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Mixing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Heihe River Basin,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4
1
作者 CAO Guoliang ZHENG Chunmiao Craig T.SIMMONS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971-987,共17页
A sound understanding of groundwater recharged from various sources occurring at different time scales is crucial for water management in arid and semi-arid river basins. Groundwater recharge sources and their geochem... A sound understanding of groundwater recharged from various sources occurring at different time scales is crucial for water management in arid and semi-arid river basins. Groundwater recharge sources and their geochemical evolution are investigated for the Heihe River Basin (HRB) in northwest China on the basis of a comprehensive compilation of 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data. Geochemical mass- balance modeling indicates that mountain-block recharge accounts for a small fraction (generally less than 5%) of the shallow and deep groundwater sustaining the oasis, whereas infiltration of rivers and irrigation water contribute most of the groundwater recharge. Dedolomitization is the primary process responsible for the changes in groundwater chemical and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s from the piedmont to the groundwater discharge zone, where the dedolomitization is very likely enhanced by modern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affecting the shallow groundwater quality. Analysis of radioactive isotopes suggests that these primary recharge sources occur at two different time scales. Radiocarbon-derived groundwater age profiles indicate a recharge rate of approximately 12 mm/year, which probably occurred during 2000-7000 years B.P., corresponding to the mid-Holocene humid period. The recharge of young groundwater on the tritium-dated time scale is much higher, about 360 mm/year in the oasis region. Infiltration from irrigation canals and irrigation return flow are the primary contributors to the increased young groundwater recharge.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groundwater chemistry in the HRB has been influenced by the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natural and human-induced geochemical processes and that anthropogenic effects have played a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terms of both groundwater quantity and qu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ihe river Basin groundwater recharge groundwater mixing isotope hydrology
下载PDF
黑河源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粒径分形特征研究
2
作者 刁二龙 曹广超 +5 位作者 刘英 赵青林 曹生奎 袁杰 汉光昭 张富玲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9-1470,共12页
