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Inorganic-organic Incorporation on Productivity and Soil Fertility of Rice Cropping System in Red Soil Area of China
1
作者 ZHOU Wei-jun, WANG Kai-rong, ZHANG Guan-yuan and XIE Xiao-li(Department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Agro-chemistr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 P. R . China Changsha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Changsha 410125 , P.R.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2年第9期1017-1022,共6页
Results from ten-year (1990 - 1999) field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the productivity and the soil fertility of rice cropping system we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fertilization system adopted in red soil area o... Results from ten-year (1990 - 1999) field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the productivity and the soil fertility of rice cropping system we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fertilization system adopted in red soil area of China. Contrasting with no-fertili/er treatment (CK), yield-increase rate of organic matter cycling, chemical NPK and inorganic-organic fertilizer incorporation treatments were 56.5% , 62.5% and 80.7% , respectively. In the case of optimum fertilization system, the largest contribution of inorganic fertilizer to the yield was 38.5% while that of inorganic-organic fertilizer incorporation was 44.7%. 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matter changed in tendency from decrease to equilibrium with heightened the extent of N, P and K incorporation while that of inorganic-organic fertilizer incorporation could be enhanced further. After N, P and K entered into the rice cropping system and maintained organic matter cycling in the system, the pools of total N, P and K could be strengthe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rtilizer Organic manure Rice cropping system of red soil area of China PRODUCTIVITY Soil fertility
下载PDF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and Land Sustainable Productivity in the Catchment Area with Intensive Management in Hilly Red Soil Regions,China
2
作者 HUANGDao-you WANGKe-lin +2 位作者 CHENGui-qiu HUANGMin PENGTing-bo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56-363,共8页
Taking an example of Majiayu Catchment Area (14.15 ha) in Taoyuan County of HunanProvince, the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dynamics, fertility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land productivity changing situation were studie... Taking an example of Majiayu Catchment Area (14.15 ha) in Taoyuan County of HunanProvince, the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dynamics, fertility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land productivity changing situation were studied. Fixed observation results from 1993to 2002 showed that pools covering about 15% of total area could store up 10% of surfacerunoff, keep 78.1% of eroded soil and 65.4% of lost nutrients. The yearly ratio ofinterception and evapotranspiration in land, storage in pools and drainage was 7:2:1,which ensured the resources and nutrients equilibrium and a benign recycle in thecatchment area system, and benefited the aquatic culture and helped to resist