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moval of heavy metal ions from aqueous solution using red loess as an adsorbent 被引量:9
1
作者 Shengtao Xing Meiqing Zhao Zichuan M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9期1497-1502,共6页
The adsorption behaviors of heavy metals onto novel low-cost adsorbent,red loess,were investigated.Red loess was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a.T... The adsorption behaviors of heavy metals onto novel low-cost adsorbent,red loess,were investigated.Red loess was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a.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ed loess mainly consisted of silicate,ferric and aluminum oxides.Solution pH,adsorbent dosage,initial metal concentration,contact time and temperatu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efficiency of heavy metals removal.The adsorption reached equilibrium at 4 hr,and the experimental equilibrium data were fitted to Langmuir monolayer adsorption model.The adsorption of Cu(II) and Zn(II) onto red loess was endothermic,while the adsorption of Pb(II) was exothermic.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red loess for Pb(II),Cu(II) and Zn(II) were estimated to be 113.6,34.2 and 17.5 mg/g,respectively at 25°C and pH 6.The maximum removal efficiencies were 100% for Pb(II) at pH 7,100% for Cu(II) at pH 8,and 80% for Zn(II) at pH 8.The used adsorbents were readily regenerated using dilute HCl solution,indicating that red loess has a high reusability.All the abov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red loess could be used as a possible alternative low-cost adsorbent for the removal of heavy metals from aqueous 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 loess adsorption heavy metals
原文传递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oess Landslide along the Contact between Loess and Neocene Red Mudstone 被引量:26
2
作者 WENBaoping WANGSijing +3 位作者 WANGEnzhi ZHANGJianmin WUYugeng WANGXingl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39-150,共12页
The loess landslide along the contact between loess and Neogene red mudstone (NRM) is one of those that have occurred extensively and frequently in loess areas of China.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this type... The loess landslide along the contact between loess and Neogene red mudstone (NRM) is one of those that have occurred extensively and frequently in loess areas of China.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this type of landslides, a distressed loess slope being subjected to deformation along the loess-NRM contact was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d through approaches of field monitoring and laboratory physical modeling. Field observation and physical modeling shows that the slope deformation will experience two distinct processes: 1) laterally retrogressive and vertically progressive propagation, which was initiated by falling of the slope head; and 2) retrogressively separate mass sliding along the weak basal zone of the loess-NRM contact with minor sliding along the paleosols within the loess. Shear failure of the loess-NRM contact may initiate in the middle section, followed by a progressive propagation towards the slope toe and inner slope.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tressed slope are largely constrained by slope topography, the unique structur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oess and paleosols, and occurrence and nature of the loess-NRM contact. Rainfall h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on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lope through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loess and soil of the loess-NRM contact. Additionally, improper style and intensity of cutting on the slope greatly enhance and accelerate the deformation course of the slo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landslide contact between loess and Neogene red mudstone deformation mechanism field monitoring physical modeling.
