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文化权衡与大国崛起——从秦国崛起说起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兴尚 王曦璐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0-74,共5页
一个国家的崛起受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软硬条件的制约,其中,文化被看作一种软权力,在一个国家崛起中具有权衡作用,就像通过一杆秤的权(秤砣)衡(秤杆)就可以来称量出轻重不同的物体一样。一个国家的文化权衡,"四两拨千斤&quo... 一个国家的崛起受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软硬条件的制约,其中,文化被看作一种软权力,在一个国家崛起中具有权衡作用,就像通过一杆秤的权(秤砣)衡(秤杆)就可以来称量出轻重不同的物体一样。一个国家的文化权衡,"四两拨千斤",在国家崛起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影响国家战略决策和战略意志,决定国家发展方向。春秋战国时代,秦国崛起的历史为文化权衡作用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不可不重视文化权衡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权衡 秦国崛起 大国崛起 信念伦理
下载PDF
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探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黄栋法 罗立昱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115-119,共5页
汲取周朝实行分封制导致分裂与动乱的教训,以及为了应对来自外部、内部的种种挑战,秦国果敢地选择了郡县制。秦朝采用郡县制是其政治制度客观限定的结果,既有为了加强对六国故地及边远地区政治控制的原因,也有秦始皇及其下属政治家个人... 汲取周朝实行分封制导致分裂与动乱的教训,以及为了应对来自外部、内部的种种挑战,秦国果敢地选择了郡县制。秦朝采用郡县制是其政治制度客观限定的结果,既有为了加强对六国故地及边远地区政治控制的原因,也有秦始皇及其下属政治家个人的原因。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体现了历史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实践结果是利大于弊:秦国实行郡县制,为秦国的富强和兼并统一作出了制度保障;秦朝实行郡县制,大大巩固和稳定了秦朝中央集权统治和全国统一。秦国秦朝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政治行政体系的基础,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的基本框架,而郡县制支撑的国家民族统一的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后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国 秦朝 郡县制
下载PDF
战国秦汉时期巫觋社会地位下降之原因探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贾艳红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2-66,共5页
战国秦汉时期,巫觋的社会地位呈日益下降之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巫觋集团对王权的依附性,使中国的巫没有象西方的祭祀集团那样走向独立,发展到可以与王权分庭抗礼的程度,而是随着王权与神权的衰落一并衰落了;巫对文化知识垄断权和祭祀垄... 战国秦汉时期,巫觋的社会地位呈日益下降之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巫觋集团对王权的依附性,使中国的巫没有象西方的祭祀集团那样走向独立,发展到可以与王权分庭抗礼的程度,而是随着王权与神权的衰落一并衰落了;巫对文化知识垄断权和祭祀垄断权的丧失,使其逐渐远离神权中心和政治中心,开始向民间滑落;巫觋自身素质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这一职业的神圣性,也进一步降低了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 社会地位 下降 原因
下载PDF
秦汉时期的地域官脉及其成因——从“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谈起 被引量:3
4
作者 李传军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45-50,共6页
“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是汉代史籍对秦汉时期国家人才区域分布的简单概括,反映了秦汉时期重要的人文地理特点。秦汉时期的武将多出于关西地区,而文臣多出于关东即中原地区,既与关西、关东地区的自然地理形势有关,也是先秦时期政治发展... “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是汉代史籍对秦汉时期国家人才区域分布的简单概括,反映了秦汉时期重要的人文地理特点。秦汉时期的武将多出于关西地区,而文臣多出于关东即中原地区,既与关西、关东地区的自然地理形势有关,也是先秦时期政治发展和文化积淀的产物,同时也是秦汉时期,尤其是两汉时期政治变革和学术发展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分布 地理成因
下载PDF
思辨性与实践性:秦汉时期的推类原则思想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田立刚 樊鹏飞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3-72,共10页
推类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被普遍运用的推理类型。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推类也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对推理本身的一种称呼。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蓬勃发展的阶段,但在秦汉时期,推类的方法仍然被思想家们广泛采用并深入研究,体现出... 推类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被普遍运用的推理类型。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推类也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对推理本身的一种称呼。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蓬勃发展的阶段,但在秦汉时期,推类的方法仍然被思想家们广泛采用并深入研究,体现出鲜明的思辨性与实践性双重特征,既关注抽象的逻辑思维规律,也注重具体的政治伦理原则。《吕氏春秋》《淮南子》和《论衡》中关于推类及推类原则的思考和探讨,对我们全面把握中国古代推类思想的发展脉络与特征,进而从思维方式和推理类型本身的角度理解中国古代逻辑特殊性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推类 推理 逻辑规律