seasonaldrought. Moreov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erosion modulu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equal to or lower than soil loss tolerance (≤500 tkm-2) in reddish yellow soil regions.Soil organic matter, total and available N content in sloping land, dryland and paddyfield increased steadily (>10%); water storage enhanced by more than 20% in sloping landand dryland in drought season; crop production increased by more than 20%; and productionof trees, fruits, tea and fish as well as land productivity increased year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chment area with intensive management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Soil fertility Land sustainable productivity Hilly red soil region
下载PDF
Ecoagriculture evaluation of household level in red soil area of China
3
作者 WU Da-fu LU Hing +2 位作者 CHEN Hong-wei REN Xiu-juan LI Dong-fang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年第4期58-64,共7页
A hundred and twenty-one households in Yujiang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by adopting questionnaire method,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index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integrative, hierarchical... A hundred and twenty-one households in Yujiang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by adopting questionnaire method,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index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integrative, hierarchical, scientific, practical, comparative and dynamic principles. The investigation data were firstly standardized and then processed with SPSS software. The index weight was confirm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inally, the evaluation scale of ecoagriculture was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valuation value ranged from 0.141 to 0.689 for 121 households. Agricultural status of 113 households got the primary phase of ecoagriculture which accounting for 93.38%; 7 households into the second phase, representing 5.79% and only 1 household into the third phase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value. However, the ecoagriculture was divided into 5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value. Therefore, the ecoagriculture has huge potential to develop in red soil area,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agriculture EVALUATION household level red soil area China
下载PDF
基于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的红壤花生叶片氮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监测
4
作者 黄俊宝 曹中盛 +2 位作者 孙滨峰 彭忻怡 李艳大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8-12,共5页
通过分析红壤花生不同生育期的生长指标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冠层光谱植被指数间的定量关系,以赣花5号和航花2号这2个花生品种为试验对象,设置4个施氮水平,在花生关键生育期(苗期、花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期)利用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C... 通过分析红壤花生不同生育期的生长指标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冠层光谱植被指数间的定量关系,以赣花5号和航花2号这2个花生品种为试验对象,设置4个施氮水平,在花生关键生育期(苗期、花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期)利用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CGMD-402)采集冠层光谱植被指数,并同步取样测定各处理的地上部生物量、叶片氮积累量(LNA)和叶面积指数(LAI),构建基于CGMD-402的红壤花生LNA和LAI监测模型。结果表明:施氮水平会对红壤花生植株的生长产生影响,地上部植株的生物量会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叶片氮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整体上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动态变化特征;花针期与结荚期的花生冠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LAI和LNA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可利用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CGMD-402监测红壤花生的LAI和LNA,为江西省红壤花生的精确施氮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 红壤花生 叶面积指数 叶片氮积累量 监测模型