下载PDF
A New Model f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arine Benthic Oxygen Isotope and Red Clay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被引量:1
3
作者 GONG Hujun ZHANG Rui +1 位作者 ZHANG Yunxiang YUE Lep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1163-1164,共2页
Objective Aeolian sediments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contain some of the best continental archives of palaeoclimate change in the Late Cenozoic. The consensus that alternating MS in loess-paleosols in China was du... Objective Aeolian sediments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contain some of the best continental archives of palaeoclimate change in the Late Cenozoic. The consensus that alternating MS in loess-paleosols in China was due to the strengthening and weakening of the East Asian palaeomonsoon provides an excellent climate record when correlated with global ice volume. Significantly, new basal dates from the red clay underlying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 indicate that wind-blown dust began to accumulate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at least 22 million years ago. There are differences of opin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DP MS of from on A New Model f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arine Benthic Oxygen Isotope and red Clay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for
下载PDF
湿陷性黄土红砂岩混合填料流态固化土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金生莲 张鑫 +2 位作者 杨作青 朱彦鹏 吕玉宝 《新型建筑材料》 2024年第4期46-51,共6页
采用湿陷性黄土、红砂岩作为流态固化土的原材料,对湿陷性黄土红砂岩混合填料流态固化土的力学性能及水理性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用水量对湿陷性黄土红砂岩混合填料流态固化土的流动度及抗压强度的影响程度最大,最优配合比为m(湿陷... 采用湿陷性黄土、红砂岩作为流态固化土的原材料,对湿陷性黄土红砂岩混合填料流态固化土的力学性能及水理性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用水量对湿陷性黄土红砂岩混合填料流态固化土的流动度及抗压强度的影响程度最大,最优配合比为m(湿陷性黄土):m(红砂岩)=65:35,水泥掺量13%,用水量40%;随养护龄期延长,最优配合比试件的抗压强度、黏聚力、内摩擦角均呈增长趋势,压缩系数、湿陷系数、渗透系数呈减小趋势;当龄期为28 d时,标准养护和自然养护试件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分别为1.24、1.02MPa。根据力学强度及水理性能变化认为湿陷性黄土红砂岩混合填料流态固化土具有工程应用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态固化土 湿陷性黄土 红砂岩 力学性能 水理性能
下载PDF
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的杨家沟建设规划研究
5
作者 杨晓丹 白钰 周庆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8-365,共8页
以杨家沟为代表的一类特殊乡村具有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地处偏远、对外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土地资源紧缺等特征,长期面临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重压力.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理论与评估框架,诊断杨家沟乡村子系统发展水平及问题... 以杨家沟为代表的一类特殊乡村具有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地处偏远、对外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土地资源紧缺等特征,长期面临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重压力.