本研究以黑河源区为研究区,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了该区域3种主要植被类型土壤粒径分形特征,并分析了土壤粒径分形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地砂粒含量最大(38.83%),灌木林地次之(26.11%),乔木林地砂粒含量最低(22.76%),土壤单重分形维... 本研究以黑河源区为研究区,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了该区域3种主要植被类型土壤粒径分形特征,并分析了土壤粒径分形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地砂粒含量最大(38.83%),灌木林地次之(26.11%),乔木林地砂粒含量最低(22.76%),土壤单重分形维数(Single fractal dimension,D)大小表现为草地(2.60)<灌木林地(2.64)<乔木林地(2.65);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和草地的土壤粒径均呈非均匀性分布,与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相比,草地的土壤粒径分布非均匀性最高;D与土壤粘粒、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容量维(D 0),信息维(D 1),关联维(D 2)与土壤各粒级含量的关系与D相反。此外,地形、植被盖度和土壤理化因子对3种植被类型土壤分形维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综上,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粒径分形特征差异明显,分形维数主要受土壤粒径影响,其它因子通过影响土壤颗粒组成从而对分形维数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黑河源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源区 土壤粒径 分形维数 植被类型
下载PDF
基于活力-组织力-恢复力的黑河源区高寒湿地景观生态健康评估 被引量:1
3
作者 孙玮婕 乔斌 +2 位作者 于红妍 赵彤 陈奇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1-313,共13页
黑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典型高寒河源湿地,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是衡量高寒湿地当前及未来发展状态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引入景观生态脆弱性指数,从生态系统活力、组织力、恢复力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4个方面构建高寒湿地生... 黑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典型高寒河源湿地,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是衡量高寒湿地当前及未来发展状态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引入景观生态脆弱性指数,从生态系统活力、组织力、恢复力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4个方面构建高寒湿地生态健康综合评价体系,定量评估2014—2021年黑河源区生态健康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草地是黑河源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高、中和低覆盖度草地呈镶嵌式分布;其次是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及西北部。(2)黑河源区以低脆弱区和较低脆弱区面积为主,整体景观生态脆弱性较低。(3)黑河源区以健康和中等健康为主,整体生态环境健康水平较高。综合来看,黑河源区2014—2021年生态系统较为健康,今后黑河源区应该以生态功能为主,兼顾牧业生产,保证生态系统朝着“生态和谐”的健康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景观指数 生态健康 土地利用 VOR模型 黑河源区
下载PDF
黑河中游耕地变化与节水灌溉对地表耗水与地下水的影响
4
作者 张震域 唐娜 +2 位作者 吴彦昭 董国涛 赵沛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4-109,共6页
为探究黑河中游耕地面积变化与节水灌溉影响下地表水耗水及地下水动态演变特征,基于1985—2022年黑河莺落峡、正义峡水文站实测径流量月数据和中游地区49眼地下水观测井埋深月数据,结合对节水灌溉的实地调研结果,利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分... 为探究黑河中游耕地面积变化与节水灌溉影响下地表水耗水及地下水动态演变特征,基于1985—2022年黑河莺落峡、正义峡水文站实测径流量月数据和中游地区49眼地下水观测井埋深月数据,结合对节水灌溉的实地调研结果,利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地表水耗水和地下水埋深对耕地面积变化与节水灌溉的响应。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变化、节水灌溉和水量统一调度多重影响下,黑河中游地表水耗水量略有下降;黑河中游地下水埋深总体呈增大趋势,扩耕较大的大满灌区东南部与东北部及友联灌区中部地下水埋深明显增大;不同灌溉方式对地下水埋深也有较大影响,河灌区地下水埋深随地表水入渗补给量变化,井灌区和混灌区地下水埋深随地下水开采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耗水 地下水埋深 耕地面积变化 节水灌溉 黑河中游
下载PDF
黑河中游荒漠化地区植被动态变化及其自然驱动因素分析
5
作者 赵玉红 兰天 +5 位作者 雷军 郭彩霞 赵明 王艺林 武龙庆 兰晓东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8期110-114,118,共6页
对2019—2023年黑河中游4个类型荒漠区样地植被生长状况和监测区气温、空气湿度、蒸发量、土壤含水率等自然因子进行监测,分析监测区植被动态变化及其与自然驱动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降水量大、空气湿度大、蒸发量小、风速低的年份... 对2019—2023年黑河中游4个类型荒漠区样地植被生长状况和监测区气温、空气湿度、蒸发量、土壤含水率等自然因子进行监测,分析监测区植被动态变化及其与自然驱动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降水量大、空气湿度大、蒸发量小、风速低的年份和月份,植被状况相对较好,盖度、高度、密度和生物量都比较高;相反,降水量小、空气湿度小、蒸发量大、风速高的年份和月份,植被状况相对较差。从年际变化趋势看,各样地植被变化规律很不稳定,总体来说由于降水、气温、空气湿度等关键气象因子数据的不稳定性,植被变化规律也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从月际数据分析,各样地均表现出5月、6月、7月、8月和9月盖度、生物量、高度较大的特性。