下载PDF
红壤侵蚀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碳储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李鹏 刘晓君 +5 位作者 刘苑秋 陶凌剑 付小斌 毛梦蕾 李文琴 汪晨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共10页
【目的】探讨江西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碳储量特征,为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汇的影响机制和江西红壤侵蚀区生态修复及碳库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经过27 a植被恢复与重建后的6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马尾松... 【目的】探讨江西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碳储量特征,为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汇的影响机制和江西红壤侵蚀区生态修复及碳库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经过27 a植被恢复与重建后的6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湿地松P.elliottii纯林、木荷Schima superba纯林、湿地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补植木荷林、湿地松补植木荷林)为研究对象,以未加人工干扰的自然恢复地为对照,比较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储量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①相较于对照,在0-20 cm土层中,6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有显著增加(P<0.05);在20-30 cm土层中,除了马尾松纯林和湿地松纯林外,其余4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在30-40 cm土层中,仅有木荷纯林和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对照(P<0.05)。②研究区7种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表现出较强的表聚效应,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层间差异不同,其中木荷纯林最大,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30-40 cm土层相差33.26 g·kg^(-1),对照最小,仅相差4.90 g·kg^(-1)。③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规律与质量分数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是植被因子与土壤理化性状共同作用的结果。植被因子中凋落物氮质量分数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相关系数最大(r=0.322,P<0.01),土壤理化性状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相关系数最大(r=0.932,P<0.01)。④土壤有机碳储量从高到低依次表现为木荷纯林、湿地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补植木荷林、湿地松补植木荷林、湿地松纯林、马尾松纯林,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50.12、42.73、38.20、33.03、26.93和20.85 Mg·hm^(-2),最大提升了2.46倍,最小提升了1.02倍。【结论】人工植被恢复与重建在红壤侵蚀区效果显著,在研究区今后的建设中可继续推广,以促进植物群落恢复,提高和维持土壤碳库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侵蚀区 植被恢复 碳密度 分布特征 土壤固碳
下载PDF
南方典型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立木生物量无人机遥感估测
6
作者 田上峰 刘健 +2 位作者 余坤勇 王瑞璠 赵文凯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4,共9页
以南方典型红壤侵蚀区长汀县河田镇为例,结合无人机与激光雷达产生的点云数据优势,通过局部最大值和分水岭算法反演单木树高(H)和冠层半径(R_(c)),拟合以H和R_(c)为变量组合的异速生长方程,得到以新冠层参数为底的马尾松立木生物量模型... 以南方典型红壤侵蚀区长汀县河田镇为例,结合无人机与激光雷达产生的点云数据优势,通过局部最大值和分水岭算法反演单木树高(H)和冠层半径(R_(c)),拟合以H和R_(c)为变量组合的异速生长方程,得到以新冠层参数为底的马尾松立木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提取树高的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93和0.49 m;计算冠层半径的R2和RMSE分别为0.88和0.64 m;估算立木生物量的R^(2)和RMSE分别为0.89和3.37 kg。本研究通过无人机遥感影像定量参数并构建的异速生长方程中,以组合(H+R_(c))为底的异速生长方程估测马尾松林立木生物量的精度较高,可以有效估测马尾松林立木生物量,可为南方典型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立木生物量准确估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红壤侵蚀区 立木生物量 生长方程 冠层半径 树高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汀江流域福建段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7