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理论与评估框架,诊断杨家沟乡村子系统发展水平及问题,结果表明:杨家沟乡村子系统呈两极化发展水平,虽然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在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资源紧缺、遗产保护要求约束的影响下,该村农业和旅游业难以充分发展,导致人口外流、产业空心化、经济发展缓慢,进一步加剧遗址维护人员及资金短缺、遗址保护管理不善等问题.对此,规划提出“红色文化+X”的发展模式,形成文化遗产带动红色旅游、红色旅游反哺遗产保护、促进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并采用“枝状网络分形”的空间布局,解决遗址环境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移民搬迁安置的潜在用地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红色文化保护 乡村地域系统 分形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施氮磷肥对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地优势种光谱特征的影响
6
作者 管雅君 王绍妍 +6 位作者 陈志飞 罗杨 周俊杰 简春霞 许培丹 牟英坤 徐炳成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4-1104,共11页
探讨施肥后草地群落优势种光谱特征响应和差异,对准确评价草地施肥效应有重要意义。以黄土丘陵区6个典型优势种[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长芒草(Stipa bungeana)、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菊叶委陵菜(Potentilla ta... 探讨施肥后草地群落优势种光谱特征响应和差异,对准确评价草地施肥效应有重要意义。以黄土丘陵区6个典型优势种[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长芒草(Stipa bungeana)、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菊叶委陵菜(Potentilla tanacetifolia)、蒙古蒿(Artemisia mongolica)和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为对象,测定并提取了不同施氮磷处理下的7个光谱特征参数。结果表明:相比未施肥,单施氮或磷均降低6个优势种在“蓝谷”、“绿峰”和“红谷”处的光谱反射率;氮磷配施后,各优势种的红边幅值(AMP)和红边面积(S red)呈增加趋势,白羊草、达乌里胡枝子、菊叶委陵菜和铁杆蒿的差值植被指数(DVI)均增大。结果表明,光谱特征参数可有效反映黄土丘陵区草地优势种的氮磷施肥效应,植被指数DVI,NDVI和GNDVI相比RVI更适合于评价草地群落优势种对施氮磷肥的响应和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边参数 植被指数 光谱特征 草地群落 黄土高原
下载PDF
Distribution of Palygorskite in the Lingtai Profile of Chinese Loess Plateau:Its Paleoclimat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1
7
作者 XIE Qiaoqin CHEN Tianhu +3 位作者 CHEN Jun JI Junfeng XU Huifang XU Xiaoch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5期967-974,共8页
Palygorskite is a typical indicator mineral of the arid and strong evaporation environment. Distribution of palygorskite in loess-red clay sequences may act 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for reconstruction of the paleoenv... Palygorskite is a typical indicator mineral of the arid and strong evaporation environment. Distribution of palygorskite in loess-red clay sequences may act 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for reconstruction of the paleoenvironment and paleoclimate. In this paper,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observations on the red clay-loess-paleosol of the Renjiapo profile at Lingtai, Gansu Province indicate that palygorskite occurs widely in red clay sequences formed before 3.6 Ma, but no occurrence has been