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ONSTRUCTION OF PRECIPITATION SERIES AND ANALYSIS OF CLIMATE CHANGE OVER PAST 500 YEARS IN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RONG Yan-shu TU Qi-pu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05年第6期737-745,共9页
It is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get a much longer precipitation series in order to research features of drought/flood and climate change. Based on dryness and wetness grades series of 18 stations in Northern China of... It is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get a much longer precipitation series in order to research features of drought/flood and climate change. Based on dryness and wetness grades series of 18 stations in Northern China of 533 years from 1470 to 2002, the Moving Cumulative Frequency Method (MCFM) was developed, moving average precipitation series from 1499 to 2002 were reconstructed by testing three kinds of average precipitation, and the features of ell mate change and dry and wet periods were researched by using reconstructed precipitation series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constructed precipitation series and the observation precipiration series sincc 1954 and their relative root mean-square error were below 1.89%, that the relation between reconstructed series and the dryness and wetness grades series were nonlinear and this nonlinear relation implied that reconstructed series were reliable and could became foundation data for researching evolution of the drought and flood. Analysis of climate change upon reconstructed precipitation series revealed that although drought intensity of recent dry period from mid- dle 1970s of 20th century until early 21st century was not the strongest in historical climate of Northern China, intensity and duration of wet period was a great deal decreasing and shortening respectively, climate evolve to aridification situa- tion in North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onstruction series dryness and wetness grades series precipitation series climate change northern china
原文传递
1470年以来中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变化规律及趋势预估 被引量:6
2
作者 刘艳丽 华悦 +4 位作者 周惠成 叶磊 王国庆 金君良 鲍振鑫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4,共14页
超长系列的降水资料是分析气候变化和预估未来区域水安全形势的重要支撑,但目前观测资料只有几十年时间尺度,利用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系列重建是延长现有观测资料的主要手段。基于《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和1959年以来实测降水资... 超长系列的降水资料是分析气候变化和预估未来区域水安全形势的重要支撑,但目前观测资料只有几十年时间尺度,利用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系列重建是延长现有观测资料的主要手段。基于《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和1959年以来实测降水资料,重建1470—2019年中国东部季风区的长序列降水数据,分析近550 a以来区域降水变化规律,剖析气候自然变异规律和人为气候变化对历史降水的影响,并通过CMIP6中等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下的4种情景降水数据预估未来降水变化趋势。研究表明:①东部季风区降水年际分布不均,有明显的丰枯变化,1470—1691年整体处于枯水期,1692—1924年处于丰水期,1925年至今处于枯水期,存在准181 a周期;②1991年后人为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显现,海河、黄河下游和长江流域部分降水倾向率发生显著变化,东部季风区总体降水增加趋势加快;③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多年平均降水量较基准期(1961—1990年)显著增加,季节性变化加大,区域旱涝风险加剧。由于未来气候情景的不确定性,未来降水趋势预测的可信度尚未可知,需要进一步增强风险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系列重建 变化特征 趋势预估 人为气候变化 气候自然变异 中国东部季风区
下载PDF
华北地区500年滑动平均降水场序列重建 被引量:7
3
作者 荣艳淑 屠其璞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3-167,共5页
基于 5 33年旱涝指数场序列 ,采用了滑动累积频率法用于降水序列重建工作 ,并选用了 3种不同均值用于序列重建试验 ,得到了 1 4 99~ 2 0 0 2年共 5 0 4年连续的滑动平均降水场序列。分析表明 ,重建的 5 0 4年降水场序列与 4 9年实测降... 基于 5 33年旱涝指数场序列 ,采用了滑动累积频率法用于降水序列重建工作 ,并选用了 3种不同均值用于序列重建试验 ,得到了 1 4 99~ 2 0 0 2年共 5 0 4年连续的滑动平均降水场序列。分析表明 ,重建的 5 0 4年降水场序列与 4 9年实测降水场序列相关性较好 ,其平均相对均方误差在 1 89%以下 ;重建的序列与原旱涝指数序列的非线性关系 ,表明重建序列是合理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场序列 华北地区 滑动累积频率法 旱涝指数