作者 刘陵桦 孟维彩 +5 位作者 蔡翠婷 李毅杰 袁宇奇 王晓宇 张翔 侯晓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6-246,382,共12页
[目的]科学评估南方红壤侵蚀区汀江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揭示影响植被覆盖空间分异驱动因子的作用强度和交互作用机制,为汀江流域的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0—2020年20 a间月... [目的]科学评估南方红壤侵蚀区汀江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揭示影响植被覆盖空间分异驱动因子的作用强度和交互作用机制,为汀江流域的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0—2020年20 a间月尺度MOD13Q1(250 m)数据集,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和皮尔逊相关分析方法探究植被NDVI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综合温度、降水量和海拔等自然因子及人为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流域内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强度。[结果](1)时间上,2000—2020年汀江流域植被覆盖度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增长率为7.11%,上升平均速度为0.002 2/a,表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正稳定持续改善中。(2)空间上,整体上以中高和高覆盖度为主,呈现出明显各区县中部低于四周区域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差异,NDVI改善区域面积为86.33%,远大于退化面积区域。(3)驱动因子探测结果:降水量>海拔>温度>GDP>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坡度>土壤类型。[结论]汀江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受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双重影响,降水量因子解释力为0.705,是影响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海拔、温度和GDP等为次要驱动因子,解释力均为0.58以上。各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q)较于单因子表现出了更高的解释力,为双因子之间主要表现为增强和非线性增强效应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侵蚀区 汀江流域 NDVI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子
下载PDF
壳聚糖改性生物炭对海南酸性红壤的改良试验研究
8
作者 卢徐节 符帝俊 +3 位作者 黄华集 王浩天 陈安琦 齐丹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2-321,共10页
针对海南酸性红壤结构退化、地力贫瘠以及利用大量农业废弃物制备生物炭用于改良土壤的问题,通过盆栽试验筛选了适宜海南酸性红壤的改良剂。为了提高生物炭的性能,采用壳聚糖(Chitosan, C)对稻壳(Rice husk biochar, BR)、玉米芯(Cornco... 针对海南酸性红壤结构退化、地力贫瘠以及利用大量农业废弃物制备生物炭用于改良土壤的问题,通过盆栽试验筛选了适宜海南酸性红壤的改良剂。为了提高生物炭的性能,采用壳聚糖(Chitosan, C)对稻壳(Rice husk biochar, BR)、玉米芯(Corncob biochar, BC)、甘蔗渣(Sugarcane biochar, BS)、香蕉假茎(Banana pseudostem biochar, BB)4种生物炭进行改性,并分析不同生物炭和壳聚糖改性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结果显示:壳聚糖改性后引入了新官能团,但壳聚糖颗粒造成了生物炭孔隙结构堵塞,致使材料比表面积减少;添加改性生物炭可使土壤pH值提升0.61~2.28,铵态氮质量浓度提升10%~43%,有效磷质量浓度提升8%~34%,速效钾质量浓度提升17%~77%,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提升26%~89%,有机质质量比提升26%~107%,蔗糖酶(Sucrase, SUC)酶活性提升5%~34%,脲酶(Urease, URE)酶活性提升7%~58%。其中BB-C对土壤pH值、铵态氮质量浓度和脲酶酶活性提升效果显著,BB对土壤有效磷质量浓度、CEC和有机质质量比改良效果显著,BR对土壤速效钾质量浓度改良效果显著,BS-C对土壤蔗糖酶酶活性改良效果显著。对于土壤有效磷质量浓度、速效钾质量浓度、CEC和有机质质量比,生物炭改良效果更好;对于土壤pH值、铵态氮质量浓度、蔗糖酶酶活性、脲酶酶活性,壳聚糖改性生物炭改良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海南 酸性红壤 生物炭 壳聚糖改性 土壤改良
下载PDF
新疆红树莓不同产地与品种果实多酚物质含量特征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9
作者 马佳正 孙芳芳 +3 位作者 张瑞瑞 赵致韵 童雨竹 马松梅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2-559,共8页