4个样地之间植被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说明气象因子对不同类型荒漠化土地植被的影响是不同的。单从2023年数据看,4个样地植被状况和往年纵向相比有明显长势变弱的趋势,2023年出现持续高温、少雨现象,植被生长量下降,一些植物受高温、干旱影响而死亡,造成植被盖度降低。5年监测数据显示,土壤含水率不论年际还是月际数据变化都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只随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变化而变化;土壤含水率明显降低的年份和月份,植被生长也相应缓慢,植被高度、盖度、密度和生物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各类数据均表明,样地2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其他3个样地,说明盐碱区(沼泽草地)土地的持水能力要好于其他土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动态变化 自然驱动因素 定位监测 黑河中游 荒漠化地区 甘肃张掖
下载PDF
基于和谐论的黑河流域“水-经济-生态”发展结构评价与预测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婕 丁林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8-44,共7页
以黑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和谐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协调流域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水土资源配置为目标,建立地表水过度开发区“水-经济-生态”系统和谐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线性隶属度方法将不同和谐程度划分5个等级。根据... 以黑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和谐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协调流域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水土资源配置为目标,建立地表水过度开发区“水-经济-生态”系统和谐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线性隶属度方法将不同和谐程度划分5个等级。根据黑河流域“水-经济-生态”三者协调发展目标并结合未来规划,确定可以反映水资源现状、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农业灌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状况等的14项评价指标,为流域和谐性评价提供依据。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计算黑河流域不同水平年不同情景模式下的体系综合和谐度,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情景下整体和谐度虽均呈现上升趋势,但2020年和谐度均低于0.4,均达不到一般和谐;2030年情景Ⅰ、Ⅱ和谐度小于0.6,而情景Ⅲ、Ⅳ和谐度大于0.6,情景Ⅲ、Ⅳ和谐程度明显优于情景Ⅰ、Ⅱ,达到和谐等级。情景Ⅲ、Ⅳ通过继续调整政策,将地表水开发利用率控制在阈值75.0%以内,到2030年地表水开发利用率分别为70.7%、68.3%,比2015年分别降低了60.57%、62.97%,使得黑河流域退出地表水过度开发区。为确保黑河流域未来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者协调、共同发展,针对该流域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的现状,推荐在保持规划GDP增速不变的情况下,基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三条红线”,通过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加大工业节水力度等措施,优化水资源配置,大幅度降低农业耗水量,有效降低地表水利用率,可实现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确保流域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建立的和谐性评价数学模型虽处于探索阶段中,但对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如何协调发展进行了定量描述,为治理流域提供数据支撑,为黑河流域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和谐论 地表水过度开发区 水-经济-生态
下载PDF
黑河流域张掖段不同主体功能区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具文 王金哲 +4 位作者 巴淼 黄小龙 姜建旭 汪嘉逸 刘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790-4800,共11页
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可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依据,为精准查明张掖市水环境承载力状况,基于各区县重点开发区、重点生态区和农产品主产区3种不同主体功能定位,从水资源、排放强度、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4个维度选取合理指标... 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可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依据,为精准查明张掖市水环境承载力状况,基于各区县重点开发区、重点生态区和农产品主产区3种不同主体功能定位,从水资源、排放强度、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4个维度选取合理指标,构建了复合型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评价了2018—2020年各区县水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2018年各区县评价指数介于63.9~79.4,民乐县和高台县为临界超载,其他县区不超载;2019年评价指数介于63.2~86.9,临泽县、民乐县和高台县为临界超载,其他县区不超载;2020年评价指数介于70.6~88.6,六县区均处于不超载状态,总体张掖市的水环境承载能力现状良好,且逐年提升。