found in eolian sediments since 3.2 Ma. Micro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alygorskite show that it is an autogenic mineral formed during pedogenesis, and transformed from iilite-montmorilionite under the pore water action. In the Lingtai profile, the disappearance horizon of palygorskite is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increasing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dust flux and depositional rate. The distribution of palygorskite in the profile indicates that the interval of around 3.6 Ma was an important 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the East Asian paleomonsoon, when changes took place in the East Asia paleoclimate pattern, i.e. a high-frequency strong fluctuation alternative evo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erefore, palygorskite is a key indicator mineral of the East Asian paleomonsoon evolution of that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YGORSKITE PALEOCLIMATE Lingtai loess-red clay sequence
下载PDF
黄土高原新近纪红粘土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
8
作者 路珂珂 陈忠 +6 位作者 杨雁鹏 张佳琳 赵忠强 夏顶洪 倪春中 宋垠先 张世涛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13-725,共13页
黄土高原红粘土的风成成因已得到一致的认可,目前发现最早的红粘土出现在渐新世末中新世初,表明古近纪末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干旱化环境就已形成。黄土高原红粘土的粒度特征显示自北而南平均粒径逐渐减小,表明了初始的季风系统已经建立,冬... 黄土高原红粘土的风成成因已得到一致的认可,目前发现最早的红粘土出现在渐新世末中新世初,表明古近纪末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干旱化环境就已形成。黄土高原红粘土的粒度特征显示自北而南平均粒径逐渐减小,表明了初始的季风系统已经建立,冬季风对风尘物质的传输具有重要作用。红粘土的粒度分布曲线显示其有两个组分组成,其中粗粒(>20μm)代表了近地面风(冬季风)传输部分,而细粒(<5μm)代表了高空西风传输部分,粒度组成特征很好地记录了大气环流的发展变化。自渐新世末,六盘山以西的红粘土显示在21.3~20.2Ma、16.0~13.3Ma和8.7~6.9Ma三个时期平均粒径增大,沉积速率升高,其可能与全球变冷和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有关,其中8.7~6.9 Ma主要受全球变冷控制。而六盘山以东的红粘土剖面,粒度变化特征显示在7.6~6.2 Ma,或至5.4 Ma粒径都较粗,表明冬季风较强;之后至3.6 Ma平均粒径较细,沉积速率较低,指示了冬季风发育较弱,为气候环境较好的阶段;从3.6~2.6 Ma,大多数剖面都显示平均粒径增大,沉积速率增加,冬夏季风同时增强,进入向第四纪冰期过渡的阶段。北极冰盖的发育、青藏高原的隆升可能是产生变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红粘土 黄土高原 冬季风 环境意义
下载PDF
脑畔梁滑坡土体及接触试样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一豪 《矿产勘查》 2023年第1期136-143,共8页
脑畔梁滑坡是由黄土和红黏土接触形成的“双层异质”接触型滑坡,研究黄土、红黏土以及黄土-红黏土接触试样的物理力学特性对脑畔梁滑坡治理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通过常规土工试验、激光粒度分析试验、核磁共振试验、崩解性试验和三轴... 脑畔梁滑坡是由黄土和红黏土接触形成的“双层异质”接触型滑坡,研究黄土、红黏土以及黄土-红黏土接触试样的物理力学特性对脑畔梁滑坡治理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通过常规土工试验、激光粒度分析试验、核磁共振试验、崩解性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查明了黄土和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制备天然含水率和饱和含水率的黄土-红黏土接触试样,对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和三轴压缩实验,研究表明,天然含水率与高围压饱和含水率接触试样破坏方式为红黏土试样剪胀破坏,低围压饱和含水率则为黄土试样剪胀破坏;脑畔梁滑带埋深较深,受到围压较大,接触面处红黏土更易形成滑带,与勘查结果相同。本文从黄土、红黏土及黄土-红黏土接触试样的物理力学特性入手,初步探究了黄土-红黏土接触面滑坡的形成机理,为该类型滑坡的形成演化机理等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红黏土 三轴试验 抗剪强度