下载PDF
试论秦汉三国时期岭南地区园艺业发展的原因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川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5-101,共7页
文章从秦汉时期岭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交通的改善、国家的扶持、当地自然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阐述了当时园艺业得以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 岭南地区 园艺业 发展 商品经济 交通 农业 自然条件 政府 古代 秦汉时期
下载PDF
《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解读与秦亡原因新说 被引量:5
7
作者 吴方基 《兰台世界》 2019年第10期149-153,共5页
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为进一步厘清秦二世时期的历史问题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特别是对秦亡原因的传统史学观点加以反思。诏书指出胡亥当政时期并不完全是司马迁、贾谊等人所说的法令与吏治刻深、“赋敛无度”“... 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为进一步厘清秦二世时期的历史问题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特别是对秦亡原因的传统史学观点加以反思。诏书指出胡亥当政时期并不完全是司马迁、贾谊等人所说的法令与吏治刻深、“赋敛无度”“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等情况,而是重视赦免罪人,“德惠”吏、民。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关东民心不安,尚未完全归附于秦,而不完全为“天下苦秦”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二世 诏书 律令“德惠” 秦亡原因
下载PDF
略论陈三立学术思想与特点 被引量:1
8
作者 孙虎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37-142,共6页
陈三立是近代文学史上著名诗人、学者,学术界早已研讨他在戊戍变法中和诗歌史上的地位,但极少关注他的学术思想。陈三立在经学、诸子学、程朱理学和阳明学、以及史学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反思。他的学术思想不仅直接影响了他的... 陈三立是近代文学史上著名诗人、学者,学术界早已研讨他在戊戍变法中和诗歌史上的地位,但极少关注他的学术思想。陈三立在经学、诸子学、程朱理学和阳明学、以及史学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反思。他的学术思想不仅直接影响了他的文化心态和政治实践,而且客观地反映了近代士大夫的一般知识、文化倾向和政治溯求,是近代史上一笔极为珍惜的人文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三立 经学 诸子学 理性精神
下载PDF
秦汉时期传统农业发展原因分析
9
作者 何红中 窦琳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73-75,共3页
秦汉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那为什么秦汉时期传统农业会出现高速发展的局面呢?本文就这一问题,从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生产力、生产关系、统治者、商品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剖析,探求先秦时期传统农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 秦汉时期 农业发展 原因分析
下载PDF
论孔尚任民族情绪的形成及对南明速亡原因的总结
10
作者 杨绪敏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92-197,216,共7页
孔尚任虽然出生于清朝,但自幼受到"尊王攘夷""内诸夏而外夷狄"等观念的影响,加之父辈兄长的影响,又曾耳闻清军入关后的暴行,入仕后频繁与明朝遗老交往,逐渐形成了他的民族情绪。孔尚任创作《桃花扇》,很重要的一个... 孔尚任虽然出生于清朝,但自幼受到"尊王攘夷""内诸夏而外夷狄"等观念的影响,加之父辈兄长的影响,又曾耳闻清军入关后的暴行,入仕后频繁与明朝遗老交往,逐渐形成了他的民族情绪。孔尚任创作《桃花扇》,很重要的一个动机是再现弘光政权的昏暗、腐朽,并总结南明速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尚任 民族情绪 南明速亡原因
下载PDF
从坤乾艮巽的卦位看周秦汉唐都城的变迁
11
作者 李娓 《唐都学刊》 2008年第2期1-3,共3页
以汉长安的未央宫为中心,向周围以20公里为半径划圆,周秦汉唐的都城方位与后天八卦的坤、乾、艮、巽的卦位正好相符。周秦汉唐的道德状况及都城变迁与坤乾艮巽四卦的卦位卦德有着密切的深层联系。
关键词 坤乾艮巽的卦位 周秦汉唐的都城 道德状况 根本原因
下载PDF
秦汉时期渭河三桥的营建原因和重要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金辉 《唐都学刊》 2008年第1期29-31,共3页
秦汉时期,在长安附近的渭河上架设有三处桥梁,即秦汉时期的渭河三桥。研究渭河三桥对研究古代长安的交通史和都城发展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笔者认为,中渭桥的营建是当时都城发展的客观需要,兴建帝王陵墓是东... 秦汉时期,在长安附近的渭河上架设有三处桥梁,即秦汉时期的渭河三桥。研究渭河三桥对研究古代长安的交通史和都城发展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笔者认为,中渭桥的营建是当时都城发展的客观需要,兴建帝王陵墓是东、西渭桥营建的直接原因;秦汉渭河三桥具有重要的交通和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渭河三桥 原因 作用