但临泽县、山丹县、民乐县和高台县刚脱离“临界超载”,“不超载”状态优势不存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不同功能区4个指标对水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别,重点开发区影响程度较大评价指标为排放强度和水环境质量指数,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水生态指数和水环境质量,农产品主产区为水资源和排放强度指数,在改善提升不同功能区水环境承载力时应注意上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张掖市 主体功能区 水环境承载力
下载PDF
山区侧向流对滹沱河冲洪积扇地下水补给与硝酸盐动态的影响
8
作者 孙和平 王仕琴 +3 位作者 郑文波 檀康达 曹文庚 沈彦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39-1850,共12页
山区侧向补给是华北山前平原冲洪积扇含水层重要补给来源,影响平原区地下水水量和水质动态。近年来受极端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山区对冲洪积扇平原区地下水的侧向补给机制及其对地下水硝酸盐动态的影响仍不明确。本研究以滹沱河冲洪积扇... 山区侧向补给是华北山前平原冲洪积扇含水层重要补给来源,影响平原区地下水水量和水质动态。近年来受极端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山区对冲洪积扇平原区地下水的侧向补给机制及其对地下水硝酸盐动态的影响仍不明确。本研究以滹沱河冲洪积扇为研究区,利用水文观测、水化学和同位素示踪等方法,估算山区侧向补给通量和硝酸盐输移通量,揭示山区侧向补给与平原区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分析山区侧向补给对地下水硝酸盐分布的影响。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将采样点划分为4个子区:滹沱河冲洪积扇北部扇顶(Ⅰ区)、扇中(Ⅱ区)、滹沱河附近扇缘区(Ⅲ区)以及滹沱河冲洪积扇南部区域(Ⅳ区)。地下水硝酸盐动态监测数据表明,滹沱河北部的山区断面地下水硝酸盐浓度高于南部断面,平原区北部Ⅰ区和Ⅱ区地下水硝酸盐浓度高于南部Ⅳ区;且沿地下水流动方向,地下水硝酸盐浓度均值呈现Ⅰ区(105.28 mg·L^(−1))>Ⅱ区(99.22 mg·L^(−1))>Ⅳ区(37.10 mg·L^(−1))>Ⅲ区(23.08 mg·L^(−1))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示踪揭示了山区侧向流对冲洪积扇北部地下水补给影响范围为扇顶和扇中,而冲洪积扇南部因地下水超采改变地下水流场,其影响范围主要为扇顶。利用达西定律计算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山区侧向流对滹沱河冲洪积扇平原区的补给量为2.10×10^(8)m^(3),硝酸盐通量为239.56×10^(5)kg,且北部山区侧向补给的水氮通量大于南部,这也是影响平原区地下水硝酸盐空间分布的重要原因。山区侧向补给对冲洪积扇平原区地下水量和水质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实现源头综合治理,降低山区地下水污染物浓度,对下游平原区面源污染管理,防止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侧向补给 地下水补给 硝酸盐 滹沱河冲洪积扇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conversi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river and groundwater in the Yellow River drainage area 被引量:6
9
作者 WANG Wenke KONG Jinling DUAN Lei WANG Yanlin MA Xiongde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4年第z1期25-41,共17页
Conversi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river and groundwater in the Yellow River drainage area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geologic and physiognomy conditions and the data of the groundwater regime, isotope, ... Conversi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river and groundwater in the Yellow River drainage area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geologic and physiognomy conditions and the data of the groundwater regime, isotope, groundwater flow field and field survey. Then eight recharge and discharge modes on the relationships are put forward and the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s are analysed, which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quantitatively simulating and assessing the conversion relationships, maintenance mechanism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regeneration ability of the groundwater in th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VERS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river and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discharge mode the YELLOW river drainage area.