探究新疆红树莓不同产地和品种的果实中多酚物质含量特征与抗氧化能力的差异,分析多酚物质含量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并解析其土壤驱动因素,为果实的科学利用和红树莓种植布局提供科学参考。以新疆5个种植产区和2个红树莓品种:玛纳... 探究新疆红树莓不同产地和品种的果实中多酚物质含量特征与抗氧化能力的差异,分析多酚物质含量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并解析其土壤驱动因素,为果实的科学利用和红树莓种植布局提供科学参考。以新疆5个种植产区和2个红树莓品种:玛纳斯‘哈瑞太兹’、石河子142团‘哈瑞太兹’、那拉提乡‘秋英’、巴依托海‘秋英’、巴依托海‘哈瑞太兹’的成熟期果实为研究材料,对其总黄酮、总多酚、鞣花酸、绿原酸等多酚物质的含量特征和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与对比分析,并揭示与其不同产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新疆不同产地的红树莓品种中,果实的多酚物质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在产区及品种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总体上总黄酮含量、鞣花酸含量、SOD活性和DPPH清除率在不同产区之间的地理差异大于品种间的差异,但总多酚含量和FRAP清除能力在不同品种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2)‘秋英’和‘哈瑞太兹’不同产地果实的总黄酮、绿原酸和原花青素含量对其抗氧化能力均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3)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氮、速效磷和全磷对红树莓果实多酚物质合成与积累及其抗氧化能力均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土壤容重对果实绿原酸含量产生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不同产地 红树莓果实 多酚物质含量 抗氧化活性 土壤驱动因素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不同植被覆盖阈值小流域时空分布规律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佳 李忠武 +3 位作者 方怒放 刘成 宁珂 王凌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6-192,共7页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土壤侵蚀状况的关键指标,实施植被恢复是防治小流域土壤侵蚀的重要措施,但小流域植被覆盖度到底恢复到多少才能有效控制土壤侵蚀尚不清楚。基于土壤侵蚀治理的小流域植被覆盖度阈值效应,对红壤丘陵区33 157个小流域2000...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土壤侵蚀状况的关键指标,实施植被恢复是防治小流域土壤侵蚀的重要措施,但小流域植被覆盖度到底恢复到多少才能有效控制土壤侵蚀尚不清楚。基于土壤侵蚀治理的小流域植被覆盖度阈值效应,对红壤丘陵区33 157个小流域2000—2015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评估不同植被覆盖阈值小流域时空分布规律与格局,以期精准制定小流域土壤侵蚀治理方式与对策。结果表明:(1) 2000—2015年,84%的小流域植被覆盖呈不断增加趋势,植被覆盖下降的小流域占15%,植被覆盖度基本不变的小流域仅有1%;(2)植被覆盖小于40%(低阈值带)的小流域占比小且相对稳定(3%~7%),说明大规模人工治理小流域土壤侵蚀的局面已扭转,但耕地依然是重点关注的对象;(3)植被覆盖位于40%~80%(过渡带)的小流域占比一直最高(超过83%),应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治理方式,重点关注土地利用结构和植被结构的优化配置;(4)植被覆盖大于80%(高阈值带)的小流域占比从2010年前的1%~2%上升到2015年的14%,可见具有自我修复植被覆盖条件的小流域显著增加,实施自然恢复(如封禁)是高阈值带小流域的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阈值效应 土壤侵蚀 小流域 红壤丘陵区
下载PDF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宁都县不同整地方式下果园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雨晨 熊翱宇 +4 位作者 平原 澹腾辉 曾建辉 陈新 郭忠录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42-350,共9页
为探究不同整地措施下梯田果园土壤质量的变化,以赣南宁都县小洋小流域脐橙果园开发示范区内的3种典型坡面(优化整地T y、传统整地T c、撂荒地CK)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筛选最小数据集指标,对... 为探究不同整地措施下梯田果园土壤质量的变化,以赣南宁都县小洋小流域脐橙果园开发示范区内的3种典型坡面(优化整地T y、传统整地T c、撂荒地CK)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筛选最小数据集指标,对该地区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由全量数据集(total data set,TDS)和最小数据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MDS)计算的土壤质量指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2)=0.604,表明MDS可以代替TDS对宁都县脐橙果园开发示范区进行土壤质量评价;(2)3种典型坡面的土壤质量指数(soil quality index,SQI)表现为优化整地(SQI=0.477)>撂荒地(SQI=0.436)>传统整地(SQI=0.220),其中T y与CK之间无显著差异,T y的SQI相较于T c提升1.16倍,表明优化整地措施下土壤质量有显著提升;(3)果园不同土层总体表现为表层(0—10 cm)土壤质量指数大于深层(10—20 cm)土壤,通过土壤质量指数分级发现,优化整地梯田和撂荒地土壤质量优于传统整地。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红壤丘陵区的坡地资源利用管理以及梯田修建后水土保持措施布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整地措施 最小数据集 果园 南方红壤丘陵区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亚热带杉木林植物-凋落物-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佳豪 王方超 +6 位作者 张绿水 陈伏生 夏成康 周云烽 全俊旺 沈丽丽 刘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4-145,共12页