下载PDF
华北型煤田奥灰顶部利用与改造判别准则及底板破坏深度 被引量:63
4
作者 董书宁 王皓 张文忠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216-2226,共11页
随着我国华北型煤田开采深度逐年增加,大部分矿井已面临由上组煤转向深部及下组煤开采阶段,奥陶纪灰岩岩溶水害威胁呈上升趋势,底板突水危险逐年增加,而目前规范和规程中的底板突水系数法虽然应用较广泛,但并未充分考虑到奥灰顶部实际... 随着我国华北型煤田开采深度逐年增加,大部分矿井已面临由上组煤转向深部及下组煤开采阶段,奥陶纪灰岩岩溶水害威胁呈上升趋势,底板突水危险逐年增加,而目前规范和规程中的底板突水系数法虽然应用较广泛,但并未充分考虑到奥灰顶部实际阻水能力,其评价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现有奥灰顶部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部分矿区奥灰顶部存在阻水性能较好的风化充填带可作为隔水层利用的理念,将煤系隔水层厚度、风化充填带厚度、注浆改造段厚度和底板扰动破坏深度视为底板突水系数判别式的影响因素,建立了改造奥灰顶部岩层段厚度的判别准则,论述了底板破坏深度在判别准则中的重要性,并以韩城矿区桑树坪煤矿11号煤层3105工作面开采为典型案例,通过构建的17组数值模拟方案,分析得出了煤层开采深度对底板扰动破坏深度影响最大、开采厚度最小、开采宽度则存在尺寸效应等结论;同时将模拟数据与全国相似矿区实测样本结合,给出了采深、采宽和采高3因素影响的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了验算和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新模型拟合方程的误差均值、百分比、方差和均方差均优于统计公式,具有预测精度高、误差小、适用性广等特点,基本满足工程实际需要。其研究成果可用于奥灰顶部含水段的注浆改造实际工程中,对深部下组煤安全带压开采提供有利的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型煤田 奥灰顶部 注浆改造 底板破坏深度 新预测模型
下载PDF
华北地区1951—2009年气温、降水变化特征 被引量:51
5
作者 张一驰 吴凯 +1 位作者 于静洁 夏军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930-1941,共12页
基于华北五省(市)64个基本气象站的1961—2009年逐年逐月气温、降水资料,利用泰森权重计算了华北地区面平均降水及面平均气温,并建立了7个长序列气象站的气温、降水与面平均值的回归方程,展延了研究区1951—1960年面平均降水和气温资料... 基于华北五省(市)64个基本气象站的1961—2009年逐年逐月气温、降水资料,利用泰森权重计算了华北地区面平均降水及面平均气温,并建立了7个长序列气象站的气温、降水与面平均值的回归方程,展延了研究区1951—1960年面平均降水和气温资料。对展延后的1951—2009年序列数据,应用Mann-Kendall检验、Mann-Whitney检验、9 a滑动平均等方法进行趋势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该区59 a间年气温上升了1.5℃,年气温序列存在显著上升趋势,年气温序列在1993年前后有一个突变点,年气温距平以1989年为低温期与高温期的分界线,年气温平均每10 a增长2.2%;年降水序列无显著趋势,亦无显著跳跃趋势,年降水距平大致以1976年为多雨期与少雨期的分界线,年降水平均每10 a增长-1.3%。研究成果为深入分析华北地区气候变化规律、未来气候变化影响,以及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气温 降水 序列展延
原文传递
山西省降水量时空变化及预测 被引量:18
6
作者 袁瑞强 龙西亭 +1 位作者 王鹏 宋献方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1-663,共13页
山西广布高山与岩溶,是华北平原地表水产流区和地下水补给区。研究该区域降水时空变化有利于全面认识华北平原干旱问题。应用时间序列聚类、突变点检验、趋势分析和小波-支持向量机模型揭示降水时空变化并预测。按降水变化特点划分北部... 山西广布高山与岩溶,是华北平原地表水产流区和地下水补给区。研究该区域降水时空变化有利于全面认识华北平原干旱问题。应用时间序列聚类、突变点检验、趋势分析和小波-支持向量机模型揭示降水时空变化并预测。按降水变化特点划分北部高纬区、太行山高山区、北部高山高原区、中部盆地区、中西部高山高原区和南部盆地区等子区。太行山高山区和南部盆地区降水偏多,北部高纬区降水偏少。同纬度的盆地降水少于高原和高山。1965—1991年,山西南部、东部、中部和北部降水量相继显著下降,1957—2012年平均下降速率为-1.5 mm/a。山西自20世纪90年代整体进入偏干阶段,直接导致地表产流和地下水补给减少,加剧华北平原干旱。预测结果表明,2013—2020年山西降水平均变化速率约16 mm/a,有利于遏制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华北干旱 时间序列聚类 小波-支持向量机模型
原文传递
华北平原东北部小冰期干湿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3
7
作者 范保硕 李月丛 +7 位作者 吕厚远 许清海 谢红丽 张芸 佘梓靖 葛亚汶 张振 赵永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86-1600,共15页
小冰期作为距今最近的一次冷期,是研究寒冷事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影响的重要参照期,其气候总体偏冷已达成共识,但干湿变化存在明显的时间和区域差异。华北平原作为东亚季风系统控制的核心区,对气候变化响应十分敏感,由于受到研究材... 小冰期作为距今最近的一次冷期,是研究寒冷事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影响的重要参照期,其气候总体偏冷已达成共识,但干湿变化存在明显的时间和区域差异。华北平原作为东亚季风系统控制的核心区,对气候变化响应十分敏感,由于受到研究材料、技术方法等因素限制,致使华北平原小冰期次一级干湿变化过程研究较少,且缺乏高分辨率的定量研究。本研究在6个AMSC定年的基础上,通过对秦皇岛七里海湖泊深度为245~62 cm的钻孔沉积物92个样品的孢粉分析,利用加权平均偏最小二乘回归法(WA-PLS),高分辨率地定量重建了华北平原东北部1250~1610 A.D.的降水变化过程。结果显示:小冰期早期(1310~1450 A.D.)年降水量平均为565 mm,较中世纪温暖期降水减少约25 mm,气候变干,但程度较轻;小冰期中期(1450~1610 A.D.)降水量进一步降低,降至525 mm左右,最低可达410 mm,气候达到研究段最为干旱时期。分析认为,华北平原东北部地区小冰期冷干变化过程可能受太阳辐射量、火山活动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的共同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东北部 七里海 小冰期 降水定量重建 孢粉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