原文传递
2012年张掖绿洲-荒漠区域水热碳通量及气象要素观测矩阵数据集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自为 刘绍民 +2 位作者 李新 徐同仁 朱忠礼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3期315-327,共13页
绿洲-荒漠生态系统是干旱/半干旱区特有景观,其水热碳通量的观测和研究对绿洲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黑河流域中游甘肃张掖绿洲-荒漠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2年在该区域开展的国际领先的通量观测矩阵试验,整理了观测... 绿洲-荒漠生态系统是干旱/半干旱区特有景观,其水热碳通量的观测和研究对绿洲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黑河流域中游甘肃张掖绿洲-荒漠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2年在该区域开展的国际领先的通量观测矩阵试验,整理了观测试验获取的水热碳通量和气象要素数据,包括30 km×30 km和5.5 km×5.5 km两个嵌套的矩阵内21个观测点共22套涡动相关仪和21套自动气象站,4组大孔径闪烁仪和3组植物液流仪,观测项目包括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量、潜热通量、感热通量、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向下/上短波辐射、向下/上长波辐射、净辐射、大气压、降水、红外辐射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热通量、平均土壤温度、树木蒸腾等。本数据集经过了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可用于研究绿洲荒漠区域水热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并为模式模拟或遥感估算结果等提供可靠的验证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动相关仪 自动气象站 大孔径闪烁仪 植物液流仪 黑河流域 绿洲荒漠区域
下载PDF
黑河流域走廊平原地下水补给源组成及其变化 被引量:29
11
作者 张光辉 聂振龙 +6 位作者 刘少玉 陈宗宇 张翠云 申建梅 王金哲 程旭学 张荷生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3-678,共6页
通过环境同位素、水文分割法和相关分析研究表明,祁连山区降水、冰川雪融水和基岩裂隙水通过出山口地表径流补给构成黑河流域走廊平原地下水主要补给源,具有年际和年内丰枯动态变化规律,与祁连山区降水量和气温的关联度分别为0.97和0.79... 通过环境同位素、水文分割法和相关分析研究表明,祁连山区降水、冰川雪融水和基岩裂隙水通过出山口地表径流补给构成黑河流域走廊平原地下水主要补给源,具有年际和年内丰枯动态变化规律,与祁连山区降水量和气温的关联度分别为0.97和0.79,与平原张掖站降水量和气温的关联度分别为0.43和0.60。在自然径流条件下,祁连山区降水量变化是改变走廊平原地下水补给的主导因素,约占91%权重;气温变化是重要影响因素,约占9%权重。20世纪80年代以来祁连山区各补给源处于偏丰期。因此,近年来走廊平原地下水补给量相对50年代减少27.1%,人类活动是重要影响因素,急需加强科学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祁连山区 地下水补给源 多源补给 组成变化
下载PDF
应用环境同位素方法研究黑河源区水文循环特征 被引量:31
12
作者 聂振龙 陈宗宇 +2 位作者 申建梅 张光辉 程旭学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4-108,共5页
维持黑河流域中、下游绿洲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资源主要形成于祁连山区。该文在野外采样的基础上,通过测试分析不同地段、不同水体中的环境同位素(δD、δ18O和3H)和水化学组成特征,利用同位素混合模型,识别黑河源区地表水和地下水... 维持黑河流域中、下游绿洲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资源主要形成于祁连山区。该文在野外采样的基础上,通过测试分析不同地段、不同水体中的环境同位素(δD、δ18O和3H)和水化学组成特征,利用同位素混合模型,识别黑河源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来源、组成和径流过程,揭示源区的水文循环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源区水文循环模式。结果表明:1)黑河源区存在两类地下径流系统:局部径流系统接受局地降水和冰雪融水入渗补给,就近向河流排泄,水循环交替积极,据同位素估算结果,降水补给占76%,冰雪融水补给占24%;区域径流系统接受中高山带的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补给高程大于3600m),在出山口附近的断裂带以泉的形式排泄,水循环交替缓慢。2)山区地表水由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组成,出山河水的构成为:降水占69%~72%,冰雪融水占23%~24%,深部地下水占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雪融水 同位素 补给 河源区 水文循环 降水 黑河 地下径流 地表水 下游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暖情景下黑河山区流域水资源的变化 被引量:60
13
作者 蓝永超 丁永建 +2 位作者 刘进琪 康尔泗 魏智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63-868,共6页