【目的】碳(C)、氮(N)和磷(P)在植物生长及调节生理机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化学计量特征能够反映植物生长速率和养分限制等。人类活动引起的氮磷沉降对植物、凋落物和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响应机理尚不清楚。因此剖析以植物-凋落物-土... 【目的】碳(C)、氮(N)和磷(P)在植物生长及调节生理机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化学计量特征能够反映植物生长速率和养分限制等。人类活动引起的氮磷沉降对植物、凋落物和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响应机理尚不清楚。因此剖析以植物-凋落物-土壤三者为一个耦合系统C∶N∶P化学计量特征对外源养分添加的响应,能更好地理解植物养分限制和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动态。【方法】以亚热带退化红壤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为研究对象,在2011年开始布设氮磷添加随机区组试验,为5个区组6个处理共计30个20 m×20 m样地,施肥处理包括N0(CK,只加沙)、N5(5 g/(m^(2)·a))、N10(10 g/(m^(2)·a))、P5(5 g/(m^(2)·a))、N5+P5(N 5 g/(m^(2)·a)+P 5 g/(m^(2)·a))、N10+P5(N 10 g/(m^(2)·a)+P 5 g/(m^(2)·a)),N和P添加分别以NH4NO3和NaH2PO4形式拌沙洒施。在处理后第9年采集植物新鲜叶片、凋落叶片、0~5 cm土壤样品,测定其C、N、P含量及化学计量,量化了叶片的N、P利用效率与再吸收效率,探讨长期N、P添加对杉木植物-凋落物-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添加显著提高植物叶片P含量56.5%,对杉木叶片C、N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是降低叶片C/P、N/P;N添加对叶片C、P含量均无显著影响,对C/N、C/P、N/P无显著影响。P添加分别显著提高凋落叶片N、P含量25.7%和51.1%,对C含量没有影响,但降低C/N、C/P、N/P;N添加对凋落叶片C、P和C/N、C/P、N/P均无显著影响。P添加显著提高0~5 cm土壤P含量184.6%,对C、N含量没有影响,但显著降低C/P、N/P;N添加对土壤N含量、C/N、C/P、N/P均无显著影响;而N、P的交互作用对植物、凋落物及土壤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均无显著影响。P添加显著降低了35.3%的植物P的利用效率,但对植物P的再吸收效率无显著影响。随着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植物、凋落物的内稳态呈现出不同的响应,其中植物P、N/P和凋落物P呈现弱稳态,1/H(内稳态平衡系数)分别为0.2882、0.3065、0.2527。【结论】亚热带杉木林植物-凋落物-土壤生态系统对P添加响应更为敏感,其通过改变P利用效率调节杉木林植物-凋落物-土壤化学计量特征。该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植物-凋落物-土壤生态系统之间的养分循环及其调节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添加 红壤丘陵区 杉木 化学计量特征 养分利用
下载PDF
红壤区不同生态恢复林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差异 被引量:3
13
作者 管鸿智 黄荣珍 +3 位作者 朱丽琴 王金平 姬绍晖 林丽靖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7-184,共8页
为探究红壤侵蚀区不同生态恢复林分微生物群落特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阔叶纯林(木荷)、针叶纯林(马尾松)和针阔混交林(木荷林与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各林分土壤共得到细菌943个分类操作单元(OTU),真菌96... 为探究红壤侵蚀区不同生态恢复林分微生物群落特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阔叶纯林(木荷)、针叶纯林(马尾松)和针阔混交林(木荷林与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各林分土壤共得到细菌943个分类操作单元(OTU),真菌962个OTU,分类学地位明确的细菌有19门46纲99目138科198属207种,真菌有9门22纲59目109科177属167种。其中,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优势真菌门为担子菌门、子囊菌门和被孢菌门。林分类型对土壤真菌丰富度(Chao1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指数)影响显著(P<0.05),对土壤细菌丰富度(Chao1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和Simpson指数)几乎无影响,针阔混交林土壤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纯林土壤(P<0.05)。在门水平上,针阔混交林与阔叶纯林土壤细菌门相对丰度变化差异较小,而与针叶纯林差异较大(P<0.05),针阔混交林和阔叶纯林土壤中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比针叶纯林低9.96%和29.43%。土壤真菌门相对丰度在各林分类型间差异较大,被孢菌门相对丰度在针叶纯林土壤中最高,毛霉门和壶菌门相对丰度在针阔混交林土壤中最高,子囊菌门相对丰度在阔叶纯林土壤中最高。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含量、p H值和速效钾含量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特征最主要的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生态恢复林分 红壤区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江西省丘陵红壤地区主栽茶树品种的工夫红茶适制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江新凤 李琛 +4 位作者 曹挥华 张贱根 王礼献 余志 倪德江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281-288,共8页
