性检测。方法根据人端粒酶RNA(hTR)序列及突变位点设计引物,运用重叠延伸PCR法对hTR基因的第41位、第80位及第102位碱基进行T→A突变,将突变后的片段克隆入PMD18T载体,经测序正确后再亚克隆到酵母三杂交诱饵质粒PRH3'中,PCR及酶切鉴定。鉴定成功的重组诱饵质粒转化到酵母细胞L40ura3/pHyblex/ZeoMS2进行毒性检测。结果经过测序验证,该基因预期位点突变成功且其他序列未发生随机突变,重组诱饵质粒构建成功,转化酵母菌之后对宿主无毒性。结论成功构建了hTR突变体的重组质粒PRH3'-hTRm,可作为酵母三杂交系统中的"诱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端粒酶RNA 酵母三杂交 重叠延伸PCR 定点突变 诱饵质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