利用有关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对全球气候变暖情景下祁连山区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变化特征、成因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各种假定气候情景下黑河山区径流变化的计算模式。分析及计算结果表明:黑河山区水资源对全球气候变暖... 利用有关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对全球气候变暖情景下祁连山区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变化特征、成因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各种假定气候情景下黑河山区径流变化的计算模式。分析及计算结果表明:黑河山区水资源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十分明显,但受其特殊地理位置的影响,水资源的变化又有着显著的地域性特征。总体上,山区的气温和降水随全球增温均呈上升和增加的趋势,且气温上升的幅度大于全球平均水平,山区径流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幅随着气温升高而逐渐减小,除非遭遇到比较极端的气候情景,如气温升幅与降水减幅同时出现较大值的“暖—干”气候组合或气温降幅与降水增幅的同时出现较大值的“冷—湿”气候组合等。因此,可以预计,未来几十年里黑河山区水资源量虽随着降水、气温的变化而上下波动,但变化相对稳定,其幅度基本在目前出山径流量的±10%左右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 山区流域 全球气候变暖 水资源
下载PDF
黑河下游额济纳盆地深层地下水来源的探讨 被引量:21
14
作者 钱云平 秦大军 +1 位作者 庞忠和 王玲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29,共5页
本文作者在额济纳盆地进行了长达3年的研究,获得了大量盆地地下水资料和水化学、同位素分析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水化学和环境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盆地水文地质条件,对盆地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循环特征进行了探讨。水化学和同位素结... 本文作者在额济纳盆地进行了长达3年的研究,获得了大量盆地地下水资料和水化学、同位素分析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水化学和环境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盆地水文地质条件,对盆地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循环特征进行了探讨。水化学和同位素结果显示,黑河流域深层地下水补给来源具有多源性,主要为核爆前形成的“老水”,水循环缓慢。在进行流域水资源开发时,对深层地下水的利用一定要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地下水 补给来源 同位素 CFC 额济纳盆地 黑河下游
下载PDF
黑河下游额济纳三角洲河道渗漏对地下水补给研究综述 被引量:14
15
作者 席海洋 冯起 +2 位作者 司建华 常宗强 苏永红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41-1247,共7页
干旱区河道渗漏是河道径流转化为地下水的一种主要方式.河道渗漏系数是确定河流与地下水之间转化量的重要参数,也是建立地下水模型的关键.从河道渗漏运动的研究方法、河道渗漏时空动态变化、河道渗漏特征规律与机理以及河道渗漏模拟研... 干旱区河道渗漏是河道径流转化为地下水的一种主要方式.河道渗漏系数是确定河流与地下水之间转化量的重要参数,也是建立地下水模型的关键.从河道渗漏运动的研究方法、河道渗漏时空动态变化、河道渗漏特征规律与机理以及河道渗漏模拟研究等方面入手,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河道渗漏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以及发展趋势.同时对黑河下游额济纳三角洲地区的河道渗漏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针对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三角洲水系与河道特点,提出如下建议:从河道渗漏的时空动态变化分析入手,开展典型渗漏观测试验、进行河水位、流量、河床含水量、地下水位的连续观测和同位素示踪试验,测定河道渗漏与地下水运动参数;建立河道渗漏模拟模型,模拟和预测不同情景下河道渗漏过程.为该地区的河道渗漏补给地下水的定量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规划和维护绿洲稳定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渗漏 地下水补给 研究综述 黑河下游额济纳三角洲
下载PDF
黑河中游灌区水化学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20
16
作者 郜银梁 陈军锋 +1 位作者 张成才 闫云霞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5-583,共9页
黑河中游分布着大型农灌区,是黑河流域人为干预作用最为强烈的区域。综合运用水化学数理统计和水化学类型分析方法,对灌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黑河中游灌区地表水与地下水主要水化学类型从东南向西北... 黑河中游分布着大型农灌区,是黑河流域人为干预作用最为强烈的区域。综合运用水化学数理统计和水化学类型分析方法,对灌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黑河中游灌区地表水与地下水主要水化学类型从东南向西北都经过了由HCO3--SO42-型水向SO24--HCO3-型水,再向SO42--Cl-型水演化的过程。主要支流山丹河与梨园河水化学特征不同,北山高矿化度水汇入,也部分影响着河流及地下水化学组成。(2)地表水与地下水主要离子沿流程都不断增加,从而引起矿化度的增大。地下水矿化度最小值(小屯灌区292.2 mg/L)和最大值(宣化灌区3 448.3 mg/L)表明了不同的运移规律和补给来源。(3)SO42-、Na+是决定地下水盐化作用的主要变量,地下水在灌区运移的过程中,主要的水化学作用由溶滤作用为主转变为蒸发浓缩作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离子分析 分异 灌区 黑河
下载PDF
黑河流域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8
17
作者 张光辉 刘少玉 +5 位作者 张翠云 陈宗宇 聂振龙 申建梅 王金哲 王昭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89-293,共5页
