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080527”湖北老河口短时暴雨的中尺度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金琪 舒斯 +2 位作者 王晓玲 王艳 王仁乔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年第2期6-11,共6页
以2008年5月27日发生在湖北老河口短时暴雨为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开展中尺度天气系统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干线、500 hPa冷温度槽、冷切尾部辐合区和中低层湿区及地面风场辐合线等中尺度天气系统的活动与暴雨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干... 以2008年5月27日发生在湖北老河口短时暴雨为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开展中尺度天气系统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干线、500 hPa冷温度槽、冷切尾部辐合区和中低层湿区及地面风场辐合线等中尺度天气系统的活动与暴雨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干空气自北向南、自上而下侵入湿区,具有典型的湖北干侵入暴雨特征。干侵入使干冷空气与暖湿空气汇合上升,同时激发冷切尾部辐合区中的正涡度柱沿假相当位温锋区向上发展,配合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增强对流上升运动。500 hPa冷温度槽活动及干侵入造成垂直方向上对流不稳定,冷式切变线尾部由于冷暖平流、干湿平流交汇构成水平方向不稳定区,不稳定区受露点锋生扰动,从而触发强对流天气。中低层深厚湿区的维持和水汽辐合为中尺度暴雨提供了水汽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暴雨 干侵入 冷切尾部辐合区 冷温度槽 地面风场辐合线 湿区
下载PDF
广西锋面、暖区及高压后部暴雨个例对比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林确略 寿绍文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2年第2期11-18,共8页
利用常规、非常规气象资料,及高时空分辨率T639、mm5、NCEP资料,深入分析了两次华南前汛期暴雨天气过程(2010年"4.29"暴雨和2011年"5.12"暴雨)。基于这两次过程,对锋面、锋前暖区及高压后部暴雨进行了大尺度环流背... 利用常规、非常规气象资料,及高时空分辨率T639、mm5、NCEP资料,深入分析了两次华南前汛期暴雨天气过程(2010年"4.29"暴雨和2011年"5.12"暴雨)。基于这两次过程,对锋面、锋前暖区及高压后部暴雨进行了大尺度环流背景和中尺度特征对比分析,进而探讨三者在天气形势、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机制等方面的差异及原因,以提高对华南前汛期暴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暴雨 锋面 锋前暖区 高压后部
下载PDF
一次槽后型大暴雨伴冰雹的形成机制和雷达观测分析 被引量:28
3
作者 张一平 俞小鼎 +2 位作者 孙景兰 梁俊平 李周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93-1104,共12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自动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西北气流形势下一次局地大暴雨伴多次降雹的强对流天气形成机制和对流系统结构进行了精细化分析。结果表明:(1)局地大暴雨伴冰雹发生在西北气流控制和大气层结极不稳...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自动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西北气流形势下一次局地大暴雨伴多次降雹的强对流天气形成机制和对流系统结构进行了精细化分析。结果表明:(1)局地大暴雨伴冰雹发生在西北气流控制和大气层结极不稳定的形势下,14:00(北京时,下同)CAPE较08:00显著增大,为大暴雨和冰雹提供了不稳定能量;对流层低层的水汽含量大值中心为后向和前向传播新生单体的不断生成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地面局地加热不均匀,午后地面温度达到对流温度临界值使地面暖气团自由上升,从而产生初始对流回波。在达到热力对流的条件下,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露点锋对局地大暴雨伴多次冰雹天气的发生有加强触发作用,地面中尺度低压是辐合维持和水汽集中的重要原因。(2)雷达图上,初始回波在周口附近生成、加强并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其后侧和右后侧不断有中γ尺度对流单体生成,新生单体经历了积云生成加强、成熟合并、减弱消散阶段,其传播方向和移动方向近于相反,使周口附近强回波呈准静止动态平衡状态而持续存在。随后,在许昌到太康近东西向带状回波的前侧不断有中γ尺度新对流单体生成,并与周口附近后向传播的对流单体相接,排列成西北—东南向的线状多单体回波带,前向传播和后向传播分别经历了后侧减弱和前侧减弱阶段,中间回波在周口附近发展最旺盛。向前和向后两种传播形式多单体结构中的中γ尺度对流单体形成显著的"列车效应"使周口、西华出现局地大暴雨和多次降雹。在平均径向速度图上有中尺度涡旋,西北—东南向线状对流回波带在中低层有辐合—辐散—辐合相间的结构特征,在高层则与中低层相反,线状雷暴系统的形成和演变与强雷暴下沉气流抬升暖湿空气有较大关系,对流单体生成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槽后型 大暴雨 冰雹 后向传播 列车效应 机理
下载PDF
基于1209号“苏拉”台风及其相似个例的闽东北台风后部暴雨特征和概念模型
4
作者 叶冬云 孙巍巍 +1 位作者 王伟伟 左平昭 《福建气象》 2015年第4期1-8,共8页
利用NCEP 1*1毅再分析资料以及常规气象观测、区域自动站资料,选取登陆点、登陆后路径和环境场特征与“苏拉”相似,且出现后部暴雨的台风个例,对比分析其环流特征和动热力机制,结果表明:有利于台风后部暴雨的环流形势是500hPa,海... 利用NCEP 1*1毅再分析资料以及常规气象观测、区域自动站资料,选取登陆点、登陆后路径和环境场特征与“苏拉”相似,且出现后部暴雨的台风个例,对比分析其环流特征和动热力机制,结果表明:有利于台风后部暴雨的环流形势是500hPa,海上副高584或588线在台风东侧南落,有利于偏南风急流的维持;陆上,台风中心北侧有一高压环流中心,使台风西行受阻,有利于台风低压环流的维持。850hPa,台风低压东侧的暖式切变位于福建中北部,切变南北侧的气流有一支达到急流强度,两支气流的汇合处有很强的上升运动,成为暴雨中心。925hPa,福建东部沿海有一支风速逸10m/s的偏南气流,在闽东北沿海近岸一带形成一条风速辐合线,是造成台风后部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系统。暴雨落区和强度与850 hPa上升速度和假相当位温、925hPa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有较好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此类台风后部暴雨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后部暴雨 相似个例 概念模型 对比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