下载PDF
湿陷性黄土-红砂岩集成水泥土填筑材料冻融循环试验研究
10
作者 金生莲 杨作青 +2 位作者 张鑫 曾海珍 朱彦鹏 《岩土工程技术》 2023年第5期602-608,共7页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基槽回填区常因回填土自身沉降和湿陷等问题产生区域大面积沉降,对建筑正常使用和居民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根据区域工程实际,提出湿陷性黄土–红砂岩集成水泥土填筑材料,并通过设置湿陷性黄土、红砂岩、水泥及水...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基槽回填区常因回填土自身沉降和湿陷等问题产生区域大面积沉降,对建筑正常使用和居民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根据区域工程实际,提出湿陷性黄土–红砂岩集成水泥土填筑材料,并通过设置湿陷性黄土、红砂岩、水泥及水的不同占比进行正交试验,得到了利用黄土、红砂岩开发新型基槽回填材料的最佳配合比。通过对集成水泥土试件与素水泥土试件进行冻融循环试验,发现集成水泥土的抗冻性能明显优于素水泥土,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与使用耐久性。本研究为湿陷性黄土地区填筑材料的工程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陷性黄土-红砂岩集成水泥土填筑材料 正交试验 耐久性能 冻融循环试验
下载PDF
安哥拉红砂与中国马兰黄土渗透特性对比研究
11
作者 李硕 徐青青 +1 位作者 乔建伟 柳旻 《岩土工程技术》 2023年第1期42-46,共5页
通过室内变水头渗透试验和现场双环注水试验,测试了安哥拉罗安达红砂的渗透系数。基于试验结果并参考相关文献,对比分析了安哥拉红砂与中国马兰黄土的渗透特性。结果表明,室内试验测得的天然红砂渗透系数为现场试验测试结果的1/8,室内... 通过室内变水头渗透试验和现场双环注水试验,测试了安哥拉罗安达红砂的渗透系数。基于试验结果并参考相关文献,对比分析了安哥拉红砂与中国马兰黄土的渗透特性。结果表明,室内试验测得的天然红砂渗透系数为现场试验测试结果的1/8,室内试验测得的压实红砂渗透系数与现场试验测试结果相近。红砂渗透系数的对数与孔隙比正相关,随孔隙比增加而线性增加,工程建设中可按孔隙比估算红砂渗透系数。天然状态下红砂渗透系数约为马兰黄土渗透系数的10倍,且现场试验结果均大于室内试验结果。红砂和马兰黄土均存在水平入渗和竖直入渗,但红砂的入渗距离大于马兰黄土。红砂入渗过程主要为非饱和渗透,而马兰黄土入渗过程主要为饱和渗透。研究结果可为红砂地区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哥拉 红砂 马兰黄土 渗透系数
下载PDF
赤泥基固化剂固化黄土路用性能初步研究
12
作者 崔添毅 《科学技术创新》 2023年第14期187-190,共4页
研究高强度、温度收缩和干缩小、耐久性好的路基路面材料一直是公路工程领域中的重要议题。固废基固化剂作为一种新型土体固化剂,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减少砂石料的使用、保护环境、降低造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研究赤泥基固化... 研究高强度、温度收缩和干缩小、耐久性好的路基路面材料一直是公路工程领域中的重要议题。固废基固化剂作为一种新型土体固化剂,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减少砂石料的使用、保护环境、降低造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研究赤泥基固化剂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耐久性,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固化剂固化土的路用性能指标,结合赤泥基固化剂固化土试验路效果,探究了赤泥基固化剂固化土用于公路工程的技术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基固化剂 黄土 公路工程 路用性能
下载PDF
灵台红粘土和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地球化学演化 被引量:67
13
作者 顾兆炎 丁仲礼 +1 位作者 熊尚发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57-365,共9页
沉积物的化学成分无疑取决于来源物质的成分和沉积后的化学作用。对来自于甘肃灵台7MaBP以来风成沉积序列的红粘土、黄土和古土壤样品的化学分析表明,风成沉积物化学成分的演化主要由沉积前所经历的各种地表作用(尤其是风化作用)所... 沉积物的化学成分无疑取决于来源物质的成分和沉积后的化学作用。对来自于甘肃灵台7MaBP以来风成沉积序列的红粘土、黄土和古土壤样品的化学分析表明,风成沉积物化学成分的演化主要由沉积前所经历的各种地表作用(尤其是风化作用)所决定,当地成壤作用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叠加在106a演化趋势上5反映风化程度的化学指标Na/Al值和Fe2+/Fe3+值总体均呈逐步增加的趋势,基本一致于上新世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这可能与青藏高原隆升和北半球冰盖发育加速粉尘物质源区侵蚀同时降低化学风化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粘土 黄土-古土壤 风化作用 地球化学