大量野外调查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黑河流域地下水循环和更新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主要是现代水补给,35%来自祁连山区基岩裂隙水通过地表径流转化补给,其他是降水和冰雪融水在山前戈壁带入渗补给,具有较强的更新... 大量野外调查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黑河流域地下水循环和更新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主要是现代水补给,35%来自祁连山区基岩裂隙水通过地表径流转化补给,其他是降水和冰雪融水在山前戈壁带入渗补给,具有较强的更新能力;深层承压水主要形成于地质历史时期区域性补给,与现代水循环有联系;中游区人类活动是造成下游区地下水补给能力减弱、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和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强化中游区人类活动的科学调控,是实现黑河流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和下游区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循环演化 深层承压水 黑河流域 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
下载PDF
近50年来黑河出山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8
18
作者 李卓仑 王乃昂 +2 位作者 李育 来婷婷 路俊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11,16,共6页
以黑河上游祁连山区祁连和野牛沟气象站逐月气象数据为基础,采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模型、方差分析和时间幂函数的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50 a来影响黑河出山径流的主要气象因素。气象因子与径流的相关分析表明,冬季和夏季降水量、夏... 以黑河上游祁连山区祁连和野牛沟气象站逐月气象数据为基础,采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模型、方差分析和时间幂函数的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50 a来影响黑河出山径流的主要气象因素。气象因子与径流的相关分析表明,冬季和夏季降水量、夏季和秋季月平均最低气温这4个气象因子与出山径流的相关系数最高,可以通过这4个气象因子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模拟黑河出山年径流的变化。其中夏季降水对年径流的贡献最大,夏季和秋季月平均最低气温对年径流的贡献较小,年径流量变化主要受控于夏季降水量的强弱。时间幂函数的趋势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黑河出山径流与夏季降水在年代际尺度变化的过程中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 出山径流 气候变化
下载PDF
甘肃西北部黑河流域中游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补给变异特征 被引量:13
19
作者 张光辉 申建梅 +1 位作者 张翠云 刘少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51-255,共5页
大量实际资料和综合研究表明,在西北内陆区当人类活动影响强度超过37%时,地表径流过程由天然状态转变为以人为干扰为主,不仅造成下游区获得的地表径流量大幅减少,而且中游区地下水补给也失去自然特征,补给量明显减少,同时还影响地下水... 大量实际资料和综合研究表明,在西北内陆区当人类活动影响强度超过37%时,地表径流过程由天然状态转变为以人为干扰为主,不仅造成下游区获得的地表径流量大幅减少,而且中游区地下水补给也失去自然特征,补给量明显减少,同时还影响地下水径流过程及其溢出量衰减,进而导致下游区生态环境需水更加紧缺和退化。调控中游区安全引水量和调整中游区种植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型农业,是解决黑河流域下游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西北部 黑河流域中游 人类活动影响 地表径流 地下水补给 变异与调控
下载PDF
黑河流域环境退化特征分析及防治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齐善忠 王涛 +2 位作者 罗芳 罗万银 郭坚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0-37,共8页
生态环境条件的好坏,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特别是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干旱区的内陆河流域。本文以黑河流域为例,根据最新的野外调查数据,结合该流域已有的研究文献资料,分析了黑河流域生态环境退... 生态环境条件的好坏,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特别是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干旱区的内陆河流域。本文以黑河流域为例,根据最新的野外调查数据,结合该流域已有的研究文献资料,分析了黑河流域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和主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黑河流域生态环境退化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具体表现在土地的沙漠化、水资源的变化、土壤盐渍化和植被退化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防止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综合治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退化 防治对策 黑河流域 西北干旱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