目的探究江西丘陵红壤地区主要栽培茶树品种的红茶适制性,为江西红茶产业发展、工夫红茶品种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江西省主要栽培的“金观音”“黄观音”“群体种”“浙农113”“赣茶14号”“福鼎大白”“迎霜”“楮叶齐”8... 目的探究江西丘陵红壤地区主要栽培茶树品种的红茶适制性,为江西红茶产业发展、工夫红茶品种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江西省主要栽培的“金观音”“黄观音”“群体种”“浙农113”“赣茶14号”“福鼎大白”“迎霜”“楮叶齐”8个茶树品种的鲜叶原料品质成分和发酵效果、成品红茶品质成分及感官品质等指标,考察各品种的红茶适制性。结果8个品种鲜叶茶多酚含量均大于20%,发酵性能良好;制成红茶后,“赣茶14号”“金观音”“黄观音”3个品种(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比值高于常用对照品种“福鼎大白”,共检测出香气成分为40种,以β-芳樟醇、氧化芳樟醇Ⅱ(呋喃型)、香叶醇、氧化芳樟醇Ⅰ(呋喃型)、水杨酸甲酯、罗勒烯等为主,呈现玫瑰花香、甜香、花果香,是典型的江西工夫红茶香气物质。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黄观音”“赣茶14号”“金观音”“福鼎大白”“楮叶齐”综合得分超过90分,制红茶感官品质较好。结论8个品种均能按红茶加工工序制成品质优良的红茶,“黄观音”“金观音”更适制作花香型工夫红茶,“福鼎大白”“楮叶齐”“赣茶14号”及“群体种”制作工夫红茶滋味醇厚,红、亮汤色特征明显,综合品质评价俱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红壤地区 茶树品种 工夫红茶 品质成分 适制性
下载PDF
复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亢晨波 郭汉清 +1 位作者 张垚 刘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1-80,共10页
为揭示复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入渗特征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环刀法测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并分析土壤孔隙状况、机械组成、水稳性团聚体和有机质含量等与入渗性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均表现... 为揭示复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入渗特征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环刀法测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并分析土壤孔隙状况、机械组成、水稳性团聚体和有机质含量等与入渗性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均表现为杨树林>紫穗槐林>复垦耕地>草地,且同一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入渗速率均随土层厚度增加而降低;2)对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得出通用经验方程是描述该区域土壤入渗过程的最佳模型,决定系数在0.961~0.996之间;Pearson相关分析法表明土壤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均与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入渗速率与总孔隙度和有机质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3)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孔隙度、机械组成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该复垦区土壤渗透性的4个主要因子,四者累积贡献率为87.7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入渗 土地利用类型 入渗模型 主成分分析 复垦区
下载PDF
红壤侵蚀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磷垂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16
作者 梁晶晶 王淑真 +3 位作者 丘伟娟 王丽平 包明琢 周垂帆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8-217,共10页
为探讨红壤侵蚀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磷素有效性,选取福建长汀红壤丘陵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的裸地(CK)、针叶林(CF)、针阔混交林(CB)以及阔叶林(BF)4种植被类型,分别测定其铁氧化物、各级磷素形态,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解磷菌(... 为探讨红壤侵蚀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磷素有效性,选取福建长汀红壤丘陵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的裸地(CK)、针叶林(CF)、针阔混交林(CB)以及阔叶林(BF)4种植被类型,分别测定其铁氧化物、各级磷素形态,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解磷菌(PSM)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类型的转变,中等活性磷含量增加,低活性磷含量总体上减少,游离态氧化铁(Fed)含量逐渐减少。土壤中解磷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随植被类型的转变增加。在门分类水平上,优势类群主要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等。变形菌门和酸性磷酸酶的含量随植被类型的转变总体呈现出增加趋势,变形菌门与ACP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随着植被类型转变,稳定态磷逐渐向可利用态磷转化,土壤潜在磷源增加;游离态氧化铁含量的减少有利于有机磷的解吸和矿化,进而增加磷的有效性;解磷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变化会受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解磷微生物可通过分泌酸性磷酸酶的方式水解有机化合物并降解固定在土壤的无机磷,进而提高磷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侵蚀区 土壤剖面 磷素组分 铁氧化物 解磷菌
下载PDF
湖南“红层”覆盖区土壤热磁组分含矿异常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静鸿 陈云华 +3 位作者 王雪平 陈碧莹 刘玉 李依婷 《矿产与地质》 2023年第2期378-385,共8页