下载PDF
第四纪加积型红土与黄土的风成相似性探讨 被引量:28
14
作者 杨立辉 叶玮 +3 位作者 朱丽东 崔嫱 王俊荆 李凤全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1-347,共7页
粒度分析表明,第四纪加积型红土的粒度组成特征与黄土相似,其粒度组成以50μm以下的粉沙和粘土组分为主,并且10~50μm的风尘基本组分含量与黄土类似,该类型红土粒度组成存在明显的由北向南粘粒含量增加的空间变化规律;粒度组成的... 粒度分析表明,第四纪加积型红土的粒度组成特征与黄土相似,其粒度组成以50μm以下的粉沙和粘土组分为主,并且10~50μm的风尘基本组分含量与黄土类似,该类型红土粒度组成存在明显的由北向南粘粒含量增加的空间变化规律;粒度组成的频率曲线研究表明,第四纪加积型红土主要呈现双峰和多峰的特征,表明其搬运营力的多元性,与西风区黄土类似;该类红土的稀土元素丰度以及Sr、Nd同位素组成也与北方风尘沉积相似。因此提出该类红土可称之为加积型红土,它与北方风成沉积存在风成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红土 红土与黄土 粒度特征
下载PDF
陕西旬邑晚新生代红土-黄土序列磁化率特征与环境变迁 被引量:22
15
作者 薛祥煦 岳乐平 +1 位作者 周杰 王建其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3-108,共6页
研究陕西旬邑下墙完整的晚新生代红土 -黄土剖面后证实 ,磁化率也可以作为分析红土气候特征的一个替代性指标 ,但最好的办法是以磁化率为主 ,同时参考粒度、地球化学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本区新近系红土的磁化率曲线特点是高频率、低幅... 研究陕西旬邑下墙完整的晚新生代红土 -黄土剖面后证实 ,磁化率也可以作为分析红土气候特征的一个替代性指标 ,但最好的办法是以磁化率为主 ,同时参考粒度、地球化学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本区新近系红土的磁化率曲线特点是高频率、低幅度、短周期 ,第四系黄土 -古土壤的则是低频率、长周期。结合岩性、古生物、粒度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得出 ,新近纪的气候在总体暖湿背景下有凉干 -暖湿的交替 ,而第四纪的气候则是在总体冷干背景下的冷干 -暖湿的交替。进入第四纪的气候突变及之后的气候亚突变 ,主导因素是该时期青藏高原的剧烈隆升 ,北极冰盖的形成与扩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晚新生代 红土 黄土 磁化率 环境变迁
下载PDF
甘肃灵台黄土-红粘土序列中坡缕石的分布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7
16
作者 谢巧勤 陈天虎 +3 位作者 季峻峰 陈骏 徐惠芳 徐晓春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53-658,共6页
坡缕石是典型的干旱、强蒸发环境的指示矿物,黄土-红粘土序列中坡缕石的分布对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对灵台任家坡剖面中黄土、古土壤和红粘土代表性样品进行了场发射扫描电镜和高分辨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在3.... 坡缕石是典型的干旱、强蒸发环境的指示矿物,黄土-红粘土序列中坡缕石的分布对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对灵台任家坡剖面中黄土、古土壤和红粘土代表性样品进行了场发射扫描电镜和高分辨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在3.6Ma以前沉积的红粘土中存有大量的自生坡缕石,而在3.2Ma以来沉积的红粘土及其上覆黄土古土壤序列没有坡缕石。剖面样品扫描电镜原位观察形貌特征和微观结构显示,坡缕石属于成壤作用自生矿物,系由伊蒙矿物在富镁孔隙液作用下转化形成。灵台剖面中坡缕石消失的层位与红粘土磁化率升高和粉尘通量及沉积速率增加的层位相一致。坡缕石在剖面中的分布指示3.6~3.2Ma前后是东亚季风的重要转型期,东亚古气候格局发生改变,由连续干暖的夏季风占主导向干冷冬季风和暖湿夏季风高频强波动交替环境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缕石 古气候 灵台 黄土-红粘土序列
下载PDF
白水黄土-红粘土化学风化强度的剖面特征与粒度效应 被引量:37
17
作者 熊尚发 朱园健 +2 位作者 周茹 卢海建 丁仲礼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12-821,共10页
白水剖面黄土-红粘土全样化学分析表明,以CIA指数为代表的化学风化强度从剖面下部往上逐步变弱,波动增大,总体趋势与深海氧同位素代表的全球冰量变化可以很好对比。分粒级组分化学分析则显示,黄土-红粘土主要元素迁移及化学风化强度与... 白水剖面黄土-红粘土全样化学分析表明,以CIA指数为代表的化学风化强度从剖面下部往上逐步变弱,波动增大,总体趋势与深海氧同位素代表的全球冰量变化可以很好对比。分粒级组分化学分析则显示,黄土-红粘土主要元素迁移及化学风化强度与粒度强烈相关,CIA指数表征的化学风化强度变化在相当程度上受到粒度变化的控制。总体上,黄土-红粘土各粒级颗粒的风化程度都不高,而且沉积之后的成土风化作用对其主要元素含量的影响有限,黄土-红粘土化学成分的长期变化趋势主要受到物源的新加入和混合过程的影响。从剖面变化看,粗粒级部分(5~20μm和20~63μm)的风化指数的变化特征与细粒级部分(<5μm)不完全相同,表明不同粒级组分接受化学风化以及在物源区停留的历史不尽相同。1Ma以来,各粒级CIA指数都整体降低,显示物源区新鲜、弱风化碎屑影响到各粒级颗粒的混合过程。进一步对细粒级部分(<5μm)化学成分演化进行的分析显示,其元素含量呈现不同组分递次变化的"序列模式",从红粘土下部(约4.5Ma)到黄土上部(约0.6Ma),K2O/Al2O3,Na2O/Al2O3,CaO/Al2O3和MgO/Al2O3比率的变化依次出现转折,这很可能与晚新生代黄土-红粘土物源区构造抬升、冰川剥蚀能力不断加大,使得新鲜基岩不断被剥蚀、去顶,由此造成主要造岩矿物顺序剥蚀、接受风化,成为粉尘新物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红粘土 化学风化 CIA 粒度效应