下载PDF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迅速瓦解之原因探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岭梅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126-128,共3页
秦统一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从此,建立和巩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就成为中国封建王朝全部法制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本文简要分析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迅速瓦解的原因,以期获得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深刻认识。
关键词 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 瓦解 原因
下载PDF
秦漆园经济发展原因之探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学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107-110,共4页
秦漆园经济的发展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广泛的漆林分布、丰厚的生漆资源为秦漆园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彰显了秦漆园经济的发展特色;宏观调控政策为秦漆园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为秦漆园经济持续深入经营拓宽了产销... 秦漆园经济的发展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广泛的漆林分布、丰厚的生漆资源为秦漆园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彰显了秦漆园经济的发展特色;宏观调控政策为秦漆园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为秦漆园经济持续深入经营拓宽了产销出路和发展空间;社会需求则是直接影响秦漆园经济发展的命脉,是有效刺激秦漆园经济快速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史 漆园经济 经济史 原因分析
下载PDF
对先秦逻辑思想范畴“名”再认识
15
作者 何关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4,共4页
在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史研究的考察中,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沿着横向的研究路径,通过分析"名"的本义、"名"的产生、"名"的分类、"名"的作用、命"名"的要求、"名"与"... 在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史研究的考察中,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沿着横向的研究路径,通过分析"名"的本义、"名"的产生、"名"的分类、"名"的作用、命"名"的要求、"名"与"实"的关系、"名"与"正名"的关系以及"正名"的规则,对"名"究竟是什么进行了较为全面地诠释,旨在不断逼近"名"在先秦逻辑思想史中的本真涵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名 先秦逻辑史
下载PDF
论秦(西)汉时期吴越楚地区发展滞后的原因
16
作者 张勇 徐昌强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39-42,共4页
秦和西汉时期 ,吴越楚地区远离了封建政治统治的中心 ,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南方的暑湿气候受到人为的过度渲染 ,使得北方人士视南方之行为畏途。南北文风的迥乎不同 ,也使得南方士人进入封建统治上层的机会远远少于北方士人。... 秦和西汉时期 ,吴越楚地区远离了封建政治统治的中心 ,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南方的暑湿气候受到人为的过度渲染 ,使得北方人士视南方之行为畏途。南北文风的迥乎不同 ,也使得南方士人进入封建统治上层的机会远远少于北方士人。此外 ,在秦的统一战争中 ,该地区曾遭受到严重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越楚地区 西汉 发展滞后 原因 春秋战国战期 楚文化 经济发展
下载PDF
从侯方域《额吏胥》看晚明基层政治中的“吏胥之害”
17
作者 明月熙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77-81,共5页
清初士人普遍产生了对明亡原因的反思,在关于晚明政治失败的议论中比较突出的命题之一,即是基层政治存在的"吏胥之害"。吏胥是中国古代政治结构中最基础、最底层的管理人员,往往掌握着实际的地方事务管理权。侯方域在《额吏... 清初士人普遍产生了对明亡原因的反思,在关于晚明政治失败的议论中比较突出的命题之一,即是基层政治存在的"吏胥之害"。吏胥是中国古代政治结构中最基础、最底层的管理人员,往往掌握着实际的地方事务管理权。侯方域在《额吏胥》《正百姓》《重学校》等系列政论文中主要剖析和批判了晚明基层政治的弊端,特别是就吏胥选拔不公、数量冗大、对于地方政治的侵害,以及学校制度弊病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论述。究其文章立论的根源应该与崇祯十五年归德府发生的官衿结仇事件不无关系,当地青衿学子与地方吏胥过分纠缠于利益和意气之争中,最终导致了归德大哄的恶性冲突,进而间接酿成了李自成归德大屠的惨痛悲剧,造成当地士绅伤亡无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方域 吏胥之害 晚明政治 明亡原因
下载PDF
秦并非亡于法家
18
作者 满先进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74-79,共6页
自贾谊在《过秦论》中对秦亡的原因论述后,世人一直有着"秦亡于法家"的悖论,但是从相关史籍看,秦朝在政治、经济、法律及文化等方面均未遵循法家的主要思想。如果非说法家有错的话,那么错就错在法家没有让秦王遵循法家的思想... 自贾谊在《过秦论》中对秦亡的原因论述后,世人一直有着"秦亡于法家"的悖论,但是从相关史籍看,秦朝在政治、经济、法律及文化等方面均未遵循法家的主要思想。如果非说法家有错的话,那么错就错在法家没有让秦王遵循法家的思想。秦朝的灭亡,不是一个原因的结果,而是众多因素的合力使然:直接原因是农民起义;间接原因是酷刑厉法,这里所谓的酷刑厉法不是法家的重刑思想;根本原因是秦王基于穷奢极欲而繁徭重赋,致使人民无法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朝 法家 灭亡原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