“红层”覆盖区找矿一直是常规化探找矿难题,论文利用土壤热磁组分测量方法对红层覆盖区已知铅锌矿、金矿进行了试验。对湖南柳塘岭、江东、沃溪等3个隐伏矿床土壤热磁组分异常特征分析认为:在20~60目粒度、焙烧温度850℃、焙烧时间60 ... “红层”覆盖区找矿一直是常规化探找矿难题,论文利用土壤热磁组分测量方法对红层覆盖区已知铅锌矿、金矿进行了试验。对湖南柳塘岭、江东、沃溪等3个隐伏矿床土壤热磁组分异常特征分析认为:在20~60目粒度、焙烧温度850℃、焙烧时间60 min、分选电流3A实验条件下,焙烧后Pb、Zn、Ag、Cu及磁化率均高于焙烧前,As、Sb低于焙烧前,形成的波峰与矿体对应关系较好。含矿异常特征表现:一是在矿体头部及尾部同步出现Pb、Zn、Ag、As、Sb多点连续波峰及单点波峰,形成双峰,强度较高,吻合性好,Cu通常在Pb、Zn、Ag、As、Sb两峰间出现一连续宽缓的波峰,通常在矿体前缘后尾错峰出现磁化率波峰,形成磁化率—Pb、Zn、Ag、As、Sb—Cu—Pb、Zn、Ag、As、Sb—磁化率异常分带;二是在矿体头部、中部、尾部同步出现Pb、Zn、Ag、As、Sb、Cu元素波峰,形成三峰现象,同时,在矿体前缘及后尾错峰出现磁化率波峰,形成磁化率—Pb、Zn、Ag、As、Sb、Cu—磁化率异常分带。上述异常特征可作为红层覆盖区隐伏矿异常特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热磁组分 含矿异常特征 “红层”覆盖区 湖南
下载PDF
南方典型红壤侵蚀区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因素及精准治理
18
作者 范政彬 吴予彦 +4 位作者 黄紫欣 陈青露 郑博瀚 林扬帆 陈志强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23年第3期1-5,共5页
以福建省长汀县朱溪流域为研究区,综合运用遥感、冷热点分析、灰度关联度法、神经网络模型,对研究区内不同因子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及土壤有机质的精准治理方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朱溪流域西部与东北部为土壤有机质的热点区,南部... 以福建省长汀县朱溪流域为研究区,综合运用遥感、冷热点分析、灰度关联度法、神经网络模型,对研究区内不同因子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及土壤有机质的精准治理方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朱溪流域西部与东北部为土壤有机质的热点区,南部与北部为冷点区;(2)各因子对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程度排序为:高程>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强度>坡度>水土保持措施耗费;(3)构建的ML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的正确率高达92.6%,利用模型预测在植被恢复、工程恢复、植被工程恢复三种治理措施下土壤有机质的恢复情况,通过精确定位,可实现生态恢复措施最优的空间分布,减少因治理空间错位造成的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生态修复 灰色关联度分析 神经网络预测 南方红壤侵蚀区
下载PDF
工程渣土在新圈围库区的消纳实践研究——以上海南汇东滩N1库区为例
19
作者 张文虎 才多 欧阳礼捷 《四川环境》 2023年第6期226-231,共6页
滩涂围区实施工程渣土回填消纳,应当满足相关规划和土壤环境保护要求,并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批。针对滩涂围区面积大、地势低、地基承载力差、水土环境好等特点,工程技术人员需要研究解决平面布置与地块后续利用及施工工艺的衔接、重载车... 滩涂围区实施工程渣土回填消纳,应当满足相关规划和土壤环境保护要求,并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批。针对滩涂围区面积大、地势低、地基承载力差、水土环境好等特点,工程技术人员需要研究解决平面布置与地块后续利用及施工工艺的衔接、重载车辆安全通行、回填平整控制和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等技术难点,以满足在软土地基上大范围、高强度、安全环保施工作业。本文通过分析上海南汇东滩N1库区水系和土地规划,结合滩涂库区软基地质特征、工程渣土物理特性、堆填平整标准和渣土环保控制指标等要求,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思路和解决方案。2.2万亩新圈围库区经过近6年的工程渣土回填,已实现年平均消纳工程渣土1000万t,回填区域水土环境质量符合环保控制要求,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本文可以为软土地基上大范围高强度安全消纳工程渣土的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渣土 新圈围库区 平面布置 运输道路 堆填工艺 土壤环境
下载PDF
南方红壤区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邵阳市不同规模农户的调查
20
作者 龙云 杨湘粤 刘保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6期216-222,共7页
不同规模农户的积极行为响应是农村耕地尤其是脆弱型耕地质量保护长期可持续的重要保障。基于南方红壤区湖南省邵阳市的320份农户调查数据,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不同规模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规... 不同规模农户的积极行为响应是农村耕地尤其是脆弱型耕地质量保护长期可持续的重要保障。基于南方红壤区湖南省邵阳市的320份农户调查数据,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不同规模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规模农户比小农户实施更多的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政府管制、绿色生产补偿、性别和社会网络是影响规模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主要因素;政府管制和性别是影响小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主要因素。因此建议大力培育规模农户,充分发挥规模农户的带动作用,同时对不同规模农户实施差异化的激励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保护行为 规模农户 小农户 影响因素 南方红壤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