下载PDF
干旱化对成土碳酸盐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4
18
作者 姜文英 韩家楙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27-435,共9页
土壤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可以作为古环境变化的指标。本文对黄土高原地区S1以来成土碳酸盐和红粘土中碳酸盐的碳同位素进行了研究。根据渭南、吉县、长武和会宁 4个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土壤碳酸盐的碳同位素分析结果 ,探讨了不同气候条... 土壤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可以作为古环境变化的指标。本文对黄土高原地区S1以来成土碳酸盐和红粘土中碳酸盐的碳同位素进行了研究。根据渭南、吉县、长武和会宁 4个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土壤碳酸盐的碳同位素分析结果 ,探讨了不同气候条件下成土碳酸盐碳同位素组成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指出气候的干湿程度可能是影响黄土地区成土碳酸盐δ13C值的主要原因 ;西峰红粘土序列碳酸盐的碳同位素记录表明 ,δ13C值在 4 0MaB .P .前后有一个明显增加的趋势 ,反映了我国西北地区上新世干旱化的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红粘土 成土碳酸盐 碳同位素 干旱化 古环境
下载PDF
黄土和红粘土中宇宙成因核素定年的潜力:^(10)Be浓度与化学成分的关系 被引量:16
19
作者 顾兆炎 郭正堂 +3 位作者 D.Lal J.Southon M.W.Caffee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4-249,共6页
宇宙成因核素10Be(半衰期1.5M a)不但是古环境变化的示踪剂,而且具有确定地质年龄的能力。80个全岩样品的10Be和化学分析数据表明,黄土高原约6M a以来的红粘土和黄土序列中年龄校正的10Be浓度与沉积物粒度和风化程度的化学指标具有显著... 宇宙成因核素10Be(半衰期1.5M a)不但是古环境变化的示踪剂,而且具有确定地质年龄的能力。80个全岩样品的10Be和化学分析数据表明,黄土高原约6M a以来的红粘土和黄土序列中年龄校正的10Be浓度与沉积物粒度和风化程度的化学指标具有显著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建立的10Be浓度与化学指标的经验回归线性模型,可以估计红粘土和黄土形成时的10Be浓度,确定红粘土和黄土形成的10Be放射性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红粘土 ^10BE 化学成分
下载PDF
灵台红粘土-黄土-古土壤序列频率磁化率的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29
20
作者 孙有斌 孙东怀 安芷生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00-306,共7页
通过对甘肃灵台晚新生代红粘土 -黄土 -古土壤序列的磁化率测量和频率磁化率分析 ,发现红粘土及黄土 -古土壤的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存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 ,表明两套沉积在成壤过程中由生物作用或化学作用而形成的超顺磁性矿物含量 ,对磁... 通过对甘肃灵台晚新生代红粘土 -黄土 -古土壤序列的磁化率测量和频率磁化率分析 ,发现红粘土及黄土 -古土壤的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存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 ,表明两套沉积在成壤过程中由生物作用或化学作用而形成的超顺磁性矿物含量 ,对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增大有重要的贡献。相比磁化率而言 ,受影响因素较少的频率磁化率变化 ,反映了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超顺磁粒级铁磁性矿物的相对含量 ,能更真实、敏感地记录不同时间尺度的古气候波动。灵台红粘土 -黄土 -古土壤序列的频率磁化率在 2 .6MaBP前后不同的变率特征 ,揭示了大冰期来临前后黄土高原的冷暖、干湿反差产生了显著变化 ,而与此相关的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灵台剖面 红粘土-黄土-古土壤序列 频率磁化率 古气候波动 晚新生代 风尘堆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